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1

教学需要创新,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数学教师要富有想象力,对自己长期教学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做法大胆质疑,对传统的行为进行毫不留情的反思,充满活力的进行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自我。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几点;

数学教师要能创造性处理数学教材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只是“教数学教材”而是“用数学教材教”,意思是说,我们有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我们要打破唯教材、教参的禁锢。如果这样,课堂容易失去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有的是平铺直叙,机械的劳动,有的只是应付与无奈。

(二)教材不是教条。数学教学要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着的用意,但也许大家知道,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金科玉律、切不可变的书中的引入,例题的选择,练习题的配备都是由学生的实际而因人而异的。

(三)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再加工。就是说在领会课标精神实质上。可从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状况出发,对教材进行改造,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创造性。

1.考虑教材的结构是否可以打破,能否把全章内容重新组合,内容先后顺序更换安排,教材内容有无增删、撤并处理的能力2.教材问题情境是否合适,或重新设置情境。3.例题或练习题是否更换几个或增加、减少几个等。

二、数学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上创新

对学生充分了解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条件,既要了解学生的广体的。数学学习情况,也要了解班级整体的普遍情况,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不至于学生懂得讲的多,不动的反而没有讲。

了解学生的方法可因班级情况和实际条件不同,经常需要多种办法综合选用,如:查测学生的现成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与学生谈话或座谈、测试、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控制性实验、向家长了解等,了解学生的渠道需要不断创新,不拘一格。

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性发挥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最难把握容易出现意外的场所,有一次我在听一位年轻

教师的公开课,教的是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例题:解方程2x2+7x-4=0,由于紧张抄例题时,误把系数“7”抄成了“9”,当他讲到Δ=92-4x2x(-4)=113时,发现Δ不是完全平方数,猛然意识到备课时有出入,赶忙把“9”改回成“7”抹去已解得过程,重新又套起公式来,这一举动我认为:为什么教师不将错就错接下去?2x2+9x4=0,不照样可用公式求解?

还有一次我在上一节平面几何课中板书一道题:求证:“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本来原题是指锐角三角形,因抄题不慎,遗漏了“锐角”二字,当让两位学生上黑板证明时,一生画成钝角三角形且把高坐在三角形外,这一意外,使我感觉到自己备课没想到自己这一情形,查教案原来发现漏了“锐角”二字,我沉思了一会,在学生证明完毕后,引导学生对题中三角形分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各种情况展开讨论,这样现场思考,与学生共同讨论,课堂反而活跃,学生画画,想想议议,收获信增,正是这种“现想现教”特别是艰难的带有失败的“现想现教”,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变化数学组织形式

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如何是钦差大臣,手中的教材就如同是圣旨,而学生就如同是俯首听命的 臣民。这样课堂上确实缺乏真正的互动和交往。而真正的互动和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没有上下,尊卑之别,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和把握。在交往与互动中,教师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智慧挑战,学生感受到了于老实力至上的冲突,其结果双方都发生了一定的正向变化,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努力提倡小组学习形式多样化。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例:学习完“集合”一章时全章的学习采用了游戏:先来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可能出现的错误,上课采取分组游戏队,每对选一名队长,负责安排“战术”,队长在开始的五分钟内召集本队同学找到错误题拿到一起,安排“参战”顺序,在轮派“挑战者”把错误题写在黑板上或口述,由其他对抢答,如出示题一分钟,后无人正确指出错误,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某对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崽考,把全章中的错误现象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要好的多。

当然,班级、小组、个人学习要根据内容和条件而变,有时可以先个人尝试学习,在小组讨论,最后班级讲解,有时可以先到班级学习,引出问题,在小组讨论。

五、数学教师要形式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2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3

关键词:建设工程;关键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48-0016-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大的进步。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便是例子。与此同时,我们既要看到建筑工程的光明前景,也要看到建筑工程的缺乏之处。建筑工程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是建筑工程不断前进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增强建筑工程的关键技术、勇于创新是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高层建筑在当代建筑中尤为突出。

1当前高层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最明显的地方在于楼层数目多、高度高。但是,高层建筑不仅仅在于他的高度,更着重于他的建筑结构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功人士的数量急速增多,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长。高层建筑图纸的设计更为精进,施工技术的增强,这使得图纸套用的情况逐渐出现[1]。再者,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多、施工材料多、施工场地狭小,而且要面对连续性强的施工要求,施工技术质量指标高,需要各项工作的配合程度。高层建筑的设计图纸需在设计上对各楼层接受压力的不同程度进行详细的检测,避免受力不均的问题[2]。在建筑行业,为了牟利,缩减成本、以次充好等现象依然发生。不合格不合规的材料不仅仅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物的质量,而且也对居民的身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并造成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2高层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2.1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当中地基部分关键技术

众所周知,地基是整个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地基对整个建筑物起到支撑、防震的作用,同时也是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首要环节。高层建筑物为了保证整体稳定性,地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埋藏深度深,这说明地基较稳,高层建筑物稳定性强。地基埋藏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桩基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3]。高层建筑地基的牢固性直接决定了高层建筑物整体的使用寿命和质量。在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有较强的地质适应能力,及时在含水软土层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的基桩基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坑度笔一般的地基坑度要深,所以,支护施工技术也是尤为重要的。不过,这也提高了施工难度,而且,难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2.2混凝土施工技术与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抗压强度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混凝土用水和水泥的强度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反之,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小。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有些企业自以为是的以为增加了水泥和水就能增强混凝土强度,这其实是错误的[4]。控制水灰比及水泥强度才能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高层建筑上部楼层受力小,下部楼层受力小,因此,在建筑结构上,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的小空间,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大空间。

2.3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当中的斜爬模技术

垂直面和斜面是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对于电动手脚架来说,斜面是不可以使用的,而垂直面却是可以使用[5]。在高层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空间因素,采用可分离式的斜爬技术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斜爬技术不仅可以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进度,还可以确保其稳定性,安全性。而且斜爬技术降低了成本。

2.4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中环保技术应用

高层建筑多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而且在建筑工地,建有工人居住地,工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围绕在建筑工地,生活垃圾,生理垃圾以及施工中产生的垃圾,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就这样被随意丢弃在施工地,而未得到更好的回收。还有光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而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是需要提高施工技术,避免污染。除了提高施工技术外,隔音墙、污水池等措施也可以相应的避免污染。

3提高建设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水平措施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节约成本、制造出更好的建筑物。创新是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运用新技术、新机器设备、新的材料、新的施工方法,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创新不仅仅指的是技术创新,还有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可以提升工程价值的变革。为了提升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创新必不可少。一味的采用原始模式,必然在建筑行业内被逐渐淘汰,从而消声灭迹,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新材料: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石材等。新技术:例如既有铁路桥梁加固与检测技术、机车无线同步操纵与制动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锅合金窗断桥技术等。新装备:例如大型架桥机、盾构机、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载重吨级货车、和谐号动车组等。新工艺、流程:例如外墙外保温技术、液压爬模施工等。新部品、新建造模式:例如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化可持续建筑技术,采用工厂化制作、标准化生产,既节能、环保,又节约创效,并彻底解决建筑“靠天吃饭”及依靠建筑工人生产方式和就业工人短缺问题。信息化管理:例如、云技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等。新管理模式:例如精益建造、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等。[6]通过关键技术和创新,使得建设工程能够最大化地实现成本低节省以及经济效益地提高,这也是当前建设工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施工方要注意对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采用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能力和生产水平。

4结束语

在关键技术上,我国高层建筑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恰恰是这些关键技术,对我国高层施工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建施工各项技术的积极创新和有效完善,同时能够对先进的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积极的引进并加以分析和研究,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与当前所面临的各项问题相联系,在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技术更高层次的发展。除此以外,在国家政府层面,也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通过宏观调控的能力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深入探讨,不断提高研究层次,真正实现我国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在关键技术上的发展和突破,从根本上促进高层建筑行业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顺利进展。从高层建筑施工便可以看过我国建设工程中关键技术和创新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为中国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贾琼.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水平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253~254.

[2]方华灿,吴小薇.渤海边际油田建设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J].中国造船,2013,44(Z1):34~40.

[3]张晨辉,柴绪政,梁舟舟,等.三峡枢纽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J].硅谷,2014,6(11):63,55.

[4]叶浩文,邹俊,孙晖,等.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绿色施工关键技术[J].施工技术,2015,44(10):28~32,35.

[5]曹川川,张晁安.对市政道路施工中关键技术的几点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12):263.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4

1计算机信息网络

计算机信息网络指的借助于互联网手段把多台电脑进行联系,对多种资源信息的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信息的高效搜集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面极光,应用价值显著,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应用价值突出。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和军事等关系密切,这种技术是一种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关键技术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这三大板块是信息网络应用板块,信息网络设备板块和信息网络服务板块,所包括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六项,即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技术、网络连接技术,网络运行技术,网络环境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只有实现了这六项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应用功用和价值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诸多优势,这种技术便捷性强,应用领域广阔,同时应用高效,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人类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资源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使用和传播,网络资源的流动性大,传播速度快。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的时候,一些不良信息会通过网络途径进入电脑,甚至一些违法软件也能进入到电脑中,进行硬件或软件的破坏,传播一些虚假信息资源,对网络环境进行破坏。这就造成计算机信息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该成为相关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要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使用,作为用户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就需要时刻树立安全意识,能够重视加密手段的应用,通过加密设置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被恶意篡改。计算机用户在使用电脑时,必须要重视杀毒软件的安装,要安装正规的杀毒软件,对随可能侵入到自己电脑中的病毒进行查杀,对自己的网络系统进行保护。并且,用户要经常对自己的电脑进行扫描,及时发现问题,查杀病毒,防止病毒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使自己的信息遭到泄露和威胁。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还需要重视防火墙技术的使用,通过防火墙对自己的电脑进行保护,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用户之后做好了电脑安全保护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全方面地保障自己电脑的安全,才能真正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资源信息适应环境,充分享受高科技的安全高效的服务。

2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应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FID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及GPS定位技术。这里就这三种技术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2.1RFID技术的应用

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配送领域中,在仓库的入口及出口货物检测设备中,在货物包装及货物运输的设备上都需要应用到RFID技术。RFID技术设置的有射频信号,通过射频信号可以对配送中的货物进行信息扫描,通过扫描,获得相关物体数据,信息数据与设置信息相符合,才能保障货物有效通过检查。RFID技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种技术不受环境与温度的影响,在很多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并且,这种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可以自动完成个性指定的工作内容,同时这种技术具有高效性特点,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对物体信息进行识别,并且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多个物体进行识别,应用效率高是这种技术应用的重要优势之一。

2.2无线传感技术的应用

无线传感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开展工作的,无线传感器具有信息搜集的搜集功能,能够根据需要,借助网络手段完成数据搜集工作。在信息收集之后,可以根据指定要求将信息数据放送出去,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无线传感器的体积较小,携带方便,并且使用高效,信息传感功能强大,在军事领域中应用较为普遍。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技术手段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应用领域也开始得到拓展。比如,现在在农业领域中,也开始应用无线传感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掌握各阶段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为促进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在一些抢险救灾领域中,也开始应用无线传感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有效把握灾情情况,为抢险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3GPS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主要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手段和一些高科技手段,对全球范围内静止的人或者是物体进行位置的判定。GPS定位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卫星技术的支持,这种技术需要在研究全球地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卫星系统对运动中的人或者是事物进行位置上的判定,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途径,把相关信息及时传送到需求者手中。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货物运输领域中,在军事领域中,在勘探领域中等很多领域中,都需要应用到这种技术。但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GPS信号会受到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导致信号质量不理想。总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广泛,应用效率很高,应用价值突出,能够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相关研究者,要能够不断探究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手段,提升这种技术的安全性能,能够建立高效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为人们提供更为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另外,相关研究者还需要不断研究计算机信息网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要不断提升关键技术的技术水平,不断拓展关键技术的应用领域,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引用:

[1]徐俐铧.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9)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5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低端锁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10-0018-04

高技术产业具有研发投入高、高技术人员比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难度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特征。在高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依靠知识积累优势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长期垄断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品、零部件研发与生产,掌控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当前,在全球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发达国家开展“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摆脱低端锁定困境,避免其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再次沦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低端锁定障碍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和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

(一)高端设备与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键设备和高端产品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很多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79万亿元人民币,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移动电话、彩电、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但产品附加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附加值率比美国低17.3个百分点。一些高端产品出现“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产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如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球的15%。然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设备几乎全部进口。高技术产业的高端设备与关键部件供给障碍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指高技术企业及其研发团队获取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能力。我国高技术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尚未成为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在高技术产业创新领域的合作还不能满足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需要,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附加值提升的作用不明显。我国大多数高技术企业主要针对专用型技术和加工技术领域进行改造和创新,这些适用技术对高技术产业产生显著作用,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高端产品开发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产品附加值低。据统计,在高技术产业中仅有不到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99%的企业未申请过技术专利,超过一半的企业未注册商标。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的根本障碍。

(三)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有限

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和企业为招商引资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一些跨国公司也表示要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力度。但事实上,发达国家为掌控全球价值链的绝对控制权,不可能与发展中国家共享高科技技术。因此,我国企业获取发达国家的核心与关键技术非常有限,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追赶和跨越是不现实的。

(四)产业政策与制度体系发展滞后

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效的产业政策、制度体系与交易环境支持,这三者对高技术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对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且分布不均衡,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分工复杂的契约型产业,产业价值链中的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的分工和契约更加密集和复杂。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科学的产业政策、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交易环境等先决条件。目前,我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与交易环境发展滞后的问题,容易造成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与技术模仿的路径依赖。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陷入低端锁定的成因

(一)缺乏有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

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整合,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缺乏合理的衔接配套,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独自循环。虽然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新技术开发到新产业培育等都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规划指导和资金支持,但由于各部门在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和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等问题,导致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科技管理与研发机构注重科研攻关,希望实现关键技术与高端技术突破;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为追求短期内将产业规模做大,往往倾向于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而发达国家基于控制产业价值链、产品研发和销售网络等目的,不可能将尖端技术输入进来。另外,由于一些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有效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资源的机制,导致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制度支持和交易环境,造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障碍进一步强化。

(二)高端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较差

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低端锁定阻碍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但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足够的工程化和系统化开发的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要求了解不足,其开发的科技成果难以与高技术产业接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以模仿、衍生技术创新为主,普遍缺乏长期性、协同性、尖端性核心技术研发,致使很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低导致的低端锁定效应使我国难以突破发达国家构建的尖端、前沿技术控制网络,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

(三)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

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协作才能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突破。现阶段,科研管理体制原因和各部门的目标差异,导致我国高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难以形成合作关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巨大的高技术创新潜力难以真正转化为技术研发实践;高技术企业难以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稳定的技术供给来源,导致其关键技术不足。研发合力较弱严重削弱了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效能。科研机构转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能和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但科研机构缺乏与高技术企业的协同合作,其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的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

(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投资错位,银行、风险投资等相对缺位。近年来,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持续增加,但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化的投资管理机制,特别是受“GDP导向”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急功近利,避开具有较长研发与回报周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技术投资项目的评价、筛选和确定存在严重的主观性,投资方向上侧重于短期内资金迅速回笼的成熟项目;高技术企业的创业或前沿技术创新初期,由于其前景不明确难以得到风险资金的青睐。据统计,2011年,我国风险投资资金对高技术企业初创期(种子期)的投资比重仅占4.3%,而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比重分别达到55%和22.3%。另外,由政府出资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资金运作管理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银行资本、高技术企业、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相互协调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这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五)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从全球市场环境看,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通过全面推动技术进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发达国家积极运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成果打造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对其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巩固和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控制权。尽管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和合资经营将其技术输出到我国,但会设置各种控制参数限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价值链攀升。由于高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难度大,迫使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又受短期利益的驱使的我国高技术企业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产品研发创新的追随者,产生创新惰性和路径依赖,陷入高技术产业链的低端锁定困境。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推动的新技术变革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后推动的“再工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其技术创新、禀赋升级和人力资本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如果不能加速进行技术创新和改变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低端锁定困境可能会进一步固化。

三、我国高技术产业突破低端锁定的对策

我国高技术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突破低端锁定障碍,着力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型,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一)构建高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技术产业破解低端锁定障碍,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构建高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传统科技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弊端,形成科技管理的衔接配套和有机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在科技规划、资金支持和研发攻关等方面形成合力。政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定期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为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构建长期目标与短期利益的协调机制。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注重支持有助于高技术产业摆脱低端锁定从而实现产业高端化的研发项目,从金融、税收、财政补贴、人才等多方面对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给予支持。三是完善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机制。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支持,鼓励高技术企业经营者转变经营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高端品牌,形成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优势。

(二)进行高端与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体系下,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决定了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能力。高技术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有效途径在于追求研发设计、科技创新,仅仅停留在高技术加工制造环节难以摆脱低端锁定困境。依靠科技创新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将会使落后者更加落后。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摆脱低端锁定、实施追赶战略的关键在于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掌握。要打破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确立以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来实现价值链攀升的新思路。

(三)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平台,高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能够通过研讨与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实现新探索、新发现和关键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多种:一是契约式合作,联合攻关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合作共建特色研究机构集中研发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培养创业者,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园区。四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形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参与主体除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外,还可包括技术市场、行业协会、孵化器、技术咨询、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机构。要从科技研发、创新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内部分工与合作机制,建立以科技攻关为中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为导向的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

(四)完善高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能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提供物质条件。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要做好规划,重点放在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和突破低端锁定提供财政支持。银行贷款资金主要投向技术相对成熟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技术创新领域、能够带来短期回报的高技术开发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中后期。风险投资侧重于那些收益大、风险高的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为高技术企业进行技术攻坚和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提供资金保障。在完善融资机制方面,重点在于政企分开,确保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能科学的进行项目评价、筛选和投资决策。健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融资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构建有效吸纳银行资金、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积极参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6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的关键一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工业、通信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科技司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三定”规定赋予的职责,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创新、抓标准、抓质量。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着力推动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力推动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是夯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四是完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振兴工程,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五是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和部内司局的协作。

总体工作思路是“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大力推动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和解决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为着力点,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标准、质量和知识产权为抓手,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将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规划和政策指导,支持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抓紧制订产业技术政策,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做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规划的修订工作,明确国家支持的产业技术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的主要任务,推进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工作。

研究提出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规划和政策,明确高技术发展工作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同时为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准备。

(二)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抓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产业技术联盟、专利池等创新形式,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平台,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继续抓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专项实施中,要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科技资源,选择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典型重点支持;与地方政府协调配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加快进度,争取2009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归口协调工作。

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第二期)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快TD-SCDMA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及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IMT-Advanc-ed技术方案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开展IMT-Advanced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四)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分行业列出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国家亟需的产品技术开发,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原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取向硅钢片、钛合金、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研发,努力替代进口。装备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装备、能源装备、交通装备、原材料装备等成套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消费品领域,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品牌建设,提升生产效率。信息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下一代网络、光纤接入、AVS_IPTV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节能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和科技奖励管理规定;实施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研究建立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重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依托行业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基地;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大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大范围推广应用。

(五)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为行业健康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标准是我部的三项主要职能之一。当前要以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标准战略。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运行机制,注重标准制定与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结合,紧密围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国家重点专项、产业发展重点、安全生产以及规范市场等方面开展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发挥好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降耗标准体系,加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领域标准研究制定。抓紧对现有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清理,重点解决标龄超过10年以上标准的复审工作。优先制定缺位标准、修订低水平标准、废止落后标准,利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建立起完善、合理、协调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在重点领域的突破。抓好IMT-Advanced国际标准方案推荐和TD-LTE标准化推进工作,占据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竞争先机。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运用研究;在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促进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积累,支撑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面向工业行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层面知识产权相关人员的实务能力培训,加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六)提高工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把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到新水平。质量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应,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是行业、企业的信誉和生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对扩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要把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制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实施工业行业质量振兴工程,“抓规划、抓标准、抓研发、抓监管”,重点解决基础薄弱、标准滞后、法规不全、市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加强行业管理和质量政策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政策调控力。加强支撑质量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增强持续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的原动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监控、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对质量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质量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增强执行力。加强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水平。推动企业质量诚信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