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业教育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业教育概念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1

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作者简介:刘汉朝(1986-),男,安徽涡阳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陆璟(1986-),男,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3-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2]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3]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4]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面临很多竞争,其中毕业生的质量竞争日显激烈,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指标之一的毕业设计更成为竞争的焦点。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加大各方面投入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先奇.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N].光明日报,2008-04-09.

[2]沈常宇.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2).

[3]吴玉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4]黄合婷,何新荣.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2

一、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不少于38学时,并对课程目标、教学主要内容等提出具体要求,指出教学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教学要求》为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已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笔者调查过贵州及邻省6所省属医学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情况,所调查的高校都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或公共限选课,总学时数均达到38学时,教学内容由职业发展规划、能力提升、实践训练和创业等几部分组成。但其也存在以下主要教学问题。

(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不到位

面对就业压力,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求职教育,提高就业率,而忽视了职业适应力和长远职业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求职意识、技巧的教育,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却不重视职业素质中敬业精神及职场团体精神的指导。

(二)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6所高校中就业指导教研室独自建制的仅有1所,其余5所挂靠在社科部或招生就业部门管理。教师队伍主要由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和少部分其他课程专任教师组成,讲授就业指导课是他们的兼职工作。这些教师普遍缺乏就业指导的专门培训和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业务水平不高。由于兼职教学,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学科建设和规范化教学,这不但会影响学科发展,也难以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增设专职教师并重视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亟待提高

多数学校教学方法落后,仍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缺少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训练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有的学校会组织网络学习,发给学生新锦成职业发展教育网学习卡,但很少有学生认真学过全部内容,甚至部分学生从未登陆过网站浏览。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如教育部文件中指出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所说的那样,不会很好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四)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没能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和全部课程体系中,全过程是指从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到毕业求职,乃至延伸到毕业后;全部课程体系是指从基础到专业课,直至实习阶段,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渗透到所有的教育课程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查的6所学校中,就业指导教研室与其他学科教研室没有任何往来,不了解其他学科对学生职业教育的状况;其他学科教研室认为学生就业和职业教育似乎与己无关,使得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没能与其他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不论对在校生,还是毕业后的人来说,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这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其内涵是指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评价学习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在校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抛开教师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其不断探索和创新去实现学习目标,是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养成创新精神的必经之路。

(二)省属医学高校就业指导课强化自主学习理念的意义

省属医学高校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专业课程多,加之培养后期有半年临床见习和一年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前三年的课程密度大,学习时间紧,因此,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传统灌输式教学不感兴趣。此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从大一到毕业学年均有安排,且每学年的教学时数很少,再加上就业指导课程涵盖内容多,实践教学强,导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真正达到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目的。对在校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学好求职本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强化自主学习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加大自主学习的比重,将就业指导课与医学专业课有机融合等,尤为重要。

三、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结合网络教育,提高就业指导理论课自主学习的比重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现在大学生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网络教学和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平台。教师可将求职就业方面的内容,如招聘单位用人流程、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招聘信息查询及方法等挂到网上,通过大量案例、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此外,还可以完善现有网络教学或建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克服就业指导课学时的不足,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益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探索精神。

(二)重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绝非任性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既是设计者,又兼组织、监督和评估工作,可见网络自主学习不是在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研室设置2~3名专职教师,统筹学科发展和从事教学研究,负责职业咨询和网络信息资源更新等工作。授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和爱岗敬业的基础上,组织大量课件、案例、视频和电子参考书等,指导学生设定自主学习目标,监控学生学习动态,进行阶段性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师要了解医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交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学课程的不同,有的放矢地组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达到相互融通的目的,提高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较多,各高校选用的教材也不统一。这一课程的教材内容不同于医学专业课,几乎没有难点,很多内容简单易懂,一看就明白。例如,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毕业生离校和报到流程等。然而,临场情境的感受不同于书本文字,需要实践能力的训练。情境模拟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注重实效性。例如,开展模拟面试,让学生扮演“考官”、“考生”,熟悉和感受面试的过程、临场气氛,使他们认识不足和差距。情境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至关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选题,与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如仿真情境、面试题库等,在实践课结束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进行总结。

学生自主学习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层面,首先取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和自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师层面,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领导层面,转变教育理念,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提供制度保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基于自主学习理念探讨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7〕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2]王梦婕,梁鑫.“广种薄收”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N].中国青年报,2012-08-13.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吕媛.美国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

[5]马欣.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3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市场营销学”既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加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注重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开发人的创造力;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想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创新创业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一致的共识。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建设没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应用”特色,“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普遍注重通过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在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也缺乏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营销技能的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不断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虽然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能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未能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因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注重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老师都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因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也比较注重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辅助多媒体教学、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营销实践能力;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增加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然而,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励和探究性精神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现行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还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5)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强化了课程实践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强化了课程实践内容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相对于以前那些理论性较强的教材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进,对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比较大的帮助,但是这些教材上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没有和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6)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建设也加大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在完善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推荐图书库、推荐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来加强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然而,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有机地结合,所以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也没有体现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主要有:

 

(1)课程建设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营销实践能力,还要积极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是要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结合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营销技能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而且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通过积极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课程所设计的案例导入、知识再现、情境延伸、知识拓展、资料研读对学生的思维要具有较大的启发性,以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实验项目的设计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可以设置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调研、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营销计划的拟定和项目的实施,从而对学生未来创业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在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继续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团队教师进行或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从而适应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要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除了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视频体验式教学、分组研究性教学和模拟实践对抗式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式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除了把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读书笔记等日常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增加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之外,还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折算成相应比例的课程学分,针对那些有意创业的学生还应提供线上学习内容,对完成在线课程考核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5)课程教材建设要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可以进一步与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从而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的训练。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选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情境案例或创业案例,选择的企业案例也要突出其创新性,每一章结合课程实践内容可以安排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环节训练,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6)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在完善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推荐图书库、推荐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等拓展资源的建设也要融入更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期刊和视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平台,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4

摘要:

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译介国外实践经验、总结国内典型个案、研究模式构建的原则与依据、多角度探索新模式等方面,这些研究存在概念使用模糊、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研究视角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和缺少国际理论研究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要在明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构建理论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发展;二是要重视实际调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力争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三是要转变视角,拓宽思路,从发展的视角进行探索;四是要加强比较研究,并在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经验。

关键词:

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现状;反思;建议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全民创业意识[2]。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3]。目前,许多高校正积极探索具有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学者们也积极探讨本土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取得很多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库中检索到的有关创业教育模式的论文为研究材料,梳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从而把握好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历史背景

1988年3月,我国学者初提创业教育概念[4]52。1989年11月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enterpriseeducation”(创业教育)[5]1。1989—1998年,胡晓风、毛家瑞、彭钢等学者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代表作有《关于更新教育思想进行创业教育的探讨》《创业教育简论》等,开启了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历程。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国内首届创业大赛,成为我国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年1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响应这一政策,高校积极响应创业教育的号召,创业教育由此大范围开展,并在我国正式扎根。2002年,教育部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试点,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探索,逐步形成3种创业教育模式雏形: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侧重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模式;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侧重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模式;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模式[6]。很多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施自2002年进入多元发展阶段[7]。这一时期,国内创业教育研究更强调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浪潮。2003年,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引进了KAB创业教育项目,并开始本土化实践和研究。由此,国内创业教育从开展创业大赛拓展到建设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得到广泛关注。2006年,《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施》报告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8],并强调了创业教育在我国转型期的现实价值。这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火热开展,并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出台了第一个推进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9]29。2012年8月,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创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取得很大发展,形成了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9]1,呈现出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内容丰富和深入系统等特点。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和基金项目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2001年①。根据相关的时间和数量的分布情况,可以将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1—2005年23篇,称之为萌芽起步期;2006—2011年每年数量快速增长,称之为快速发展期;2011—2015年数量逐年减少,称之为发展瓶颈期。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进入了瓶颈期,理论研究缺乏,且滞后于实践诉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要大胆创新,打破瓶颈,实现研究与发展的双重突破。以往研究主要内容涉及以下6个方面。

(一)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译介

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译介主要涉及美国、日本、英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国主要有3种创业教育模式: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聚焦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磁石模式、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的辐射模式[10]。这些高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管理层重视并积极推动,开展实践教学和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等特点[11]。日本构建了包含学生创业教育、大学校园内的指定空间、提供服务网络、社会力量、数据库资源与信息网络五部分的创业教育模型[12]。英国高校的创业模式主要有植入模式、中介模式和外部支持模式3种[13]。丹麦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3个独特性:具有汇集教育资源的开放式平台;进行全程跟进式教学;实施促进共赢的校企合作[14]。澳大利亚主要采用专业模式、普及模式和培训模式进行创业教育[15]。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经验介绍和中外对比研究,并提出改进和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的建议,但缺少对国外经验的本土适应性研究。从研究的数量上看,主要集中在对美国模式的研究,只有少数研究涉及对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家创业教育模式的介绍。除此之外,这些研究普遍仅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缺少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背景、原因、原则、方法等的分析。

(二)对国内典型模式的总结

国内学者对高校特色典型创业教育模式有如下总结。一是四类论。高校有4种代表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的融入职业指导体系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的依托创业先锋班改革模式、黑龙江大学的“融入式”模式、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模式[16]。职业类院校有4种典型模式: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三段式十百千”模式、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三段对接式”、以浙江商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全真模式”、以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为代表的SOVO模式[17]。二是三类论。不同的学者取不同视角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概括为3类:有学者将典型模式总结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专职创业教育机构负责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和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模式[18];有学者依据创业教育过程的特点,将创业教育模式总结为综合模式、课堂主导模式、培训模式[19];还有学者认为,学术型高校有3种创业教育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磁石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辐射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混合模式。三是二类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专业模式”或是“聚焦模式”,二是“普及模式”或是“全校性模式”[20]。综上,这些研究对特色典型经验的总结为其他院校探索新模式树立了典范,但存在只关注典型模式构建结果而忽视模式构建过程,缺少对各模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构建过程的分析,且没有基于分析提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三)关于国内模式的分类总结

学者们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一是大体上分为渗透式、结合式、复合式、融合式、辐射式5种模式[5]253-266。二是按照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倾向划分为5种模式:侧重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意识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基本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21]。三是从两个层面总结我国创业教育模式:从总体上看,主要有学习创业教育模式、尝试创业教育模式、自主创业教育模式、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模式和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从类别上看,主要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和温州模式[22]。四是按照促进创业教育的主体不同,分为教育部举办、多家组织联合举办、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举办、地方政府举办以及高校自主创办5种基本模式[23]。五是按开展方式归纳为管理为主模式、商业运作模式和科技促进创业模式3类[24]。上述研究从创业教育的主体、理念、目标、方法、范围、形式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国内现有创业教育模式,方法、内容比较单一。未来研究可采用比较分析、实证调查等多样化的方法,研究现有模式的差异、优劣和实施效果等,以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四)基于不同教育类型的模式探索

基于不同的教育领域和专业特色,一些学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第一,基于不同教育阶段尝试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渗透模式、职业教育领域的结合模式、高等教育领域的贯穿模式、成人教育领域的辐射模式[25];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三步走”创业教育模式[26]。第二,基于各高校不同的专业、资源和条件基础,不同的发展定位,尝试“理论+案例”“仿真+平台”“创业+专业”“指导+实践”4种新模式[27]。第三,依据地方微环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创业教育模式,重视宏观和微观创业教育模式的兼容并蓄[28]。综上,学者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院校资源与条件、专业特色与发展,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上述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文献的描述性研究,停留于理论阶段,缺乏实际调查,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有待检验。

(五)关于模式建构原则与依据的研究

关于构建创业教育模式要遵循哪些原则和依据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方面,高校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应遵循主体教育原则、创造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挫折教育原则[29],坚持全面性、全程化、个性化、实践性和互理念[30]。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学校类型特点、区域经济特征、教育发展阶段这三方面考虑,构建多元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渐进式的创业教育模式[31]。除此之外,有学者运用D.Teece动态能力概念,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之作用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这项研究对高校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积极意义[32]。上述研究进行了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提出了构建原则和依据,丰富了本土化理论,对构建符合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新理论和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但内容比较单一,理论上没有涉及相关概念、构建路径等基本问题。

(六)基于特色理念的模式探索

有些学者从特色理念出发,为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开辟了新思路: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的广谱式创业教育模式[4]6-24;基于学习型宿舍理念的以宿舍为单位的创业教育模式[33];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全程、全员、全面、全场”创业教育模式[34];基于类型学视野下的分层分级分类创业教育模式[35]。上述研究的特点是以特色理念为指导,探索了创业教育新模式,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为构建本土化创业教育理论与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高校构建具有自身理念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启示。

三、对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理性审思

从上述文献分析看,已有研究从6个方面研究了创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还存在概念使用模糊、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狭窄和缺少国际理论研究等问题,有待于深化和优化。

(一)明晰基本问题,加强理论研究

第一,澄清基本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思维的工具,是判断、推理和进行论证的基石,也是学术探索的结果。”[36]9已有研究混用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说法,关于“模式”“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等基本概念没有明晰,今后的研究要澄清基本概念,确保相关研究处于同一平台对话。第二,明确基本问题。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应澄清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外延、本质和特征,阐明创业教育与个人、学校、社会的关系,研究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明确模式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等,使实践探索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而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导致理论滞后于实践。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37]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澄清基本理论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发展。同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构建理论体系。

(二)重视实际调查,创新研究方法

综观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文献的描述性研究,缺少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单一。例如对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和比较分析,探明已有模式的差异、优劣及实施效果;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时,没有在调查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这种缺少实证的设想是否科学可行,是否符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值得深入思考。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6]89,重视实际调查,研究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和可行性。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一改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注重定量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调查、访谈、比较等多种方法了解现行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优缺点及实施效果,客观、科学地把握我国创业教育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科学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改变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角

以往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存在以下3个问题:其一,新模式的探索主要基于学校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视角,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观需要;其二,以往研究就教育谈教育,没有将创业教育与个人、经济、社会问题等结合起来,忽视了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其三,研究切入点主要在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和借鉴国外经验等方面,没有从发展的视角进行探索。因此,未来研究要转变视角、拓宽思路:注重探索考虑个别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特点,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前景,构建能适应发展并促进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者要从教育系统内部走出来,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结合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研究创业教育模式,从新理论或交叉理论角度进行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四)加强比较研究,合理借鉴经验

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比较少,且主要是实践经验的介绍,缺少适用性研究和理论层面的研究。未来,既要广泛研究国外实践经验,又要着眼于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加强本土化的适应性研究和理论构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双重发展。但研究一定要避免照抄照搬他国经验、他国模式[36]139,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地区特点等。除此之外,要注重分析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背景、过程和方法,研究国外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原则,为我国特色模式的构建提供国际经验。

参考文献:

[1]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EB/OL].(2015-10-31)[2015-12-01].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5-06-16)[2016-04-06].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2016-04-06].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柴径.以点带面推动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8-39.

[7]李春琴.中国创业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99-203.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18.

[9]侯慧君,林光彬.中国大学创业教育蓝皮书———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0]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56.

[11]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44.

[12]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3):40-44.

[13]袁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14]沈雁.丹麦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哥本哈根商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1-165.

[15]李文英,王景坤.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76-79.

[16]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

[17]邓晓斌.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231-232.

[18]蔡慧.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模式[N].文汇报,2003-06-26(2).

[19]杨涛,柳艳鸿.中美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23-24.

[20]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21]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14-17.

[22]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9):135-142.

[23]王转转.有效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果评估的探索———基于企业家成长理论的视角[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20-22.

[24]宋超.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8-19.

[25]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79-85.

[26]吴衍涛,韩同吉,何婧.高等农业院校“三步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98-700.

[27]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28]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3):12-14.

[29]朱兴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9-20.

[30]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4):54-55.

[31]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3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67-72.

[33]刘平,廖康礼.以宿舍单元为单位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学习型宿舍”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8-9.

[34]王平.高职院校“四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92-96.

[35]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9-143.

[36]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5

【关键词】 意识 能力 环境 行业特色型大学 创业教育 探索实践

本文系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近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扩招导致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高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授之以鱼,仅饱其一餐;授之以渔,可安其一生”,实施创业教育转变学生择业观、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畅通高校“出口”,解决教育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提倡和发展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更贴近实际问题,具备将科研实践成果向商业转化的条件,因而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实施创业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创业”内涵

创业教育是与创业紧密相关的教育体系,研究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创业。创业严格讲包括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创业的涵义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1. 国内外对“创业”内涵的理解

国外研究者对创业概念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是基于创建新组织和开展新业务活动;有的定义基于识别和捕捉创业机会;有的定义基于创业家个性与心理特质。[1]Low和Macmillan(1988)提出的创业定义简单明了,认为创业就是创办新企业。Garner(1990)[2]通过使用德尔菲法对创业的概念进行了探究,结论认为创业的含义包括创业家的个人特性和创业行为结果两方面。创业家个人特性包括人格特征、创新性、独特性、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创业行为结果则被理解为价值创造、追求利润、成为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创建组织。

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研究较晚还处在起步阶段。各高校对创业的认识定义也不尽相同,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宋克勤教授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3]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家骕[4]认为,创业是“发现、创造和利用商业机会,组合生产要素,创立自己的事业,以获得商业成功的过程或活动”,他强调创业的目的在于“取得商业成功,获得商业利润”。

近年来高校扩招、社会改革等原因带来的就业难题,使社会大部分人认为创业即学生毕业后没有进入到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单位就职,采用个人或群体方式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社会活动,这种创业活动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它往往具有盲目性,首次创业成功率较低。

2. 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内涵解析

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是本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行业特色型大学对“创业”的诠释应更为广义,不仅包括上述社会所认为的创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创业”,其重点是就业实践后的创业,即有目标、有规划的创业,目标与规划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就业实践直至自主创业,是一个系统的规划与“创造”,更像是经历过一次创业的“二次创业”而非简单的低端创业、学无所用。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自身的专业优势,能为这样的“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教育指导思想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会议报告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5]

我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进行创业教育,但效果并不明显。行业特色型大学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国内外行业公司工作,学生缺少创业主动性;另一方面有个别学生毕业后进行开网店、经营实体店铺等类型的盲目“创业”,成长空间有限。

通过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内涵的分析,我们得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创业”应包括在校学习、就业实践、自主创业三个阶段。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教育。我们以“意识、能力、环境”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包括: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对就业实践、自主创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实践、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搭建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创业教育;素质教育;政治素质;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36?03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一贯要求

1989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和“三本护照”的理念,赋予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时,国际教育界曾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二十一世纪将有50%的中专、大学毕业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

1997 年,清华大学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式引入中国。次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我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探索,2002 年 4 月,教育部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并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在随后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综合式”“课堂式”和“实践式”等创业教育模式。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首期全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此后,创业教学开始被纳入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体系。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10年初,国家教育部教办[2010]3号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我国创业教育概念提出和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进程的简单梳理与考察,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是明确和一致的,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开展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是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需要,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创业教育本质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体现。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要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建设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主要目标,以造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要求。

二、把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在当前社会上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把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放在创业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核心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概念十分宽泛。就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范畴而言,政治素质的内涵至少涵盖如下内容:

一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才无德,其行不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这里,爱因斯坦并非忽视或贬低专业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不能以此为终极目的。从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角度而言,政治素质比专业知识、创业技能更重要。高校创业教育一定要突出“育人”的特征,解决“做什么人”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具备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道德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源自对祖国的热爱,是公民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动力之源。大学生只有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志存高远,做到以国家需要为根本,自觉转变就业观念,将自己职业目标的选择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将自己职业目标的确立与当今社会发展主导价值趋向相结合,积极相应党和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为国家、社会服务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创业艰难百战多”。众所周知,创业环境的改善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会共同长期努力。惟其如此,大学生创业者不应该一味抱怨社会公众对创业者的不理解、不支持,一味等待社会创业环境的彻底改善,而是要从我做起,以自己创业实践推动社会创业环境的改善。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现实之感,毕竟他们创业资金短缺,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不足。但是,大学生是一代青年的精华,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改变创业环境的责任,勇敢地投身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在创业中走向成熟,在创业中学会创业,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源自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是良好政治素质在创业实践中的综合体现。

三、基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