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共建

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职学院频繁发生的高职生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以及各种异常社会行为,已凸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中所显现的诸多不适应,也昭示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情感的培养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促进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独奏是难以奏效的。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外,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之共建,才是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保障。为此,各高校富有成效的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绝大数高校没有针对高职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各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中,也只有基础文化课里的德育课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同时,涉及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他的课程则是单一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提高的课程。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当代高职生,面对诸多学生难以打开与解决的心结,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现实的,仅仅靠某一门课独自应对也是不切实际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担当与完成培育一代新人这一历史重托。

高等学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兼有塑造人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心理调试等多项功能,但德育课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中,担当育人重任与排头兵的德育课,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高职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高职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在向高职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样也担当着锤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重任,肩负着培育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生的历史使命。

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但对当代高职生进行健全人格与健康心态培育与塑造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要求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连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应对高职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文化建设;既涉及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也牵涉到校园局部建设与美化;既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也包括系部、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教室文化建设,也包括公寓文化建设。各种文化之间内涵有别,特点迥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进步、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与愉悦环境。

在高职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高职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高职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高职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高职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转贴于 当然,要完成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单靠某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效果也是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要求校园文化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作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规律,但服务于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另外,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开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三、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高职生跨进大学校园后,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将会接踵而至。这些诸多问题显现于高职生活,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仅仅靠学校一方也是难以奏效的。

高职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一切注定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序进行与全面展开,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客观上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建立定期的、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沟通机制的构建,应以教师与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学校要定期向家庭通报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种种表现,加强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

四、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人的一生要先后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是系统教育,教师是我们的人生导航师;社会教育是终极教育,是人们行为的试金石,也是心灵的考验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之间内涵有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共同完成对一个人的心灵塑造与人格培育。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要求三种教育间不仅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更要建立一种社会资源的共享机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建没有围墙的大学,使高职生走出书斋,融入社区与社会,同社会共享资源,不仅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属于社会,社会需要大学,大学与社会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不仅是新时期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放松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五、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高职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校内实训,也有校外实践;既有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也有工种实习,还有高职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高职生书本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使高职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高职生体恤民情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是高职生良好心态与健康心智的一个确立过程。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教育兴藏;跨地域迁徙式学习;生活教育课堂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有公办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有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旅游管理实训中心。2010年9月,我校迎来首届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地西藏班,时至今日,我校内地西藏班办班已经有十个年头。内地西藏班是我国教育援藏、教育兴藏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职业教育援藏,因其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在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中,扮演中流砥柱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帮助西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战略意义。

一、我校开展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我校的内地西藏班学生(以下简称藏班学生),他们主要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农牧民子女,他们具有典型的“高原红”肤色,怪诞嬉皮的发型,色彩浓艳的藏装,从头到脚挂满了各种首饰,无所顾忌的口哨和嗨遍整个校园的藏歌等。他们在校园里的识别度非常高,他们以强烈的民族符号和民族文化闯入我校。藏班学生与内地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语言、肤色、服装、饮食等直接能看到或者感觉到的差异;也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等隐藏不易察觉的差异。我们在适应藏文化,他们在适应内地汉文化的同时,悄然进行着跨文化的心理适应。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饮食以牛羊肉为主。藏地学生进入到内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从饮食、就寝、衣着等都改变巨大。他们饮食的不适应、身体的不适应等最先表现出的就是疾病频发。一些在西藏患病的学生病情爆发,患过病的学生旧病复发,尤其是感染过结核病的学生,会在新生入学之初的结核病筛查中被检测出来。加上他们不注意饮食习惯,爱吃方便面,爱喝饮料,不喝开水,而喝生水,导致阑尾炎发病率比较高。这些学生如果生理和心理短时间内难以调整过来,就容易形成水土不服、生活不适应,想回家的学生也随着增多,从而造成藏班学生群体性的怀乡情绪。我校藏班学生主要是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正处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乡来到遥远、陌生的内地求学三年,跨地域迁徙式学习,使他们在生活和心理上面临巨大的难题和考验。又因为这些学生受年龄、阅历所限,他们往往缺乏在新环境中,主动调适心理的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情绪化,心理上容易大起大落。他们在新环境中不适应、情绪低落,如果感觉到孤独就容易封闭自己,产生自卑感,心理有更多戒备意识。强烈的民族情感使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更加敏感。同时,也更容易相互抱团,从而为教师管理学生带来困难。内地教育与中西部教育有巨大的差距,原有的母语学习环境变成汉语文化的学习环境,初中单纯的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转变等,造成藏班学生学习困难加重,厌学情绪严重蔓延。因此,藏班学生内地求学都经历着气候环境适应、日常生活适应、语言适应、学业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影响他们安心学习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笔者作为藏班班主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认为藏班学生初到内地时,往往会出现自卑、孤独、挫败感、抑郁、攻击行为及各种偏差行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容易滋生藏班学生对学校常规和思想教育,专业教学及内地学生产生抵触、疏离、对抗和敌意。因此,我校针对藏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根据藏班学生的民族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状态等,思考如何有效开展,降低因跨文化,心理适应不良,而引发心理问题的风险。从而提升藏班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促进藏班学生的身心健康。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对我校异地办学模式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我校承办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的整体考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二、我校开展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本实践

我校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实践的反复验证中进行的。以下是笔者对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经验探索。

1.发挥班主任在藏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由于有的学校是四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足以说明藏班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和强度很大。虽然,我校还是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的常规做法。但是,我校的藏班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却发挥着教师、父母、保姆、医生和和心理辅导员的多重作用。因此,我校对藏班班主任的选用非常谨慎。被选用的班主任除了要参加校内的教师成长营培训,以及校外的西藏内地班举办的省、市级培训,还要参加针对藏班班主任的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以此,提高藏班班主任及时发现心理上出现异常学生的能力,以及在藏班营造健康心理氛围的能力。我校现在的四名藏班班主任之中,就有一名心理教师,他们都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常驻我校藏班管理办公室,我校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专门化和专业化。[1]

2.生活教育课堂。鉴于藏班学生在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我校开设了生活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和卫生习惯。生活教育课堂由带藏班十年的资深班主任和西藏教育厅派驻我校的生活指导教师主讲,根据具体问题有时会按男女生性别分组进行,在每年的春秋季传染病高发期,还会聘请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医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2]

3.建立家长联系机制,完善藏班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区教育一起发挥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藏班学生24小时寄宿在学校,藏班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几乎完全脱节,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弱小或缺失。教师通过电话联系家长,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家长所获取的信息是间歇性的。而且,藏班学生主要来自于农牧民家庭,很多学生的父母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除了担心之外,根本不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家庭教育。因此,我校通过创建QQ(微信)家长群的现代传媒方式,建立家长联系机制,让藏班学生能够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情感慰藉,而安心于学校生活。同时,我校也能够及时向家长汇报和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家长群群主由生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班主任每周一次,每月不低于三次委托生活指导教师向家长群或个别家长发送信息,畅通家校双向交流渠道,使藏班学生不会因为千山万水,而阻断亲情的联系。[3]

4.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我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体验拓展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藏班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对一些特殊学生,包括情绪困扰、行为偏差的藏班学生,教师要进行专业的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其顺利渡过心理难关。我校在凝练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个别心理咨询等,藏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集结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与《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帮助藏班学生健康成长。

5.发挥好学生朋辈群体的互助作用,大力开展藏汉两地学生的交流活动。藏班学生在和同伴交往中倾向以民族身份为界,和本族学生形成小圈子,这及其不利于藏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悖于藏汉同校文化融合共进的教育宗旨。[4]因此,教师在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有意识的组织各种社团交流活动,让藏汉两班学生有更多接触交流的机会,在近距离的频繁接触中,弱化藏班学生的民族差异和敏感的身份感知。我校根据藏班学生能歌善舞、天性活泼的特点,动员、组织藏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内地学生社团,并成立了由藏班发起的“鹰之歌”民族乐队,举办了藏族民族小工艺品制作展览会等活动。活动吸引了大量内地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我校通过让学生去民族化式的交往,引导藏班学生养成豁达融合的性格,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在玩中求智,乐中成长的教育效果。[5]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担任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认识都要有正确的引导,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还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在整个教学中算不上非常重要的也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逐渐的并且是长远的,可以说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自己心理健康。下面我们看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健康心里构建的途径。

1.树立坚定的信仰。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信仰永远都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自己首先必须信仰,而且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社会上形形的诱惑,自己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把握人生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典范。

2.做到心理健康。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有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要有耐心,要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工作中不要着急不要产生怀疑。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形态,注重自己健康心里的培养,给学生一个平和稳定的形象。并且要完善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在心理指导方面要有一定的技能,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疏导。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及就业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和歧视,往往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得过且过,由于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加上基础知识薄弱,到了职业院校以后,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不知从何学起,学习焦虑感强,产生厌学情绪。

(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情绪存在明显的两极性,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承受挫折能力弱,面对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以及就业竞争压力,易产生厌世情绪,来自弱势群体家庭,应试教育阶段的学习没有成功,觉得受人冷落,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态度冷漠。

(四)个性方面的问题。

自卑心理重,自我意识片面,不论是学习成绩欠佳,还是因为家境不好,无奈而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易因为社会舆论对职业院校的偏见导致内心失衡,自认“低人一等”,出现标新立异,狭隘偏执、孤僻懦弱等消极表现。

(五)逆反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职业院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接触社会阴暗的一面,内心深处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和校纪校规有着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六)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自进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全新的环境,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主动性不强,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不同程度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也难以容忍,经常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七)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职业院校的学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控制能力较低,容易感情用事,遇事不能明辨是非,缺乏冷静,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时常抑郁消沉。

(八)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少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对所学的专业技能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审美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和谐。

二、职业院校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必须围绕以人为本,厚德精技的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学有专长、品德优良的实用技能人才。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心理行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在人际关系、择业就业等方面,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和睦相处、脚踏实地、乐观向上,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等。与此同时,要完善职业院校教育评价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不能只看重分数不看重道德品质,只看重学生的技能不看重良好个性的培养,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始终。

职业院校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形成,并非是学生工作人员或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某些部门的工作,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时年龄大都在18岁左右,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和稳定,对职业教育存在陌生感,对新的学习环境仍有待熟悉,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其中,教学系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端正入学动机,消除学习焦虑心理;学生管理和保卫部门教育学生增强安全和法制意识,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就业指导部门协助学生设计好人生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室要通过心理健康讲座、集体咨询、发放心理健康资料等形式并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2.德育工作队伍唱主角。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处、保卫处、团委、思想政治课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角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除了政治课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园地,如语文课中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正直善良的情操;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意识;而技能实操课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靠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支撑的,它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工作网络,以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实施。

1.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骨干作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职业院校日常管理最重要的队伍,也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看待问题的观点、处理事情的方法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对职业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心理素质过硬、关爱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机构建设。职业院校要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通过心理咨询室在全校系统地开展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趣味活动,采用集体或者个别的形式,运用电话、短信、网络信箱等手段,进行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尽早发现问题,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网络,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必须有一整套并且较为完善的辅助队伍,那就是:宿舍心理气象员——班级心理委员——各系心理咨询组——校心理咨询中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盖到了学校的每间宿舍、每间教室、每一个同学,既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又可预防个别恶性心理健康事件于未然;4.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学生的成长是在一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便利的场所,家庭是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关键,社会环境则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为技校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责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在不断发展,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医生在面对重大手术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承受很大压力,一些年轻医护人员常表现出的紧张、焦虑与恐惧。医院卫生体系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要社会职责,但这份社会责任也是伴随医疗风险存在的。一方面作为医院有责任将医疗风险降低到最低,但另一方面总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医疗风险发生。现在社会上对医院卫生体系存在一些误解,导致一些病患家属不能正确认识医疗风险,如果发生医疗风险则把责任全部归咎于主治医生和医院。社会舆论给到医护人员一种无形的压力。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心理教育理论,帮助医护人员健全人格思想更好的履行医护人员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是保障医护人员严格恪守职业操守的保障。党的十七大精神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 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康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遇到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好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了。在西方发达社会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才实现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但在中国同样的社会转型却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时,相应的社会人文文化发展还比较薄弱,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都是刺激社会不和谐事件发生的因素。现在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因素。

2、不健全的医疗体系给医疗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增加了难度。我国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医疗体系的相关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医患关系不和谐,一些医院一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医院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护人员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3、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表现在:一些医院给医生规定业绩指标,做绩效考核。另一方面,一些医药品公司给医生回扣的诱惑。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背负了内心良心的拷问。

二、 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相互统一但又相互区分。只有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在医院为医护人员开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以专业的心理建立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帮医护人员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医院要选择专业过硬的教师担任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医院也要为相关的教师创造不断学习培训的机会,提升专业知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医院卫生体系可以建立起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分享学习平台,让职工内心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释放。

2、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在调研了一些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后发现,大部分的医院主要是知识灌输的方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单调无趣的学习方式不能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只有以不断创新的思路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同时灵活机动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建一个积极阳光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根据需要,互联网,电视媒介,心理咨询等等都可以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工具。

3、心理干预专业化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要预防,另一方面就是干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心理干预要及时要早,更要细心细致,心理干预的过程要安全。如何能做到心理干预的专业化,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干预体系,从问题的发展,到干预方案的形成,以及干预方案的实施,评估,建档管理都要有一完善制度加以规范。其次,心理干预的过程要有专业的人员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对于心理干预结束后要有相应的跟踪评估。例如:对一些有内心恐惧的年轻医护人员要及时干预,形成专业的干预方案。即要信任这些年轻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可以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手把手带,提供给其实践的机会。通过成功帮这些医护人员战胜内心的恐惧。

4、关注和谐医患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能让病人感受到医院的关怀,更能帮助医护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受我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医生在世人眼中是慈祥善良智慧的化身,但在现代社会的医疗体系中冷漠的医患关系使社会越来越质疑医院存在的价值。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重视医生的温情教育,在工作中多体谅病患家属的急躁。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需要加快改革,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接受社会的监督,不断提升医疗专业水平,尽可能降低医疗风险。在做好医院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有关注社会和谐医患管理的宣传教育。

三、 结束语

以医护人员为核心,时刻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有效的行使医护职责。而且新时代的医护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为病患解决身体上的病痛问题的同时也能带给病患关爱,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青年研究,1997(10).

[2]戴木才.论思想政治工作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J].求实,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