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故障诊断成像系统;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4-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05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地网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当代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应从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开发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地网运行环境,且就此满足当代居民用电需求,达到最佳的电能供给状态。以下就是对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及其故障诊断成像系统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电厂等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变电站接地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安全接地性能,即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进了电力系统安全检测设备,继而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全面掌控到系统运行现状,并及时检测出接地不良问题,避免其问题的突显影响到系统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在变电站发展过程中为了突显出其安全性能,强调了充分考虑地面电位梯度所带来的危害性,最终由此达到良好的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态。
2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路径
2.1 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过程中,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系统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应用牛顿拉夫逊法即NR法的重要性,且应注重在接地网故障诊断计算中充分利用非线性方程即f(x)=0泰勒,如下:
此方程式即表示f(x)在xk处有二阶导数存在的情况。此诊断方法的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结果的精准性,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此外,Tikhonov正则化处理也是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之一,即其可实现对求逆问题的有效处理。为此,应注重将其应用于接地网故障诊断中,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问题诊断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接地不良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稳固变电站接地网运行状态。
2.2 完善测量方式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测量方式的完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应用基于二电极法的电阻测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此种测量方法的应用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诊断过程中应设定电路中某一电阻为待测电阻,继而由此构建相应的等效模型,同时通过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方式来对接地网运行现状展开细致的分析;第二,基于四电极法的电阻测量也是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测量方式中的一种,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路定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继而提升测量结果的精准性;第三,基于四电极法的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应用优势即体现在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测量精准性及效率问题。同时,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对测量次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
2.3 开发软件系统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构建中开发软件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当代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MATLB Engine构建多层土壤参数反演功能模块,且在反演程序中将所要测试的对象名称输入到其中,继而通过程序运行查找出相应的计算结果,并将计算误差控制到最小状态,形成良好的土壤参数反演结果计算成效。此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接地网未知拓扑重构模块的构建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可通过MATLB Engine与MATLAB混合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地网未知拓扑进行细致的推理,最终全面掌控接地网未知拓扑可行性,达到规范化的变电站故障诊断状态。另外,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功能模块也是软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应依据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况对接地网进行建模处理,并设置接地网测量参数,实现软件系统的良好运行。
2.4 完善硬件系统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平台硬件系统的构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对接地网恒流源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背景下,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平台进行实际操控的过程中应注重规范激励电流源模块设计,继而由此实现测量装置的有效控制,并确保微控制器D/A能始终处在稳定的运行状态,最终提升功率电阻输出电流的稳定水平;第二,由于开关模块有助于对控制系统的合理切换,因而在硬件系统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的合理化设计。
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
3.1 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
土壤视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中的一种,其是基于Wennner四电极法而实现的,因而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最终达到良好的变电站现场测量状态。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钟管变电站在电阻率测量过程中即始终秉承现场测量原则,并基于接地摇表的基础上展开了相应的测量行为,同时将测量所得电极间距记录了下来(单位为:m),为0.4、1、1.4、2、2.4、3、6,对应的电阻率测量值分别为(单位为:Ω・m)446、470、510、580、445、375、275。接地网节点电压测量也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现场测量的过程中应以划分施工编号的方式完成测量行为,达到精准化数据测量状态。
3.2 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
在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中对变电站土壤特性展开分析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将无效数据剔除出去,以此来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准性,同时为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促使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能全面掌控到变电站的土壤特性,继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应故障问题可结合其土壤信息对故障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解决。此外,为了达到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目的,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依据实际状况构建相应的土壤模型,最终依据土壤模型对其特性展开综合分析行为。另外,在土壤模型参数反演计算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误差,为此,在模型分析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3.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亦有助于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行为的展开,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例如,浙江湖州钟管变电站在对自身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即强调了故障诊断成像的应用,并在对开关场区进行布置的过程中将接地网节点电压合理划分为4组,继而通过不同组间测量的方式达成了接地网故障成像诊断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钟管变电站综合分析过程中强化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实验项目中,达到最佳的接地网故障分析状态。
4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实例
4.1 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接地网故障诊断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为达到良好的隐患诊断效果,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即提高了对接地网故障诊断的重视程度,并致力于开发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继而通过对该装置的应用逐渐缓解了变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凸显出的接地不良等问题,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变电站接地网性能分析装置实际运行现状来看,其在运行过程中尝试了对异频特种电源系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了软件系统功能,最终达到了精准化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状态。同时,该装置的构建是基于地表面磁感应强度分布特征达到的性能分析目的,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与其运行特点的有效结合。
4.2 主要技术创新点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技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装置设计过程中实现了工作频率自由交换模式,即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可在300~400Hz范围内对电流源系统工作频率进行调整,以期其能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第二,改善分布测量系统也是该设备突显出的技术创新点之一,即在此基础上可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继而由此为相关技术人员系统操控行为的展开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第三,缺陷探测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装置改良目的,即确保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精准检测出接地网运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最终可实现对其故障问题的有效解决。
5 结语
综上可知,近年来,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要求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提高对故障诊断问题的重视度,且应从完善硬件系统、开发软件系统、完善测量方式、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等途径入手缓解传统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凸显出的问题,达到高水平的故障诊断状态。
参考文献
[1] 蓝茂明.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J].电气开关,2012,12(1).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2
关键词:电力线损;输配电;技术创新;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当前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目前我国的电能主要以火力、水力发电为主,以风力等其他发电方式为辅来实现电力市场的供应。受地理条件及技术的限制,很多地区的电力需求量远远大于本地的电力发电量,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就需要将其他地区的电能调配到该地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而在电能的输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电能损耗的现象,而其中耗能最严重的损耗形式就是线损。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线损就成为了当前电力输配运行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手段。
1 电力线损的产生原因
在电力的运输途中,若电能损耗过大,不但影响到用电地区的正常供电,而且也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能源,增大了电能的输出成本,降低了电能的利用效率。
1.1 电网设施配置不够科学
目前很多小型的变电所,尤其是在农村的变电所中,对于电网的基础设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设备之间相互工作不协调,功率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使得很多变电所的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该有的功能作用,再加上线路过长,电力输配系统复杂,就使得线损增大,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1.2 分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在电网的某段线路中,会出现一些建设标准较低的电线路段,这是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在建设线路的基础设施时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而使用了较为劣质的电线,使得而这些电线的电阻较大,直径较小,因而极易造成电能损耗,甚至会发生漏电、火灾等事故,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电力输配问题。
1.3 电力荷载运转不均衡
目前城乡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电力输配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电力分配时,就会使一些乡镇地区的电能输送过剩,而这些地区又往往没有相应的无功补偿设备,而是一些负荷较大,输出效率较低的设备,就痒就会使一些电力的荷载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使一些变电站进行无功运行,这样也会造成严重的电能浪费。
1.4 电力输配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电网系统整体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现代电力设备的配置不够充足,电网系统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甚至有些地区在进行电力管理时还是采用抄表的方式,这些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一些人趁机偷电,造成了较大的电力损耗。
2 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措施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起电力输配系统发生严重线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本文中所叙述的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电力输配的运行效率,增大电力系统的线损程度。因此,若要能够更好的减低电力线损是相抵较为困难的,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
2.1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电网系统管理水平
电网的管理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因此若要想提高电力输配电的运行效率,首先就应当对电网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完整全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电力输配技术管理章程,并将减少线损的目标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降低线损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些电力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电力管理水平,防止人为的偷电行为,从而减少线损。
2.2 结合实际合理分配变电站分布点
产生线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变电站布局不合理,要么相对集中,要么又相对分散。导致产生线损。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布点。尽可以增加变电站的布点,缩小电网内单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同和半径。特别是要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集中的地域。加大变电站的建设力度,可以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减少线损,提高效益。现实情况中,变电站的不合理分布也是造成线损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变电站要么相对密集,要么相对偏远稀疏,所以应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分布情况,尽量合理分布变电站的位置。尤其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密集的区域,更应加大变电站的分布合理性和建设投入程度。可以选择试点地区,大力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分布,优化服务质量。
2.3 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柔性输电技术是实现输电设备智能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压、阻抗等电气晕的快速、连续控制。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2.4 推广发展状态监测技术
随着配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诸如线路覆冰监测技术、绝缘子污秽状况监测技术、线路偷盗监测技术、导线温度监测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在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全方位和多要素的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及时预告灾害信息,实现故障快速定位.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
2.5 大力推行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具备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要充分发挥配电网自动化具有自愈能力。及时检测出已经发生或正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性操作,使其不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或将其影响降至最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够很好地抵御外力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能够将破坏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保障莺要用户的正常供电。通过对潮流分布的优化,减少线损,提高运行效率,在线监测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施状态检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结语
总之,在能源资源紧缺的今天,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势,提高其利用率的缓解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提高电能利用率的措施方法中,降低线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方法,为此,我们应当不断创新电力的输配技术方法,提高输配电的运行水平,降低线损,最大程度的提高电网的输出功率,提高电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3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日常;运维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27
0 引言
智能变电站改变了以往变电站的弊端,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让电力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局面。当前,电力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分析智能变电站日常的运维工作状况,对增强电力企业竞争能力有较大作用。
1 智能变电站目前运行状况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要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需要对电网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在一些电网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不稳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几年,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升了供电质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去较大的便利。但是,在智能电网运行之后,根据反馈信息可知,对智能变电站进行日常维护是最重要的工作,直接对当地的经济产生影响[1]。
2 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状况
2.1 操作方式不符合发展需求
变电站的部分设备更新换代较快,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遥控操作的功能增多。但是,各个单位依旧使用传统的操作模式。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实现全程操控化已经能够成为现实[2]。但是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专业人才的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先进的操作方式不能实现。
2.2 电力设备负荷解析失误
对电力设备的负荷进行维护是确保变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需要判定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科学分析期负荷[3]。因为电力负荷是电力分配与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能出色处理电力设备负荷问题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造成变电站不能为客户合理分配燃料,对发电计划的制定起到阻碍作用,供电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为此,在用电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电力设备超载造成的跳闸等情况。
2.3 不重视工作细节
一些防误装置五防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安置防尘罩、设置编号。变电站的生活区、退运设备等随意摆放。技术设备的标识缺乏规范性,继电保护等部位的切换把手的操作方式没有进行详细说明,现场定值单保管不善。
3 改进智能变电站日常运维工作的对策
3.1 改变管理方式
在管理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要引导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当中勤于思考,并尽量参与到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之中。要积极地和有关科研单位保持合作,共同讨论变电站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邀请有关厂家的专业工作人员定期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检查,精确地测温,创建起各个变电站的测温档案,为今后处理热故障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变电站的一些瓷瓶存在严重的污染现象,将专业的工作人员邀请到企业对其进行完全清洗,进而解决设备容易受污染等问题。此外,还要树立安全可靠、简单便利等原则,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指导,促使运维人员的工作更加高效。当前,变电站使用一般的电流电压互感器,采样的环节应以直接电缆接入的方式进行,避免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导致设备稳定性受到削弱。此外,技术部门要尽快解决电子式互感器等技术难题,大幅度提升电子互感器设备接入后的稳定性,在技术成熟稳定之后,变电站即可进行推广。此外,要提升变电站在线监测装置的稳定性,处理好监测信号的问题,让检测设备的信息接口数量符合工作要求,加强监测信息的共享程度,增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2 增强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
智能化在变电领域中的使用重点体现在状态检修及先进的继电保护之上。但是此种工作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某些方面依旧需要加强。比如,现实的检修和维护,都是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使对应操作在特定端口的支持下达到在数据领域中实现映射的目的,这是目前检修工作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对操作票等方面实现数字化,也就是以网路数据的形式显示并保存一些维护操作流程,让其他形式的操作行为造成的弊端得到改善。
3.3 完善维护制度
为了实现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不仅需要技术的辅助,也需要制度上的支持。技术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直接承担执行者的角色。在对智能变电站的推广中,必须建立起技术制度,为日常维护工作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增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其理论认识,增强其技术操作水平。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很多都与人为因素存在关联。因此,需要依靠柔性管理处理安全问题,利用人性化的措施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形成积极意义。可以对制度内容进行宣传,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辨别能力,这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起责任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工作人员培养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一旦发生事故,能在很短时间内寻找到责任人,方便事故的处理和责任的追究。
3.4 强化资料管理
对电子资料管理的范围与对象进行明确判定,确保电子资料的完整性。关键的电子资料统一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每个智能变电站的电子档案都要单独保存,不可随意挪用,避免受到病毒和其他恶意程序的攻击。要按时对这些资料进行备份。需要对文件内容实施修改时,要对整个流程进行严格审查,修改的前后要分别备份,妥善保管备份和修改后的资料,这对日常运维工作的意义较为重大。
3.5 处理好测温问题
电力运行的环境属于高温高压,测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按照专业指导作业书认真开展红外测温工作,准备好检测器械,确保各个事项不出现纰漏。维修人员要按时开展红外测温,一旦发现设备出现热故障,即刻进行处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监测结果上报。
4 总结
要做好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工作,让其能顺利发挥作用。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专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可以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运维质量和效率,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试论智能变电站的优点与运行维护措施[J].科技资讯,2014,22(04):195-196.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4
电力及能源基础设施要想进入城市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就必须适应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与其他设施整合建设于地下空间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地下空间作为宝贵的空间资源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主要来源,也逐步成为各类设施抢占的空间资源,如何进入地下空间并且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已成为电力及能源基础设施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
2电力及能源工程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
2.1电网建设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为了保障城市供电的充足、稳定和可靠,高电压等级变电站进入市区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变电站、敷设线路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选择,从而表现为地下变电站、电缆隧道、调峰蓄能电站等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地下空间将在城市电网建设以及改造和优化城市电网中发挥重要作用。2.1.1电缆隧道(1)建设电缆隧道的优点。电缆隧道是能容纳十几条或更多电缆线路的地下土建设施,将电缆线路敷设于已建成的电缆隧道中的安装方式称为电缆隧道敷设。电缆隧道的引入,可以为城市电网建设带来以下有利条件:①有利于形成城市电网的主干网络,增强电网的稳定性;②有利于电缆的保护,避免电缆受外力因素的影响破坏;③有利于电缆的维护、改造与更新;④有利于城市架空线入地建设,净化城市空间;⑤有利于消除高压电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2)国内外城市电缆隧道的建设实践。电缆隧道在国外许多大城市都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拥有460km长电缆隧道,伦敦、柏林等城市都建设有不同规模的电缆隧道,通过地下电缆隧道建设城市超高压走廊和超高压环网,并进一步形成地下输电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供电可靠性。国内的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也已开始电缆隧道的建设,例如上海的四条跨越黄浦江的电缆隧道,以及杨高路电缆隧道都是有代表性的工程。国内外大城市电缆隧道的建设实践预示了未来城市电网建设的趋势,电缆隧道必将取代架空线路成为未来城市电网建设的主要模式。2.1.2地下变电站(1)建设动机分析。变电站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变电站无处选址的问题,甚至出现已规划的变电站址被改为商业开发用地的情况。这充分地说明了,传统的地面变电站选址与建设思路不适合于城市的变电站建设。(2)国内外地下变电站的建设实践。东京是建设地下变电站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东京都内共有440多座各类变电站,其中地上变电站310多座,地下130多座,地下化率达到29.5%。其中275kV的超高压变电站为12座,除了1座在地上外,其余都在地下,由此可见,地下变电站在建设超高压变电站中更具有优势。我国在地下变电站的建设中也积累了不少实践成果,国内已投运的全地下变电站有北京王府井220kV变电站,使用面积11076m2,半地下变电站是北京西大望220kV变电站,还有上海人民广场220kV地下变电站、北京西单110kV地下变电站以及厦门湖宾南110kV地下变电站等。服务于上海世博会的上海静安500kV地下变电站是我国首座500kV地下变电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地下变电站的建设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2.1.3综合管沟综合管沟是指收容两种以上管线的构筑物,并有完备的排水、通风、照明、通讯、电力或有关安全监测(视)系统设施,一般建设于地下,可收容于综合管沟内的管线包括给水、电力、电信、供热等各种管线。综合管沟为城市管线的集约化建设提供了理想的模式,也是减少城市架空线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城市中存在的大量的配电电缆采用综合管沟建设模式也是城市电网建设的重要途径。
2.2分布式能源开发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侧的能源梯级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包括:能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以及蓄能系统等。城市地下空间在分布式能源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地下空间本身所具备的热稳定性以及蕴藏的巨大热能为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增添了许多有利条件,从而表现为与地下热储存、地热利用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设施的开发建设。这些综合能源设施在构建小区域能源中心、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及丰富多彩的创新模式。2.2.1地下热储存与地热利用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利用天然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回收废弃能源等目的,国际上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究利用地下空间开采地热并通过热泵用于热量储存,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下热储存在70年代初开始研究,并在80年代开始了工程实践。热能储存设施往往与地热电站、太阳能收集等设施结合用以提供区域供暖与空调供冷。例如,德国Neckarsulm地区一个新建住宅区的供热系统(空间供暖和热水供应),其热源主要来自太阳能,住宅内共1300套住房,其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收集器,约有2700m2的太阳能收集面积,收集到的太阳能占到整个供热系统能源需求的50%,不足的能源部分由天然气锅炉补充,并利用了近70m深度的地下空间进行热能储存与调节,发挥了明显的节能效果。2.2.2地下热电站近十多年来,以热电联产为核心的能源中心的建设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引起重视,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工业用户、城市街区、建筑小区、医院等多种类型的区域都有多种形式的运用。能源站以热电联产机组为核心,形成冷热电三联供的能源站,并集成了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城市废热等各种能源利用技术而形成的能源综合系统。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5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力调度的自动化、配电网的自动化和变电站的自动化这几方面。其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利用整个变电站资源,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不断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增加变电站通信系统实时通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速率,提高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更好地监控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确保变电站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断促进变电站系统向数字化、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配电网自动化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实现配电网系统的自动化,提高配电网系统数据的传输速率;同时,结合变电站的功能、特点,采用自动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完成变电站系统资源的整合和技术创新。这不仅可以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增加变电站通信系统实时通信数据的容量和传输速率,还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电力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全面监控,以促进变电站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2.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3、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3.1、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将大量的信息隐含在其连接权值上,根据一定的学习算法调节权值,该技术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同时具有并行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实现了网络从2维空间向:维空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
3.2、专家系统控制
该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警告或紧急状态的辨认,在紧急状况下可以迅速处理,同时实现了故障的处理能力和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但是由于无法模仿专家的思维使得该技术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3.3、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这是将线性最优理论运用在实践中的重要表现,该技术的应用与最优励磁控制手段降低了远距离电力运输的损耗,提高了电力的利用效率。
3.4、D facts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D facts技术即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电质量的稳定性,供电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配电网和大量的电力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的电子监控设备,实现质量全过程的监督,确保用户用电的品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源。
3.5、facts
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中,facts技术即柔流输电系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技术主要被运用在输电系统的关键部位运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对电压、电抗等输电参数进行控制,保证输电的可靠性与高效性,提升系统否认可靠性与安全性,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达到电能环保的目标。
3.6、高效动态监测
从当前的监控系统中,主要可以分为监控电磁暂态过程的故障录波仪,记录数据较为复杂,但记录仪间缺乏通信,忽略了对系统的整体动态分析;另一种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状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但是,该系统刷新时间长,仅能分析稳态特征。这两种系统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动态监测系统出现。
3.7、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技术在近几年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中越发成熟,其具有的开放性、继承性、共享功能和智能性,使得该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当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上,其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们知道,现代电力系统提供的供电服务,主要建立在科学的调度基础上,而具体调度所依据的则主要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这样相关人员才能够据此做出决策。在这一过程中,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就显示出了传统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能够利用数据库的触发子系统,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可以说,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无论是在提高数据存储量方面,还是在提高输出效率、存储安全性方面,都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3.8、光互联技术
光互联技术主要是指光信号的连接技术,这一技术丝毫不受电容性负载的影响,这也是它具体的优点之一。除此以外,其也突破了平面的限制,实现了在三维空间内相关数据的相互传输不受干扰。从实践来看,这一技术直接解决了没有终端机的电互联线受临界线长短限制的问题,也就实现了信号在系统内部传递信息速度加快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也在逐步的完善它的功能和技术,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实现电力输配的自动化控制是实现电力供应高效,稳定的极有利措施,可以有效简化原来那些复杂的运行和调度程序,促使其更加安全的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电力系统工作中,对于电力系统应当大力发展输配电的自动化输配系统,改变原有输配方式,将现有科技水平运用到电力系统中来,以此开发出更加实用、安全可靠的电力自动化输配系统,以此最终实现电力输配的经济安全,切实保障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勇.刍议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4,10:9-10.
[2]娄进.浅谈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J].广东科技,2012,13:50+69.
[3]刘飞鸣.探讨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2,12:226+220.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6
已经站在这个阶梯上,陈伟其显然不满足,他希望依靠“智”与“汇”再跃上一个、两个、无数个阶梯,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品牌。
智无境――科技创新
在湘能楚天身上,时代烙上了至少四个标签:一体化电力项目系统集成打包服务创始者;一体化电力系统集成服务专业提供商;电力系统项目集成流程化连锁模式开创者;“效率榛剩品质为帝”的“皇帝”连锁模式起源机构。“湘能智造”已为广大企事业客户以及电力行业所熟知。
回望湘能楚天品牌建设之路,让陈伟其津津乐道的是企业真正践行了“中国智造”口号。他郑重地为企业发展提出了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科技创新;另一个是抱团发展。作为一个以技术创新见长的企业,在科技层面的创新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从2008年开始,围绕着“如何让公司做大做强、如何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陈伟其与其团队,给湘能楚天开出了“科技创新”的方子――走技术创新之路,用创新的力量走向全国。
2010年,湘能楚天的技术创新之路初见成效,它在全国首创出集成式智能变电站产品,并在全国开始试点。这个拳头产品,不仅给湘能楚天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变电站“智”造新时代,给全国电力建设带来了革命性改变。
科技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歇,如今,湘能楚天的集成式智能变电站已升级为第五代产品,对变电站进行智能巡检的机器人也已经上市。
汇有成――抱团发展
陈伟其认为,一个能够引领资源整合者,必然能够成为这个行业乃至整个业态中的翘楚。湘能楚天建立行业话语权,思路便是抱团发展,整合资源。这样的发展思路,跟陈伟其早年触网的经历有关。
他说:“我接触互联网比较早,很多业务渠道都来自网络。公司发展受益于网络颇多,如今更是倾心拥抱互联网+的来临,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全国乃至世界的电力企业结成联盟,抱团发展,打造一个全产业领域的‘网上电力超市’”。
2012年,陈伟其萌生了“做实业的人做行业门户”的想法,经过3年筹备,国内首家电力行业门户网站“中电联盟网”于2015年9月上线。
中电联盟网涵盖了网络电视台、电力文献、电力选型、电力创新方案、电力人才交流、电力金融平台等版块,既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为同为竞争对手的企业提供资源集成平台。
在位于长沙雨花区内的一个工业园区,湘能楚天建成了一个囊括商务洽谈、产品展示、交流学习、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联盟基地,通过一系列集成创新产品,抱团参与国际竞争。
致力于中国电力品牌的建设
陈伟其认为,致力于宏大的民族品牌建设,不仅仅要做到生产要素的整合、资源的集成,更要从一个民族企业的高度,理解民族品牌之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意义。那些闻名世界的产品,都带有深深的民族印记,象征着一种民族文化的高度凝练,外人不能模仿与生产。当一个品牌深深印上某种文化的烙印时,品牌的影响力就会与文化的生命力一样具有极强的扩张性。
他同时认为,一个民族的印记、一种文化的凝练,必须建立在精耕细作之上,这正是国家不断强调的工匠精神。这些年来,湘能楚天坚持以品质铸造品牌,精益求精,确保给用户提供高安全可靠性的集成变电装备;坚持技术研发铸品牌,将变电站从工程变成装备,节省土地80%;大量减少风电站土石方工程,节省时间,原来要一年,现在两个月,确保了光伏电网如期并网;致力于建立地方标准,树立行业品牌,牵头起草《集成式智能变电站》地方标准。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创新创业的浪潮在中国大地汹涌澎湃;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机遇与奇迹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陈伟其用机遇、奇迹、主旋律三个关键词,总结湘能楚天的品牌之路。
不过在陈伟其看来,湘能楚天的品牌之路依然漫漫,距离民族品牌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他表示,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湘能楚天必须继续依循科技创新、抱团发展的路子,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创造积累,唱响属于中国电力民族品牌建设的主旋律。
投身于公益
在陈伟其看来,通过科技创新,以及抱团发展,既是要让市民受益于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捷生活,也是要让湖南乃至中国电力产品集成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链条,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让市民受益、抱团参与国际竞争,投身于公益和为民族品牌抱团,在陈伟其看来,这就是湘能楚天生来具有的使命,也是湘能楚天这个品牌从地方品牌走向民族品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