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会计工作发展。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初步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但单位内部的信息系统尚未完善,管理层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除此之外,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会计信息化发展,在今后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尚需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全面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管理概述

会计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社会财务管理的全新理念。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形成会计核算系统;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提供会计管理、分析与决策形成会计管理系统和会计决策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会计信息系统支持下,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传输、分析应用,实现信息共享。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使会计信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会计数据由静态指标向未来发展趋势动态形式转变,会计信息由单一财务信息向多领域非财务信息拓展,会计信息在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同时帮助管理者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的决策与判断。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重要性认知程度不深

由于国内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时间不长,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缺乏深入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人员停留在利用会计电算化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的层面,未深入利用信息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跟踪监控等综合性工作,导致会计信息更新缓慢,无法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

(二)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会计信息化管理既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软硬件投入又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行政事业单位重视会计信息网络建设,但会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办法并不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操作性不强,如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业务处理程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内部控制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和效果。同时,会计档案保存方法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纸制介质转化为电子介质,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急需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财务制度及管理办法。

(三)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匮乏

信息化管理工作最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信息专业人才的作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信息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行政事业单位缺乏高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会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比较熟悉会计电算化、常用办公软件操作,但对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维护技能比较欠缺,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有关信息技术的疑难问题。而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信息人才也会因为无法实现个人价值而转向高新科技企业,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完善

会计软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为单位内部及相关部门提供了有效的会计信息。但会计软件系统应用中也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会计软件应用改变原有的会计岗位责任分工,原始凭证录入和审核的授权方式由岗位负责制变为口令授权,一人通过口令可以完成原始单据录入、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等各项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相互牵制作用被弱化。第二,受会计系统软件的制约,很多电子文件必须要有系统软件作为基础条件才能够得以应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不具备软件,即便具备软件也未对其进行定期更新和升级,因而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三、各部门在数据管理方面几乎都实现了电算化,却始终没有统一的软件平台共享,各部门信息连接口缺失,会计信息传达依靠传统的人工的方式进行传递利用,必然会导致工作质量与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1],会计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很大程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会计信息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为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五)会计信息化网络安全隐患多

随着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越发突出。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传递与信息处理都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功能比较集中,自然的或无意的人为操作干扰损伤了计算机系统软件,导致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另一方面,会计软件设计安全保护低出现软件应用安全问题,会计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伪造、窃取等;病毒和黑客恶意攻击,导致会计数据错误、丢失或泄漏,甚至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这些网络安全隐患对会计信息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措施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文2

财务信息化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符合时代潮流的财务核算和分析的软硬件不断更新,很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都在用先进的财务分析软件进行财务核算和分析。财务信息化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企事业和政府机关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其积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滞后和技术成熟度的限制,会计档案电子化的进程相当缓慢,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财政主管部门敏锐地把握了会计档案电子化的趋势,并出台极具现实意义的政策措施。

2015年12月,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对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以下简称原《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了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管理办法》肯定了电子会计档案的法律效力,电子会计凭证的获取、报销、入账、归档、保管等均可以实现电子化管理。

新《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不再打印纸质归档保存,如对以下七类会计档案可只建电子档案。

一是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来源真实有效,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和传输;二是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准确、完整、有效接收和读取电子会计资料,能够输出符合国家标准归档格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设定了经办、审核、审批等必要的审签程序;三是使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接收、管理、利用电子会计档案,符合电子档案的长期保管要求,并建立了电子会计档案与相关联的其他纸质会计档案的检索关系;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电子会计档案被篡改;五是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备份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六是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不属于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七是电子会计资料附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的电子签名。

以上要求中:第一、七项规定是确保电子会计档案的真实,第二、三、六项是确保电子会计档案的准确、完整、可用,第四、五项规定是确保电子会计档案的安全。单位内部生成的电子会计资料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必须同时满足第一至六项规定;单位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必须同时满足第一至七项规定。

虽然会计档案管理离真正的电子化管理尚有不少距离,但新《管理办法》对会计档案电子化的发展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电子会计档案转正史

198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于1998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原《管理办法》实施十多年以来,对规范和加强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会计资料以电子形式产生、传输、保管,形成了大量电子会计档案,需要予以规范。

从2012年开始,财政部、国家档案局陆续组织部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地区开展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试点工作;2013-201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针对电子发票的入账和保管问题多次开展研讨,并组织开展了电子发票及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综合试点工作。

201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着手修订原《管理办法》,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先后于2014年12月、2015年5月向社会两次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9月,又组织有关专家集中研究讨论,最终形成新《管理办法》。

会计档案电子化的意义

会计档案电子化是会计档案管理的未来趋势,对未来的财务管理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会计档案电子化具有流程化、系统化、全员化等特点,对于各类业务经济事项的执行、报账的发起依据、会计的审核要素、财务内部分工作业、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公司管理环节均会产生重要影响―――除了节省成本,还有利于提升会计工作监管成效,最大限度地防范财务风险。

(一)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纸质电子档案的耗材成本巨大,如农商银行业务系统每日报表约有50种,各类月报70多种,年底报表更甚。每天纸质打印资料近百页,月底、年底甚至成千上万页。一家中型支行网点每年需130多箱纸,成本近1万元,加上色带、打印机等各类耗材,合计财务支出1万元以上,对于拥有30余个网点的县级行而言,纸质会计档案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电子会计凭证的获取、报销、入账、归档、保管等均可以实现电子化管理,将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新《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电子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不再打印纸质归档保存,这将节约大量纸质会计资料的打印、传递、整理成本以及归档后的保管成本,减少社会资源耗费,推动节能减排,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二)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在企事业财务管理实践中,很多财务管理的流程都会产生纸质会计档案,这些档案都需要专业的财会人员分门别类管理,财务部门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此外,纸质会计档案保管存放困难。伴随近年来会计档案成几何倍数增加,会计传票、凭证、报表等档案资料的移交分类、整理归档、存放保管成为县级行档案管理人员的巨大工程,甚至出现因处理不当导致档案摆放杂乱、无序堆放等现象。由于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有害生物等条件的现代化、标准化档案室匮乏,因而制约了当前档案规范化管理。

会计档案电子化有利于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以前需要现场办理的,现在可以不用现场办理,节省人力、物力。此外,电子会计档案传输、保存相对简洁、高效。相对于纸质会计档案,电子会计档案的便捷性非常突出,这有利于提升会计档案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以电子票据会计档案为例,如果将电子票据会计档案以电文数据形式存放在会计档案电子管理系统中,通过充分集成并关联实体会计档案,逐步形成安全规范的电子会计档案调阅管理流程,这样既满足了调阅者方便快捷的查阅需求,又确保了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保密。

这不仅会提升会计信息资料的传递速度,也将在相关部门打通快速通道,实现财政票据会计档案在更大范围内的广泛利用和高度共享,创造更加灵活便利的会计信息查阅环境,使传统的以纸质会计档案为主,加快转向电子会计档案与纸质会计档案并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财务大数据的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数据的支撑,要通过广度信息聚合、深度数据挖掘、扁平网络传递,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企业发展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撑,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企业可以洞察新的商业机会、优化企业决策等。新《管理办法》将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会计档案范围,将推动电子会计数据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更多维度、更具参考价值的信息,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有利于会计监督和检查

电子票据会计档案将极大方便会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为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会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实现“复核式监督”和“实时监督”,从而提高事后监督的时效性,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同时,所有的会计信息资料通过电子影像传递,加之系统权限设置,能够有效防范相关管理、操作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人为修改,严密财务工作流程,确保会计账务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会计档案电子化的案例

中国联通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推广实施工作的企业之一,在大力组织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结合其业务财务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与运行,探索确定了“实物、系统、人”三位一体的会计电子档案管理机制,实现了会计档案规则化、查询简单化和管理规范化。这种探索实践对于基层核算及财务管理者来说,不仅是极大的飞跃,也是会计档案管理的趋势。

2012年10月以前,广西联通的各类会计档案均采用纸质打印归档,实行手工编号造册登记,整理难、移交迟,检索难、统计繁,不利于规范化管理;纸质档案的打印、装订、保管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务的资源消耗。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快速发展,以及经营管理对多维信息需求的增加,会计工作需要按照专业、全成本属性、客户群、准利润中心等进行精细化核算,会计档案资料日益增多。同时,大ERP各子系统、子模块业务处理同时自动生成的会计分录数量巨大,进一步加大了凭证打印的数量和成本。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已满足不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既不利于进一步深化实施会计信息化工作,也不利于公司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势在必行。

依托中国联通统一建设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与大ERP建立接口,使会计档案实现电子化、系统化管理成为可能。大ERP系统固化了公司业务处理流程,完整地记录了营收、采购物资管理、工程管理、日常运营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建立了从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并通过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连接和定义自动会计规则,实现从获得原始凭证到形成最终财务报告全过程的系统自动化处理,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会计核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信息安全方面,大ERP系统在建设之初就纳入了公司整体的信息安全框架内进行管理。在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从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安全技术等各方面,贯彻安全保密的要求,加强安全保密管理,构建了全程全网的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体系。此外,“一本账一套表”工作,建设一级架构系统,支撑集团、省、地市三级应用,有效支撑一套会计政策、一套核算规则、一套立体科目、一套风险控制体系、一本账(即一套财务核算及业务管理信息)、一套表(即一套报表汇总体系,包括财务基础报表、管理类报表、分析类报表)的“六统一”财务管理目标,也为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计档案电子化,具有流程化、系统化、全员化等特点,对于各类业务经济事项的执行、报账的发起依据、会计的审核要素、财务内部分工作业、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公司管理环节均产生重要影响。项目推进期,广西联通成立了“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财务、综合、信息化三个专业线工作组,统一推动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其中财务组经过对204项纸介质的梳理,制订了《ERP系统记账凭证及对应单据管理办法》,确保记账凭证电子记录、原始凭证手工管理这项会计基础工作的统一规范。

现阶段,广西联通实现了以电子形式保存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大ERP系统产生的各类原始凭证和银行回单,不需再打印相应的纸质凭证和账簿,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及IT耗材成本。以区公司本部为例,实施会计档案电子化后,当年一季度凭证数量均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3。会计档案电子化工作正逐步成为公司管理提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重要抓手。

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应把握的重点

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制定周密可行的方案。

(一)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应坚持的原则

1.安全性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会计档案的安全,纸质档案需在防盗、防火、防潮、防鼠等方面加强防范,而电子档案则更要在病毒防范、存储介质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严控风险、保障安全。通过采用入侵检测、防火墙、加密和防病毒等技术手段,降低计算机网络受攻击、侵犯的威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同时,还要对工作流程加强监管,确保安全运转会计信息。工作流程的监控管理,不仅保证了会计电子档案完整、齐全和真实原始性,还确保了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关注流程管理的科学性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重点是对文件处理流程进行提炼、梳理,并将处理中产生的档案信息实施统一管理,所以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必须采取措施,如双机热备份、内网外网物理隔离等,建立档案数据中心,设置的权限体系要完整,配备专业人员维护管理,并建立会计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

2.保密性

会计档案资料泄密会给农商银行、员工以及客户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风险,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应从提高人员职业素养,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等诸多方面做好保密工作。

3.规范性

会计档案的存放管理必须保证其严肃性和规范性,必须符合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4.兼容性

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应放开视野、兼容并蓄,既保留传统纸质档案的必要存在,同时选择性大力发展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甚至未来发展中还可能出现数字化文本、虚拟化档案、模拟可视化技术档案等。

5.智能性

一是会计档案入库管理实现智能化,大力借助智能数据化存储媒介、速照扫描、数据自动归档保存等先进技术在日常办公中实现实用价值。二是会计档案查阅调阅实现智能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电子传输技术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和外部授权权限内查询的功能。

(二)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制订详细的执行方案

会计档案电子化,对企业来讲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企业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本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整合本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必要时,可以到相关单位考察学习,以便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2.要重视软硬件建设

会计档案电子化必须有合适的软硬件支撑。会计档案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秘密,如果企业没有先进的软硬件支撑,其安全性、规范性等均难以保证,一旦发生泄密等,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非常大。

3.要重视人员培训

会计档案电子化需要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提升,让其尽快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会计档案电子化是会计档案管理的未来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企事业单位要把握这一趋势,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向电子化转变。

参考文献: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文3

 

尊敬的领导:

2018年,xx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稳中提质、改革创新”总要求,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控、风险防控等工作重点,从信息化管控、系统建设、应用推广、运行维护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工作,较好的发挥了信息系统在生产监控、过程管理和辅助决策方面的作用。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 信息化管控

一、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公司共制定有《xx信息化管理办法》、《xx网络安全管理制度》、《xx计算机管理办法》、《xx软件正版化管理办法》、《xx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管理办法》、《xx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划、项目、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运行维护的信息化管理制度18项,较好的指导和规范了公司信息化建设。

2018年重新修订完善了硬件资产管理办法、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办法、信息化管理办法、微信、QQ群组管理办法、报废计算机和计算机耗材废旧污染物品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6项信息化管理制度。

二、信息化资本支出计划情况

(一)2018年信息化资本支出计划完成情况。

按《xx关于下达2018年度资本支出计划(信息化专项)的通知》要求,严格监控审核各类信息化资本支出项目的执行情况,督导各单位资本支出计划按进度完成。2018年各类信息化计划资本支出费用为537.2万元,截至10月底,完成了346.43万元,预计11-12月份完成122.13万元,全年总计完成468.56万元,计划完成率为87.22%。

 1、审核类项目

xx审核类项目共计8项,分别为工艺动画展示软件、SaaS门户网站防护软件、龙软地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生化检验血库管理软件、预防保健数字化门诊系统、远程控制软件、综合管理系统(二期)。

(1)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合同额120万,2018年计划完成80万元,按合同约定,已完成第一阶段付款36万元,按照开发进度及合同约定,12月份将完成第二阶段付款36万元,完成了预算目标。

(2)山不拉煤矿龙软地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预算金额为30万元,实际支出30万元,完成了预算目标。

(3)职工医院病案管理系统预算金额为15万元,计划12底前购置完成。

(4)职工医院生化检验血库管理软件预算金额4万元,实际支出4万元,完成了软件的购置。

(5)职工医院预防保健数字化门诊系统软件预算金额为8万元,实际支出为7.51万元,完成了系统软件的购置。

(6)特凿公司工艺动画展示软件预算金额为15万元,实际支出15万元,完成了软件的购置。

(7)特凿公司SaaS门户网站防护软件预算金额为8万元,计划12月底前购置完成。

(8)培训中心远程控制软件预算金额为2万元,计划12月底前购置完成。

2、备案类项目

备案类重点项目有3项,分别为笔记本电脑购置38台,24.58万元,台式机购置116台,74.89万元,打印机购置71台,23.43万元,合计占备案总预算的62.48%。

3、费用类项目

重点费用类项目有1项,为线路租赁费用,公司共有广域网专线9条,互联网线路13条,年租赁费用为87.64万元。

(二)2019年信息化资本支出计划情况。

1、基本情况。2019年各类信息化资本支出费用预计为1261.9419万元,其中审核类费用预计773.15万元,备案类费用预计320.78万元,费用类预计168.0119万元。

审核类中,BIM分中心建设项目318.55万元,BIM分中心配套机房及网络改造项目139.6万元,山不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项目186万元(说明:地方政府要求在2018年底完成,专项请示在2018年增列计划,由于时间太紧,只能将计划在2019年列支)。

第二部分 信息系统建设应用

三、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建设应用

(一) 建设目标:流程固化、数据共享、全程追溯。

(二) 建设原则:围绕资金、业务主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三) 保障措施:

1、成立了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推进领导小组,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明晰系统应用推进中的职责、责任到人。

2、定期不定期的召开项目协调例会,及时协调解决系统开发、应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3、全员培训。已开展用户培训12场次,培训用户2200余人次,涵盖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关键用户和业务人员。

4、日常指导。通过电话、QQ群、远程桌面、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解答系统使用中的各类问题,平均日处理各类解答300余人次。

5、督导考核。从组织机构、用户培训、系统操作、数据质量四方面对各单位、各项目部已上线业务开展督导考核。通过督导考核来看,数据质量基本可靠。

(四)开发进度:

自7月份正式开发以来,完成了物资、技术质量、科技、安全、党建、市场开发、法律事务和监察审计业务的开发上线,完成了财务、人力、经营、机电业务部分功能(资金、税务、人事、薪酬、结算、分包、租赁等)的开发上线,完成了整体开发计划的80%。

(五)应用效果

1、用户可通过手机APP,企业微信处理系统业务。

2、用户日平均登录2000余人次,7日上线率为54.7%(系统注册用户数2558人)。

3、打通了从业务到财务的各个环节,财务核算与业务过程互相约束、互相校验,实现了业务过程可控、资金流向可控。

4、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流程平均审批效率29小时,较之前的以周计算或以月计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管理模式逐渐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控制,建筑行业的粗放型管理得到明显改观。

四、云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应用

云视频会议系统采用SaaS模式建设,省却了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系统运维等方面的工作。

系统可以通过PC、手机、硬件终端召开会议。系统有三个会议室,一个100账号和两个25账号,一个账号在一台设备中使用,一台设备可以在实体会议室供多人参会。

系统上线以来,平均月召开云视频会议10余次,平均参会人数200余人/次,年节省差旅费、油费、会议费约120万元(按每项目部每次节省1000元计算,10x12x1000x10=1200000)。

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会议效率,降低了费用,还减少了路途中的安全风险。

五、BIM技术应用情况

在建设集团、集团公司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xx有条不紊的开展了BIM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完成了与建设集团BIM云平台对接和公司BIM平台建设;完成了各专业族库的建立、施工工艺视频的制作及BIM5D平台学习与试用。截至目前,公司BIM平台已经具备了质量、安全和进度管理、匹配成本信息和施工进度模拟等功能,能够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共享。

六、安全监控监测系统

按照国家煤矿安监局及内蒙古煤矿安监局相关文件要求,配合山不拉煤矿完成了瓦斯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制定、预算编制和前期筹备工作,协调完成了专项费用计划增列的申报工作。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配合山不拉煤矿完成了工业视频监控高清改造方案的调研、方案制定、预算编制工作。

完成了小回沟项目部瓦斯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后的数据联网上传工作。

七、推进各应用系统的使用

(一)年度考核系统应用。开展考核系统的配置、值守等工作,协助人力资源部完成年度考核工作。

(二)OA系统应用。继续优化涉及办公、财务、经营、人力、机电等各方面各类电子签章审批工作流,指导各单位梳理建立使用OA签章审批工作流。截至目前,优化、修改工作流程50个,制作电子签章100余人次。

(三)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截至目前,公司召开视频会议121次,参会人数12000多人次;召开云视频会议100余次,参会人数20000余人次。保障了会议精神实时、全面、有效的传达,节约了大量交通、住宿、会议等费用。

(四)安全培训系统的应用。协助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和项目部安管人员的取证培训、岗位复训,使用系统进行培训、考核10场次,参培人员800余人次。

(五)推进集团公司ERP等系统的应用。定期跟踪各部门对集团财务、采购、库存、人力资源、合同管理、安全管理等系统的应用情况。定期收集相关部门对系统的使用意见和建议,督促系统实施进度和培训。

 

第三部分 基础设施建设应用

八、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情况

公司数据中心机房建于2009年,安装有门禁、供电、UPS、制冷、新风、消防、监测等机房系统,其中UPS按照供电8小时设计,现由于电池组老化,仅能满足供电2小时。机房内有服务器14台,分别承载OA、综合项目管理、档案管理、安管培训模拟、视频会议、用友财务等使用中的应用系统;有存储设备1台,承担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任务;有核心交换机、IDS、防火墙、路由器、网络行为管理、VPN等网络设备14台,分别承载公司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数据传输和网络安全任务。

九、广域网建设情况

公司广域网连接的单位有10处、31处、49处、特凿处、南阳坡分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山不拉煤矿和两级集团公司。到南阳坡分公司和内蒙古分公司广域网带宽为2Mbps,到集团公司的广域网带宽为8Mbps,其余为4Mbps。广域网主要承载视频会议系统、ERP系统等需要专线连接的应用系统。

十、局域网建设情况

局域网采用星型拓扑,接入交换机到电脑终端为百兆带宽,接入交换机汇聚到核心交换机为千兆带宽。

公司局域网包括公司办公楼、培训中心和物业管理公司丛台基地,共有电脑终端200余台。电脑按楼层、部门划分为10个VLAN,起到疏导流量、隔离广播风暴和防止病毒大范围扩散的作用。

根据具体实际,对各单位机房和局域网的建设提出了最基本的标准,并指导各单位信息专业人员逐步完善。

十一、互联网建设

公司机关及各单位均有互联网接入线路。公司机关接入带宽为中国电信的50Mbps互联网专线,31处、49处、特凿公司和山不拉矿今年均变更为100Mbps,其他各单位互联网接入带宽为50Mbps。

十二、BIM分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配合建设集团完成了BIM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制定工作和xxBIM分中心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围绕BIM分中心建设方案,结合公司机房及网络现状,制定了BIM分中心机房、网络配套设施改造方案。

第四部分 信息化运维

开展桌面运维,定期对用户计算机安装的软件进行维护,监督正版软件的使用。定期维护计算机硬件,保障计算机正常工作。

开展网络运维,定期检查网络设备的配置、日志,保障设备运行正常。定期对网络线路巡检,及时排除断网隐患。不定期开展用户网络排错培训,提高用户常见网络故障的自我解决能力。

开展应用系统运维,督促或组织制定应用系统管理办法,从系统用户、系统运行、系统安全等方面加强日常检查,保障各系统安全运行。

开展机房运维,严格执行每日巡检制度,明确了机房温度、湿度、供电等环境要素标准。加强运维人员操作系统、服务器组成等软硬件知识学习,每日必须登录服务器分析运行日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部分 信息安全

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管控主要从安全制度、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评测等方面进行,力保信息的可信性、可用性和完整性。

安全制度方面。公司成立有保密与网络安全委员会,领导公司的网络安全工作。下发了《党委网络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安全职责、任务、措施等内容,经常性的在用户中宣传网络安全的重用性、必要性,指导用户使用常用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方面。遵照ISO七层网络模型,针对每层容易暴露的安全问题,采取有针对的防护措施。在网络边界部署了防火墙、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等安全设备。在服务器区部署了防火墙,并在服务器中安装了杀毒软件和终端防护软件。在用户端按楼层划分了VLAN、IP地址和MAC地址进行了登记并绑定,用户计算机也安装了杀毒软件、软件防火墙。

安全教育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安全事件案例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安全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要求用户口令长度不小于8位,且必须由大写、小写字母与数字共同组成,并定期提醒用户更换密码,必要时强制更改密码。要求用户不得将账号密码转借他人。

安全评测方面。定期开展应用系统和基础网络自评,加强了计算机终端、局域网络、服务器主机、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等安全制度、安全策略和安全行为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定期委托专业公司开展安全评测,按照评测整改报告及时完成整改。对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需通过安全测评后才允许验收。

第六部分 对外网站

制定了《xx门户网站管理办法》,明确了网站管理的权利、责任。

要求各单位对外网站需完成备案工作、安装政府网站防护软件、在国家重大活动期间强化安全监控,必要时关闭网站。

公司网站采用PaaS模式建设,采用的阿里云平台的专有云,并采购了安骑士云盾、WAF防火墙和态势感知安全服务,还安装了公安部网防G01 V3.0防护软件。专有云提供安全风险短信预警功能,能动态提醒操作系统、网站系统、恶意攻击等安全风险事件。

第七部分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专业人才短缺。软件、网络、安全和数据库等方面相关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了应用系统自主运维和开发。

二、系统集成难度大。系统种类多、功能重合多,系统间数据集成共享难度大,造成了业务和数据的割裂,形成了实际上的信息孤岛,有违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建议能有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的顶层设计,形成标准规范。

第八部分 2019年重点工作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卷烟工厂;信息化发展;卷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09-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要求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这对于卷烟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卷烟工厂信息化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被员工接受和得到普遍重视。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在不断提高,而当前贵州卷烟工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又相对滞后。如何在有限的条件和基础上努力提高卷烟工厂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值得探讨,本文论述了卷烟工厂信息化工作定位和发展的一些想法。

一、卷烟工厂信息化工作的概论及定位

卷烟厂信息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部门成立以来虽然工作职能在不断扩大,但主要工作还是集中在信息化设备维护上,全厂范围内的计算机系统及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占据工作人员大部分的时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全厂的推广,信息化知识的普及,计算机使用人员的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升级更新,更高性能和兼容性的信息化设备故障率大幅下降。这一系列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使得我们信息化的工作性质也随之悄然转变。众多优秀企业的发展理念表明: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只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却不是根本;计算机的应用也仅是一种方法,却不是目的。不难预见,仅仅依靠“技术维护”这一职能,信息中心将无法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上级工业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带动企业的工业化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虽然在“硬件”投入上,工厂的信息化设备设施越来越先进,应用的程度也越来越专业,但在“软件”建设上,信息化管理水平却进步缓慢。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于自身工作定位的不够明确,对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意识的不到位是制约我厂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卷烟工厂信息中心的工作到底是“搞技术”还是“做服务”?对于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简单意义的区分都可能将人引入歧途。其实“技术”和“服务”这两方面的职能是不可分割,也是相辅相成,统一的整体。计算机专业技能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依托,而信息化工作对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服务正是本文们工作的目的和宗旨,这就是我对卷烟工厂信息化工作的定位――“以技术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

二、 以技术为依托

以技术为依托,就是要加强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这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信息化工作人员必须以科学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来对待每个工作任务,在技术问题上更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主观臆断。这不仅是工作职责和能力的体现,也是信息化部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单机操作系统到工业控制系统,从终端个人电脑到全厂的网络设备和设施,信息化“硬件”的快速更新换代,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一切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想不被技术淘汰,就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在思想上首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化的理念,力争与信息时代“同步”。在技术上,一方面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系统的掌握信息化理论知识,充实自己、扎实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知识点,利用专业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及时获取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化发展动态,更新个人的信息化知识、提高个人工作技能。同时,在学习与吸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落实到提高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上去,不断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为工厂信息化部门的技术职能打好基础,为全厂的信息化服务做好技术保障。

三、以服务为宗旨

以服务为宗旨,就是把对全厂各部门的信息化服务作为工作宗旨和工作目标,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服务员工的意识。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信息中心的服务职能,关键就在于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指出“对计算机期望值过高和现实管理水平低,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对很大的矛盾。烟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应用于辅助决策,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充分说明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关注各部门的发展状况,深入了解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把服务意识融入到信息化管理中。

提高工厂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当前我厂信息化工作制度大多都是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信息化人员的工作制度和全厂信息化的管理规范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中心是一个由青年人组成部门,作为一个年轻的集体,严格规范的制度管理不仅有利于部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管理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不仅能为打造信息中心的服务意识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为提升信息化服务质量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提高工厂信息化的服务质量。为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积极性,卷烟工厂信息化部门可以借鉴工厂党支部党员区域责任制的管理模式,采取“信息化工作责任制”的方式,针对不同信息化岗位职责和岗位人数,按照职能和技术特点分配,将全厂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信息化工作责任区域,在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信息化负责人。同时,按责任区对负责人进行监督和考核,将信息化的工作职责和服务监督有效结合,合理搭建竞争平台,促进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提高服务质量。

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在于管理,当前卷烟工厂的生产经营决策管理、车间中控系统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及技改管理、企业文化宣传等都是需要信息技术广泛支持和长期协助的领域。除了常规的技术服务,我们还应该主动的去分析和研究这些领域相关部门的信息化需求,认真地寻求各部门的信息化切入点。在进一步普及和完善信息化知识,提升信息化技术,保持设备运用稳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这些技术和设备在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让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管理有机结合。信息化工作要进步、要发展必须要有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精神和开阔的工作思路,将“被动”地工作变为“主动”地服务,从适应企业发展的高度规划和开展工作,这也将是卷烟工厂信息化工作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以技术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在这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指引下,信息化工作必将为促进卷烟工厂快速发展,推动企业“卷烟上水平”开创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文5

根据教育部领导和办公厅的要求,今天我们召开这个视频调度会。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准备工作。2013年3月底,教育部在贵阳召开现场会,对学籍系统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把学籍系统作为重要内容,王定华司长介绍了有关工作情况,袁贵仁部长专门提出了工作要求。近一年来,特别是近半年来,各地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数以百万计的同志攻坚克难,夜以继日,特别是很多学校的教师在暑假里参加学生信息采集工作,可以说,全国学籍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天,我们召开视频调度会,就是要总结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学籍系统建设工作,确保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刚才,罗方述同志通报了学籍系统建设的进展情况,介绍了有关工作安排,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讲解,贵州、河南、上海的同志交流了他们的做法、体会和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学籍系统建设各项工作实施顺利、进展明显

一是全国系统部署基本完成。在所有省、市、自治区部署全国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统一安排。应该说,全国系统在各省部署面临不少的困难,因为各省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还没有到位,而全国系统对软硬件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各省需要办的事情很多,申请经费、招投标购置软硬件设备、培训人员、建设机房等都需要时间和周期,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但各地从大局出发,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加快工作进度,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准备工作做到位,具备了部署全国系统的条件。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29个省份完成了全国系统的部署,3个省正在部署,10月底之前将全部完成。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学生数据入库过半。系统建设涉及全国所有中小学和每一名学生,需要采集的数据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涉及填写、校对、审核、纠错、等诸多环节,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不少省之前已经建设了省级学籍系统,但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无法直接进入国家系统,需要进行数据对接。面对各种困难,各地部署开展了信息采集、对接和补录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有31个省份基本完成了数据采集或补录,17个省份的全部或部分学生数据已进入全国系统数据库,进入全国系统的学生数已经过半。

三是自建系统与全国系统对接融合有序进行。近年来,各地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有益实践,已有十几个省先后建成了省级学籍系统。但这些系统都是相对孤立的,不能直接进行数据交换。为了建成全国联网的学籍系统,就必须对这些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工作中,有些省份申请用国家系统替换自建系统,而有些省份则希望保留自建系统与国家系统对接。客观地说,对接改造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且将来还有升级改造的麻烦。教育部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地方的意见,在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同意一些地方保留自建系统。这些地方在准备部署全国系统的同时,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对接标准和工作要求,制定对接改造方案,搭建对接环境,实施系统改造。目前,安徽、浙江已经完成自建系统改造,天津、陕西已经搭建系统对接环境,江苏、山东已经报送对接方案。

四是试点省份已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贵州作为试点省份,率先部署了全国系统,率先使学生获得了全国学籍号,率先开展了系统应用,在问题学籍处理、学籍异动管理、控辍保学、数据统计分析、免费学生卡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刚才贵州省教育厅邹联克副厅长(级督学)介绍了贵州省在系统应用方面的工作和体会,可以说描绘了系统部署后应用和运行维护的路线图,希望其他省份认真学习借鉴。

五是配套管理制度正在建立。建设全国联网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旨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需要配套文件做支撑,明确规则。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统筹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目前各地正在研究制订实施细则,浙江还专门就完善和修订本省学籍管理办法与基础一司进行了沟通。23个省份已经确定并报送了省级学籍管理员。

六是探索和初步形成了一套工作机制。信息化工作是业务工作和技术工作的深度融合,需要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在学籍系统建设过程中,教育部和各地建立了月报制度、通报制度、培训制度,坚持有问题及时沟通,坚持各项任务共同部署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相关领导任组长,基础教育部门、财务部门、发展规划部门、学生营养办、教育信息化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统筹协调系统建设部署、数据采集、应用培训、用户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为学籍系统的建设应用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但有些省的联合工作组信息至今没有报上来,要抓紧报送。为加快工作进度,提高数据质量,有的省还建立了纵向工作机制,如刚才河南省刁玉华副厅长、上海市尹后庆巡视员的介绍,他们都建立了数据采集工作进展月报和通报制度,确保工作同步。福建还建立了数据录入审核的周报制度。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同志们的汗水和心血,闪烁着可贵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我们了解到,由于要协调的环节很多,有些同志在不停地奔波;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不少同志节假日和周末都在加班;由于还处在建设应用的初级阶段,不少同志都废寝忘食地学习。在此,我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加紧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学籍系统建设的各项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籍系统建设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主要问题是各地进展不平衡,如个别地方还没有部署全国系统;个别地方尚未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一些地方虽然已经完成,但数据尚未进入全国系统;个别地方自建系统与全国系统对接工作进展缓慢。这些问题虽然有的是某一方面的工作,有的只是个别省份,但都影响到全局,影响到全国联网,因此,大家必须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建立规划科学、标准统一、功能强大、互联互通的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新时期加强和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迫切要求和有效途径,对于改变传统的分地区、分段式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看,学籍管理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与基础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不断推向深入悄无声息而又深刻的变革,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这样的变革意味着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转变,也是管理流程的再造。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建设这样的系统,困难和问题肯定不少,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认识问题。一些地方工作进展慢,分析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必须站在国家和未来的高度来看待学籍系统建设,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来推进工作,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一个省不能少、一所学校不能少、一名学生不能少”的目标。为此,我再强调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快完成数据采集和入库工作。数据是系统的核心。教育部对数据入库的时间有明确要求,就是2013年的10月31日。虽然31个省份已经基本完成数据采集,入库的数据已经过半,但按照要求实现全部入库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新疆要抓紧组织数据采集工作。数据采集及补录进度较慢、本学年新生数据尚未采集完成的省份要加快进度。学生数据尚未进入全国系统的15个省份要抓紧将数据导入全国系统。部分数据已经进入全国系统的省份要进一步提高入库率。要重视数据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到不漏一区一县、一校一生。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特别是学生身份相关信息的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减少问题学籍。从贵州省的经验看,初次数据采集完成后,处理问题学籍还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希望各地在赶进度的同时,也要重视数据质量,以减少下一步的工作量。数据全部入库以后,将以省为单位与公安部的人口数据库进行比对认证,找出问题学籍,由地方审核解决。请各地高度重视问题学籍的处理工作,确保高质量的数据。

二要加快自建系统对接融合工作。自建系统的对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刚才方述同志介绍了对接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做好八件事情、实现两种对接。请进行自建系统对接的省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统筹推进各项任务,确保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对接改造,实现与全国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

三要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开展系统应用,系统畅通和运行稳定是前提。第一,要保证硬件资源充足。有的省虽然已经部署了系统,但由于服务器、专门存储设备等不够,导致资源严重不足,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请这些省份尽快按照要求添置必要的设备,消除隐患,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为了支持各地数据中心建设,教育部、财政部2013年9月已下达3.5亿元专门资金,各地要优先用于学籍系统建设,一定要用好这笔资金。第二,要确保网络畅通。网络不畅的地方,要加大与工信部门协调的力度。第三,要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刚才河南省介绍,他们制定了系统运行保障方案及应急预案,技术人员除每天不定时人工登陆服务器进行检查外,还架设了系统24小时应用监控系统,每5分钟检测一次网站可用性,发现故障时会发送提醒短信到管理人员手机上。根据应用监测系统提供的各项运行数据,技术人员不定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存储进行配置优化,保证系统能以最佳性能状态满足当前或预期的流量及数据压力。河南省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四要用好全国系统。系统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各地要高度重视系统部署后的使用。第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学籍管理员队伍。如贵州省在学籍系统建成后新增了近两万名各级学籍管理员。第二,要全面开展系统使用培训,使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个区县和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籍管理员都熟练掌握系统使用方法。在培训方面,各地都有很好的做法,关键是要落实,提升培训效果。第三,要实现学籍管理业务和系统应用的深度融合。结合《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施行,使每一所学校都通过学籍系统完成学籍异动、升级毕业等日常学籍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学籍信息的更新。第四,要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河南省建立省级业务支撑QQ群,为县(市、区)教育局提供业务咨询及在线技术服务,同时市、县教育局分别建立自己管辖区域的业务支撑QQ群,为各所学校一线人员提供技术交流。省技术服务小组负责对当天的问题及解答整理成文档,每日下班前上传到QQ群,供各级学籍管理人员工作参考。刚才,罗方述同志介绍,教育部也正在建设学籍系统的客服平台。第五,要总结并推广好的经验,建立系统应用的长效机制。如把系统应用和其他工作如统计、经费管理等结合起来。第六,应用中要建立数据保密制度,做好数据保密工作。

五要开发完善适合各地的特色功能。各地情况不同,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不同,因此,全国学籍系统目前解决的只是学籍管理的核心业务,如学籍注册、学籍异动、升级毕业、信息维护等,而无法一一满足各省的应用需求。教育部鼓励、支持各省以全国系统为基础开发应用特色功能,如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管理等。为此,全国系统将向各省开放有关数据。希望各地尽早考虑安排此项工作,充分发挥学籍信息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学籍数据应用水平。

六要抓紧出台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制度是管长远和根本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印发以后,基础一司又专门发函要求各省在2013年12月31日前制订出台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已经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完善和调整,尚未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根据《办法》要求抓紧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操作办法。第一,要对《办法》已有规定条款因地制宜进行细化。第二,要对《办法》没有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第三,要结合学籍系统操作明确各类业务办理要求。请各地抓紧进行,确保今年年底前出台。此外,还有9个省份没有报送学籍管理员信息,请10月底前报送。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从会计电算化、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现象出发,对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在实行会计信息化发展和管理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财务软件的选取、提高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外部主管部门监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和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非法篡改业务数据,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购买后,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方法,向单位领导说明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防治建议,让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如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必须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等;又要有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如按内部牵制原则实行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从而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完整准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全社会都应着力培养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