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文1

近年来,农八师148团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创新思路举措,科学规划、打造精品,有力推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档次、上水平。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搞好规划设计,不断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飞跃。

一、加强宣传,深入发动,充分调动项目职工区群众的积极性

始终坚持“围绕开发抓宣传、搞好宣传促开发”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整体工作之中。通过宣传积极争取职工群众参与、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干部职工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为营造良好的农业综合开发环境,同时强化宣传载体的作用,在宣传的主体、方法、手段上求创新,着力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社会影响,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宣传农业开发政策,大造舆论声势,充分调动项目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二、加强项目库管理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搞好项目建设的基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项目工程,项目库的建立结合团场连队的现状,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通过项目建设使每个项目区之间达到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提高机耕路的通达率和防护林的覆盖率。同时由于项目要求上报的时间相对较短,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前期准备工作做实做细,完成高水平的现场踏勘,避免临时拼凑项目,减少和避免由于前期工作仓促所造成的决策失误,在短时间内高质量上报项目的有效办法,就是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作为满足农业综合开发连续不断进行选项而设立的一项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做好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择优储备项目,择优筛选,使申报立项工作规范化、经常化。

三、科学布局,认真规划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功能和作用,以高标准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为切入点,按照有利生产、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原则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行的目的,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工作。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专家,对项目区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做到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广科学合理。

四、严格施工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质量第一,规范施工,力争质量管理创优,工程施工创优”作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做到程序清晰,有章可循。工程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是否按图施工,是否按规范施工,为此,农发办的工程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在工地,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使各施工单位真正能够做到目标明确、程序清楚、组织合理。各施工单位均配备了现场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质检员,切实履行好自检自查的职责。此外,按照“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原则,授权监理公司,全权委托监理公司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监理公司派出了一名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常驻工地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基础处理等关键隐蔽工程实行旁站监督施工。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了督促监理、施工各方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我们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工程进度的快慢与施工、监理单位的经济效益紧密挂钩,使得利益与风险同存,从而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如期进行。

五、建立健全管护制度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文2

学校着力开展食堂饮食安全管理活动,积极推进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学校工程建设。在总结食堂推行实施“五常法”管理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在学校食堂先后获得市首批浙江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五常法”管理达标单位的基础上,继续搞好此项工程建设,以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尽管校舍条件不佳,但学校始终坚持以饮食安全为重,不断完善食堂饮食安全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食堂的服务质量,提高饮食安全保障水平。

1关注服务思想: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的着力点

每个学期,学校领导多次组织召开食堂工作人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跟服务一线的职工讲清道理,知晓服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食品卫生安全,切实做到服务育人,保障有力。办好学校食堂是一项“民心”工程,要意识到食堂工作是事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大事。假如师生的生活不舒心、工作学习不安心,久而久之,信誉下降,将影响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所以,食堂的一切工作则都要围绕服务这个中心,树立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宗旨,树立信心,振奋精神。搞好安全营养的伙食,办好学校食堂,使师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今天的中学生,明天的建设者―― 祖国的未来!”从生理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在这期间,学生在校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学习做人,学习任务繁重,生活较紧张。而校园生活的熏陶,将影响人的发展。作为生活服务单位的学校食堂来说,就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关注他们的健康发展。保障卫生营养的饮食,服务好学生的生活,就是我们学校食堂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服务思想明确,才能有饮食安全的提高,才能有师生生活服务保障。因此,关注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思想,服务理念,是我们做好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工程建设的着力点。

2抓好关键环节: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的落脚点

2.1 关键环节一:工作场所

食堂实施“五常法”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是创建一个卫生、有序、整洁的环境空间。所以,我们则通过常整理,防止食品交叉污染;常整顿,给用品具摆放在一定位置,使其也有“家”,方便取用;常清洁,工作场所当然要洁净,清除脏乱,保持环境、工具等清洁;常规范,养成坚持的习惯;常自律,人人依规定行事。这样,才能使场所的物品、卫生、维护、清洁用具和垃圾等管理得到落实。简言之,就是把工作的地方卫生搞得干净,看去整齐清洁雅致,科学合理的效果。“五常”管理也好,保证饮食安全也好,最基本的就是要搞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其实,只要我们平时认真地整理清洁,把工作场所卫生的这一关键环节做好了,有些安全隐患也就消除了,同时,其他的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2.2 关键环节二:从业人员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务工人员的聘用也显得比较困难,严重影响食堂服务工作的开展。在每个新学期,都有一些人员流动了。所以,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增加了难度,素质亦参差不齐。据此情况,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对所有的人员按“五常法”管理的模式进行责任分工,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掌握要点,适应食堂工作。其次,通过会议学习教育,强调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及时进行健康检查,更换或办理健康证,持有效健康证上岗。第三,就是对员工的饮食安全知识进行培训,明白个人卫生的要求和一些具体做法,同时对每一个服务员工签订饮食安全责任状,提高她们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对学校食堂饮食服务的安全保障。总之,从业人员健康证、晨检、培训、洗手、工作服的管理,则是学校食堂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的基本落脚点之一。

2.3 关键环节三:采购贮存

按照市食安委、市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属于第一批食品统一配送的学校。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负责落实食品统一配送工程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认真选择配送企业,实施食品定点配送,建立食品及原料采购索证台帐,与配送单位签订饮食安全协议,不断规范完善食品及原料卫生安全的源头关。使学校所采购的食品有据可循,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假冒、劣质食品的购入,促进师生的饮食安全。

学校重视食品统一配送工程的实施,以“食堂食品定点采购配送为契机,以食品卫生为突破口,以服务育人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作进一步的改革,不断完善学校食堂的管理机制。按照食堂食品验收参考标准,严格控制,层层把关。原料食品严格分类、分架、隔墙、离地放置有序规范,防止贮存污染,遵循“先进先出,左进右出”的原则,避免原料变质,继续落实“五常”,做好“五常”,规范操作,切实保证食品原料的卫生安全。

2.4 关键环节四:制作供应

制作供应这一环节,特别重要。操作人员必须采用新鲜洁净的原料进行加工食品,所使用的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和辅料必须符合卫生标准。食品必须充分加热,四季豆、青皮红肉鱼等必须确保煮熟煮透后才能供应学生。禁止使用河豚鱼、发芽马铃薯和有毒的野生蘑菇等含有毒素的原料加工食品。严禁加工和出售以猪内脏特别猪肺、猪肝等原料制作的食品。肉类洗涤池与蔬菜洗涤池分开使用,不得混用。蔬菜必须在流动的水浸泡30min后方可用于加工。禁止在粗加工间内进行餐具的洗涤和消毒工作。生熟食品以及存放和加工生熟食品的容器与工具要分开,且用颜色或标识标明。剩余食品的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h,冷藏食品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处理后,方可继续出售,剩余食品应与新加工食品分开出售。

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上述注意事项,根据食堂管理人员从师生反馈的情况,不断完善,要遵循“低盐少味精”的原则,精心细致的加工,科学合理的烹饪,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营养与健康。

2.5 关键环节五:餐具用具

对学生用餐回收后的餐具用具放在专用洗涤区清洗,遵循“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原则,把餐具用具洗涤干净,强调勿单追求速度,要讲究质量效果,严格按流程进行,操作细致规范。通过检查督促整改后,达到洁净的要求。洗涤清洁后的餐具用具进行略超过规定消毒时间的蒸汽消毒,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记录每餐的消毒时间等。在配菜间安装紫外线灯,进行定时的紫外线消毒,对保温柜同样进行定期的消毒,防止食物污染。同时,采取措施,保持餐具用具的清洁,勿被污染,确保餐具用具的卫生要求,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

3坚持宣传教育: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的生长点

学校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食堂工作会议,进行有关食品安全、饮食卫生、健康意识的教育,有关劳动纪律制度的教育,有关节约节能方面的教育,如何在服务活动中进行育人活动的学习等。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学习时,可以培训如何做好个人卫生?生熟为什么要分开?怎样防止食物中毒?“五常法”是怎么回事等?这样,经过学习培训,使她们更加关注饮食安全,知晓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饮食安全是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与身心发展,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事,关系到学校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尽管一些员工的文化水平不高,但经常的教育学习活动可以让她们懂得一些道理和知识。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饮食卫生必须安全。根据学校的有利条件,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广播、媒体、集会、条幕、警示语、宣传橱窗等载体,对全体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教育学生“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不食路边摊点和来历不明的食物;教育学生如何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染,增强学生的饮食安全意识和卫生知识。同学们在校讲饮食安全,在家也要讲健康安全,每年的暑假我们都把食品安全资料发给学生,让他们带回家,带向社会,做卫生安全知识的义务宣传员。

4提高保障水平: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的出发点

学校食堂必须要为师生的饮食着想,而食堂的饮食生活,是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办好学校食堂,是学校办学的基本前提,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领导思想解放,管理者的态度明朗,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抓食堂管理工作。学校重视职工饮食安全意识的提高,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质量与保障水平的提高,经常性的开展饮食安全教育培训。重视基础设施的整改,在校舍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着力抓饮食安全的规范化建设。

学校以创建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学校为契机,成立学校食堂饮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研究部署,深化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使学校食堂管理再上新台阶。配备教师兼职从事食堂管理,聘请兼职营养师共商食堂菜谱,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培训,建立健全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严格把关,加强食堂安全防范,按照规定要求做好餐用具消毒和食品留样工作。抓好关键环节的基础事项,加强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饮食安全的隐患。通过创建活动运作的实践表明,食堂的服务比较规范,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师生反映良好,家长比较满意。这也正是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所孜孜追求的管理目标。

总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规范管理,从严把握饮食安全的问题,决不能轻心,要牢牢绷紧饮食安全这根弦。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食堂的实际,并在市教育局和卫生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对照市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学校验收细则,认真完善落实,并进行跟踪追击,以达到市饮食安全管理规范化学校建设的目标。只有认真、踏实规范地做好服务,才能保质保量、万无一失,才能办好学校食堂,才能保障师生的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

参考文献

[1]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S].

[2] 张涛涛.农村学校食堂管理工作“五要”[J].教书育人,2009(17).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文3

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活动方案。

1、校领导组带领全校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局和教办《关于开展“规范管理重落实”专项活动》的相关文件。

2、学校成立了“规范管理重落实”专项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沈建校长负责整体工作;

组员:王高级负责实施课程优化工程;

胥保林负责实施安全关爱工程;

胥欣、卓剑负责实施校园美化工程。

二、认真组织,边学习,边贯彻,边落实,边反省。

(一)校园管理

1、学校制订了《校园管理制度》、《卫生制度》等,加强管理。领导组具体分工,责任到人。

2、少先队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橱窗,专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美化绿色学校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大队部倡仪,每一个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各室制度健全。谁管理谁负责。要求各室管理人员要确保室内卫生,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尽大可能的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实行卫生包干制度,评比制度,长期坚持开展校园“一天三扫”制度,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等评比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清理校园卫生死角(每周四),修剪花木, 始终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美观。

5、环境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严格训练。学校对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在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如“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攀折花木,不浪费粮食等。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自觉维护学校优美环境的“使者”。

(2)、环境熏陶。加强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建设,利用各种标语牌,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等。这些标语时时警示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爱护环境,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师德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环境教育中,我们注意教育的实效性,以具体的行动来教育学生。钱校长以身作则,以高尚的的爱护环境的行为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广大教师也深刻认识身教重于言教的真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举动,如春风化雨,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二)、课程管理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所有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严格落实《五严规定》的相关要求。

2、抓好集体备课,重点检查二次备课的使用。定期和不定期对教师业务进行检查量化并计入考核档案。

3、严格落实教学“五认真“:

(1)备课管理:要求教师备课严格按中心校规定的备课要求去做。要求备课栏目齐全,尤其是语文和数学备课要写好修改栏及教后记,做到实际实用 。建立课前教案检查制度,督促教师超前备课。

(2)上课管理:规范教师教学常规,保证学生活动时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精讲到位,优化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形成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优化学法指导,并建立课堂评估制度。

(3)作业管理:学校统一作业格式及批改方法,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督促每位教师做好此项工作。

(三)、加强安全管理

1、认真学习并严格落实“八条件措施”、“七项要求”,确保学校师生及财产的安全。

2、加强学校的值班管理 ,确保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严格实行外来人员来校登记制度、校园安全巡查制度,坚决把闲杂人员拒之门外,从源头上止住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无事故。

3、加强校园安全稳定,我校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强调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对全校范围的安全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排查及时整改,作好记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晨会、队会、活动课、讲座、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自救自护技能。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教育系列活动。还利用学校橱窗、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5、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6、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成立组织机构,细化工作内容及要求,责任到人。并定期宣传、教育、演练,尤其做好学生疏散演练,确保突发灾害时,全校师生能及时有序疏散。

7、加强路队管理,班主任及值班领导护送学生到东侧公路,并目送学生,确保学生放学途中的安全。

8、学校、班主任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排查将可能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虽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但资金的投入不够,校园建设还没达到目标的要求。

2、制度健全,执行不到位。

学校虽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但忽略了管理过程,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

3、个别教室的物品摆放不整齐,教室卫生保持不太好,学生仍有乱扔垃圾的现象。

4、个别教师对此次专项活动不够重视,没达到此次活动的目的。

5、教师值班不到位,小门有时不上锁。

(二)整改措施

1、学校尽最大的能力加大校园建设,按照规划循序渐进,逐一实施完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2、在制度的执行力度上下功夫。将制度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做到可操作性。加大对制度的执行检查力度,确保校园有形管理制度化、常规化。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强化训练到位。

3、继续贯彻和落实《守则》、《规范》。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4、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力度,认清形势深挖思想意识,从根本上找原因,认识到此次活动的必要性。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文4

(一)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我国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基本是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作为根基。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统一的价值取向,推崇师道尊严,认为社会需要决定个人需要,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认可教师的权威。在“社会本位”价值观主导之下,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缺乏主体性,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高校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高职学生特点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我独立意识比较强,个性特征比较突出,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创新意识,富有想象力和热情。但是,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青少年,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相互合作的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比较淡漠。在学习能力方面,高职学生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较高,对内容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兴趣较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完全注重遵循教育本质规律,难以适应新时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从其发端之初就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在高校林立、大学扩张、生源渐少、社会疑虑的局面中探索出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直都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与传统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突出“能力本位”,以充满理性思维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来促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之构想

(一)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纲常伦理、师道尊严,推崇的是社会需要决定个人需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权威,具有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因此,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是以对学生的管理约束为主要手段和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循规蹈矩,严格遵守。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为高校的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这种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和政治需要的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特点和模式特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造成学生在接受被动管理方式上的逆反心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渐深化,高职学生“个性化”、“主体化”呼声的日益高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与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越来越不匹配,学校的许多教育管理措施难以被学生接受,学生普遍不愿意配合学校的管理,产生对学校管理的抵触情绪,有些管理措施甚至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学生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二)确立法治化管理模式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德主刑辅”思想影响,在高职学生行为的管理中,学校和家庭往往更重视道德教化,而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不足,学生的法律观念也相对淡薄。而且教育管理往往重义务、轻权利,以学生义务、学校权力为本位。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的精神尊崇不够,主观随意性大,在制定或执行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导致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学生管理应转变观念,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确立法治化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同时,高校学生具有受教育者和公民的双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在校大学生权利的双重性。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应当对于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给予同等关注。

(三)倡导隐性教育管理模式“隐性教育”是美国教育家菲利普•W•杰克逊最先提出的概念。学生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时,有时会意外获得“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结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气氛、学校的校园文化等息息相关。同时,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获得一些“非正式的课堂教育”之外的学习结果,教育家们把这种除正式课程学习之外,通过其他渠道收获学习结果的教育统称为“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潜在性。与显性教育的直接教授和集中灌输不同,隐性教育注重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渗透式的教育活动使人们受到影响,它的教育内容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强调主体选择性,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而一旦发生效果,这种影响将是长期性的。隐性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并将道德教育因素渗透到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之。它是一种教育的自然状态,注重自我发现和自我感悟。第二,广泛性。隐性教育通过环境和氛围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它的教育效果涉及学生的言行举止、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能使学生全面的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注重道德修养的生活习惯,因此,它所发挥的作用是长久而广泛的。第三,长效性。隐性教育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营造道德氛围来影响学生,道德氛围一旦形成,它所发挥的作用将是长期的,它会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所有人施加影响,使人们对环境中的价值观形成群体认同,个人如果偏离整体环境的价值观,将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与群体保持一致性。

三、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人始终是主体”。人不是机械地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约束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然而,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中,仍然习惯于将教师视作教育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导致了一个奇怪的教育悖论“一方面强调道德教育是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器物)”。我们在道德教育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职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充分体现。在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教育,要通过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增强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力、能动力、创造力等核心能力,并且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辩证关系,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形成应有的道德品质。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观。在道德教育中,要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仅仅是道德思想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成为道德思想的接受者,而是有选择权、有能动性、有创造力的道德主体。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并将教师传授的德育思想、知识原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并以此指导行为。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和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使道德教育中的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以此促进教师调整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道德品质,推动社会整体的文明和进步。

第二,更新道德教育模式。要避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互动式和渗透式的道德教育,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产生道德实践的愿望。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三,系统的组织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必须被系统的组织起来,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展开,形成合力,对学生发挥作用,方能达到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二)完善学校制度管理规范高校管理环境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强调公平、效率与秩序的法治环境能为高职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保障。加强对高职学生道德行为的规制,就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法律规制环境。学校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依据是法律、法规或主管行政部门的授权。在制定制度管理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定依据、制定主体、制定环节、制定形式的合法化和民主化。首先,要注重程序的有序性。制度管理规范的程序要件是学生管理制度具有正当与合理性的保障。学校在进行制度的制定时,要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其意志,而通过了某项规章制度后要将制度的内容告知学生,促使学生了解制度内容。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需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听取学生意见,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具备民主参与的制定程序才能保证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在实施中得到学生的配合与协作。因此,必须要保障制度管理规范制定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权与知情权。

其次,要注重内容的正当性。制度管理规范的内容应当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合法性指的是制度管理规范之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并不得与其相抵触。除了要符合法律规定以外,还必须要符合法律的精神与原则。合理性是指制度管理规范应当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合理的制度管理规范应当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合情性是指制度管理规范应当具备人性化色彩,体现伦理道德。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应当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与保护。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要从关爱学生和帮助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内容不得违背人之常情,要充满人文关怀精神。

第三,要注重形式的规范性。制度管理规范的物质形态必须规范,也就是说它应当拥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并具有规范性文件的应具备的一切要件,如正规的格式、生效时间、机关署名等。最后,要加强监督。加强对制度管理规范制定的监督具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规范管理者行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对制度管理规范制定的监督,才能真正地全面的维护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使学生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现阶段,《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都对学校章程的制定程序有相应的要求,规定学校的章程理应获得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之批准,然而,管理学生的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却没有相应的监督程序方面的规定,这导致了一些学校滥用制度管理规范制定权。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行使对学校的监督权,包括其制定的制度管理规范也应当受到监督和审查。

(三)拓展隐性教育管理渠道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教师对学生所发挥的教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还体现在教师自身品行的影响上。好的教师不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还应当是道德品行的模范。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精神风貌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无意识的进行学习和模仿,无形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加强显性教育的渗透性。显性教育的渗透是隐性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也是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学校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将道德教育的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高职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我感受和领悟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学校应当加强显性德育过程中的隐性渗透,尤其要注重显性教育课程和课外学术活动中的渗透。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文5

首先,从管理规范上看,严与宽的关系表现为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的辩证统一。

管理规范是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操作性规定和要求。按照规范的强制程度,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所谓强制性规范就是指那些必须履行,并且以强制手段作保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非强制性规范则相反,是指那些在管理规范中靠学生自觉遵守,不作强制执行的方面和内容,它多半以提倡的形式出现。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的这种差异和对立,正是严与宽的关系在管理规范上的具体表现。严的特点是强制性,宽的特点是宽容性。严要解决的问题是班级最基本或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为了保证所有力量都集中于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宽所针对的问题,则是班级非根本性问题或不构成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因此,在解决过程中就暂不作过高要求,有一定的弹性。严与宽的这种差异,又决定了二者在管理规范上的另一个特点:强制性规范比较具体而明确,非强制性规范则相对抽象和含糊。

严与宽在管理规范上的差异和对立,是两类不同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上的反映。管理规范总是相对于管理目标而存在的,为管理目标而服务,是对管理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具有多样性的班级管理目标在每一时期内又都可以划分出两类: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二者的区别在于双方的地位不同,主要目标居支配地位,次要目标居从属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目标是针对班内的主要矛盾而言的,它的解决带有一定的根本性和全局性,而次要目标则是班内次要矛盾的反映,它受制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目标服务。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实质上是班级管理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表现为班级管理规范就是严与宽的关系。班级管理规范上的严,实质上是为了保证班内主要矛盾的解决而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宽则是为了集中精力于主要目标的实现,而在次要目标方面所实行的一种让步。

在管理规范上做到严与宽的辩证统一,关键要善于区分班级每一时期内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主次矛盾的关系入手,确立目标,然后在管理规范层次上加以具体化。既有针对主要矛盾方面的严,又有反映次要矛盾的宽,二者有机结合,确保管理规范的科学与合理。

在这方面,要注意避免两个易犯的错误:一个错误是把管理规范与管理目标混为一谈,以管理目标代替管理规范,结果是对学生抽象要求多,具体措施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形成宽严不分的局面。这类失误多出现于刚执教或缺乏经验的班主任中间。另一个错误则是盲目照搬过去经验或别人经验,导致班级管理规范与班内主次矛盾相脱节,从而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须知客观事物是变化的,班内的主次矛盾也在变化,如果不根据新情况,及时确立新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规范,找出新的宽严关系的结合点,那就极易出现该严时宽,该宽时严的反常现象。

其次,从管理手段上看,严与宽的关系表现为制度化行为与非制度化行为的辩证统一。

严以奖惩制度为手段,班主任对学生奖和惩的行为一切都是按照奖惩制度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的,它显示的是一种制度化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根据制度和标准进行,比较注重制度上的原则性和执行上的公平性,可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理性化行为方式。与这种行为方式相反,宽则是以思想教育为主要手段,显示出一种非制度化行为方式的特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完成班级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如果说制度化行为是对事不对人,强调对原则的遵守和坚持,那么,这种非制度化行为则是对人不对事,把对学生的爱护和宽容放到核心地位,带有浓厚的情感化色彩。制度化行为的准则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非制度化行为崇尚的则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转贴于

严与宽在管理手段上所显示出来的对立,又以双方内在的统一性和互补性为前提。只严不宽,师生间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就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出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只宽不严,单凭学生的自觉觉悟则谈不上及时而有效地制止各种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的发生。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双方才显出深刻的互补优势来:严在情感化方面的短为宽所弥补,宽在约束力方面的弱为严所克服。宽严结合使得双方优势和各自长处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施展,既培养了学生坚持原则,明辩是非的能力,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和相互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在达标过程中,将外力与内力化合成一种巨大的加速前进的动力。

在班级管理手段上,要做到正确处理严与宽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做到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既重视班级制度化建设,同时又要加强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这问题上,有两个常见的错误:一是迷信制度的作用,认为只要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且以奖惩作保证,就能把班级管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自觉配合,制度再严明也是无用,因为制度毕竟是靠人去执行的。许多“严师”治班的失败就在这里。由于忽视了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常健康的心理品格,尽管制度非常严明,班内的突发事件依然很多。二是对教师情感教育的片面强调,迷信爱的力量能溶化一切,甚至不惜循私情包庇自己所偏爱的学生。这种做法实质上把宽混同于松。殊不知,宽是以严为前提的,没有严作基础,宽中所显示的爱必然是一种是非不分的溺爱。

再次,从管理方式上看,严与宽的关系表现为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辩证统一。

严是凭借一定的外力强制手段,把学生的行为纳入既定的轨道之上的,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它必然表现为班主任的外在管理方式:班主任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被管理的客体,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教育与被教育、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班主任通过运用班级管理权力,对学生的行为予以监督和调控,以此确保学生的发展符合既定方向。

与班主任管理方式对应的是学生自我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在管理活动中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人;既是被改造的对象,又是改造者;学生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自我培养,自我塑造的过程。这种管理方式意味着学生所受外在强制力的减弱和学生活动自由空间的增大。很明显,这种管理方式属于宽的范畴。

严与宽在管理方式上所表现出的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班主任管理能确保一定时期内学生发展的方向性,但容易窒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学生自我管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但又易受学生主体素质的局限性制约,而导致良莠并存的局面。

然而,这两种管理方式又具有内在的互补性。班主任对学生的外在之严只有化为学生的内在之严,严才显示出最大效力来。学生的内在之严,作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表现,又只有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因此,班主任严格管理方式的本身必然包含着对学生自我管理方式的承认和尊重。换句话说,严与宽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范文6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与建设,提升全县教育现代化水平

贯彻落实《县“十三五”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实施2016年“国家全面改薄项目”教育装备类中央和地方资金的采购招标项目,严把采购和验收关,进一步提升全县教育装备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二、抓好装备管理与应用,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

落实好四个规范,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建设。落实制度管理规范,工作责任落实;落实安全管理规范,保障师生安全;落实仪器管理规范,设备存放科学合理;落实档案管理规范,工作有迹可查。

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加强实验教学及管理,学校必须落实好实验公示制,并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类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不低于98%,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不低于100%。要创新图书室管理和借阅工作模式,提高图书的借阅率,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终身读书习惯。要充分用好音、体、美器材开展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各类功能室,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抓好功能室和装备安全管理工作。各学校要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做好工作记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学校实验室要加强对危险药品、有毒物品安全管理,开展好功能室和设备的用前安全排查和日常维护保养,加强对涉危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户外体育器材)正确使用的培训指导。技装站要加强对全县学校功能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工作检查,发现问题的要及时督促学校整改。

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深度的融合

(一)做好“三通两平台”工作。

加强网络校校通建设,全面建成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加强与电信公司合作,升级全县光纤网络带宽,实现全县所有学校不低于100M带宽的最低要求。学校要加快内部网络建设,确保校内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做好全县老旧班班通数字教室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快学校美术、音乐等功能室信息化改造,加大全县教师办公用电脑的配备力度。学校和县技装站要及时做好设备的补充、维护和升级更新工作。

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深度应用。加快县、校两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推进县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县初中、实验初中、南城中学、学道街小学、实验小学、南城小学组成专门团队,其它学校积极参与,分学科分年级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理,二次生成符合本县教学实际的优质教学资源,2016年基本完成全县教学资源库构架。进一步建设好“同步在线课堂”、“名师课堂”,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用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用好“平台”中“班级集体空间”、“名师空间”、“大师工作室”、“网上教研室”等各类空间的功能,以网络跨越城乡“数字鸿沟”,以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县教育更加均衡。2016年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率达到90%,城区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50%。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研室和各学校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网络及数字教室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形式,以技术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活动为载体,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使用。每年分学科开展网络与信息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大赛。

(三)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全面落实。

完善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管理要求,落实县教体局股室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强化考核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防范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损害。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装备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业务培训

建设一支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相适应,具有业务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学校和技装站要开展好对管理员和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和使用教育装备的水平。

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提高教师使用现代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和课件制作水平,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中的普遍使用。

五、加强教育装备管理与使用的过程指导与督查

学校在将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纳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内容。县教研室、县技装站要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指导与督查,将学校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纳入对学校工作过程检查与指导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通报表扬。技装站要继续落实“挂校包干”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增强工作针对性,督促全县学校将装备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六、组织好“四项”考试

严密组织、严肃考风考纪,认真做好2016年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试、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高中理科实验操作考查、高中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考查“四项”考试(考查)相关工作。

七、加强课题研究和赛事活动,提升教育装备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