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职;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94-03
学分制是现代教育模式中的一种管理体制,是以选课作为核心,教师的指导作为辅助,最后通过成绩点和学分,衡量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质和量的一种综合的教育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以及导师制统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是在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在我国北京大学率先推行的“选课制”,1978年开始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普遍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学分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已全面推开。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了以学分体系为基本构成的学分制,制定了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是以课程要素构成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要素构成的学分体系。各国高校十分重视学分体系的构建,欧洲学分体系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不仅是高等教育在推行过程中一个最宜于量化的手段,而且承载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政治性使命。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突出学分体系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我校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专业于2002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措施,在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
学分体系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分为载体,通过学分计量、学分分配、学分修读等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资格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描述、转换、累积的一种方式,以完成的学分量反映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学分体系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构建要素组成的整体,研究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对制定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分标准是学分体系的基础要素
学分标准是指学分计算的标准,是构建学分体系的基础。学分标准通常包括单个学分标准、总学分标准和限修学分标准。单个学分标准一般与课程的教学课时数相联系,是指1学分承载课堂教学的课时数,是计算学生学习数量的基本单位,量化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效果,通常以单个学分在1个学期内每周1课时的课堂学习量进行计算比较简便。总学分标准与单个学分标准相互联系,是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总量,表明了学生完成学业所需修读的学分,学生完成总学分标准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单个学分的课时标准与总学分标准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一般来说,单个学分标准所包含的课时增多,总学分标准则会减少,反之亦然。限修学分标准规定了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里修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量和最高学分数量,是对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修读学分的要求。最低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故意过少选课的现象,最高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过多选课的现象。在不同的学校里,学分标准可以不同,应以科学、定量和经验的综合考量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二)学分结构是学分体系的刚性要素
学分结构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分进行分类,规定学生应修读各类学分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并由此组成学分结构表,是学校对学生修读学分的刚性要求。学分结构可分为静态学分结构和动态学分结构,静态学分结构要求是大学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对人才培养目标从具有法定效力的规章上进行的规范,也就是说,它是大学对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文本描绘,动态学分结构是指学生实际所修课程学分之间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学分结构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也是教学改革中进行调整和监控的重点,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的动力要素
学分分配是将若干学分分配给认证/项目或教育成分(例如模块、课程成分、论文、实习和实验室工作)的过程。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要素,学生可以按照分配到每个学期的学分进行学习,也可以提前选修学分,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分分配中要注意各类学分安排的数量和先后顺序。在高职教育中,首先应该注意实践性学分的数量和安排的学期,在学分分配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突出技能的培养;其次是学分分配要将学习成果分解,安排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获得学习成果的学分,这样有利于进行跨校、跨教育层次的学分互认;最后是学分分配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均匀分配各学期的学分,保证学生学习的均衡性。
(四)学分评价是学分体系的保障要素
学分评价是指对学生修读的学分进行检验,对在校外或其他教育层次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转换,是承认学生学分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组织考核进行检验,一般以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非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评定的方式进行。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学分评价中,应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改变传统单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做到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结合,校内学分与校外学分结合,使评价手段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职业教育为根本,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
(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关键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业者中,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应设置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相适应的学分,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学分体系,明确技能培养的学分要求。
(二)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实施双证书制度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既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又成为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时,除了取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经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后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为了提高待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两者都是以职业活动需要为基本的依据。但他们又不能相互等同、相互取代。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构建中,既要重视学历教育学分的设置,也要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学分的设置,两者不可偏废,做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通过校企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合作,高职院校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所培育人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等目标,同时还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自身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同时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方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设置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做到工学学分结合,校企学分互认,构建符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体系。
(四)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实训是高职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内进行的各类实验、实训、设计、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包括了在校外进行的职业考试、见习、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要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学分,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学分,单独设置实训学分,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好学分分配和学分安排,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学分体系符合学分制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确定学分标准,完善学分结构,注意学分分配,规范学分评价方式,使学生能按照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规划学习进程,自主完成学业。
(二)学分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基础、以职业课程为核心的学分体系。在学分体系中,通过学分分类、学分分流等途径,构建不同类型的学分,一般分为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和任意选修课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相应的学分归到这三类学分中,注意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保证实践课学分,构建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学分体系。
(三)学分分配符合选课制的要求
为了方便学生选课,在学分分配时要考虑到学生修读学分的灵活性和连续性。要按照学生选课的要求,合理分配各类学分的开课学期,特别是要分散必修课学分的开课学期,不要形成在低年级时挤满必修课学分,在高年级时基本都是选修课学分的现象。每个学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修读选修课学分,使得学生对自己要选修的学分更具目的性和操作性,完成自主规划的学习进程。
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途径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关键环节,应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规律和特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分体系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是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首先是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设置符合职业培训的学分;最后是营造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实习实训内容,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能顺利实施。
(二)按照培养目标构建学分体系
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以学分标准为基础,以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任意选修课学分为类型构建的。必修课学分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限定选修课学分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任意选修课学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置。在培养方案中,一是要规定各类学分的修读数量,指导学生选课;二是要设置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限定选修课学分,使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修读;三是要设置一定量的任意选修课学分,使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以培养适应各方面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安排适合学生选课的学分修读进程
在学分制的教学安排中,除了考虑学分安排的连续性和先后顺序外,还要考虑学生灵活选课的需要,特别是在选修课的安排上,要改变学年制的排课方式,做到课程开设学期周期化,以一定的周期循环开课,这样才能方便学生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课。例如修读人数较多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每个学期都开课,而专业课则可每学年开课一次,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期中选到自己应选的课程。
(四)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分标准通常是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为主要依据设立的,除了一些学校组织的到校外进行的见习、实训和实习外,对于其他在校外和其他各层次教育中获的学习成果不能进行学分认定和记载,限制了学生扩大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获得学习成果的途径。由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校难以全面提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的各种技能教学,而这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可能会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环境并获得学习成果。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学分体系中要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对学生在校外和各层次教育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参考相应的学习水平进行认定和记载学分,以增强办学的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5):30-39.
[2]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5.
[3]王文礼.欧洲学分制和终身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10,(6):51-53.
[4]崔发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5-7.
[5]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2):18-20.
[6]乔昕.论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29-33.
[7]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4-8.
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闽台;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8-2.5
体育教师的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模式来完成的,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培养模式是否合理。而职前培养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第一阶段,则主要负责培养未来新体育教师及其他体育工作者,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台湾与福建虽隔海相望,但是由于台湾受国际环境先入为主的影响,两个地区在教育上有许多的共同点,但又各具特色。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闽台两地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情况。本文通过整理收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本科架构表(以下简称台师大培养方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年学习指导书的基础上(以下简称福建师大培养方案),找出闽台两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取长补短,促进闽台两地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结果与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根据各个地区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师大与台湾师大的培养目标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相同的是两地的培养目标都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而两个地区方案培养目标又存在差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从国内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送审稿)》中还是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还是遵循着专才教育模式。“专门人才”其特征是以专业需要为核心来实际课程和教学环节,一切围绕着狭窄的专业运行,学生过早的进入专业学习,进而导致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出现了忽视基础,忽视交叉,忽视人文知识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以培养体育师资为唯一目的的“专才”教育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主体。
表1福建师大与台湾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比
(二)培养体制的对比分析
目前福建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主要采取“1+3”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以体育学大类培养,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领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田径,基础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项目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第二学年开始分专业培养,开设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主项选修课程,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程组合和非限定性选修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下,不断的调整,构建体育专业的培养体制,从2006年前的“4+0”模式,到2006年首次尝试“2+2”模式,然后是2008年至今的“1+3”模式。福建师大在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中,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特色。
为了分析的详实性,以下在表述台湾师大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问题时,保留原有内容,方便与对比与分析。台湾师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体育教职者,只有部分学生修习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才能取得教师资格,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称为“师资培育生”。根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师资培育生甄选作业要点》可知,学生要成为“师资培育生”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的甄选。第一阶段于大一下学期末,按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70%的学生学年级上学期的教育专业课程。第二阶段于大二上学期末,从第一阶段选取的70%的学生中,甄选40%的名额继续学习。选取名额为本系当年学士班入学新生的40%,并要求这部分学生成绩要优秀。台湾师大的这一做法,限制了体育教职者的名额;甄选的方法也确保了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的质量。
从以上对比看出,闽台两地高校培养体育教师本科专业的称谓不同。福建师大体育教育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师范本科专业,而台湾师大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则在“体育学”专业中培养。从大陆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的分类看,“体育学”是在“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在“体育学”类下分支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
长期以来,福建省高等体育院系培养人才主要以体育师资为主,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高等体育专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而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却不断减少,早已出现了“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体育师资的质量,而不是规模。现阶段体育的生活化,生活化,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对非师范体育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上升。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转变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止在学校体育领域发展,也应在社会体育,健康体育,娱乐体育,竞技体育等领域一展身手,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
(三)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根据闽台两地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可将课程结构分为6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自由)选修课,教育课程必修和教育课程选修。两地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大致相同,都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但两地开设的课程数和学分存在着差异。
由表2 可以看出,从总的课程门数上,台湾师大69门比福建师大的48门多出了21门的课程,而这多出来的课程主要都是分布在选修课上。与台湾师大的方案相比,福建师大在专业必修课占的总学分较高,为60∶47;选修课门数少,为4∶15,同时学分数也较低,为18∶30。在公共必修课程上,福建师大公共必修课程占总学分27.51%,比台湾师大的18.81%的比例大。台湾师大公共必修课程涉及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生活四个领域。而福建师大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人文学科,缺乏基础自然学科。目前国内高等体育院校在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基础课程的覆盖面过窄。据了解,美国体育专业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占的比重较大,为37.8%―38.6%,涉及了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等多方面领域。教育发达的国家比较注重课程设置综合性,重视文理,工科相互渗透和融合,以求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一方面,两地都应借鉴,增加文理科渗透,把体育专业理论教育与文化素质结合起来。
对比闽台两地课程设置可知,台湾师大更注重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通过减少专业必修的学分,提高选修的门数和学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福建师大应继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增加课程门数,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得选择。
表2福建师大和台湾师大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比
(四)教师教育课程的对比分析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培养教师不可或缺的特殊性课程,提供的课程内容是即将成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台湾师大与福建师大教育专业课程都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湾师大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开设14门,学生须修读18个学分。在教育必修课程中又提供选修的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必修的科目。从表3中可知,台湾将班级经营,辅导原理与实务也列入教育课程,涉及到班级管理。而福建师大提供的教育课程仅仅围绕着基础的体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是只停留在从事体育教学,需要这些人才同时具备其他的能力。比如,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务。而福建省提供的教育课程比较单一,较多的将重心放在如何教体育上。我们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除了开设“老三门”之外,要适当的增加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技术课程丰富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多维度的掌握知识点,在教育这个领域上得心应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此外,教育实习是共有的实践环节。台湾师大的教育实习制度很严格,时间较为充裕,实习期为1年。而福建师大的实习时间较短,就体育教育专业而言,最能代表实践环节的教育实习也只不过8―10周,对学生的以后工作的角色转换不利。8-10周的教育实践时间只能让学生处于最基础的教学状态,不足于让他们真正的转变自己的角色融入教学中。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发达国家都开始推行“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模式,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强中小学的合作关系,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例如新加坡,加拿大开设了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和中学体育教师课程。
目前福建师大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但是明显的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实施情况比较薄弱。如果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那么这个教育实习就失去了意义。在教育课程方面可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毕业的走向,开设相关的课程,并增加教师实习的环节时间,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保证学生上岗前接受较为系统的实践,为以后正式的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3台湾师大和福建师大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二、结论和建议
(一)闽台两地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相同点,又各具特色。21世纪,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主体。
(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省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体育师资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体育“通才”。
(三)从两地课程设置可知台湾地区更注重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福建地区应继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增加课程门数,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得选择。
(四)福建地区相对台湾地区提供的教育课程比较单一,较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教体育上。应该丰富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多维度的掌握知识点,能在教育这个领域上得心应手。
(五)在教育实习方面,台湾地区学生实习时间较为充裕,更能保证学生上岗前接受较为系统的实践,为以后正式的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福建师大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实施情况比较薄弱。福建地区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实习方案,不断地改善实习制度,做好职前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学谦,李卫东.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
[3]吴金章.闽台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7(2):36-38.
[4]陈志伟,林顺英,柯惠芬等.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之比较[J].体育科学研,2008,12.
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3
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测试,逐步掌握其学习情况,进而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对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学生的自身意愿与发展要求,为其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以及执行管理系统。通过此种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观念,学习能力,学习技能等反面产生积极地影响,最终达到使学生获得教育成果。个性化体育教育也就是把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体育教育中的一种方法。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所以在体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够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体育潜能,使其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体育教育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行个性化教学的原因及可行性
2.1个性化体育教育是实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重要体现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中,所有学生以同一套教育方案教育,这样会使学生的天赋,潜能被忽视。个性化体育教育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培养,这样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被充分的认识,还能够在学生的学习与成绩考评中被充分的加以利用,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相应的适应性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普及型,全面性。溶同时,对于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极有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可对其他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贯彻落实个性化教育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可以促其他各类教育个性化的共同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有多样性的特点。面对多样化的体育爱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顺应现代体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对于体育及哦啊与众个性化教育的成功,能够带动高校中各类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例如可以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教学,自主进行教学内容的讨论,使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导者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关于个性化体育教育的实施方案
3.1确定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促进大学生体育个性发展的首要因素,首先在于高校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它是教学中的指南针,对学生的教育起着导向的作用。个性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学生要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二: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素养特点,因材施教的指定培养方案,这套培养方案还要将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考虑进去,使学生在掌握职业应用型运动技能与方法的同时,也能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特殊运动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之配合,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体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可以选择基础课和选修课两种方式。基础课主要分为理论还有实践两个部分,关于基础课的教学在传统体育教学加以创新。对于选修课,则是个性化体育教学的重点,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以及不同的身体素质来制定课程方案及课程目标,使所有学生共享个性化体育教学成果。
3.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由于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内容和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教授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教育模式应该是多样性的,个性化的。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需求与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根据学生整体水平不均衡的情况,有差别的设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案,使体育教学有效做到由原来的“片状”转变为“点状”的个性化教学,使学生都能收获相应的知识,该方案能够最大化教学成果。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注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用一种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拥有必备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同时能够对个性化进行发挥,在运动中得到自我满足感。
4结语
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4
>> 地方大学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地方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英语教改探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素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 依托行业背景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和思考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制订与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模式研究与探索 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山东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zygcs/pyfa/.
为清晰、完整地展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了解其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本部分从各校各专业总学分及平均值、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通识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课程(环节)时间、伦理课程设置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 总学分及平均值。从表1可以看出,在“卓越计划”专业(实验班)的总学分上,无论从每个专业还是从各专业的平均值看,华中科技大学都是最高的,湖南大学其次,山东大学最低。而且在以上3所大学内部,各专业总学分数值也相近,如华中科技大学在188.5—206分之间,湖南大学在173—178之间,山东大学在160—166.5分之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差异。
表1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总学分及平均值
2. 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从表2可以看出,3所大学的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3个板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另有课外学分部分),这与“卓越计划”所强调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于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均学分及所占比例最多(高)而学科及专业课程次之,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课程无论绝对值(学分)还是相对值(比例)都处于决定地位,通识课程次之,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居末。在各校内部,这三类课程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大小是一致的,即某类课程的绝对值大,其相对值也大。具体来说,3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及比例由多
(高)到少(低)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而在学科及专业课程方面,依次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环节)方面,依次为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因此,从平均学分及比例这个角度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在这3所大学当中,华中科技大学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湖南大学更为重视学科及专业教育,山东大学更为重视实践环节。
表2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
3. 通识课程设置。根据对这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公共)课程的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程(“两课”)、传授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占据比例过大,如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除开放实验、体育与军事课程外几乎全为此类课程;其二,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的“电路理论”课程。此外,根据对这些专业中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数量和比例的统计,发现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在这3所大学17个“卓越计划”专业当中,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5.12%,最高的仅为12.5%,其余皆在10%以下,若干专业甚至为零。
4. 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1)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及企业学习时间。在17个专业中,共有16个专业(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外)在培养方案中提供了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信息,但仅有5个专业(湖南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明确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一学年36周计,仅从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看,这17个专业当中就有10个专业没有达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如单从企业学时间看,在明确提供信息的5个专业中有1个(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而如果将军训等校内实践与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去除,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国家规定。
(2) 企业部分的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及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大致都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等内容。明确提供这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为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从明确提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可以明显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毕业设计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不足;其二,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
表3 两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
5. 伦理课程。经统计分析,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详细列出全部课程名称及其实施场域,因此无从判断,但在列出的课程中没有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几乎没有。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也更为根本,但它不能代替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而且在目前“两课”重灌输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想保证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 “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作为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有无特色是“卓越计划”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根本,也是这项重大教改计划成败的关键。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以下简称“计划班”)相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同一专业(以下简称“普通班”)应该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差异性。但现实状况是否如此呢?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状况。由于以上3所“985工程”大学“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未在网上公布以及不详细等原因,因此本文仅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第一组)、土木工程(第二组)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三组)共3个专业进行“普通班”和“计划班”的对比(见表4和表5)。
通过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通识课程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第二,两者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即基本上课程模块是相同的;第三,相对于“普通班”,“计划班”明显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学分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第四,从实践环节看,“计划班”明确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实践范畴。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划班”较之“普通班”还增加了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三、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计划班”与“普通班”的课程体系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课程等外在功利性明显的课程占据比例过大,而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的课程缺乏;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
2. 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在文章涉及的17个“卓越计划”专业中,大多数(10个)的实习实践总时间不足一年,如果去除校内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时间,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此外,还存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实施场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等问题。
3. 伦理课程缺失。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伦理教育课程,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4. “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更为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同时增加了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加强“卓越计划”的特色,根据对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所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工程的疆界已远远超出了工业活动的范围,已成为以制造活动为基础,涉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复杂体系[7]。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是综合性的,即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卓越计划”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8]。因此,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卓越计划”实施当中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完善通识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训练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养成、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坚持通识课程的“通识”特性,即“具有贯通性、普遍性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9];二是加强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以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第二,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走培养工程师毛坯而在就业后再由企业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的两阶段模式[10],而需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就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各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因具有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等功能,所以其成效就成为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培养方案中确保学生一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时间,并增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分别进行明确划分,即某环节具体是多少时间,究竟在校内还是企业实施。只有规定明确,才能执行顺畅,落实到位。
第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面对一项工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会不会做”,还要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因此,工程教育还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10]。而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高科技如果由素质不高的人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的作用严重危害人类,遗患后世,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11]。近些年发生的“瘦身钢筋”、“地沟油”以及屡屡见诸媒体的“楼脆脆”等低劣短命建筑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这既受目前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偏爱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以价值理性与人本主义文化所构成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环节被长期且严重压抑[12]。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技术至上的工程理念,而忽视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因此,基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专门工程伦理课程的缺失,需要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一个人的品性更多地来自遗传以及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经历”,因此,“意图通过大学里的工程伦理教育让一个不道德的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显然不可行。但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伦理问题、伦理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等却大有可为”[13]。
在课程内容上,“提升伦理意识,应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形形的伦理问题,使他们拥有道德敏感性,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提升伦理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别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伦理价值观,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伦理推理,进而做出判断”[13]。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在教学方式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如“可让学生先阅读伦理理论课本和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引导下展开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启发下逐渐生成自己的伦理智慧”[1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30506].http://.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3]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5]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506].http://.
[6] 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7] 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5963.
[8]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11.
[9]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
[10]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 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M] //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5104.
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校舞蹈,舞蹈市场,资源开发
1体育舞蹈市场概况
体育舞蹈的基本内容是舞蹈化的身体动作,主要方式男女双人舞蹈动作配合,是一类以竞技比赛、休闲娱乐、健身健美、陶冶情操和交流情感为目的的艺术类运动。体育舞蹈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又下设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和快步舞;拉丁舞也有伦巴、恰恰、桑巴、斗牛舞和牛仔舞等几类舞种。
1.1体育舞蹈市场的类别
体育舞蹈市场是在市场机制和市场运作条件下,为消费者提供体育舞蹈物质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以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消费者对体育舞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目前的体育舞蹈市场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体育舞蹈竞赛表演市场,这类市场主要销售体育舞蹈电视转播权、冠名权、赞助权和门票,将舞蹈技艺及其精神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换;第二种是体育舞蹈健身娱乐市场,这种市场的主要形式是向消费者提供体育舞蹈的相关器材和配套服务;第三种是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这种市场活动和关系是以舞蹈教学为中心,包括舞蹈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等,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体育舞蹈人才;还有一种市场是体育舞蹈服装用品市场,该类市场主要为消费者提供体育舞蹈运动专用的衣服、鞋子等产品,也涉及饰品、光碟、图书资料和印象设备等;最后一类市场是体育舞蹈电视媒体市场,这类市场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目前电视凭借其声音与图像同步的优势成为目前传播体育舞蹈的主要媒介。
以上这五种体育舞蹈市场是现如今发展较为成熟的几类市场,并不能涵盖舞蹈市场的所有类别。
1.2体育舞蹈市场的特点。体育舞蹈市场是体育文化市场的核心部分,集体育与艺术、竞技与表演于一身,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体育舞蹈市场有独特的艺术性。在形形的体育项目中,体育舞蹈最具有艺术审美特点,无论是着装还是配乐都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甚至是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也具有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其次,体育舞蹈市场有一定的教育性。体育舞蹈需要男女配合完成,对舞者的沟通社交能力有很高要求。因而,体育舞蹈运动不仅在于技术训练,还能够使舞者有精神收货,在艺术的教育和熏陶下,提高自身修养。而且,体育舞蹈市场还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在民间的体育舞蹈市场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交谊舞舞种,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健身项目。群众的自发性在交谊舞活动中随处可见,企事业单位和各大高校也经常举办交谊舞舞会,以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总之,体育舞蹈市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高校舞蹈专业资源市场开发的建议
2.1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指导思想。研究舞蹈教育必须深刻领会艺术教育的真谛,认识教育的本质。要想使舞蹈教育顺利发展,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潮流下,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战略高度上确立教师和学生合理的教学关系,在研究型和教学型体系的总体框架下,制定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适应学生现代化的思维,培养学生在艺术情操方面的全球化意识,并逐步将教学观念融于教学措施当中。
2.2设置合理丰富的教育课程。要达成舞蹈教育的建设目标,首先要合理规划教育课程。辐射性强、影响力广的课程,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落实舞蹈教育的根本目标。立足于此思想,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除了一般常规课程外,还要推陈出新,贯彻“高、精、尖、新”的原理原则。课程的合理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课程设计得当能更加契合社会脉动的潮流。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端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其今后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2.3构建完整的舞蹈教育整体架构。课程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辅相成。完整的课程架构必须配合崇高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基础理论,同时兼顾到学生学习态度的树立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体系中,课程设计、规划和实践内容的分布都要基于一定的规范和架构,构建能够合理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案。在教育的整体架构中,师资如何安排都要有一定的配置方式,与此同时,任何教育教学都不能自外于所院团队,必须依靠教学主管和全体员工的协力合作才能达成既定目标。
2.4健全完善高校舞蹈教育的管理机制。对于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而言,课程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这需要一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涉及到的管理问题必须得到关注。诸如,如何选择优秀的教学课程;如何发挥师资力量;如何针对方案进行监督落实;如何验收教学成果......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建立一套适合的管理机制,该机制必须能够有效监督教学体系,确保高校舞蹈教育能够按既定目标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成果。
就如何选择有价值的课程而言,学校可根据课程定位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提出具体要求,并在各院所的配合下共同执行;再者,对于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学校要加强督导与考核,这样才能促进优秀课程的优越性良好保持,以培养更多的舞蹈专业英才。
3总结
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忽视,在人们生活素质的提升过程中,舞蹈以其真、善、美的特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舞蹈教育顺应改革发展,助力舞蹈资源市场的开发也成为必然趋势。江西高校舞蹈教育要不断借鉴其他高校的优势,推陈出新,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构建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新模式,落实舞蹈教育的本质,发挥舞蹈运动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彬.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33-34
[2]孙珊珊.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2014(4):45-46
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矿山建设工程;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
一、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是安徽理工大学最早开办的专业方向之一,迄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矿山建设领域人才。矿山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强势学科之一,1984年获批矿山建设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被遴选为原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以矿山建设工程学科为基础的岩土工程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0年招收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转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培养方案需重新制订。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多年来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办学基础,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探索。
二、培养目标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工程方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面向未来矿山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矿山建设工程方向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具备从事交通、铁道、水利和市政等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三、培养模式
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采取“3+1”本科工程型培养模式,是指在大学本科4年中,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累计3年,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由本专业教师(校内导师)和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即实行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紧密结合矿山建设工程实际,深入煤矿的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整个建设工程环节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四、课程模块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含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化学、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体育等课程,共计72个学分,1336个学时。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但要求本科毕业时获得的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不得少于6个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测试技术、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基础工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数值计算方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等课程,共计53个学分,856个学时。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由学校指定,对于矿山建设工程专业,该课程模板包含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这2门课程,共计4个学分,64个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含岩石力学、爆破工程、井巷特殊施工、矿山建设工程、地下建筑结构这5门课程,共计10个学分,160个学时。专业任选课程模块:由学生自行选择,但要求至少修满6个学分,对于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建议优选课程为开拓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隧道工程和矿井提升运输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设计、井巷特殊施工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矿建工程施工与管理实训等课程,共43学分,均采用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形式。素质拓展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根据学校所制定的明细素质拓展教育学分表,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修满4个学分。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所培养的本科生,要求修读所有必修课程和参与所有实践环节,要求满足各类选修课程的基本规定和各类课程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19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50学分,企业实践环节40学分,方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一)校企联合培养内容与形式
校企联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增教学环节,是培养矿山建设人才的新模式。土木工程(矿山建设)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完成,在企业学习、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校企联合培养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实习与设计。实习主要包括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设计主要包括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培养内容与形式见表1所示。
(二)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核内容及权值分别为:创新能力(0.15)、工作态度(0.1)、团队协作精神(0.1)、专业实践成果及答辩(0.35)、实际操作能力(0.3)。考核方式采用专业实践汇报、书面总结(实习报告、设计或论文等)材料及质量评定和答辩、素质的评价和综合能力等。根据考核内容的加权平均分将考核结果分成5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列入学籍档案。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三)联合培养方案实现基础
安徽理工大学成立了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学校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均签有长期、稳定性的全面合作协议。上述各企业均有职工培训教室和宿舍等设施,每年合计能接纳100多名土木工程(矿山建设)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与设计工作(安徽理工大学矿山建设专业每年招生学生平均人数为80人)。校企联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教学经验丰富并有一定实际工程经历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知识体系的高级技术职称专家担任。上述各企业的多名优秀正高级工程师已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能满足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校外指导教师的要求。学校可每年定期邀请校外导师来学校一起商讨和修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共同做好现场教学、实习、设计以及实训等实践教学工作。
六、结语
我国目前设置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的高校还不是很多,仅限于原煤炭部直属的几所高校。“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高度参与教学,而由于煤炭行业的高危性,使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但相信在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教学的情况下,不断修订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可确保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进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矿山建设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蔡海兵 荣传新 郑腾龙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计划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林健.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