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推进是一项意义重大但难度极高的工作,标准体系建设的好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智慧城市作为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形态,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截止2013年5月,有超过250余个地方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发展规划。
信息化的重点区域--智慧城市,是全面感测、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和激励创新。“智慧的城市”的核心理念,感知化(Instrumented)、互联化(Interconnected)和智能化(Intelligent)。
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智慧城市,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目前,中国城市正在迈向智慧城市,包括科技的智慧城市、人文的智慧城市和生态的智慧城市。
目前,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也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
我国许多城市如深圳、南京、昆山、沈阳,省内如杭州、宁波等都各有侧重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透露,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据赛迪信息预测,到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投入预计可达到1700多亿元的规模。
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标准化支持,标准化缺失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后腿。开展“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是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为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成果在智慧城市中推广应用共同开展的一项示范性工作,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城市变革的需要,亟需制定与更新相关技术与产业标准以指导新兴产业的规范运行。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管理革新的需要,管理规范体系的出台将对智慧城市的健康运行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指导作用,有助于实现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管理;同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和谐建设的需要。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存问题
为贯彻党的十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建办科函[2013]275号)要求,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
2010 年以来,智慧城市快速成为我国各城市的建设热潮。2013年2月28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筹)(以下简称“SOA分委会”)组织召开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研究报告》及关键标准”讨论会,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参考模型及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据统计,截至 2013 年 5月,有超过 250 余个地方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发展规划,涉及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示范试点、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北京市于 2012 年 3 月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扬州市 2011 年《“智慧城市”行动(2011-2015)》;2011 年 12 月《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等等。
中国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响应程度越来越高。另外,对比2011年与 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调研报告结果可以看出,平均得分率由去年的 48.99%提升到今年的 51.77%,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我国确定6 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39 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综合来看,仅有14个城市总得分达到了及格水平(60分) ,及格率为28%;另有36个城市处于及格水平以下。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领域众多,各地特色及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我国的标准建设滞后于智慧城市的建设速度,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尽管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已引起各方重视,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多提出了“四统一’原则,仍存在很多问题,体系框架和内容不尽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组织参与机制不够健全、行业信息化标准建设规划不足,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标准化人员匮乏、重建设轻应用、体系建设效率有待提高、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智慧城市的持续发展。
从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划分为 A(领跑者)、B(追赶者)、C(准备者)三个等级的得分情况看,各个城市之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起步早、速度快、成绩领先。
明确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化、实用化、合理化为目标,达到对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指导和推动作用,为逐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化,推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满足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需要,确保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建设有标准可遵循。
从技术上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建设,以实现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可交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整合提供标准。
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奇异性和多重性问题,提供系统集成依据和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存贮、处理和共享等环节制定或采用相关技术标准。
智慧城市标准应当是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成为监督检查智慧城市是否达标和取得绩效的重要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要标准先行
智慧城市,标准先行,这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后反思的必然结果,也是很多正在建或者准备建的城市的心声。
加强组织领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建议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各建设智慧城市的市长担任组长,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城建委、交委、科技、财政、国土规划、公安、城管、商务、卫生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信产办、电信、广电等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负责人作为成员参加领导小组。
建议尽快建立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推进组织和机制。建议尽快建立适于智慧城市建设特点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推进组织和机制,完善适于标准工作特点的协调、联络、沟通机制,发挥各有关利益方的积极性。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统筹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与行业应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
注重既有标准的选择,加快急需标准的制定。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建设既是对已有标准的整合,也是对新兴产业技术以及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要注重标准的成熟性和稳定性。要加紧制定急需标准的制定速度,确保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的发展有章可循。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565859076”为你整理了这篇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市“六大”活动要求,我围绕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这一主题,以“保供水、治污水、排积水”为切入点,聚焦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亮点、存在的突出问题短板和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民生关切等,深入市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通过走访基层群众、现场踏勘、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市城区水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市城区水体现状与分析
咸宁市城区水系以淦河为主,淦河全长76.6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除淦河外,市城区还有很多小型河湖、水塘等水体、水系。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分析,我市城区水系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蓄水空间总量较大。市城区水体数量71处,总蓄水量达600990.8 m3,在汛期具有一定的蓄洪能力,能有效减轻城市防汛压力。二是水体黑臭现象较多。近年来,我市虽然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市城区黑臭水体、小微黑臭水体等依然存在。除滨湖港和浮山河等两处较大的黑臭水体外,其他黑臭水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咸宁特色的城中村“当家塘”变成“微臭水塘”。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分析,微臭水塘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水塘水体封闭,自净能力较差;缺乏日常管理,基本未进行清淤、疏浚;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直接在水塘中扔倒垃圾。
通过对市城区水体现状及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我市水体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以滨湖港为例,滨湖港排水片区为合流制排水分区,该排水片区的雨水、污水全部排往滨湖港,导致水体黑臭,景观效果差。二是工业偷排污染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水体急需清淤。市城区大部分水塘和小型沟渠近三年都未进行清淤,仅有少部分纳入黑臭水体治理的蓄水水体进行了清淤。
(二)市城区供水现状与分析
目前,市城区共有三家供水企业,分别是咸宁联合水务有限公司(简称联合水务)、咸宁思源水务有限公司(简称思源水务)和南川源水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南川源),现有最大供水能力为29.9万吨/天,市城区供水以联合水务公司为主。当前,我市城区日平均供水量约为19.7万吨/天,现有供水能力能够满足生产生活供水需要。市城区供水除保障工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需要外,还承担着消防用水、园林绿化用水、市政道路清扫用水等需要(均通过消防栓取水),此类公服用水方式虽然操作便利、水质有保障,但成本较高,且造成了优质水资源的浪费。市城区供水存在问题:一是老旧小区供水水压不足。如温泉办事处夹皮沟巷轻工小区因地势较高,小区供水水压不足,现场走访时发现该小区每家每户都在单元门洞的遮雨板上加设了加压泵,现场一片狼藉,既影响市容市貌,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二是部分小区供水设施“先天不足”。如永安办事处阳光社区的锦城花园小区因进水管管径太小且未配建二次供水设施,在用水高峰时水压严重不足;栗林公租房增压设计从四楼开始,没有考虑低层住户太阳能安装在顶楼的上水需要。三是部分住宅小区供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一些已修建二次供水设施的小区,经常出现水池消毒无人监管等问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四是我市再生水的利用率较低。按照公园城市建设标准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率要达到30%以上,但目前我市所有污水处理厂均未达标。五是城区消防用水存在隐患。根据《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咸宁市城区公共消火栓建设管理办法》等要求,市城区71条主次干道(总长201.49km),共需设置1679个市政消防栓,目前实际只有789个,且有143个消火栓需要维修更换,缺口较大。
(三)市城区排水现状与分析
目前市城区雨污管网总长1030公里,其中雨水管网464公里,污水管网492公里,雨污合流管网74公里,城区内建有污水中转泵站21个,截至2019年底生活污水收集率为34.10%。由于过去市城区排水管网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管网布局比较分散、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管线常有雨污混接、混流现象。2019年以来,我市以咸宁大道东片区10.45平方公里为试点,启动了片区管网详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该片区雨污分流效果微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成区范围内小区内雨污管网情况。咸宁大道东片区建成区可分为182个地块,其中内部分流制无混接错接的地块为47个,内部分流制但存在混错接15个,合流制区域115个,井盖被淹没,无法查明区域4个,完全分流制面积占比为28.66%,需改造区域占比71.34%;片区共排查出市政排水管网约112.7公里,其中雨水管网61.6公里,污水管网43.3公里,合流管网7.8公里。通过调研分析,我市在管网建设、污水收集、雨污分流、排水防涝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统筹不够。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统筹不够除了造成管网对接难、排水不畅等问题外,还会给后期改造带来困难,增加改造成本。二是管网建设管理有待加强。雨污管网建设管理薄弱甚至混乱,还存在部分“真空”地带,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杜绝管网建设不规范现象。三是管网维护管理机制混乱。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单位有市政管理部门、城发集团、咸安区、各污水处理厂、各住宅小区开发商等,建好的污水管道多由投资方自行负责管理维护,造成“交汇处互不连通、堵塞外溢时各显神通”的管理机制。四是部分老旧小区排水状况堪忧。部分区域房屋地势较低,房屋陈旧,导致下雨即淹,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如永安办事处毕曹街、十全巷等处,房屋一楼在路面以下,在汛期暴雨时积水严重。此外,老旧城区由于管道老化、破损等易导致管道堵塞,且部分管道管径小,堵塞现象较多,急需进行老旧城区管道重建。
二、关于助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议的对策建议
结合调研中对我市水治理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就统筹城市水治理、助力公园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治理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结合我市《咸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编制工作成果,及时编制《咸宁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咸宁市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咸宁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并对《咸宁市城区供水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咸宁市城区排水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等中长期规划进行修编,做好城市水治理顶层设计,转变传统建设理念及模式,将市城区水环境治理(供水、雨水、污水中水、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等)相关的项目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考虑,确保城市建设与供排水管网建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
(二)升级城区供水管网,确保供水安全
1.坚持质量优先,尽快完成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坚持充分利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供水管网现状布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布局供水管网,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同时,充分考虑消防用水需求,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总体规划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满足消防需求。
2.坚持节水先行,减少水资源浪费。一是要探索制定地方标准,从公共场所开始,从千家万户节水龙头的使用做起,在工程设计、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引导节水用具的推广供应,以当年推广节能灯应用的魄力,深入群众,大力淘汰非节水器具的使用。二是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建议“十四五”期间在市城区布局建设再生水管线和取水点,利用再生水进行园林绿化浇灌及环卫作业等,进一步提高污水出水回用率,充分发挥其环保和经济效益,形成水生态良性循环。
3.坚持以民为本,着力解决老旧小区供水难题。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为契机,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打破传统小区概念,以片区为单位,适当扩大建设范围。
4.坚持治保并举,加强供水管网及饮用水源保护。一是加强供水管网维护管理,严格监督管网建设单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同时,对损坏管网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和追偿。二是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思源水务的取水点五一水库未被列入水源地保护区,建议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及时督促整改,切实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三是要及时解决潘湾水厂单电源供电、思源水厂无污泥处置装置等问题,确保供水安全。
(三)全面摸清底数,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1.摸清排水管网的现状和家底。加快推进温泉、永安、高新区、梓山湖四个片区管网详细调查、功能病害检测工作,全面掌握管网运行现状并进行细化评估,切实解决排水管线“家底不清、现状不明”问题,为后续管网改造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建设把关。加快推动地方立法或者地方政府规章建设,从法治高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雨污分流审查机制,在规划阶段、设计阶段、验收阶段、管理阶段均严格执行雨污分流要求,形成闭合管理机制,确保城区所有新建小区排水管网实现全分流,真正做到“凡雨污分流实现不了的地块不批项目,批准项目不开工,开工项目不验收,验收项目不入住”。
3.开展排水管网缺陷修复,清除污水直排、消除管网空白。针对管网详查中发现排水管网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加大河段不明排口及其排放情况的检查力度,对河道不明排口来源进行彻查,对偷排、漏排、直排等各种恶意违法行为“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进一步大污水管网建设并完善沿河截污管建设,全面消除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污水管网空白区、排水基础设施薄弱区,基本消除河道排污口。
4.加大“当家塘”等小微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一是坚持系统规划、综合治理。综合考虑生态、景观、蓄水、文化遗产等功能,并与城市园林绿化紧密结合,进行乡建文化特色的凝练,形成“一组一塘一景”的美好未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借“创文固卫”东风,动员居民群众成为保护和监督水塘管理的主体,提高大家对“当家塘”的保护意识。三是激发居民的美丽乡愁,杜绝“破窗效应”,进行样板工程建设,保护塘中种植的植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蓝天碧水的美景,集体受益,逐步自发形成居民自治机制。
5.建设“智慧排水”信息系统。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源、网、厂、站、口”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排水管理地上地下一体化、网格管理精细化、档案管理信息化、维修养护标准化、监管手段智能化的目标。
6.建立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河湖库长制”作用,结合“创文固卫”等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做好河道日常的保洁保障,包括河道保洁、违规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查处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坚持疏堵结合,不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移动网络;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1日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首次被提出是在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机和网络国际会议上。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具体来说,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移动设备网等信息承载体,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使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相互连接。
物联网技术有三个重要方面:1、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现在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2、传感器技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3、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上述物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征:1、网络交互特征。物联网的核心内容就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虽然终端总是呈现多样化。但终究还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2、感知识别特征。现在一般采用在各种物品上植入微型感应芯片等方法,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3、信息交互和共享特征。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利用各种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4、智能处理特征。自动把获取到的信息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然后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后处理。
一、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
我国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立传感信息中心,之后许多省市都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诸多领域中的运用。但很长时间里,物联网概念几乎家喻户晓,看似发展迅速,实则缺乏理性且进展缓慢。随着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才标志着物联网发展政策顶层架构设计基本完成,同时意味着物联网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一)物流管理。当前物联网运用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和物流领域。特别是在物流领域,物流公司与物联网关系十分密切,通过物联网建设,企业不但可以实现物流的顺利运行,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也将获得很大的改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物流的效率。不但可以减少仓储物流、人力成本、货物装卸等物流成本。而且贯穿全覆盖的物联网,可以使得整个供应链精准、透明和高效,实现了传统物流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根据物流行业协会的2013年行业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设备增长幅度超过60%,物流作业状况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增幅在26%。物联网技术设备得到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对配送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和信息追踪,效果十分显著。电子标签拣选系统出货量增长35%以上。物联网智能搬运系统在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应用也很多,增长率在28%以上。在货物出入库方面,物联网系统根据信息指令对货物进行智能堆码跺,也是物流技术装备物联网技术的主要领域。总之,2013年是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高速增长和发展的一年。
(二)城市管理。随着网络化的普遍实施与发展,在城市建设、转型、发展已经演化成了动态时间管理和静态部件管理。城市管理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综合解决方案。由于城市管理涉及不同网络、多个部门间的协作,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通过充分运用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有效地将各种应用集中于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为市民提供更加综合的服务,而物联网技术,恰恰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通过传感器节点和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在城市管理中所采集的分散、独立图像进行并网,进行远程的业务管理、监控、存储以及传输。把信息应用平台与各指挥中心的资源密切联系起来,有指向性地进行网络资源的连接和信息融合。在城市建立了EPC信息港、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了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在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校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应用创新,不断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管理者和谐高效地协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解决各种问题。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在城市天然气、水、电网监控及应急处理、广告牌无线远距离识别管理系统、停车场智能监管系统、环卫作业车辆管理系统、危险源数据采集及监管系统等方面采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智能交通。近些年交通拥堵、尾气排放、交通安全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来改进。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改善现有状况,感知技术采集各种道路交通及各种服务信息,传感器将上述信息上传到处理中心,经过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出行者可以进行实时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的选择;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自动进行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所属车辆的动态情况,从而实现了对交通环境和车辆的调整管理。这样,路上交通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可以改善交通拥挤,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增强交通的安全性和机动性。在各终端上加装气体检测、温湿度监控和光控仪等多种传感器还能实时检测路面信息、汽车尾气情况和能见度等。与此同时,物联网也可以在公交系统的智能化中发挥作用,将传统公交站牌换成电子站牌,在公交车上安装GPS,各个站点设LED电子站牌,安装交通服务热线,建立移动掌上公交短信查询系统等多种渠道的公交车信息网络体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最大化利用公交资源。
(四)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传感网阶段:传感器+近距离无线通信,只能实现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等服务;2、M2M(Machine-To-Machine)阶段:机器对机器的无线通信,存在以下三种方式:机器对机器,机器对移动电话(如用户远程监视),移动电话对机器(如用户远程控制)属于移动运营商无线网络低速平台。M2M应用可以遍及电力、交通、工业控制、零售、公共事业管理、医疗、水利、石油等多个行业,对于车辆防盗、安全监测、自动售货、机械维修、公共交通管理等,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目前,中国移动的M2M发展非常好,在全国部署了420万台M2M终端,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展开了M2M的业务;3、物联网阶段:物质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同时内置移动通信模块,通过移动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我国处于物联网初级阶段。目前,上海移动率先成为首先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多个行业客户定制打造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包括数据传输、采集和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如今移动网络进入4G时代,几乎所有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的业务都可以在4G网络上运行。随着4G网络的普及,进入TD-LTE时代后,直接促进智能办公、家居系统通信技术,从有线升级到无线,既省钱,还省掉了布线的麻烦,为无线遥控操作提供了保障。用户可在飞驰的汽车上开高清视频会议,智能系统分析各种商业数据,决策支持系统直接提供多套可行方案;也可迅速传输大文件(如X光片),为医生远程会诊支持,农村社区也将更加容易地建设远程医疗中心,医生可通过视频会议为病患“看”病……。可以预见,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为广泛、深入的应用。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纵观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它必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是现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技术落后。这是制约物联网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在物联网技术中,相对已较为成熟,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是卫星定位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但作为物联网技术核心的RFID和传感器技术,还未能产业化、规模化。而且,我国还没有掌握物联网中的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技术,在这个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在传感器、智能通信、智能控制、批量数据处理、核心芯片等技术上,仍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解决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技术落后还导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二)物联网技术缺乏统一标准。物联网技术的建设包括对各种资源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编码,信息的采集渠道和方式要规范、通畅、稳定,要科学、合理、深入地研究各种工作流程方式。标准不统一,影响物联网的推进。现有各行各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对物品的编码结构形式各异,对构建互联互通的物联网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所面对的难题。
(三)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应用要求信息化,需要信息的开放,而安全性要求信息的独立,因此需要做到信息化和安全性的统筹兼顾。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设备构成,所以影响通信网络、传统网络、移动网络的安全。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如果网络安全无保障,那么个人隐私、物品信息等随时都可能被泄露。而且如果网络不安全,物联网的应用为黑客提供了远程控制他人物品,甚至有造成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可能性。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物联网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所产生的复合性问题。物联网建设涉及到交通、环境、政府工作、公共安全、财务安全、个人健康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完善它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当前,物联网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些新型问题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挑战,同时并不排斥复合传统的法律。传统法律体系中的侵权、违约、个人隐私、公共安全等问题全部都会再现,物联网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又会在其中得到延伸。
三、完善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和标准方面。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有关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制定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具体计划。这样有利于政府结合各种资源,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同时,推动高校联合、委托高校定向培养、组织专家研讨会、互派学习,加快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体系的建设。研究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这样,既解决了物联网成本高、标准不统一、人才缺乏的问题,高校也可以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单位或部门建立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专业的物联网人才;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物联网专业建设,提高我国自主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物联网建设、改造和应用的成本,解决物联网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为教育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安全方面。首先,建立一个远程的设备控制操作管理的平台,对于那些节点被破坏的,网络之中能够自动地愈合,网络相关的功能也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其次,由于物联网终端类型过于多元化,加之分布广泛、节点移动性、网络异构性和业务复杂性等特点。我们可以施行身份认证以及访问限制的有机组合进行控制。同时,使用云计算技术,用云储存来存储物联网那些海量资源数据;最后,在加密环节上,可以仅在感知和应用端产生明文,在网络中的其他节点都是密文传送,减少信息泄漏的节点,同时对于感知对象以及传感设备方面可以适当地进行互相的认证,在合法的情况以及环境之中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这样针对物联网技术特点,从安全层面上可以保障了物联网的有效应用。
(三)法律法规方面。建立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法律就是保护这一利益的最有效的手段。保护物联网的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物联网企业的利益和生产研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的法律规范。防止个人隐私信息被随意取得,避免人们担心隐私泄露而拒绝接受物联网的可能,这就要靠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鉴于法制在我国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相信相关法律的出台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12.1.
[2]中国物联网2013研究报告.中国物联网产业推广中心,2014.3.
[3]2012-2013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新华社,2013.9.
[4]刘强.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科学,2010.6.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增快转相结合,通过抓项目推进、抓新特产业、抓招商引资、抓三服务、抓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长较快、转型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亮点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17.3%;开票销售2771亿元,增长8.9%。增加值、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增幅排名为近十年新高。工业投资在登上千亿台阶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37.4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4%,居全省第一。2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六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培育的30户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773.21亿元,占全市的27.9%,同比增长9.53%,较定报企业面上高出4.93个百分点,增长面为66.67%,高出全市面上25.27个百分点。其中,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全年共生产汽车48.86万台,销售48.06万台,实现开票销售458.48亿元,同比增长9.87%,高出全市面上1个百分点;响水德龙镍业20**年新增开票销售21.26亿元,占全县新增开票销售的51.7%;大丰博汇集团和北大荒油脂两家企业新增开票销售15.2亿元,占该市增量的30%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列苏北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51个,省名牌产品130个。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被省认定为苏北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示范园,中恒宠物被认定为省工业设计中心。25户企业获批20**年度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全省第一。华盛变压器等10户企业被省认定为高成长型中小企业,长虹汽车等12户为省重点培育企业,认定数均列全省第一。
4、工业经济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主导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10个(含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化工集中区2个。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化工集中区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4463.1亿元,增长36.9%;24个特色产业完成开票销售1700亿元,同比增长25.9%,占全市工业企业的比重达61.3%。
5、推进绿色制造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到20**年底,我市万元gdp能耗为0.51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09%,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节能目标任务。按省下达我市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我市万元gdp能耗应达到0.464吨标准煤。十二五前两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7.36%,超十二五目标序时进度。
二、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盐城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在近几年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保持企稳向好的态势,既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驱动内需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得益于对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深,抓得早,抓得紧,抓得主动。具体地说,主要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政策引导到位。
一是制定出台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财政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并且,我市还高度重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结合盐城实际,制定出台了《盐城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盐城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产品导向目录》等。二是抓好财政扶持政策落实。20**年度,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分两次发放市区千百十工程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涉及项目121个。同时,还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有9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争取国家专项资金9679万元;争取省财政补助项目47 个,补助金额达2157万元。
(二)帮扶措施到位。
一是做好三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开展三服务活动,及时会办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难题。市经信委组织委领导班子同志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和进百企、解难题、促转型活动,积极帮助市区工业企业解决困难,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20**年,三服务挂钩干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445个,争取资金29.54亿元,招聘工人9094名,增加技改投入18.39亿元,协助新上项目131个。二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跨采会、服装节、中小企业博览会等系列活动,提高产品覆盖范围。合计参展企业达200多家,帮助企业达成销售和意向协议1亿多元。三是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成立盐城市中小企业互助协会,全方位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0**年,新建和认定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18家、四星级4家,建立市、县、镇、园四级服务中心60家。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暖冬行动和银企对接活动,全市43户融资性担保机构20**年累计为701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68亿元。
(三)重点工作推进到位。
一是抓项目推进。把项目推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节点化。对竣工项目建设和挂钩服务情况开展督查,作为干部年终考评、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抓新特产业。市里抓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县(市、区)抓24个特色产业,按照四有三聚要求,快抓猛推,强力突破。并出台专门政策,提供集成服务,推动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聚集。三抓千百十工程。排出了千家升级企业、百家重组企业和百家上市培育企业名单,出台了7份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建立了强有力的督查考核推进机制。全市上下形成十企忙上市、百企忙重组、千企忙升级、万企忙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抓培植大企业。召开全市工业大企业(集团)培育动员大会,出台了专门的培育意见,提出围绕千亿元企业为龙头、百亿元企业为支撑、50亿元企业为骨干、10亿元企业为基础的培育目标,大力实施30家大企业培育工程。五抓智慧盐城建设。研究制定推进智慧盐城建设的意见、盐城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草案。推动市政府成立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信息化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绩效考核。与市开发区结成战略联盟,建立了市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功申报省级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园区、项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工程。
三、我市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型升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从外部看,主要有资源、能源、土地、环境方面的硬约束。从工业经济自身看,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
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目前全市拥有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1.4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6户,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369户,但超10亿元的只有23户,超百亿企业仅2家,50-100亿的企业还是空白,大企业数全省靠后。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我市产品多为大路货,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化工中的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总体上靠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强。偏重产业多,偏轻产业少。近几年我市工业主要依赖汽车产业以及重化工业拉动,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沿海项目多,市区项目少。得益于沿海发展战略,近几年沿海项目推进势头较好,20**年计划实施的30个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沿海地区有18项,但市区仅有7项。投资总量多,实际产出少。近三年我市投入产出比仅为1:0.4,远低于全省1:2的平均水平。
2、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低。
一是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不足1 %,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我市实行的千百十工程及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财政优惠政策看,财政资金支持新特产业、技术改造的力度还不大,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因企业家自身素质、理念限制、以及创新投资风险大等原因产生的畏难、怕烦情绪,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企业并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三是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智力支持。盐城本地的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研实力比较薄弱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与上海等大城市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较为落后,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盐城。
3、要素制约突出。
一是工业用地制约严重,很多项目落地投资以及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都受到土地指标的限制。二是用电紧张状况加剧。我市当前沿海开发势头强劲、高耗能行业有抬头迹象,完成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20**年我市工业用电量增幅较20**年提高了6.07个百分点,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任务艰巨。三是人才资源匮乏,技能人员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够,企业人才素质提升缓慢。四是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巨大。
4、政府各部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一要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地。一些年度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时间滞后,成效也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转贷成本高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建议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使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惠及企业、行业,发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二是要求政府部门在产业对接、科技对接以及银企、校企对接等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政府部门要大力营造转型升级舆论氛围,积极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
四、下阶段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市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拉动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市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产业集聚拉动。
一是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要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四有标准,加大三聚力度,集中力量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等特色产业。力争在3-5年内,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集群,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盐城的支柱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形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实施技术改造,每年实施100项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三是突破生产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商务、软件和服务外包、会展服务等生产业,推动工业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技术研发商和工程服务商转变。放大盐城南洋机场和大丰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优势,大力推进盐城现代物流园区、城西南物流园区、大丰港区现代物流园区和滨海港区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一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突出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抓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四新技改项目。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全力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创建115计划,即新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二是推动企业制度创新。积极促进企业家理念的转变,摒弃畏难求稳心态和家族化管理模式;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引入风险和创投基金等资本,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从业主管理制向职业化管理制转变。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落实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到国内外招聘领军人才;分批组织企业家赴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培训,拓展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培育国际思维;鼓励、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紧缺专业骨干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形成从初级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5
一、埋头苦干,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2011年,全市工信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主攻工业战略,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主要成效表现在:
1、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大关,达到379.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1%,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提高11.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2亿元,同比增长22.6%,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4.4倍,稳居全省第6位,比“十五”期末前移3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8.58%,比“十五”期末提高2.68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0.8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84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7.7%。
2、经济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77.2亿元,同比增长48.54%,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6.8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利税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2.9亿元,同比增长101.3%,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11倍,增幅高于全省48.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实现税金过3000万元的企业27户,同比净增13户,为我市成为第三个财政收入过100亿元设区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3、园区经济实现新的突破。全市11个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36.2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6.1倍,总量列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46.8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到4个,即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84亿元,列全省第7位,广丰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6亿元,列全省第9位,横峰、玉山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34.7亿元、101.1亿元;上缴税金总额45.7亿元,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4倍,稳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48.7%,截止去年底,全市园区累计投产企业户数886户,同比增加14户;累计从业人员16.96万人,同比增长19.4%。工业园区日益成为我市主攻工业的主平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4、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2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4.9%。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2.6%;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64.1亿元,占比重13.9%;机电光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3.7亿元,占比重10.5%;新型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2.6亿元,占比重7.9%。
5、工业企业规模日益壮大。截止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1户,同比净增15户,比“十五”期末净增382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231户,同比净增58户,比“十五”期末净增198户;超5亿元48户,同比净增21户;超10亿元20户,同比净增15户;超20亿元5户,同比净增3户;超30亿元2户;超50亿元1户,即晶科能源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8亿元,是工业发展史上首个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的企业。
6、信息化建设推进速度加快。截止去年底,全市80%以上规模企业接上宽带,一些骨干企业建立了局域网,有的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两化融合”已初显端倪。政务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得到升级,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上线运行,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为民服务信息更加丰富。信息技术社会应用成效明显,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286万部,互联网用户数22.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数35万户。2011年,全市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9.83亿元,邮政业务收入1.79亿元,分别增长8%、10%;电信业务实缴税金1.99亿元,邮政业务实缴税金232万元,分别增长15%、20%。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主要体现在“六个强化、六个着力”:
1、强化环境建设,着力营造主攻工业氛围。
一是实施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始终把主攻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高位推进,亲自研究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去年9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现场推进会,大造了声势,营造了氛围,全市上下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信心更足、思路更清、劲头更大、氛围更浓。
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市政府出台了《市工业三年强攻实施意见(2011-2012年)》,吹响了工业三年强攻的号角;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了2000万元市本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开展了“先进工业园区”、“工业十强企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县(市、区)”和“企业上台阶奖”考评工作,并对获奖单位和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市工信委在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考评中列综合类28个部门的第5名;强化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未开工企业和增长点的调度监测分析;在全省率先创办工业报—《日报·工业新闻》,累计编辑出版78期,为主攻工业摇旗呐喊,营造了浓厚的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舆论氛围。
2、强化项目建设,着力培植工业经济增量。
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储备。建立完善重大工业项目库,坚持动态管理,适时对所储备的重大项目进行调整、充实。对列入重大项目储备库中的项目优先进行项目申报和招商推介,对条件成熟的项目予以优先实施。
二是狠抓主导产业招商。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机制,重点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引进了一批产业配套大项目,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全市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05.12亿元,同比增长24.7%。
三是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调度推进机制,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市政府每两个月直接调度一次。对投资10亿元以下的项目,市工信委每月列入正常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市政府先后召开了两次“投资5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协调推进会”,为一批重点项目协调解决了用地、供电、立项、环评、安评等方面的问题。全市列入重点调度的投资过亿元重大工业项目110个,总投资429亿元,全部建成达产达标后,预计年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135亿元、利税106亿元。其中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有20个。2011年110个项目完成投资12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5.5亿元。特别是去年11月晶科能源新投130亿元扩建3000兆瓦光伏一体化项目开工,预计到2014年项目达产达标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去年9月,博能客厂车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研发生产纯电动车、混合动力客车和电动专用改装车项目,这两个项目的投产达标将大大增强我市工业发展的后劲。
3、强化园区建设,着力做优工业发展平台。
一是提高集约化率。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全市园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63.5平方公里,同比增长8.16%;注重提高项目投资额度、投资强度、投资进度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全市园区平均投资强度71.2万元/亩,同比净增16万元/亩,其中横峰、广丰工业园区分别为118万元/亩、105万元/亩。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9.3万元/亩;实行“腾笼换鸟”,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横峰县置换了10家产能落后的小企业,腾出200余亩土地用于支持和丰铜业发展。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各园区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光一机电”(光伏、光学和机电)产业占全区的比重达75%;广丰工业园区黑滑石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产业基地;横峰工业园区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占全园区的比重达90%以上;玉山工业园区轴承机械产业列为省年度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弋阳工业园区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两大支柱产业占园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70%;鄱阳工业园区逐步形成绿色新能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制鞋、五金机械电子四大特色产业。
三是发展低碳工业。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目前我市共6个园区被列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单位,2011年新增广丰、万年、婺源、余干工业园区4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单位。横峰工业园区又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促进园区企业节能。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到1.359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19.62%。余热发电用电量2.77亿千瓦时,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比重达5.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出台了《关于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并提前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关停建材行业18条机立窑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9万吨;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使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15家小型化学制浆造纸企业予以关停,对未经环保审批、未建污染治理设施擅自建设或投产的9家违法造纸企业责令其停产,共淘汰落后产能25万吨。代表省政府接受国务院淘汰落后产能检查组检查,受到好评。
4、强化产业升级,着力做大工业发展支柱。
一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有色金属、机电光学、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铜冶炼和精深加工为主、铅锌冶炼加工和黄金采选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的20户工业企业中有14户是有色金属企业;机电光学产业初步形成了光学、客车制造及汽摩配、轴承和标准件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其中以凤凰光学为龙头的光学行业聚集了200多家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学元件制造基地,凤凰光学的光学元件产能稳居中国第一位、世界前三位;新型建材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干法水泥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全市完成水泥产量1058.77万吨,同比增长12.36%。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委、市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制完成《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目前新能源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光伏为主,锂电池、LED、风电设备制造、生物质能发电等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产业体系,其中光伏产业初步形成了晶硅料单、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应用产品的产业链,产业规模列全省第2位;着手谋划培育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已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5、强化企业服务,着力做强工业发展主体。
一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帮助3家企业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1家通过省级认定,2家通过市级认定。帮助1家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并通过市级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6亿元,同比增长52.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2.8%。
二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银企合作。5月份举办了政银企融资现场对接活动,8家银行现场正式签约项目514个、签约资金83.5亿元,到年底各银行履约率达85%;加强担保机构体系建设。截止年底,全市备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2家,为440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5.2亿元。其中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经济技术开发区4户企业担保贷款1400万元;鼓励支持企业上市。晶科能源于去年5月份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功融资6870万美元,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第十家、我省第二家,金融危机后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去年11月该企业增发融资1.26亿美元,这是自上市之后又一次成功的融资。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我市分别在市委党校举办1期、在南昌举办4期工业统计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无锡市举办了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市工业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全年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的工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6、强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信息安全体系。
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六位市领导为副组长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理顺了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扩展信息服务覆盖面,拓宽信息业务。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升级改造了政务外网,依托政务网络建设了6个专网,实现了市、县、乡三级纵向联通,与国家、省纵向贯通,市级联网率达99%,县级联网率达96%,乡镇联网率达98%。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进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应用,德兴铜矿在全国首家引进了美国卡车计算机调度系统(DISPATCH),设备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增长,系统集成业也有新的突破。加强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制定了《2011年度市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方案》,组织了全市政务系统信息安全检查,保证了全市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同志们,回首2011年,我们心潮起伏,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实施主攻工业战略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在座的各位企业家以及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受董市长委托,代表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企业,向奋斗在工信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和关心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2011年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企业规模偏小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工业缺乏“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只有8.58%,没有占到应有的份额。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晶科能源1家。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淘汰落后装备、落后技术、落后工艺、落后产能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三是企业融资、用地、用工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依然突出。四是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信息应用技术不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步伐缓慢、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承前启后,抓好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各项工作,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十二五”是我市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新兴工业强市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全球产业分工日益深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齐头并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从市内看,“十一五”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兴工业强市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为“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国家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到稳健,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影响。规模企业认定标准由500万元调整到2000万元,给工业企业统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不断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实现新跨越。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之年,也是实施三年工业强攻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对于为“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把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强市的宏伟目标。按照这一战略目标,今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产业、企业”为中心,以项目为抓手,坚持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不动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为实现建设新兴工业强市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力争达到310亿元,增长25%;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50亿元,增长35%;利税总额达到150亿元,增长28%;电信业务收入22亿元,邮政业务收入1.9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310万部,互联网用户数35万户。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六个主攻”:
(一)主攻“大园区”,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园区是市委、市政府主攻的“三区”之一。我们将坚持决战园区不动摇,力争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70亿元。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铅山、万年、余干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100亿元,年内力争过百亿园区达到7个。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道路、水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按照集聚集约、连片开发的要求,加大扩园强区力度。坚持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使园区尽快融入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园区集约发展。遵循“经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明确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扩张和集聚;坚持集约用地,着力提高入园项目投资强度、进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力争全市园区平均投资强度达到100万元/亩。对长期“圈而不建”、“厂房闲置”的土地坚决依法处置。
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把园区打造成低碳工业经济的主平台,大力实施“一大四小”工程,促进园区绿化建设。加强园区企业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已列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横峰工业园区要再接再厉,打造示范榜样园区。广丰、万年、婺源、余干工业园等四个省级生态试点园区要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步伐,早日步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行列。
(二)主攻“大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加快改造提升有色金属、机电光学、新型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步伐,加速实现产业积聚化、企业集群化、产品链式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其支撑工业发展的能力。
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策应、对接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加大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力度,重点发展光伏、锂电池、LED、生物质能发电、风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着重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广丰、经济开发区为组团的光伏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以鄱阳为基地的风能产业集聚区和以广丰中投、铅山金钢为龙头的动力锂电池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博能客车厂与中科院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合作,实现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新突破。同时,积极谋划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编制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促其快速成长、发展。此外,依托广丰丰富的黑滑石资源打造全国黑滑石产业基地;依托弋阳丰富的瓷石矿资源打造全省新型陶瓷产业基地。
(三)主攻“大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施扶优扶强战略。继续抓好国家和省扶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有望过10亿元、20亿元、30亿元、50亿元乃至100亿元的现有重点企业,优先提供生产要素保障,让其领先快跑、做大做强。要确保晶科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在实现超100亿元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要像帮助招商企业一样来帮扶、关心本土企业的发展,促其逐步做大做强。
提升企业“四率”水平。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四率”水平(劳动生产率、人均利税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
加强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加大与央企、省企的对接、沟通和联系,做到“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支持地方企业与央企、省企的对接、合作,利用其技术、管理、理念等优势,发展地方企业,实现“共赢”。
(四)主攻“大项目”,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在投资主体上,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台湾50强、境内外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及省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投资项目上,优先引进大项目、高附加值项目和产业延伸配套项目。
加快重大项目推进。积极实施工业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在建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重点推进晶科能源3000兆瓦光伏一体化,和丰铜业10万吨电解铜,昂大公司1000万只铝合金汽车轮毂,黑马科技公司1828万包水晶钻石,韦伯尔铝业6万吨再生铝合金锭,伟克铜材扩建年产3万吨铜管,源鑫电器公司电器陶瓷生产,江铜银山矿日采选5000吨铜精矿技改等重大项目,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标,培植一批工业增长点。同时,抓住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有利时机,谋划一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资金扶持。
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对已开工、已完成备案核准、已上报待批的重大工业项目,实行分类指导、全程跟踪调度服务,切实提高项目开工率。坚持和完善“四定两保”责任制,按照定时间、定责任、定考核、定奖励的要求,落实项目帮扶责任,确保每个重大项目按时开工、按时投产。
(五)主攻“大难题”,进一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加大工业信贷力度。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推动金融机构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或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搭建银企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银企互动的方式,继续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
加强担保机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发展政策性、商业性和互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域外民营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来饶落户或建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六)主攻“大融合”,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发展宽带传输网络,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适应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需要;完善以宽带网络和数字电视网络为重点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扩大移动通信网覆盖范围和推进移动通信新技术的应用。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光缆进村工程。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电子政务网络资源整合,完善和推广应用公文传输系统、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快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和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提升政府门户网站服务能力。加强对各县(市、区)、各部门网站的指导管理,完善信息公开等功能,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提高全市政府网站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切入点,围绕产品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四个层次,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逐步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数字化园区建设,使全市园区形成集信息采集、分析、管理、服务和应用于一体,覆盖市、县、园区、企业并连通全省的数字化园区服务平台。
积极建设“智慧”。加强空间地理信息及其他应用数据的资源共享,加快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社会事业信息化、教育科技信息化、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城管”、“数字房产”、“数字水利”、“数字环保”、“数字交通”、“数字旅游”以及“金土”工程、“金保”工程、“金盾”工程、“天网”工程等工程建设,使信息化服务惠及全市人民。大力推进全民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
抓好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坚持信息安全与信息化项目同步建设的原则,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电子政务病毒和网络攻击预警监测系统,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与评估,提高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手段,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三、优化环境,努力营造建设新兴工业强市的浓厚氛围
(一)优化政务环境。以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市、县工信主管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工信委、统计局、中小企业局、园区管委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工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务必要认清肩负的历史重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再接再厉,为建设新兴工业强市建功立业。
(二)优化人才环境。注重工业干部的培养,建立健全工业管理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引导和鼓励工业干部学工业、钻工业、懂工业,不断提高驾驭工业经济的本领和能力;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整合资源,创办创业大学,实施与国内省内名牌大学联合办学,将其办成一所专门培养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公益性社会大学,努力造就一批企业界的“领军人物”。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创造良好的政策、服务和法制环境,使我市企业家不断健康成长、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三)优化舆论环境。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平台,加大工业和信息化宣传力度,宣传中央、省、市发展工业和信息化的政策、举措,宣传企业如何克服困难求发展的典型事例,特别是企业家的先进典型事例,为企业发展鼓劲、造势,为企业家撑腰、壮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