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1

一、教学语言去模糊化,培养准确性

【例1】六年级“比赛的场次”的教学片段。

师:京沪高铁从枣庄到天津有7个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生1:6+5+4+3+2+1=21(种)。

师:他的想法很好。谁再来说一说?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每两站或几站之间的票价有相同的,那就没有21种票价了!

(教师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票价”种数和“车票”种数是不一样的。现实生活中,站点的远近不同,票价可能相同,但因站点是不同的,所有车票种类是不同的。如第一站到第二站与第二站到第三站火车的票价可能相同,而车票是不同的。所以教师提问时应该说:“京沪高铁从枣庄到天津有7个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这样就没有争议了。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一字之差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概念性的错误。譬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语言必须遵行语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使用语言。

二、教学语言去片面化,培养科学性

【例2】《体积和容积》的教学片断。

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体积的概念,教师将一个马铃薯慢慢放入透明的塑料杯,直到马铃薯完全淹没在水中,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生的现象。

生1:水位慢慢上升了。

师:水位为什么上升了?是不是水多了?

生2:水没有增多,是马铃薯把水挤上来了。

师:她用了个“挤”字,多好啊! 为什么水会被马铃薯“挤”上来了呢?

生3:因为马铃薯要占一定的空间。

生4:因为马铃薯要占一定的位置。

师:空间?位置?这里用“空间”好,还是“位置”好呢?

生5:马铃薯是立体的,所以用“空间”。

生6:可以说马铃薯占的空间大,但不能说马铃薯占的位置大。

……

经过讨论,学生觉得用“空间”比较好。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回答“马铃薯要占一定的位置”是教师在课前的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但是通过对“空间”和“位置”这两个词的推敲和比较,使学生对体积这个三维空间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有了切身的体会。

三、教学语言去定势化,培养开放性

【例3】教学圆的面积后,给出题目:下面三幅图中正方形的面积都是40平方米,计算每个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图1 图2 图3

解决这类圆面积的题目,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因为他们认为S=πr2,找不到圆的半径,就求不出圆的面积。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我们平时教学的提问脱不了干系。回想在初次教学圆的面积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引导的:“要求出圆的面积‘必须’先找到什么条件?” 这个“必须”就造成了思维的定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利于思维的创新!对此不妨改为:“要求出圆的面积 ‘需要’先找到什么条件?”这两个提问只有一词之差,但“需要”一词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能够意识到要求圆的面积可以先找半径,也可以先找半径的平方是多少。显然解例3时知道了半径的平方是多少(即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再直接乘π的值就可以轻松求出圆的面积。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2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略

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它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概念性的错误,即比是指两个量(或数)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果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为学生没有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 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 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3.1415926~在 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 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 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邪“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不动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 笑,获得美感享受。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法学教育;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0)12-0092-02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的融合发展,这种技术组合创新开始对社会各行业深度渗透,教育领域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应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作用,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虚拟现实应用生态。2019年6月,教育部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2020年3月,教育部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以需求为导向,新增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虚拟现实技术自2016年进入发展元年,当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影视娱乐、军事、医疗、制造、设计等各行业中。教育也是虚拟现实技术极具生命力的应用领域,虚拟现实是一种新的强大的教育技术。在未来的法学课堂教学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是发展法学智慧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虚拟现实技术原理与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是20世纪末逐渐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仿真技术,涉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人机交互、显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交叉性非常强。依据我国虚拟现实领域的资深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教授的观点,虚拟现实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假想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沉浸性是指用户被虚拟世界所包围,感觉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一样。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可以使用户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畅游在虚拟世界中并参与各种活动,与真实世界难以分辨。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虚拟现实系统通过特殊的设备如数据手套、力反馈装置等强调人与虚拟世界之间要以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语言、身体运动或肢体动作等改变感受的具体内容。构想性是指虚拟环境是由人结合特定的目标而想象并设计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新性思想。虚拟现实立足于现实世界,但又具有无限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充分发挥人类的探索与认知潜力。虚拟现实技术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特征,以及与当前人工智能相融合迸发的智能性特征,使“虚拟现实+教育”成为未来高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潜力

法学未来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各项新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课堂各组成要素的作用,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确保其能够在高互动学习空间内获取相关知识内容。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技术手段,其应用必然会对传统法学课堂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实验手段、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等内容产生综合效应,进而影响知识生产与知识认知。综合来看,“虚拟现实+法学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能动性。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教授曾言:“人在一生当中是动因的操作者,而不仅仅是由环境事件安排的脑机制的旁观者”。从当前的教育模式看,已经开始从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学生主动建构认知为中心。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学习动机看,更应该是自我激发的,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内在兴趣。虚拟现实技术恰可以为学生带来轻松愉悦、身临其境的个性化学习体验,通过逼真的学习场景及高交互的动态设置,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

第二,塑造情境教学环境。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知不仅仅是发生于内部心理空间的一种符号计算,而是与大脑以外的身体和环境形成紧密关联的联合体。从本质上说,认知是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当前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说教式、灌输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不太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技术和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备受批判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脱离具体真实的情境,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迁移率低、迁移意识不强。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设高仿真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线索以及多通道(如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反馈,帮助学习者将虚拟情境的所学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满足情境学习的需要。虚拟现实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可视化,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增加师生、生生及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

第三,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学习者在虚拟现实中学习,往往伴随着角色扮演。学习者被赋予明确的角色,如法官、律师、检察人员、当事人、证人等,通过这种自我表征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此外,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还可以结合社会大发展的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构建,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兴趣构建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著名学者梁治平先生曾经指出:“在中国,法律问题一开始就明显不单是法律问题,同时又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和文化问题。因此,要了解和解决中国的法律问题,必须先了解和解决法律问题以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横向、纵向实现任何设想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习者沉浸式体验个性化的学习对象和教学过程,拓展并深化教育信息化的维度和内容。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构建路径

(一)理论教学环节

虚拟现实技术尤其适合教师教授程序性知识,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等课程,使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完成包含多个行为序列的学习任务。对于“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等课程,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法律场景,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法制更迭的年代感。此外,在法科教材上,也可以针对性地配合虚拟现实法学图书,将法学传统纸质图书内容动态地、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无疑将极大提升法学图书的阅读沉浸感和理解效果。实际上,早在2008年,国家图书馆就上线了我国第一套可交互的虚拟数字图书馆系统,各高校随之相继把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当前,虚拟现实图书在市面上不断涌现,虽然从类别上看多限于科普类、旅行类读物如2017年出版的国内首部旅行图书《奇遇》,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需要,相信虚拟现实法学图书也终将成为发展趋势。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具身认知促进知识内化。

(二)实践教学环节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4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作家,不在于培养学生文学创造的能力,而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提高谋生能力打基础。初中作文记叙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

“数码故事叙述”是将数码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结合起来,利用数码信息技术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和生活化的情境,从而转换为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

关于“转换”,我国学者刘淼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直接转换。内部语言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相关联的言语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内部语言的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二是内部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为思考对象,三是内部语言呈现片段性。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加工充分、质量好的部分经过过滤器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不合要求的部分要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往往决定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质量,二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转换,三是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就是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教与学的过程。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拍拍――说说――议议――写写――评评――改改。

1、拍拍――学会观察,积累印象。真实的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学生虽然每天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许多事情,也可能通过一些媒介获得许多人和事的信息,但是在写作时却往往会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能力不强。观察就是运用人的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印象的主要方法,对写作具有特殊意义。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并利用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实践,这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拍摄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其直观、具体、可重现的特点,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很有帮助。

从前表可以看出,数码素材的拍摄根据阶段和教学要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阶段教师指定拍摄主题,有时甚至要由教师提供数码素材,素材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共同生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在校园内的生活拍摄便于教师有效指导。从教学要点的要求来说,统一的素材便于教师组织集中、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活动。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记录共性的学校生活,逐步进入记录具有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拍摄完整过程到拍摄某些片段甚至某一瞬间。在用数码技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各种生活印象不断积累,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码素材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说说――降低难度,以说带写。“说说”主要是指学生的口述作文。从写作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口述作文将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区分开来,避免了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降低了书面作文的难度。因为有了“拍拍”的基础,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学生的口头作文变得有话可说。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码素材进行整理、思考的过程,也是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的过程。通过口头作文,学生做到胸有成竹,使得书面表达更容易,质量更高。

口头作文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口头作文的机会,并可以得到小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指导和班级交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转化的质量。

3、议议――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议议”与“说说”是交错融合的过程,两者交错进行,互有促进。

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需要经过过滤器的筛选,那些质量不高的信息需要重新加工,而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不但有助于加强这种内部的监控,也有助于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数码故事叙述”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数字化的写作素材和交际化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师生可感、可知的范围内。在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其他人作为观众、听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考。在口头作文结束后的“议议”部分,其他人又成为评价者和建议者,根据个人对写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讨论切磋,各抒己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倾听,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当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热情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4、写写――合理要求,优质转换。有了“拍拍”、“说说”、“议议”的充分铺垫,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质量得到提高,书面表达的难度大为降低。“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教学是建立在对作文教学基础教育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写作上尽量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顺、准确、实用、有效上,不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又能恢复作文要求“平民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降低初中作文教学的压力。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5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在初中英语中,单词的读音、意思、词性,课文的句子,章节,语法知识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分为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在英语课的教学中要从这三个阶段出发,设计好教学过程。在理解阶段,教师要善于将要学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比如教学生单词时,单词的词性是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这时可以将新单词和过去学过的同样词性的单词进行比较,进行意义的联系,比如找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等,这样就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进行了保持的练习,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对已经学过的陈述性知识又进行了提取。陈述性知识在很多时候是比较枯燥的,也是容易遗忘的,如果我们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这种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那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也会变得容易。

三、初中英语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英语中,有很多知识是要求学生会操作的,比如用习惯句型造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形成等等,这些操作性的知识就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不一样,他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什么,但是却要求学生会操作,比如there be这种结构,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记住there be结构的特点和形式,而是要学生会用there be这种结构去描述事物的状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学生说不出there be结构的特点,但是看到一个事物它能够用there be结构来描述。示范式教学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往往在观察和模仿中掌握一个操作序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程序性知识要设计成可示范的教学。变式的设计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运用,而实际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真正掌握程序性知识就必须在不同的变化条件下去思考和运用,比如在学习一些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这些词汇的情景,让他们体会不同情景下不同词语的使用效果。

四、要善于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来进行教学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程序性知识形成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则是程序性知识高度压缩,从分析思维上升到直觉思维的过程。

1、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首先是从陈述性知识开始的,第一阶段,要求学习者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换句话说,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将要掌握的规则并能将其陈述出来的过程。比如,在英语句型、语法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规则介绍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则,当学生能够自己描述某种句型或语法的规则时,表明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比如名词单复数变化的教学中,我们先要把词尾加-s、-es、词尾变形加-s等几种不同变化的规则告诉学生,或者给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去寻找和总结规则。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比如,在名词单复数变化教学中,在学生知道基本规则后应当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当学生能顺利的完成练习则表明规则已经开始支配学生的行为,规则开始向办事的技能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学生对规则的运用不熟练,常常需要出声或不出声地背诵规则以便提醒自己正确的运算顺序。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表现为规则不必挂在嘴边,而是高度内化,自如地指导人的操作。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6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虚拟现实;沉浸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70 ― 02

引言

虚拟现实,也被认为是一种浸入式多媒体,或者计算机模拟现实。它可以复制真实世界中的实时场景,可以实现与人的交互,这种人工现实能够真实模拟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在传统虚拟现实外语教学中,为创造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情景,用户需要使用众多的电子设备(例如数据衣,数据手套,数据头盔和立体眼镜等),为应对由此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配备一台高性能电脑用于实时处理。由于设备众多,成本昂贵,这种解决方案也许适用于教学研究,但却并不适合面向学生大规模推广。

目前VR虚拟现实应用领域,主要还是聚焦于军事、医疗、视频、游戏、教育,建筑设计、工业应用等方面。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日渐成熟,相应内容开发者和用户数增加,可使用的VR应用内容必将逐步从娱乐,游戏等方向过渡到教育教学领域。

一、当前外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即将书本中抽象化、去情景化的知识,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然而语言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本身。因此,脱离具体应用场景,抽象化的学习外语知识,容易产生被动地学习材料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且短期内识记的语言知识,由于学生无法在真实交流场合中应用获得切身的文化体验,学习的效率并不高,也无法转换为真正的语言能力。再者,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文化差异敏感性,这要求其对本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建立在深厚本国文化基础上的学习者,更容易培养文化差异感,因此,如何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难点之一。

当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的外语学习应用环境,其一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课堂环境下组成的外语学习环境,其二是课外组织的外语学习交流,例如外语角,网上论坛等。由于课堂交流时间有限,课外活动的参与者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外语交流无法获得指导等原因,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得到足够锻炼,不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外语能力。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改善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外语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借鉴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情景、写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情景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往往无法提供有意义,自然地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恰恰可以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这也是计算机辅助语言虚拟环境学习(VE-CALL)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原因。通过对真实交际场景的再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浸入式外国文化教学环境,具有交互性、临在感和立体性的特征,而这正是其他传统多媒体资源所无法提供的。VR虚拟技术的这种优势,也符合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在情景中学习,实现知识的自动获得;而且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又可以提供真实地文化差异环境,帮助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差异,将降低语言学习门槛,不出国门最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应用于外语教学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能否打破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呢?由于存在技术门槛,经济成本和学习成本,传统虚拟现实设备尚未大规模普及,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领域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有少数有经济实力组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能力购买完整的教学虚拟现实解决方案,并基于此开发相应地配套教学资源,这极大的限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头戴式虚拟现实眼镜价格下降,基于智能手机和VR显示眼镜的沉浸式外语教学解决方案,凭借着低成本,便携性和(部分或完全)沉浸式体验,有可能实现大规模推广。而这一解决方案中使用到的VR虚拟现实技术,现阶段较有前景的主要是沉浸式虚拟现实和增强型虚拟现实型两类。针对沉浸式虚拟VR设备,国内有暴风影音公司的暴风魔镜(结合智能手机即可体验),台湾HTC公司推出的HTC Vive显示头盔,国外有Ocular公司推出的Ocular Rift(需结合电脑使用)等;而增强型虚拟现实设备,主要有微软的HoloLens全息头盔(还未商业化),谷歌推出的Magic Leap等设备。

因此,采用智能手机作为硬件设备,配合优质3D音视频资源或者学习型应用软件,外加虚拟现实眼镜的替代解决方法,将会成为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以GEAR VR为例,采用三星高端手机(例如Galaxy S6系列)配备Ocular Rift头盔作为虚拟现实的硬件解决方案;以其中的House of language应用为说明,它是一款语言学习类应用软件,在人工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与虚拟动画角色使用外语交互,学习者需要在众多的3D虚拟物品中寻找问题对应物品,以实现语言词汇的学习和应用。由于厂家的商业利益考量,目前此方案的应用范围还较小,但是对这种解决方案做相应推广分析,如果未来VR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跟进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它厂家中低端智能手机将可以替代三星系列高端手机,而Google Cardboard可以替代较贵的Ocular Rift头盔,那么此替代解决方案将大大降低可用于虚拟现实教学设备的价格,扩大此虚拟现实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目前学生群体中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如果类似暴风魔镜式或Cardboard式装置可大规模普及,意味着人手一套可以实现虚拟现实教育的装置,配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外语教学将快速发展不断展现新面貌。以下是基于此种替代解决方案,笔者设想的几个典型应用场景:

(一)沉浸式课堂教学应用场景

脱离实际情景的语言学习,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影响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于无法感受具体场景,语言是孤立存在的,这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而沉浸式的虚拟技术,可以逼真的提供外国的生活交际场景。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将发生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预先下载3D法国巴黎街景视频或者照片,学生带上虚拟现实头盔,不管是Ocular Rift还是暴风魔镜,学生将看到真实再现的历史建筑,附带相应地文本翻译;而这些文本是通过人工智能(类似Google神经网络)自动识别产生,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是提供辅助语音解释,词汇辨析和文化讲解等内容教学。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应用场景

负责具体授课和承担语言研究工作的教师是学校最重要和最稀缺的教学资源,由于社会整体教育资源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稀缺,例如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高校之间,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保存优秀课堂教学视频,例如将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虚拟化,共享优秀教育资源;通过结合3D流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虚拟化远程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网络化学习效果。

从具体实现方式来说,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发展迅速。廉价入门的Google Cardboard,售价在50美元左右,通过智能手机配合相应软件即可体验一定程度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视频资源获取方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众多公司都开始提供3D式摄像机和照相机,例如针对非专业用户的Vase摄像机和理光Theta S摄像机,售价在300~1000美元之间(已经属于消费级电子产品),可以拍摄全景3D图片和3D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相关设备价格逐步下降,使虚拟现实技术有更多机会进入课堂教学。

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场景,学校购置虚拟现实摄影机,拍摄优秀教学视频,也可以将现场场景实时提供给远程学习的用户,达到网络用户和现场教学同步,实现一对多实时教学(不论本地还是远程用户)。同时保存的教学视频,可提供学生作课后复习,又可以作为教学资产永久保存,协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各个高校共享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场景

如上所述,针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在营造的真实跨文化环境中,体验跨文化交际情景。学习者可以在真实文化场景中,对方语言和非语言特征,实时接收对方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自己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特征。将学习者被动地反应,转化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行为。此外,与理解本土语言文化环境类似,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可以提供虚拟国外博物馆场景,虚拟国外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艺术作品等场景,学习者置身其中,将真实体验蕴含其中的文化积淀。由此,可以杜绝死记硬背式学习方法,获取第一手交际经验。

以语言所在国饮食文化为例,通过抽象化语言和片段式影像,学生难以体会饮食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原因在于缺乏第一次亲身体验,没有实际参与饮食活动,单靠想象和文字叙述无法进行文化差异体验。设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在讲授法国餐饮文化时,配合虚拟现实的法式进餐场景,教师和学生同处于进餐者的视角。除了无法真实地进餐,学生可以看到法式餐饮对食物的考究及营养之外,还可以体会法国人对进餐时情调的追求。无论是餐具的使用、进餐顺序还是用餐的礼仪,“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感受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这种就餐气氛的传达恰恰可以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得以充分传达。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丰富的完成文化信息的传达,做到学生第一手体验,这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暂时无法到达的。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虚拟现实具有的优势,表明在外语教学中采用VR技术,可以解决当前外语教学存在问题。类Gear VR式替代解决方案,可以降低当前虚拟现实教学设备成本,促进相应解决方案普及,达到学生人人可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法,代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为外语教学方式革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传统的教学格局,为大学外语教学打造了新的实现平台和发展空间。顺应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学科化和本土化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戴琨.浸入式虚拟文化学习环境中基于元认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4):90-95.

〔2〕戴琨.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99-102.

〔3〕路亚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情景化外语教学环境〔J〕.甘肃高师学报.2012,(3):89-91.

〔4〕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0,(7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