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1
为了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打造服务型机关。多年来税务部门,一直在征管、机构、人事的改革和变化中,寻求一种基层税务管理的最佳模式和最有效得手段,从上到下为国聚财的热情始终没有变,积极探索的热情始终没有停。税收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专管员发展到目前的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在充分看到这种模式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它的不足,笔者根据大量的基层工作实践来探讨一下目前基层的税务管理。
一、基层税务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
目前基层税务管理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基本确立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县级局设有征收、税政、办公室、人教科、服务大厅、管理和评估等内设机构组成,面向个体纳本文转载自税人的基层税务所也全部撤消。机构大幅收缩,在提高纳税人办事效率的同时基层税务人员也深切的感受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的沟通严重脱节,象是人人有责任又是人人无责任的局面;对税源、税基的监控不力,基层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缺少全面了解,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管,管什么心中没数;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厅人员等上门,管理人员等派工,稽查人员搞游击。综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门信息衔接不畅,责任追究难以划分,税源监控不力”是当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基本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好方法。与征管改革相比税务部门的人事改革相对滞后,改事没有改人、人事相分离,推行竞争上岗没有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税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执法机关,后勤、人事、监察等部门应当以加强税收服务、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为重点,然而在实操作中存在对非业务事项所花精力逐渐大于业务事项,与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无关的成本和精力在逐渐加大;在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上普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责任疏松,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或不干。在税收制度和措施上的缺陷不是根本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基层税务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国有、集体企业的经济改革,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协作企业、分支机构,甚至跨国经营愈来愈普遍,企业性质由过去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发展为目前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民营经济急剧壮大,而我国人口众多促使从业人员相对复杂。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的人员结构没有发生跟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纳税人的数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税务人员以前人均管理100个企业,现在可能要翻倍甚至更多,加上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难度很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基本同国际接轨,企业由过去单一财务会计、税收统一核算向复杂的财务会计、税收分离核算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基层税务工作部门的人员基本以内部子弟、转业干部、税务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业务素质相对偏低,虽然做过不少的培训、后续教育,但实际收效甚微;加上年龄在40左右的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基层的中坚力量,职务前途基本到顶,人际关系趋于成熟,部分人员安于现状、无功无过的心态;虽然部分年轻人员挑起了业务大梁,但是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和竞级体系使基层税务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因此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的运用能力与企业会计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管理上给税务机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版权所有
二、基层税务管理今后的展望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财务集中;优势;问题;措施
财务集中管理制度是近年来为加强会计合算、会计管理与控制,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所采用的一种会计委派、集中核算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行政、事业系统内,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委派会计人员对财务进行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它融合了会计的核算、监督与管理服务于一体,是随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会计运行机制,改变了基层公司(单位)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上级公司(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固有模式,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从源头防止违反财务纪律、规范财务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资金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截留、挪用等现象。采用财务集中管理,由上级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机构,基层公司(单位)每日将资金和会计数据报送至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将各基层公司(单位)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记账、管理和调配,改变了过去分公司(单位)单独记账核算的方式,不仅使账目更加明晰清楚,同时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极大的避免坐收坐支和资金被截留、挪用的现象发生,从源头避免了违反财务规范的行为。
2.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公司(单位)压力。采用财务集中管理,基层公司(单位)负责报送当日会计数据和资金,由会计中心机构进行核算管理。做为专门机构,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养能力,在处理每日会计信息时会形成较多经验并养成良好习惯,可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同时,基层公司(单位)可以不必再设立专门进行核算管理的专业会计人员,只需要设立报账人员报送当日发生的收支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的工作压力。
3.有利于规范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专门处理基层提供的会计数据。工作中,核算中心会对基层报账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基层工作人员按照核算中心的要求收集上报数据,核算中心按照规定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数据流转过程中需要经过上下两级财务人员的审核,避免了基层会计数据不够准确、明晰、规范的现象,从而有效规范了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有利于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实现成本费用控制。实行集中核算后基层单位不必单独出具财务报表,此项工作由核算中心完成,这样不仅保证了财务报表的准确及时,同时报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集中核算可以使资金、材料按照基层需要统一调整分配,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更有利于实现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二、会计集中管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由于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发展时间不长,有的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
1.核算部门与基层工作脱节。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核算中心做为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部门,往往是被动接受基层收集的数据,而不能接触现实中的具体业务,导致工作人员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不清楚,只能按照硬性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业务处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数据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处理,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基层资金使用环节增加。因为基层公司(单位)将收入资金集中于核算中心,其支出费用采取预算形式,需要在预算的基础上由上级部门拨付。这样就形成了缴纳收入到申请资金拨付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申请使用的环节。尤其是突发性的预算外支出,其申请使用的环节更加复杂。
3.对网络系统和安全要求较高。财务集中管理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软件依托网络完成数据传输,因此对网络技术具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合理的财务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是财务集中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具备网络技术的专业保障人员和财务软件的维护人员,同时,还要时刻保障网络畅通并达到一定的保密效果。
三、健全完善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1.完善财务制度,理顺运行机制。财务集中管理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单位中优势是十分突出的,但因为其发展时间有限,一些制度和机制运行还不够完善,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权力与责任的高度统一。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因为财务集中管理制度还是一种比较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对此还难以适应,因此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在了解相关财务规定的基础上,熟悉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特点、工作流程、信息报送和集中核算的主要方法,从而使会计人员适应财务集中管理的需要。
3.科学合理授权,给予基层适度支配权。实行财务集中后,权力会比较集中到上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在实行采取集中制度后,赢探索给基层合理授权,在财务上给予适度的支配权,比如日常费用管理方面,可以由上级部门通过预算进行控制,基层可以在预算额度内进行调整和控制。
4.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网络运行环境。要加强网络建设和财务软件的优化升级,由专业部门负责进行网络支持和服务,保障网络保持安全畅通。网络环境和财务软件的运用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也可以依托现有网络建设专门线路。在服务器设立防止攻击的杀毒工作和防火墙,进行数据灾难冗余备份和异地备份,有效防止黑客、病毒的网络攻击和恶意破坏。(作者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黑龙江省黑河市电信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财务集中核算在实务中的利与弊》郑勇《当代经济》2008年第十期(上)74―76页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3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乡村基层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出路,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二是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三是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
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3]理性看待全面取消农业税[EB/OL].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水厂;编码管理;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在基层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好的生产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提高企业效率,保证企业平稳运营起到很重要作用。作为油田供水企业,我们以“水质优先,民生至上”为原则,创新水厂生产操作管理方式,总结出了一套 “编码操作管理方法”,在水厂日常运行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编码管理方式的内容和原理
编码管理,其内容就是将岗位上与操作有关的各设备、部件、阀门等进行统一编号,绘制操作流程图,编制操作手册。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利用操作手册实现运行调整全过程安全、简便、准确操作。
编码管理方式涉及水厂净水车间及外输泵房,强调操作过程细化控制。按流程、按步骤层层递进,使基础工艺、设备运行管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使每一名干部员工对操作流程深刻理解、牢记在心,有秩序、有重点、有目标的开展工作,实现操作流程安全顺畅。
二、编码管理方式的产生过程
一次,水厂净水班长赵女士正在厂部办事,班里的实学生打来电话。“赵姐,您让我调节转子流量计,但这么多的阀门,我需要动那个,我给忘了,您告诉我一下吧。”赵女士说调整南侧第二个转子流量计上边的阀门,大学生又说,南侧是哪边?这时赵女士也很迷惑,不知如何解释,于是她不得不亲自跑到现场再一次进行指导。这种情况以前较多见,如何解决呢?在厂领导、技术员、班组的共同探讨研究下,制定初步方案,先将净水车间各阀门编号,设计编号编排规律,并绘制工艺流程图,在工艺流程图上进行模拟练兵。通过模拟练兵,发现此方式实用效果较好,于是进行现场试验。首先按流程图工艺编码进行编码制作,并到现场将编码对应粘贴,使每个阀门、设备都有唯一编号,编号按规律排列,直观、清晰,便于职工观察。在工艺流程图上将编号标出,并编制操作手册,职工可按操作手册和工艺流程图安全、顺利、准确的进行流程操作,避免误操作的出现。外输泵房还将机泵的各个部分进行编号,并标注注意事项、维修保养内容、如何操作,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操作依据。
三、编码管理方式的使用效果
编码管理方式在水厂应用以来,水厂运行岗位操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水厂推进精益管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保安全,使操作简便化。在编码管理方式实施以前,班组人员流程调整过程中都会细想该做什么,要动哪些阀门,并在调整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因为操作空间内阀门数量较多,要避免调整错误。就在职工全部认真工作的时候,还有时会将阀门误操作,虽不至产生严重后果,但对生产运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职工劳动强度增大。编码管理方式实施以后,职工按照操作手册上的流程顺序,依次对相应编号的阀门进行流程调整,不仅流程调整顺畅,还节省了流程调整时间,避免流程调整错误,保证了运行调整安全,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水厂净水车间以前在流程操作环节至少需要30分钟,而且操作后还要仔细的检查各工艺阀门操作是否正确,容易把相邻的两个阀门弄混导致开错阀门,造成厂区跑水事故。自从编码管理方式使用以来,每次流程调整在20分钟之内肯定完成,并确保操作无误。此方式为水厂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是高水平,使维护及时化。对设备部件进行编码(主要应用于大型水泵),并在巡检操作过程中按照编码手册严格检查部件运行情况,即使遇到微小异常,都可以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解决,实现设备维护的及时性,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平稳。在一次巡检过程中,外输泵房职工发现水泵的联轴器下有极少量橡胶垫圈细屑,这说明了这台泵联轴器的误差可能偏大,如果长期运行误差会逐渐增加导致电机振动加大。对此,他们按照编码管理手册的指示校验联轴器误差,使机泵在最佳状态运行,保证了运行平稳。
三是高效率,使培训优质化。编码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指导职工日常工作,而且对新转岗的职工及实习人员的培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编码管理方式实施以后,班组长先将工艺流程图及设备、阀门、编号等给他们讲解一番,让他们对整体工艺有个宏观意识,随后带领他们逐个工艺、设备、阀门进行了解,全部了解之后,再让他们自己对照编码管理手册进行“纸上谈兵”,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提问,由班组人员解答,在对工艺流程了解后,进入实际演练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师傅提出流程调整内容,徒弟进行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师傅全过程指导,当遇到问题时及时纠正,没有问题时,提醒他们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方式,以前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培训工作,现在2周就可以全部完成,并且效果极佳。
四、编码管理方式对基层工作的启示
编码管理方式只是创新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它的启示,我们认为创新基层生产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新基层建设。基层建设工作创新,就是通过加强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班组建设、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班子的领导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操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共同完成企业赋予基层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2.创新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创新就是把生产经营中的新鲜经验与典型做法加以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先进的管理、操作方法,进行推广应用,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5
一、提高预见性,是促进基层工商工作的客观要求
预见性是对事物未来的认知和把握,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的科学预测,不是凭空想象和主观臆断。增强预见性是工商部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把握工作主动性、增强创造性的必然需要。
提高预见性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增长期和转折期,市场主体在总量、结构、形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经营和流通方式逐步现代化,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市场行为越来越复杂化,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越来越复杂化、隐蔽化。工商部门作为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被国务院赋予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任,监管领域从狭隘的集贸市场拓展到社会主义大市场。而随着国家行政法制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对工商部门的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收费行为、行政强制行为等具体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层工商部门如果囿于传统的工商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必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引入预见性的管理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推进工商部门履职尽责,才能有效解决有限的监管资源与庞大的监管任务之间的矛盾,才能紧跟市场经济和监管新形势发展的步伐。
提高预见性是增强基层工作主动性的需要。长期以来,工商部门大量的监管工作是一种被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基层工商部门往往疲于应付完成上级或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任务,像消防队员一样处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每当市场主体出现问题时,才去执法查处、监管规范其行为,形成了被动工作的局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很好的工作成效。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滞后性,也造成了工商监管的不力和缺位。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通过对当前情况的调查研究,把握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前瞻性地预见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探求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指导未来的实践工作,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才能超前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从被动应付的窠臼里挣脱出来,实现被动型管理模式向主动型监管模式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执法效力。
提高预见性是增强基层工作创造性的需要。通过预见性管理,主动和超前地掌握未来工作的重点,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有利于提高基层工商行政管理的创造性。没有创造性,基层工作就是一潭死水,缺乏交流贯通,更得不到发展壮大。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县级工商行政管理要适应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洪流,基层决策者必然要有一种勇立潮头、劈风斩浪的勇者风范,有一种登高望远、未雨绸缪的远大眼光,提高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科学预见性,及时做出果断的决策,才能闯出一条适应形势发展工商监管执法的新路子,取得基层工作的新突破。如在外资监管工作中,要预先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规律作出研究,才能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二、求真务实,提升基层工商工作预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工作在正式实施之前,都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预备工作。只有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可行性的意见建议,才能为作出科学合理的预见性决策打好基础。
认真分析形势,敏锐把握本地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经济是基础,工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旨在规范和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只有认真研究和分析把握本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把握工商部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到监管到位、服务到家。如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招商政策从初期的全选全招到招商选资,外向型经济也发生了从原始的粗放型、生产型向现代的环保型、科技型的质变,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工商总局对部分县级工商部门外资授权的扩大,基层工商部门对外资登记从简单的初审登记到直接登记,情况必然会复杂化,登记与监管的难度必然会增加。要适应外向型经济层次质量提升的发展趋势,基层工商部门就要在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下,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做好前期工作,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捕捉工作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识来源于实践。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基层工商部门只有通过对各类市场主体存在条件、联系、发展变化趋势等大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总结,及时地捕捉苗头性的问题,及时把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的发展新动向,才能较准确地作出预见性的决策,实施有力的行政监管。在工商公平交易、经济检查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蔓延,各类市场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手段翻新、花样迭起,如果基层工商部门仍然凭借过去的经验和传统的方式查案、办案,必然会影响查办新型经济违法案件的成效。如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传销的作案方式更为隐蔽狡猾,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而目前网络监管处于工商监管的“灰色地带”。此外,诸如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倒卖走私或无合法来源进口商品,钻空子的行为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不少,还有商业贿赂、限制竞争、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等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鱼龙杂生。对于这些新型的经济违法行为苗头倾向,只有基层工商部门对其产生的背景、渊源、种类、特征及监管措施有全面洞彻的了解,才能有力地予以查处。
广泛征言纳谏,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与管理对象对未来工商工作的需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工商部门执政为民,一切工作以地方政府和管理对象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政府、企业、经营户”“三满意”的根本目标。决策者要做到耳聪目明,就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主动对接他们的需求,才能有效避免不切实际的预见,减少损失,使工作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现实情况下,工商部门一方面需要广开言路积极贯彻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建议,当好参谋助手,争取地方政府对工商工作的支持,全力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广辟渠道吸纳管理对象的想法意见,通过走访座谈、举办沙龙、网络平台交流、电子数据交换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工商部门在工作作风、登记效能、服务举措、依法行政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从而不断改进和
完善自身的工作。昆山市政府近年来大力实施“三自创新”战略,要求各级企业加大自创品牌的力度,打造创新型城市。众多的中小企业经营者、个体工商户也向工商部门表达了越来越强的创牌意向,工商部门应围绕政府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优势,为企业提供宣传、培训、申报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培育和指导企业争创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在执法实践中,修正完善预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预见性的决策带有一定的创新性,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工作、事半功倍的目的。
大胆创新,敢于将预见性内容引进基层决策过程。创新是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基层工商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基层工商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正确运用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定时预测、概率预测等科学方法,敢于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多种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亟须工商部门转换理念,革故鼎新.在市场准入模式、监督管理机制、行政执法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建立科学高效的工商行政管理新机制。如昆山市工商部门在预见到传统的个体工商户上门收费方式耗时费力、不能适应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情况后,积极创新行政收费方式,早在1997年就在个体工商户中推行自缴费制度,采取“电脑开票、持卡缴费”的新型缴费模式,将工商干部从繁重的收费工作中解脱出来,既提高了行政收费的效率和科学监管的水平,也规范了行政收费行为、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的提高。
实事求是,勇于在实践中修正完善预见性决策。预见性的决策毕竟是对未来事物基本规律的预知,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事物发展千变万化,预见性的决策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无误,这就要根据客观发展的情况予以日臻完善。树木总体的规律是向上生长,其细枝末节却是参差不齐,育树需要不断地修枝理叶确保其茁壮成长。基层工商事业的发展进步,同样需要不断地对预见性的决策、方向性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调整和完善。多年来,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登记准入因牵涉到其他行政审批部门的审批事项,这一类似于“鸡与鸡蛋”的怪圈,长期以来困扰着工商部门与其他行政审批部门,影响了行政审批的效能,也影响了市场主体的依法确立和健康发展。在《行政许可法》出台以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缓解,国家清理和废止了一批前置行政审批项目,然而在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中,依然一定程度地存在以前的问题。基层工商部门在与其它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实行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的统一做法下,具体操作则需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的特点予以区别和修正,部分行业可以采取先照后证的措施,先准入后规范,而对于重大的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十三个重点行业,则仍应坚持执行先审批后准入。
求真务实,善于将预见性决策落到实处。所谓“求真务实”就是要向实践求真知、务实效。各项预见性决策的最终落脚点都要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以取得实效,才能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预见性决策的好处,真正实现“三满意”的目标。依托昆山经济社会“两个率先”发展的大背景,昆山市工商局善于把前沿举措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当预见到允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将是鼓励民间创业的发展方向时,2001年就在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私营公司制小企业中实行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操作办法,既在2006年新修改施行的《公司法》中得到了印证,又有力拉长了昆山民营经济的短腿。到2005年底,昆山私营企业的户数首次位居苏州市第一位。
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6
享受每一个假日
在现代化生产进程中,成熟企业面临的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问题是效率和人才问题。第七油矿在积极探索生产管理方法的创新的道路中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员工利益的保障为基础,提出了“干好每一项工作,享受每一个假日”这一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同时用超前意识实施无加班管理,即要用管理层的辛苦换取操作层的享受。无加班管理就是在有限时间内科学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有效地发挥8小时的工作时效,最大限度地完成各项工作预定目标,从而达到不加班或少加班的目的的管理方法。
突击会战是油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人们常以会战次数、加班加点多少而受到表扬或奖励。采油矿日常管理中也在沿袭这种管理方法,基本每年都要开展几次诸如“大干100天,管理上水平”等各种类型的上水平会战。会战期间,干部员工加班加点,身心疲惫,管理水平确实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会战结束后,产生一种放松的心理,导致管理水平出现阶段性的滑坡。基于这种情况,又要开展各种规模的会战,每年都是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全年的管理水平呈正弦曲线状态,总体水平没有上升。其最大危害是劳民伤财,影响了员工正常休息,侵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第七油矿结合生产现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员工加班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刷漆、平井场、地面规格化,人均工作量为3-4口井,因此只要抓好管理人员平时的检查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文本管理,实现无加班是可行的。并针对此项管理方法在全矿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安排部署,逐步健全完善了一整套实现无加班的管理的措施制度,达到了让员工干好每一项工作,享受每一个假日的目的,解决了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水平不稳定和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在实现人本管理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第七油矿在管理层和操作层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证了无加班管理的有效实施。
不以付出多少论英雄,而以收获多少论成败——结果考核让管理层会想事能干事。无加班管理促进管理层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如何适应市场、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投资效率,让所有管理领域和管理活动与市场接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无加班管理使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随着市场观念的普遍确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优胜劣汰观念不断强化。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方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干部在基层管理中周密部署、注重基础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考核办法,在不加班、少加班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管理水平稳中有升的态势,改变了过去被动的管理方法,主动多做“有用功”,更多地向精益生产方式靠拢,更多地关注成本的减少、效益的增加以及员工的利益,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管理效果的好坏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最终要的“果”,即全年管理水平、生产任务完成的结果,稳中有升。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着重在观念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如聚中十四联在实现高水平投产后响亮地提出了“争做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主管,争做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员工”,先后在企业文化建设、“三项管理”等工作中走在了全厂的前列。制度、考核办法出台后,在不加班、少加班的情况下,要保持管理水平稳中有升的态势,必须发挥好管理的策划、监督、检查职能。在《无加班管理办法》实施的过程中,第七油矿每月对基层队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健全和细化了矿月度奖金考核办法,并严格按规定考核兑现,从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管理人员每月集中到基层队进行大规模的检查1次,其中油水井的抽查率要求在15%以上,站库检查率在100%,机关生产办15人分成三组,利用每月初4-5天的时间进行检查,然后将检查结果汇总考核。为了使管理水平能够在检查中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除了正常检查外,每月不定期到承包单位指导基层工作,尤其针对在月度检查中查出的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这样用管理层的辛苦换取操作层的享受,来实现“无加班”或“少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