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教育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50-01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由于压力的排解不当,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性格的形成。因此,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中生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保证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以后的人生路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竞争激烈,来自于父母朋友的巨大压力像一座巍峨的泰山一般重重的压在他们的肩头。过重的生活压力容易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同学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同学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是畏手畏脚、谨小慎微;有的同学盲目自大,不把任何事情、任何人放在眼里,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有的同学碰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闭上眼睛,任由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问;有的同学焦虑抑郁,脾气暴躁,不愿与人沟通等等。作为一名老师,每当看到这种现象,总会心痛。花一般的年纪,理应像花一般绽放。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问题
当前,我国的许多教育者尚未完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要求提高成绩,提高分数,提高名次,提高升学率,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关心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们的苦闷、难题无处去诉说,只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2.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
有的学校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阻碍。在实际行动方面受到阻碍,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例如: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当前的高中学校,基本上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教授学科的教师,像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生物教师、化学教师等等。心理健康教师的普及率较低,许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只能干着急。此外,由于生活的压力,有些老师自身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不负责任等等,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是巨大的。对于身体、智力都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环境的好坏更加重要。高中生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毫不夸张的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个干净、优雅、文明的校园能悄无声息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校园里,绿草如茵,生机盎然,便容易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心理良好的发展。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垃圾遍地,黄土飞扬,那么则容易滋生暴力,危害学生,危害校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
2.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匿名调查
自学生高一入学之际,学校就应不定时的组织学生的匿名心理调查,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实行不同的解决方法。当然,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信息不外漏,学校应在进行调查之前,对有关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向学生解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调查之后,学校应立刻召开集体会议,对所涉及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也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最后,针对这次调查会议写出具有一定建议的工作报告。
3.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者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也应该包含教师。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和负责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不断学习,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老师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自居,而应放低姿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以倾听的姿态出现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种种难题。当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时,他们便会喜欢听你上课,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关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让老师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不是一直处于站在旁边干着急的状态。
4.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教育功能
许多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误区:我把孩子交给你了,如何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其实不然,一个品格健全的孩子的成长,所依靠的远远不会只是学校的单方面教育,还需要学生家庭的积极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父母亲朋的影响。因此,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单单只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只有当学校与家庭保持一种良好的交流沟通,共同关注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由于外界压力的增大,心理负担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院校仍没有对此有足够的意识,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这非常不利于高中生思想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匿名的调查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发挥教师与家庭的作用,帮助高中生排解生活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王俊鹏.论心理辅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D].河南大学,2013.
[2]赵艳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改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231-234.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3.锻炼学生的毅力。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能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二、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三、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
五、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在心理问题认知方面,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中学生认知高于城市中学生(P<0.01),男女之间、初中与高中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农村高于城市中学生(P<0.01);对于心理问题向何人求助问题,(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初中高于高中,农村高于城市(P<0.01);在何地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P<0.01),初高中无差异,而对于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男女、初高中、城乡无差别(P>0.05)。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出,到2005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40%,2010年达到60%[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3.4%,达到了《规划》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学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特别是部分中、小学心理卫生辅导课的开展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起到促进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卫生知识知晓方面,中学生知晓率农村高于城市;对于“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农村高于城市中学生;对于心理问题“向何人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初中高于高中,农村高于城市;在“向何地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初高中无差异,而对于“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城市与农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向何、人何地求助”知晓率普遍较低(8%~28%);“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拒绝率接近20%,反映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知识面局限和自身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对精神卫生问题认识存在偏见,有羞耻感,同时也反映了我市由于心理咨询服务人员与机构少,心理咨询服务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孤儿 初高中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6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下发后,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研究,结合贯彻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积极谋划深入推进孤儿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力争让学校教育像阳光雨露,真正惠及普天下每一个孤儿,从国家教育政策上向孤儿倾斜。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在孤儿教育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广大师生共同面对和解决。
一、初高中孤儿基本情况调查
吉林省孤儿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城市长春,是一所专门收养全省孤儿并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的特殊学校,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集养教为一体的学校,不仅负责全省孤儿的收养,还负责教学,毕业后学校还为孤儿学生提供实习单位。笔者主要教的是这所孤儿学校的初高中女生孤儿,借机会对所在的孤儿学校抽取了60名初高中女生孤儿进行了调查。 主要调查的是孤儿比例和致孤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如表:
表1-1 被调查地不同年龄的农村孤儿所占比例
图1-1父亲不在的原因
图1-2 母亲不在的原因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高中女生孤儿所占的比率以及致孤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这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孤儿的特殊情况,给予特别教育,尤其是心理上的情感教育。
二、初高中孤儿教育的困境
由于初高中的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男生来说要脆弱的多,情感沟通也相对容易一些,所以特教者们在对待女生孤儿的时候最注重的是寓情于教,进行情感教育。即便如此,特教者们在管理中还是会陷入诸多困境。
1.孤儿学生的心理困境。
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孤儿学生大多性格孤僻,闭锁自卑,不愿与人沟通,内心对世界存在抵触情绪,没有感情寄托,对生活没有信心,不思进取,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忘,愤世嫉俗。特教者一般很难走近其生活,更不用说教学。在我们的特教老师刚接触到这些学生的时候,基本上没有言语沟通。有一次我问一个刚被送进孤儿学校的一个女生关于她的一些基本情况,结果她只是沉默,什么都没说,课后我收到了她的一张信纸,上面写满了故事。
2.孤儿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孤儿的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或监护力度薄弱,家庭教育缺失致使这些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调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10%,成绩一般的占40%,大部分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但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在受到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捐赠的基金和社会妈妈资助的500多名孤儿中,成绩优秀的占到了40%,成绩一般的占40%,成绩较差的仅占20%。当然,许多资助者要求资助品学兼优的孤儿,使成绩优秀的孤儿比例较高,但也有不少孤儿因得到关爱,发奋学习,成绩后来居上。
3.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困境。
80%孤儿小学毕业,60%孤儿初中毕业。这些孤儿学生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学校需要管理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品以及教学费用等,虽然我省已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也是由国家全额拨款,孤儿学生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但是,因为孤儿学生们人数比较多,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也是有限的,在一些方面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现今社会上一些就业的支持项目和基金都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而言,而中职班的孤儿学生属于成人高等教育,不在这些优惠政策受益人范围之内。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想全方面帮助她们,尽可能满足她们的需求,依然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
三、初高中孤儿情感教育的对策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弱小,最困难的孤儿群体,初高中孤儿的情感伴随着童年的创伤、少年的孤独和即将成年的彷徨,能否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情感教育,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情感教育是孤儿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本质要求。
孤儿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性格孤僻,不懂得关爱别人,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抹去内心的伤痛,让它们感觉到生活中还有爱。
2.情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是每一个特教者都应该学会的,学会以学生为中心点,突出学生的价值。
3.情感教育是培养孤儿学生的有效途径。
初高中孤儿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般以12-18岁为主,这个阶段,她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走向成熟,她们的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她们进行情感教育比较容易,特别是女生孤儿,她们易于接近,灌输的东西她们更可能接受,以此来改变她们的思维。
(二)情感教育的对策
一个人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形,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所以,情感教育在我们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照亮孤儿学生的心理阴影,给孤儿学生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还需要广大师生的一起努力。
1.培养孤儿学生的自信心。
儿童少年时代是人的自信心萌芽到成型的关键期,培养孤儿学生的自信心是特教者们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问题生、学困生较多,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对她们的心理造成重伤,在班级中,他们往往缺少自信,自卑,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和较强烈的求知欲望,也难以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根据这一事实,教师要用多种方法在班级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善于发现孤儿学生的优点,并积极鼓励。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笔者是这所孤儿学校的一名心理老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孤儿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每个孤儿都具有个体的特殊性。不管是教育还是生活,必须从孤儿的心理出发,作为孤儿学生的心理老师,要立足于孤儿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了解每一个孤儿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适合孤儿学生的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孤儿学生心理教育,促使孤儿学生健康发育。首先,以师爱感化孤儿学生,在面对孤儿学生时,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扮演好孤儿学生的父母角色。其次,对孤儿进行赏识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特教者应适当地打破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可以使孤儿学生和教师之间有很好的情感交流。
3.关注孤儿学生的后续生活。
中职班的孤儿学生大多在18岁左右,学校不仅仅是集养教为一体,而且在这些孤儿学生毕业后学校给提供实习单位。在毕业班的学生实习后,学校特教老师应该积极主动的给予她们后续关怀,跟她们保持联系,问候生活是否顺利。这样一来,在对待其他在校孤儿教育的时候可以给她们讲述毕业孤儿的励志生活,给她们树立榜样,不仅让她们知道孤儿学生毕业后生活也会过的很好,而且给了这些孤儿学生更大的安全感,因为就算她们毕业后脱离了养育她们的母校,但是,老师的爱会像亲生父母一样不会停歇。从而以求心理慰藉,让孤儿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且会积极努力的学习。
4.加大孤儿教育救助。
初高中孤儿学生主要是来自于福利院和孤儿学校,少数是由亲属抚养的,她们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虽然学校是由国家全额拨款,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每一个孤儿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让她们参加各类艺术的学习或者送他们出国深造等,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只能从孤儿学生中挑选成绩较好的去培养。虽然社会上也有不少支持项目、爱心人士捐赠的基金,但是对于这类特殊人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基金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帮助这类孤儿学生,让它们的学习条件不再受到限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让她们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世界的爱,乐观地面对生活。
总结
孤儿是我国的一个弱势群体,初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阶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受教者,帮助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给她们的生活添加色彩,让她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让每一个孤儿都成为一个积极开朗、道德高尚、能力较强的社会人才,实现我们特教者的教育目标。特教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2].黄长根 、赵能文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情感教育”[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年增刊.
[3].曹松林.论情感教育及其实践 [J].凯里学院学报, 2007年8月第25卷第4期.
[4].安忠.试论情感教育与教学[J].唐山师专学报 ,2000年3月第22卷第2期.
[5].朱韩英.让情感教育充满课堂.[J].理论界, 2005年第 8 期
[6].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
[7].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济[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8].杨秀珍, 戴桂花等.浅谈情感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年第3期第30页.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浅谈 幼师 心理 健康 教育
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她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幼儿师范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刻地感觉到幼师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幼儿师范类学校也应加强对幼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师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表现:
幼师生基本都毕业于普通初级中学,年龄约在14-20岁之间,女生比率占98%以上,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此群体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面对来自生活、学习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困难和不愉快时,往往不能自我决策、自我排解,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据笔者观察总结幼师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上的不适应。大多幼师生因是独生子女,所以她们在入校之前几乎没有什么需要自己操心,全由父母包办代替,严重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可入校后她们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衣食住行都要自己负责,尤其是要自己管理经济,做到合理开支。于是这些学生常常面对这样的尴尬:一件衣服泡上好几天,不知道怎么洗,又不愿向他人请教;一到假期便大包小包带脏衣服回家;一个月的生活费,时间只过了一半就用完了,可又不好意思跟父母说。
2.学习上的迷茫。幼教专业不同于其他普通初高中,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且有舞蹈、唱歌、弹琴等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且必须学好,但是幼师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方法单一、老套,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害怕自己拣了这门,丢了那门,把自己弄得很紧张,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好。部分对学前教育专业认识不足,或认为学前教育与自己职业理想相冲突的幼师生,学习缺乏乐趣和动力,很被动,情绪波动大,厌学。
3.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具体表现在师生交往上,一方面不愿意受教师的约束和管制,凡事都想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尤其是班主任和技能技巧课教师的关注。在同学交往上,一方面渴望真诚的友谊,与同伴和睦共处;另一方面各自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家庭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异很大,相互之间还不熟悉,同学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喜欢相互比较、相互猜疑,彼此之间难以接受,缺少真诚。
4.与异往迷茫。幼师生的异往面对两个现实矛盾:一是原来男女共校,且比例相差不大,而现在女性占绝大多数,男性少得可怜;二是长时间生活在单一的女性群体中,而社会是两性共处的。于是幼师生怀恋过去的异性朋友,尤其是在单一女性群体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可克服的弱点暴露出来的时候,随着自身性心理进一步成熟,更加渴望异往,但受到现有生活环境的限制,她们缺少与异往的机会,性心理得不到满足。
5.个性方面问题。现在的幼师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处于中心地位,性格上普遍带有自私、任性、固执、不合群、惟我独尊等特征,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从不或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不愿关心和安慰别人、不愿为他人服务。部分来自破裂家庭的幼师生悲观、怨恨、退缩等消极性格特征则更为明显。这部分幼师生由于自我认知、人际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难以相处,不能很好地相互分工与协作,一般容易表现出:中动和行为,而真正遇到困难时,却往往不知所措。
二、幼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幼师学生具有初中知识基础薄弱、存在不良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的特点。薄弱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过程中存在畏惧心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使他们更依赖于教师和书本,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内外资源,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和深入,造成考前记忆成为获取好成绩的主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非常被动。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慢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
2.适当的情绪宣泄:即师范院校教师引导学生会通过自己或他人帮助,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维持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譬如大哭一场;写信、写日记;找亲人、知己诉说;进行体育锻炼;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甚至可以找一个象征物、替代品,痛骂一场,揍个痛快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3.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幼师生通过自我或他人帮助,向消极的心理暗示挑战,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象,增强自信。如自我内心对话,选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对自己施加影响,促使自己的观念、心境、情绪、意志等向好的方面转变,鼓舞斗志,稳定情绪。也可以是他人凭借其社会声望、特殊地位,运用鼓励等积极暗示,使幼师生更为乐观,更为自信。此外,即使面对失败、面对挫折,也要有点阿Q精神,坦然面对,一笑置之,以从自我安慰中获得轻松感、解脱感以及积极的自我暗示。哲人说过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 只要敢于正确面对,没有过不去的槛。
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困境
国内心理学研究人员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很多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抽样的中学教师中有4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4.48%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0.37%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易灰心,心理压力大;适应性差———对事情、对环境(如日趋激烈的改革和竞争)、对人不适应;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感觉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不信任人,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躯体化———心理紧张,特别是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或症状,如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调查结果还表明,中学女性教师和新进青年教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不适应心理,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高发群体。女教师在调查的总人数中约占59%,与男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低。我国几千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至今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女性,她们在思想意识中形成了较强的依附心理。在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这些女性缺乏主见,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遇到困难或挫折就灰心、失望。同时,这还与女性特有的性格特点有关,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也使女性多愁善感,情绪稳定性差,容易为小事心烦,这说明女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新进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未婚的、工作量较大的、有升学压力的初高中教师或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一方面因为参加工作时间短,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因参加工作不久,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应对经验,加上心理不够成熟,面对突然承担的繁重任务、学校的高要求以及自身进修学习需要等时,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对中学教师期望值过高而且复杂多样。一是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中学教师的期望日渐纷歧,无形中增加了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面对这些过高的期望值,中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从而造成自卑、抑郁、焦虑等症状。中学教师的工作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需要中学教师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因而中学教师在其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但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缓慢的,劳动效益是潜在的,其劳动价值不易及时被大众觉察和重视,这让中学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变,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另外,教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条件苛刻,在职称评定中,衡量中学教师是否具备评定资格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这也使得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压力过重。
(二)内部因素
那些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中学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有些中学教师对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有些中学教师是理想及完美主义者,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通过狂热的工作来达到目标,但常常由于目标过高而体验到挫折,长此以往也容易引发心理枯竭。如果中学教师职业能够满足其兴趣,为其提供个体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就会对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促进作用。此外,个人的需要和价值观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如果工作符合其人生定位,即使工作报酬不高,工作强度大,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也能欣然接受。而当中学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此以往,将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改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社会支持,增进理解和关注
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最大。全社会都应该为中学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全社会都要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切实缓解教师的各种压力。另外,学生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对中学教师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理解教师的辛苦劳动。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而不应该站在对立面,对于教师的失误和过失行为,应该多加理解,而不应该仅仅是愤恨、不满和指责。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努力合作,形成一股强的凝聚力,共同做好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这样,教师的压力也就会相对地减小和缓解。
(二)教师自我调适,形成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助人自助”。这就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地面对自身的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第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第三,调控情绪,表达情感,有效沟通;第四,追求完美,接纳不足,学会弯曲;第五,学会欣赏,学会休闲,学会调适。中学教师平时就要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及时发现自己情绪的异常波动,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放松,达到自助与助人的目的,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更好地贡献力量。
(三)教师转变角色,实现多元发展
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以“爱生”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成才”为中心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健康”为标志的身体素质;以“真诚”为根本的心理素质;以“创新”为目标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变教书匠为学习型的教师;变职业型为事业型的教师;变教学型为素质型的教师;变材料提供者为主持研究型的教师。教师以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断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渠道,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应针对不同性格的教师进行引导;主动调节教师的低落情绪;重视教师个体积极性的激发;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教师性格整体效应。
(四)学校更新观念,构建心理保障机制
首先,学校要更新管理观念,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教师的评价应更加注重个人的纵向发展,更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提高,而不应该仅仅关注在学生的成绩上,还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其次,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援助机制和教师心理疏导体系,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对于已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予以专业帮助,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一般教师,则是指导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对于在测试中发现的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再次,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完善有心理健康元素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性化管理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培养教师各方面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鼓励教师不断丰富生活内容,拓展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学校应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五)学校更新管理,形成文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