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境外税收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境外税收风险管理范文1
一、境外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一般中资工程承包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都有几个特点,一是项目开发投标阶段,人数很少,公司出于成本考虑,通常不配备财务税务的专业人员。二是业务分布区域广,很多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同时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开发和执行业务。对于业务所在国家的法律和税务环境并不熟悉。三是税务风险高,目前广大不发达国家也日益重视对外资公司的税务检查,特别是对于这些工程企业的业务,项目金额大,工期长,很容易成为所在国税务检查的目标。四是税务风险影响大,由于工程金额大,无论是在投标报价期间出现没有充分考虑税收风险,还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因为不合规的文件票据出现的税务问题,都可能导致巨额纳税义务和罚款,从而对整个项目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随着走出去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过去中资公司那种常见的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合时宜,项目开始后才安排财务人员处理税务事项的方式由于管理时间上的滞后,常常导致当企业开始关注税务问题时,很多税务风险已经形成,事后能采取的补救效果也通常是事倍功半。如何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在项目的开发阶段就做好整个项目的税务安排,成了目前的涉外工程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税收筹划的启动
税收风险存在于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境外EPC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风险涉及两个国家的税务,以及所得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等诸多税种,在实务中,境外工程企业比较常见的风险点主要如下。
(一)企业对项目所在国税收制度缺乏了解
对项目税务风险主体由于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策略等不同,各国税制及征管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对项目所在国税收制度及征管方式不了解,对征管的严格程度缺乏估计。
(二)企业对其涉外项目缺乏科学统筹与管理
企业本部和项目现场缺乏沟通,缺乏前期策划,未选定合适的合同主体、组织形式。
(三)项目执行期间未严格按方案依法办理涉税事务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人员,特别是负责税务的财务人员,或者驻外的财务经理是组织实施税收筹划的主体。税收筹划的启动时机,主要是综合衡量项目的税收风险和税收筹划的成本。在项目开发阶段,综合评估风险和成本时,财务人员就应该及时介入项目,和业务人员紧密合作,一起了解项目进展,由于项目所在国的环境对于财务人员是完全陌生的,通常税收筹划的起点通常都是业务部门的计划,拟签订的业务合同的主要责任义务条款。财务人员和项目经理进行充分沟通,吃透业务的流程是一个成功的税收筹划的第一步。一般在决定进入这个市场开展业务之初,在有了一些跟踪的项目的基础上,业务开发有了一个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启动税务筹划。特别是在有一些项目双方已经达成意向,在进行工程承包合同的条款的谈判期间是进行税收筹划正式启动的比较好的时机。
三、合理利用中介机构的工作
不同国家有各自的法律体系和税务系统,而且由于语言障碍,财务人员短时间不太可能全面掌握公司业务涉及的主要法律和税务规定,聘请一个合格的中介机构帮助我们进行税务咨询和税务规划就是在实务中最常用的做法。有的项目本身规模较大,有的业务涉税风险比较高,或者有的市场是公司的重点开发的市场,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优先选择一般“四大”事务所或者当地知名的税务事务所以及著名国际律师事务所。这些中介的国际化和专业水准比较高,沟通相对容易,但缺点是成本偏高。如果该市场项目本身规模不大,业务相对简单,税务风险可控,也可以仅仅聘请当地的税务师事务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直接报税和记账,从而不进行专门的税务咨询来节约成本。尽管中介机构能给税务筹划工作带来巨大帮助,税务筹划的主体仍是财务人员,中介机构的工作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替代财务人员完成税务筹划的全部功能。一般情况下,中介机构的工作方式是在和公司充分交流业务模式、交易细节、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纳税主体这些重要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要求出具标准化的报告,报告一般只涉及原则性问题,要缴纳的税种,税务筹划的原则和整体思路。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光凭这一份报告是无法真正解决的。以笔者经验,通常需要就税收筹划报告和中介进行大量的细节沟通,比如:分包合同的发票如何取得;当地雇员的工资如何登记注册,如何可以抵扣成本;和总公司的资金往来是否涉及滞留税;分包合同如何签订;采购合同和建设合同如何分开签订,从中国出口的货物的收货人是业主还是我们的公司等等。实践操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细节,中介机构有的可能认为太简单而不会写在报告上,同时他们关心的重点也不是这些操作层面的细节,出于报告的内容限制,都不会主动告诉企业。只有具体操作的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认真考虑每个细节,并充分利用中介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一个个问题的落实和澄清,才能形成真正有操作性的税务筹划方案,所聘请当地中介的真正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四、税收筹划的框架搭建
在中介的帮助下,需要对项目所在国的纳税方案进行整体策划,纳税筹划方案应包括项目全周期、全流程的涉税事项,涉及项目商业谈判阶段的税务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税务成本核算、合同的分拆、合同方和负税方的确定;项目启动阶段的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纳税主体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转让定价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项目运营阶段的税务管理,主要包括运营阶段的税务申报和出口退税管理,税收优惠申请,抵免处理,分包商扣缴税款,项目所在国和母公司所在国的全球税务风险管理。受篇幅所限,只讨论税收筹划框架的几个作为境外工程公司境外税务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
(一)纳税主体的选择
纳税主体一般是也是合同签约主体,需要在项目前期尽快确定。而且考虑如果需要在当地成立分支机构,通常注册、开户、注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项目进度,一般需要优先落实这个问题。通常有以下几个选择:离岸的中资公司、中资公司在当地成立的分公司、中资公司在当地成立的子公司。执行海外工程承包业务,通常都要在当地进行设计、土建等服务,而且工程项目的周期较长,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有的要几年才能完成。通常情况执行这些项目的主体会被看成是业务所在国的居民纳税人进行征税,所以如果决定用分子公司执行项目时,一般要避免母公司被认定成居民纳税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母公司派驻人员去执行业务也要考虑当地的相关规定,控制出境时间和频次,尤其签署文件时需要注意。避免留下过多证据让当地税务机关可以根据这些认定母公司为居民纳税人。
(二)工程合同的分拆
对于工程承包交钥匙合同,通常包括大量的土建设计等劳务性质工作,还包括施工材料、机器设备、工具用具的销售。而实物贸易这部分业务如果是出口贸易销售到当地的话,通常不需要缴纳所得税。但是在签订合同时,因为对外承包工程多为交钥匙工程,业主只关注最终整个工程的功能性和质量的实现。在对外合同签订时,如果作为工程承建方不提出来的话,一般是会签订一个总的合同,把所有土建设计和施工都混在一起不进行区分,业主按照总体进度把土建和设备确认工程量量单,并按照工程量单支付进度款。从而会导致整个工程承包合同总额都变成所在国应纳税的业务。实际上,工程总承包项目价款的大部分是设备的进口贸易和机料物消耗,这部分可以归做出口贸易,通常不需要在项目所在国考虑所得税和一些销售税,也就是说这部分收入可以免除部分税种的纳税义务,所以在签约时最好要区分土建和出口贸易部分,签订工程量单时最好也要区分土建部分和贸易部分。避免这部分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三)税收风险的对策
对于筹划过程发现的税务风险通常有三种方式应对:一是税务风险的规避;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规避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规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部税务风险的规避,比如一些政府项目,特别是利用中国优惠贷款的政府项目,很多时候业主有能力争取一些免税政策,努力争取让业主取得免税的政策,从而避免税务方面的支出是解决税务风险的最有力措施。另一类是部分规避,方式是通过工程总承包的合同分拆,把其中机物料消耗的部分分拆成出口贸易形式,从而可以部分减轻税务方面的风险。第二种税务风险的应对策略是税务风险的转嫁,主要是在工程总承包的过程中,要分包商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分包商的税务能力,比如很多时候我们愿意选择价格合理,工作效率高的中资企业作为分包商,但是很多时候,有些中资的建设单位不具备在当地取得合法的成本费用票据的能力,这时候就要综合考虑税务风险和工程成本,审慎选择这种企业,也要考虑一些性价比不如中资公司,但是可以取得合法抵扣成本票据的当地企业。第三种应对方式是税务风险的承担。在充分考虑税务风险的规避和转嫁后,剩下的税务风险就是企业要承担的税务成本了。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事前充分预计这部分税务风险,准确计算其对项目成本预算中的影响。列入项目的预算,在报价阶段前要完成这部分工作,以避免出现重大税务成本的漏算,如果处理不当的话,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五、税收筹划的落地中的注意事项
税收筹划报告完成,整个税收风险管理才完成第一步,如果要实现税收筹划的落地,在整个项目执行中指导项目的财务税务工作,主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业务人员的全程参与和充分理解。财务人员在税务筹划中要有意识的引导业务人员参与税收筹划过程。在税收筹划前期,向业务人员充分了解业务的流程,在税收筹划过程,要和业务人员一起探讨项目执行中可能碰到的税务问题,向中介进行咨询。在税收报告完成后,要组织业务相关人员学习,确保业务人员了解税务筹划的思路。只要业务人员也理解和执行了税务筹划的思路,才能保证筹划的真正落地。第二是财务人员对关键节点的把控,业务人员的充分参与不能取代财务人员在税务筹划过程中的主导和控制功能,财务人员需要在控制业务的执行按照税务筹划的思路执行。具体来说,合同签订的审批节点、业务付款的审核节点、发票的取得节点等等都是财务人员需要重点审核的节点,需要在执行中重要关注税务风险,是否符合既定的税收筹划的思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财务人员也不好把握的重点税务风险问题,还需要再次就这些专项问题专门咨询中介,实时对税务风险进行把控。
参考文献:
[1]黄建洲.2013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风险及应对策略[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6).
[2]李侠.2011会计评估与税务策划在境外EPC项目中的应用[J].国际石油经济,2011(5).
[3]杨浩.2015境外EPC工程项目财务筹划实践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
境外税收风险管理范文2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云南作为国家向东南亚开放战略中的前沿和窗口,税源国际化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结果。面对跨境税源数据信息缺乏、分散,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难以采集、监控、分析等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减少“税源盲区”,加大税源管理力度,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还需要维护外向型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外向型经济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税收外部环境。
关键词:
一带一路;外向型经济;税收管理
一、加强税源管理
(一)强化跨境税源的风险监控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贯穿跨境税源管理的全过程,根据风险类别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强跨境税源分析监控,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建立国际税收信息分析平台,加强各类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形成境外信息、国内信息、典型案例和征管系统互为补充的信息集中管理机制。加快数据仓库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步伐,提高涉税信息分析应用能力。在分析涉税信息后,及时将有效的风险加以分析、总结,形成案例,完善风险模型,并就发现的问题与外汇管理部门定期交换意见和信息反馈,强化跨境税源风险应对。外汇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定期交换信息,制定跨境税源风险的应对策略。
(二)建立非居民税源管理系统。管理税源需要采集非居民税源数据,建立非居民税源管理系统。将国税局、商务局、外汇局等第三方非居民税源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部门间的对接和共享。非居民税源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需要及时识别并控制税收风险。加强对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受益所有人身份的判定,落实税收协定中财产转让收益特别是股权转让所得相关规定,防范非居民滥用税收协定。
二、加强国际税收信息化建设
(一)深化国际税收征管协作交流机制。完善情报交换和征管协作制度,推动建立征管、进出口、稽查等部门与国际税收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协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税收合作,识别和打击各类跨境恶意避税行为,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认真履行协作义务,按照税收协定、情报交换协定规定的义务,认真落实纳税人各类日常登记、报告、备案制度。
(二)信息互联共享。计算机技术为国际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国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加快国际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培养税务计算机、通信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综合规划人才,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对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际税收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强化数据信息电子化分类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国际税收管理实现低成本的税后评估,为税务部门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直接依据。两地税务部门都应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分类管理,夯实信息交流基础。对数量不断增加的国际税收管理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存储、筛选、调取和分析,使税务部门有效掌握管理对象的业务情况,提高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跨境经营税务风险服务体系
我国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建立跨境经营税务风险服务体系来应对反避税和打击偷逃税,避免重复交税,维护企业的利益。
(一)积极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我们需要积极的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同时规范一些关联交易行为。明确规定涉及海外投资的各项税收政策,确保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税收问题时有法可依。在最大限度的享受税收优惠,减缓税负的同时使我国的项目符合当地财税法规,努力做到利益最大,风险最小。
(二)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所管辖的纳税人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强化税收分析、风险分类应对、强化监督保障,避免国家税收流失,充分了解税务风险。
四、关注重点行业境外税收
(一)对进行外向型经济的行业进行分类管理将需要进行境外税收管理的企业分类,例如对外承包工程,对外直接投资等行业。按照企业对外投资筹划准备、投资运营、成长发展及利润分配等环节,系统梳理和归集存在的涉税问题,进行分类分重点监控、分析和管理。
(二)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跨境纳税服务。采取“点对点”工作模式,由专人全程协助重点企业办理税收服务。引导重点领域、特殊行业龙头企业正确纳税,考虑在符合一定前提下对需要扶持的特殊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三)构建两地电子商务税收管理体系。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两地税务部门应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合作,共同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理论、政策和原则,制定相应措施和工作方案,共同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打击利用电子商务的跨境偷税行为。两地税务部门可以签订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协议,明确管辖权、征税原则、常设机构等,广泛开展税收征管协调,两地税务部门可以对跨境电子商务纳税人进行登记及全程监控,防止利用避税地开设网站进行避税的行为。提高税收管理信息技术水平,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监控网络化,对跨境纳税人各项活动自动进行跟踪管理并及时相互通报。
五、跨境经营纳税便利化机制
(一)简化审批流程,切实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大力推进对现有审批权限的下放力度,实行纳税信息传递电子化。减少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办税环节、办税次数、办税时间。
(二)培养专业化税收管理人员。实行国际税收机专业化和国际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专业化、有经验的、业务水平高的、素质较高的国际税收管理队伍。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办税效率。开展云南省与“一带一路”辐射国税务局、税务人员业务交流与培训合作,增进对相互税制和征管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沟通平台。相互邀请对方的专家对税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举办税收业务特别是国际税收管理研讨会或交流会,定期互派税务人员挂职工作,为跨境经营纳税的便利化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斌.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与建议[J].全球化.2013(11).
[2]吴国才.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境外税收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转移定价 价格瞒骗 海关税收征管机制 电子口岸
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S504
全球经济一体化必将对各国经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跨国公司在生产、投资、贸易、技术等方面切实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动机,其推动力量无可替代。据统计,2000年全球跨国公司达63000家,设立分支机构70万家。其生产总值已超过世界总产值的30%;其平均跨国指数为37%;其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其内部及互相贸易占世界贸易量的60%以上,其海外附属企业货物和服务出口占世界货物和非要素服务出口的46%;其研发经费占全球研发经费的70%。但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在使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跨国公司全球避税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撰写的《有害税收竞争的报告》披露全球90%以上的跨国公司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国际避税。其中通过转移定价实现的避税总额占整个跨国公司避税总额的60%。跨国公司国际避税不仅严重侵蚀东道国的财政权益,也扰乱了东道国的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
所以,打击和防范跨国公司国际避税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国内、国际在国际税收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才能成功遏制国际避税,保护各国税收权益。
一、中国目前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基本态势
我国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1位;在全球500强的跨国企业中,有400多家都已经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世界第2位,并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企业在全部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中分别占到55.2%、56.0%和54.2%;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占全部顺差的64.7%。显然,快速扩张的跨国公司不仅主导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使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跨国公司是把双刃剑,也会对东道国产生消极影响。如跨国公司利益与东道国财政权益的冲突。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东道国,财政权益造受的冲击更大。据商务部统计,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50%以上是亏损。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为了避税而制造的人为亏损。据国家税务总局估算,跨国公司每年国际避税给中国造成的税收损失至少在300亿元以上。其中,通过转让定价避税占其避税总额的60%。当然,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也必然体现在进出口贸易价格方面。而征收关税是海关的职责,海关完税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税收权益和贸易政策的实施。因此,海关也是监管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主要力量,与国家税务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反国际避税的中坚力量。
据海关统计,2008年――2010年期间,全国海关审价补税案分别为22.37万宗、28.01万宗、33.64万宗;审价补税额分别是72.6亿元、105.14亿元、108.22亿元。可见,价格瞒骗的案发数量及补税额不断增长,且呈现出集体化、专业化、行业化、智能化等特征。其中,转移定价成为价格瞒报的一种技术性、隐蔽性很强的方式。因此,反价格瞒骗是海关开展反国际避税工作的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所以,海关应该建立现代化海关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完善我国海关反国际避税工作机制。
二、完善我国海关税收征管机制,是完善我国海关反国际避税工作机制的基础和核心
(一)以贸易便利为基础,倡导分类管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1、建立关企合作伙伴关系,引导企业守法经营
海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首先必须通过执法来履行国家赋予的各项职能,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协调,海关职能已经从传统的征税、缉私等向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武器控制等方面扩展。同时,我国政府必须更多地为纳税人的利益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贸易效率。不但要管得了,而且要管得好。因而,实现执法和促进贸易效率两者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贸易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构成了现代海关制度重要特征。为此,必须在海关征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执法与守法、服务与合作、信任与沟通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是要在继续完善关税立法、强化依法征管方面严于律己。征管人员要学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依法征管的观念,严格依法行政,既重实体,又重程序,坚决制止各类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二是要深入推行“行政公开”。“行政公开”包括税收征管的依据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首先,行政公开是企业学习法律、自觉守法的基本前提,起到普法教育和警示作用,应该作为促进企业守法自律的基础来抓。其次,行政公开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的经营环境,即“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行政公开使相对人对海关税收有明确的了解和预期,也能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从而降低征管成本。
2、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整合税收征管作业模式
贸易便利化是企业对海关的基本要求。随着商品、劳务、资本、信息大规模跨国界自由流动,跨国经营、全球采购、电子商务、零库存等现代商业模式不断出现,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海关税收征管理念、征管模式和方法手段已与现代经济条件下不断变革出新的商业模式、金融模式和物流模式不相适应。因此,要满足企业对贸易便利化的不同需要,海关就必须结合经营模式、贸易方式和物流方式等对企业进行分类征管,实行一是打破关区壁垒,按照供应链自身流向实现无障碍监管,实现税收征管的严密性。建议充分考虑各区域的不同发展程度和口岸与内陆海关不同的监管资源状况,努力在大宗散货数量确认、装卸运输等方面探索一种高效规范的监管模式,除“属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外,可更多采取“一点报关、多点放行、区域联动”来缓解口岸通关压力。二是实行无纸化通关等新模式后,口岸直接清关成为主要趋势,内陆监管点的职能将会弱化。建议根据实际监管需要,将监管点的资源在口岸及其他监管现场之间进行合理调整或机动,实现税收征管的高效性。
(二)以服务企业为导向,扩大税源税基,开拓广阔的征管空间
1、优化通关监管服务,增强税收工作主动性
海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肩负着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维护进出口秩序的艰巨任务。“改造服务意识,重新定位海关与企业的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海关改革、提高海关税收征管水平的关键。根据“六西格玛”企业管理法,海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监督进出动的合法性,最大程度地促进贸易便利化。海关在监管企业的过程中,要及时和企业沟通,简化程序、提高效能,逐步建立税收大客户联络员制度,将各项海关各项服务经济的措施与预期目标的对比情况通告企业,实现海关对企业量体裁衣式的纳税服务。为此,各级海关必须认真探索落实税收抽样考核制度,提高税收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总结和推广税收征管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在税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予以表扬和奖励。
2、净化执法环境,提升税收征管效能
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在媒体上新闻素材,召开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编辑出版宣传性出版物,制作影视作品等,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优化海关执法环境、实现海关税收管理目标。针对一些重大经济问题,海关应当主动与社会团体、守法经营者开展磋商洽谈工作,根据各自权利和义务签订MOU,并利用学术理论研究等机会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大力开展海关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实施网上办事、网上咨询、红绿通道、便捷通关等措施,进一步强化海关队伍的服务意识和为民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海关工作效能,建设一个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海关。具体而言,一是要推进有关减免税制度改革,清理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规定,使企业在依法缴纳海关税收的基础上,真正享受到国家进出口贸易优惠政策;二是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加快转型增值税转型进程,在进出口环节尽量缩短转型过渡期,促进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三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关员自觉学习,培养税收征管专家型人才并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库,加强对进口软件及软件特许权使用费等的审价和征税,保证海关单位和关员个人的发展适应形势要求。
(三)以风险管理为手段,整合监管资源,实现部门间联动协作
1、开展税收动态分析,全面推行风险管理
要建立贯穿于综合治税各项工作的风险信息流转公共平台,以风险信息流转公共平台为纽带,将综合治税各部门有机连接起来,体现风险信息在各部门间的运行状况及相互关系,形成左右联动、上下配合的生动局面。一是要建立前台与风险管理、后场的信息互动机制。现场海关要加强实际审核和实际查验,认真总结分析现场监管动态与风险线索,及时移交风险管理、后续管理部门;要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反馈风险布控指令,便于及时改进布控,提高命中率;要主动接受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指导,建立起风险管理在通关监管全过程中的“链锁”机制。二是要建立风险管理与前台、后场的联系配合运作机制。要以完善税收分析监控制度为载体,通过参与风险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和监控,认真分析和处置税收征管工作中的突出风险,把握与控制当前税收风险,查找税收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形成税收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对现场海关决策参考的支持作用,提高后续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统一思想认识,实现税收工作“全国一盘棋”
海关税收工作涉及到关税、通关、监管、稽查、缉私等职能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联系配合形成合力是提高综合治税的根本保障。面对目前的一线监管、后续管理和打击走私等3支力量相互衔接不紧密,整体合力不明显等问题,一是要以建立健全税收征管长效机制为目标,要以“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为要求,充分利用风险管理平台和执法评估系统,做到前期实际监管到位,突出加强后续管理和风险管理,形成信息互通、管理相容,实现风险布控与分析评估、前期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后续稽查与规范行为的有机统一和深度融合,形成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税收征管工作“轴心”全局意识,摒弃各部门自身利益,充分把握工作规律,创新体制、创新机制,从抓好“结合部”建设这一关键入手,以“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配合密切、反应敏捷、运作高效”为要求和目标,建立综合治税联动配合机制,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四)以后续核查为保障,落实内控机制,确保税款的应收尽收
1、加强后续管理,延伸监管链条
后续管理是一线实际监管的延伸和扩充,是构筑综合治税大格局的关键之一。要以“三查合一”为新起点、新契机,建立完善后续管理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做到风险分析与稽查工作相结合;常规稽查与专项稽查相结合;稽查工作与规范企业相结合的“三个结合”。要以企业为单元、重点敏感商品为对象,按照点面结合的要求,选择重点企业和敏感商品进行重点分析,确定稽点。建立完善常规稽查与专项稽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从行业、渠道、商品等不同方面确定稽查对象,积极开展常规稽查,适时组织专项稽查。要健全完善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与核查机制。适时对重点行业及政策调整期的敏感商品和重点领域开展全国性的税收核查和稽查。要从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入手,积极探索贸易调查的新思路、新方法,严厉打击商业瞒骗行为,达到“调查一类商品、摸清一种行情、规范一个行业、促进企业守法”的目的。为此,必须要动员各方力量保全税收,综合运用关税分析监控、风险管理、执法评估等手段,防控主要纳税企业及重点行业和商品的税收风险。打私工作要研究新形势,发挥打击走私促进税收的作用,以打私促进税收保全,防范和打击各类政策性、行业性、倾向性商业瞒骗,加强对一些重点海关、商品的税收专项审计。
2、落实关警融合,形成打私整体合力
现场稽查和缉私部门要根据打私会的部署和安排,以货运现场低报价格、伪报品名规格数量的情报搜集和风险分析为先导,切实加强对重点企业、敏感商品和高风险口岸的筛选分析,挖掘走私线索,不断提高打击走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要通过对敏感商品走私案件的深挖细查,发现带有行业特点的价格瞒骗走私活动线索,作为打击重点进行专项打击。要深入开展贸易调查和价格调查,紧紧围绕关系我国国计民生、进口量大、对税收影响较大的商品和有境外特殊经济关系的重点企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开展调查,认真查处价格瞒骗走私违法行为。要重点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各主要贸易伙伴国海关之间的行政互助和司法协作,利用国外海关和警方合作渠道,联手打击跨境商业瞒骗走私行为。要切实加强物流监控。积极务实地推进舱单管理改革,建立同审单作业系统相匹配的物流监控系统。规范监管场所管理,加强人工核查,做到有效掌控。强化保税货物在保税区域、监管场所、加工企业及流转过程中的全程监控。要切实加强对缉私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缉私部门作为海关打私工作的主力军作用,保持反走私高压态势,以“贴近业务现场,融入监管一线”的思路,推动缉私办案部门与海关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形成操作规范、高效运作、统一协调的缉私工作体制。要以建立齐抓共管的打私格局为目标,密切与地方党政、打私办的联系配合,与地方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执法部门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打私协作关系,实现海关主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
三、充分发挥中国电子口岸的功能,构筑我国海关、税务、工商、外汇等部门共同合作的跨部门反国际避税工作新机制
中国电子口岸是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12个部委共建的公众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它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实现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质检等部门以及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中介服务企业、外贸货主等单位的联网,将进出口管理流信息、资金流信息、货物流信息集中存放在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中,随时供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并向企业提供应用互联网办理报关、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服务。
电子口岸的服务功能不断进行拓展和强化,即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服务于海关建设、服务于共建部门、服务于进出口企业。电子口岸已经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便捷通关的应用项目28个,整合物流商务信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项目11个,为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加快通关速度、减低贸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入网企业超过55万家,日均登录电子口岸办理业务的企业达15万家,日处理电子单证数量140万笔。
同时,电子口岸在为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加强监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电子口岸已实现了与国务院12个部门和香港工贸署、澳门经济局等单位,以及14家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在线运行项目达到65个。目前典型应用项目主要有:出口退税联网核查系统、进口增值税联网核查系统、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深圳陆路口岸快速通关系统、CEPA原产地证明核查系统、集成通系统等。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电子口岸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和相关物流商务于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单一窗口”工程。
当然,电子口岸也能建设成为我国一个跨部门反国际避税的综合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构筑海关、税务、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的综合反国际避税工作机制,维护国家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加强海关与各国海关之间以及与世界海关组织的合作,加大打击通过价格瞒骗进行国际避税的行为。目前主要是通过《WTO海关估价协定》统一各成员的海关估价行为规范,消除估价的非关税壁垒作用和提高通关效率,而针对反价格瞒骗开展的国际合作也主要依靠双边合作。在这个方面,可以借鉴各国之间国际税收合作方面的经验。有关国家通过谈判签订估价协定或条款中增加反价格瞒骗国际避税、偷漏税的合作条款,由各国海关负责执行。主要是相互交换价格情报,包括交换关联企业的情报、交换防止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逃税避税的资料、互为对方海关在本国进行价格调查提供帮助等,提高国际反避税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以建设现代化海关税收征管长效机制为基础,完善海关反国际避税工作机制;以电子口岸为纽带,逐步构筑我国海关、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综合反国际避税工作机制;加强海关与各国海关及世界海关组织在反国际避税方面的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反国际避税的天罗地网,保护各国政府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冼国明:《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凤凰大讲堂
[2]陈渊.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剖析[J],《企业研究》,2010
[3]丁丽柏.海关估价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罗伯特.史密斯.解析转移定价与海关估价[J],《中国经贸》,2006
[5]朱伟.电子口岸十年[J],《中国海关》,2011
[6]李九领,马永飞等.我国海关反价格瞒骗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1
境外税收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地产企业;纳税筹划对策
一、重视企业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一)合理规避税务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商业地产企业虽然有着特殊性,从标的上来看,它的商品价值比其他一般企业要高得多,生产周期长,资金流量大,基础建设和项目分支庞大。但是,从防范税务风险上来看,和其他的企业一样,都应该重视和积极配合税务工作。根据最新的税务规定和政策,统领全局地进行归纳总结,充分的学习和研究国家税收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合理缴纳税款的同时,重视纳税税收筹划,设计出合理全面的把控风险方案,以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减缓资金的流转压力。
(二)掌握征税期限,合理控制税收进度
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会计期间是指,在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讫期间。企业除了要在每个自然月结束后,向税务部门申报上一月的纳税申报表来体现企业经营情况外,还要在每年的年度结束后,5月末之前进行上一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工作。商业地产企业应该合理安排税务申报和税款缴纳的时间。一方面,如果企业没有把控好缴税划款的时间节点,企业过早的完成申报缴税工作,无疑是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流动利用率。而其项目很可能会因为短期内资金紧张,耽误了施工进度的进行,新工程的项目因资金缺口问题遇到了阻碍,从而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税务的资金筹划不够充分,没有按时的预备好缴纳税款的资金,延误了税收征缴期限,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费用成本,还会产生晚交税款的滞纳金,在账目上体现出营业外支出——罚没支出项目,说明企业的运营资金不够充足,给企业信誉和纳税信用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及时关注国家税务政策变动
近几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几次公布了增值税的税率下调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更多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再从《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公告4月1日起实行减税上可以看出,国家的每次税务政策的重大决策变更都是朝向中小企业有利的方向调整的。39号公告主要落实了七项增值税政策。一是增值税税率降低;二是农产品扣除率调低;三是出口退税率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率调低;四是不动产一次性抵扣;五是旅客运输服务进项抵扣;六是邮政电信现代生活服务进项加计抵扣10%,七是增值税期末新增留抵退税。其中,该公告对纳税人取得不动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的进项税额不再分2年抵扣,而是可以一次性抵扣处理,还有旅客运输服务的也可以进项抵扣,对商业地产企业来说,进项税可以一次性抵扣可以在原来基础上抵减增值税及附加税,减轻了一部分资金压力,加快了企业的资金流转。实时的关注国家税务政策的变化,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发展规格,适时的安排企业未来规划的方向,做好全面的纳税筹划工作,才能合理的享受国家给予的政策红利,为企业节省一定的税费,降低企业成本。
二、商业地产企业在纳税筹划领域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工作内容不够重视
对于商业地产企业来说,税务申报跟缴纳工作的完成需要企业从自身情况分析相关的税收政策和文件,客观的考虑适合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有些企业对纳税筹划的工作内容不够重视,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纳税筹划,甚至有的企业企图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少交税,对相关的税收政策了解不深,利用不够充分,甚至采取偷税的错误方式,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面临遭受补税和严重的处罚,而且在社会上会造成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重视税收筹划,对防范企业自身的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企业的税务工作与财务工作没有做到有效对接
企业日常财务工作的归集、整理是税务申报的前提,财务数据的处理,会计凭证的编制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来完成。税务工作与财务工作没有做到有效的对接,没有长远的考虑税收筹划,税务工作的跟进与信息不对等。都会造成延误纳税筹划的最佳时机,理解不到位,错误的时间点可能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能与时俱进
在时代不断发展,管理理念更新的环境下,人员的素质水平也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与提升。许多纳税筹划人员没有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风险意识欠缺,再加上学习能力不够,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彻底,导致纳税筹划的方式设计的不够科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没有做到未雨绸缪。缺乏全面的整体规划能力,只能在风险或者困难来临的时候,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给企业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了经济效益的损失,后悔莫及。没有专业的人才来跟进,导致税务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而税务与企业直接的重要勾连就在于相关岗位人员的有效沟通,重要岗位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企业监督监管机制,以及控制企业各项风险的有效手段,与企业税务风险大小密切相关。
三、企业做好纳税筹划的对策
(一)重视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并加大风险管理力度
商业地产企业的运营模式周期较长,每个运营阶段会面临各种复杂情况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重视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加大风险监管力度。将每个项目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企业纳税筹划活动。安排筹划人员到工程现场中,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度进展等实际情况,并应用于纳税筹划方案中。
(二)财务工作与税务工作做到有效勾连
随着政策上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征收工作的不断细化和具体,对财务工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流程和征收方式的调整,财务处理方式也应该做到相应的调整。对商业地产企业内部来说,要求相关部门科学的测算每个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及运营状况,设计出分工责任到人,保证税务工作与财务工作的密切联动、有效沟通、完美对接的制度流程,确保纳税工作及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不弄虚作假,不做有损企业发展的错误决策。
(三)坚持全面性原则进行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需要持续的长远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规划,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阶段性敷衍了事。是要真正的根据政策,有效的规避风险,从商业地产企业的实际出发,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中。由于企业内部的项目比较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分支项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经济结构体。在纳税时,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周全,合理高效的利用资金周转,可靠的估计收入和成本的预计,提前做好纳税筹划工作。
(四)提供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提高企业纳税筹划人员的自身素质,定期指定相关政策的学习方案。对于国家新的税收政策的变更,以团队的方式组织培训,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对政策方面的解读和理解。充分利用自深的专业水平,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纳税筹划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
境外税收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进出口政策;银行;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4-0030-03
一、我国进出口政策调整回顾
(一)外贸发展战略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发展的政策目标取向是相对集中的, 即根据当时外汇资金短缺的国情,制定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战略, 并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 如出口退税, 通过向出口商部分或全部返还政府对出口产品征收的国内税来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两免三减半” 的外资所得税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办厂进行加工贸易。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迅速上升,但是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竞争力还比较低,以规模扩张、数量扩张和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亟待改变。 目前我国正逐步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向贸易平衡政策转型。
(二)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出口退税能够直接针对出口产品类别进行调整, 是外贸调控政策中最为直接的工具。 自2004年以来, 国家多次下调出口退税率, 尤其是2006年和2007年, 出口产品退税率的下调幅度不断加大。从2007年7月1日起, 国家调整了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简称“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并将10种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涉及行业包括化工、有色金属加工、服装、鞋帽和船舶等多个行业,约占海关税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三)加工贸易政策的变化
加工贸易占到全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国家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为降低贸易顺差, 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名单。2007年7月, 国家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44号公告),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
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 海关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 即企业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 在合同备案时,须缴纳台账保证金。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加工成品出口并办理核销结案手续后, 保证金及利息予以退还。 企业按照海关管理类别缴纳不同比率的台账保证金,A类和B类企业缴纳50%的保证金,C类企业按全部保税进口料件应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之和100%缴纳保证金。
对列入限制类目录的企业, 需按要求缴纳关税保证金或通过银行开立保付保函。 若企业无法通过银行开立保付保函, 缴纳保证金必然增加公司的流动资金占用, 对流动资金紧张或业务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 这部分保证金占用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正常的业务经营。
(四)进口政策的变化
为了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国家进一步简化了企业的进口程序。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告,自2007年4月1日起实施新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 新目录取消了338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涉及的商品主要包括钢材、钢坯、塑料原料及部分机械设备、装备、仪器等机电产品。按照新的目录,国家仅对肉鸡、植物油、煤、铜精矿、对苯二甲酸、烟草、天然橡胶、废纸、二醋酸纤维丝束、铜、铝等12类(140个品种)商品实行进口许可管理。
自2007年7月1日起, 加工贸易企业申请保税进口料件内销的,一律下放审批权,由原出具《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的商务主管部门按《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审批暂行办法》的规定受理和审批。但内销商品如涉及配额、许可证等特殊管理措施的,仍须按规定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或商务部审批。
我国还在税收政策上对进口予以积极支持。从2006年11月1日起,对煤炭、成品油、氧化铝等26项资源类产品实施0-3%的进口暂定税率。2006年底,商务部、税务总局联合发表公告,公布《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对列入目录的149项技术,企业在引进时可享受所得税减征、免征优惠;如果技术先进且条件优惠, 在引进时可按程序申请享受国外企业所得税免征优惠。
二、进出口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一)一般影响
1. 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给低利润行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但客观上也会起到逼迫企业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寻找新利润点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推行退税政策, 退税收入成为一些企业的主要利润,尤其是退税率高的产品,如服装、鞋帽、工艺品等,随着这些产品退税率的逐步下调,企业的利润也随之下降。 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这两年的出口总量虽然在增长, 但利润率实际上是在下降的, 这其中除了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因素外, 退税收入的减少也在考验企业的盈利能力。
2.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短期看,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进而影响到公司正常的业务经营。长期看,首先,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必然会对优化出口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从而推动对外贸易实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 其次,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工贸易可以带来新产品、新技术,直接带动新能源、IT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
(二)对特定行业影响
1. 钢铁行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大多数钢铁企业能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产能快速扩张。同时,由于国际钢材出口价格上涨, 减少了政策调整对钢铁行业产生的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减少贸易顺差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带来的后果就是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 中小钢铁企业的生存压力增大, 对提高行业集中度会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同时钢铁产业节能减排、优势整合的理性格局正在显现, 钢铁企业之间投资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明显扩展, 对进出口供求前景的预期也在趋于稳定。另外,人民币升值对钢材出口的影响尚不明显。由于多数钢铁企业既有进口也有出口,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可以自然抵消一部分。 但随着2008年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 钢铁出口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预防钢材出口的大起大落。
2. 纺织服装行业。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再次挤压了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本来就不高,利润高的龙头企业利润率也不过在10%左右, 一般的企业利润率也就是2%~3%。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给他们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压力。 同时由于政策执行没有过渡期,对纺织企业在手的合同影响非常大, 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 但退税调整可能会导致纺织行业的一次洗牌, 客观上起到逼迫企业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寻找新利润点的作用。长远来看, 将有利于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生态改善。
3. 机电行业。 进出口政策调整有利于扩大机电产品进出口。国家对机电进口实施贴息扶持,积极扩大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进口。 国家设立优化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 鼓励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的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研发, 并加强对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支持。支持自主品牌建设,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进出口政策调整对机电行业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 同时国际市场对机电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 将推动机电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预计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发展。
三、银行应对政策调整的措施建议
国家进出口政策的调整必然对企业生产、 经营产生冲击和影响,进而对银行信贷资金产生影响。因此银行需要深入研究进出口政策调整, 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保障自身的稳健经营。
(一)密切关注进出口政策调整后的执行效果,加强风险防范
银行要加强对市场变化的研究, 密切关注进出口数据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对行业、客户的实际影响。深入企业,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消化分解进出口政策调整压力的各种渠道, 是否与其国内外客户做好沟通协商,通过适当提高产品报价、降低国内进价、双方合理共担的办法弥补部分损失。同时,人民币升值将通过出口企业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间接影响, 商业银行要防范汇率风险转化为贷款质量下降的风险。
银行要对国家政策的调整保持高度敏感, 尤其要关注国家后续出台的抑制顺差过大的措施。信贷经营部门、 信贷审批部门应定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宏观政策信息并加强政策影响分析, 对涉及调整的行业及产品保持警惕, 关注客户经营风险的变化, 谨慎进入或提早退出受调整影响较大的行业及客户。
(二)加强客户的甄别和筛选,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我国出口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比重较大,进出口政策调整必将加速行业洗牌,通过优胜劣汰,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银行要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强对进出口客户的甄别和筛选,积极开拓行业龙头企业和政府培育的品牌企业,调整优化客户结构。
加强行业发展研究, 密切关注区域产业升级动向,积极开展对产业升级较快、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的营销工作,提高优质客户占比,优化信贷结构。 同时要掌握国家有关政策调整的趋势, 以便适时做出合理的决策, 实施差别化准入政策,确保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三)稳步发展外汇业务
国际结算、 贸易融资业务的政策风险应当引起重视。为缓解短期资本冲击,国家进一步严格和改善外汇管理,包括完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金流入的真实性审核,规范对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支付等贸易融资行为的管理, 加大了对个人可疑外汇资金的监督等,在此情况下,银行面临的政策风险加大。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政策学习,规范管理,提高执行力。
加快发展人民币汇率避险产品。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加大了进出口贸易风险, 企业对外汇避险产品的需求上升。银行要加快汇率避险产品的研发,加快发展远期结售汇、人民币掉期、结构性避险产品等,同时,要认真分析进口、出口和进出口企业的不同特点,适应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满足客户汇率避险的需求。
(四)加快发展供应链融资
进出口企业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供应链融资是最好的融资解决方案。 供应链融资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应更注重企业的现金流而不是仅仅关注其资产; 应以对供应链的整体评估替代对单个企业的评估; 应更注重单笔交易评估而不是仅仅是对企业进行评估; 变注重贷前调查评估为全过程管理。
供应链融资可使多方受益。 上下游有效的融资安排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 保持采购和销售渠道畅通,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运转效率;供应商可以加大接收订单能力,销售商可以增加销售能力,大大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应链融资产品可以打通内贸、 外贸的融资通道, 使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有机结合, 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五)高度关注国际市场变化,提高应变能力
进出口企业的运作需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市场的动荡提高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如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化工产品的市场行情也上下波动,进出口企业在进口化工产品时须对市场有准确的判断, 在关注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进口产品价格倒挂情况。要关注国家和地区风险,对信用评级较低的国家和区域如中东地区、非洲地区、古巴、 菲律宾等市场的进出口贸易要严格审查。 进出口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在应收账款的风险。 当前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所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 已对部分进出口企业的资金运转形成制约。
银行在信贷经营过程中, 要加强进出口商品的市场分析,关注客户进出口产品价格的合理性。严格控制信用评级低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融资业务,提高担保标准和保证金比例。 鼓励客户通过投保出口信保防范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重点支持有投保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和优先考虑与多年付款信用纪录良好的交易对手的进出口融资业务。 关注交易对手付款纪录,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贸公司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六)防范加工贸易风险
去年以来,加工贸易发展加快。加工贸易原料进口和出口制成品面向全球市场, 有利于加工企业规避市场风险。 同时加工贸易有助于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因此获得较快发展。“两头在外”企业的资金流转主要在境外, 银行监控不到,“两头在外”企业多通过定价转移利润,企业真实盈利情况较难掌握, 这种被动的管理模式加大了“两头在外”企业的授信风险。
银行首先应把“两头在外”企业在境外的母公司或关联公司纳入关注范畴, 尽可能要求企业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对母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母公司本土业务经营恶化, 业务收入主要依靠境外子公司支撑的企业,应尤为关注,避免母公司在本土申请破产继而影响国内企业运作的情况。其次,要通过对企业销售货款回笼、母公司付汇是否及时、母公司非贸易项下的汇出汇款是否合理等进行分析,及时预警,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双菊,戴翔. 循环经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6(6).
[2]曲凤杰. 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J]. 国际贸易,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