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

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以“教”为主,遵守客观主义教学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和讲解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完全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灌输式多,参与式少,结论性多,问题式少,封闭式多,开放式少”的问题,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侧重学习者主动创建知识体系结构,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指导课程教学方法,符合当前高校课程教学的迫切要求,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推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视教与学为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为学生知识建构创设情境和合作学习氛围,继而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与体验。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创设情境”、“倡导协作”、“平等会话”和“意艾建构”四个部分。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的关键是使学习者自主创建知识体系结构,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兴趣。通过教学设计,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

1.建设团队式学习环境

团队式学习模式是指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入手,以教师的有效教学和管理方式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讨论《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相关问题提供学习空间,从而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提供有效支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观点,转换思维方向,从而增强理解问题的能力。团队学习活动围绕教师选定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项目而展开,队员之间通过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共同为项目实施制定解决方案,如队员共同为某物联网公司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教师的有效管理是决定团队式学习模式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性质、智力水平及人格因素的差异进行队员分配,更需要研究如何解决队员间认知观念的不平衡,并通过团队式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能依靠自己及队员问的合作,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

2.基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学习策略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知识建构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组建案例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案例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教师结合《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相关理论及实际问题,选定某个《管理信息系统》为主题,如数据库的搭建等,随机将学生分配到备个被考评组,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的主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不指定组长和主持人。各个考评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到一个全体成员一致认可的解决教师指定问题的决策方案,教师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语言及行为的观察检测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说服能力、情绪稳定性、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非言语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能提高学生对讨论主题的理解能力、发言提纲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说服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同时可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兴趣。

(2)实地考察凋研法

实地考察调研法是让学生亲自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公司的工作现场感受工作环境、了解工作情况、接触工作人员,学习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善于发现问题、收集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力争使调研报告能对调研单位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使学生能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组织学生对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公司进行调研,要求学生根据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形成调研报告,并将报告反馈给相关公司。

三、结语。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群中进行组织和指导,注重教学的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索方面的研究。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结合教学的软硬件环境,综合应用行为引导法、案例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同时,建立学习小组,争取在实践教学中设计更多的合作实践项目,突出实践的角色分配。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出主动学习的要求,坚持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超,试论知识的依附性——对客观主义知识教学观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9(8):5-6.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娟.高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7.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国有资产管理; 共性问题; 强化措施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首先源于被调查高校的个别原因,因而应在系统归纳各高效个别原因前提下,从中提炼出普遍原因作为解决这些问题基础。对被调查高校个别原因、普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

具体而言: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信息不对称使部门协调沟通不畅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从领导到教职员工普遍存在的重资金投入,忽视资产管理倾向导致资产价值分离,管钱与管物脱节,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监督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另一方面,现行高校资产管理实行财务、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三者相结合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协调,使得实际工作中资产价值核算、实物流动和管理与占有使用相互脱节导致固定资产虚高。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又将固定资产分为16类。这样,高校资产财务管理和资产实物管理采用两套不同分类体系,造成固定资产日常核算管理、统计对账工作困难;另一方面,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报废除账以前均以原值反映,不计提折旧。用原值记账只会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被严重高估。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决策程序不科学

从管理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内部管理情况看,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上述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决策者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和国有资产利用缺少客观公正评价机制,导致盲目投资、一些项目建设规模过大或购置资产不适用等现象出现。

(四)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缺位

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固然有高校相关人员主观思想上的原因,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缺失是更深层次原因。

(五)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盲点

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过百年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起较为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但大部分著名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如对以学校声誉在国内外招收各类学生、与国内外大学或企事业联合办学没有纳入无形资产管理范围。

四、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一)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建立管理责任制

高校各级领导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和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资产管理意识,在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中形成共识,并将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高校工作目标,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建立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和管理水平高的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核算制度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措施。高校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应结合高校实际建立本校可具体实施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2.根据高校发展需要,明确一些原来制度没有规定的资产核算科目,完善资产核算制度。3.细化资产管理,建立不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的无缝对接,便于不同系统间资产的统计核对。4.统一固定资产分类,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5.尽快修订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以便真实准确反映资产实际价值,实现资产配置与利用绩效最大化。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1.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的四级管理机制。该管理机制包含四层次:第一层为校级管理层(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处),代表高校对资产行使有效管理;第二层为各归口管理部门(财务处、后勤集团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对各使用部门固定资产进行监管,同时对资产管理处负责;第三层是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具体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第四层是各教研室、科室和实验室,负责所使用资产的维护、保管。2.严格界定产权关系,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投入经营性资产实施有偿使用原则,确保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3.统一高校资产配置标准,为科学核定高校资产配置预算提供依据,为建立科学化、精细化资产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四)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资产绩效评价机制是合理配置和整合高校资产的重要依据,也是适应财政部门“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管理要求。为此,应把资产预算与目标任务结合,制订资产管理绩效目标,以建立高校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对资产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

(五)建立适应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1.尽快研究和出台高校无形资产核算办法,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2.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3.建立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可借鉴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运用配比原则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六)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库,加强财政监管

1.利用校园网构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产动态管理并作为编制和安排学校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实行资产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与审计监督,坚持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3.创新高校资产监管机制。在中央财政即将实施中央基层预算单位资产预算综合监管的大背景下,首先,应构建高校预算审核机制,授权专员办对高校部门预算进行审核,提高其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其次,通过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年检制度进一步强化对高校财务的日常监管;再次,严格执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日常检查;最后,建立定期巡视、约谈制度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五、结束语

总之,就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看,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资产使用的低效率;就存在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各高效资产配置管理层面存在的个别问题及产生原因成为形成共性问题和普遍原因的基点。因而,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最基本的可行措施在于实施资产、预算、财务的“三结合”监管。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S].2008.

[2] 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08.

[3] 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S].2009.

[4] 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关于合肥工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R].2010.

[5] 财政部驻大连专员办.关于大连理工大学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R].2010.

[6] 财政部驻黑龙江专员办.关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R].2010.

[7] 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2010.

[8] 财政部驻湖南专员办.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调查与思考[R].2010.

[9] 财政部驻吉林专员办.关于对吉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R].2010.

[10] 财政部驻陕西专员办.西安交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调研报告[R].2010.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文3

2016产品调研报告怎么写

1。标题。一般来说,市场调研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它要求与文章的内容溶为一体.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去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市场调研的标题有:在标题里直接写明市场调研的地区、调研的项目和市场调研这一文种;在标题里直接提出某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再用副标题说明市场调研的项目、地区和文种;用大标题点明市场调研的项目、范围、内容和情况,用小标题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

2。前言。前言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调研报告撰写的依据,报告的研究目的或主旨,调研的范围、时间、地点及所采用的调研方法、方式。

3。主体。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包括概要部分、正文部分、结尾部分。这三点组成报告的主体。

4。结尾。这是全文的结束部分。一般有前言的市场调研报告,要有结尾,以与前言互相照应,综述全文重申观点或是加深认识。

1商品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2商品市场供给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资源总量及构成,商品生产厂家有关情况,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不同商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商品供给前景等。

3商品销售渠道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种类与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潜力,商品流转环节、路线、仓储情况等。

4商品价格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金、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反映等。

5市场竞争情况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竞争手段,竞争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

2016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在开展一个商业项目之前都应该做好调研报告,能够让自己避免工作中的失误规避经济损失,全文如下

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产品流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发挥着集散产品、形成价格、传递消息、服务产销、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宏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省产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产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全省产品交易市场2597个,总摊位数55.48万个,营业面积1834.20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3543.4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320个,总摊位数19.84万个,营业面积1036.78万平方米、成交额2969.65亿元,分别占全部产品交易市场总数的12.32%、35.76%、56.52%、73.81%。

(一)大型市场规模扩展,发展迅速。据统计,我省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96家,占全部市场个数的3%,实现成交额2465.71亿元,占全部市场总成交额的81.4%。其中,5-10亿元产品交易市场有46家;10-100亿元的产品交易市场有44家;10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有6家,分别是:长沙市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大市场、湖南钢材大市场、湖南高桥大市场、湖南省三湘南湖大市场、中南汽车世界大中南汽车贸易公司、湖南九华钢材物流园。全省产品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2130.15亿元,增长25.6%。100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219.59亿元,增长25.9%。显示出湖南大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二)市场门类齐全,专业市场占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涵盖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为辅,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体系。全省2597个产品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586个,产品成交额为1359.18亿元,占比38.36%。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71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88个,其它综合市场777个。专业市场1011个,产品成交额为2184.25亿元,占比61.64%。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21个,产品成交额为1011.11亿元,占比37.8%。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4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 26个。专业市场达199个,产品成交额为1958.54亿元,占比62.2%;从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看,专业市场比重均较高,分别为56.5%、70.2%和66%。

(三)批零市场竞相发展,批发市场为主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交易市场已从单纯的交易主体的聚集场所逐步转向为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基地,向集中化与规模化经营方式发展,提高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由于内部资源的整合,批发经营比重提升。2012年,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172个,较2009年增加25个;以零售市场为主的市场有148个,较2009年增加32个;批发市场实现成交额2248.46亿元,零售市场实现成交额721.20亿元,分别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75.7 %和24.3%,批发市场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较2009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四)长株潭地区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从市场分布看,2012年,长株潭三市拥有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129个,实现市场成交总额1968.34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市场总数的40.3%和市场成交总额的66.3%,市场的集中度及辐射能力进一步显现。处于西部地区的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和永州等五个市州共有亿元市场72个,占市场总数的22.5%;实现成交额451.88亿元,仅占市场总成交额的15.2%。

二、我省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环境加速改善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省产品交易都呈现平稳上涨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商业网点规划滞后,且实施难度大。多年来,由于商业网点规划缺乏上位法支持,且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导致规划得不到落实。产品市场项目随意上马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或者是不经过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就立项上马。商业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而在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则不能很好的满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专业批发市场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一些批发市场在城区,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郊近来兴建的大型专业市场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二)市场整体辐射能力较弱,竞争压力加大。全省产品市场发展结构不够平衡,产品市场总体水平不高,各专业市场的扩张受到制约,产品辐射面不广。同时,各市场之间的行业布局不尽合理,市场与市场之间经营的产品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发展空间难以做大。2012年,从全省亿元市场经营的产品分类看,以简单、初级、低档的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鞋帽类和农副产品为主的亿元市场达140家,缺乏高端及特色市场,产品交易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带动周边小企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并且同一个市场内的产品相似性较大,产品结构单一,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协调,因此同一市场内的商户的竞争压力较大。再者,基于当地产业发展起来的市场,还存在着与竞争范围内其他市场的竞争,竞争压力较大。没有产业作依托,势必增加销售成本,减弱产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制约发展空间。

(三)产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不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对薄弱。目前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小参差不齐, 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产品交易市场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 个别市场处于放任自流的现象, 致使许多摊位摆设杂乱, 经营环境差, 违法违章行为比较普遍。特别是部分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扰乱了市场秩序, 也严重危害和威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许多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随意性很大, 许多违规经营的情况以罚代管。消费者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危害到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交易市场的信心, 影响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持续发展。

(四)产品市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我省产品市场大多建于80-90年代,基本属于第一、二代产品市场,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有的甚至是利用街道或其它空地搭起简易货棚建起来的,水、电、通风及排水设施都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专业规划,大部分产品市场没有配套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交通。大部分专业市场缺乏专业物流、仓储、配送体系这个魂,有的虽在周边自发形成了仓储和物流区,但大多是极其低端的临时建筑,缺乏规划,管理粗放,安全隐患大,给市场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如长沙高桥大市场等产品市场的仓储都集中在黎托和东山这两个街道,因为两个街道均为武广开发片区,仓储基本上都是临时建筑,仓储交通出入、货物存储安全、信息化管理、交易方式转变等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满足不了部分消费要求

(五)新型业态对产品市场冲击大。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它们运用配送、制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规范化流通运作模式,在产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对传统的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交易市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大流通意识。流通活,百业兴。产品交易市场是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场所,是广大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渠道,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引导群众消费、促进产品生产、活跃商贸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素质性、结构性因素影响,我省产品交易市场面临规划引导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提升缓慢等问题,又受到连锁卖场、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模式和省外部分新型交易市场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化规划意识。规划是发展蓝图。好的规划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统筹性、法定性、稳定性,使空间与产业得以有效拓展和发展。我省要改变产品市场散、小、品质不高的格局,必须要强化规划意识。三是强化开拓意识。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湖北、浙江等地产品市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思想解解放,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利、放权、给政策,既要大胆又要大度。

(二)突出三个抓手。一是抓规划引导。要放眼长远,着眼全省、全国,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总体目标,将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时要依托现有主题市场、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市场布局和调整带动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的优化,充分考虑产品市场集群化,形成大市场、大商圈的格局。二是抓战略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市场的建设培育,把重点市场建成上规模、高品位、配套全、设施优,集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博览、品牌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三是抓提质改造。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支持现在有条件的产品市场进行提质改造,不断提高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升市场档次;支持将现有分散的小规模同类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向市场集群化发展,增强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市场创新能力。引导重点市场创新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仓储式平价批发、、经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信息咨询、共同、展销展示、配送服务等现代市场功能,把重点骨干市场培育成产品集散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商务活动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产业引导中心。建立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集仓储、物流配送、旅游购物、流行趋势于一体的市场服务综合体。强化市场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依托市场产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探索市场与产业集群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微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市场信息化能力。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产品交易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系统等。鼓励发展适合产品交易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主动对接网上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使产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鼓励加快建立支付、信用查询、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市场软实力。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力度。启动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修编程序,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建立适应市场产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对市场上市食品、农产品、重要产品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精简执法检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制定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服务标准,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有资质、有品牌的市场管理公司,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对市场实施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鼓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做大做强,通过输出专业管理、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提高市场创品牌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加强市场品牌注册、经营、管理与宣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导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尽快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等;鼓励市场注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支持市场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企业在市场设立总经销、总、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上市产品品牌率。

五是提高市场主体综合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举办者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鼓励现有品牌市场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兼并、整合现在各类市场资源,培养组建市场集团公司,采取连锁化、超市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织,定期的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流通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按照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对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项目量身定做服务措施、优惠政策、解决建设难题。

二是要素保障。建设大型市场集群,最大的要素瓶颈就是土地供应问题。要借鉴武汉汉口北商贸枢纽区的做法,以园区的方式、价格为大型产品市场集群项目供用地。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织人才培训等措施,为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焦点对比; 边界扩展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20-03

一、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管理会计理论不断进步、方法不断创新、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而学术界针对管理会计相关问题所展开的研究也日益繁荣,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来阐述管理会计,有效地推进了管理会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会计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如何,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哪些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希望能够揭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

当前,虽然已经有大量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展开了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仍然起着低层次的管理工具的作用,这一情况和当前的主流研究结果并不相同。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基本情况展开分析,梳理我国管理会计实务工作中的焦点问题,然后总结归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再将两者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具有较高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理论研究方面,采用了较为常见的文献资料法,以此为基础总结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在资料的获取方面,本研究不仅收集整理了会计类期刊中的相关研究文献,也选取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期刊作为资料来源。这些相对较为权威的期刊能够有效揭示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所获得的会计实务焦点具有较好的可比较性,将管理会计研究主题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为管理控制、成本会计与管理、决策方法、战略管理会计等大类。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一些较为权威的实务调查报告,以此为基础找寻焦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我国广泛存在,客观上导致我国的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保证比较的有效性,本文中选取了一组国外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报告,以此为数据基础来找寻国外管理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选取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IMA)2005年和2010年关于管理会计实务的调研报告(Russelleta1.2010),以及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CIMA)管理会计实务调研报告等,通过对这些报告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找出国内外管理会计实务中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焦点,并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

三、理论研究与实务焦点分析

(一)理论研究热点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调用,分析了2005―2010年和2010―2014年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总体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献总数量和时间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从2005―2010年的110篇增加到2010―2014年的322篇,充分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研究的热点方向。从管理会计内部不同研究方向所占比例来说,管理控制所占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始终占据较大的份额;而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及决策方法方向的研究则日益减少;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增长速度最快。这些情况实际上是我国市场不断规范的必然结果。从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角度来进行分析,责任会计、本量利分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他方面的研究则不断增加。通过对表1的分析和总结,本文认为当前管理会计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如表2所示。

(二)实务焦点问题

根据所搜集的我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可以将管理会计实务的焦点问题按照关注程度的不同简单归纳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责任会计、薪酬激励、业绩评价五个方面。

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会计领域理论研究较为先进,对于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IMA、CIMA的数据为基础,认为国外管理会计实务关注焦点为:(1)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2)经营预算;(3)业绩衡量;(4)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对顾客盈利性、产品盈利性方面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肯定。在经营与预算方面,IMA2005年的报告显示,其排名在第五位,且在1999年的报告中未曾出现,但是在CIMA的报告中则位居第三位。业绩衡量在不同报告中的排名虽然不尽相同,但是CIMA的报告对其进行了重点分析,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国外就这一领域所展开的研究始终是围绕操作系统建设展开的,在IMA的报告中排名靠前。

综上,为了得到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焦点和国外的差异,笔者对这两份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经营预算、业绩评价、薪酬激励、资本预算、责任会计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次,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以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占有重要比重,但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从这一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实务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理论研究与实务问题综合分析

通过CIMA(2006)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企业管理会计的实务仍然局限于传统预算,虽然有大量企业认识到了作业预算等现金预算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能够成功应用的仍然是少数。

在业绩评价方向的研究上,国内的研究2005―2010年只有4篇,2005―2010年间为119篇,呈明显上升趋势。王延等(2011)的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当前财务指标饱受诟病,但是在业绩衡量方面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而非财务指标虽然被大量企业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较为少见。

四、研究结论

首先,在实务中,虽然都对产品盈利性分析和顾客盈利性分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强调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领域所展开的理论研究尚显不足。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者认为这些方面的研究偏于实务而不具有理论价值;另一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对研究者本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Foster Young(2009)在其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组建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效发挥出来。这为我国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一个参考。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复杂度较高,虽然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在实际管理会计业务中并没有得到运用,因此很难得到认可。如EVA法等,虽然十分先进,但如果缺乏实务的认同,必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尤为常见。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样也影响了实务的推进(Scapens,1991)。所以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史为鉴,在创新方式方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实务需求,这是缩小理论和实务之间供求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同样的,还有部分研究成果和创新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务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很深的潜力,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其中较为有代表意义的如价值链分析,虽然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CIMA(2006)报告中多次强调其重要性,有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其重要。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价值链分析应得到管理会计理论界更多的重视,尽快将其从概念化阶段导入可操作阶段。

再次,我国当前很多实务中,诸如责任会计在内的早期、成熟的管理会计方法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理论层面针对这些方式方法所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Ittner & Larcker(2001)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管理会计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创新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原有方法的遗忘。不过应看到,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会计实务方法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如果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其给予更多的重视,促使其突破瓶颈,必然大有可为。

最后,正如Foster Young(1997)在其研究中所强调的,虽然实务的需求对于进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对基本的理论构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整体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因此在该领域进行研究迫在眉睫。国内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或者直接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翻译过来,无法形成体系。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实务和国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有所差距,但是同样具有自身的特色。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深层次地探讨实务和理论之间的结合点,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综上,管理会计理论对实务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所谓新方法、新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整体效果尚不能让人满意,如何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需要进行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实证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在保持理论严谨的同时,得到实务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Shields.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9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9):63-77.

[2] 杜荣瑞,肖泽忠,周齐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13(9):72-80.

[3] 王延,姜镐荣,朴贤一,等.中国制造企业管理会计技法活用特性及展望[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4] 孟凡利,王翠春,王键,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关于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一份问卷调查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1997(4):37-41.

[5] 林文雄,吴安妮.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J].会计研究,1998(8):12-16.

[6] 肖泽忠.中国上市公司管理会计实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34.

[7] Lawson R.Old meets new[J]. Strategic Finance,2009(4):31-36.

[8] 聂丽洁,王俊梅,王玲,等.基于相对EVA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04(10):79-83.

[9] David L.S.,Lee S.,Kenneth A S. IMA2008 Salary Survey[J].Strategic Finance,2009(6):29-46.

[10] 葛燕,卓毅,张朝宓.管理会计研究十年回顾[J].财会通讯,2002(7):8-12.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李培(1984.10-)女,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国网河南郏县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主要从事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工作

信息化建设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引入计算机管理平台,从而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县级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工作中逐渐构建出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电力营销、财务管理及文件处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信息化观念较为陈旧落后

现如今,我国有部分地方的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中依然坚持“安全生产第一”的发展理念,该类企业往往过度注重安全生产活动,而忽视了企业的营销及其他方面业务的开展。虽然有很多地方的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都逐渐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其重视程度依然无法与安全生产相比。依据现有的统计表明,在我国所有的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有超过58%的供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力度投入方面较为缺乏,其中用于投入信息技术研发及引进设备的资金更是缺少。

1.2缺乏专业统一的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当前,我国不同的网省公司在班组管理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候即使是在同一家供电企业的内部,各个城市地区之间的班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不同的专业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开发出来的软件也并未能完全适用于企业的班组管理实际工作情况。

1.3班组管理的信息化人才稀缺

在对供电企业班组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方面,由于多数的企业都过度重视营销及生产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了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等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对企业班组管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认为自身的发展空间十分狭隘。在信息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方面,由于未能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及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造成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1]

1.4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性较低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局域网,网络安全与畅通是企业班组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任何一次的局域网停运,都可能造成企业班组管理各项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老化陈旧的设备

在日常的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要想逐步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应当保证信息系统得以正常平稳运行,对于一些使用年限较久的计算机设备应当及时更新。企业可以适当加大对班组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使其能够分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强化基础硬件设备条件。

2.2统一规划与开展信息化建设

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网络建设力度,逐步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将通信与网络的覆盖层面触及班组管理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应当对班组成员开展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通过强化有效管理、提升资源整合以及推行标准化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转变信息化建设理念,构建高效、全面、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2]

2.3强化局域网络维护与监管力度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组建网络而完成的。当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内部局域网相继完成建设,因而加强网络的日常监管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局域网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的。其中,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及环形拓扑结构,不同的拓扑结构能够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出局域网运行的基础架构。局域网拓扑结构与线路连接之间的差异,需要借助集线器和集中器等特殊设备,从而使网络软件能够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3]而对这些设备进行监管与维护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效率与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企业班组的信息化人才应当对网线、配线架、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于一些超限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当进行及时的更换。当网络出现故障或异兆时,应当采取科学的紧急维修措施,通过分析与检查确定故障部位或故障设备,从而及时解决问题。[4]

2.4大力培养班组信息化人才

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激励方式、设置平等待遇的方式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将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放在相同的地位同步建设。在班组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举办或组织实施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为从事班组管理信息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5]此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班组员工在信息化知识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供电企业应当注重对班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培养出一批既懂得信息技术管理又懂得班组管理的人员,从而使得企业班组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的进步。

3结语

随着我国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民众对于供电企业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当前新时期环境下,供电企业只有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效率,才能有效提升班组管理工作水平,才能促进班组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银花,巫绍基.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调研报告[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92-93.

[2]李红兵.试论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班组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5):149-150.

[3]刘海珠,秦燕英.班组活企业兴———国网长春供电公司班组建设工作走笔[J].中国职工教育,2014(13):44-46.

[4]刘永卫,姜晖翔,眭建新.国网湖南电力县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延伸覆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49-50.

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范文6

2009年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已确定的振兴物流业九大重点正程每一项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这充分显示,发展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振兴物流行业的着力点和重要内容。因此,自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我国物流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据悉,此项工作目前已有实质进展,规划初稿已经完成,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物流业振兴:信息化先行

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各行业都受到较大冲击和影响。为了应对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两年投资4万亿的经济振兴计划,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基础业,物流业榜上有名。积极的经济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经济率先回升,物流行业也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物流信息化也得到制造业、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运输业的空前重视。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看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使物流业受到空前重视,也为物流信息化市场带来了更多机会。一方面,各类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快速推进;另一方面,专业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获得了发展,并使得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汽车物流等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据统计,在国外,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不到1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30%。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微利时代,物流环节成本降低1个点就意味着上游企业的利润能上升1个点,而要获得这30%的利润空间绕不开物流信息化建设。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同时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这时候,利用信息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企业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物流企业必须从传统的物质资料运输,发展为利用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优质低成本的服务。

资料显示,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广度,目前的物流行业IT应用系统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单点应用

针对个别功能的各种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这一层次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套件、企业邮箱之类的通用工具软件,以及物流行业专用的条码识读器、自动识别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工具软件或单点系统等。

第二层次:流程优化

是针对物流企业的个别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既包括一般企业通用的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企业专用的信息系统。

第三层次:综合管理

是针对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该层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既包括一般企业通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也包括物流行业专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层次:公共平台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问题,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家物流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当前,物流公共平台领域发展较为快速的是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系统。

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为系统推进全国物流信息化工作,工信部组织编制了《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提出了八项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项目申报以推荐方式进行,全国性行业协会是推荐渠道之一。戴定一副会长认为,此举是工信部自组建以来,第一次向社会展示了其在物流信息化领域的推动作用,也是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具体部署。

此外,在《规划》的相关项目指南中,明确提出了试点示范项目的8个支持方向,包括: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提升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重点领域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建设工程、军民结合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工程、重点物流信息化标准研制宣贯工程、物流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工程。

戴定一认为,这8个方向都是即将发表的《规划》中列出的重点工程,也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所要求的重点,紧扣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脉搏。“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因为在此之前,物流信息化从来没有一个正式的权威性文件,它填补了空白。”开拓创新,是戴定一对《规划》的评价。而戴定一本人也参与了《规划》的相关编制工作。他告诉记者,《规划》列出了物流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框架,其中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政府(物流监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产业(专业)物流信息化以及底层技术、标准、政策环境建设等,基本涵盖了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同时框架的每个层面又包含了该领域当前的主要矛盾、未来目标及“十二五”期间要攻克的难点与应对措施等。

其实,开展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只是工信部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序幕,《规划》的即将,意味着物流信息化大幕就会开启。戴定一表示,当前信息化要着眼于物流业发展的总趋势,支撑物流业做大做专。社会化分工催生了现代物流业,而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物流业中出现了两种服务模式:一种是标准化服务,如仓储、运输、快递、货代、装卸、搬运等,这类服务可以看作是相对标准的作业型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规模化、标准化和价格竞争。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要走向整合,形成龙头企业,结成网络体系,解决现在的分散、混乱、无序竞争、不规范甚至是坑蒙拐骗等问题。目前这类服务在国内市场上是供大于求的。除了铁路运输比较紧张外,其他的基本上是在依靠价格竞争来取得订单。

戴定一认为,从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前景来看,物流业更具拓展空间的领域在于专业物流服务,也就是供应链的服务。该类型服务以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特征,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根据客户的专业特点,提供专业的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然后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进行控制和计划。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物流服务,如汽车物流、钢铁物流、服装物流等。“这个领域的市场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对此还不擅长,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他看来,“这也是目前物流信息化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物流业要符合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方向,要能够与产业的调整和升级结合起来,包括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的联动,真正起到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信息化就是要支撑促

进物流业与产业的融合。”

物流信息化需求迫切,商机巨大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物流企业还处在相对比较原始、低级的阶段。据统计,已经实施或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占了21%,全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10%。在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当中,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多而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因为很多物流企业信息建设层次较低,造成信息不畅所致。

根据2008年第一季度公布的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在进入物流信息化行列的所有企业中,约67%的企业处于基础信息化阶段,约28.3%的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然而进入高端领域信息化协同阶段的企业仅占4.7%。这充分说明我国约有2/3的物流企业,其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实现了办公文档电子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少于1/3的企业在仓储、运输、配送等核心业务上初步实现了信息化支撑,仅有约1/20的企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

这说明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需求迫切,商机巨大。自2006年以来,中国物流信息化投资开始迅速增长。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IT产品应用市场总体市场规模达到33.2亿元,同比增长27%。2007~2009年间,中国物流行业IT应用市场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总体市场增长率仍然维持在20%以上。

目前,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供应商分四类:国际著名的管理软件或物流软件商、国内的大型管理软件商、国内物流软件专业供应商和小型软件企业。

在整体解决方案领域,国际著名管理软件公司和国内的大型管理软件公司一直占有优势,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完备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一定会继续巩固并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并通过这个市场整合行业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而一些国内中小软件企业,尤其是物流软件专业供应商,他们在国家和企业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在一些细分的领域。例如深圳市宇易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基于GPS的运输透明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服务,自2006年至今,公司每年都保持100%的成长速度。该公司董事长张景涛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专注于运输透明化管理软件的开发。这是我们目前公司成长的保障,也是前进的方向。”

对于国内物流软件公司的发展方向,戴定一副会长给出自己的意见,他表示:

首先,要重视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方面寻求突破。目前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很多企业一时间还找不到突破口。物流行业应该率先在市场优势领域寻求突破,在市场占优的领域中率先应用自己的原创技术,或者采用自主的标准。用市场培养标准,用标准引领技术和产业。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优势行业市场的控制力,在这些领域增加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制定标准的话语权,由此影响其他领域。

其次,我国物流信息化供应商要认识到,信息化已进入到以应用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阶段,所以要提高服务意识,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第一,要尽快专业化。物流业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相应地,IT供应商也应该要进入专业领域,不能只懂IT,而是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满足客户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锁定一两个领域深入进去,而非面面俱到。

第二,转变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要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继而用出高效益。为此,IT供应商要从单纯的卖软件向以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转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等。

第三,信息服务商也需整合。要改变IT业多头竞争、无序竞争的状态,逐步形成技术标准,形成能够对中小企业具有协调组织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也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戴定一最后强调。信息化发展滞后于物流业,受制于很多因素,比如体制、观念等,需要多方协调发展。目前政策环境已经越来越好,相信未来信息化在经历了“横纵整合”之后,能够真正支撑得起物流业做大做专,使物流业在更广阔的天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