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教育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1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学生 音乐灵感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联想中提升创作能力,完善人格,丰富感情。而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寻找音乐灵感,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是新课标下对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音乐老师需要认真完成的音乐教学任务。那么究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从而教育学生寻找音乐的灵感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遍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成为了‘天才’。”在音乐教育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教育中掌握了灵感学,那么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的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音乐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灵感培养的教育,是一种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教育。但是一直以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将灵感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而仅仅是把时间花费在对音乐歌曲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寻找极为不利,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中寻找音乐的灵感,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造诣[1]。

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思想,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音乐灵感的培养,寻求各种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灵感,寻找音乐灵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科学地运用教材,扩大课堂的音乐容量,让每一堂课中都有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唱歌的训练和自我创造。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这个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有关春天的音乐作品,教学生学唱,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于春天的脚步的讨论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与学生交流,从而感知音乐中的灵感。

二、巧设音乐论题,激发音乐灵感。

巴普洛夫说:“争论是思想的最优媒触。”的确如此,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才能够迸发出来,那些创造力和灵感才能够喷涌而出。所以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寻找音乐灵感,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音乐的论题,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中激发音乐灵感,从而感知灵感,寻找到灵感,并且掌控灵感。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需要结合所要学习的音乐课题,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紧密联系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音乐论题,来组织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灵感应运而生。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六单元《绿色的呼唤》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课题的设置来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在这节课程中老师可以专门设置这样的一个有关环保的讨论课题:绿色从哪里来?给予学生一到两分钟的时间讨论,让他们集体创作这个课题。在这关键的一两分钟时间内,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灵感在短时间内迸发。可能在讨论的时候学生就会想到绿色是从森林里来的,也有的学生会想到绿色是从原野里来的,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绿色是从我们的手中创造出来的,等等。在讨论完毕之后,老师将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与组合,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音乐灵感,然后在音乐的欣赏中体味那些灵感,提高自己的音乐造诣。

三、贴近生活自然,寻求灵感足迹。

自然跟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想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加深学生对音乐更深的感知,则离不开对生活对自然的贴近。因为只有在大自然的色彩斑斓与伟大力量中学生才能够感知生命的强悍,也才能够感受到能量的巨大;而在生活的纷繁复杂与多姿多彩中学生才能够感受生活的多样,才能够明白人生的涵义。而这些往往都是创造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学生如果能够探寻这些源泉,必然会寻到灵感的足迹,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其音乐的创造力。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生活,从而感知音乐。

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发第二课堂,设置活动课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灵感的寻找。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去看大自然,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的美好,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邻近学校的田野,让学生观看美丽的鲜花,互相嬉闹的蜂蝶,感受田野中的微风,从而通过倾听有关田野的音乐曲目来感知音乐。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观察身边的人,感受父母的爱,然后通过对爱的音乐的倾听,来感受音乐里面的灵动的旋律和令人陶醉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通过自己的感知与实践来寻求灵感。

总之,灵感是想象力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更是自然和生活的产物。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育学生寻找音乐的灵感,就不得不让灵感的追寻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目标。在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讨论设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实践的感知与体会来让学生寻求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综合技能水平,让学生真正地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而语文这个学科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阵地。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努力发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真正的在学生的课堂上得以实施,使创新教育之“锤”能够敲得准,敲得响,敲得巧。

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主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以便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地开展创新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尽管教育界做了很多的讨论与改革,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没有改变原有的选拔、竞争式又呆板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是按照老师给定的答案进行思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及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老师应该转换原有的思维和教学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入审美教育的延伸,使学生体会到《春》中描绘的大自然之美,《再别康桥》中描述的对康桥的眷恋之美,《石缝间的生命》中赞扬的生命之美,《沁园春·雪》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将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加以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脱离开原有的只是为了理解老师的问题,为了向老师给出的答案的方向靠拢的旧的思维习惯,充分打开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

二、充分把握学生的求知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而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创新则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开发、思维。初中语文的教学,教师应重视和挖掘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问问题的能力和权利,不断地问与答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教学课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中,根据当时国家的现状,以及一些人的片面想法得出的题目中提到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作者论述的观点及方向研究、探讨,作者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态度。再根据课本中论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用自己的大脑,一步一步的分析,在那个时代,在那样复杂的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了自信力,锻炼了学生线性的思维模式,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经常开展一些辩论式的教学,深化语文创新教学的改革,充分激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辩论式教学将听、学、读、写等能力并重,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教师单向的传播知识的原有习惯,变为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在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外,还要能快速的做出对方不利点的回击,以便于自己的辩论能够成功。

比如:准备好两个相对的论文题目,《逆境与成才》《顺境与成才》,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先让学生回去收集相关资料,以做好辩论的准备。在辩论的过程中,先是陈诉自己方的主要论点及论据,而在辩论当中则是一个知识储备多少的较量,也是一个思维反应速度的比试,还有就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对比,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快速的旋转,充分调动起想象力,逻辑思维重组能力,将自己的论点论述的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能将对方的论点的漏洞辨析的更加透彻分明。在整个的辩论当中,学生的整体的思维能力都得强化的提高,这都能促进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原来的固定知识的死灌硬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转变到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其个人整体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发展。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自己去选择、去竞争、去创造,教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灵活的组织者。让我们所有语文教学者不断地的摸索,不断地的改进,从而为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开创出一个更加优美的篇章,为青少年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谭正坤.初中语文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

[2]刘军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闻世界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生处在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阶段的学生,正要步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更需要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由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

我国社会正处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当前我国的家庭一般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培养也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更来自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期待。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较高期待,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不仅面临着学校的课业负担,更有一些课外兴趣班的压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与同学竞争的压力。由于学生的活动时间较少,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很多学生因为压力过大,以及对成绩的重视造成考试紧张。学生有时会因为某次考试的失利,而忧心忡忡,不敢面对家长。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而质疑自己,部分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出现自卑的心理。然而,由于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重视,很多学生会觉得家长只在意成绩,而不愿意与家长进行交流。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长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充分理解学生。

2.学生不擅长与他人沟通

初中生不擅长与他人沟通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由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组成特点,很多学生在家里,都是家里的“小太阳”,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围着转。这样的环境孩子不擅长与他人分享,更不懂得倾听。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学校不能与其他同学建立一个融洽和谐的关系。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当中而被孤立于集体之外,这些学生也表示“不知道怎么融入大家当中去”,看到其他同学在一起,这些同学也只能是默默地叹息。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在性格上也会变得越来越孤僻。这种不擅长沟通,不仅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存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与家长之间。由于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很多学生变得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他们觉得家长不能理解自己。有时候就算是家长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也会表现出拒绝情绪,或者因为不擅长与家长交流,而无法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进行下去。青春期学生情感波动较大,如果不能与他人进行及时的交流,学生遇到的情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很可能造成学生的情感误区。

3.家长忽视学生心理变化

家长及时正确地引导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家长,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有些家长即使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的变化,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甚至有些家长,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他们是小孩子,不应该有那么多想法,而武断地认为学生的那些想法是错误的。认为学生就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把学习成绩提高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而忽视了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过忙,而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了解正处于情感敏感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只要好好地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好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家长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由于家长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忽视,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自我管理的状态,但由于学生见识较少,不能及时发现身边的诱惑,有效地保护自己,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误入歧途。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1.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入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课程内容以及为学生设置主题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初中的政治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思想的培养有很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初中政治课程“扬起自信的风帆”时,教师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讲解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并且,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主题演讲活动的方式,如以“树立远大理想,做积极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

2.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学生之间的友谊是单纯而美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与其他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及时的沟通,学生的低落情绪也可以通过对朋友的倾诉而得到缓解,避免学生因为情绪引起的一些问题。但是,有很多同学因为不擅长与他人交流或者由于羞于表达而不知道怎么与他人建立友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办法帮助学生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为学生设置集体活动。进行分组辩论赛,小组手工课比赛以及一些轻松的简单体育竞赛,如两人三足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与他人交流的乐趣,从而为学生创造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的机会。

3.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思想上的误区而引起心理问题。所以,在这个学生情感比较敏感的阶段,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学校可以为学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健康不正确的心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杜绝不健康心理。

另外,教师可以以开座谈会的形式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让家长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增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相了解,

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且针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思想。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迈入青春期,是比较敏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变化都比较大,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也就更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分别列举了初中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家长和学校在其中应该通过扮演怎样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黄永明,徐立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 现状 改进 新课程 全面发展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把青少年培养成有能力、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细胞,是一切教育之源,是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人才的“一个学校”,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彭佩云语)。为此,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偏差作了调查、剖析,并对其偏差修正的策略作了粗浅的探究。

一、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今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令人担扰。主要表现有:(1)“是树就成材,是草就烧柴”的信念,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占10.01%;(2)百依百顺,百般袒护,过分溺爱娇纵的占5.34%;(3)滥施惩罚或棍棒惩戒式的教育方法占5.21%;(4)把初中生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进行严苛管束的教育方法占15.73%;(5)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占10.4%;(6)家长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确指导的占12.2%;(7)用大量的钱奖励孩子,造成挥霍浪费,形成坏习惯,奖励不当的占3.95%;(8)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攀比心强的占24.06%;(9)按家长的主观意志要孩子学这学那,强制学习的占21.35%;(10)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占10.42%。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很多很多。什么原因造成偏差和困惑呢?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

通过对家庭教育偏差的普遍性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探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素养的偏低性。这里指的是家长文化素养的偏低性。据抽样调查显示,家长的文化层次结构是:大学文化占2.31%,高中文化占8.85%,初中文化占76.19%,小学文化占9.77%,小学末毕业的占2.76%。这种以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家长群体,认为自己很难教育好孩子,于是采取撒手政策,把教育孩子全部担子推给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落后性。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缺乏“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缺乏“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也缺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言传身教”、“独立性的培养”等观念,仍然是灌输“家长权威”、“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孩子利益至上,处处维护孩子”、“教是教、做是做”等观念。由此决定一部分家长教育言行无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青少年当作没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只知顺向接受的活的器皿,处于家长掌控下的附属物。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迁求放纵”,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性格放纵或娇横、自我、孤立。家长中存在的这种极不科学和合理的观念,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

3、认知的差异性。在对成绩、思想表现相差不大的学生家长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认知差异,这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及所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制约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不惜血本、化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心想开发其智力;有的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干预过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有的一心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却不清楚孩子的自信心该从哪些地方去培养;有的明知不能有攀比心理,可又遏止不住自己的内心,忍不住去攀比等。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主要因素。

4、方法的单一性。调查中发现约81.4%的家庭由于文化结构或家庭地域因素,直接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方法的单一性。如有的“重养轻教”,只是出钱给孩子吃和穿,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或很不了解,处于“放任不管”状态;有的“重智轻德”,只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别的事情不要管”,“不要做班干部”;有的“安分守己”,只嘱咐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去拈到别人”;有的“简单粗暴”,平时很少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引导”,当子女出现违纪问题时,不是耐心疏导,而是训斥,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骂就能管住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这类家长奉为金科玉律。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又一重要缘由。

5、家庭的特殊性。这里指的是由于家庭形态出现“分化”,造成家庭残缺或组合的特殊性。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因心理受到挫折后,频繁地参加社会娱乐活动,把教育孩子放在一边;或者面临重新组建家庭,而对孩子放任自流,重新组织的家庭,由于成员情感的复杂性,使家庭教育缺少了亲和性。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特殊因素。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策略

“学校应当指导家庭”。(马卡连柯语)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必须“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语)我认为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策略一:提高家长教育通识、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父母教育”。(方建移语)因为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而父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亲职教育通过实现父母素质的提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成功。

1、专题讲座(营养式学习)。孔子曰:“好学进乎知”。父母要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学习,要解决其问题就会多走弯路,正如病急乱投医,即使花费很多心血,其收效也不大。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年级段学生家长会、班级学生家长会各一次,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及提高父母自身素质、育儿方式、管教态度”等相关知识系列讲座。这种营养式的学习,是父母提升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也能达到诊治孩子问题和预防孩子问题的目的。

2、团队训练(助长式的练习)。如果说学校每学期各举行一次讲座,着重于广泛、普遍的家教知识、理念的传播,那么小范围班级部分学生家长的团体互动训练是一种助长式的有关父母育儿能力、技巧的实质性的练习。如针对“怎样提高亲子沟通及参与孩子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怎样使孩子更有约束力”等主题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和能力、技巧的练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质性的练习,能使更多的家长受益,并在育儿时以改善策略,提高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效益。

3、亲子同修(综合式的教育)。父母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子同修可通过父母与子女共同参加家长会、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服务于社区等形式。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父母既可以把握孩子的脉搏,找到启发孩子的切入口,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教育贴近子女需求,寻找到教子的智慧和良方。亲子同修不仅能促进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是修正家庭教育偏差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秘诀。

4、个案辅导(论病式的改变)。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在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共性。当孩子的问题一旦到了诊治阶段,父母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针下药进行诊治。如某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又差,了解到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和“棍棒型”的教子方式,于是,进行个案辅导,与家长一起仔细分析此学生的情况,以及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的危害,还要详细指导其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策略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学习等活动。”(方建移语)我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又是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途径。

1、坚持定期开课和不定期开课相结合。家长学校的开课要能吸引家长,逐步变要求家长来,为家长自己要来。讲课的主讲人要认真研究家长、家庭及教育的情况,要仔细备课,做到讲课切合实际,有针对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进行“家庭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沟通”的定期讲课(一学期两次),分四讲:第一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第二讲:沟通的内容。第三讲:沟通的方法。第四讲:沟通的态度。家长学以致用,掌握沟通方法,使家长和孩子谈得拢、合得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升,品行更好。同时到社区、各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不定期的开课,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做法可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家庭教育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2、坚持学校重点指导和家长“现身说法”相结合。当前“父母难为”是现代父母的共同心声,据分析主要是由家长在教养子女时出现偏差所造成的。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品行、学习习惯问题及单亲教育问题,可邀请这部分家长来校并对其作重点指导,如“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与此同时,请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在家长学校上课时现身说法,进行家庭教育体会交流,使家长们听后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高。

3、坚持家访和访校相结合。家访和访校是家庭与学校建立情同手足密切关系、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家访时教师要与家长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及讨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要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总结经验。另外,还要欢迎家长来访校。学校公示每星期某日为“家长接待日”,并由校长、德育处干部、教师接待,接受家长的咨询。还要不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一日开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以便协同学校进行教育。

4、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经验相结合。“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先进经验是最亲切、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每年评比“优秀家长学员”。同时请他们总结经验,又请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里与其它家长交流,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印成册,赠送给家长,积极推广其先进经验。这样能深深吸引其他家长,使他们争相效仿,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共同修正家庭教育偏差之目的。

策略三:开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家庭教育中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根据家庭教育自身特点,由心理辅导室担任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任务。

1、精心开设心理辅导课,不断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环境、气氛、家庭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孩子心理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言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过程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心理辅导课,使家长懂得要教育出有健康心理,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平时家长又要以高尚的精神、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要真正成为孩子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方式。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始终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如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较高,对其子女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心理辅导室教师可通过 “父母良好的动机与人才的成长”、 “要善于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倾听孩子意见和见解,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等系列辅导课,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偏差修正中自觉做到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的不足及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创设一些利于孩子意志磨练的情景,引导孩子不断树立目标,并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家长的教育偏差就能降到最底限度,孩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

3、发挥心理辅导室的效能,及时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室首先要营造一个安静、温馨、亲切的氛围,这样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其心态尽快恢复正常;其次,辅导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辅导专业知识,能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将谈话尽快切入主题;再次,允许学生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从不追根究底,也不挫伤学生的心灵。这样心理辅导室就成了受家庭教育偏差的学生或问题学生渴望解决心理问题的乐园,使他们信心倍增。

“家庭教育是家庭永恒的功能”。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终身教育”。要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今后的路程更长”。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家庭教育必将展现出一片亮丽的天空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赖志奎、方善森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一版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32-01

通过调查表明:多方面原因使农村初中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的同学讨厌上数学课,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造成课堂的效率较差;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意识不高,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数学的信心较低,对自己的数学成绩担忧。当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进行教育引导。

一、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

农村初中学生水平不一、纪律差,课堂应组织学生专心地参与到教学环境过程,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事情,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随着课堂教学步骤走。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方法上要特别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1)听清每节课的要求;(2)听明白知识引入及其形成过程;(3)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老师对重、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难点要在听课中弄明白;(4)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课后要做好小结。当然,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方法防止“注入式”、“满堂灌”,掌握讲授新知识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听后有效,达到听课的根本目的。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没有发动起来,在思维方法上,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2)深思,即追根溯源,大胆提出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才会“学”。

“记”是指学生做课堂笔记。初中生一般不会合理地做课堂笔记,通常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把“抄”代替了“记”,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同学笔记虽全,但收效甚微。因此:(1)记笔记要服从听课,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记解题方法和思路。(3)记小结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记”是为了“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境界。

二、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

初中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所以,预习时应要做到:首先粗读,先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抓住本节知识的概况。其次细读,对重要的公式、定理、法则要反复阅读理解,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可以先列预习题纲,使预习有目标,有重点。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不懂的问题,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所以不懂的问题,要敢以问同学、问老师。我也经常用下班、课间时间与学生交谈、讨论,从交谈中取得学生的信任,从交谈中获得学生知识点的缺漏,从而教会学生敢问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改十道错题的价值不亚于做十道新题的价值,我们必须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怪圈。因此对于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测验的错题都要仔细剖析,认真总结,建立“错、典型题集”,想清楚当时为什么错、错在哪,指出自己的“病根”所在,从而实现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

五、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模仿、死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了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上应要做到:(1)能每天课后先阅读理解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2)其次,再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按要求书写规范、表述清楚。(3)最后,对本节课堂内容做知识小结,写出自己的体会或后记。

上一篇常规教育

下一篇项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