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家庭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家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家庭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家庭教育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城乡结合部就是一个在地域上位于城市与农村连接处,在生产方式上脱离了农业,但又与农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呈现半城市化状态的同时又向完全城市化程度动态发展的新兴经济地理单元。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学校的日常管理体制较为松散,加之家长对孩子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得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较少,形成了学校、家长对学生管理的“盲区”。学生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则会导致步入歧途。

1我国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1.1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

一些家长常因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或因工作不顺心,家庭成员关系不好,采用命令、恐吓、惩罚等方法,甚至动辄打骂子女,丝毫不顾忌子女的自尊心。家长依靠权威和强制性训练,迫使子女听命,他们无视子女的存在,以粗暴手段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子女,限制子女的活动自由。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容易使亲子关系严重恶化,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形成一种叛逆心理。

1.1.2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关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过分的爱,从而陷入溺爱是对子女的害。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即使是错的也一味的纵容,千方百计的袒护。这种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与宽容,对子女百依百顺,百般迁就,过分姑息,其结果形成子女自我中心意识,任性、叛逆、不能与周围的人协调相处,更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

1.1.3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不理解子女的心理,不负责任,放任自流。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无法教育子女,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尤其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由上一辈人看管。另一类是无意识教育子女,这些父母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负责,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义务。这类家长无所谓什么教育方法,一切听其自然,其结果是子女形成情绪不稳、惹是生非,用怪异行为招惹他人注意;或态度冷漠,缺乏责任心。

1.2我国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的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其需求和对外界事物的认可是不同的。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顺序,他们往往喜欢以成人的心理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或是把青少年的心理当成幼稚儿童的心理去思考。

1.2.2重智轻德

出现这种家庭教育的误区,易导致青少年对他人漠不关心,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应有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形成自私、易冲动,好嫉妒、冷漠的个性,甚至采取轻生、违法犯罪等极其偏激和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2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青少年的教养态度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1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心理偏差

家长与子女之间由于沟通不足造成的心理偏差,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障碍,只有自觉消除这类心理偏差,增加家长和子女的沟通融洽亲子关系,才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沟通,取得理想的效果。

2.2家庭教育方式的总体水平缺乏科学性

第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容易采取放任、纵容的教育方式,这类教育方式的失误在于家庭教育缺乏目的、理智和严肃性,牺牲教育原则和教育要求去取悦子女。过度的放任和纵容孩子只会任其缺点和过错放大,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加不会改正,这样孩子会走上歧途。

第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时会采取惩罚的专制型教育方式。由于城乡结合部家庭中的家长大部分的文化素质并不高,对于子女平时的所犯的过错更多的是打骂或者体罚,他们的教育方式仍沿袭过去。这样的教育子女方式让子女会和父母愈来愈疏远,也会愈来愈叛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偏向、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将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全体家长的素质,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切实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和精神道德水平;二是端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三是采取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知识。这不仅是改善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3我国城乡结合部的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3.1重视家庭教育的道德功能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支撑。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尽到这个义务,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

3.2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长除了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外,还应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同时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重视子女早期性格的培养,尤其是进入少年时期,这可以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打下基础,良好的性格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摆脱在青春期常出现的问题。

3.3保护子女自尊,进行适当的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子女施以影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行为规范的方法。在子女犯错误时,家长要给子女讲道理,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不分青红皂白的打骂,只会伤害青少年的自尊,他们虽然口服,但不一定心服,时间久了更可能用行动上的叛逆表达对父母的不服。

3.4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但这种爱要表现恰当,过分的溺爱是对子女的伤害,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即可,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拒绝,并应摆明道理,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子女摆脱不良恶习。同时,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力所能及的事,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的个性。

4结论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其生态格局最终将随城市化进一步深化而消失。但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就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将会存在。但真正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是城乡结合部家庭自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杜少菲,肖周录.城乡结合部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裴水凤.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 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4] 吴雪飞,刘宝龙.对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 卢梅丽.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 程骏.“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6(7).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主观社会地位;客观社会地位;地位性商品

1引言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的排序,是一个多维概念,既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收入、财富、职业、受教育程度、权利、威望,社会资源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规范、法律、习俗等因素。社会地位的量化指标主要有两种,一是客观社会经济地位(O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以下简称“客观地位”,反映社会成员地位,客观地位主要由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指标来衡量;二是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以下简称“主观地位”,即社会成员自我感知的社会地位等级来衡量。客观地位作为衡量社会地位的指标忽略了社会地位的社会因素,主观地位作为衡量社会地位的指标则加入了主观因素,故各有侧重。

依据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应该具有相关性,但是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样本数据,这种相关性有差异。我国较西方国家相比,人情浓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中浮躁之风、拜金现象也日渐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居民的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的相关程度如何?主观地位与哪种代表客观地位的变量相关程度更加密切?城乡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的关系是否有差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使我们知道客观地位能否代表主观地位,通过提高地位性商品支出进行地位寻求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地位,哪种商品的地位寻求效率更高,以及城乡在这些问题上是否有差异等问题的答案。

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个人主观与客观地位的相关性,缺乏家庭维度的主观与客观地位相关性分析,并且对客观地位全部使用收入、财富、受教育水平以及职业来衡量,未考虑过个体收入和财富在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本文将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城乡家庭主观地位与各种代表客观地位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考虑到家庭内外部收入和财富信息不对称性,还分析了主观地位与象征家庭收入、财富水平的典型地位性商品价值的相关性。

2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2.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中心提供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该数据与其他常用的微观数据相比,涵盖的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指标更加全面,包括社区库、家庭经济库、成人库、少儿库以及家庭成员关系库等各种层面的经济和社会指标,此外,由于是追踪调查数据,可以通过对比过去和当前的指标,发现数据录入错误,数据准确性更高。本文将基于CFPS数据库中的2012年截面数据进行分析,2012年共调查位于全国26个省市的13315户家庭,根据当年国家统计局的城乡划分标准,其中城市家庭6050户,农村家庭7126户。

2.2变量说明

关于主观地位,在成人调查问卷中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家庭成人成员关于自身社会地位的评价,另一个是家庭成人成员关于家庭社会地位的评价,本文选择家庭社会地位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每个家庭有多个成人成员,为使家庭主观地位具有代表性,考虑到户主是家庭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故决定以户主的家庭社会地位评价作为主观地位的衡量指标。数据库中没有明确户主是谁,我们以重大事务决策者为各户户主。家庭社会地位指标取值范围为1~5的整数,数值越大代表地位越高,为方便后面叙述,分别将1~5等级命名为低、中低、中、中高、高。

客观地位通常选择收入、财富、教育和职业来代表,我们还加入了显示收入和财富水平的典型地位性商品住房和汽车价值两个指标,共同反映家庭客观地位。收入选择2012年口径的家庭纯收入指标,财富使用家庭净财产指标。CFPS中家庭净财产既包括实物资产又包括金融资产并且扣除负债,具体包括土地、房产、金融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耐用消费品的价值扣减负债。家庭教育水平以家庭成员中最高受教育年限衡量。职业是对从业人员所从事工作的分类,无法从分类指标中反映职业高低。本文选择代表声望水平的家庭内部成人最高职业SIOPS得分衡量家庭职业水平高低。汽车和住房价值分别使用购车支出和自有现住房现值衡量。虽然选择购车支出而不是汽车现值会损失大量样本,因为当年有购车支出的家庭较少,但是这也是最佳选择,因为汽车现值不像住房现值那样容易被客观地估计。自有住房确定标准是家庭成员对现住房拥有全部或部分产权。

3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等级相关分析

通过上述主观地位等级与客观地位变量水平关系分析可知,有些变量随着主观地位等级的提高而提高,但有些变量水平在地位较低的时候随着地位的提高而提高,地位较高时就没有这种正向相关性。那么总体上究竟主观地位与各种代表客观地位的变量呈现怎样的相关关系?下面通过等级相关系数描述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等级的相关性。

首先,将代表客观地位的各变量按城乡和地区分组,以各组20%、40%、60%和80%分位数为分组临界值,将各变量分成五等级,并由低到高赋值为1~5的整数,然后,分别计算城市和农村家庭主观地位等级与客观地位变量等级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有多种计算方法,本文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下表分城乡列出了主观地位与家庭收入地位、净财产地位、职业威望地位、教育年限地位、汽车支出地位和住房现值地位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对应的相关系数假设检验P值。

由上表可知,城市家庭的主观地位与代表客观地位的各等级变量相关系数均大于0,且能够通过1%显著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城市家庭主观地位与各客观地位变量均为正向相关关系。从相关系数大小看,主观地位与汽车等级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2,与净财产等级相关系数0.14位居其次,最弱的是教育等级,相关系数仅为0.05。

农村家庭主观地位与职业等级相关系数不显著,说明二者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其他五个客观地位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性最强的是净财产地位,相关系数为0.17,汽车和住房次之,收入最小。可能由于农村家庭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对称性要强于城镇,农村的特点是邻近区域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外界均比较了解,所以主观地位与汽车等级相关性不像城市家庭那样强,而是取决于自身的实际经济实力。

主观地位与各客观地位等级变量普遍较小,最大为0.2,相关系数的大小与客观地位变量的等级定义方式有一定关系,但是经过多次更换分组临界点,相关系数均未明显增大,所以不是分组原因导致。可能的原因是高地位组的主观与客观地位相关性太低导致,当然也可能存在更重要的影响主观地位的因素存在。我们尝试计算了反映评价人心理因素的生活满意度变量以及性格因素的对他人信任程度变量、自信度变量、待人接物水平变量等与主观地位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发现自家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地位的相关性最强,其他变量与主观地位的相关性均较小。城镇家庭社会地位与自家生活满意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6,农村家庭为0.40,二者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地位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这与于铁山(2015)发现的幸福感是主观地位的主要解释变量结论相近。

4结论

本文利用CFPS 2012年截面数据,对城乡家庭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主观地位与客观地位存在城乡显著差异,具体结论总结如下:①城市和农村家庭的主观与客观地位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程度不如主观地位与生活满意度强。②最高级主观地位家庭的主观地位评价几乎与客观地位无关,这些家庭的各种客观地位变量水平多数只是处于中低等或中等水平。③城市家庭的主观地位与汽车等级的相关性强于与收入、财富、教育、职业、住房等变量的相关性。④农村家庭主观地位与财富等级的相关性最强。⑤农村家庭主观地位与教育的相关性强于城市家庭,与职业威望及汽车的相关性低于城市家庭。⑥主观地位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明显强于与客观地位的相关性,前者相关系数最高约0.4,后者最高约0.2。

上述结论的含义是在我国当前经济背景下,客观地位并不能完全代表主观地位;对于城市家庭而言,主观地位与显示出来的收入和财富水平的相关性比实际收入和财富水平强;对于农村家庭而言,主观地位与实际财富水平相关性较表现出来的财富水平强;无论城乡,提高汽车和住房价值均能够有效提高主观地位,尤其是城市家庭的汽车支出对主观地位影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陈淑一,王宁宁.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与居民自感健康[J].统计研究,2015,32(3):62-68.

[2]于铁山.个人主观社会地位的社会影响因素――基于CLDS(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5,31(1):89-97.

[3]Curhan K.B.et al.,2014,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Hierarchi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 U.S/Japan Comparison[J].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 Science,2013(8):855-864.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3

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明确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的概念;了解孩子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点;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的使命等。

人生的路从出生到死亡是漫长的,而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既宝贵又短暂的。这时的儿童对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呈趋势性的:1、要注意儿童从外部特征到深刻品质的特征。2、从问题出现到多方面多角度地看问题;3、对问题早期的认识到生活的认识;4、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5、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抽象的思考;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想法。由此可见,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观察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孩子个性的发展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任务。

教育是一门爱心的艺术,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具备成为教育艺术家的前题条件。大量事实表明,有许多文化水平低的父母,反而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材,他们用自己善良正直的本性和自己勤奋耐劳的品德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为孩子做出人生的榜样,引导孩子积极向上成就大器,同时也有些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很高的父母,由于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称不上合格的父母。

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只是每个家庭的焦虑,也是整个社会的焦虑。根据调查表明,我国儿童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约有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而在校园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则更让成人对社会产生极度的忧虑;儿童心理抑郁、自杀、离家出走,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更多安分守己的普通劳动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追求单项的知识教导、精英式教育,更主要的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身为父母,我们肩负历史的使命。家庭的教育任务就显得格外艰巨,格外困难。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后,他们的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逐渐掌握多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了解了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心、意志力,个性得到了发展。童年时期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化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受到相对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为角色的确立提供了条件,使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出以下趋势:1、从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中角度最大,是上升期中主要的发展时期;2、从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从小五到小六,由于青春期的临近,开始第二个上升。可见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心理的成长和变化。与此同时,儿童的社会交往也有发展的特点。与父母的关系:1、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及内容发生变化;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3、儿童与父母的冲突减少;4、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曾有儿童心理专家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二、与同伴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的时间很多,发展起了同伴间的友谊。心理学家提出儿童同伴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地与实利、物质属性成邻近性相联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服从自己的愿望,如在游戏中能把握顺从自己的人当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能做到合作与互惠,具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第五阶段:12岁以后,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除此之外,儿童的社会关系也部分体现在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健康心理每个阶段的形成,都是在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造就完美的人格。

只有从儿童时期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长大后才有健康的人格,才能保证体力和智力,知识和道德,性格和才能,理性和直觉等诸方面高度和认识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必须具备独立、宽容、开朗、谨慎、坚韧、有制、合群、博爱、勇敢等优良品质,健康的心理必然表现出富有创造性,高度自主性,对新鲜事物的敏捷性,具有崇高的理想,不怕困难,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有无私的心,真诚的爱,牺牲精神等优秀品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还要避免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态,中国古代故事《孔融让梨》可以说是流芳百世,家喻户晓,4岁时的孔融是对吃最贪婪的时期,而他却对“梨”这种强烈的诱惑所不动,又想着长辈,又想着弟弟,自己挑了一个最小的,这样可贵的利他行为,出现在4岁儿童身上,不能不让人想到他的家庭的文化教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的精髓。

现在我们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奉献全部的爱心而却忽略了教给孩子给别人一点爱,因此也成了许多孩子的认知误区:认为父母和别人给的爱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理所当然的,爱的体验习以为常,当父母、亲人,稍有差异,他们便心不爽情不愿、发脾气、哭鼻子。这样的孩子情商还会高吗?他们会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吗?会有知心朋友吗?会孝顺父母吗?所以,这是当今家长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不能只是注重智商的培养,忽略了情商和品德教育,只有孩子智商、情商都健康成长,他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与祖辈、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的良好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朋友关系,才能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不寡交,不与人疏远,在家庭、学校与朋友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成为深受欢迎的集体成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引导孩子克服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的交朋友,尤其是交同年龄的朋友,认真倾听他们和同伴交流的内容。在倾听中可以发现他们这一代人对问题,诸如:对老师的看法,对追求时尚、金钱和某些社会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听后坦诚地谈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明白社会中存在的美好与善恶。

培养健康的心理,儿童时期要让他们有挫折体验和承受能力。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时候,当自己遇到困难或所处环境不尽如人意时,能运用可行的办法,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能采取健全的、成熟的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幼儿性格;民主型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纵容型、民主型这四种类型。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这是由中国儒家文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等级制度衍生出来的一种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严重的家长制作风。它要求孩子绝对的听话与服从,父母们总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他们并不知道就在“听话”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字中,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个性等宝贵的人格品质都不知不觉地在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和服从中丢失了。而且很多父母信奉“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的信条,在家庭教养方式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吓唬等代替严格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自我依赖程度也较低,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气质弱的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而气质强的幼儿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

2.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具有普遍性。溺爱型的儿童家长将自己的感情以及物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中去。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的帮组和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包办,并且一味地迁就孩子,具有过度保护性。

(2)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

3.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他们懂得尊重子女人格,能采取孩子的意见,不粗暴打骂,不强加意愿;父母处事公平合理,有了错误敢公开承认,讲道理;对子女教育注重方法,循循善诱。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态度,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沟通。

(2)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具有自尊心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强的自觉性,聪明伶俐,活泼外向;有是非鉴别能力,具有创造精神。而且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带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

三、父母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不同,幼儿的性格表现也不同。那么针对幼儿的不良性格特征怎样才能培养出幼儿的良好性格呢?以下是本人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如果长期由着父母“包”下来,只会导致其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我们只有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其思想、行为,注意抓住一次次锻炼的机会,提高其自理能力,从才会使其日益趋于独立。“放手”让孩子向自己生活的空间索取自理能力。当该孩子萌动“想做”的心思是,父母要及时放手,让他自己完成,让孩子体会“做”的乐趣。抓住机会锻炼孩子,满足其好奇,好玩的心理,体会“干活”的乐趣。

(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天性,但是父母在爱的同时,有没有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呢?孩子的正确言行和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给予支持和鼓励,如果要求不合理,言行不正确,不但不能给予满足还要给予耐心说教,使孩子懂得道理,学会做人。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坚持人格的平等

平等是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不能忽视孩子的地位,不能轻视、压制孩子的正确意见,更不能侮辱、体罚孩子,而应该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并且与其探讨家里的各种琐事,对的就采纳,错则加以引导,使孩子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5

社会是由数不清的家庭组成,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如同陶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模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模样的雏形”。那么在家庭这特殊环境中的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任,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是开启幼儿心灵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的利弊

家庭环境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中产生的影响,外界的内在都具有,古有“孟母三迁”这一说大家都知道,那么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内在因素俱多:一是情绪上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使幼儿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下。二是品行上的。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没有规律,比如经常性的在家中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幼我经常饥饱失常、睡眠失调,天长日久也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其次,家庭教育的观念。父母对家庭中的幼儿教育重要性和自身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教育,可有的家庭认为学前教育就因是幼儿园的事、老师的事,教育就是教知识,他们对自身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缺乏自信,仅仅是幼儿看护、照料其的起居而已。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过份的溺爱,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着一根根“独苗”,现在的父母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担心幼儿的未来前途,在教养过程中,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过分保护和干涉,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容易使幼儿形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最后,家庭环境中还有不乏的“隔代亲”,不少家庭的老人所占比例较多,祖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使人感到隔代特别亲,然而上一辈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结构,还有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根本上的差异,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上的现象,有碍于幼儿家庭环境中培养教育的实施,所以要加以克服这些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为幼儿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处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快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在情上做到相互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护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2.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就能形成,而是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的结果,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以后的学习中对幼儿都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3.幼儿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在家庭中要明确幼儿的位置,使他们快乐的成为家中的主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诸多方面的需要。

4.家庭如何做到真正关心幼儿 这里所提到的家长真正关心幼儿是什么样的程度,是过分的保护还是过分干涉,要么就是家长属严惩型,也常是出于对幼儿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容易使幼儿产生逆返心理,往往变成你说让他朝东他却往西,返叛的心态较强,那么做家长,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切实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更好的发展其智力和创造力。

以上所讲的内容,家只要把家庭文化、物质环境和家庭关系环境充分和合理安排,才能使幼儿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公如何快乐的成长。

二、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几个方面

现代家庭教育是五花八门,教育种类也是层次不等,但是只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规范性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教育,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归纳为这几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的全体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是整体而又全面的综合性教育,要想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他家庭成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其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也可以向有关专家或幼儿老师求学、取经,更好的补充文化,科学知识,对家庭教育认识和实施起到更大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能否理想的实施,达到最满意的成果,重要的一点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全面素质提高是分不开的。

2.给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独立的自由这间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一个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主动的,可以发展的个体,在与孩子交往,我们只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去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到循循善诱即可,对幼儿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意和理想的个人发展的内动力,怎样来培养幼儿的自信,首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承担一些事,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让幼儿从事事情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自信,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次,根据孩子特长,让孩子全面的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在孩子活动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明确自我,树立自信。

最后要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现在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新的世界,因而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强者气质”,敢于向挫折困难挑战,具有一种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以后适应,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只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将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4.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的表达反映了人的素质,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语言要求发展制定,使语言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一是创建良艰险的语言环境。卡尔威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老管家忍痛辞掉,就因为老管家的发音有些不标准,会影响孩子的口语发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始。二是引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一个随意、自然的说话氛围,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接受大量的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体传闻和书刊,扩开孩子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把看到的、听到的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当然家长要多给予表扬来激发孩子使其更上一层楼。三是培养幼儿的思维。会说话是一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说的更好呢?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息息相联的,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练习,教孩子在说话前要先想好怎样说,以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要做到言之有序,时间久了,就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5.如何实施随机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6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由于受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改变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不良家庭教育形式,如祖辈宠溺孩子、长辈难以身作则、父母爱的“过度”等。本文将具体分析这些不良家庭教育形式对个人品德养成的负面影响,并深入探析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不良家庭教育;个人品德;负面影响

个体在社会中所展现的品德特性间接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好坏。好的家庭教育标准是“和”,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家庭与外部关系的和谐,即家庭成员具备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尊老爱幼等健康向上的个人品德;不好的家庭教育形式会导致孩子形成好逸恶劳、不忠不孝、贪婪享乐等不良性格。本文主要分析不良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人品德养成的负面影响,以探求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不良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祖辈宠溺孩子

现代家庭几乎都是“小家庭”模式,即“4-2-1”家庭(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而孩子是家中的“宝”。年轻的父母多忙于工作,孩子便交给老人看管,多数祖辈常因年轻时生活条件受限没能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从而把更多的爱弥补到孙辈身上,出现了“隔代亲”“祖辈惯”的普遍现象。祖辈对孩子的宠溺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关注过度,即孩子本可以自己独立做一些事情,祖辈家长却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缺失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第二,监督过度,即什么事情都要监督孩子、检查他们的行为,这种行为造成了孩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懒惰性;第三,迁就过度,即一些祖辈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这种对孙辈过度疼爱、处处迁就的现象,容易造成孩子独立能力低下。

(二)家长难以身作则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通常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一些家长没有在家庭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例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大人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攻击性的坏榜样;还有一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强制性要求孩子去上一些不感兴趣的辅导班,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别人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有一些父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对孩子不耐烦、粗暴,在回答孩子的一些问题时只是敷衍了事。

(三)父母爱的“过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如现在的“明星效应”,社会个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直接了解明星的吃穿住行,一些年轻人纷纷效仿,而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便尽己所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学校,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穿戴,导致一些学生虚荣心作祟,即便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也要想办法进行攀比。据光明网报道:一个家境一般的中学女生看自己班上有同学用苹果手机,为不输班上的其他同学,强逼自己的父亲为自己购买最贵的苹果手机,即使父亲表情沉重、不愿意给女儿购买,但出于对女儿的疼爱还是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二、不良家庭教育对个人品德养成的负面影响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即品德主要是通过家风的熏育、陶冶来实现。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品德;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会给家庭成员的品德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道德认知缺失

由于孩子在家庭中深受祖辈宠爱和呵护,祖辈们不注重对他们心理、生活、社会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味地骄纵,导致孩子踏入社会后缺少对生活规范、道德价值系统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使其道德认知往往处于冲突与矛盾状态:不能很好地做到义利取舍、思想意识较为极端、遇事不够冷静、不能独立面对社会、自主独立性较差、需要家长及亲人的支援或帮助。

(二)道德意志薄弱

由于一些父母自身行为不够严谨,没有做到良好地言传身教,导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便随着学历的提升,以及自身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仍对很多社会现象或问题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且自控能力较差,获得成就时容易骄傲,较为浮躁,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选择退缩,甚至萎靡不振,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由此可见,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毅力和意志却不足。

(三)情感较为冷漠

情感是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要素。健康的情感会促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反之则会阻碍个体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由于当前部分家庭忽视情感道德的教育,导致家庭成员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真诚对人,不懂得珍惜与他人的情感,且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即便做出伤害他人、以不正当手段贪财等行为,都觉得是正常之事。

三、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对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显然,好的家庭风气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做事态度、处世伦理。为有效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需要强化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教化意识、加强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培养功能、促进家庭教育中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

(一)强化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教化意识

家庭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成年之前的孩童教育,它是一种全程性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祖辈应转变自己“疼爱”孩子的观念,以合适的方式去爱孩子,不要过度宠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习日常生活之道、待人接物之礼,如家长要对长辈做到尊敬孝顺,重视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使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准则;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聆听孩子的意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如可以通过开家庭会议的形式聆听孩子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二)加强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培养功能

家庭作为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接触道德的最小单位,是最早感受到人情世故的地方,并以血缘关系和家庭权利感受来自于人性的温暖与亲情。因此,应营造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家庭氛围,让长辈与晚辈、丈夫与妻子、家长与孩子在互动中产生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家庭情感。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对网络上热点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来丰富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内容,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感情,让个体在良好的氛围中体会慈爱、孝爱、友爱、情爱的伦理情感。这样一来,家庭中的个体才能把家庭中良好的道德情感带到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友好相处。

(三)促进家庭教育中的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

在我国,家风的传承已有上千年历史,许多论著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清代的《家书》等。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可以将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融入其中,家中的老少都可以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家风。比如,在《家书》中提到要“勤俭孝友”,即要勤劳俭朴持家、孝敬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清代名臣于成龙在《于清端公治家规范》一文中,告知子孙要养成一种什么样的金钱观、财富观,在他看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赚钱,不能贪图享乐,要乐善好施,这样才能积福积德。诸如此类的名人家风家训都值得当下的家庭去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寿灿,杨云.以德齐家——浙江家风家训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3]刘丽容.论道德信仰的缺失与重建[J].嘉应学院学报,2006,(4):50-54.

[4]马一源.论“小家庭”时代的家风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112-115.

[5]白海燕.好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德育研究,2015,(12):60-61.

上一篇税务管理条例

下一篇常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