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环境 教育 辅导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引导,而任其发展必将给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甚至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及智谋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7 ,张漓雅;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摘 要:近几年,素质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005-01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中学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出现,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捉襟见肘的窘态,这就让我们做学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可以从走进学生心里来强化教育,并在营造一种氛围中,加上日常礼仪教育等方面来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王东莉.论思想教育的人文关怀[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素 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系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宽严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论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改进体育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注体育教学安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更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世人关注的大问题,提高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情景,建立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之上的评价机制,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挑战,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更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就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抓住学生的成就心理需要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思维;其次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把学生解放出来。如今的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在对于健康认识转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它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因此,在体育课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使之紧张,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锻炼,并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快乐,这就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境,从而使学生对学好体育产生信心和希望。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有的学生弹跳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得较快等。这就要求体育老师要根据各自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比赛。
二、多赞扬,少批评
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希望老师表扬”的想法,希望得到赞扬、肯定、合理评价的情感性心理需要。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地分析研究和对待,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就能够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或者是教师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差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形成心理障碍。
三、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学生心理的平和、积极、舒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训练中要妥善科学地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实现健康的心理提供了坚固可靠保障。对于某个教学案例,教师不能单一地、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导入课堂,做到有目的地合理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科学地安排下轻松愉快范围中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情感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如进行短跑测试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型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明确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使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认识不足,克服自卑。特别是学生犯了错误,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个别教育,不希望把问题、缺点、错误暴露在同学们面前。所以教师查充分了解学生当时的心理,课后进行心平气和开导教育,就会收到良好效果。相反,如果采用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指责,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消极情绪。
四、利用好体育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好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中,从中让他们的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自主创新、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学校的课外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并能积极参与,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在“玩”的过程中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大量空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在“玩”中所涉及的人、物、成促进他们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他们置于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比如,在进行班级篮球赛、校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前后,学生的思想就表现的非常稳定,违纪的学生明显减少,这正是体育活动收到的良好效果。
五、利用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人格教育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teaching, both initiating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terile personnel to be considered true education. In this sense, a healthy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 students knowledge are equally important. Therefore, to train th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i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t can help us from a more positive, more constructive point of view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必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点将为社会的发展所证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还不容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媒体,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笔者认为,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学习择业压力过大及环境的变迁 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一些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对环境的不适应是非常明显的,学习上的自主、生活上的自立、思想上的自律,与中学明显不同;入学前的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进入大学面临重新认识自己与别人的过程,昔日的佼佼者到现实的“平庸感”,需要相当时日去调整和适应。
2、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及心理上的冲突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也是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这两年的学生工作中了解到,除了一部分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和继续升学等方面设立了一个努力目标外,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奋斗目标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正象一位学生迷茫地对笔者说:“开始我真的对大学有很多憧憬,可是真正上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给自己找准位置,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吃饭。现在社会上人才这么多,本科生也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我不知道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做。”在现实生活当中,人常会有多种动机,面临多种选择,如果这些动机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见的,在选择上就容易出现工作的冲突,如: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的冲突;学习功课与社会工作的冲突;恋爱与学习的冲突;渴望与异往与怕被拒绝的冲突;等等。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形成心理压力,增加适应环境的困难,对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内心世界的各种根本价值观的冲突,甚至可以引起人们的厌世、颓废和绝望,极大的消耗人的心理能量。
3、面对挫折无所适从 还有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心理。他们表示,在遇到困境或者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有大三的某学生对笔者说:“现在社会对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也给自己设定了比较高的门槛,并且设定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因为我觉得自己输不起,一旦失败了就会和同起点的人差一大阶,自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挫折和失败在我看来很可怕……”
4、很多人把话闷在心里 还有一部分学生遇到不良情绪时喜欢“闷在心里”。正像一位学生所讲:“我觉得社会很复杂,所以也不太相信别人,遇到什么事情我想还是自己解决得好。”
应该看到,由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因而不少大学生对维护健康不够重视。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面临多种选择、机遇和激烈的竞争,他们正处于个性发展和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质,已刻不容缓。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微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形势的严峻,强烈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当今世界变化之大、之快、之猛,是相当多的人包括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感到迷惘、困惑。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全面发展与早日成才,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正成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格教育问题的引入
教育是教书育人,既教书又育人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教授学生知识同等重要。针对上述几点原因,笔者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考虑以人格教育为切入点。这是因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此外,健康人格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再者,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但只有具备健康个性的人才最具备承担这种责任的自觉,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入手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促进。
以健康人格教育为切入点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这是把大问题化作了便于操作的小问题。因为人格教育是有潜力的,它更具有持久性和高度的可移性。
人格的含义很广,可以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还可以从生物社会学角度来说。在中国泛道德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人格”一词一直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主要指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格调、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尊严等。在20世纪,人格问题成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出现了多种人格伦理。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时所戴的假面具。演戏时戴的假面具表示西剧中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的某些典型性,如“高傲的人”、“狡猾奸诈的人”、“忠厚诚实的人”等,这就像中国京剧中演员的脸谱一样,观众一看就知道此人是“奸臣”还是“忠臣”,是“好人”还是“坏人”。后来演变到指演员自身和他所扮演的角色,用来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把人格看成是面具那样的东西,说明了我们自己暴露于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人格。
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人格曾经做过认真、长时间的探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曾综述提出:人格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最为简明的说法就是,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人格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又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心身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也即人格是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并影响到个人行为和自身发展的一个组织因素,是性格、能力、气质的总和。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家庭生活得幸福与否,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都与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个人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不仅涉及到个人也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就曾说过,“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过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的向现代化的转变―都不可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健全的人格修养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条件和基础,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德育应以理解、尊重为基础,用爱心去感化。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大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自信、诚实、谦让、忍耐、谨慎等都是大学生较好的人格特质。与他们中学时代相比,变得相对沉稳、平静、自信、乐观和宽容。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渐趋稳定,这种健康人格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适应大学生活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独立地评价自我,独立地看待权威、集体和社会,独立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2)、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广泛性,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容貌和仪表,而且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少人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概况性,能对自己进行理想、辩证和定性的思考。4)、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能自己或借助他人的帮助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我调节。5)、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时出现碰撞,“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也会产生冲突,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理解或认同。大学阶段是展开自觉探索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正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虽然在生理上逐渐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思想上有着极大的可塑性。笔者认为健康人格的心理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2、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3、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三、对高校健康人格教育的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学校开展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前提。学校和教师只有转变教育只是为了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习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教学观,并付诸教育实践,方能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氛围。
2尽快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科学检测和评价体系这是实施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制度保障。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必须尽快改变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功能、手段过于片面单一的弊端;改变那种事实上仅强调通过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判断学生、教师、学校的教育成就的做法,建立一种不仅关心学生考试成绩,而且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机制。3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这是实施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人才条件。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和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辅导员,要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积极探索开展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机制,发挥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
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也潜移默化 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他们总模仿于外界影响,何况是与其朝夕相处的学校、班级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中,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评价的高低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本身就是道德行为的示范者,这种身份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度。教育者对自已讲的德育内容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充满智慧和激情,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受感染程度。如果教育者对自已讲的内容言不由衷,缺乏热情,即使是很正确的德育内容,受教育者也不会积极接受。从课堂教学来讲,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支持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具体说来,要入情、入理、入心。所以我们要十分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精湛的教艺、深厚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努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与威望,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水平,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以迎接当今社会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江伟康. 大学生健康教育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古月群等.适应与超越[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开复.与未来同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心里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体意识;以人为本;和谐校园
0 引言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复杂多样的,较之其它学科要丰富得多。
1 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中学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组织形式多样,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及个人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往。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地位上交流意见。上述不平等的地平,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应改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表现自己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2 积极挖掘中学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田径课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而且田径课的特点是比较枯燥,练起来辛苦。在优化教法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球类是集体项目,讲求整体的配合,在球类课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在中学体育理论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特别是我国体育健儿在历届奥运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奋勇拼搏的精神、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秀的体育道德,用以启迪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3 积极鼓励中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
中学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以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方面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运动动作,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上得乏味的生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抓大放小”。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基本的环节,一些小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在准备活动中,让中学生根据要求去准备、去领做;放松活动、游戏活动也是这样。教师及时总结,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动作,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跃跃欲试。
4 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和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与技术技能,需要在课外与校外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体育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学习方法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自我养护法、创新法等。教师在实践中知道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关键要启动学生内发性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跳山羊时,有的学生有惧怕心理,不敢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阅读,知道动作结构;讲解示范后安排勇敢大胆的学生带头练习,教会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评价、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同学看到同伴轻松完成动作,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也能大胆练习;对于一些还不敢练习的学生,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我保护你”、“你能跳过去”、“勇敢些”等等,使他们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
5 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随巨大的心理压力,都要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我们要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6 引导中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中学生学习的成功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解除不良的情绪干扰。在队列练习中,学生出错时,不能让学生出列“示范”,让他们当众出丑,否则无形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失败时,笔者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教师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
7 结束语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地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并调节情绪情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完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国.孩子的心灵您怎样走进[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