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1
一、创造力教育研究的概述
(一)创造力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创造型人才。为了真正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多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其课程设置要以构建中小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目标体系作为最终目的。
一般认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对中小学创造力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关创造力的几个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创造力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人们对创造力的本质和结构也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有不同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创造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描述,而不同的创造力理论和定义对创造力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999年发表的英国国家创造力与文化教育咨询委员会(NACCCE)的报告,探讨了学校教学中创造力的性质问题,区分了两种定义不同性质的创造力:“一种是艺术领域的创造力,一种是少数天才身上体现出来的创造力”,第三种创造力是“大众创造力(democratic creativity)”。[1]“大众创造力”是指只要拥有适宜的条件和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所有人都具有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创造性成绩的能力。
所以,创造力应要“同时具备新颖性和适用性两个基本特征”[2]。在学校课程的不同学科中,对这两个特征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从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门类来看,艺术(含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更强调新颖性,语言与文学(含语文、外语科目)、数学、技术(含技术科目亦即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更强调适用性,而对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目)、人文与社会(含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新颖性和适用性可能同样重要。因此,需要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灵活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素质。
二、构建中小学创造力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
既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培养创造力素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高级目标和迫切要求,要达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造力素质的目标,就要围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素质目标,构建理想的创造力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创造力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从“创造过程和创造产品”[2]两个方面来衡量,而应该从创造力心理素质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关于中小学创造力心理素质的目标体系,有研究者[3]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创造力素质既包含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思维品质、人格特征方面的个体创造力的具体要求。此外,创造力的社会研究还发现,“许多创造行为是发生在合作情景中,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作出创造性成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经验背景越来越复杂,个体难以同时具备”[4]。因此,学生的“合作创造力”[4]也应成为创造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合作创造力被定义为一种创造过程中的沟通系统。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关注“个体间合作的形式、沟通方式,注重个体间互动的过程及效果,关注参与互动的个体在合作中的成长与发展”[4]。
合作创造力的提出意义重大,因为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5]作为教育的四大学习目标之一的论断不谋而合。可见,创造力素质应该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应该也能够被每个学生所具备和发展的,这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可喜而又有挑战的问题。
(二)课程的学习内容
教育目标必定体现于一定的学习内容之中,同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内容才能实现。我们认为:在选择学习内容时,除了要处理好学习者经验、社会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关系之外,运用心理学和哲学,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和知识的逻辑,顺利并有效地组织起来,而学习内容一般以学习领域或课程门类的形式来具体体现。
在学习内容上,除了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也应该体现创造力教育的内容,分科课程设计得好,同样也可以达到创造力素质培养的远大目标。比如,外语课程培养目标不仅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学生通过英语写作、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语言创造力、沟通创造力的进步。而语言创造和表达能力自然也是学生创造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现有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以及其他智育教育内容包含了学生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也体现了创造力教育的内涵。
(三)课程的资源建设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国内研究在这方面较少关注系统性、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但许多中小学大多围绕某一门创新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和课程改革的尝试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湖南邵东县第一中学围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推出了《科技创新方法》《科技创新案例》和《科技创新活动》[6]系列校本课程,以发展实验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学界就开始对创造力课程及其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比较成熟的成果已运用于改善课程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而且,在美国的许多中小学中,“选拔具有超常天赋和才能(gifted and talented)的儿童,并对他们开设专门的创造力培养课程(通常为难度很大的高级学科课程)”[7]。
所以,创造性课程理念最好能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且不必开设专门的创造性能力培养课程,变相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应充分整合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现有的活动课、专题课、综合课、研究课等选修课资源,搭建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力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服务。
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诸如MOOC、网上课堂、远程网络教室等电子学习资源将为中小学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使得开发差异化、个性化的创造性课程资源成为了可能。因此,有条件的中小学教室最好能组织相关教研团队,借鉴国外先进的创造力课程经验,结合本地的校情、学情,探索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创造性校本课程资源。
此外,创造性课程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所以它有着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殊的要求和特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放权,学校校长要亲力亲为,更新课程管理理念,改变忽视创造性素质教育课程的偏见和成见,提高课程领导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全校师生和家长积极投身于校本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来。
(四)课程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活动的形态和操作范型”[8],这里的“范型”主要是指“学习活动的总体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8]。例如,“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是采取接受学习还是采取发现学习?是采取独立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和个别学习)还是采取非独立学习(包括集体学习、合作学习等)?发现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操作策略?”[8]就学生而言,无论哪一类学习活动,都总是与教师的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不同学习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与教关系上的区别。
创造力教育的教学过程,如果从学与教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应该更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创造力素质涉及学生批判性思维、想象力等高级心理和思维活动,更需要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思维表征和创新知识体系,而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一些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应作为教师和学生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当然,源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法也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看来,我国创造力教育的教学过程应综合运用发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有效教学模式,结合各校实际课程资源情况和校情、学情,由校长带头,自上而下地探索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本校教师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推进创造性课程的实施效果。
(五)隐性课程与创造力教育课程
我们知道,早在古希腊时代有着无比璀璨的文明,涌现了灿若星海的代表高度发达创造力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许多创造性人才,甚至有学者认为:“希腊有着理性的文明、落落大方的竞争、坦诚自信、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身体美的热爱、思辨和求真的爱好、无穷的探索精神、赋予无形以形式的理智努力,与希腊人相比,现代人一望可知和残疾差不多。”[9]
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社会文化、学习环境等隐性课程与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是分不开的。隐性课程往往“具有弥散性(可以说渗透于整个校园)而非集中性的、带有较明显的零碎性而缺乏系统性、在学习的时空条件上也往往缺少明确的规定和界限”[8]。
可以说,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学习氛围、教风、学风之类的教育现象均可以作为隐性课程而时刻存在着,总的来说,“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和班风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10]。针对隐性课程与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所获得的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及其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0]
但要真正发挥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不仅需要开展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课程,从制度上规范广大校长和一线教师的教风,还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有特色的个性。
由于校园文化中的审美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和母子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春游、文化考察甚至游学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并创造机会吸引家长的参与,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等的创造力素质。
三、结语
创造性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对此要统一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的创造力培养经验,也有研究我国的教育背景和各地的校情、学情,优选创新教学方法,逐步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创造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要将个体创造力培养与合作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将创新性教学与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创设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课程资源体系,还要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隐性课程影响,为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实现和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余悦,贺雯.英国中小学创造力培养与面临的困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5):57.
[2] 刘桂荣,张景焕,王晓玲.创造力游乐场理论及其实践涵义[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81.
[3] 刘真东.对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0(3):49.
[4] 王亚男,张锦焕.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造力[J].心理科学进展,l 8(l):84-90.
[5] 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22-531.
[6] 谢伟琦.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教学[J].中学教研,2013(01):67-68.
[7] 蔡敏.美国中小学生创造力评价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47-51.
[8] 丁念金.课程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117.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2
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中小学教育现状一、引言
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是新课标下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理念,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做出了重大变革,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价值理念。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又是一个庞大且精细的工程,它的内容涉及到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绝不是编发一套新教材就可以的简单过程,而是十分复杂的教学探索过程。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成效,将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是教育观念是否得到了改变,并由此产生的对所有学科的一视同仁以及教学者的教学方式是否灵活多样,使学生更轻松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其次,是做到在地区、城乡教学条件不平衡的情况下,达到教学方法上的平衡。
1.教育观念方面
一直以来,在繁重的文化课负担下,美术教育与文化课相比都受到学生们的冷落。我国目前中小学专职美术教师数量也有较大缺口,学校美术课的课时也远远少于文化课的课时,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从小就送到各种功课辅导班来提高文化课的成绩,没有时间留给孩子进行美术修养的启蒙和培养。
2.教学方法方面
在一些省份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都难以顺利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更算得上是一种奢望了。基本的教学条件难以具备,师资力量弱的中小学缺乏足够的美术专用教室和画板画架等教学设备。可见,艺术学科的基本义务教育如何在这些地区开展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难度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经济上的。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基本作业练习材料,如纸、笔、颜料等。对于贫困的农村学生来说,也成了一定的家庭经济负担。还有部分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仍采取那种依样画瓢的单纯临摹进行教学,不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实施途径
在改变传统的对艺术素质教育偏见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宣传的大力宣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以往的操作过程中,教育措施的普及,一般施以行政手段,其不足之处是难以从思想上解决根本问题,另外也不易取得全社会的共识。在实施环节上,走过场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加大新课改的宣传力度,不是简单的行政手段可以做到的,从根本上解决全社会的认识问题,可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一番,尽可能地推动新观念的形成。
教材的内容结构上更适用于教学条件良好的学校实施。因此,编写更符合农村实际的乡土教材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其基本思路应立足于注重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多做文章,更注重教学形式和方式的实用性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教学媒材的消耗,使新课改更符合地域特征,更具有实用性和推广的可能性。因地制宜的教育体现,为艺术素质教育在广大农村的实施和普及具有实际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效地打破原有模式中全国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地方性的教材有利于在同一教育方针下,寻求百花齐放的艺术教育局面,中小学美术新课改也因此有了极为广阔的实验空间。
四、美术教学上的发展方向
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们要想使学生轻松快捷地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学原理,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展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有些课程内容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同时结合游戏、表演等活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美、了解美术作品,激发学生欣赏艺术、热爱生活的热情。
2.拓展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如在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参考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到收集资料的方法;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还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综合知识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新课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实行学分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在新课改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从传统的灌输走向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五、结论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避免专业化、单一化倾向,不刻意追求美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减少了抽象的美术理论和概念,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从整体上降低美术课程的难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必须对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反思,这样才能进一步地扩大改革成果,使新课程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程葆宏.试论美术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改革[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冯厚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研究与思考[J].教学探索,2007,(1~2).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3
教育信息化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都非常重视其建设。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仍然不高。为了全面掌握老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我们在赣南地区进行了调研,在具有代表性的“一区两县”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通过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对该地区中小学调研后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跟教育部制定的许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赣南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由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少部分与电脑公司合作或采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多媒体教室。农村中小学有些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老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下几方面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赣南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目前的发展状况。
1.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赣南城镇中小学开课率为54.1%,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从本次调查统计情况来看,农村县(市)区的小学开课率非常低,接近于零,总体情况见下表(其中学校不含村小)。
2.“校校通”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中小学校占全市学校的18.6%,全市上网的计算机共有2786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虽然“校校通”工程不一定需要“校校网”,但校园网是实现校园信息化程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全市校园网分布很不均衡,市直中小学有7所学校建有校园网,农村中小学没有一所学校有校园网。目前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接通的只有4所,并且应用得也较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源闲置情况。
3.师资队伍建设
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这是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前提。目前,全市信息技术课专职教师已达到619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来源主要是应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或社会招聘,还有小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据调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校通”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城域网和网站建设
赣南的城域网建设较为薄弱、建设的速度也较慢。市区各高中和少部分初中租用广电线路,市直中小学大部分使用电信宽带ADSL上网,这些学校都能通过网络与市教育局网站相连。各县(市)区教育局和一些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宽带或拨号等形式上网,农村中小学绝大部分都没有上网,因此,在网站建设和城域网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些学校“重硬轻软”,在硬件上不断投资和建设而忽略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建设,还有些学校只看信息化的某些方面,要使教育信息化获得全面均衡发展,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中小学远程教育
中小学开设远程教育课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很紧缺,有些学校不通过远程教育无法自行提供这些课程的学习,城镇中学通过远程教育可以给学生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这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允许某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重修,还能解决学生数增长而学校空间有限的矛盾,这是中小学发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原因。
另外,通过远程教育课程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特殊需要。贫困地区学校的学习资源普遍不足,如果远程教育能够在这些地区的学校得到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育信息化将至关重要。当然,费用是影响远程教育课程进一步拓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
2.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3.“校校通”工程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9-1
1999年6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秸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展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及理论
校本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概念: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专业发展的理论,对体育职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
从20世纪60年代起,教育改革浪潮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该同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人类知识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变化使得教育内容大量增加、教育目标更加精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已完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也完全成为专业工作者。专业化是指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专业性表现在: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资格的管理制度等。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的过程。它是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殊内涵在于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实施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构建是以专业化发展为高等进行的,不同阶段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策略
1.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
进行体育教育课程研究之所以要强调指导思想,是因为指导思想较之于课程目标更加具有宏观性,能高屋建瓴地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分析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而我国现阶段研究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不能单纯从教育课程本身出发,而是要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实际进行考虑。
根据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学者已尝试表述我国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其主要精神是体现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三个面向的教育一体化课程。这同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的高度上,将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改革精神,有助于促进体育的专业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英语;学生;主体;高效
时光匆匆,在与时俱进理念的指引下,近几年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高效性。我发现,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大致相同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教师为指导者、点拨者,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自己去摸索、探讨、学习、交流、拓展,尽可能地实现每一节英语课堂的高效。
中小学英语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从实用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练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慢慢地将英语当成一门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我们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方法,利用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及变通的能力,即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协助者”,由课堂主宰者转换为每一堂课的引导者、评价者、监督者、调控者和欣赏者。教材的生活化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英语。
如小学英语三年级(下)Unit 5 “Do you like pears?”第二课时与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6“Do you like bananas?”第一课时内容大致相同,都可以使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
我拿出文具盒,引导学生分小组使用下面的对话自由复习学过的相关内容。
S1:What is this ?
S2:It is a pencil box.
T:Do you have a pencil case?(问一名学生)
S1:Yes,I do.
(问其他学生)
T:Does she have a pencil case?
Ss:Yes, she does.
接着我拿出一个袋子让学生摸,学生摸出是橘子,在我的引导下这位学生说喜欢橘子,从而引出了like这个新单词。
T:What is this?
Ss:It is an orange.
S1:(去看) Yes, it’s an orange. I like oranges.(吃一片桔子,做出喜欢的样子)
T:Do you like oranges? (引出新单词like)
S1:Yes, I do .
S2:No,I don’t. I like apples.
然后我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香蕉、西红柿、梨、草莓等新单词全部引出来,并针对“Do you like …?”句型进行练习。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纷纷迫不及待地展示。
S1:Do you like bananas? (练习含有like的新句型)
S2:Yes, I do. And you?
S1:No, I don’t.I like pears.
根据情境练习新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的练习过程中,他们的个人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整个课堂已成为了英语语言的天空,这时我又推波助澜,在复习本课内容的同时,用赠送食物或图片的方法将整个课堂推向。
T:What is this ?
S1:It is a banana.
T:Do you like bananas? (练习巩固新句型)
S1:Yes, I do.(得一支香蕉)
当学生小组对话回答“喜欢”时,我就将手中物品赠送给他,这样所有的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展示,整个课堂沸腾了,学生充满了自信,开心地练习英语,教室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学生都喜欢上了英语课,他们为自己能学以致用而感到兴奋,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另一门语言的快乐。
最后,我让这些以小组竞赛形式得到奖品的学生在黑板上把今天所学的新单词归类(水果或蔬菜)总结,并用所学句子拓展一份关于本组组员对各种食物喜好的小报告。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灵活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就能达到高效课堂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6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运动中产生的,其核心是强调教学的效益,基本指标是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把时间、结果和体验作为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时间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学习速度越快,其效率也就越高。结果意味着学生经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体验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感受,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是有效教学的灵魂。三个指标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时间是前提,结果是关键,体验是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两个促进,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少的干预获得最多效益。
二、有爱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国著名作家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教育家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教学是教育的基础,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
爱同喜欢是不一样的。爱这个词在今天已经被过多的使用了,当我们说爱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只是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是喜欢的意思,而真正的爱同喜欢是不一样的,爱是爱生命本身,是生命之爱,是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的那种爱。有爱教学里的爱是生命之爱,有爱教学应当成为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有爱教学并不是要求学校专门开设一门爱的课程,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爱。爱的教学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不论教师是在教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要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种爱是体验式的,而非爱的知识。
爱要让学生体会到,爱的艺术在于被学生体会和接纳,才能产生回报。而回报就是愿意听从你的指导,接受你的批评。现实中,我们有的教师对学生付出不少,背不到课文,留下来背到为止;犯了错,留下谈心不厌其烦,甚至有的教师在中午放学、下午放学后都要留学生,表面看是为学生好,是关爱学生,但我们的关爱动机和付出,学生体会到了吗?动机和效果一致吗?因为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确是关爱自己的,他才会主动地,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我们在学生身上作的功才是有用功。在有爱的教学里有的应当是宽容、谦让、亲情和友谊,而不是相反,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才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
三、有爱教学与有效教学的交融
在师生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体验到了教师对自己的爱,就会及大的提高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许多思品教师都感叹学生对思品课无兴趣,对此现象费尽思考。其实,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不同的层次,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提问、小测、作业中,让绝大多数学生体验到爱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感觉到我能在思品课上得到教师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们就会提高学习兴趣。为此,教师上课切忌照本宣科。如果教师不关爱学生生活,不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对课本进行再开发,学生是不会对课程有兴趣的。
学生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度成正比。这种结合度越高,其时效性、相关性、现实性就越高,学生兴趣就越浓,教学就能回归生活。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对这种结合度的要求更高。
四、有爱教学与有效教学结合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具综合性的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进行爱的培养,使他们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品德,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思想品德课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这也给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要有良好的政治修养。这就要求从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二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就要求从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特别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热爱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甘于奉献的追求和志向,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