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1
一、概念的巩固和应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转”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并能灵活、正确运用概念,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概念在运算、推理和证明中的作用,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及时巩固所学的新概念
1.对于新授课,给出了概念之后,要及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变式,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高》之后,就要运用“变式”提供给学生各种典型的直观材料,或者不断变换“高”所呈现的形式,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其本质属性。如图:是三种不同三角形的“高”的不同位置,通过这几种形式的变换,三角形各边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一本质属性就正确地揭示出来了,这样获得的概念更精确。
2.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正确阐明概念的本质属性后,让学生做一些巩固练习,通过学生的练习,初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概念作简单判断的能力,每做一次判断, “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在学生头脑里重复一次,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但是如果只是反复操练,学生学习概念比较厌烦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可以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解题,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2)》我采用游戏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数学概念。游戏规则如下:本游戏有三档题,分别为20分档题,30分档题,50分档题,全班同学分成两队,分别为猫队和老鼠队,首先由猫队同学派代表选题给老鼠队同学做,老鼠队同学想好了答案马上举手回答,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有一次机会向本组的同学请求援助,答对的同学有资格给另一组选题,选过的题不能再选,从低档题开始选,积分最多的组为获胜组。
转贴于
(3)(4)若,则。
总之要同时呈现多种例子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概念,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更好地掌握概念。
(二)密切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事物的一种反映,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就是用于实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概念、升华概念。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概念的应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二、梳理概念、融汇贯通,注重在体系中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合”。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数学学习
引言
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知识之一,是学好初中数学的起点。
掌握理解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与数学思维构建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解题能力的优劣,这些都与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重视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意义重大。以下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方法探讨
概念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起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主要知识点。初中数学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概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将数学概念进行引入,学生不但可以较为轻松的获取数学概念的知识模型,而且通过学习老师对于概念的引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的进行归纳能力的总结,可以产生更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以生活实例进行概念引入,直观贴切,容易理解。数学同时也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找实例,有利于将现实中的生活知识和数学知识进行融合。如我们在天气预报中经常听到的零度以下,零度以上这类说法,就可以结合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给予学生进行讲解;几何中的对称图形以及平移、旋转等可以从蝴蝶、汽车以及车轮的旋转中进行探讨。
通过例比的方法进行概念学习,以旧换新,寻找差异。从初中学生的规律来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数学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通过探讨与辨析,从而建立起新旧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如对于等边三角形概念的推导可以从等腰三角形进行演绎;菱形中一个内角是90°可以获得正方形的概念,这些都是很有用的数学概念学习方法。
除了以上两种常用的概念的学习方法,注重概念间的关键词也可以形成对概念的认知能力。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建立在“方程”、“次”、“元”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元”是未知数,“次”是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所以次数是针对整式而言的,因此“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理解起来便于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为后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注重数学概念的课堂应用
数学概念是针对数学语言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所以针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学习,重要的一点是将数学语言与数学概念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以加强理解和应用。所以在日常的初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将数学概念中单纯的语言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的符号信息。如在进行圆的有关概念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这种图形非常熟悉,但是却对圆的概念不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于这些概念给学生准确详细的讲解,如“定点、定长”这些概念的解释。从而加强对“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刻理解
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对于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是学习数学概念的高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要指导学生把握数学概念的准确性、严谨性,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数学概念中的内涵越少,往往外延越大。如自然数是人们在一开始就接触的一个数学概念,随着学生学习的进一步的深入,逐渐将有理数、实数、无理数等概念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实数中不仅包含了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等概念,显然,实数的概念就要大很多。另外从四边形的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的理解更加明显,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是梯形,二组对边平行是平行四边形,二组对边平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是长方形,二组对边平行且边长都相等,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正方形。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演化与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各个图形概念之间的桥梁,提升辨析迁移和探索能力。
小结: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应该将概念的学习摆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老师应该不断的探索对于学生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探索更为适合学生的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充分理解,以达到学好初中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俊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2]林敬忠. 浅谈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 2010(23)
[3]史飞羽.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3
一、重视情景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应结合具体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这种模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比如我在教《打折销售》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我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情景: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学生经过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出来三种意见: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于是我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题目: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两全其美。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和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能够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比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动手实践平台:将学生按每组4人分组,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实践:1、制作等腰三角形纸片,并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2、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3、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4、讨论你们的发现,写出结论。此要求提出后,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等等汇集成一片,整个课堂的教学都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纷纷展示各自的成果:1、两个底角相等,2、两腰相等,3、折痕是对称轴,4、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5、折痕把底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亲身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和专家、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对教材从全局着眼,整体上认识教材,深刻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书本知识向生活水平回归,向学生们回归。教师更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补充、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融入生活,才会对学生的数学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与新形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反思
对于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说,新课改与新形势的推进是机遇也是挑战。说是机遇,是因为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更加开放、人性与个性,旨在用富有创新精神、趣味性与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思考、自觉学习的平台。说是挑战,是因为新课改的教育精神走入数学课堂教学已有些时日,却并没有预期的提升效果,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多方面的反思。因此,明确新课改与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与发展趋势,并配合以科学有效、合理有序的课堂导入方法,才会使初中数学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引导”的反思
笔者认为,教学这个词的含义不仅有“教”也有“学”。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过于重“教”就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应合理转变这种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首先,重视引导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在课堂中受教师的主观教学限制而放弃对自我思想放逐的现象;其次,重视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而非依赖于教师学习。
例如,在“数据与图表”章节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师重“教”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电子屏幕、课本、挂图等教学配件为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直接灌入式”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统计图表产生最直接的视觉效应。但是,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不同统计图表特点的理解,也并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乐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入统计表的特点比较中来。如,教师在课前说:“同学们,大家多高了啊?谁是我们班最高的呢?大家是不是一年比一年高啊?”首先,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兴趣,大家会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身高,会自觉开始与同伴的身高进行比较,会思考自己这些年的身高涨幅,也会关注到谁是班级最高的同学等等。而其实,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凭借问题设置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即帮助学生在潜意识中理解各种统计表的特点。如,条形统计表较为直观地呈现了所有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将班级学生的身高以条形统计表的形式展现将清楚地看出每一位学生的身高数,并可以轻松地找到班级中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而折线统计图则很清楚地看到数据变化的趋势,也就是当学生想要查看自己近些年身高走向时应选择折线统计图。
(二)对课堂中教师地位的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是课堂的实际管理者。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者,对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理念反思,是对千百年来教师地位的转变,使教师从原本的主动教学角色转变为被动助学角色。一方面,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乐于合作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教学导入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例如,在“直棱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摒弃受传统主动教学地位的限制,转变教学理念,以辅助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直棱柱的特点:如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制作直棱柱,并以小组形式对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进行讨论等。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研究,学生对直棱柱的各项特点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再让学生概述讨论思路与过程,从而有效完善学生的思考结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反思
(一)转“严肃”教学为“乐趣”教学
数学是极其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也习惯性地以严肃的教学方法教学数学知识。然而,过于严肃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另一方面也会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数学学习是枯燥无趣的。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课堂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里以教授“特殊三角形”章节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心有灵犀”这个游戏的特点,将“特殊三角形”这节较为枯燥的课程改变为以学习知识为目的的趣味性游戏教学。所谓“心有灵犀”游戏,就是一个人通过比划或描述,另一个人来猜他比划描述的是什么。比如老师出题板,第一个词是“等腰三角形”。面对题板的学生看到后,开始描述:“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反方向的学生通过他的描述,猜到:“是等腰三角形。”然后,老师再出下一个题板,等边三角形。下一组学生描述:“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对面的学生答:“等边三角形。”有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描述或猜答错误,如描述:“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猜答的学生说是等腰三角形。这就是判定出现了失误,因为两个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才是等腰三角形,而非任意两个角相等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当前面的学生进行“游戏”时,下面的学生也要认真听,找出他们存在的错误。
(二)创建感官实物教学方法
所谓感官实物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效应,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替代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将学生的各项感官意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以能达到高效认知知识实质的目的,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联想空间,因为丰富的联想力对解决数学难题是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的。
例如,在“投影与三视图”章节中对“简单物体的三视图”教学,若教师采用对过于抽象的物体进行语言表述的教学方法,就无法真正让学生明确物体的三视图绘制规律。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诸如篮球、正方体粉笔盒、长方体文具盒等简单的物体。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通过感官认知观察这些简单物体,使学生对物体产生基础性印象;然后教师再将物体的不同面展示给学生,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触摸、查看物体,使学生对物体各个不同面的特点有了深层次了解;最后教师再通过三视图的具体形成方式及投影内涵,向学生揭示三视图的真正数学意义与实际画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感官实物教学方法对教授不同几何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等是十分有帮助的。
反思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是对课堂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深层剖析,不仅有利于根据问题“对症下药”,也有利于不断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反思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是对教师专业素质与技能素养的有效强化,不仅有利于持续完善师资力量,也有利于改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历史弊端;反思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是有机迎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精神,不仅有利于实际贯彻新课改的诸多教育宗旨,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杨官平.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若干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5
一、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打折销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成本是多少元?
先向学生提问:大家经常遇到的商品跳楼价、让利大酬宾等活动,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此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1)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本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怎样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展开热烈讨论,对于问题(1)、(2),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3),有的学生认为“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商品售价与商品成本价的差”,有的则认为“商品成本价是商品售价与商品的利润差”,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师生都融入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3)是解决例题的关键,此问题攻克了,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教师从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4)、(5)的答案.然后由其他学生做“小老师”,对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此时学生参与教学的情绪更高涨.最后,教师再做归纳和小结,使学生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基础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自主活动,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然后,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目的是给予学生示范,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注重由“传授”向注重“引导”转变
教师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数学,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时,我提前一天要求学生每人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拼出不同的图案.课前五分钟,我发现学生拼出的图案并不多.上课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感知、体验七巧板的“魔力”.具体做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五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拼出的图案多,同组的同学可以讨论,但不准参考其他组的图案,然后选出一名代表把拼出的简图画在黑板上.并说明拼出的形状,想表现什么.结果出乎意料,拼出的图形竟达到六十多种.
再如下图所给出的是一次函数y=2x+1.
1.同学们第一观察出来的图形从左往右看是一个上升的趋势,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y会随x的增大逐渐增大呢?
结论:在一次函数y=kx+b(k≠0)中,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
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一次函数y=2x+1的图形,经过了一、二、三象限.
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一次函数图形不经过一、三、四象限呢?从一次函数y=2x+1中k=2>0,它只能经过一、二、三或、三、四象限,那么顺势提问为什么不是经过一、三、四象限呢?因为直线与y轴的交点(0,1),从而决定图像只能经过一、二、三象限,归纳出在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形分布特点.
4.在上题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不解方程求2x+1=0的解,从函数图像上看可以转化为直线y=2x+l,确定它与x轴交点横坐标的值,因而解决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解ax+b=0(a≠0,a,b为常数)当某个一次函数y=ax+b(a≠0)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x的值,观察图形虚线两旁的部分有何特点时,虚线左边的部分所对应的y值小于0而虚线右边的部分y值大于0,从而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解ax+b>0或ax+b
三、由注重“模式”向注重“个性”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即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从“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真正体现新教材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从不同层次对数学感兴趣,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比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我们让学生用指定的“零件”拼图,他们的构思异常丰富多彩.比如这样一幅图片“-oo--”,我们可能把它看成比较具体的某一个事物,一位学生对它的解释是:“这就像一条人生之路,有时候顺顺利利,有时候却很坎坷,有弯路也有直道.”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一个方程让学生赋予情境,学生的说法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参照经常看到应用题背景,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有的拿班里的同学做主人公,有的甚至把它放进像蜡笔小新、机器猫、奥特曼这样的动画背景中。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其他方法.”“老师,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此时,我们总是尽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四、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不但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过程,并不在乎结果是否正确,而是看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时,不是要求学生脱离实际地死记公式,也不是完全靠老师在黑板枯燥无味地讲解,这样只会造成记住了公式,但不会运用.只有彻底了解公式是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得到的,以及它的形式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它,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形成过程,这一点课本处理得就比较好.它先是从一个个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开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其次由各个图形整合成一个整体图形进行面积计算,得出了公式(得出新的知识),这样学生既知道了怎样计算实际面积,又理解和掌握了公式.
五、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转变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把知识的传递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而是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讨论允许学生说错,甚至“异想天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环境因素的刺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可提出问题:一手推车满载时,可装半袋面粉加180斤大米,或者4袋面粉加5斤大米.求1袋面粉的重量.设一袋面粉的重量为x斤,那么请大家考虑一下,对于这个方程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列出来?越多越好,但每个人至少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数学教学的改革又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以教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要突出精、活、新
1、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突出一个“精”字,即精于点拨,精于启发,精于引导.既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领会教学内容,又要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探求、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快乐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在紧张而欢快的思维过程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教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特别要提醒学生克服单向性思维方法,培养多向性思维能力,并且注意及时改变思维方向,调整视角,使思维畅通并有所突破.
活,不仅仅反映在教法上,还可体现在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编.比如,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条件的强化与弱化,特殊到一般,一般也可以到特殊等,尽可能地使课本中的例题“活”起来,以提高课本例题的教学价值.除此之外,还应本着出活题测能力的宗旨,给学生再设计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作为同步练习题。
3、教学设计要有特色,即在教学形式上要新颖多变,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要详细充实,在总体安排上要有明显的风格特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有常学常新之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带给学生身心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要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
事实上,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所谓“枯燥”的教学内容或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内容或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想方设法引入“活水”,给教学内容赋予新意,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形成良好的兴奋状态,进而接受、消化新的知识。
三、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旨在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去探索数学,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亲身体验如何学数学。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由此,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四、科学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