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部门工作管理制度

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1

采用数据、量化来定期考核评估各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成效,为绩效奖金的发放提供依据,使个人薪资保持合理水平。

2.适应范围:

适用于各生产部门及品检课的管理工作考核。

3.职责

3.1办公室生管负责统计各部门月生产总产量、生产计划达成率、制造不良率。

3.2生产部负责呈报部门月生产总工时。

3.3物料组(&财务部)负责各部门物料损耗数据的呈报。

3.4品保部(&生产专员)负责各项考核数据的统计汇总。.

3.5经理负责按本办法对各部门进行考核评估。

4.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

4.1生产效率30分

4.1.1生产效率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效率=当月部门总产量×考核指标×100%

当月部门总生产工时

4.1.2考核指标各部门分别设定。

4.1.3当月生产效率高于设定值则得满分。每降低1%扣1分。

4.2生产计划达成率20分

4.2.1该项考核内容为各部门派工单、《客户订单一览表》完成情况。

4.2.2生产计划达成以产品最终交付下一工程日期为准。

4.2.3无材料及突发性因素而影响生产计划延期二天内,由经理核定后可视为按期完成。

4.2.4生产计划达成率未满50%,考核为零分。

4.2.550%以上每增加5%得二分。

4.3生产品质状况30分

4.3.1该项考核分三个方面:交验(制造)不良率10分、报费重工费用10分、品质投诉退货频次10分。

4.3.2交验(制造)不合格率以品检课检验报表记录为准。允许标准为不良率为2%,凡超过2%每批次扣一分,如属重大损失之不良或不良率超过5%以上则追究责任。扣扣完为止。

4.3.3报废重工费用以《报废申请表》、《重工记录表》为指标,每增加50元则扣一分。

4.3.4品质投诉之相关之责任部门,及被后工程投诉每次扣一分。

4.4物料损耗率20分

4.4.1该项考核以每个自然月发生之刀具、凸轮、圆棒、刀片、手套、洗衣粉等消耗品费用为指标。

4.4.2计算公式:

物料损耗率=当月部门耗用金额×考核指标×100%当月部门总产量

4.5安全生产与纪律10分

4.5.1以工伤事故记录和厂规厂纪为依据

4.5.2凡无相应违规记录则可评满分。

4.65S评比10分

4.6.1以5S每月稽核结果为依据。

4.6.2每月5S稽核80分以下则每低一分扣5分。扣完为止。

4.6.35S稽核80分

1.1部门评分100分为及格,员工发基本奖金100元,班长、技术员每分发放200元,课长300元。

2100分以下者,以上每高2分加1分。

5.5.奖金发放办法员工每1分加发放绩效奖3元、班长、技术员发放6元,课长发9元

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考核 企业战略目标

一、引言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工作始终核心地位,并与企业员工的薪酬、人员的调动以及职业规划有着必然的联系。另外,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员工的积极性和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了企业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才被广泛认可和运用。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达成,并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形成鼓励优秀和惩罚效率低下的氛围。它一种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因此,本文认为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中,绩效衡量工作结果,其过程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从促进个人绩效的提高,最终实现提高部门和组织绩效的目的。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做进一步的了解:

(1)绩效管理是一种统一管理系统,不管是对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员工行为和结果进行管理。因为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的了每个员工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因此在企业活动中,员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简而言之,即绩效管理制度为员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3)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中。

(4)绩效管理尊重员工,以人为本,能起到充分挖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和。对考核内容以及指标合理设计,并与员工经常进行沟通,营造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员工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可行性是指绩效管理制度在实施时的可行程度,需要考虑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客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实用性主要是衡量其绩效管理制度是否能实现每个员工、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问题,需要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以及整个行业的特点进行考虑。

(2)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即对同一岗位的员工实施相同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以客观为依据,对每个员工应该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地做出考核,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使考核结果与实际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差距,影响考核的可信性。此外,需要对绩效考核的内容以及指标进行公布,以便于每个员工对自己的绩效计划清楚明白。同时,每个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有知情权,能清楚详细的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从而使员工能了解自己的绩效水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

(3)一致性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一致性是指其考核内容和标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证考核标准和内容的稳定性,其时间最少为一年之内,经常变更绩效管理制度不利于员工的工作,使其没有归属感,不利于鼓励和激励员工的工作,更加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乃至部门的组织的绩效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制度流程

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归纳为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四个方面,下面本文将对流程的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阐述。

(1)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设计绩效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计划,将更加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计划的具体制定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中长期经营计划,一般为年度计划;其次是根据所确定的计划,确定组织结果后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岗位职责分配,使企业的目标能够分解成各级的具体目标和职责;最后形成企业工作计划系统内,使员工计划、部门计划以及组织计划在达成的条件、资源以及奖优罚劣等方面上达成一致。

(2)执行计划。不管是个人、部门还是组织的绩效计划都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执行计划是指在整个企业中,包括管理者和员工通过之前制定的各个岗位职责,使上下级之间的目标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员工可以随时保持沟通,协调各面的资源,从而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的目的,确保各个职能的目标全面完成。

(3)实施考核。实施考核主要依据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考核。即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着客观的态度,不能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埋怨与职责,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实现共赢的目的。实施考核首先是下级员工进行自我结果的评估;其实是根据考核标准和内容,上下级一起对其员工结果进行审核;最后确认结果,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运用,这就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绩效奖金、工作改进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4)结果反馈。通过绩效考核的完成,可以发现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层面的问题,例如:管理流程的衔接问题、部门或是岗位分工不明确或是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员工个人能力问题等方面,这就需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分析,听取专业咨询辅导顾问的意见,对部分和员工的低绩效问题进行改善。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特点

(1)通过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主要运用恰当的激励策略,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充分的发掘员工的潜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采用的激励策略,是积极式激励与责罚式激励综合使用。积极式的激励方式可以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士气,责罚式的激励运用不当,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只有积极没有责罚激励,或只有责罚没有积极的激烈策略都将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做前提

由于绩效管理制不仅以提高员工个人绩效为目的,而且以促进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为目的,因此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另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明确的企业计划或是目标、相配套的足迹结构、权责分明的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的体系。这有这样,绩才能使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个人、部门以及组织三者的目标相统一、相一致。

(3)绩效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绩效管理制度是想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绩效工作,其前提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秉着上下级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和依赖等,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加以鼓励和激励,使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自主创新,最终达到能促进员工和企业之间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4)绩效管理制度具有导向性

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具体展开的,因此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奖优惩劣也是根据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而定。例如:如果企业想要开展业务,那么在业务开拓上有所表现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如果企业在发展业务上及其需要突破,那么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更加需要奖励。这就体现了绩效管理对战略目标的导向性。

四、绩效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一)绩效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效运用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于绩效管理制度而言,其目的是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能将组织的目标分散化和具体化,是个人、部分以组织的目标相一致,使让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前形成一种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工作氛围,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能激发员工积极向上,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同时,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使员工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中,自主地学习。同时绩效管理制度还会为员工提高一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员工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为提高自身水平,更加积极努力工作,提高绩效。这种团结一致、良性竞争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绩效水平,使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和谐的,还是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另外,精心设计绩效管理制度中的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维护企业利益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例如,很多大型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影响,利用绩效管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

(二)绩效管理制度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绩效管理制度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管理员工及其工作,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岗位的职责安排,即在某一岗位上安排适合的人和人数;在对事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对工作细则的安排,例如从何做起、如何进行以及每个环节如何衔接等方面,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由此看出,不管是在管理流程方面还是在工作流程方面,都需要有时间上的安排,此外,在内容、权责等方面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各个岗位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指标,对考核程序也需要做明确的规定,这些事宜的安排对企业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而绩效管理制度恰恰能使管理者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的情况,在人或事的具体安排上能进行不断地改进,以确保绩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能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同时,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反过来也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三)绩效管理制度增强了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绩效管理制度是一个统一的管理,需要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并用考核结果来判断员工的能力与岗位是否相匹配,和是否实现了个人、部分以及组织的绩效。此外,绩效管理制度是改善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重要工具,它不是在绩效低的情况下鞭策员工的工作,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低绩效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问题的所在。其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例如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进行培训辅导,尽量使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得到更加具体的量化。关于绩效内容和指标的设计上,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人员采用不同的绩效标准,这样也可以体现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还可以并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收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不仅能尽量满足员工在工作总的要求,还能使企业内各员工的岗位能恰当合理的安排。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改善企业低绩效问题,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执行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始终贯穿与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制度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有效地提高企业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的角度去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因此绩效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即企业文化、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绩效管理制度还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等,这些作用都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的以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春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

[2]梁双梅.论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8,(02).

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油田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14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对于多数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谁掌握了行业前沿技术,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强了对行业前端技术的研发,并通过建立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促进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为先进技术的研发提供必要的经验参考和数据支持。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随后提出了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措施。

1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科技文件是科技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经过资料收集、系统整理和归档保存等一系列工作后,将企业日常工作中所产生的科技文件整理成科技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保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知科技文件的具体运作流程和运动规律,进而将档案管理工作适当向前延伸,在科技文件转化成科技档案之前,就对其进行监督和保护。通过开展这种超前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科技文件的完整性和丰富度。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文件在转化为科技档案后,并不意味着管理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即便是完成了科技档案的超前管理工作,企业档案人员仍然要做好后续的检查、监督、查阅、指导等工作,确保科技档案能够发挥其真正的利用价值。从本质上说,企业科技档案应当为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进步提供一定的支持作用,而档案人员的管理手段、管理意识、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科技档案的价值。从这一点来说,引入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方法

企业科技档案的超前管理,需要从企业日常工作出发,重视科技文件的保护和监督。因此,在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不仅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档案科技文件本身,还要重视超前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具体的建设方法如下。

2.1 明确档案管理责任

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所负责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在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也有所差异。以油田企业为例,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档案管理工作网络,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企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与个人薪资水平挂钩,以此来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油田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科技的研发,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尽保信息技术交流存在诸多障碍,制约了企业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档案的管理。在引入超前管理制度时,要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确保文件资料能够高效流转,从而加快企业科技的研发速率,为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资源,谁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因此,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为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供基本的保障。

2.3 建立相互呼应的制度内容

这是制度衔接的关键问题,制度在内容方面的连贯性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其实施效果。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档案超前管理制度中的文件归档制度与通常所说的档案管理制度中的收集环节是连接两个阶段工作的接口,处理好这一环节的交接工作,是文件从各部门移交至档案部门的关键一环,也是决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实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相关人员做好对接口的制度建设,建立相互呼应的制度内容,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4 资源共享

实现企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文件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油田企业为例,生产部门应当将生产记录、生产效率等信息与科技研发部门共享,以便于科研部门以此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进。各个部门只有强化信息和资源共享,才能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帮助油田企业节省部分成本费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科技研发速度,加快油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3 结 语

档案超前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管理手段,在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保证档案管理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档案管理程序不健全、缺乏监督审查机制等问题,影响了档案超前管理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要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就必须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各项财经制度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预防问题出现的重要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有利于规范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业务程序,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单位都非常重视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随着社会和科研单位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使财务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对部分基层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基本情况的了解,总结出目前一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单位制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具体或不够完善,有些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有些没有明确的奖罚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难以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不能充分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不能真正达到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所应该达到的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内部管理和优化内部管理的目的。二是学风不浓。有些财务人员进取心不强,容易满足于现状,平时不注重自觉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和国家颁发的财经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相关的财经制度,使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难以得到显著提高,导致有些单位的一些财务人员业务不精,专业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有些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一些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充分必要的沟通,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对彼此相关的工作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工作中缺乏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从而影响工作的协调开展。因此,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理顺各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促进各部门彼此之间对相关的工作相互了解,使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中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

二、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意义

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走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当中,一是应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建立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二是应明确规定日常报账等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办法,包括收入管理办法、支出管理办法、应收暂付款管理办法、货币资金管理办法、库存材料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内控管理制度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制定详细、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对规范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维护财经纪律,避免或杜绝各种不良问题的发生,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整和灵活的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明确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建立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财务人员的收支审批权限,有利于加强对财务收支等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通过制定并执行明确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财会工作者的工作责任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促进科研、经济和廉政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对调动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积极意义。其次,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完善财务工作秩序,规范财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推进财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进程,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有序。财务管理制度越健全,管理工作就越到位,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种各样不良行为的发生,而且其服务功能也就越能得到体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就要求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财经制度的要求,同时结合各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适应新时期科研事业单位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一)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以保证科学研究,科技管理工作和科技经营的顺利完成。因此,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各项财经制度体现到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中去。只有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有关财经制度来制定内控管理制度,并组织和动员财务人员认真学习有关的财经法律知识,才能提高广大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财会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增强财会人员严格依法工作和依法理财的行为,增强工作责任感。只有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

(二)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就是适用财务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体系,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正确处理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保证科研事业单位担负的社会经济任务的完成。一个单位从财务管理办法到具体项目的财务收支细则订得越细,越切合实际,就越便于操作,有利于管理。由于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对工作的要求和工作目标也有所不同,因此,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完整的、详细的、行之有效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避免往年存在的问题再次发生,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工作收到实效,从而推动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三)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技术、自然资源、资本等物的因素相比,人这个因素最活跃、最重要、最根本,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学理论认为,人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因素,各行各业在生产实践中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诸多激励和管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科研单位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什么工作,最终都是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各部门的工作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既要依靠广大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同样道理,要做好科研工作,在依靠广大科研人员刻苦钻研的同时,也需要财务人员的积极协助与热情服务。因此,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措施,稳定人才队伍。制定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管理制度,明确奖罚机制,对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财会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干部职工要给予合理的奖励,对违反财经制度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或处罚,以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广大财务人员努力为科研等各项事业服务,为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提高单位的科研水平、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单位的综合实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晓英.对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4(5).

2、吴波.关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分析[J].上海会计,2002(2).

3、李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1(11).

4、尹冬青,白会香.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5

管理流程不顺,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你的企业在内控实施过程中,是否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内控固然重要,但是,普通内控体系就企业全面制度化管理而言,存在局限性。

不管是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是中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都是围绕设定的内控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以风险点源为重点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内容重视风险,管理方法强调控制,是两个标准的共同特征。因此,其内控体系存在两点局限:

一是管理内容重视风险,对流程中不存在风险而又需管控的要素或基础性工作缺乏关注。此外,业务内控流程也不能涵盖企业所有的管理要素。因此,设计的内控制度体系也不能满足企业全面制度化管理的要求;

二是管理方法强调控制,忽视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保证员工投身于工作的热情不减。管理需控制,但更要重视激励和关注企业的成长、员工的成长以及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当前员工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更具柔性的组织结构、更具激励性的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

突破这两点局限,需从制度上下手。

中石油集团下属新疆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实践表明,基于流程的全方位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方法,使每项管理活动形成了以流程为主导的闭环的管理系统,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明确,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制度体系建设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

六项原则,四级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全方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事物的一般系统性特征。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将管理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影响和决定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原因。

2 遵循管理自然流程原则

流程管理思想和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强调打破职能部门的界线,考虑流程的连续和有效性,以流程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对象。在一个企业中,业务流程决定各组织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业务需要的自然顺序来设计流程,并以流程为主导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满足了流程管理的思想。

3 有效制衡原则

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制度执行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 以人为本原则

企业的构成要素无非是人、财、物,而在这三者中人是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管理的计划功能、组织功能、领导功能、控制功能都是通过人这个载体实现的,只有在各环节中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才能实现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5 “除弊”制度与“兴利”制度并重原则

“除弊”制度是指那些重在限制和惩戒不当行为,旨在防止和消除各种弊端的制度;“兴利”制度则是那些鼓励员工良好行为,引导行为,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的制度。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除弊”制度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兴利”制度则是激励因素。赫茨伯格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保证员工投身于工作的热情不减。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除弊”制度与“兴利”制度的一种合理的平衡与协调,而非偏执一端。

6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总是要不断否定管理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发扬管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吸收新内容和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循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股权结构较分散,治理结构较完善,因此,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管控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董事会及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对运营层的监控上,要求管控要为治理结构服务。而在我国,股权结构或所有权单一,治理结构中各权力机关相互兼职、内部人或关键人大权独揽的现象相当普遍,难以形成相互制衡、管理规范的制度安排,以致一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失真,高管层道德失范、管理失衡。为此,本文认为,治理结构及其制度安排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运营层,也是企业管理与管控的落脚点。其组织结构设置科学与否,职能分配到位与否,职责分配实现相互制衡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管理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全方位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分为四级(如图1):一级制度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基本管理制度,其中基本管理制度是企业工作的总原则和指导方针,包括企业章程、企业战略、经营政策、制度制定的宗旨及执行的权力界定等;二级制度包括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三级制度包括业务主体活动、管理支撑活动、流程图和管理制度;四级制度包括操作规范和应用表单。一、二级制度是管控的基础,三、四级制度是管控的支撑。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以流程为主导的方法,将企业的各个管理过程和涉及的管理部门显现化,从而理清各部门的职责和需建立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职能分配和制度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首先,从市场需求调研到形成产品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以走流程的方式,确定企业的业务主体活动和管理支撑活动。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业务的不同,其业务主体活动和管理支撑活动也有所不同。

第二,针对各业务主体活动以走流程的方式在各部门之间流转建立管理流程图,找出关键控制点和涉及的管理部门。以关键控制点为重点确定各业务主体活动需建立的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制度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各业务主体活动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三,针对各管理支撑活动从管理的始点至终点建立管理要素目录树(如图2),使管理支撑活动各管理要素显现化,找出重点管理要素及涉及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以此构建各管理支撑活动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四,由各主管部门在重新审视流程的基础上分别制定过程管理制度。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对流程中涉及的管理部门,进行职责与权力的界定,明确主管部门和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其次,将各部门职责分解到岗位,编制岗位说明;最后,按管理活动流转顺序制定管理制度,对关键点进行重点控制,并编制应用表单,对有严格操作要求的关键点应编制操作规范。其过程及主要工作如图3。

第五,组织企业各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各主管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其根本出发点要使制度为流程服务,而不是为部门或岗位服务,以解决横向沟通失调,流程整体无人负责的问题,构建出完整的、无根本性目标矛盾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六,组织管理制度的试运行,试运行一般为3个月。试运行期间,要注意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做好记录,同时主管部门要采取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讨,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制度进行修订充实。

部门工作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生产现场;通风管理

1 引言

煤矿井下的通风、防火、防尘、防瓦斯被煤矿工作人员简称为“一通三防”,其中一通放在三防的前面,显示出了煤矿生产中通风的重要性。离开了矿井通风,井下的瓦斯就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排放,煤矿工作人员的呼吸供氧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工人们舒适的工作环境也会无从谈起,因此要求我们现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要保证通风的风量和质量。在矿井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矿井通风工作因而受到影响,需要不断地对矿井风量进行调节,对通风设施进行维修,加强通风管理。不论是什么样的单位或者工作性质,只要是需要人们的管理,我们就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煤矿井下生产现场的通风管理也如此,因此,本文结合自身对矿井通风的认识和经验,主要从通风管理的制度方面谈谈煤矿井下生产现场的通风管理。

2 矿井通风的管理制度

矿井通风的管理制度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它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简要的把他划分为矿井通风的一般管理制度、巷道贯通时的管理制度、局部通风的管理制度、通风设施的管理制度、盲巷及采空区的通风管理制度等等,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矿井通风的管理制度进行介绍。

2.1 矿井通风的一般管理制度

(1)矿井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时,必须进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矿井通风能力满足需要,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必须采用机械通风,主要通风机必须双机同能力配备;主要通风机必须实现双回路供电。

(2)主要通风机必须设专职司机看管,每小时填写1次运行记录;改变主要通风机的工况前,必须有经矿总工程师批准的主要通风机参数调整方案;因检修、停电或其他原因停止主要通风机运转时,必须制定停风安全措施。

(3)没有形成全负压通风系统的采煤工作面不得回采;严禁在独头巷道利用局部通风机通风回采;采煤工作面必须确保2个安全出口;严禁采煤工作面利用采空区通风。

(4)凡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的作业,必须由施工单位编制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经通风部门审核后报矿总工程师审批,否则不得开工作业。

(5)矿井要从供电系统、机电设备、日常管理方面加强管量,严禁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的无计划停电停风;加强井巷维修,保持巷道设计断面,保证通风畅通和行人安全。

(6)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及其附属装置必须具备反风功能,每年进行一次反风演习;必须严格执行测风制度,每10天进行一次全面测风。

(7)采、掘工作面应实现独立通风;矿井每季度应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研究分析,及时解决通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2 巷道贯通时的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贯通管理的通风、瓦斯、爆破及施工的有关规定。

(2)通风部门必须做好贯通前的准备工作,保证两端巷道不积存瓦斯,并做好贯通时调整通风系统的准备工作,确保贯通后风流不紊乱。

(3)井巷贯通,矿井地测部门要及时通知矿总工程师及通风部门掘进进度的情况。

(4)掘进巷道与已密闭区域、老窑及情况不明的巷道贯通前,必须制定相应的巷道贯通措施,并报矿总工程师审批;施工连队接到巷道贯通的通知后,必须立即停止一个工作面掘进,只允许一个工作面向前贯通。

(5)每次贯通前,矿生产部门和矿通风部门必须制定严密的贯通安全措施和通风系统调整措施 ,报矿总工程师批审批后,认真组织落实;贯通时,必须由通风部门派主管通风人员在现场统一指挥,确保安全贯通;井巷贯通后,掘进工作面必须立即停止作业,配合通风队全力进行通风系统调整工作。。

(6)掘进井巷距贯通井巷10~15m时,必须按井巷贯通安全措施的规定施工超前钻孔;当超前钻孔探穿被贯通井巷后,掘进队值班队干必须向矿调度室汇报,并按调度室指令作业。

2.3 局部通风管理制度

(1)掘进巷道必须采用矿井全风压通风或局部通风机通风,严禁采用扩散通风;局部通风机入井前必须经机电部门检查验收合格;1台局部通风机只准向1个掘进工作面(用风地点)供风。

(2)局部通风机的安装和撤除必须执行“局部通风机安装、撤除通知单”制度;局部通风机必须24小时连续运转,任何人不准随意停开局部通风机。

(3)掘进工作面正常工作的局部通风机必须配备安装同等能力的备用局部通风机,并能自动切换;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必须实行“三专,两闭锁”。

(4)压入式局部通风机和启动装置必须安装在进风巷道中,距回风口不得小于10m,全风压供给该处的风量必须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以避免循环风。

(5)局部通风机距轨道的距离要大于50cm,离地高度要大于30cm。局部通风机周围要清理干净,无杂物堆积。

(6)采煤工作面严禁利用局部通风机通风;临时停工的地点,不得停风;严格风筒管理,发现风筒有破口时,必须及时修补或更换;每10天至少进行一次甲烷风电闭锁试验。

2.4 通风设施管理制度

(1)风门、密闭等通风设施的数量、设置地点要合理,通风设施的建筑和安装必须按照通风施设设计进行,质量要符合《矿井通风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要求;加强矿井通风设施管理,提高设施工程质量,确保矿井有效风量在87%以上。

(2)矿井应建立通风设施台帐和通风设施检查记录,对矿井通风设施及其附近的瓦斯情况每半月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矿井必须构筑可靠的控制风流的风门、风桥、风墙、风窗,进、回风井之间和主要进、回风巷之间的联络巷必须砌筑永久性风墙。

(4)调节风窗的的位置设在墙体上方中部,调节板要灵活可靠,并能进行调节;永久风桥通风断面积不得小于原巷道的4/5,其坡度不大于30°呈流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