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医务人员;抗菌素;临床运用;管理;认知态度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6-0127-02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medical personnel

XU Yewen

The Pharmacy Department of Zhoushan Orthopedics-United-Christian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Zhoushan 31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medical personnel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were used. Ninety-five medical personnel from 3 hospitals were intervewed. Results There were large gap among these responders in the concept of antibiotics, necessity of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feasibility and partial terms of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China. Conclusion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improve their cognition of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Medical personnel; Antibiotics; Clinical use; Management; Cognitive attitudes

抗菌药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造成了药物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1]。2011年8月,卫生部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严格控制高价药使用,并规定了责任追究条款。医务人员是主要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者,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该办法将来的有效实施。为此,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法,2011年8~9月抽取了三家医院的95例医务人员,其中男54例,女41例;高级职称18例,中级职称37例,初级职称40例;内科36例,外科32例,其他科27例。

1.2 调查方法

采取个别访谈法,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对抗菌素概念、部分抗菌素疗效不佳和细菌产生耐药性相关因素、临床应用管理的必要性、《办法》可行性以及《办法》中若干内容的认知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后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6.0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对《办法》管理的抗菌素范围的认知情况

关于抗菌素范围的认知有很大分歧,33例(34.7%)被调查者认为抗菌素和抗生素是同一概念,56例(58.9%)认为两者有一定差异性,其中21例认为抗生素的内涵范畴大于抗菌素,35例认为抗菌素大于抗生素,还有6例(6.4%)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关于抗菌素和消炎药的概念认识也有很大不同,28例(29.5%)的被调查者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64例(67.%)认为两者有一定区别的,其中42例(65.6%)认为抗菌素仅是消炎药的一部分,22例(34.4%)认为抗菌素针对的是菌体,而消炎药治疗的是炎性症状,还有3例(3.2%)没有考虑过此问题。

2.2 对部分抗菌素疗效不佳和细菌产生耐药性相关因素的认知情况

81例(85.3%)认为部分抗菌素疗效不佳是由于使用方法不当,56例(58.9%)认为由于细菌耐药的原因,37例(38.9%)认为抗生素质量差,31例(58.9%)认为是患者的体质因素,42例44.2%)认为是由于疾病复杂性造成的。关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相关因素,74例(77.9%)认为是盲目追求广谱高效药造成的,66例(67.4%)认为是不严格按疗程服用的原因,11例(11.6%)认为是药量不足,27例(28.4%)认为是过度使用,13例(13.7%)认为是细菌进化的结果。

2.3 对抗菌素管理的必要性和《办法》可行性的认知态度

39例(41.1%)被调查者认为对抗菌素的临床运用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25例(26.3%)认为有一定的必要性,还有31例(32.6%)认为抗菌素临床运用的管理是多余的,完全没有必要。关于《办法》中抗菌素管理措施的可行性,12例(12.6%)认为完全可行,58例(61.1%)认为部分措施是可行的,但有些内容只能停留在字面上,25例(26.3%)认为完全不可行。

2.4 《办法》实施可能遇到的障碍

67例(70.5%)认为医务人员使用抗菌素的习惯很难改变,59例(62.1%)认为大多医疗机构不具备执行该《办法》的基础条件,73例(76.8%)认为患者使用抗菌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激发矛盾,36例(37.9%)认为经济利益原因会致使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采取规避《办法》的策略,52例(54.7%)对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措施的实际执行力信心不足,6例(6.3%)认为还有其他的实施障碍。

2.5 对《办法》中若干内容的认知态度

调查显示,58例(61.1%)被调查者抗菌素临床应用原则的“安全、有效、经济”的内涵很笼统,医疗实际中,往往因为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支持技术水平、患者的体质、具体疾病的特征、个性医疗方案等原因,致使个案中患者运用抗菌素是否“安全、有效、经济”很难事先确定,不能以事后鉴定的不安全、无效或不经济而否认先前使用抗菌素的必要性。46例(48.4%)认为《办法》中关于“医疗机构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排名后位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的规定表示不满,认为不同科室使用抗菌素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一定程度上很难具有可比性。对《办法》第4章的监督管理和第5章的法律责任,63例(66.3%)认为处罚措施的具体规定不明确,59例(62.1%)认为《办法》中的处罚力度偏大。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势在必行

抗菌药的研发和应用作为20世纪世界医药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在现代的临床医疗行为中,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对保护人们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恰是人们对抗菌素有效性的过分崇拜,加上临床医师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2]。临床医疗中,无指征的预防或治疗用药、抗菌药品种和剂量选择错误、错误的给药方式和疗程等抗菌药不合理应用现象广泛存在[1]。这种不合理应用现象不仅难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贻误病情,而且因其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细菌等不良后果对社会、环境等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3]。因此,保证抗菌药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在国际上已经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已经成为衡量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3.2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教育

保证抗菌药的临床合理使用,首先是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本职要求[4]。有作为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抗菌药泛指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抗生素及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其内涵包括着抗生素[5]。但此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此的把握也有很大分歧,足可见临床医务人员对抗菌素相关知识的把握并不理想。因此,医院应该组织临床医师、药师等医务人员通过定期进行岗位培训、举办合理用药讲座、办学习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就抗菌素使用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通过各种信息交流,减少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方面的误区,提高其专业技能,促进合理用药整体水平的提高[6]。医疗机构聘请有关专家从药效学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地学习各种抗菌素的作用机制、药物不良反应、耐药性、临床用药须知和联合用药等内容,旨在达到指导医务人员能够合理应用抗菌药、提高抗菌药的临床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及降低患者医药费用的目的[7]。

同时,应加强对社会居民抗菌素知识的宣传,居民是抗菌素的实际使用者和效用的最终承受着,一方面医疗机构应充分尊重患者对抗菌素使用的知情同意权,向患者告知特定抗菌素的适用性、有效性、禁忌证和科学储存等相关知识,同时,医院可以通过设立用药专门部门和24 h电话为患者合理用药提高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和社区也有义务让居民了解更多包括抗菌素在内的科学使用药品的知识,可以在小区和公共场所设科学用药宣传专栏,定期和不定期发放抗菌药知识传单,电视台、报纸和官方网站开辟宣传药品知识的专题。

3.3 临床合法使用抗菌药物应是合理使用的必然要求或前提

临床如何运用抗菌素不仅仅属于卫生行政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医疗单位和患者之间进行医疗行为的必要合约内容之一。就医疗行为本质而言,是患者委托医疗机构诊断和解决自身疾患的行为,因此,面对患者的不合此《办法》抗菌素使用请求,医疗机构如何处理才能达到抗菌素临床应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技术条件是菌种的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而此前提条件的实现是需要时日的,相应的疾患确实千变万化,医疗机构能否以该《办法》的有关规定去承担患者生命健康权侵害的风险,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再者,医疗过程涉及的权益纠纷是复杂的,该《办法》的实施,很可能造成因抗菌素使用而发生医疗纠纷,这也是医疗机构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思陆. 2009年我院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处方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105-106.

[2] 马莉,辛萍,李晓枫,等. 临床医师抗生素使用的认知误区及对策[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0):49-50.

[3] 李新. 县级医疗机构中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情况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32-133.

[4] 麻冬梅.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处方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68-69.

[5] 刘丽萍. 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15.

[6] 马莉,张翠莉,李晓枫,等. 社区医师抗生素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5,5:842-843.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文2

一、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传统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基本上都会存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个问题都会使医院得不到顺利的发展。医院往往都是被以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的模式来管理的,而没有重视其开发的价值等等。这些因素一旦形成,会对医院的身体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限制性。

2.业绩考核流于形式

在传统管理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医院一般都使用的是事业单位考核办法,将员工的表现划分为优秀、合格以及不合格的等级,但是几乎都没有客观衡量或者考核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从广义的角度讲,医院工作是及科研型、服务性以及教学性特点为一体的工作,当前的考核制度知识停留在量化层面。这样的制度根本无法带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普遍存在薪酬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医院中薪酬以及福利分配在人事管理中的问题很突出,医院一般都做不到按劳分配这一点,也缺乏有效的奖励制度,导致医务人员的付出和薪酬并不成正比,从而打击了医务人员尽职尽责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也影响了医院整体水平的发展。

二、新时期加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

《条例》的出台,将人事管理的“身份管理”模式转化成“岗位管理”,在选择人员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选择人员,这样就能够按岗考核然后按岗付薪;灵活构建人事管理制度,例如注重聘用制,将制度建造成“人员可以进去,也好出来、职务能够上升,还可以下降,待遇也会随着前两个因素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新机制。在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医院能够稳健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的聘用。所以说医院应该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而实施人员聘用制,加大人才的流动性,能够真正聘用和挖掘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高的医务人员。为了确保机制能够公正公平地执行,可以实施良性竞争,例如优胜劣汰,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到有效调动。在聘请到高素质的医务人员之后,就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医院应该重点培养一些掌握现代专业技术、懂法且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全能型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医疗保健的需要。具体说来,首先应该抓住人才的定向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送培养;其次,建立一定的人才储备库,可以按梯形对人才进行分层培养,使义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及临床实践能力不断得到完善,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公开公正地考核绩效

为了使考核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更为了激发医务人员的上进心,医院在建立奖励制度的时候不仅应该考虑到员工精神层面的奖励,还要考虑员工物质方面的奖励,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制度建立之后,严格按照考核标准执行,将每一次的考核结果与奖励联系起来,让医务人员的薪资与绩效挂钩,并且从医务人员的勤、能、德、绩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医务人员的上进心,更能够完善医院人事管理的内容,从而使医院能够更稳定地发展下去。

3.彻底改善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从以往的医院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医院只有具备公正的薪酬分配制度才能够造就医疗人才,才能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因此医院应该按照“优劳优酬和多劳多得”的按劳付薪制度,来进行医务人员薪资报酬的分配。

三、结语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消化内科;医疗风险;管理;安全预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作为一家三级乙等医院,消化内科共有床位42张,临床医师9名,年龄为26~55岁,其中初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高级职称3名。自2017年4月起在消化内科实施安全预警管理制度,观察其实施效果。

1.2方法

(1)安全预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成立安全预警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主要为消化内科临床医师,职责包括拟定消化内科系统风险控制目标,制作及后期审核风险警示录,根据安全预警机制进行管理制度的调整,解决安全预警管理模式下的各类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由管理委员会成员为首选安排负责人,对每个班次的医疗工作内容进行负责,负责人要积极收集科室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对现行安全预警机制的应对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提出防范措施及改进建议,归纳记入风险警示录。同时要求每个班次的医务人员进行自控互控,对医疗工作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把控,并根据风险警示录来规范医疗行为,对于工作中的问题要迅速反映给当班负责人,按照管理要求进行风险警示录的记录(2)风险评估:主要由管理委员会及各班次负责人执行,对每次医疗不良事件包括医疗差错、医疗投诉、医疗纠纷等进行统计,分析该次不良事件的性质及根本影响因素,确认风险级别,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并评估安全预警机制下的应对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安全预警机制提供依据。(3)制作风险警示录:管理委员会将评估整理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按照危险医嘱、危险操作、危险药物、危险沟通等内容进行分类并制定防范对策,记录制定成临床风险警示录。①危险医嘱主要针对特殊医嘱,包括各种致敏药品医嘱、特殊药品医嘱、输血医嘱及抢救医嘱等。②危险操作包括各种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侵入性检查、治疗操作,包括腹部穿刺、内镜检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等,根据现行医疗工作流程,对易发生风险的环节进行修整,提出有效防范举措。③危险药物主要针对易引发医疗风险及存在重度不良反应的药物,针对各类危险药品包括激素、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化疗药物、毒麻药物等,要制定全面的监督管理方案,根据科室特殊药物的常用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等制定成危险药品警示录,并做好追踪记录。④危险沟通主要是指医患沟通相关内容,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因此医患沟通是影响医疗过程的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导致多种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委员会要根据不同的医患沟通内容包括特殊治疗前沟通、危重症告知等进行分类总结,制定相应的流程及风险应对方案,制成风险警示录。

1.3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实施前后消化内科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项目包括医疗差错、医疗投诉、医疗纠纷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进行处理,定性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后消化内科的医疗差错、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与实施前相比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医疗安全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提升,如何进一步提升医疗安全已经成为了管理层的主要研究课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主要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监督,往往忽视了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来供医务人员参考,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当,引起患者的不满[3]。安全预警管理制度是针对医疗服务整个过程实施的一种动态监测,包括一切医疗不良事件,如并发症、医疗差错、医疗投诉、医疗纠纷等,通过分析、预测和报警来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应对时间,并通过归纳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来制定风险警示录,为医务人员应对不良事件提供指导和参考。这不仅能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规范医疗行为的目的,从根本上减少了医疗风险,同时也改善了风险事件的处理效果,实现了管理质量的提升[4]。本研究结果说明,安全预警管理制度涵盖了消化内科常见的医疗风险问题,在该管理制度下,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减少了意外的发生。同时管理委员会在安全预警制度后期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追踪,能够及时了解到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并及时调整,这是促进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在本次研究中,不单构建了安全预警体系,更根据消化内科的医疗工作特点,制定了各类型的风险警示录,以具体的规章制度来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风险警示录的制作和修订均由全科医务人员参与,这种模式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效果,加强了安全预警管理制度的可应用性。综上所述,构建完善的安全预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控制消化内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了整体医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攀,王卉,吕占秀.医疗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3):229.

[2]张英洁,李士雪,李永秋,等.医疗风险及其处理方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6,20(4):77.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文4

(一)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

这是传统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医院很难得到发展。长期以来,医院还是被以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的模式进行管理,忽略了其开发价值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由于受传统管理制度的影响,大多的医院考核仍然主要依照事业单位考核办法,以优秀、合格、不合格定考核等次,无法客观衡量和考核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医院工作是服务性、科研性和教学性特点共存的工作,目前的考核与激励主要还是在量化层面。在这种制度影响下,不能很好的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薪酬分配不合理现象严重

薪酬分配不合理也是人事管理中的主要突出问题。事业单位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也由于其事业单位性质而有所限制,医院没能根据按劳分配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奖励制度,使得医务人员的薪酬和所应得的不相符,极大打击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也就限制了医院整体水平的发展。

二、新时期加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首先,随着《条例》的出台,人事管理由原来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按照岗位需求进行人员选择和薪酬管理,按岗考核、按岗付薪、岗变薪变;其次,以聘用制为核心,探索建立事业单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新机制。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医院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医院应该实行人员聘用制,打破事业编制限制,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有效的竞争上岗机制,真正挖掘和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的医学人员。通过良性竞争,优胜劣汰,保证机制的公平和公正性,真正调动工作积极性。最后,建立规划有序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了满足新时期人们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的需要,医院必须要特别注重建立和培养一支懂法律、掌握现代专业知识和技术、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方面,建立人才储备库,按梯形对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加大人才的重点定向培养,推行再教育工程,有的放矢的进行选送培养,不断更新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二)对绩效进行公开公正考核

医院的考核是对医务人员工作期间的表现、业务理论水平进而技术能力等的综合评价,做好考核工作能有效地激发医务人员的上进心,使医疗队伍保持最佳结构。因此,医院应建立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全方面考核,并公开考核内容,提高考核的透明性,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在以往的考核中,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绩效考核大多都流于形式。在新时期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制度,形成“绩效管理”的概念。严格设定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作为各项奖励的参考标准,使绩效同薪金挂钩,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真正做到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位考核者,并定时对被考核者的考核内容、考核数据以及考核成绩等进行公开与公布。这种良性循环的竞争关系,不仅让员工内部之间形成对手,共同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完善了医院的人事管理内容,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三)改善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薪酬分配制度不合理也是制约医院人事管理水平的主要原因。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在努力付出了之后,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很容易打击到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一个公正的薪酬分配制度不仅能够造就医疗人才,使人才脱颖而出,更能使其对医院产生满意度和信任度。这就需要医院对医务人员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按劳分配薪酬制度进行分配,合理拉开薪酬档次,刺激员工不断进行自我的完善,将实现医院的整体目标作为个人进步方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三、结束语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文5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将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员工的长远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增强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自身发展和医院的发展之间的互惠互动性,使医院良好发展的同时,医院医务人员也能更好地发展,最终形成医院和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双赢的结局。要想实现医院和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双赢,医院要以专业人才发展策略为目标,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并且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医院工作人员更多的关怀与爱护,以及有效的激励性政策与更好的福利待遇,使医院与医院工作人员共同成长,实现员工的价值与梦想。

6.规范竞争方式

医院应该规范人力资源的竞争方式,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不仅要全面谨慎,尊重人才的人格,而且在需求上要尽量满足人才,提升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站在医院的角度,从医院的实际出发,达到人才互相之间的竞争方式规范化与科学化。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对于新进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要予以充分考量,最终达到择优录用,对于医院的特殊人才,可拓宽招聘方式,践行公平竞争的原则,充分保障人才招聘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7.医院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要把最初的医院医务人员的招聘筛选工作、过程中的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最后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及医院医务人员的提升选拔工作等诸多方面融入其中,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可执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更要重视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良好发展,使员工的自身价值优势在医院的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疗事业逐渐发展,国家医疗改革体制逐渐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医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意义重大。加强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医院的更好发展,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是医院医务人员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对社会适应而采取的有效举措,保障了医院的长远兴盛发展。通过以上对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形势的分析,以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式的探索,进而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未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伟.新形势下关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6,(5):239-240.

[2]侯丽红.对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22.

[3]唐建芳.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9.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选择我院的79例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医师27例占34.10% ,护士48例占60.77% ,检验人员10例占12.65% ;工勤人员14例占17.72%发出问卷79份,回收79份,有效问卷100.00% 。②本院感染管理科2008~2011.6锐器伤登记统计资料。

1.2 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愿接受调查,对每一项目作出回答,再作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防护现状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穿工作服、鞋,戴口罩、帽子63例占79.79% ;穿工作服、戴口罩10例占12.65% ;穿工作服8例占10.12% ;有时未穿工作服1例占1.01%。洗手情况按正确的六步洗手法者12例占15.19% ,有时按正确洗手法者9例占11.38% ,未按正确洗手法者58例占55.78% ;擦手情况不擦者70例占88.35% 。

2.2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防护情况。

2.3 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 2008~2011.6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人员锐器伤统计显示:共有21人发生职业暴露,医生3人、护士13人、检验人员1人、工勤人员4人。其中医生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未及时更换破损的手套,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己破损的皮肤,其次是被患有血源性传染病的病人抓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输液拔针时针刺伤、回套针、抽血时刺伤自己。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处理各种标本时被污染,临床采血针刺伤。工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在处理感染性废物时损伤了自己的皮肤。调查中得知,在发生针刺伤后,都能挤出伤口的血液,流动水冲洗,伤口处理,上报,预防接种。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自觉落实职业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本次调查基本防护为79.79%,只穿工作服为10.12% ,1.01%有时还未穿工作服,其主要原因:(1)多年来,尽管开展了很多关于医务人员防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但他们更信赖多年穿戴习惯.认为大多数时间都未被感染上疾病:虽然经过2003年SARS的洗礼,我们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但还有不少医务人员在执行时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忽视自身防护。(2)? 治疗操作过程不规范:传染病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患者内进行,医生与病人直接接触,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还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和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使医务人员常处于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环境中。(3)医院感染学知识缺乏: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以至于个人防护意识差。(4)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重诊疗轻预防思想作遂,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有章难循现象。因此,建议医院投人资金给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提供工作中的基本防护用品,同时强化宣教、培训工作,并监督执行情况

3.2 受一 些因素影响,导致防护行为放弃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要求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等【3】。本凋查显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60.76% ,有时戴13.92% .未戴25.31% 。我院静脉穿刺多无戴于套习惯。其主要原因:临床:工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能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多数医务人员感觉戴手套操作,手套尺码不合适,操作不方便。(2)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40.51%,不能坚持戴口罩的医师多,认为其影响与患者的交流。(3)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79.75%,在忙碌时无时间洗手。病房门口无洗手设备.配置了快速手消毒剂,但有些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差,不能及时执行手消毒。(4)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26.59%,如发热门诊和肺结核门诊,医务人员都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但部分医务人员仍然不愿意使用防护用品。

3.3 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本调查显示,工作中按正确六步洗手法15.19%,不擦手88.35%,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不愿意擦手,干脆不擦或在工作服后腰部擦手。因此,要指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强调洗手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投入,完善洗手设施 ,增设水池、改换成感应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干手物品。同时加大抽查、考核力度。

3.2.4 发生职业暴露最常见的是针刺伤,有文献报道为95.9%,以护士居多【1】。调查中得知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能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也能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但这种上报流程还未能达到人人皆知,需要加强宣教。(1)从改变观念人手,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2)建议传染病区穿戴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制作时,应考虑季节问题,如热天,应制作薄而透气,又能符合医用标准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同时建议静脉穿刺戴手套,在缺乏清洁的水供应和无洗手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手消毒。(3)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尽最大限度地防止职业危害和医院感染的发生【1】。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42.

[2]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 J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