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经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1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目前在农业中对先进技术及经验成果的引进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经济管理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规范化的管控,而执行这些条件离不开职业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及发展,需要注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步。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人才;经济管理;农业职业教育
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制度为现今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使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为此,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对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应用管理知识对自营的农产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依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不断的提供农业产品及农业服务,形成完整的经济经营模式。
1.1创业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这种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场导向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经营,例如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期货交易、农业观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依照市场信息的收集及市场需要来进行计划的设计及实施,并且职业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对经营管理及市场经济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围内开展创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1.2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一项表现就是其产业链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延伸,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也促使农业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体制中其各项工作多数是利用机械进行的,而农民只需提供服务性质的劳动,因此劳动力支出较少。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需要组建专业的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技术、知识及服务,并在经营的过程中依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农村中各类职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农业人才,二是通过短期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2.1新型农村经济管理类职业人才增量培养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农业职业学校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并且一些涉农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普遍会增设一些热门职业,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较差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经济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造成了接受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培训率低
在农村中,一些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培训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资格,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经营、管理、技术等知识,因此进行培训的人员若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很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效率低下。同时进行培训的农村经济人还需要具有准确的市场洞察力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但是在农村经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经济管理知识了解不够、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及管理技能较差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2.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意识不足
在农村中开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阻碍就是农民对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现今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组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对新型技术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影响新型农民教育在农村中的开展,无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加快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容及“三农”理论的应用,并从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结合农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培养体系。
3.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本质内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民获得不同的职业技能,转移至城市就业;第二,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职业技能,从而应用于农业的经营及管理中,以此来服务于农业,这部分接受培训的农民是促使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的主力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更有力地突出为“三农”服务的本质内涵,将根本任务锁定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2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技术、技能的职业导向性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一,对农业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内容,从政策及资金上进行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同时也需要扩大宣传力度,对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宣传,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事业中;第二,在农业部相关的政策下对职业人才进行培训,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帮助职业人才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提高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培训效果。
4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及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农村经济的进步及发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压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振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财经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付远.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区域;比较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15-02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同时,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因此,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竞争力研究也随之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有关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产业竞争力既是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又是综合竞争力的主体。继波特把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并下定义提出竞争优势模型之后,国内外已有许多人把竞争力放在产业层次进行研究。
竞争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本文所讲的竞争,是经济领域的竞争,是一种狭义的竞争,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作为经济范畴的竞争即市场竞争,是指在市场组织方面的相互独立的市场生产者,为了获得有利的产销条件或投资领域而相互争夺,各竞其能的过程。竞争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广义资源的供给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无限。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看,竞争是竞争力的前提或原因,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也可以说竞争力是竞争的结果。
研究竞争力就是研究竞争主体间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跟其他经济学理论相比,国内外开始研究竞争力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真正把竞争力研究层次放在产业上的时间更短。目前,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还没有形成定论,通过对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作者比较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竞争力经济学》,2003)中给出的定义,他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从一国特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该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对手的比较生产力。”所以,可以说竞争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而竞争力则体现的是一种比较关系。
笔者认为,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特定利益主体现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必须研究其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的发展潜力。竞争力有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产业竞争力就是中观层面的竞争力问题研究,是基于同一产业比较的概念、比较的差异,最终从产品、企业或整个产业的市场实现中表现出来。产业竞争力的中心问题是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比较,其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以,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应该建立在特定区域产业比较的基础上,侧重于应用与实践研究。
(一)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国外评价模型
1.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1990)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得出结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政府行为、机遇六个因素。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将静态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动态的国际竞争优势,从产品、企业和产业分析入手,具有相当稳固的现实微观基础。
2.荷兰格林根大学的ICOP方法。ICO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分析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针对特定产业――工业的竞争能力评价方法,通过对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工业产品相对价格水平、分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揭示该地区工业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工业的差距。此方法主要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按同一分类指标体系标准化得到可比数据,计算出竞争力研究的一些主要参数。
3.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的整体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IMD和WEF(1998)把国际竞争力指标分为290项,用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具体说来,国际竞争力包括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及国民素质。
(二)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国内评价模型
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人大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以IMD和WEF的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模型。他们认为,国家竞争力要素应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层次,即国家竞争力不仅仅要发挥现有经济实力,更要追求建立合理的经济运行系统,还必须考虑实现综合经济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以及综合实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能力。
2.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金碚指出,波特的分析范式尽管十分富于启发性,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根据金碚构建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可以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从结果分析,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工业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原因来分析,一切有助于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可以是竞争力的研究对象。
3.裴长洪的研究模型。中国社科院裴长洪在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分析性评价指标。
4.魏后凯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魏后凯从市场影响力、资源配置力、产业增长力、结构转换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评价产业竞争力。他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决定于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并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上。
5.国内其他学者及组织的相关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课题组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和竞争活力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设计相应评价指标体系;武汉大学商学院陈立敏等教授认为,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贾若祥博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认为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的基础,并从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突发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三)对以上相关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有关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其评价指标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反,中国学者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以上分析模型可以看出,IMD及竞争力分析模型主要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问题。其中IMD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比较粗略、针对性不强,其分析结果对具体产业的竞争力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也并不完全适合引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因为国家和国内地区发展经济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差异影响和决定其生存、发展以及在竞争中获取收益的能力因素也必然不同。
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提升到产业层次来研究。波特、金碚分析模型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他们认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就是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都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这些研究大都注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某一层面的竞争力,其分析模型不适于特定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状况的对比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同时,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从所掌握资料看,大多数学者将竞争力放在宏观国家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上研究。事实上,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该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而这个区域的竞争力大小,更是取决于其主导产业的竞争实力及其产业内部结构状况。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主导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可以说产业层次上的竞争力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命运。作者建议:有关竞争力研究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放在中观产业层面上,在克服现有理论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重点是量化研究特定区域产业、特别是特定区域主导产业的比较生产力状况。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同时,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因此,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竞争力研究也随之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有关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产业竞争力既是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又是综合竞争力的主体。继波特把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并下定义提出竞争优势模型之后,国内外已有许多人把竞争力放在产业层次进行研究。
竞争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本文所讲的竞争,是经济领域的竞争,是一种狭义的竞争,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作为经济范畴的竞争即市场竞争,是指在市场组织方面的相互独立的市场生产者,为了获得有利的产销条件或投资领域而相互争夺,各竞其能的过程。竞争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广义资源的供给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无限。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看,竞争是竞争力的前提或原因,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也可以说竞争力是竞争的结果。
研究竞争力就是研究竞争主体间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跟其他经济学理论相比,国内外开始研究竞争力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真正把竞争力研究层次放在产业上的时间更短。目前,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还没有形成定论,通过对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作者比较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竞争力经济学》,2003)中给出的定义,他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从一国特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该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对手的比较生产力。”所以,可以说竞争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而竞争力则体现的是一种比较关系。
笔者认为,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特定利益主体现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必须研究其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的发展潜力。竞争力有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产业竞争力就是中观层面的竞争力问题研究,是基于同一产业比较的概念、比较的差异,最终从产品、企业或整个产业的市场实现中表现出来。产业竞争力的中心问题是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比较,其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以,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应该建立在特定区域产业比较的基础上,侧重于应用与实践研究。
(一)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国外评价模型
1.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1990)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得出结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政府行为、机遇六个因素。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将静态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动态的国际竞争优势,从产品、企业和产业分析入手,具有相当稳固的现实微观基础。
2.荷兰格林根大学的ICOP方法。ICO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分析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针对特定产业――工业的竞争能力评价方法,通过对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工业产品相对价格水平、分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揭示该地区工业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工业的差距。此方法主要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按同一分类指标体系标准化得到可比数据,计算出竞争力研究的一些主要参数。
3.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的整体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IMD和WEF(1998)把国际竞争力指标分为290项,用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具体说来,国际竞争力包括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及国民素质。
(二)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国内评价模型
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人大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以IMD和WEF的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模型。他们认为,国家竞争力要素应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层次,即国家竞争力不仅仅要发挥现有经济实力,更要追求建立合理的经济运行系统,还必须考虑实现综合经济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以及综合实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能力。
2.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金碚指出,波特的分析范式尽管十分富于启发性,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根据金碚构建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可以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从结果分析,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工业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原因来分析,一切有助于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可以是竞争力的研究对象。
3.裴长洪的研究模型。中国社科院裴长洪在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分析性评价指标。
4.魏后凯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魏后凯从市场影响力、资源配置力、产业增长力、结构转换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评价产业竞争力。他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决定于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并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上。
5.国内其他学者及组织的相关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课题组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和竞争活力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设计相应评价指标体系;武汉大学商学院陈立敏等教授认为,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贾若祥博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认为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的基础,并从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突发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三)对以上相关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有关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其评价指标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反,中国学者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以上分析模型可以看出,IMD及竞争力分析模型主要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问题。其中IMD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比较粗略、针对性不强,其分析结果对具体产业的竞争力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也并不完全适合引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因为国家和国内地区发展经济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差异影响和决定其生存、发展以及在竞争中获取收益的能力因素也必然不同。
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提升到产业层次来研究。波特、金碚分析模型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他们认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就是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都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这些研究大都注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某一层面的竞争力,其分析模型不适于特定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状况的对比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同时,竞争获胜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从所掌握资料看,大多数学者将竞争力放在宏观国家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上研究。事实上,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该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而这个区域的竞争力大小,更是取决于其主导产业的竞争实力及其产业内部结构状况。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主导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可以说产业层次上的竞争力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命运。作者建议:有关竞争力研究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放在中观产业层面上,在克服现有理论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重点是量化研究特定区域产业、特别是特定区域主导产业的比较生产力状况。
参考文献:
[1]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陶晦.四川工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王秉安,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5]武义青.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11):39-44.
[7]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区域经济,2001,(5):99-104.
[8]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53-62.
[9]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187-188.
[10]刘小铁.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校学报,2006,(12):79-82.
[11]千庆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2006,(10):71-75.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its Model Analysis
ZHANG Yan
(Department of Math and Physics,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n 710061, China)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3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产学研结合就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扩大社会合作,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其研究生而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产学研结合,为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产学研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基地建设滞后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产业园已经开展了合作,共建了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这批产学研基地大多是基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对于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高校在招生、课程体系、选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专业实习、论文撰写、教学评价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仍以以知识灌输为。
2.企业指导老师资源不足
一方面,现有产学研基地建设中,遇到了企业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一般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具有经济管理类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而且大都居于领导岗位,不在科研第一线。加之,这类人员往往本身也承担着大量的企业管理工作,指导学生也存在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由于企业通常并未专设研究生导师这类的岗位,更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要求,以及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中研究生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3.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受限
现阶段,研究生课程学习对产学研项目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需要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多形式、多功能,能为产学研基地建设服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
二、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产学研基地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用学结合”原则。一方面,研究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研究生不仅能真实接触到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有针对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用促学”的方式,体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其次,多利益主体共赢原则。不同利益主体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做出行为决策:高校追求的是做实验、出论文;而企业考虑的是市场、产业化问题。不同的目标引发不同的行为。产学研基地从建立之初就应当从制度、资金、服务等各方面,为高校和企业以及个人提供“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大平台。只有兼顾各主体利益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的背后一定是高校和企业利益的共赢与共享。
最后,制度配套原则。为了保障产学研基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提供支持。比如,产学研基地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生产、教学、科研三肩挑,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考核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为导向,企业中往往又没有设置研究生导师岗位。这些问题的很好解决,需要完善现有制度,以此作为推动基地建设的保障。
三、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在我国,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加强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会(审)计师事务所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具体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当前,高校教师有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有着全面系统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但相当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需要通过实务的提升,促进其教学联系实际。产学研基地为这些教师了解实务,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提供了平台。同时,通过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中指导老师不足的问题。
二是合作开发教学案例与应用软件。利用产学研基地拥有的案例素材,开发教学案例。通过产学研基地将案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而且每年组织案例分析比赛,邀请实务专家予以点评,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中加入案例分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可以考虑投资共同合作开发物流、财务、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以此推动应用研究。
三是邀请企业中实务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调研与毕业论文,同时完善企业导师的聘任与薪酬管理制度。产学研基地定期接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暑期实习,让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和咨询服务。同时,由于产学研基地往往没有明确设置企业导师岗位,为了让企业导师切实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在产学研基地应设立相应的企业导师岗位,完善现有的企业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落实企业导师的薪酬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真正做到企业导师的责权利相一致。
四是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数量,采用灵活的选修课教学方式。部分选修课程可以放在产学研基地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背景,而且还有利于请企业导师参与选修课的教学,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可以适当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基于产学研基地所能提供的条件,增加实践应用的考核环节,强化研究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是以产学研基地名义每年联合招标或合作研究课题指南,引导高校教师带领研究生与企业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研究。联合招标课题涉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集团等需要解决的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要求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六是完善现有研究生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之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研究生通过产学研基地进行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效果。同时,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能为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邵瑞庆,张维宾.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57-59.
[2]胡常伟,毛宁,陈新度.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5):163-165.
[3]胡立,罗尧成,田蔚风,徐琳,林佳.英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67-71.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经济发展;关系
一、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经济的联系
文化产业管理既管理文化,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就会去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经济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又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文化产业就是文化而产生的经济,使文化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在十就明确的提取,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这也是给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一个很好的肯定,也证明了,它的潜力是无限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离不开文化的良好管理。
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与其他西方国家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信息社会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正在向发达的信息社会迈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滞后,懂得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奇缺,对经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对这样的本科专业人才紧缺。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可见,如何管理好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有很大的空间和潜能,我相信,如何把握好文化产业的管理,将是我是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资源紧缺的今天,如果还继续以大能耗,不计损害的来发展经济,我们终有一天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三、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管理成功的例子
(1)以创意产业闻名的香港,只要能善用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发展到今天。电影《叶问2》的成功就是最佳事例。主角生活背景将内地市场和这出香港电影连接在一起。另外,叶问曾教授李小龙功夫,透过李小龙,叶问的故事进一步与好莱坞接轨。由电影的选材可见,香港人合理利用了文化产业的优势,选择利用叶问这位有故事的主角,制作出两部成功的功夫电影。
(2)这部电影的完美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大手笔的制作。也靠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作背景,电影中一招一式,一衣一角,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天台习武的情况、练武者所穿的唐装等,在在演绎出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电影透过其中心思想 ──中国武术崇尚和谐、重视修养来宣扬中国文化,将令人向往的中国武术精神向国际推广。
(3)现在社会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需要以良好的包装把一个事物打包出去,让人们知道他,了解他,从而促进人们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说,现在什么都与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四、如何去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产业注入每个一个产业,都会给他带来新的生命力。 将文化产业注入服务饮食、等服务行业,以文化作为底蕴,让服务人员穿上中国传统的服装,可以给就餐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就餐感受;将文化产业注入旅游行业,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卖点,一方面,可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来拉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2)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既要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的建设,也要注重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重点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形成一种流动、竞争、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品的消费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温饱问题以后才能产生的一种需求,既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就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五、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一不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众多,逐渐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文化,如何大力发展这些文化,使得这些文化成为我们经济新的突破点,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国家发展的长期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中华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系统。使他走出去,用到经济发展中去。将是我们的目标。
六、权衡文化产业管理与经济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文化产业,从而得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双丰收呢。首先,建立好公共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我们必须给文化产业活动一个不可动摇地位,公共文化活动可以配合以经济做辅助。但是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活动绝不是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
七、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点,已经和我们密不可分。管理好文化产业可以优化我们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所以说,文化产业管理是和经济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他们一开始就是骨肉相连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必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大发展,势必也会引起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个在校的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我相信我们的专业前景是光明的,文化产业将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2007
[2]邱菀华.《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如何成功运作大型活动》,2005
[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措施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房地产且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好管理是根本。经济管理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和进行生产的主要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作为房地产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是房地产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煤炭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行业技术,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其关键经济环节及其管理,是目前需要加深认识[1]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对某一具体开发项目实施经营及管理的一整套相关的措施、制度、方法的统称,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维持盈利目标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进行项目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定公司与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2.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企业总体趋势较为落后,由于企业规模、技术和外部环境等原因,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2.1 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房地产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人员数量少,监管体制不规范不完善,往往会以一种简单的结构方式进行管理。由于房地产企业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过于简单化的组织结构,常常会出现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组织结构分化不明显(利、责、权)不清,吸引不到关键人才。一般来讲房地产企业的稳定性与其他企业管理模式不同,经营与管理规模上有所不同,财务由公司统一核算和管理,项目人员只分工负责具体的前期开发、设计委托、工程管理、广告销售等工作、制度上进程受阻和难以流动,管理上面临规模极限,尤其表现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经过培训上岗的技术人员,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房地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严重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 外部组织结构不完善、不健全
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外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外部机构又称为市场控制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股票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现在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责,权,利脱节;公司内部各项目部之间互相攀比现象严重,没有具体点的业绩衡量指标,长期下去就会涣散斗志,影响效率;在开发项目成本不易控[2]制,由于项目管理部门本身利益和节约费用开支没有直接关系,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不能千方百计去多做工作,造成费用成本增加和扩大;风险利益机制不完善,项目经理及每个项目岗位,则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竞争实力与优势, 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难以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
3.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做法.
3.1 准确定位是促进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关键。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强外部组织结构的完善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正处于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的重头戏,提高整体队伍素质,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实现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经济方法。因此,加强提高房地产企业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积极的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从组力度,不断的改善和加强自己竞争力。在经济细胞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优化房地产型企业的需求生存需求结构与发展结构,从而使房地产企业能够更健康快速的发展。
3.2 加强建设文化,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我国竞争与和合作的加剧,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房地产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优势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人才结构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指导和[3]协调,提高房地产企业素质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增强实力,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准确定位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关键,使我国房地产企业走出困境,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企业大型化和小型化既有密切相连的社会化生产体系。
4.结尾
随着房地产企业发展日趋激烈,为了及时把握迈向经济社会时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企业机制创新、准确定位和良好的信誉一体化发展,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佳伟.现代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06)76-89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6
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强调,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术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的出口额已占商品出口额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确定,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支持召开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研讨会,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问题。显然,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竞争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在。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 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