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教育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教育培养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意象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93-04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将其表述为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据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和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其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间直接的交流中进行的,主体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利用头脑里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所以,视觉思维从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相关,视觉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不同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其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作进一步讨论。

1 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f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 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嘲。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

视觉化笔记可以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概念图是运用图形来表示概念间的顺序和关系,它是确定学科知识中重要概念和彼此关系的有效工具。比如肺的概念图,它必须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肺的功能主要是换气,通过心脏作为泵的作用来将静脉血通过肺的换气后转换为动脉血然后供应全身。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开始向四处发展,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核心理念,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大图像”。比如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的思维导图,要根据食管癌切除的几种方式运用开放式思维,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一种手术方式。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2

关键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障碍与归因 思路与对策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医计划”)是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按照十要求,贯彻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方针,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方面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一、地方医学院校实施卓医计划的障碍分析

1.办学规模、生源质量与卓医计划有差距、有矛盾。医学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天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仍然依靠办学规模扩张作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手段之一,在处理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的关系上缺乏主动权,客观地造成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被动性。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加以学生数量的膨胀,对卓医计划的实施从源头上形成了压力。

2.在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方面与卓医计划相比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思想和观念问题。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能否传承和坚守、能否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卓医计划实施的基础动力。

3.医德教育不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效果不能入脑入心入行为。地方医学院校的确已经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医德教育必修课程,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但是囿于医德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其有效性不能及时凸显,其效果不能迅速得以衡量和量化,加之后期实践教学由学校这一象牙塔转入医院这一小社会环境,致使造成医德教育前紧后松或者头重脚轻的现象,这将不能实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

4.师资力量水平与卓越师资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地方医学院校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上花了相当的精力与财力,但仍然存在着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学历结构偏低、年龄老化、学术科研骨干缺乏等现象。同时,由于前些年高校学生的数量膨胀,对师资需求量大,各类高校竞争激烈,地方院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但不能及时补充新的师资,而且存在高质量教师不断流失、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滑坡的趋势,这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构成严重的现实阻力。

5.临床技能实践能力需要明显提升。临床技能实践不仅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验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完成教学大纲、实现合格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相对紧缺,部分教师知识老化,学生考研与就业压力增强,相关行医法规的细化以及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因素,致使地方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呈普遍下降的态势。如果任由这一现象的蔓延,势必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形成隐患,必将弱化教育质量,更办不好社会和人们群众所期望的高等教育。

二、实施卓医计划项目的思路与对策

1.提高生源质量,稳定招生规模。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数量的稳定是卓医计划能否有效实施的首要因素,高校必须始终重视这一问题,对社会做好正面的宣传,把那些有志于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天赋比较优秀的学生选拔进来,为卓越医生培养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地方医学院校对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深入结合卓医计划,进行必须的传承和坚守。同时,又能对学校的内外教育环境、教学基本状态与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优势和不足,又具有改革和创新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向卓越医生培养提供不竭的和可持续的正能量。

3.全程贯穿医德教育,着重内化教育效果。大学的本源就是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道德引领,按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要求,将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的梳理,摒弃那些陈旧和老生常谈的说教,结合大学文化建设,结合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真正将人文关爱的医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将医德教育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将医德教育与传授知识技能无缝隙结合起来,这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4.培育卓越师资力量,突破卓越医生教育瓶颈问题。欲求卓越,必有大师,医学院校应注重医教结合,将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加强学校与医院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搞好顶层制度设计,打通基础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学科壁垒,淡化专业界限,真正建立临床回归基础、基础切合临床的师资培养平台,推进医教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破解卓越医生教育难题。

5.坚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要求,提升临床技能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医学院校应注重临床实习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要求,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提高临床技能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学生就业和考研对实践教学的冲击和压力,为卓越医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隽,胡鸿毅.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卓越医学教育再认识.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92-96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3

[关键词]医学生;以人为本;教育;培养

[作者简介]覃红,广西医科大学高职成教学院书记,副教授;罗萍,广西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副教授;胡振,广西医科大学校办秘书科副科长,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07―04

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和归宿。教育部、卫生部于2009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全局,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而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正在不断深入进行之中。这一切,正是我党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处于结构性紧张状态。因而,社会转型期的医患矛盾也比较尖锐,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医德水平的高低、以人为本理念的牢固与否,直接关系着将来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有针对性地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培养,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曾于2009年4月开展了医学生人本意识的问卷调查。

本调查选取广西医科大学05至08共4个年级、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信息等6个专业的917名医学本科生。调查样本来源广泛、样本量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结果与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认识方面

1.对“以人为本”内涵的认识方面:在917名医学生中,表示“知道,深入研究过其内涵”的只有7.8%,高达63.2%的学生选择了“不完全知道”,而选择“不太了解”和“不知道”的竟分别有18.3%和3.7%。在医学界反复强调医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而学校又已经通过大小学习动员会、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广泛宣传的今天,医学生们对“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认识还如此的缺失和肤浅,这是十分令人忧虑和发人深思的。

2.对职业操守的认识方面:认为医生收病人红包是“应该的,治了病、救了命,接受感谢天经地义”的,有2.4%;认为“虽然不太符合职业道德,但鉴于目前医务人员的收入少于预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占23%;表示“虽然反感,但不表露,自己从医就不会收”的有44%;而选择“坚决反对”的只占19%。近三成的医学生认可医生收红包,显示其职业道德素养还亟待提高。

3.选择医学专业的动机方面:在“社会意义”和“经济利益”两个“最吸引你”的选项中,选择由于医学专业的“社会意义,其无私奉献、仁慈博爱、救死扶伤的特质深深吸引着我”的占47.4%。选择“经济效益,其职业的稳定及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较让人满意”的占46.5%。这说明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把经济利益作为了自己选择医学专业的首要因素。当前,医务人员出于医方经济利益考虑而开大处方、大检查、乱收费、收红包等现象,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把经济利益作为首选的这些同学,在未来的从医生涯中,一旦医患之间利益发生矛盾,会否把医务人员的利益放在首位,侵害患者的利益,这非常令人担忧。

(二)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认知

1.对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因素,医学生认为主要集中在医患沟通、医德医风和医疗收费三个方面。其中选择“医患沟通少,不尊重患者知情权、隐私权”的有46%,选择“医德医风滑坡,医疗服务态度差”的有45%,选择“医疗收费缺乏透明度”的有44%;对患者投诉的主要内容,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是乱收费(67%)、诊疗质量(58%)、服务态度(53%)等。

(2)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属性认识多元化。30%的同学认可医患问是“法律上的平等合作关系”;15%认为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关系”;36%认为是“多种关系的复合体”;而认为是“供方与需方的关系”、“朋友关系”、的分别为7.6%、5.3%,只有6.7%的同学认同“患者是上帝,应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三)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的认知方面

1.医学生普遍认识到医务人员优良的服务和文明礼貌修养、与患者得体和得当的有效沟通。对减少医疗纠纷有很大作用(见表1)。而医学生在自我评价文明礼貌素养、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时,一方面普遍认为自己有待提高和增强(见表2)。但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医学生却又表示对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培养提高医学生的文明礼貌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活动积极性并不高,选择会“积极参加”和“比较热心参加”的只有38.6%。显示学校开展这方面教育训练活动的方式方法有待完善和提高。

3.在运用法律知识手段处理医疗纠纷方面。对“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病人或其家属往往会将医院或医务人员告上法庭”的问题,同学选择“努力学习相关法律,认真按医疗操作规程办事,学会保护自己”的有68%;选择“理解病人,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55.7%;而选择“无所谓,自认倒霉”和“考虑改行”的分别为5.2%和8.6%;在是否学习过《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方面,只有2.2%选择“认真学习过”,有16.6%选择“简单看过”,而选择“没看过”、“听说过”、“没听说过”的却分别有42.2%、16.8%和11%。显示医学生的法律知识还有待加强。

二、讨论与建议

(一)为了使医学的神圣天职深深扎根于医学生心中,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医学是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提高全人类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它的神圣天职。而要履行这一天职,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具备悲天悯人、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操。古今中外,无论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宣言》还是与之一脉相承的1948年世界医学会(WMA)的《日内瓦宣言》,无论是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黄帝内经》,还是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千金

要方・大医精诚》,都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医者应本着仁慈、无私、诚挚、严谨、公正之心,尊重、同情、关心、救助服务对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人为中心”,形成了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以人为本”最深刻的内涵。总书记在对以人为本的历次阐述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反复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不仅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医务工作者在本职工作中要积极贯彻落实的根本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医学生,更应该深刻学习掌握其精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本调查显示,医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以人为本内涵的还较少,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忽略了医学职业以人为本的社会意义,而把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认可病人是上帝、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愿意为患者无私奉献的医学生比例相对较低,也因此使得部分医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方面的态度令人忧虑;另一方面,调查显示许多医学生也认为自己的人本意识和职业态度、能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这一切都显示,“树欲静而风不止”,处在各种思想观念激烈交锋、多种文化思潮强烈碰撞前沿阵地的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白色象牙塔,学生们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书生。相反,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西方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对国人传统价值观念进行着渗透和解构,“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在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造成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由于市场机制的弱点及其消极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使我们一贯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心理。在价值取向上,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重报酬实惠,轻奉献与责任;重个性绝对自由,轻纪律规范约束。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媒体、网络中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思想意识影响,以及缺乏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底蕴、缺少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的大众流行文化,使许多青年学生在淡忘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的状态下,产生一种拒绝道德追求、只求当下快乐的道德虚无主义文化心态,政治意识淡化,价值观念扭曲,丧失了对现实的责任感,主导信仰发生程度不同的量变和质变。加上现实社会以拥有金钱、权力的多寡为事业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大众文化诱导青年追求吃、穿、住、行的高消费,助长了部分大学生一心追求钱、权,追求物质享受,很难沉浸到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降低和崇高理想的失落。医学生自然也不能幸免。面对思想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医科院校必须改革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与方式,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还要通过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人本意识,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

(二)为了减少和消除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经济增长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技术进步了,医疗设备更加现代化,医疗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医患关系却走到了建国以来最紧张、最脆弱的阶段:医疗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医院暴力事件不断见诸报端,高额索赔案件不断出现,医患信任危机逐步加深这一切,已成为严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除了历史的、社会的、机制体制的、医院方面、患者方面的等等原因外,医务人员诊疗和服务质量差,开大检查、大处方、收红包等违反职业道德,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也往往是纠纷的直接导火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也普遍认识到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职业环境严峻与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滑坡、服务意识不强有关;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属性认识多元化,对医患关系人本性质的认识比较弱。针对医学生的这些认识和现实中尖锐的医患矛盾,必须严格要求医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医学生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学会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要体现人性、尊重人性,要了解民生,关注病患的疾苦。应当使医学生深刻认识到,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现人性化服务的以人为本系统化整体服务正在取代传统的服务模式。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接触的是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群,涉及的是关乎患者健康、幸福和经济利益的实质性问题。作为医学行为的实践者――医护人员,不仅是技术的专家,也应是思想工作者,更应成为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医学中的和谐与统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在诊疗活动中,不仅要为患者解决身体的病痛,更应该了解、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想方设法消除其心理上的痛苦。医患双方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增进医患双方互信的基础上才能重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为了提高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水平。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与病人交往和沟通的技巧,这是真心关爱病人、减轻病人身心痛苦、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和消除医疗纠纷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当前先进设备技术广泛应用、诊疗物质化、医院运营利益化、患方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增强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医疗服务合同当事人一方所享有的权利,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医疗和护理,而是要求成为医疗和护理的评判者、参与者,因此诊疗中的每一项工作都会受到患者的监督,医务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等权利。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在1998年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

仅治疗某些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以及由于医学科学的专业特性,现代社会要求合格的医务人员要具备缜密的学科专业知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具备与各种人群打交道的本领和应对各种复杂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因而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悉法律是当代医生正确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四大法宝。调查显示,917名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与病患得体、得当的有效沟通能力较差,需要提高”的占了62.6%,医学生已经切实地感受到与人沟通能力提升对未来医务工作的重要性。因而,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的能力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非常重要。而现有的医学教育缺乏伦理和人文陶冶,缺乏服务中的文化含量和情感含量的教育,只重视传授医疗活动中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知识,以及运用药物、手术、仪器、设备等的方法手段,没有注重教育学生必须把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服务人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为患者提供精神、感情和文化的服务。因此,今后我们的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活动中,必须不遗余力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促进医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医学生不仅应学习研究病人生物体病变,进行临床诊断、操作、治疗的实践学习,而且更应学习如何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情感、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的方法。进行医患关系沟通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医学生还必须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在整个医疗实践中坚持知法守法,切实保障服务对象和医务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从法律层面上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期望医学生将来能以品学兼优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吉善.对医患关系问题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17).

[2]田心铭.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高校理论战线,2008,(9).

[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1―22.

[4]张志辉.略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5]麦穗,徐琼,王红,等.法律意识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06,4(6).

[6]王永光,何兴图.微创体系中人文思想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11).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4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 教师 学生 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理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手段须不断更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学习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完成小学英语新课标准的任务,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1.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任务。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素养的培养,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汇和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须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前提下,真心对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师还应把他们当成孩子去交往,容许他们犯错误,帮助他们在不断地犯错中逐渐成长,并一步步走向成熟;教师更应该把他们当成朋友去交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拘小节,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力争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旦浓厚的师生情谊建立起来,学生就会真正钦佩、真正喜爱英语老师了,由“爱屋及乌”导致的学习英语兴趣是不可估量的,在教育实践中也是屡见不鲜。

2.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都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好奇心强烈,敢想、好动、无所顾忌。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不要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压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场景,使他们能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主动学习和施展本领的兴趣。新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活动的场所,让他们相对自由地施展个性,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的驱动力自然逐步增强。

3.充分挖掘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各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处理,一般情况下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还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一定的刺激程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中,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温;其次应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相对语言材料而言,教师就是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场景,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场境过渡到课本中所展现的情境。同时,合理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立体生动而富有情趣。比如把课堂知识串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边讲故事边学知识就是一个好方法;还比如歌谣又以它词句简单、韵律优美等特点深受孩子喜爱,将歌谣引入小学英语课堂,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开启心智,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可以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形式。

4.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大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教学的特点,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力的生命体,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发展,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在外语教学中,重点不再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该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让学生能干些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一味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老师走。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善于学英语,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而且还要使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要能真正代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题目为“我的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个小故事。 这样一来,学生口脑并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跳出被动灌输的困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5

那么,首先,什么是语感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曾对语感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可见,在夏丐尊先生看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其次,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正是凭语感。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最后,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以下,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究,仅供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语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紧密相连。阅读教学时,我坚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使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在教《小马过河》时,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自己帮妈妈做事时的情景,体会小马兴奋喜悦的心情,进入角色。在指导朗读词句时也要联系实际加深体会,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妈妈做事。’这句话。”让学生想想平时连蹦带跳是什么样儿,模仿一下动作,要读出小马欢快的语气和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注意重点词语“连蹦带跳”、“很愿意”重音的变化,还有“怎么不能?”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做出相应的表情;又如:“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可是离家很远了。”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不是也会想起妈妈,体会小马此时左右为难,依赖妈妈的心情,并能读出犹豫的语气,脸上显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体会课文感情的目的。

(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三)广泛阅读,增强语感。语感的培养从“读”开始,不仅体现在课内,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阅览。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小朋友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难怪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汲取营养和甘露,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四)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熟读成诵,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学习《秋天》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后,反复朗读课文。在我范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老师轻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体会长句中停顿换气的地方,之后要为学生腾出练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先个人,再小组,后全班,分句比,分段比,全文比。总之,使学生有张嘴练习的机会,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就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也能加强语感,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五)言语实践,积淀语感。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6

在学校体育日渐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以下就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来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培养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地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形成高度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

这样如果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地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熟识学科特点,加强安全预防

体育学科的特点是师生要特别关注的,诸如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等等。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再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又如,跳远时沙坑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或者沙坑中有同学玩耍时留下的砖头和石块等都有可能造成损伤。

器材的放置有必要考究。跑的项目中最好不用球作标志物,尤其往返跑和蛇形跑等,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让学生绊脚,甚至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学校的单杠、双杠、爬竿、爬绳等,受日晒雨淋,天长日久就会生锈、腐烂,如果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学生在活动时器材发生断裂,致使学生摔伤。所以在锻炼的时候,一定要先检查器械,排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