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技术培训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1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培训与社会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科技发展对其影响更加显著。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教育培训不断呈现新局面:教育培训理念与理论的发展创新,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培训对象综合素质与培训需求快速提高,培训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都包含着对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因此,在培训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受到了各国教育培训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

一、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

培训属于成人终身教育的范畴,泛指组织对员工的培养与训练,即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有所改进,从而使其按照组织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1]。从培训的概念中提到了“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就是指培训运用的方法与技术。

从狭义上讲,培训方法与培训技术的含义是不同的。培训方法是指将培训内容传授给受训者所采用的一种或多种形式,是培训的途径。培训技术是指在培训过程中使用的与培训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和手段,它是培训方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际应用中,培训方法与培训技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没有技术支持的方法,很难成为有效的方法。

广义上,可以把“方法”称为“技术”,视为同一事物。为此,将“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是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因此,可以概括地认为,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内容实施的方式和途径,是联系、整合培训项目各要素的媒介与载体,成为实现培训项目效果最优的重要手段。

完整的培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设计与实施、培训方法与技术、培训评估、培训师资、学习辅导资料、培训场所及配套设施、后勤服务、培训费用的支配等。其中,培训方法与技术对其他各要素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培训目标的确立,明确了培训的主题与类别,可以初步设计适宜的培训方法。例如,对技能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培训目标就是使受训者掌握操作技能,达到上岗要求。因此,根据培训主旨和培训类别,可以设计选用讲授、实操演练与考核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无论采用问卷调查还是访谈等方法,都应该将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调查项,从而收集到学员较为欢迎的培训方法,更好地了解培训需求。

培训对象不同,培训方法与技术也有所不同。选用适合培训对象年龄、资历、学历、工作环境、性格、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要求的方法与技术,有利于激发学员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

培训内容设计与实施是培训项目的核心,培训内容是培训方法与技术选用的主要依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充分体现了两者关系。培训内容一般由多个培训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根据模块和课程的要求与特点,选用最恰当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途径和媒介实施培训活动,使培训内容得到有效传授与获取。并且,培训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贯穿于培训实施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实施的重要表现形式。

培训评估与培训项目运行是互为嵌套的双循环,在培训项目运行全程都有评估活动的参与。因此,培训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其有效性、科学性及其对培训效果的影响都是评估的重要内容。

培训师资的构成与培训技能水平决定着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选取与应用。反之,培训方法与技术也影响师资的构成。具体说,如果从事培训项目开发和授课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培训技能,能够掌握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这样在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选择上就更丰富、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当然,培训方法与技术越丰富、越先进,对师资的能力水平要求越高。

因为不同培训方法与技术要求的学习辅助资料、培训配套设施和培训环境都是不同的。例如,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料都是放在网络平台上、场所是在网络畅通的计算机教室。如果采用面授法,课件等辅助学习资料就多是纸质的,而且学员应该集中在教室上课。

后勤服务以及培训费用也与培训方法与技术有关。对于集中面授式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为大量的受训者提供食宿,食宿费和学员的差旅费占据了培训费用的很大比重。现在,远程培训等现代培训技术的逐步应用,在增加技术装备投入的同时也会减少后勤服务以及差旅费用的支出,缓解了工学矛盾。

二、创新培训方法与技术促进培训发展的持续变革

创新培训方法与技术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采用直接关系到培训的结果。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因和外因,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外因是科技进步与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等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的必然结果,大量的现代新技术被运用到教育培训中,不断产生新的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内因源于培训方法与技术对培训目标提高、培训对象高层次化以及培训内容复杂化、难度大等多方面的适应,并且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必须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满足培训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现代新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创新出先进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二是指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的组合创新,为增强培训效果而将不同的培训方法与技术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形成混合式的培训方法与技术。

由于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项目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对培训结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培训项目诸要素的变革,使培训得到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组织的培训多采用集中授课为主的形式。虽然讲授式有形式简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传输信息量大等优势,但因为传输单向、形式枯燥等不足也确实影响了信息的吸收和学习成果的转化。

创新培训方法,将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等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运用能够激发受训者积极主动性的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将研讨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方法合并使用,使培训内容的输入形式丰富多样,不仅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而且使受训者感受到培训好比是生动活泼、收效显著、轻松愉快的旅程。

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要求培训项目开发及授课的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及施教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培训教师要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提高现代科技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具备科学选用有效的方法与技术并将其熟练应用于培训实施的能力。所以,方法与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培训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过程,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所以,现代培训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提高授课水平,还要掌握电子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随着培训形式与方法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受训学员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例如,学员通过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更能全身心投入,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机械学习”到“灵活学习”的转变;利用网络参加远程培训,可以不必脱岗进行“按需学习”,减少因出差培训产生的大量费用支出等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与技术的混合使用,改变了学员学习方式单调、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工学矛盾的不良状况。学员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求知”,并能在培训后自主地开展 “按需求知”、“学以致用”的持续学习,真正使培训成为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和提高工作绩效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孤立于岗位工作的附加负担。

为了能够适应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要求,培训机构必须要对培训环境及配套设施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从而促进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很多企业的培训中心在教室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投入,加快了培训中心的现代化进程。例如,教室配有多媒体电教设备,在容纳空间、内部设计、特殊功能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充分满足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条件;拥有足够的网络畅通计算机教室;具有完备的远程培训系统并设有远程培训教室和视频会议室。可见,先进的培训环境及设施是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培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学员的学习方式及培训效果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对培训的控制与管理也必须随之应变。对学员的管理,不能只是简单的考勤与考核,而应把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员参与多种培训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提升绩效作为管理宗旨。对培训运行的管理要在保证配套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关注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过程及效果,出现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方法与技术进行完善或更新。因此要求培训管理过程化。由只追求培训结果向“全程跟进式”、“参与式”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三、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培训新技术是现代科技在培训中应用的新产物,随着新培训方法与技术的不断产生,培训不再是孤立单一的领域,而成为多领域复合的开放性产业,而且带动了培训及相关产业的系列变革。目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在培训中的应用,不仅孕育了新的培训方法与技术而且使现代培训发生了巨大变革。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Keegan根据学习的形式与手段的不同,把远程学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D-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特点是已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教与学的活动不再是同步的,为学生开发学习材料和提供学习支助服务的远程学习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是实现了远程的面授教学,补偿了D-Learning的一些不足。主要使用卫星电视、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通信网、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远距离教学的集语音、图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于一体的交互式学习模式[2]。E-learning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早在80-90年代,英国的开放大学、中国的电视大学,就采用了这些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全球500强中大多数企业也都以E-Learning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方法。

M-Learning(Mobile Learning)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

从M-Learning诞生至今,相关的研究项目已经有很多。不仅有英国的和德国的开放大学,NKI等远程教育机构,还有Ericsson、Nokia等通讯巨头,都在开展研究。在ASTD 2011年国际会议会展上M-Learning 学习(培训)技术成为会议会展最热门的主题之一,全球各大网站和IT公司都在做这些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也吸引了大量的课件制作商和服务商开发大量的通用课件,并提供开发和定制等多项服务。可见,M-Learning的产生不仅促进培训产业的变革,而且为相关的系列产业创造了丰富商机。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的概念以及教育培训理念形成了巨大冲击。从住宿、集中式的学习到非住宿、分散式的主动学习,学员能够在单位、在家中、甚至旅途中都可以接受教育培训。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下,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将VR技术应用于培训教育,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员置身于虚拟培训环境中时,虚拟环境中的仿真设备使得学员具有多种感知,可以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相互作用或参与到虚拟事件中,如同真实环境中参与真实培训。在接受虚拟培训时学员的自主性大大提高,自主选择虚拟培训环境、培训内容,自主控制培训学习的速度和进程,使学员处于培训学习的主导。VR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风险、高危险、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培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VR技术建立远程虚拟培训系统,可以形象直观、无危险、方便有效地开展形式丰富的培训,相对传统的培训教育显示出突出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VR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更是相对落后。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而来。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从2008年,我国的云计算开始发展,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但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活跃,许多IT公司相继推出了教育培训相关的各种云服务。Google创先启动了在中国大陆的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通过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云计算在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普及。

云计算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主要有:建立共享教育资源库、构建新型图书馆、创建网络学习新平台、打造高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学科研云、实现网络协作办公等。它将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带来巨大影响。

云计算辅助教学是指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学与学习活动。它对教育培训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校及培训机构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节省经费、人力和服务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成本的投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本和门槛更低,教育信息化管理更方便、安全。

二是可以帮助教师轻松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协作学习。

三是促进形成了自主式学习和协作交流式教学,前者是指学生根据需要订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多媒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后者是指为教师成长带来空间,使其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教师和学员可以在云计算虚拟技术的环境下直接通过画面进行交流,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当前,教育培训已经从简单式向混合式教育培训模式发展,混合式教育培训的发展与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互为依托,互为促进。

混合式教育培训就是混合应用多种培训模式与方法的培训,融合了多种培训方式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统方式,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混合式培训要求培训方法与技术有机整合上的创新,将应用成熟的与新兴的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融合,优势互补,增强培训效果。国内外一些高校通过Google协作平台,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结合行动学习、教练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收效显著,使混合式教育培训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的创新与提高。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的兴趣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学生的想象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翅膀,开放的教学环境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沃土。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但是掌握基础,而且是对技能的运用。我们并不是要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的作品,而是要他们学会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勇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培养途径。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耐心。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编写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2.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比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于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经达到”。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出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不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就很容易陷入僵死的思维状态,呆板、乏味、缺少生机,阻碍创造意识的发展。

3.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生活环境、画作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就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和技能的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体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

二、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作。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其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教师需要及时地扶植。比如同一个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画面。这其中的特点,就会显露出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2.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性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对于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不足,应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和、平等的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完善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与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并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想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1.科学合理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以“像不像”“是不是”来衡量标准,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作中的自由意识。

2.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庸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又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劣习。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做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经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3

5年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知识更新培训的人数近20万人次,参加公共科目培训的人数达4,89万人次,参加专业科目培训的人数达12,09万人次,取得较好的培训成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今后思路:

一、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

(一)大力开展公共课培训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相继开设了“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信息网络安全知识”、“科学发展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等公共课,组织专家编写全省统一的公共课培训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开发考试题库,举办公共课师资培训班等,省继续教育协会负责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开展公共课网络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素质。

(二)制定专业培训科目计划

2008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省编制下达了30门专业培训科目计划,认真组织指导各领域业务主管部门开展专业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了培训质量。

(三)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

围绕我省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重要理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修活动。

“十一五”期间,我省举办省级高级研修班679个,其中高研示范班190个、高研普通班489个;举办全国高研示范班6期,有力地推动了知识更新工程的全面实施。

(四)积极开展出国出境培训

借助闽港人才培训合作平台,“十一五”期间,我省组织举办了人力资源开发、高校教育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旅游经营管理、信息化管理和物流管理等赴港培训班,以及继续教育制度化与社会化赴美培训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赴美培训班等出国出境培训班共37期,培训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近900人,促进参训人员学习借鉴国外、境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健全培训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一)加强对知识更新工程的组织领导

“十一五”期间,我省制定了福建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在国家确定的5个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旅游产业、海洋经济和文化事业产业等3个领域,共8个重点领域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活动。

我局会同各部门、行业制定出台了分领域实施办法,成立了知识更新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及实施工作协调小组,开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的指导和评估工作,为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

(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十一五”期间,相继制定出台了培训办班登记公示、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继续教育证书管理、继续教育与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挂钩、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培训质量评估、统计分析与检查监督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并认真做好《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构筑起了继续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三)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督促各地各部门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积极争取同级财政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支持。

对重要培训项目,给予重点保证,对按规定举办的全省高研示范班和赴港培训班,我局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利用民营资金和力量,采取联合办学和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开展培训。

(四)扎实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我省已审核确认省级继续教育基地84个,指导各地建立了一批市、县级继续教育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网络;整合师资资源,从高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等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人员当兼职教师,着手筹建师资库,实现师资共享;完善教材体系建设,集中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组织编写了一批具有福建特色、时代特征、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统编教材。

三、明确培训思路,推进培训发展

(一)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开放式教育

加快福建省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推进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二)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确定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项经费制度,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根据发展需要,自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强化用人单位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起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经费投入机制。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 农机新技术 培训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25-01

农机技术培训主要是指在相关农业部门推广和带领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农民普及农机和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机新技术培训是当前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农民自身科学素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挑战的同时也伴随着机遇,这就需要农机新技术推广部门能够明确自身职责所在,不断加强创新,提升培训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农机新技术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现状

就当前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现状来看,农机新技术推广部门通过讲座和新机具展示的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开展,促使广大农民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农业新技术和教育水平。但同时也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培训方式无法有效满足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1.1 培训能力薄弱

由于种种客观因素限制,我国的农机推广工作起步较晚,农机技术培训体制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培训手段还是措施都要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加之培训师资力量和较为匮乏,导致培训工作开展成效不高[1]。当前农机新技术培训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题讲座、培训班中,或是在现场观看新机展示。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技术难度大的新型农机设备却不能提供更加完善的培训支持,致使农机新技术在推广工作开展中未能达到预期成效,农民采用不合理的农机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挫伤农民农机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1.2 农机新技术培训内容单一

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为了更好的应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脚步,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粮食产出方面,而是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生产、种植和加工等相关产业,促使农业出现了新格局。但是农机新技术在推广培训工作中,却并未同步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耕、种、收几个方面,同新技术脱节,新技术涉及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2]。

1.3 农机新技术培训经费短缺

对于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中,经费的支持是尤为关键的,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无法有效将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国家对于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重视程度较高,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农机新技术培训经费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政府出资组织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无法全面普及。此外,还有部分地区政府财政困难,无法为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提供专项费用,严重阻碍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1.4 农机推广培训人员的素质偏低

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对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的需要将以往陈旧的知识和技术淘汰,迎合时展需要,促进农机新技术持续发展。在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中,由于技术人员只是参加过省级农机新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并未参加过其他农机新技术培训课程,所以自身的综合素养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 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对策

2.1 加强资金投入,打造培训基地

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培训资金投入,对于挪用培训资金的行为坚决杜绝和制止,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下,构建合理的培训基地,加强培训设施的投入,将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农民能够掌握更多农机新技术知识,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3]。

2.2 更新办学理念,提高人员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完善自我上,充分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优势整合资源,进一步拓宽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范围,为后续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培训人员业务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工作人员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此外,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尤为激烈,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时展需要,应该将更多新式理念融入到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4]。

2.3 加强合作办学

在提升农机新技术培训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架起那个农机和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促使培训工作更加有效发展。通过精心调研,寻求合理的方法来强化企业和农机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将更多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农户,促使农户能够获得更为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此外,还应该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促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

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中,应该明确当前农业发展需要,完善和丰富农机新技术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促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给农户,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华.农机新技术培训现状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4):227,231.

[2] 岳方建.谯城区新型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182-182,190.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5

农机技术培训是指由相关培训部门向农民朋友传授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业工具,以提高我国农村的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朋友在接触和基本熟悉农机技术的情况下,能够将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实现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农机技术培训内容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培训内容,缺乏对时展需求的分析,导致整个培训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农机技术培训在确定内容阶段就必须保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农机技术培训内容,在务农技术和务农工具的选择上尽量要保证安全性、节能性、适应性、环保性和先进性。此外,对当前的农机技术科研成果也应及时更新,完成新陈代谢过程,充分发挥出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作用。在创新和发展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时,不仅要重视务农技术的创新,还要重视务农机具的创新。只有从这几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农村农机技术培训取得良好成效。

2农机技术培训方式的创新及发展

农机技术培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采用科学合理的培训方式,则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反之则不然。目前,我国相关农村农机技术培训部门在进行技术培训时,最常采用的方法是短班强化法和以会代训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均难以保证农机技术培训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导致最终的不能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由此可见,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经济来源,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机技术培训方法的创新问题。通过将传统的短班强化和以会代训等方式转变为由委托培训、专家指导培训、学研用培训以及厂家经销商与院校一体化培训等方式。如由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委托培训,由基层农业发展公司或农机培训主体进行学研用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使用使整个培训过程更加一体化、专业化[1]。农机技术培训方式方面的新举措,使得农机技术得到广泛普及,提高了农村农机技术培训的效果,也提高了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

3农机技术培训师资力量的创新及发展

我国农村农机技术是否能够得到顺利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机技术培训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培训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机技术的培训质量,还对农机事业的发展和日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必须努力强化自身的培训师资力量,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的质量问题。整个培训过程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应用相结合,不仅要保证培训质量,还要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培训人员还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创新培训体制。由当地政府部门领导整个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的优势,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新培训体制的完善不仅能够推动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能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促进农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应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引进合适的先进农机技术和设备,确保在培训结束后,农民朋友能够利用这些农机设备和技术对所培训的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保证农机技术能够得到顺利发展。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还应时刻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必须围绕市场需求采取充分合适的发展形势。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农机技术的重要作用。

4结束语

创新技术培训范文6

    部分科研成果的针对性、适用性差,通过调查了解,一些科研项目立项脱离生产实际,其研究成果的适用性较差,在大面积生产中缺乏可行性,或者缺乏与其它技术措施的综合配套,限制了推广范围。另外,在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致使一些成熟可靠性差的所谓成果通过鉴定,其缺乏推广应用价值。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薄弱。当前,保定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化队伍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以来呈日益恶化的趋势,据统计,全市现有专业农技推广人员1191名,其中县乡两级有1049名,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1名,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消化能力差。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小农观念的制约,其存在着视野狭窄、信息不灵、接受能力差等问题,据调查,保定市有47.5%的农民不注重农业新技术的获取,因此,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难以向纵深推广。

    财政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品种选育开发、重点农业技术研发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为推动保定市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方式,多途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1.推动农技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要按照“高效、协调、规范”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加快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技人员走向基层,采取技术承包、科技结对子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使良种良法落实到田块。2.重视农业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业项目是新时期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应通过农业项目实施,把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和项目资金有效整合起来,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推进农业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对涉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应重点优先扶持发展。3.结合农资产品经营进行技术推广。这是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其具有以农民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物资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的新特点,既为农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又促进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4.大力培育发展各种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农业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其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技术、物资和订单等服务,也推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采取逐步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扶持发展,构建起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此外,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创业主体,建立农民创业基金,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科研和技术推广密切结合,保证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科研和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创新管理机制,在立项、成果鉴定等环节,从保定市农业生产实际出发,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合作,保证科研和技术推广两个关键环节的连续性,科研部门具备一定的科研手段和技术力量,有技术研究优势;推广部门具备一定的技术服务网络,其了解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强两者沟通和合作,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每年全市应定期进行专业技术集中培训,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外出进修或培训。积极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引入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扎实服务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1.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特别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2.拓展培训途径,及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从当地生产特点和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首先,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教育作用,依托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农民技术培训。其次,重视农村“技术能手”的新技术培训,利用其科技示范扩散功能,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新成果、新技术。第三,充分利用驻保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培训工作,保定市拥有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植保所、河北省畜牧所、河北省微生物所、保定市农科所等一批涉农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技术实力雄厚,为保定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应加强与其合作,挖掘其潜力,使其更好的为保定市农技推广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