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德育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原则;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2014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要求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论性较强的德育课贴近现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德育课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和时代感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确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本质上是设定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质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论证相关的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书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尽管2008年德育课程改革后,课本中增加了许多与现实相连接的实例,但因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效果,吸引力不强,学生很难参与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上德育课作为休息课,上课即睡觉。有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对今后的工作毫无帮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课无所谓。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德育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常,德育课程所选案例属于感性材料,来自于社会实践,浅显易懂。通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较多,比较抽象,对于理解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很难有吸引力。如果只从理论上分析原理,学生不愿意听,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融入案例中,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枯燥的理论就获得了生命。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德育课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选择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的发挥,并直接影响到该德育课的教学成效。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法的教育功能作用,在案例选择时,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与所讲教学内容要相一致,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了解哪些课程内容可以用理论阐述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案例帮助才能让学生理解。二是实际性和指导性原则。教学案例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特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笔者曾经在教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课时,发现因本课程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学生非常关注职业发展的形势,他们对中职生毕业后取得成功的一些事例(尤其是本校毕业的成功学生案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选好典型例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些好的案例,学生也易于接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对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思想性原则。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时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德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挖掘事例的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过分突出“教”,偏于理论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行实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任课教师及学校层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第一,教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取得第一手资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向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紧扣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和社会问题,在了解熟悉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编写案例素材,掌握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鲜活案例,并能对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方法教授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让学生在内心上认同,在行为上自律,这样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课,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处理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的选编、学前准备、课堂交流讨论以及教学评价。1.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这一环节对德育课教学犹为重要,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显现案例教学法独到之处。2.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3.案例的讨论与交流。此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笔者通常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方式,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意见,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设计、营造的是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演员,是课堂主体,大家各抒己见。4.开展教学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作出教学评价,师生达到共识,为共同完成好以后的案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提高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县级职业学校,因师资不够,认为德育课谁都可以上,于是安排一些课时不足的专业教师、基础课老师上德育课,而且大量减缩德育课学时,有的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失去了德育课应有的功效。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树德的引路人。此外,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作了专门的规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同,中职德育课重教学轻教研,德育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会少,导致他们见识不多,视野不开阔,导致授课枯燥无味;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教师自备。所以作为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给予支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成效明显。德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才能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育人教化的功能。
作者:邓先凤 单位: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职成[2014]14号)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生主体;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知识本位)、培养能力(能力本位)和铸造人格(人格本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由此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展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为总体目标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就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课程能力本位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岗位能力标准,进而制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这些措施不但充分考虑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积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适应性与职业能力的良好发展,还重视校企合作教学,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中来,并将素质要求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目标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如何达成上述目标的实施途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结合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对学生主体目标的思考
本人认为对学生主体目标可以有以下两个理解:
1.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确保学生主体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基础。教学改革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我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认为,揭示课程涵盖的知识和所要训练的技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价值,让学生觉得贴近实际,真正学了练了有价值,这样才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1.2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制定课程能力目标时,到企业调研、与专家交流,共同制定能力标准,体现岗位就业要求是总体方向。但是本人认为具体能力标准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1.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目标的一些粗浅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本人作过一些尝试:
(1)传统教学讲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尝试实际联系理论。比如在汽车金融课程中有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模块,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直接先让每个学生去一家或几家汽车销售店,让他们自己先自己观察和体会业务的流程和业务员达成业务的技巧,回课堂后再讲授信贷的基本知识、信贷风险的控制、如何信用分析等等,学生往往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很明显他体会到课堂上所讲授的在实际中都用得上,学生愿学、想学,最终肯定能学好。实际联系理论,我认为能展示理论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本人也尝试过让学生作为某一章节的主讲教师。当然事先要教师认真把关,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考试环节.本人曾经在证券基础课程中实行期末考试卷学生自己命题的出题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每个同学出一份期末考试卷.教师最终选择一份最能体现应知应会标准的试卷作为课程的期末考试卷。考试改革方案一出,学生复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认真出考试卷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己认真整理课程内容重点、复习课程知识和掌握课程应会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考自己,我觉得一定程度也能体现学生主体的目标,当然教师过程中必须把好关。
2.对就业导向目标的认识
就业导向本人认为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就业或者通过学校教育将来就业能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导向是一个方向.不能单纯理解成实现就业。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就业观念千差万别,通过短短三年.一定要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甚至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要大面积地实现项目实训、毕业实践、就业一条龙的目标可能会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对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其本人和家庭对其的目标,我们也要作一个客观的分析,分析一下其最终的需求,先人为主地认为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唯一目标,可能并不符合每个学生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将就业导向理解成一个方向更为合适,单纯理解成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未必正确。
3.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改革成果的考核方式和本人的探索实践
3.1从能力本位在各国的实施来看,大致有三种能力观。
(1)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能力即操作技能,可分解可测量.表现为一系列相对孤立的行为,这些行为与完成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了的工作任务相联系,于是能力也就是任务。
(2)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将能力视为普遍适应的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操作行为是很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因为像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等等一般素质,能普遍应用许多不同的工作情景或工作环境之中。
(3)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观点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结合起来,认为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任务,能力是个体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操作性任务的基础: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总是通过个体在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时才能表现出来。
考察上述三种能力观,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大多基于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考核作为操作性任务技能之基础的基本素质,无法考核个人与他人的合作,因而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考核能力方式。从能力考核的角度来讲,本人倾向于按整合的能力观来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考察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3.2下面以本人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来谈一下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能力考核方式的探索,课程考核具体流程如下:
(1)完成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达到能力本位课程应知应会的基本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基本实训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基本理解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和汽车置换基本汽车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行业意义(满足客户的何种需求)、业务流程、赢利模式和控制手段、业务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
(2)在熟悉汽车金融基本业务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市场客户需求调研、市场竞争环境、自身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主客条件分析。
(3)遵循“小而精”“贴近实际”的原则,学生确定具体开展的创业项目,明确项目的目标、经营模式、赢利手段、合作伙伴的选择。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3
坚持学生为教学过程中心,教师引导为主,教学为辅
1)针对学生对所学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怎样学,怎样用的问题。
2)当学生完成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PowerPoint的方式进行汇报。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竞争气氛,为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4.实训、实习环节设计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课内三级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由阶段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组成。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们发现由于网络营销知识结构松散,学生存在学习知识点后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岗位认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仿真实训+教师导学+综合实训”六步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岗位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描述为起点,分解岗位工作流程进而导出相关岗位工作应知和应会点,并以此作为技能训练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职业岗位认识
学生首先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形成职业岗位认识,为学生将来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了具体化、形象化认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明确了为什么学,学什么。
2.任务驱动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企业网络营销真实项目进行讲授,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下就把所学的内容理解和接受。把整个《网络营销实务》课程紧密地与实际网络营销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网络商务信息与市场调研——营销导向的网站规划与优化——企业网站推广——网络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管理——网络创业六个递近渐次的学习项目.
3.校内仿真实训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的实践情景,弥补了许多经贸类学生实践场所相对不足的问题。引用企业案例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有如亲临企业的现场工作的感觉,而且训练与接受的信息量会更大、更有说服性、更有总结性、可再现性等优势,这种教学形式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4.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导入,归纳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要重点阐述基本理论,介绍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网络营销的特点、评价分析和资源的特征、分布规律、吸引力因素、网络营销功能等,为学生今后从事网络营销策划、设计和规划网站建设等打下坚实基础。
5.教师导学
教师将前几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形成问题资源库,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
6.真枪实战
在课程快要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在网上开店,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商品选择、网店装修、图像处理、网上销售、商品包装与货物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网上开店做生意的兴趣。学生也有了网上创业的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4
一、多媒体手段与语文课堂融合的意义
多媒体手段是近年来得到普及与推广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最为显著的作用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更具活力,更加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增强了教学生动性
在以师生讲解为主的课堂中插入一段动画演示,一段音乐或是几幅图画,这对于教学生动性的提高大有帮助。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语文教学走出单纯口头说教的境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2.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好奇心强,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多媒体手段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对这些新奇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3.提高了内容丰富性
以往挂图、投影是教学信息补充的主要手段,而这一方式最为明显的不足是容量欠缺,无法满足学生探究的兴趣。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海量的储存就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具有显著的促进功能。
二、小学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的关键节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应当选取最为恰当的切入点进行运用,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三个关键节点,有效提高教学成效。
1.运用多媒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课文涉及各个方面,面广量大,许多内容在学生的印象中缺乏直观的感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事物,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奇妙的克隆》教学中,笔者运用动画短片作为教学导入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小朋友运用克隆技术制造出几个一模一样的人,一个帮他上学,一个帮他练琴,还有一个帮他参加运动会。他自己乐得逍遥,整天玩乐。这样的动画小故事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在学生欣赏完之后进行引导: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克隆技术,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与克隆技术的原理是一样的。有了这样的形象导入,学生的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2.运用多媒体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教师要着眼于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文的文字表述和插图,要通过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提供丰富形象的补充信息,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蕴含更多的信息量。例如,在《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演示了金字塔的图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以及运用动画模拟向学生展示了埃及金字塔的内部构造。有了这样的空间演示,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兴趣,而且提高了理解分析能力,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多媒体手段可以补充大量的信息,有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有作者的背景资料,也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信息等等。这些方面的有效运用让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打造了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3.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化思想教育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视域;高职院校;珠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53-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要求在校学生必须获得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在信息化技术被重视的同时,很多人似乎忘记了珠算的存在与传承的重要性。很多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将珠算从基础课转为选修课,社会中的鉴定工作减少,有些地方已不存在,珠算类比赛被取代。笔者拟从人们对珠算文化理解偏颇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珠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珠算课程有何意义,如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重视高职院校珠算课程的教育与教学。
一、珠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珠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一)珠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珠算等共计510项。
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行数学加、减、乘、除等运算。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这一伟大创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珠算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届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知这一消息,作为一名在高职院校从事珠算知识普及教学的教师,我感到欢欣和鼓舞。申遗成功意味着珠算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珠算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化时代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二、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珠算课程的意义
珠算课程既是一门综合科学技术基础课,又是一门专项计算技能课,开设珠算课是大学生加强专业与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必修课程,所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开设珠算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珠算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是珠算人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结果,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对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职院校开展珠算教学活动,既是教学、技能培养和就业的需要,还能以此活动为载体,传承与弘扬珠算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习动力。高职院校等有关部门当责无旁贷,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发挥珠算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珠算课程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包括珠算加减、珠算乘除等训练模块,通过技能训练,以动手操作为基础,调动手、眼、脑协同参与,这种多元化的综合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提高技能学习的信心、积极性,而且可以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动作协调、连贯,做事认真严谨,反应敏捷,快速高效,准确无误,培养韧性和持久性。调查反馈结果显示,珠算技能训练不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好途径,而且也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三)传承与弘扬珠算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珠算教育事业,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来,我国的教育部门从1950年起在学校广开珠算课,财经、商业院校和一般中等专业院校也都开设珠算课程。但是,由于珠算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或缺乏珠算教师,一般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80年代职业教育大发展,凡开设财会、统计及管理专业的学校均开设了珠算课,这些学校为了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狠抓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珠算在内。同时,为适应社会对珠算的迫切需求,广泛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不拘形式的珠算教育,专门教授珠算的珠算培训中心、训练班也应运而生。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的理论及文化内涵被忽略和淡化,珠算运算技能逐渐被替代。珠算课程在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地位,有些学校把珠算课程列为选修课,甚至不列入教学计划之中;社会中的珠算鉴定工作也越来越少,有些地方甚至不复存在;珠算比赛活动被珠心算所取代,参与对象是儿童,而面向社会或高职院校的珠算比赛基本被冷却。很多人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珠算的计算功能完全被计算机所取代,算盘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少,认为珠算没有存在的必要。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部分人只看到了珠算的计算功能,认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工具,不了解珠算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没有从珠算教育和文化传承角度重新认识珠算存在的意义。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珠算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充分认识珠算独特的优势
珠算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珠算和计算机原理一致,算法程序相当,方法技巧相似,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仍不失其先进性。珠算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珠算技能可以提高运算速度。珠算使抽象的数字计算在算盘上得到形象的再现,如果训练得当,它的运算速度可以远远超过计算机,速度快,准确高效,灵活方便。除此之外,珠算还具有启智、益智等功能。
(二)改革珠算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选用合适的珠算教学方法。珠算教学有两种教学方式:一是注入式,二是启发式。所谓注入式,就是教师上课时按教材内容逐章逐节讲解、举例、演算,最后布置作业下课。整个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任何课程都不适宜,尤其是珠算教学。另一种是启发式教学,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分析,运用比较、分类、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乘法定位时,先在教学算盘上演算125×40=5000,演算后,算盘上只有一档有一个上珠靠梁,空挡表示零,于是提出问题:积数有几个零?怎样才能避免多写零或漏写零?这样就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所提问题上。之后再讲定位方法和定位的重要性,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抓紧基本功训练。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其基本功内容,珠算也不例外。要想学好一门技术,必须从抓基本功锻炼着手。珠算的基本功主要有:指法、口诀、记数、看数、运算等内容。
3.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教师以简练而又生动的讲授把教材内容阐述清楚。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和难点,配备相应的练习题,准备一些课堂的小比赛,让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
(三)定期组织珠算技能鉴定与比赛,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珠算的科学和实用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当前,在不断探索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珠算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开拓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站在传承、弘扬与发展的角度,各高职院校要树立大珠算观,通过珠算的宣传,借助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要求,恢复珠算课程和普及珠算教学,加大珠算师资培训,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扩大了财经类专业必修课的学习、训练和鉴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珠算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对接,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将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珠算文化的主阵地之一,发挥出自身在传承与弘扬中国珠算文化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赵慧.珠算教育漫谈[J].考试周刊,2014,(45).
[2]王丽.论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珠算教育[J].珠算与珠心算,2014,(4).
[3]潘群.媒体组合在职校珠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思――教法新探,2014,(18).
[4]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会通稿[J].珠算与珠心算,2013,(6).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教师队伍 专业成长
作为解决“三农”等国家重大问题,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等目标具有基础工作地位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所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整体的师德师能是农村职业学校要抓紧抓好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当前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文件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确定了建设工作的重点和政策措施,明确了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为贯彻党的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制的重大部署,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2013年9月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公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为使国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各项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各省市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组织和指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培养等的规定和办法,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做好教师专业培养成长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目标任务,搭建培养平台,提出了培养措施。
二、对制约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成长主要问题的认识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和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近几年来,农村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培训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上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教师队伍总规模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与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创新驱动和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的成长仍然存在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内部结构不合理
经过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大力建设,目前桐乡市(县)职业教育的教师总量已经基本达到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的要求。据本地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2013年《教育统计年报》显示,2013年秋季全市(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0795人,专任教师为609名,生师比约为17.7:1,虽只略低于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的16:1的标准,但仍存在一些结构上不合理的情形。
(1)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教师比例不合理。桐乡本市(县)中职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足45%。按照目前学校试行的本省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要求,专业课的课时约占到总学时的约三分之二,专业教学工作量与专业教师数量的占比不匹配,专业课教师的人数尚不能较好地满足实际开展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的需要。
(2)各专业之间专业课教师配备不均衡。少部分专业现有专业课教师比较充裕,如商务英语专业班均专业课教师达到约1.8人,工艺美术专业专业班均专业课教师达1.5人,能较好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工作需要。部分专业能基本满足正常开展专业教学的要求,如机电专业、服装专业、会计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等,班均专业课教师约1.2人。但有一些专业教师显得十分紧缺,如汽车维修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烹饪专业等,班均专业课教师约为0.8人左右;园艺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目前无专任教师,尽管每年招生只有一个班,却一直长期依靠外聘教师。因为专业课教师紧缺,因而一大批专业课教师的周课时量少则15课时,多的达18课时,个别教师甚至更多。在这样的工作量下,教师无心也无力进行反思调整、外出进修、下企业实践等。
(3)专业课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技能教学的要求。桐乡市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来源中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吸收来的。除了这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基础教育学校继承或选调而来,前者从高等技术师范或工程技术高等学校毕业分配、考试录用而来,大批教师都没有企业生产实践的经历。尽管桐乡市(县)早已启动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工作,但总体来讲,他们还是相当缺乏企业的生产实践知识技能和生产实践的组织管理能力。
2.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足,个人成长目标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