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09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45- 03

0 引 言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节节攀升,但学生就业率却不太乐观,就业难的问题十分严重, 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审议通过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指出,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设立新动能培育专项资金。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以及技工院校大力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强化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孵化能力。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在生态系统视角下提出想法与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一方面帮助缓解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课程内容以及形式单一

与大学生关系最紧密的便是创新创业课程,学生也认为课程会对想法以及知识需求提供帮助,但却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起到了作用。

有很多同学反映课程并没有满足自身的需求,其中原因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学校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自身创新创业的需求;其二是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了解程度低,也没能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三是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参加创业培训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形式,但却很少有该形式的课程;其四是导师为课程能否起作用的关键要素,但学生对老师的不了解以及学校老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导致学生未能有效吸收课程中有用的知识。

完善的课程体系会帮助学生解决之后所遇到的管理、技术等问题以及最重要的资金问题。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立会形成有关话题的讨论,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文化氛围,大学生的积极性会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内容及形式单一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对创新创业产生帮助。

1.2 导师力量薄弱

对于没有任何创新创业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些专业并且有经验的人为其进行指导。虽然目前各高校有半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解答疑惑,但缺少真正有过创业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任过职的教师。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很容易受到周围创业氛围的影响,同学之间的氛围不会浓烈,主要的动力来源便是教师,只有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才会激发学生的想法,正是因为有创业想法更会需要有帮助的教师,这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任过职的教师会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帮助的政策与知识联系实际为其讲解,传授方式新颖,内容与时俱进,将课堂不再只是拘泥于课堂,而是将学生真正带入社会。而学生再也不会只是知道政策和专业知识,却不知道怎样运用。

而目前导师力量单薄,既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对创新创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1.3 政策激畈蛔

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群体认为国家政策对他们存在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却仍只有少数人选择创业。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自身创业有帮助,同时也会自主去关心并了解相关政策,但是对目前政策满意度只处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没有相应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士为其解答该政策所提供的帮助应如何使用,导致学生只是了解却不能得到自己获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政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五要素中属于出发点:一、政策能够引导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文化效应,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使其了解国家方针;一方面面向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二、大部分学生较为关注资金和税费方面的政策,这类政策能明显影响学生创业积极性;三、只有政府对大学很少能创业引起重视,各高校才会将自身办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相应配备导师上。

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中,首先,融资服务类政策是目前同学们认为可操作程度和实用性最高的,其次,是技术指导类和税费减免类。如果政府设立相关政策咨询机构,加大产学官合作,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引领,高校为实践的联盟模式,社会上创新创业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烈。

1.4 资金筹集困难

学生都认为资金是创新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继政策之后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大学生最为不满意的一个因素,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担忧自己筹资的难易程度,这也将成为自身创业的阻碍。

对于除资金外其他几个因素,大学生均对该要素的满意程度超过了了解程度,由此可见,必须从资金着手才能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认为融资渠道较窄,要筹集到所需数额的资金相对比较困难,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身边没有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创新创业想法和行为没有得到身边人、某企业以及银行等的认同,筹集资金才会困难。同时,现如今大学生融资渠道依旧是来自家庭朋友等传统手段,缺少新时代下导师教授学生更多融资渠道,合理利用政策与社会环境等,让大学生成为脱离家庭的独立创业个体。

学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实习中学习经验,也希望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由此可见,资金问题的解决需要其他几个要素的共同协助,才会将创业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消除掉。

1.5 文化建设受阻

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文化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并对创新创业制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但是周边对于创新创业想法持一般肯定态度,而且身边选择创业的人并不是很多,还未起到应起的积极作用。

很多同学认为当今缺乏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化和缺少创业资金均是没能形成良好创业氛围,身边人不选择创业的原因,这样不浓厚的创新创业风气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还不够强大。

当周围形成了良好的创业风气会促进大学生选择创业,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风气也会帮助他们降低筹集资金的难度。为增强创业风气,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配以合适的指导教师以及开拓新的实践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样会对创新创业有所帮助。

2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评述

2.1 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从社会价值角度思考,生态系统理论其实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组织系统,该理论将影响人类行为的环境分为四个层级, 从内到外分别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是包容个人的中间组织; 中观系统影响着微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 外观系统是微观系统的一种延伸,间接地影响着个人; 宏观系统是一种较大的环境系统, 如经济、社会、教育、法律及政治体系等。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多重环境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的影响, 试图通过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使人的需要与其所处的微观、中观、外观与宏观环境之间更好地协调互动。

2.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整合了影响教育的各项因素,提出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分析的全新思考。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看,课程是创新创业的微观系统,是学生教育中直接接触的部分;导师是中观系统,他们联系着学生与课程,影响着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政策是外观系统,与学生之间并无绝对的直接关联,但政府的政策却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文化是宏观系统,它抽象,模糊,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宏观地指挥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同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数据的分析发现,要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活性,就必须还要关注资金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

2.2.1 内部课程打基础

课程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微观所在,是整个生态系统与学生直接联系之所在。创新创业教育直接通过课程辐射学生,以开设多种课程形式,如融资能力培训、商业计划书的写作、个人与团队能力的提升等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并通过创业计划实战检验成果,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地发挥课程的微观大作用。

2.2.2 中观导师做桥梁

导师作为一个中观系统,连接着政策与课程,并以授课的形式面对面地传于学生,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拥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和过硬的理论知识,通过灵活易懂的新型案例将政策与课程相结合,把创业思维植入学生心智,潜意识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感程度,最后亲自带领学生进入即时市场实战,因材施教地提高创业能力。

2.2.3 外观政策顺民意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信息时代,政策作为大学生最在意的要素,首当其冲地受到关注,不仅是创业政策的万民科普,更是要惠民政策得民心,通过本项目真正了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以促进经济繁荣为主旨,在融资途径与难度、导师制度的改革、n程形式的创新等方面给予社会新鲜血液以支持和帮助。

2.2.4 宏观文化促繁荣

文化作为宏观系统,并不是人为可控,而是前面课程、导师、政策因素的革新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从微观处运转起来,系统要素间的传递,必将使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环境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当中,而创业文化也必将欣欣向荣。

2.2.5 资金要素做保障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资金是一个整个系统中的派生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创新创业困难重重,资金不应该成为一项阻碍。因此,拓宽大学生的资金来源,通过政府社会对大学生给予资金支持,是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顺利进行的基础。

3 结 语

从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课程、导师、政策以及文化五个方面。尽管解决单个重素会对目前状况有一定改善,但其结果也只能是单调且不明显的。根据以上分析,五个要素存在着实质上的联系,如果能全面系统地调整五要素,一定会产生“1+1>2”的效果。大学生是未来精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开放性,蕴藏着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潜力,因而,创新创业绝对不是点对点的联系,而是一项系统立体而又长期的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屠春飞,卢佳芳.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3):116-119.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2

一、背景

(一)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高校开展德育实践和研究必须要在国际化趋势中寻求新的突破。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积极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总体趋势,有效对接国际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紧密围绕高校办学定位及国际化发展需要,在专业化发展、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坚持国际化发展导向。

(二)国际化的背景对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基于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成为政府和社会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必将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强基础、搭平台、重引导,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辅导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适应学校战略发展需要,在专业化发展、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化背景下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

(一)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基础

1.专业化的培训体系

当前高校多大力支持培育创业教育师资,支持高校辅导员获得各种创业教育资质,申请并实施各级各类创业教育项目。有些高校还借助国外专家资源,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技巧,将相关领域前沿的、成熟的国际经验通过理论学习、实习演练、团体辅导等方式传授给辅导员。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0年曾与英国NCGE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合作承办教育部创业教育教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开展“如何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培养”双语培训,支持辅导员成为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骨干师资及NCGE国际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学校每年还选派辅导员赴英国东伦敦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涯规划等专题的进修和实践;委托国际生涯发展学会(NCDA CDF)大中华区商开展国际生涯发展咨询师(CDF)管理训练课程。这些专门的职业能力培训,有针对性地锻造了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工作行动力。

2.基础性的课程平台

当前许多高校鼓励支持辅导员组成授课团队,通过课程建设、授课交流、实务操作等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辅导员教学团队。通过精品化课程平台建设,我校正稳步形成一支积极致力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团队所形成的辐射有效地促进了辅导员队伍整体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积极引入、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成果,设立《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全校选修课程,并选派辅导员参加KAB中国项目培训。授课团队的辅导员圆满完成《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授课任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3.前瞻性的理论思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同时,许多高校注重引导辅导员关注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前沿动态,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努力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高校辅导员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展开理论研究。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这为构建一支研究和实务能力兼备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夯实了基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辅导员已经发表多项核心期刊文章,课题获得共青团市委青年工作课题、高等教育学会等课题立项。学校教师团队出版发行上海市教委组编的《大学生创业素质通论》。

4.国内外的平台渠道

当前高校积极鼓励辅导员广泛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开阔视野,提升水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国际交流层面,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荷兰鹿特丹商学院等知名院校的创业者和商学院学生多次进行深入交流和互访。并且每年通过寒假和暑假两次“美国商业创新学习高端训练营”项目深入斯坦福、UCLA等知名高校和谷歌、苹果、微软等顶尖企业,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体验美国标杆企业的商务文化和创新意识。在国内交流层面,学校与苏州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与合作。辅导员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

(二)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目标

1.提升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能力

国际化背景下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的是对实际能力的养成,真正让学生受益,切实提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水平。这就需要加强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循环,从实践中检验理论,从实践中丰富经验。

2.形成品牌化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员团队

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辅导员应逐步形成稳定的团队,应逐步培养形成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辅导员团队,不断辐射积极的影响力,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

3.发展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能力标准的科学化构成

从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探讨国际化背景下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能力的科学构成,探讨辅导员此项职业能力的科学化提升。因此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经验的研究,由于国际化的经验往往不能直接照搬使用,因此突破点在于如何将可能的经验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三)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措施

1.内外高端资源整合

在现有基础上,需要系统梳理、整合国内外高端培训资源,从完善辅导员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能力的角度建立高标准培训体系。比如在辅导员团队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提升辅导员整体普遍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在此基础上倾斜资源重点支持骨干团队,参加各类高端培训,并支持辅导员获得各种类别的国际资格认证。探索研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酝酿创新创业教育专家顾问库的设立,为常态化、固定化的培训机制建立基础。

2.精品课程深化建设

在高端重点创业基础课程项目的基础上,努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如上海高校应结合上海自贸区建设、结合各自学校发展特色,努力在课程教育内容、授课方案、实践模式上结合地方特色做出创造性的探索,形成别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培养锻炼高水平,既懂理论又通实务的师资团队。经过一定阶段的努力,力争形成较具影响力的授课团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系统化结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35−03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金融风暴的蔓延,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未来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同时教育部已从2008年开始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专门列出“创业教育”专项。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体制和机制均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在获得师资、生源、毕业生就业机会、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等办学的基本资源方面,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及能力将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正在以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式再一次被提出和实施。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的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硅谷地区成功的创新和创业刺激了大学创业教育的需求。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968年,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在之后的30多年中,创业学几乎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1]。

近几年来,国外其他国家下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先是建立一大批创业孵化园区,继而突出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有的国家将此列入政府对公立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求,有的由政府建立专门的全国性机构予以推进,有的在国内开展评选创业型大学的活动。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新理念,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团中央、原人事部和劳动部也从各自的角度组织开展这项工作。我国高校虽然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纷纷建设了一批创业孵化基地或园区,但总体上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实际运作中重“技术层面”(如园区的硬件建设、只停留于对少数大学生科技发明的政策支持等)、轻“软环境建设”(如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等)[3],因此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近两年,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政府或高校,逐渐兴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行动,在全面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以及优秀项目孵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对未来的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形成共识。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素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与企业家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创业实践活动为平台,以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重点、以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创业知识为基础的特殊人才教育模式,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一)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

这种意识与精神是内心深处固化的无法磨灭的物质,它包括敢为人先、不怕风险、敢于拼搏、坚持不懈、不怕挫折、顽强向上的人格气质。这种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自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业技能的培养

创业技能表现为创业过程中实践操作能力或经验,包括对团队组织与管理能力、外部关系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能力,把握市场机遇与防范风险的能力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能力等。

(三)创业知识结构

创业社会知识包括技术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社会知识。

三、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一)成立专门机构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全新的人才培养改革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相关业务职能,为了提高推动的效力、抛开各种利益纠葛、有效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系统化地规划和解决问题,需要由专门的人员组建独立的工作机构,赋予必要的职权。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直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赋予园区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创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创业项目实践与孵化、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三大工作职能,并配备专门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场地与运行经费,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整合共享企业一线资源,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旨在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更需要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实践训练、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夯实学生业务知识,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

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分两个不同的层次开展,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创业精神为主的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启蒙教育,并纳入人才培养教学学分计划,另一个是与企业联合实施创业实验班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生源,与企业共同设计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实行精英教育,旨在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未来随着专业师资、培养体系、硬件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可以尝试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或创业工程等专业[4],培养真正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专门创业型人才。

(三)建立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中心

学校可以建立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中心,为一部分具备创业实践潜能与条件的学生提供实战平台。根据创业实践项目成熟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体验型(工作室型)与孵化型(注册型),并给予不同的支持与辅导,包括提供免费、统一的场地、设施支持, 优先购买其服务或产品、提供创业种子基金、协助社会推介、开展创业培训与辅导等等。虽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不一定很高,也许许多项目最终都会面临失败,但提供这样一个实战的机会,将使他们从中真正体会创业的精神与人生拼搏的价值,这种感受也必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因此,对于这种实战的价值判断,更应该在意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 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

创新创业教研室可以是一个开放性、自愿参与的教研团队。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全校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规范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全校的开展,使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再上新台阶。其成员可以是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可以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也可以是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优势的。

2. 积极打造特色的企业家导师队伍

高校还应该积极打造一批较为稳定、水平教高的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创业及职业发展导师,这支优秀的企业家导师队伍在创业与职业发展课程、创业沙龙、项目辅导、实习实训等方面都有着专职教师队伍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创新创业研究

理论研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依托创新创业教研室组织创新创业师资定期进行专题研讨,设计教学模块、编写教材、申报“创新、创业”课题。

(五)全面开展创业文化建设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创业文化如果能传播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可以开展如下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1)主题讲座:企业家进校园,担任大学生创业与职业发展导师,定期到开展主题讲座。

(2)创业沙龙:定期为在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中心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办创业沙龙,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创业团队答疑解惑。

(3)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

(4)组建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编辑创业期刊、开展各种交流与论坛。

(5)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开展包括就业大赛、就业训练营、就业沙龙等一系列的活动。

总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和发展,[5]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组织到条件、从内容到体系、从师资到平台、从实践到理论,都需要全面的把握与思考,虽然任务艰巨,但实施创业教育是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是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是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发荣,成丙炎,程则思.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全面推进创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9):167-168.

[2]蒋心亚,张静.面对现实与未来:高校创业教育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9(14):50-51.

[3]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6(8):61-62.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顺应时展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即通过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多渠道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目前,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实践和经验不足,仍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缺乏深度认识,呈现诸多问题,未能形成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育庸俗化、功利化,认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创造物质财富和经济利润,比如教学生怎么开“公司”、当“老板”,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管理者也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行为和创业实践,而不是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2.师资力量缺乏。目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创新创业教师往往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讲授,缺乏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此外,少量的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大多是学校里的学术专家,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理念及实践指导能力。3.课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高度去认识。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基本没有被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质量评价体系之中,与日常教学相比较,呈边缘化现象。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随意性化、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必修课、缺乏统一的创新创业统编教材标准。4.创业实践环节不健全。目前各高校普遍流于形式,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原因在于:一是高校认为学生创业实践一定要上升到创办企业的高度;二是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所需的资金、项目、场所等硬件的支持。5.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专业深度。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缺乏专业深度、研究方法单一、教学教改模式不能因地制宜。6.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不高,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学生本已十分脆弱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消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从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精神、信念和能力的培养,并渗透到民族精神中去,而不是停留在以缓解就业压力为终极目标的肤浅层面。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引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体系相、学科和专业教育相结合。2.设置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塑造学生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品格和精神。第二层次,重点培养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及能力的学生,科学设置提高其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系统课程;第三层次,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和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3.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这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要素。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由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队伍构成方面,要建立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互补、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交流会,培养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三是要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给教师提供企业基层挂职锻炼机会、搭建实训平台,学习企业设置、运作、管理方式,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指导能力;四是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人士、企业家、投资家、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实现校企集合、校内外联动、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4.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第二课堂。一是合理设置、自主开发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做到和学校、地区、学生、专业、职业发展相结合。二是要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三是建设创新实验训练平台、建设创业模拟训练平台,为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商业环境支撑。四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借助“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赛代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5.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一是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职责分工明,建立各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二是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逐步完善相关立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与风险,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三是要建立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如丰富创新创业师资体制、设立专项的创新创业保障基金、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四是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五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加强舆论导向,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三、结语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5

摘 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创业教育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际,并且缺少相关利益主体的支持等

>> 基于高职院校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会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基于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高校分年级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虚实结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实践相结合探析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探讨 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新常态下地方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 网上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5-13.

[4] 李丽芳.国内创业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2).

[5] 吴婕.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6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创业人才稀缺,专业化师资匮乏。一方面,我国创业教育服务起步较晚,也普遍存在创业人群精英化倾向和盲目创业等误区。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竞赛,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也逐步开始注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激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创业设计大赛、科技竞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3]。创业很多,但创新却相对较少,创业项目更多的是瞄准市场而不是瞄准技术,追求利润而非创造市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学习的知识投入到创业应用,要找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创业中的应用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当中,专职于创业服务指导的创业服务人才与师资队伍匮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大多数来源于本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辅行政人员。此外,创业教育服务往往偏重于理论性研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经验较少,创业服务效果无法达到最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4]。

2、服务定位模糊,支持覆盖面小。具有深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贯穿于从创业项目培育、创业项目论证到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具有广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包括对创业项目的科学管理和对创业项目产品的市场推广等内容。以这样的标准来反观目前的工作,我国高校对创业项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然缺乏。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的孵化和实施缺乏相应的支持,更多的是提供项目展示的平台,而非后期发展的资源,这使得创业项目的发展举步维艰。3、优惠政策落地难,相关服务难到位。在国家层面上,创业政策在细节上并没有触及根本,政策有效落实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尤其是与毕业生对接的政策。例如:因为户口政策没有落实,如果毕业生创业失败,没有第二次创业机会,将由于不再拥有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资格,只能返回家乡。在高校层面,目前,不少高校的创业服务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而具体到落实和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构建的建议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高等学校应当学习国内外高校优秀的创业服务理念与方法,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体系。同时,还应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指导队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目标,构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宣传,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健全学生创业心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却大多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之中[5]。高校需要通过创业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进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传递。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借助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理论和创业经验;通过实施创业实践基地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咨询服务,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开展创业大赛、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各种创业活动,实施创业实践教育;通过鼓励和活跃学生创业社团,加强专业指导,让学生创业社团开展自发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搭建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审查和辅助学生的创业项目,为学生创业做好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协同作用,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创业观念和精神;打造创业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制定相关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另一方面,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在实践中向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学习。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高等学校对于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以提高创业能力为核心,相应的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量化的指标方法,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及其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师生测评、考试测验、特殊观察、分析研究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量化。[6]

作者:陈玉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3]孔凡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研究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04-205.

[4]彭文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