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与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与创新范文1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思维与企业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动地改造着精神世界,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和新的发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企业创新 紧密联系 持续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形式也多种多样,各种思维因子总是纠结融合在一起。它一般分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各种创造性思维。通俗的讲,创新就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创新过程首先起始于人的创新意识,即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想象,更不会有创造性成果。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创新活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与企业创新紧密联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企业创新。自然界赐给我们每个人近乎相同重量的大脑,但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思维质量相差甚远,而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如果我们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我们就会紧紧抓住市场经济中的机遇,发展社会经济,促进企业创新。
创造性思维与企业创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联系:
一、创造性思维与企业经营创新
从企业层面看,现代企业经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个企业必须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建设创新型企业,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经营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创造的过程。一个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唯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如果思维守旧,抱残守缺,纵然是享有一定优势的知名企业,也必定因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在竞争中逐渐衰败下去。反之,如果能独具慧眼,独辟蹊径,锐意求新,即使是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中小企业也会在不利的条件和逆境中争得生存和发展的活力,跻身于先进的行列。一般说,企业经营创新有两种: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如何脱颖而出呢?不同规模的企业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生存和发展呢?基本答案就是:扬长避短,选择战略。正确的、有远见的战略和创造性的战略犹如航标一般,指引着企业的航程。不适时宜、不切实际的战略则会使企业搁浅,甚至触礁。二是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好的企业经营策略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造性思维与产品创新
产品是创新的结晶,企业要想取得利润,必须将自己生产的产品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去。企业生产的创新产品,越为顾客所青睐,在市场上越畅销,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趋激烈的现代,产品创新是一切企业活动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今天的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系统化,设计是不能靠设计师的灵感闪现一蹴而就,这样是很难客观地把握解决设计问题的实质。因此,设计师要掌握科学的认识与一切人为事物的方法,使设计过程能够科学地、有序地解决产品创新问题。产品创新一般有畅销产品和创意、新产品开发策略等创新,在这些方面积极创新,生产的产品才能有畅销的市场,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三、创造性思维与销售创新
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进行销售,销售量越大,获得的利润越多。在产品的销售中离不开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销售创新一般有:(一)提高商品意识,通过大力推销自己的产品拓宽市场;(二)销售观念的创新:(三)销售精神的创新:(四)销售队伍的创新:(五)销售机制的创新;(六)信息网络的创新改造:(七)市场调查方法的创新:(八)促销手段的创新:(九)是销售方法的创新。
在这方面,市场营销部门承担着重要责任,要认真分析外部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和企业机会,认真分析企业内部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客户需求,提出新业务的开发和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把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在市场和从事的产品销售中大有作为。
在销售创新方面运用创造性思维要做到:第一是要不断琢磨。特别是对市场人员来说,思维必须跳跃,必须发散,没事情就琢磨着你现在干的产品,市场和促销如何闹,如何能闹出更好的效益。第二是要心态。特别是态度要好。第三是不断进行一些案例和资料的研究分析。第四是没事情要和人吹牛聊天。这里的吹牛聊天,是指对产品和市场问题进行的吹牛聊天,这个东西说大了就是头脑风暴,在互动和交流中往往能产生智慧和创新的火花。第五是可以经常使用一些实用的方法进行创新。比如说系统提问法,联想组合法,列举法等等。
四、创造性思维与市场创新
企业与创新范文2
对软件产业而言,吐故纳新也是规律。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对于自身的一种强烈要求。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成长方式,自主创新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
信心与希望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频繁遭遇水灾之害,于是鲧奉尧之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不成,结果被舜杀死在羽山。继而舜命令鲧的独生子禹去治水。禹发明了疏通江河,疏通沟渠的新法,最终制服了洪水。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创新实绩。
在久远的历史传说中,我国就出现了像大禹这样敢于突破创新的英雄,今天,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传统依然生生不息,我们的生活由此日新月异。比如我国软件产业20多年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瓶颈、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我国软件企业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在摸索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创新史。
这一切都是人在主导,人在演绎,人在创新。在庞大的软件从业大军中,涌现着一批批创新者,他们在软件技术、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创新成就,群星闪烁、熠熠生辉,正是他们推动着中国软件的发展和壮大。
4月6日,第五届(2005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共商中国软件的发展大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成为专家、领导们讨论最为活跃的主题。
的确,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对于软件业来说,创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自主创新的风雨路上,中国软件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快速成长和壮大起来,并成为整个IT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如今,中国企业已覆盖大部分软件领域,软件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在这次十大领军人物的评选活动中,候选人所在软件企业范围广泛,既有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中间件、Office等等;也有应用软件(金融、电信、电力、制造业等等),企业信息化软件、安全软件、内容软件、数字纸张,中文处理等等;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系统集成、服务咨询也均有覆盖到。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一句话让所有的人感到振奋:“任何一个软件领域中国软件企业都有可能做好。”同时,他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未来也很有信心,理由是“软件技术更新快,比较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软件是中国很有希望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因为在软件业的物质条件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差别。”
希望的曙光从未在我们眼前消失过: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依然硕果累累。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5年中国软件软件产业总额达3900亿元,同比增长40.6%。软件产业还有发展的空间。
倪光南院士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烈宏热情洋溢地交流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陈英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在软件企业的成长话题上有许多一致的观点
作为本届十大领军人物中的惟一女性,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郑妙勤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烈宏
从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刚刚结束的“两会”,自主创新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软件产业更是如此。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仅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将本届十大领军活动的主题定位为“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就是希望借助赛迪集团的媒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能够遴选出更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成绩卓著的领军人物。因为,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是中国软件企业、中国软件产业真正的出路。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 陈 英
现在全球的软件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在这里作为国家的战略性的核心产业,软件产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是责无旁贷,希望获奖的领军人物能够继续发扬锐意创新的精神,带领各个企业也带领整个软件行业能够锐意进取,继续创新,使我们的软件产业取得新的辉煌。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陈 冲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努力,这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去年,我国软件产业已经达到了3900亿元。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数字还不够,我们现在要努力地创造中国软件的品牌。要树立这个品牌最关键的是六个字―诚信、创新、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少需要两点:不仅要重视软件和服务业的总量,更应重视提高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仅要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应用软件和外包,更应加强基础软件等薄弱环节,使中国软件业能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体系。
谁将是本届十大领军的最终得主?颁奖典礼前,嘉宾们交流起各自的看法
挑战与忧患
在市场越来越趋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软件产业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外成熟软件商来势凶猛。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圆满地收获到核心技术,表现出来就是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旧很高。“目前,国产软件和服务的本国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质的差距,不考虑某些软件领域被外国垄断的状况,仅就市场份额而言,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就高达70%左右。”倪光南院士不无忧虑地表示。
另外,在软件体系中,基础软件是上游,对信息安全和下游软件有制约作用。但十几年前,中国软件业基本上只有应用软件和外包,属于下游产业,基础软件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基本上都由国外软件厂商所把控。倪光南院士认为:“中国是大国,不能只做下游软件,而应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这也是国内众多国产软件的呼声。如今,一个基于Linux的自主软件产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中,但是市场份额的增长仍有待时日。现实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持续进行创新和进步。
另一方面,竞争趋于白热化使得本土软件商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创新之路存在着许多阻力。
专门研究国家创新策略的日本学者角南笃指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今天的中国企业大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严酷的竞争,因为世界各地有实力的企业几乎都进入了中国市场。所以,生存就成了他们在成长中第一位的事情。这样,由于模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获益,企业就更倾向于选择模仿的发展道路,至少在早期是如此。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保护知识产权就会损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过度的保护原来老的知识产权就会阻止新的知识产权的诞生。如何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如何进行适度保护的知识产权是中国必须明智处理的问题。
连续五届的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活动,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创新与成长
未来,创新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是软件产业的基础。”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说:“要持久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产业的影响力。”
倪光南院士也强调了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中国软件产业要赶上发达国家,关键是充分发挥软件企业和人员的创新潜力。”
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在本次颁奖会议上所提出的自主创新类别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
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经济、技术两张皮的现状。其根本方法就是要从体制上把技术和科学分开,让技术和经济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毫无疑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软件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加快自身的成长。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
通过自主创新,软件企业才能掌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先进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对于市场的需求、风险、发展变化等具有最直观和感性的认识;高校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人才,主要是专业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而科研机构具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技术等资源。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盟,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是软件界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理念,目的即是为了加快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除了自主的技术创新,软件企业同样需要学会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手段,以便促进整个软件产业的成熟。显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中国软件产业要在全球市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行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导权。这就是本次以“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为主题的十大领军人物评选和颁奖活动,所要倡导的积极意义。
十大领军获奖名单
从大学老师下海到IT界,一入行便显出卓越的营销才华,他把公司做得有声有色;
2005年底的一次收购,让业内外侧目,更让他的公司羽翼丰满;
做中国最大的IT管理厂商是他的梦想,如今,他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宁
IT服务管理的创新包含三个层次,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难度也加大。技术创新是硬性的,并不是最难的事情;业务创新则需要对具体行业的具体业务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融入其中;管理创新一方面也要满足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来帮助客户理顺、改进业务和管理流程。后两个创新正是我们中国软件企业的机会。
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 郑妙勤
她是一个科学家, 28年来一直倾心于数据库、操作系统和普适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并将之成功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她是商场中的强者,但也喜欢逛街、购物。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女科学家理性、知性和率性的风采。
IBM不仅在技术上积极研发,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都在创新上引导整个业界的进步。IBM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要能够随机应变,并且需要能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远见,看得到方向。
创新并不是无谓的空想,更多的是一种团体智慧决策的成果。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海晟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松峰
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使公司在短时间跻身上海软件企业的前列;
在他瞄准外包这一突破口之后,公司也从一跃成为资产4亿元的多元化经营集团。
然而,他的野心还不仅仅在此。他要用自主创新的拳头,冲向国际市场。
做外包的关键是能不能做大做强。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软件行业的民族品牌,在软件外包市场我们必须逼自己去作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和印度、欧美企业相竞争。印度企业就是瞄准中国这个市场,所以说我们的一些企业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去奋斗的话,他们一进来马上就会把市场给抢去,那样的话国内企业就只能做二流、三流的事情。
北京书生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王东临
他15岁上大学,毕业后只身闯荡中关村,六年后创办自己的公司;
在他身上,程序员的认真执著与秀才的浪漫气质并存,他创造性地提出发展自由知识产权的文档库技术,并联合国内企业成立UOML联盟,被IT界称为"中关村新四大天王"之一。
核心技术是一个公司的关键,并且核心技术可以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但是核心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就要创新。
在高新技术行业,创新是必须的,应该成为一个很正常的问题,而不是狠抓的问题。中国的创新能力一点也不差,之所以没有做得很好,就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做软件,就是要走国际路线,要靠自己的核心技术闯入国外市场。由此,创新将是关键中的关键。
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廖建新
他是一名大学教师,长期从事前沿研究工作,他又是一位企业家,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向市场;
他享有"移动智能网第一人"的美称,使移动智能网这个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将国内移动智能网市场1/3的份额纳入麾下。
中国软件应该选择自己有优势的领域进行发展和突破,特别是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如果软件水平能够达到既“专”又“精”的地步,再加上本地化服务,这将是国外厂商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电信领域,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国内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最初的模仿、跟随到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所以能够最终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的整体水平。
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伟伦
在变与不变之间,他既传承这家企业的“独特基因”,也在经营着自己的原则:一方面,他敢于改变、勇于与众不同,同样倡导享受工作乐趣的职业哲学;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懈地坚持探索,更引领着一个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中国团队。
无论是移动安全领域,还是正在开展的中小企业安全战略,或者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专家服务”战略,趋势科技都试图率先做好开拓新领域的准备,并且抢在其他厂商之前,到达“蓝海”。这就是趋势科技的创新策略―不仅是找到新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为这个新的市场做好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
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薛向东
从机关干部,国企领导,外企首代,到公司老总,他经历了多职业角色的改变;
4年实现销售额近5亿元,让他坚定了软件和集成双轮驱动发展方向;
于是,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20多项国家殊荣以及不同种类的认证,成了他成功的秘诀。
在中国,软件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企业管理上的“内外兼修”很有必要。
每家软件企业都会有不同的解决之道。其中,规范化管理是所有软件企业必经的一个阶段。这好比建筑行业的“装修工程”,软件的开发、编码、总体测试直到市场销售,都必须作到精细化管理,同时以提升客户使用价值为己任。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 卜凡强
科研成果难以市场化,这是很多软件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最大烦恼。而他凭借10多年在电力行业的经验成功地做到了。
很多人惊奇于此,他的回答是:自主创新才是致胜的硬道理。的确,当他拥有上百项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时候,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专注也是软件企业的一种发展哲学,尤其对软件企业来说,专注更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民族软件企业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专注并不排斥创新。科研和产业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坚持科研与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大丰收。
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史一兵
13年来,他一直追求做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他和他的团队带着脱不去的书生意气,为这个梦想而奔波;
上海市政府内外网、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宁波砾社机场……. 在国内从事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领域中,他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城市信息化领域的自主创新应当由简到繁,从应用软件向中间软件再向基础软件逐步展开,不宜急于求成,期望一步到位。应通过制定国家标准,规范国内外厂商的行为,并为国内厂商创造提升、超越的有利环境。
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者联盟,强化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自主创新的速度。
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乃平
他是我国操作系统领域内年青的系统软件专家,是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他主持研发的第一个国产64位操作系统在国内应用广泛;
他还是一个卓越的企业领导者,其Linux操作系统已经在政府采购等众多项目中获得重大成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历史发展到今年,整体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强盛的一个标准,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但是系统软件产业仍然是制约我国整体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系统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的出现,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切实的结合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快速之路。
风云人物获奖名单
新锐互动商业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克人
他是目标规划管理体系创始人,也是协同锦囊管理软件思想的倡导者。
普元软件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刘亚东
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以面向构件理念为基础,提供前瞻性的企业级软件产品和服务。
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总裁 刘庆峰
他的公司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入围十大领军提名的候选人
卢汝文 美科利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
王 茁 蓝代斯克软件公司CEO兼总裁
王江民 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
雷 军 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文胜 BMC软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晓亮 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左 春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石钟韶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 春 金算盘集团董事长兼CEO
洪宜幸 明基逐鹿软件总经理
王星泰 易达讯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栾润峰 金和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企业与创新范文3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国际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国内外企业竞争时分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除了企业产品质量过硬,销量领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指引作用,可以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发展不进入人意,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非常好,企业发展前景广阔,有些企业虽然有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精神没有深入到企业的每个员工的心中。
一、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发展比较不均衡,很多知名企业具备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时,依靠企业文化的无形力量为企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还有些合资企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新颖,给人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然而在我国还存在一些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将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发展之中。还有些企业为了文化而文化对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移植或者改良,成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企业很难再激烈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去。然而,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企业,将他人的企业文化移植改良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更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不能直接制造经济利益,但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信誉度,这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改革创新
1.突破观念,加强重视
在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发展是从计划经济跟随中国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很多企业的生产观念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还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还不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所以,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企业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简单的移植改良。
2.效益观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要求企业自负盈亏的经济形态,国有企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必须经过经济核算,这要求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并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创造最佳效益。
3.竞争观念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普遍的自然法则,也是市场的竞争规律。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必须树立起公平竞争,合法竞争的竞争观念。
4.信息观念
信息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传播性、反馈性和时间性等特点。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业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焦点,只有那些对信息具有敏锐洞察力,迅速应变力的国有企业才能担负起在现代竞争和未来竞争中中获胜的历史使命。
5.人才观念
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做到人为
本是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中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6.信誉观念
信誉是国有企业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望,具体包括产品信誉和社会信誉。信誉至上,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观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7.塑造企业灵魂
企业文化其理论博大精深,其内容丰富多彩,但其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是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它们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此,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加以确立塑造。国有企业对每个发展时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价值观进行整合,从正确、全面理解把握和不断创新企业
文化的角度出发,精心提炼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战略等价值观念,并迅速转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大力抓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最终推动国有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工人同实现。
三、总结
企业与创新范文4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企业发展一年靠机遇、十年靠制度、百年靠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第二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第三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五大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多项功能,可以形成一种上下和谐、内外一致的合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器,对加强企业管理起着根本的作用。
二、管理创新的概念及其方向
管理创新指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和国际惯例规范运作,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管理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要不断扩充新内容:
1.企业战略创新。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要认识到战略思维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当今国际管理的最新趋势之一是以人为本。其含义是满足人在生存、相互关心、成长方面的需求出发,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对于企业来讲,目前最需要的是拿出具体实施办法和可行措施,实现“人才强企”,关键在于抓好优秀的经营管理、科技人才和技术个人队伍。
3.协调发展,当今管理创新方向之一。企业积极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拓宽了管理创新的领域,改变生产方式,整合资源,减少对土地等资源占用和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协调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树立企业公信力,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际化经营管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国际化经营中实现管理创新已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生存竞争的、现实的重要课题。企业必须学习运用贸易规则规范自己,有效保护自己。只有本国企业或行业组织,政府才能进行反倾销调查,因此反倾销是企业行为,应诉主体是企业。企业要主动运用“两反一体”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走出去”过程中防范风险。
5.制度创新。制度的先进性要靠管理来维系和体现,对管理变革的巨大需求在迅速增长。要建立责、权、利相结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从企业目标、技术、制度、机构和结构、管理环境等多方面考虑,进行管理创新,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正在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上述企业管理创新的表述来看,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人文管理等方面,这反映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1.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企业精神是它的核心部分。企业文化能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在企业内部,约束力和凝聚力都是搞好人事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执行力是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企业文化正是要求企业成员在企业及与企业有关的活动中,总是按照企业的各项标准来规范自己。这种难以摆脱的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的约束倾向,正是实现企业凝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基本条件。
2.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是企业中每位员工在从事集体的、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为了进行有效劳动所必须服从、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但是企业仅仅依靠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约束力最终是为企业的经营生产、生存发展服务的,要靠企业中最活跃最富有潜力的人来执行、实施。如何使职工把客观的约束变为自觉的行动,尽职尽责,这就需要运用有效的途径、手段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对企业来说,在调整战略方向、精简组织结构、畅通管理体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通过企业文化实现管理创新,使制度的禁锢变为员工的动力、企业的活力。
3.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作用是相同的,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注重人的因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努力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和智能,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企业文化也同样是要创造一种充满热情、互相信任、和谐融合和催人奋进的良好心理环境,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4.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将企业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集中体现在企业精神之中,构成了企业的灵魂,成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通过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的激励考核管理制度,使员工个人奋斗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在宝洁公司,企业会帮助每一位员工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宝洁公司因此而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样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使员工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
5.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就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的形成和建立使企业的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专业技术、公共关系在社会和客户心目中形成总的印象;企业形象不仅是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事,而且与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企业形象不是一天两天,一月半月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时间培养,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着长远的影响。
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发展,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就像是企业的灵魂,通过企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表现出来,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企业能否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成为百年企业,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也反映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
企业与创新范文5
[关键词] 协同创新;持续成长;特变电工
[基金项目] 教育部规划项目(10XJJA630001);新疆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050212B02)
[作者简介] 霍彬,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新疆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31-0005
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1]。德国物理学家哈肯20世纪70 年代创立协同理论,强调协同效应,特指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产生超出各要素单独作用的效果,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应[2]。在当今新技术扩散日益增强的环境条件下,创新在企业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技术创新的范畴,而且拓展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领域,并对技术与非技术创新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因此,企业创新系统就包含着企业内部各方面要素的创新,这些创新要素的协同对于企业整体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多要素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谋求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推动力。
一、相关研究及文献回顾
(一)协同创新
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一类是关注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主要探讨与企业内部创新相关的核心要素和支撑要素的协同创新模式、机制及过程模型、影响因素及效应等。如Griffin,A(1996)研究了研发和营销职能间的整合,并指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实现短期竞争利润和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许庆瑞等(2004)在创新理论和协同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演化;郑刚( 2004、2008) 基于 TIM 理论视角探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关键要素的协同问题,提出五阶段全面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另一类则关注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协同创新。如Yang Dongsheng 等( 2008) 运用多 Agent 方法建立了校企协同创新系统的动态机制模型;张巍( 2009) 研究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建立具有纵向溢出效应的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模型等。
本文重点关注企业内部协同创新,将协同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流程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企业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的优化,管理创新则包括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涵盖组织结构创新、文化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等要素。
(二)协同创新与企业持续成长
贾生华基于浙江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研究,在产业环境背景下提出了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17];徐向艺等研究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以及企业成长性的协同度,并以全国著名的软件和电子生产商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序度高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只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保持较高的协同度,才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的结论[18];徐英吉对基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企业持续成长展开研究[19];饶扬德等以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技术、管理、市场三维创新协同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并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三维创新协同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代际推进”的源动力,并提出三维创新协同驱动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模型[20];冉龙等以吉利汽车纵向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关系[21]。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协同创新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系研究,一方面从产业层面进行,另一方面通过统计抽样调查的方法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单个企业而言,由于企业成长过程的资源禀赋各异,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千差万别,使得许多企业的协同创新存在着通过宏观或产业层面的研究以及统计调查很难得出的结论。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单个企业纵向案例研究的方法探寻企业协同创新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分析企业在成长不同阶段的创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所选案例为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简称TBEA)。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处新疆,相比内地和沿海省区,新疆地区技术力量薄弱,更不是我国制造业中心和市场中心,然而却能艰难创业起步,秉承“自主创新、科技兴企”的理念持续快速成长,从1988年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起步,依靠企业不间断的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核心骨干企业, 世界电力成套项目总承包企业,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最大的变压器产品研制基地,重要的电线电缆、高压电子铝箔新材料、太阳能光伏产品及系统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截至目前,公司实现了103项自主技术重大突破,其中28项世界首创,75项国产首台套,累计申请国内外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695 项。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00余项,包括IEC标准2 项。累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百项,包括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机械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一等奖15项。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典型案例。对于特变电工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案例研究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成长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对于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确定研究问题,收集公司资料、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提出分析结论。
在案例研究中重点采取了公司发展资料收集、访谈、实地调研三种方法,这也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的信息来源。
第一是收集公司发展资料,由于有关特变电工的公开信息资料数量较多,因此,本文的信息获得以二手资料为主要来源。资料来源途径包括:(1)公司年报资料[22];(2)行业网站:中国变压器网(http:/// )[23]、中铝网(http:///)[24]等;(3)公司网站(http://.cn/)[25];(4)中国知网(以特变电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期刊报道、新闻报道)。通过以上渠道,获得了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概况,明确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梳理了公司发展历程及关键事件,并依据相关信息对公司成长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对每一阶段的主导型创新进行界定。
第二是与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各层级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从多渠道了解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的特征和创新绩效。
第三是实地调研,通过对公司的参观和实地调研,对公司持续成长及创新发展历程有了切身的体验。
三、案例企业背景资料及成长阶段
(一)背景资料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新疆昌吉市,1988年创业以来,一直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并不断探索适应企业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使企业从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发展为以输变电产业为主导、新材料产业为支撑、新能源产业为亮点的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输变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均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我国最大的电子铝箔新材料基地、大型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商。其中变压器年产能1. 7亿kVA, 居世界前3位, 亚洲第1位。公司在新疆、湖南、四川、山东、天津、陕西、辽宁等地建有9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并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常设办公机构。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和美、印、俄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11年底,该公司总资产33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利润总额13.8亿元。员工人数也从不足100人增加到14000余人。公司二十余年的持续成长史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发展的创新史。
(二)特变电工的成长阶段与创新特征
按照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特点及关键事件,本研究将企业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创新特征各不相同,见表1所示:
四、案例分析
(一)创业阶段——以市场创新为典型特征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创业成功
1988年,特变电工在新疆昌吉市艰难创业,创业初期,只是一个集体性质的街道小厂,员工53人, 负债却高达73万元,濒临破产,创业者张新看准了当时没有企业生产也不被市场看好的特殊的具有防火、整流性能的变压器市场空缺, 从生产每台15 元的特种变压器开始, 靠拾遗补缺, 当年即实现产值122 万元,赢利17. 8 万元。企业家对市场机会敏锐的感知与把握能力为企业初成长寻找到了市场空间。市场创新使企业创业成功。
(二)初成长阶段——制度创新使企业步入初成长阶段
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资金,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进行股份制改造,动员员工参股,解决了技改资金瓶颈,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的方式,初步形成了技术能力,创业阶段的企业,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文化,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的形成为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奠定了基础。
(三)快速成长阶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效协同促使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997 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通过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进入跨越发展期。从1998 年开始,特变电工公司围绕主业进行重组, 合并国内优势企业,吸收其资源、市场和资产。2000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三大主业,形成了“输变电产业为主导、新材料产业为支撑、新能源产业为亮点”的发展格局。在此期间,公司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三项成果获得200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OSFSZ9-900000/230自耦有载调压变压器获得2005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50kV交流输变电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工程应用获得200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750kV交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运用,公司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形成了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战略调整的能力,全体员工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快速执行能力,面对环境变化快速反应的业务流程,全员学习的氛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效协同使得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四)再成长阶段——全面协同创新促使企业走入再成长的良性循环
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着国内电力主市场投资下滑、输变电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使得公司经营业绩下滑。面对不利的环境条件,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开发、人才、战略、管理相协调的全面发展观,通过全面协同创新使企业步入跨越发展期。
首先,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已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三大产业均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聚集了一批包括行业院士在内的顶尖专家和技术团队,不断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同时也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技术。并以全球化的视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乌克兰扎布罗热变压器研究所、克罗地亚、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与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领先者交流和学习,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不断使新的技术成果得以商品化,并促进了中国在输变电领域的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
其次,公司进行事业部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实施专业化管理,通过有效授权,缩短决策层级与时间,提高决策效率。实施运营模式变革,实现管理市场化和精细化;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人力资源符合公司跨越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管理、制度等非技术创新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全面协同创新能力已经形成并成为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源动力。
五、研究启示
本研究通过纵向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动态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通过对企业创新及发展史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启示:
(一)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创业阶段资金、技术、市场能力都极为有限,产品单一,创业者张新通过市场创新敏锐地把握住了外部机会,通过拾遗补缺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生存空间,并进行制度创新解决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瓶颈,为后期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快速扩张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之后,不仅要求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更高。因此,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兼并重组之后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并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方面突出形成了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效协同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特征凸显。目前,企业在新的外部环境下能够获得跨越发展的能力得益于公司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全面创新能力。
启示1: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任何从创业阶段起步的企业而言,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在初始阶段,企业可能会在某一类创新方面寻找空间和突破口,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在快速成长阶段,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寻找成长路径,并通过制度和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现,从而逐渐形成协同创新能力;随着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企业内部管理日益规范,应变能力日益增强,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全面协同创新的良性状态,一旦企业遭遇成长瓶颈, 能快速进行调整,通过多方面的变革创新突破瓶颈实现再成长。
(二)企业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形成的主导创新能力与企业面临的发展机会和主要矛盾直接相关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创业阶段,企业的主要矛盾是如何以自身当时的条件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立足于企业当时的生产条件和产品,只能寻找市场空缺,打开赢利的大门,因此,转变观念、寻找需求成为当时条件下的企业生存之本,以市场创新为典型特征的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创业阶段的主导创新模式。之后企业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资金瓶颈,特变电工是通过内部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凝聚全体员工之力,并形成了鼓舞特变人的“四特”文化,制度创新为企业顺利进入初成长阶段奠定了基础;企业成功上市并开始兼并重组之路时,恰逢我国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时机,我国发展电网系统的目标使得特高压设备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为电网设备制造商快速发展提供了平稳的上升通道。行业的迅猛增长无疑为特变电工的快速成长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当时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能否形成技术能力占据市场主动权,以及在规模扩张、业务范围扩大的情况下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扩张的需要,在此阶段,特变电工一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从技术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在组织、战略、市场、文化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管理能力适应企业扩张的要求,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提升了快速成长期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也使企业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因此,在再成长阶段,当企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时,也能通过全面协同能力应对挑战,实现持续成长。
启示2:企业从创立、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机会与主要矛盾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阶段创新的特征各不相同。在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导模式,通常在创业和初成长阶段,是以某一种创新为主导促进企业发展,无论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还是以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为主导的模式都要受到环境和企业在当时条件下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技术创新主导型、管理创新主导型或制度创新主导型成长模式,只有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积蓄从量变到质变时,才能形成全面协同创新的模式,推动企业进入持续成长的良性循环。
(三)协同创新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助推器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初期,由于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只能通过市场创新寻求生存空间,在初成长阶段,也只能通过制度创新筹集发展初期所需的资金,但一旦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仅仅依靠某一种创新很难支撑企业快速成长的态势。因此,企业必然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并随着企业快速成长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主导创新要素上进行自适应和调整,从而形成以一种创新要素为主导,其余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创新态势,特变电工的跨越发展得益于公司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全面协同创新能力。
启示3:企业要想保持持续成长的态势,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增强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因此,创新内容和手段的选择就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多数企业由于受自身发展阶段及企业能力的限制,没有实力进行全面创新,只能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中有侧重点的选择突破口,选择其中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但是,由于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进行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创新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协同创新应成为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度与互动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对任何一个因素的片面倚重或者忽视都有可能导致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缺失和竞争能力的形成。从创新因素单个分析,每种创新侧重点各不相同,技术创新侧重于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侧重于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是企业创新的基石,管理创新内涵丰富,涵盖战略、组织、文化、市场等方面的变革,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顺利实施的保障。三种创新要素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协同发展才能塑造企业强有力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成长。
六、研究不足
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企业动态创新的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模型能充分解释企业创新战略的演变,本文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单一案例研究结论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企业性质的区别以及成长阶段的特征可能会使企业的协同创新过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其次,本文依据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成长对企业的成长阶段及创新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种归纳和分析并未有严谨的标准可以遵循, 需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来验证其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3]R·纳尔逊,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4]Griffin A,Hauser JR. Integrating R&D and marketing: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6,13(3) : 191-215.
[5]Roy Rothwell.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R&D Management[J].22.No.3.1992.
[6]张钢,陈劲,许庆瑞.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2).
[7]朱祖平.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管理再造[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
[8]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0).
[9]许庆瑞.谢章澎.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3).
[10]王方瑞.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11]陈劲,王方瑞.再论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创新——基于协同学序参量概念的创新管理理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2).
[12]郑刚.基于 TIM 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13]郑刚,朱凌,金珺.全面协同创新: 一个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
[14]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5.
[15]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4) .
[16]白俊红,陈玉和,李婧.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其影响要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
[17]贾生华.产业演进、协同创新与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理论研究与浙江经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8]徐向艺,徐英吉.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企业持续成长性的协同度研究[J].东岳论丛,2008,(2).
[19]徐英吉.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0]饶扬德,王肃,熊祥福,王学军,等.创新协同与企业可持续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1]冉龙,陈晓玲.协同创新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J].科学学研究,2012,(2).
[22]上交所网站http://.cn[EB/OL].
[23]中国变压器网http:///[EB/OL].
企业与创新范文6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规范运作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178-02
一、创新管理是核心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企业,就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创新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一)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但有的企业的生命周期较长,连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着成熟期,而有的企业的生命周期却很短,从成长期迅速进入衰退期。分析原因,一方面跟企业所在的行业类型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跟管理创新态度、能力有很大的联系。凡是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改革,不断改进管理体制、方式、方法的企业,就充满活力,在面对内外的压力时,就能够应对自如,快速做出反应,尤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总能够超前一步,形成比较优势。如丰田的看板管理创新,实现了适时适量生产和生产同步化,使丰田汽车的成本控制领先于全球;通用汽车的敏捷制造系统,首创了灵活动态的组织机构,创建了在信息时代最具竞争力的生产模式,从而使企业长盛不衰。反观不注重管理创新的企业,他们始终被束缚在旧有的模式中,裹足不前,只能面临被淘汰或吞并的局面。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总结探索中国式的管理内涵,大庆油田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理应走在这一进程的前列,依靠创新管理实现大庆的再稳产,保证大庆油田向百年油田的目标迈进。
(二)创新管理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社会在发展,企业在进步,企业面对的内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墨守成规,以昨日之法处理今天的问题,就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会激化矛盾。管理者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调整,变则通,通则畅。2000年以来,为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庆油田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管理创新改革: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了干部公示制、民主推荐制、交流轮岗制和业务考核制;为完善内部劳动用工制度,实行了上岗、试岗、待岗三岗动态管理措施;为优化分配,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探索了业绩与薪酬挂钩的分配方式;为保证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推行、完善了内部经营责任制;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行了项目课题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聘任制和合同制等等。大庆油田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带动管理的升级,以创新迎接困难和挑战。
(三)创新管理是解决实际难题的法宝。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技术的问题、生产协调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体制的问题等等。大庆油田作为一个特大型企业,人员多、事务多、下属单位多,出现问题和矛盾的几率就大,而且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有些管理者局限于旧有的管理方式,很难从历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导致很多工作难有突破性的进展。为此,大庆油田积极鼓励创新,努力探索管理的新模式,把解决实际难题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最需要的改进环节进行攻关。如针对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质量形势严峻的情况,推行了项目管理模式;针对管理层级多,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现状,积极探索了作业区管理模式;针对基层队管理上存在“四难”的情况,探索推行了“4+3”管理模式等。几年来,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矛盾,大庆油田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加强管理的首位,以创新谋发展,使管理机制更加趋于合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四)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的保证。大庆油田是资源采掘型企业,也是依靠技术做支撑的企业,没有技术作保证,勘探石油、开采石油、输送石油都会遇到困难,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大庆油田如何有效地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创新模式呢?一是加强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管理创新无论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 各级领导者必须从战略和社会需求出发,经常评估企业的改进机会,激励员工识别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要鼓励员工挑战现状和经验, 用创新的思想分析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并正视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创新不能采用盲目的试错法,创新必须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四是明确推进机构、制定推进机制。管理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全面展开, 仅靠自发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专门的创新推进机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都是实施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五是加强人才的培育。人是管理创新的主体,面对知识和信息的快速更替,必须不断加强对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保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形势下保持创新能力。
创新管理,就是敢于突破思维观念,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化就是取胜之道。“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规范运作是保证
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是高度分工与协作的背景下,没有规范化管理,就不可能把全体员工的意志统一起来,工作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才能打造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人人守纪的良好局面。
(一)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企业管理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双面性,既是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有时也是制度的破坏者,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执行力。我们知道,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围绕执行力开展工作,而规范化管理可以强化人的职责,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人为因素,变人治为法治。
(二)规范化管理可以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实施规范化管理,可以使公司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法治”管理体系,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从而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2002年,大庆油田推进以文本为载体的制度化建设,即105次岗检活动,通过规范制度,规范职责、规范标准,使各项工作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近两年来,大庆油田又充分利用合同审查、诉讼案件、内控测试、审计和纪检监察发现的管理漏洞,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积极建立规范秩序,较好地控制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和现象,防范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大庆油田重组整合后的形势,企业的人员结构、资产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验告诉我们,企业越大,管理也就越难,面对的经营风险也越复杂。目前,大庆油田还存在着法人实体多,管理层级多,产权、业务法律归属与管理关系不清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资金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都非常大。为此,大庆油田要重点加强投资、财务、合同、法律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抬高工作标准,严格各项业务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三)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严格管理,人和人之间可以公正比较、平等竞争。责任心强、素质高者胜任工作,就会得到奖励、得到提升;而投机取巧、混水摸鱼者不能胜任工作,就会在规则下显露不足,受到考核。在激励和处罚的双重作用下,后进员工必然对照规范检查自己,明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有了努力的方向,必然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员工还可以对照规范进行自我管理,因为规范是在系统原则下设计出来的,管理人员依据规范进行管理,也能提高立足本职、纵观全局的管理水平。
三、正确认识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创新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方式;规范化是强化执行,提高效率的有力手段,它们都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究竟是加强创新还是加强规范化?这要视企业具体的情况而定,有些问题需要创新来解决,有些则需要规范来做保障。搞创新、搞规范化不能盲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当前,创新是个时髦的话题,创新的浪潮很高,有些管理者不顾实际情况,过分夸大创新的作用,一味求创新,结果朝令夕改,把企业折腾垮了;也有的企业过分强调规范化,导致工作教条,结果在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了。这都是企业选择了错误的管理方式造成的。为此,我们要正确认清两者作用和关系。一是不能片面强调创新或规范化的重要性,要做到相互结合使用,求创新不能不求规范,要创新更要固本强基,企业管理创新和规范化缺一不可;二是不能把创新和规范化看作矛盾的两面。其一,规范化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前提。规范化管理不会约束员工的创新探索,反之,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建立、健全并激发员工创新热情、积聚员工的创新能力;其二创新可以使规范化更加完善。创新可以促进对工作的再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工作,使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可以说创新和规范化是交替往复的过程,即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所以,企业的发展程度,不仅决定于创新能力,而且决定于规范化管理的程度。
创新和规范化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创新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一手抓好创新,一手抓好规范,使创新和规范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铺就制度化轨道 大庆油田公司管理制度文本化体系建设[EB/OL].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