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音乐教育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融入策略

流行音乐是相对于传统音乐与艺术音乐而言的,是一种具有广泛听众,具有吸引力的音乐。在现代社会,流行音乐覆盖面广,其内容与形式自由简捷、通俗易懂,代表了现代流行、现代娱乐、现代时尚的音乐形式。同时,流行音乐又具有一定的教育与审美功能。因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流行音乐展开课堂教学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一、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是一种不同年龄人群雅俗共享的音乐,具有大众化、普及性特点,尤其受中学生喜爱。然而,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不可全盘否定流行音乐,而应以一种科学、积极、大胆、谨慎的态度来看待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从音乐发展进程来看,在大众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有着广泛的影响与渗透作用,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广泛传播,影响了他们的观念与行为方式。从音乐教育视角分析,若想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主要有两种渠道:课内音乐教育,属于校园文化圈;课外音乐熏陶,属于社会文化圈。其中,课内音乐教育是根据课标而展开的。就其内容而言,课内音乐虽考虑到了音乐学习能力与趣味等因素,然而教育的依据更加注重的是教育本身特点与目标。第一、音乐教育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尽管算不上复杂、渊博,却也根据相关的教学原则与教育要求而构建的,有一定的规范性。第二、音乐教育需依据学生特征,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具有显著的学习性特征。而青少年的课外音乐欣赏,也有其独特性:随意性、零散性、自发性。即没有外在约束与压力,是自发选择。所以,这一选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既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另外,学生在欣赏课外音乐时,通常是以“娱乐”为动力的一种自我满足过程,而不是自觉学习过程。所以,学生的课外音乐欣赏又具有娱乐性特点。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可适当引入流行音乐,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融入策略

1、选取适宜的流行音乐,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中学生一般兴趣广泛,但这一兴趣有时只是短暂的。而流行音乐因其自身特点而深受学生喜爱。在流行音乐中,其节奏鲜明,或优美,或抒情,或轻松,或活泼。其演奏方式各式各样,具有丰富色彩、多变的音响,常运用电声乐器。一般而言,声乐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生活气息,曲调顺口、手法通俗,容易传唱,同时演唱时侧重声音技巧,让听众有亲切感、自然感。相对于民族与古典音乐,学生更愿意接受流行音乐,而觉得民族音乐太俗,古典音乐难懂,缺乏兴趣。当前,有些流行音乐,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唱歌热情,也有着一定的励志作用,可消除学生的紧张的情绪,如《相信自己 》、《海阔天空》、《阳光总在风雨后》等。

2、引入流行乐曲的不同演唱方式,辅助音乐课堂教学

流行音乐一般通俗易懂、活泼新颖、且容易模仿,这符合了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入流行歌曲,不但将流行音乐进行演奏或演唱,还可以利用其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与方法来辅助教学,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第二单元《音乐的风格时》,可先播放周杰伦的音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当音乐结束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周杰伦的音乐属于哪一类风格?学生纷纷回答;“Rap”、“Hip-Hop” 、“R&B”。那么它们究竟表示什么意思?这时,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这些音乐术语,同时分析其节奏旋律特点。接着让学生重听音乐,使其总结周杰伦歌曲中的R&B特点。然后,让学生欣赏“后街男孩”的音乐,引导学生比较欣赏,并找出其异同点。在讨论分析后,学生了解到“R&B”音乐来源美国,因此音乐更为鲜明、浓郁。在周杰伦等人的中国流行音乐对美国的“R&B”音乐进行了借鉴,同时又融入了我国的音乐元素,如歌词、伴奏、旋律等。所以,周杰伦等的音乐是有中国特色的R&B歌曲。这样,通过流行音乐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风格。

3、引入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增强音乐教学的效率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以增强音乐教学趣味性与效率性。第一、传统音乐欣赏时,可引入流行音乐,以贴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口琴教学时,教师可引入流行歌曲来训练学生的音阶练习,如《大长今》的主题曲,学生对于这一歌曲乐曲十分熟悉,充满兴趣。同时,这一乐曲为三拍子节奏,其音高较为单一,易于演奏。第二、在节奏教学中引入说唱音乐,减少学习难度。通过节奏教学,能培养同学们的节奏感,帮助学生把握音乐风格。在教学中,除打击乐、节奏模仿的训练外,教师还可引入流行乐曲中的“说唱”形式,以其独特风格、鲜明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一演唱形式类似于“念歌词”,可以使让同学们联想到依据节奏读歌词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轻松学习音乐,提高创新意识。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网络音乐;价值

目前关于音乐的类型越来越多,传播音乐的渠道也越老越广发,对于中学生来讲更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他们对充满活力的网络音乐有非常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现代网络快速的发展和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中学生的生活被网络音乐所包围,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会思考,是否能够把学生们喜欢的网络音乐与中学生音乐教学相结合,在音乐基础教育上引入网络音乐,促进音乐教育途径多元化发展,发挥出网络音乐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影响。

一、改变音乐教育观念,彰显音乐教育的时代性

网络音乐不仅让音乐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也在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网络音乐也是时展的产物,继承了传统音乐也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程拓展和创新。目前网络音乐已经在与中学的音乐教育相融合,将其引入到音乐教育领域。这种引入让音乐教育在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让音乐教育有了时代的气息。网络音乐也让老师在教学中单一的变现形式变的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在教学内容上超越的书本的局限性,在教学方法上变得灵活多样。为了网络音乐能够更好的为音乐教育服务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首先需要老师对网络设备和媒体工具能够熟练运用,其次对网络音乐有一定的筛选能够,选择适合学生又能被学生喜爱的音乐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讲授、评价等,掌握对音乐教育的剖析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

二、充实音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把网络音乐作为教学的内容就是网络音乐在中学生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网络音乐能够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拓展和发展,它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借助教学媒体成为老师和学生学习的对象。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具有鲜明的个性、多元化的想法、追求自由、喜欢娱乐等心理特点,处在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学生心理上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和不稳定性,网络音乐具备鲜明的艺术风格、浓厚的时代气息、多彩的演绎方式等一些特点恰好满足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网络音乐将是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学习内容,而其特点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知识的拓展,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挥重要作用。

三、丰富音乐教学形式,拓宽音乐学习路径

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网络音乐的发展,让音乐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音乐资源,这对于传统音乐教学是一次突破性的改革,打破了以往教学途径单一的形式,呈现出音乐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局面。而且在音乐教学中也不是局限在老师进行示范,网络音乐通过媒体能将音乐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成为老师间接教育学生的媒体。老师通过网络音乐的视频和音频对学生进行引导,丰富了教学活动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也是网络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表现。

四、与欣赏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音乐修养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对音乐的理解、感悟、鉴赏能力,丰富内心情感,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走入音乐的世界,为了让欣赏教学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尤为关键,首先内容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鉴赏能力,根据学生心理投其所好,而网络音乐符合这些条件,在学生欣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老师选择的音乐要符合教学的要求排除内容不文明,低俗和消极的网络音乐进入到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音乐会和网络音乐,让学生对音乐有直观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欣赏教学中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形成客观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科学准确

对音乐客观的评价对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传统的音乐教学多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带领写实进行学习,老师在对音乐进行鉴赏和评价往往带有自我的感彩,而且评价缺乏多样性,老师把对音乐自我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音乐没有自己的感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将网络音乐带入到课堂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网络音乐作为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手段在音乐教学课堂上都将作为客体存在,老师和学生将作为课堂上主体,在评价的过程中不需要受到客体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影响,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由于学生也接触到很对的网络音乐,对网络音乐也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音乐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鉴赏,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这是对网络音乐价值的评估,也是对网络音乐在教育中的价值肯定。

六、结语

总之,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上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老师要深层挖掘和研究,对网络音乐有良好的选择,意识到网络音乐教育性的作用,让网络音乐的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最大的价值体现。

作者简介:唐玉玲,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初级中学,音乐教师,中教二级,本科学历

参考文献: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3

中学音乐教育的实施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学生的音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材的选用

音乐教学教材要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要选用那些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精品”作为音乐教材。中学生已经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他们对教材中的乐曲能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好听”或“不好听”,“愿意学”或“不愿意学”等,在欣赏方面也是如此,对于合乎他们意愿的作品,就会积极配合,对于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作品,就会用消极态度来对待。因此中学生的音乐教育教材应根据他们的情趣来选择性。

(2)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施教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对他们的音乐教学要抓住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有的放矢。中学生时代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时期,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想象,想象代表着他们特殊的超越意识。优秀音乐作品表达着人类的信念、理想、抱负与情感,是心灵之声,它能满足中学生探索人生的内在需求。因此,音乐欣赏应成为中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学音乐欣赏活动,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形成审美态度、审美直觉感兴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认识并逐渐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节奏、旋律、曲式、音色等要素及情绪;一个人所喜欢的音乐,他自然会爱听、多听,长此以往就形成他的音乐偏好特色。学校是中学生能听到丰富艺术音乐的重要场所,教师一定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他们接触各式风格的艺术作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因材施教

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的影响,他们的音乐能力、情感、性格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考虑他们发展的共同特点,使教学进度、深度适合他们的共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音乐专长。对此,教师一方面应重点搞好集体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特别是对那些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音乐水平,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使他们成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后备军。

(4)音乐的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学生不仅向老师和书本学习,还可以向更多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学习。如今,以幻灯片、电视、广播、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体进行教学,被广泛地引入音乐教学领域,这种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就可创设音乐环境,可以发挥视听通感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但老师对学生应加以指导,不能盲目地去听或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自觉抵制社会上格调底下的音乐作品的影响,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4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 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 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 ,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审美特征;审美因素;审美原则;审美规范;审美能力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的各种审美要素特征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若使中学的音乐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和实教,在今后中学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要素分析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觉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比较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域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音乐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法,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肢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对中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在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在体验式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有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生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形象性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知的动力和中介。

3、 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师的愉悦性不仅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发生情

感体验的一种反应。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力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态,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4、 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 即

在课堂上师生要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

(三)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焦时产生信任感,加强对音乐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老师应该适应具备的审美规范为:

1、 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加强个人的审美修养。

2、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发音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彩、富于感染力。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另一把钥匙。因为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他的总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重要途径。当音乐刺激右脑达到兴奋之时,左脑就会相对的受到抑制。总之,丰富的教学语言无疑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规范之一。

3、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个个性特点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一个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知识基础。

(四)音乐教学性质的审美特征

1、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对于情感的体验与反馈。因此,情感性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表现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从音乐表现出发,在学生对音乐表现产生冲动与意愿的前提下;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得过程中,提出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

3、 实践性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需要人们在新领域和集体两方面都投入到其中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欣赏,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是切实体现音乐学科教育特点的需要,也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方向的需要。

4、 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力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创造特点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教育思想。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84页)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的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已首先用运用音乐教学的特征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其次是学生产生审美渴望,然而通过音乐教材,音乐教师及其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各种综合审美要素,努力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类的一种探索和发现;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则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学生得以生成“感染”、“启迪”、“震撼”、“顿悟”等审美效应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朱则平.《音乐课程标注解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2]赖德胜.《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3]戴定成.《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版

[4]李振荣.《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第2版

[5]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R].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第3版

[6]郁文武、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育 育人价值 文化传承 审美修养 开发潜能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素来以“礼乐之邦”的美名而著称与世,中国音乐教育史就是从先秦时代提倡制礼作乐开始的。《礼记・文王世子》要求礼乐为教育的必修课:“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孝经・要道章》更是指出礼乐有社会美育的作用:“移风易俗,善莫于乐。安上治民,善莫于礼。”礼乐在当时的学校教育科目“六艺”中排最显要的位置。著名学者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在我国最先提出“美育”一词,把美育和德智体三育相提并论。

近年来,中学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已经被很多的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学者们所关注。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还是智慧教育、人生教育。音乐教育必须以其特殊的方式来接受它,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学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育人价值日益明显。

1传承人类社会文化价值

新课标告诉我们:音乐是人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能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例如,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曾采用过工尺谱、减字谱、简谱、五线谱等多种音乐符号作为记录音乐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简谱和五线谱比较适合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普遍需要,因而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其余的各种记谱法则逐渐淡化、消失。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要传授音乐,而且还要努力挖掘、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致力于该音乐文化内涵的传承。

2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价值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以音乐作品为对象,在自己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审美感受。音乐欣赏内容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美的结晶。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薰陶。

3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等同于其它学科同一模式的知识技能课,使音乐课失去了本来应有的魅力。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利用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相通性,以及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天然联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借助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艺术情感和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让他们学会借助电脑网络和图书馆力查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创作动机、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和作家流派相关的资料等等。以此指导学生全面学习和主动学习,从而挖掘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益。

4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谐社会的价值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如何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音乐教育的另一个功能,也就是帮助青少年消除不健康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用音乐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树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和审美情操摆放在第一位,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摆放在第二位。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随着乐曲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非常有益。

例如,欣赏《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分析“梅派”的唱腔特点,认识“梅派”创始人梅兰芳,认识京剧大师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然而在欣赏过程中应突出情感目标的设定,作为国粹的京剧,应该感受到京剧音乐的博大精深,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梅兰芳面对帝国主义列强所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奋发向上,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情感培养是现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焕发的精神,才会形成高尚的人格,因此,中学音乐教育更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从技艺学习转向人格的构建。

中学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体现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法估量的,也是别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孩子都提升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全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 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