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线上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线上教育范文1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 幽默 翻转课堂
幽默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跨文化商务情境下合理地运用幽默能够促进跨文化和商务活动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中对跨文化幽默的教学效果一直不佳,学生一般只限于对跨文化幽默基本知识和原则的学习,而难以在实际的商务交流语境中有效地进行语言应用。这使得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手段出现了分离,教学手段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翻转课堂通过课下与课上学习方式的“反转”,实现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充分“混合”,为我们解决商务英语教学的实践性难题提供了新的出路。
一、跨文化幽默与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重心之一,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必备的基本能力。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愈发频繁,跨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商务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商务英语课程需要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培养出能够主动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人才。跨文化交际不单单涉及语言能力,更多是一种综合性跨文化互动素质的表现。跨文化能力通常包含多个构件组成,从认知到行为、从思想到语言等多方面无不体现出一个人跨文化能力的高低。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内容及结构需要围绕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展开,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跨文化幽默正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幽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往活动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有效使用跨文化幽默对于商务交流往往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现代各种交际场合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幽默的使用,如何运用以及何时运用幽默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这也是幽默自身的魅力所在。商务活动中使用幽默几乎是所有语言文化群体所共有的现象,然而在跨文化商务背景下却绝非易事。事实上,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对幽默的理解和使用上存在巨大差异,经常会发生由于幽默理解不当或错用导致的关系冲突和沟通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跨文化幽默教学的难度。
已有研究表明,跨文化商务情境下幽默的使用经常出现违反语用原则的现象,误解和误用占到很大比例,为跨文化商务交往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阻力。在商务交往活动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跨文化幽默,首先需要熟悉目的语文化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同时还要对商务环节和过程情境有充足认知,这样才能应对许多复杂和突变局面。这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有关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多元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在真实场景中灵活运用幽默,为实际跨文化商务交往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跨文化幽默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予以强化。
二、翻转课堂模式内涵及作用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将传统课前与课后学习进行颠倒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将原先的教学程序整体性前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放在课前,而将以往的课后复习巩固放在课上,其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化顺序。学生在课前通过相关教学视频和资料对原本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以及开展相关小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节约下来,教师借此答疑解惑,开展探索性与合作性学习等。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通过对学习资源和结构的重新调配,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事实上,这一环节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下完成。学生最需要教师帮助的课后学习却得不到相应指导,反而使学生不容易将学习内容有效吸收和内化。与之不同,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能利用课上时间解决学生课前学习的存在问题,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递变成了现代的知识强化,使师生面对面交流效用得到最大发挥,以此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翻转课堂通过线上进行知识学习,线下进行知识巩固,因此是一种有效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作为混合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包括了学生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上的指导学习,将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充分结合起来,同时也混合了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学习过程。
翻转课堂通过增加课堂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赋予学生更多操作性和实践性学习机会,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难题。它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从跨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跨文化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方式也随之从灌输式转为启发式、参与式和互动式。这一转变不是弱化而是加强和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极为欠缺,翻转课堂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机会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发音、用词、句法等表达上的不足进行现场纠正。混合学习方式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主体作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听说交流的机会得到延长和扩展,保障学生实现充分的语言输出,改变了传统商务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输入的弊端。
三、翻转课堂下跨文化商务幽默教学
通常来说,商务英语教学包括知识传递和技能内化两个阶段。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知识传递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因此留给技能内化的时间十分有限,更多的技能内化交由学生在课后自作和实践来完成。然而,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学生群体在课后很少会使用外语进行同伴间的情境训练,这也是造成商务英语长期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翻转课堂却能够将传统的模式进行颠覆,知识传递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前就能够完成,而关键的实践技能则能够通过教师指导和同学合作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和内化。因此,翻转课堂为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仿真平台,让学生能够将跨文化幽默知识在相应商务情境中运用和强化,比传统从书本到书本的知识教育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商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涉外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跨文化幽默习得需要大量的情境模拟、演练与协作学习方式,传统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大部分被知识传递所挤压,学生往往得不到充足的训练时间。学生群体在课下又很少使用外语进行单独的情境演练,因此课堂时间更是显得弥足珍贵。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跨文化幽默知识已经让学生在课前习得,教师在课上则能够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地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任务学习和角色学习等方式掌握实践中所需要的跨文化幽默技能以及相关隐性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跨文化幽默的具体情境和对话训练,学生因此获得更多开口机会,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避免跨文化幽默使用错误。
跨文化幽默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首先将有关跨文化幽默的阅读书目、视频材料和教学课件在网上进行学习,课堂上主要以学生的交流汇报和情境演练为主,教师在旁边对学生跨文化幽默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点评。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尽量让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可以制作“五分钟看懂跨文化幽默”等微视频,把跨文化幽默在商务交际过程中具体方式予以形象化表达,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和学习模仿,切实体会跨文化幽默产生的原理及其效果。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展示与跨文化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例,拉近学生与真实场景的距离,增加学生对跨文化幽默的实践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商务情境,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商务活动需要恰当地使用跨文化幽默。学生在进行技能强化的过程中一直有教师陪同和指导,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跨文化幽默内容反复地与同伴、教师进行交互性演练,不断提高在实际商务场景中对跨文化幽默的使用能力。
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仅掌握相关跨文化商务知识,还要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的互动练习中将知识转化为相应技能,才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幽默表达和交流。翻转课堂恰好将商务英语课上与课下教学过程进行反转,知识传递从课上转移至课下学生自主学习,技能强化由课下回归到课上教师辅导。这样就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弥补传统商务英语实践技能教学的不足,避免长期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跨文化幽默方面的操作性知识和情境性技能。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跨文化商务幽默和风格转换研究”[项目编号:15jsyw-11];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本二层次院校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G465]。)
参考文献:
[1]宋伟译,[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王聿良,任杰.浅谈中西方商务交际中的面子文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中学线上教育范文2
【关键词】语言;文学作品;中考
笔者细读浙江省2014年至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卷,发现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语言赏析题的一些特点:设题于文本的核心处、矛盾处、细处;重在考查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其命题理念新、方法灵活,值得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参考。笔者以浙江省近年的中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语言题为例,结合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谈谈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的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选择有品味价值的句子进行赏读
2016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指出:“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命题和教学中,学生品味有价值的语言,才能提高语言敏感度。以衢州卷为例,选用的语句不仅能体现小说人物丰富的情感、刻画出人物形象,而且表达上各具特点。2014年第6题: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爬树的男孩》)[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也没吐出”“才吐出”是安德烈在不同环境中相对立的言行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相对立的表现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借此触摸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把握住人物形象。2015年第6题: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甲]在表达上的好处。(《特雷西的单车》)[甲]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乙]母亲说,我儿子的单车。“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这句话是母亲用来回复外乡人的疑问“谁的单车?”语用的基本规则就是简明,然而多余的话语正是小说人物情感的外在表现,推究这一点,母亲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语言咀嚼,破解了里边的玄妙。这样的语言训练,已经进入到较高的层面了。”再看杭州卷,选用的语句用词各有特色,能帮助考生理解作者情感或者把握人物特点。2015年第10题: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继父》)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用词的精妙体现在句中加点的叠音词、短语上,“柔柔软软”传达出父亲对“我”的情感,“抹眼泪”表达出母亲对父亲的情感。命题人选用这些耐人寻味的句子,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以及这样运用语言的效果是什么。“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与对语言的品味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上,教者引导学生选出表现文本核心情感或思想的语言进行赏析,不仅引领学生往文本纵深处走,而且“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肖培东老师教学《春酒》一课,他领着学生寻觅“支撑你这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紧扣文本情感品读语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字滋养。学生找出“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感受出“‘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用蜜蜂做比喻,表现出作者非常喜爱喝春酒,也表现出作者喝春酒时的可爱”。肖老师循着学生体会出的作者喜爱春酒的情感,步步追问。学生读出包含深情文字或平淡词语背后的味道——儿时的欢愉,邻里乡亲的质朴浓情,母亲的慈爱宽厚。品读这些语言,学生走进了深情、真情的琦君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在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有价值的语言,应该是既能体现作者独特体验,又能代表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借助这些语言,深入语境,在羚羊挂角、似无痕处觅得言语特殊的光色,来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灵敏的嗅觉。
二、品味语言关注言语形式的整体性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近年的文学作品赏析题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这些常见、常用的言语形式开始逐渐转向句式选用、语调安排、标点揣摩、语体辨析等更彰显文学作品特质的言语形式。由此可见,各市命题者对于语言赏析题命制视野越来越开阔,命制角度趋于整体性。2016年衢州卷第7题: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节选自《简•爱》第十三章)(1)“让爱小姐坐下吧。”他说。(将加点处改为“爱小姐,坐下吧”是否合适?简述理由。)(2)“先生,你小箱子里不是有件礼物要送给爱小姐吗?”(阿黛勒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此题已经从当下“加点词语的品析或修辞、描写的赏析”拟题的窠臼中跳出,彰显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多样性。第(1)题抓住语序变化后的差异,要求学生体会说话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第(2)题抓住人物特定的语言,要求学生把握语言对于表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作用。2016年宁波卷第7题: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满足的人的衬衫》)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文体或作家不同,言语形式自然不同。出题者依托童话文体,考查学生理解童话语言形式的能力。这和2015年台州卷第6题考查学生“了解并体会海明威语言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道指向言语形式整体探究的语言赏析题,启发我们,欣赏语言不应零敲碎打,而是注重整体。“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走上几个来回’就强调了语言品味的整体性,不能是零零散散的,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例,从关键词,句式和标点引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鲁迅小说语言整体特点,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走进文本的内核,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品读孔乙己被打得最悲惨的叙说文段,老师抛出问题: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此段用了一连串的问答,语气急切,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关心的是孔乙己被打的故事。接着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急促对话中人们对孔乙己冷漠之情。老师又借助朗读细品掌柜说的话“哦!”和喝酒人最后说的一句话“许是死了。”叹号和句号所起的作用。“要使语文教学回到语言,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要重视语言,要能看到课文里的语言现象。”我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以此拟题或在课堂上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怎样写的”,从而把握作品“写了什么”以及“好在哪里”,并获得文字的涵养和文体感悟,建构起语言知识体系。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名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名片细致品析,学生不仅能感受语言的无尽张力、文学的非凡魅力,而且通过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提升语言的敏感力和包容力。这样看来,浙江省近三年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为教师强化对现代文作品的认识,梳理文本中有用的语言知识,适时教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5.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9B,2016.
中学线上教育范文3
关键词:成功;动力;赏识教育
一、引言
2011年春,42岁的农民朱之文穿着打工时穿的一件破旧的军大衣,参加“山东电视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选秀节目,以一曲三国演义主题曲“长江滚滚东逝水”震惊四座。该视频发到互联网上,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从此朱之文以“大衣哥”之名轰动全国。最后朱之文凭借自己的实力、经过十几场的比拼终于取得该节目年度总冠军,同年底又登上龙年春晚,成为2011年度最为耀眼的歌星,也成为许多草根阶层的人生楷模。任何成功都伴随着一路的艰辛,毫无例外,朱之文看似一夜成名,透过现象看本质,朱之文成功的背后又有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哪些启发呢?
二、“大衣哥”成功的背后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尽管成功离不开机遇,但机遇从不降临无准备的头脑。《人民网》《鲁豫有约》等名人访谈栏目向人们道出了“大衣哥”成功的故事。朱之文从12岁起喜欢上了唱歌。刚开始,因为小学还没毕业,连歌词也看不懂,更不用说曲谱了,就一边查字典学习汉字,一边根据收音机上的歌曲琢磨曲谱,这样苦苦学了10多年,才能看懂词曲歌谱。朱之文接着就是日复一日、一首一首地十遍、百遍反复练习和歌唱,经常是早晨五六点种摸黑去小河边、树林里唱歌、练嗓子,这样又坚持了20年,才有了今日“大衣哥”朱之文的成就。
当听到“大衣哥”朱之文成功的故事,人们更多地感慨朱之文的成功不易,却很少有人寻找“大衣哥”朱之文之所以能够坚持30年如一日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当记者问朱之文为什么能坚持一边种地打工、一边坚持唱歌这么多年?正如朱之文所说的:“俺就是喜欢唱歌。”当记者再问到喜欢唱歌的起因是什么?朱之文说:“俺小学时学习不是很好,学习几乎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一次唱歌课老师表扬了俺,从此就喜欢了唱歌。”这段对话向我们揭示了朱之文成功的最初源动力来自一次教师的表扬。试想,假如没有那次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会有一个农村辍学儿童对唱歌的由衷热爱吗?没有由衷的热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朱之文还能坚持30吗?没有30年的坚持,还有今日歌星“大衣哥”朱之文吗?再试想,假如每个教师都能适时给孩子一点赏识的话,我们的生活中将会出现多少个“朱之文”?推而广之,如果所有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适时给孩子们一点赏识,不仅仅是能够出现更多的明日之星,甚至可能出现中国的“牛顿”或中国的“爱因斯坦”。由此可知,适时的赞扬对一个少年儿童的成才是多么的重要。
三、中小学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由当代教育学者方明、朱小曼及家庭教育专家周弘老师致力研究和普及推广。赏识教育尤其适合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由于中小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阶段,该阶段实施适当及时的赏识教育其效果最好。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动摇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不论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本质或威谱·詹姆斯的人性本质的分析论述中,还是从我们身边的朱之文或是在异国他乡的柯利亚的故事,都明确告诉我们:孩子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而赏识会促进他们积极上进。当下,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与赏识教育严重背离的教育方法和行为,甚至是歧视行为。例如,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媒体称为“绿领巾”事件。与其他学生的红领巾形成鲜明的对比,“绿领巾”不仅严重地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可能因此而使一颗希望之星陨落。因此,推广赏识教育不仅是着眼未来教育的长久之计,也同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大衣哥”朱之文成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励志故事,也是一个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对中小学生而言,赏识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只要你适时撒下,总有一天这粒种子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而诋毁、斥责甚至歧视都会像冰雹一样,会瞬间毁灭一颗即将成为参天大树的幼苗。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汪彭庚译,《要相信孩子》[M],教育科学出版,2009
2.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中学线上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学习兴趣;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效率;网络资源;优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方法、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课程本身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现在已经很普遍地应用到音乐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欣赏的整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方面的理解力。
一、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视频录像、音响设备、图形文字结合在一起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很多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点,这种眼见其形,耳闻其声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们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以更加丰富的信息量的传达,彻底改进了单一的传统音乐说教模式。如:在《京剧欣赏》这节课中,由于这种古老的艺术年代久远,唱腔复杂,很少有同学感兴趣。在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中国京剧的发展历史,音乐体系以及表演形式,接着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京剧文场、武场伴奏为背景音乐,进行画面解说,从而揭开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世间万物的美都是客观存在的,音乐的美除了声音的美以外,音乐形式的美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用放映演唱录像的形式从音乐旋律,形象色彩等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追求美、推崇美和热爱美。
三、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对人们情感的感染是很显的。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影音资料让学生体验了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阿炳。渐渐地,你听到了――沉重的叹息、心碎的哭泣、愤怒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后,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教室里回荡着动人心弦的音乐,旋律时而凄美,时而悲伤,时而舒缓,跌宕起伏,耐人寻味。这如怨、如泣、如诉、如叹的旋律很容易就将学生再一次带入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世界里去。
四、整合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要在黑板上写下一些音乐常识、音乐特征等等,同时,还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音乐特征,既耗时又费力,效果也不太好。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小提琴的形状、音色。在此曲中,小提琴是主奏乐器,它音色优美、华丽、抒情,代表祝英台的形象美丽、纯洁、高雅多情。此外,曲中另外一些人物形象,如:梁山伯用大提琴来代表,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用铜管乐、大锣来象征。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开展学生课外音乐探究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视听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音乐欣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开放。在目前的音乐课程安排下,一周一节的音乐鉴赏课在某些爱好音乐的学生看来真是饮鸩止渴。把电脑与音响组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网的资源共享优势,引导学生对教材某些重要章节、内容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与创新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教室,把音乐世界通过网络让同学们去欣赏;学生针对所有探究的问题,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精品资源、开辟音乐论坛;或建立音乐爱好者群组,直接在Internet网上与他人和外界合作、交流。在一次题为“音乐与舞蹈”的课中,一位同学代表其研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他们收集、整理的有关《天鹅湖》舞剧的资料、图片、音响,使我和全班同学都领略了舞剧的美,享受了一顿美味的“精神大餐”。
六、正确运用“整合”,优化音乐教学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想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大大提高音乐课的质量,但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音乐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讲究以情动人,所以需要音乐教师忘我的情感投入,还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出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反过来说,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指挥员”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适时点拨,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能够发挥出最佳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应用问题.基础教育参考,2006(9).
中学线上教育范文5
关键词:阅读欣赏 实践活动 题量覆盖面 检测形式 思维空间
阅读欣赏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检测语文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杠杆标尺。《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十年了,但我们的中学阅读欣赏指导还是沿袭遵循原来的思路,没有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有严重偏差,阅读欣赏流于形式
高考不仅仅是针对高校的选拔性考试,而且是中小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命题的改革直接牵动着中小学教学,用一线老师的话说,就是“你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新课标》实施后,上海等地率先改变了阅读欣赏的命题,把客观选择题都变成了主观表述题。这比原来只有几个客观答案的选择题大有进步。但是,到各地学校了解研究阅读欣赏的教学,我们发现近十年中,大家还是沿袭原来的教学方式,揣摩高考命题的套路,阅读欣赏教学没有明显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下《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于“阅读与欣赏”的总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具体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要求老师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者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显然,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实践型阅读主张,不是以限制范围、命题考试为归宿目标的课程标准改良。新课标制定者明确提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新课标》的规定实际是要打破传统封闭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灌输、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的教学,在阅读与欣赏活动中,以教材作为范例,课堂作为平台,学生成为主体,通过双边的甚至多边的活动,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判断评价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等,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明乎此,我们的阅读欣赏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规划上、课堂老师的不厌其详的猜测灌输上,而应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活动,那种认为阅读欣赏就是为着应对高考的几道文学欣赏题目是偏狭错误的。
二、对阅读欣赏考查的形式过于单一简单
在阅读欣赏的传统教学中,有几十年的积淀和摸索,教学经验和检查方法比较成熟;而现在是参与性合作性探究的学习,这种过程不仅仅考查熟悉了解多少,而是要知道他们参与多少,探究了多少,深刻感悟了多少,能力养成提高了多少,通过具体的测试了解学生的参与意识,研究思辨能力、想象创造能力以及个人的情感商数、价值水准等。它实际是未来学习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显然,这样的教学新思想的确给检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度。这样综合性的检查靠传统的书面方式是不完备也欠公允的。有些老师已经从历年的考试题中摸索总结出取得高分的规律,甚至制定出答题的模型程式,让学生不要越过雷池。这样的模型已经盛行于网络,运用于教学指导中。当然,老师能从现象中摸索规律,并用于指导实践,不能算是坏事。但是,一旦在阅读欣赏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值得反思了。我们的阅读欣赏其实是千变万化,有时几乎无迹可寻。一旦题目雷同化,类型化,模式化,就可能让我们的阅读欣赏变味,是另一种形式的猜题、押宝。无怪乎很多地方的学校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买的书不计其数,却根本不去阅读欣赏,而是依赖老师以讲座的形式突击地灌输。
如果我们在考查的方式上做些思考,譬如像电视节目中选秀比赛一样,组成老师、专家和社会的监督人士团队,用一些互动性探究型题目来比试,可以评判出学生阅读欣赏水平的高下;或者像考英语听力一样用有声材料来考查,加大覆盖量;或者将语音、病句、词语的选择运用等基础性知识下放至中考,高考加大阅读欣赏的题量,把考试时间安排到高中会考前后,由中学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严格考查,也可以像考信息技术一样人机互动。总之,目前的形式单调简单,不足以改变阅读现状。
三、要让在学生阅读欣赏的天空驰骋起思想的野马
在阅读欣赏心理学中,欣赏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八十年代初的全国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的审题,江苏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先生,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中开展实验探讨,发现对其意义的理解居然多达五十多种。再如对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主题的探讨,有人归纳,也达二三十种之多。解读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绝对不是某种公式就能奏效的。
我们看2004年全国高考的阅读欣赏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①波纹迎客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对此,我做出了如下解答:
这一句紧承上句,从色彩、空间距离、程度上进行了对照性描写。远处,绿杨轻拂,晓寒轻锁;眼前,红杏花开,春意正浓。一个“闹”字极富表现力。它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春意正浓,我们无法触摸感知,但是,有了一个“闹”,我们可以想象到,红杏正着力表现伸出枝头,以红艳艳的枝头炫靓自己的春色,这是诉诸视觉的形态感;春意到了“闹”的地步,想象杏花优雅的香味也正热烈地释放,这是嗅觉感受;“闹”与“静”相对,春色正浓,春光明媚,该是蝶飞蜂舞的时节,繁盛热烈的杏花下断然少不了美丽翩飞的蝴蝶和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才会有“闹”的气氛感觉,才会感到春意的盎然,生机的勃勃,景象的可爱。同时,我们也正是透过“闹”窥探到作者心头对明媚可爱春天的喜悦陶醉叹赏之情。王国维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经典之至,精当之至。
中学线上教育范文6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512.9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790-03
Research on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Prevention of some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YAO Jia-jia*, TANG Yi, HU Xing-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status of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at the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ethods Totally 537 students from three junior and four senior high schools in Shanghai were selected for random and 25 teachers in relevant subjects had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of students mastering the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ttitude on AIDS/HIV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Heath education on AIDS in schools wer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lated education didn' t meet the standard; schools were lack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ers, most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s were below 50%; the singleness of the teaching form;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n AIDS had some deficiency,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ree transmitting routes were a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non-transmitting routes. Conclusion It is not optimistic of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at the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training,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in multi-level & multi-channel, develop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 all-round ways and strengthen the link of social, school and family.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ealth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1]。AIDS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控制AIDS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健康教育是预防AIDS的最有效手段[2]。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资料显示,在许多地区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2006年新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岁以上占40%。另一项有关研究报道,我国HIV感染者20~39岁年龄组占了80%[3]。在当今青少年性成熟提前、青少年增加以及全球性病、艾滋病严重流行等客观现实下,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预防艾滋病意识、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上海市6个行政区随机抽取3所初中及4所高中,这7所学校都仅在教材内容相关时以及由卫生教师牵头进行的日常相关教育中有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初二、高二537名学生接受调查,其中高中生318人,初中生219人。发放问卷537份,回收问卷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02份,有效率为93.5%。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初中生203份,高中生299份;初中男生98名,女生105名,高中男生141名,女生158名。教师问卷发放25份,回收问卷25份,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为100%。
1.2 方法 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问卷主要针对中学生及中学相关教师。参照《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教育部、卫生部)中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问卷及访问提纲。问卷内容主要为基础艾滋病知识及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态度的调查。教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相关知识来源、涉及课时、内容设计及教授方法技巧等内容。数据主要采用百分率表示,运用t检验比较各样本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学校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教育部先后制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规定在中学必修课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初中要求6课时,高中4课时。调查发现,所有被调查的教师反映相关教育未达到规定课时。其中6所学校的教师反映学校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缺乏意识与相应的关注,而影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施。部分教师反映,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和家长认为艾滋病离孩子们很远,缺乏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紧迫感。
2.2 教师、教材及教育形式上存在不足
2.2.1 缺乏专业师资,教育效果不理想 被调查的学校中3所初中心理教师没有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4所高中只有2所学校有心理教师进行该方面教育。被调查的25名教师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有不少知识的知晓率低于5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传播途径,笔者设计的题目是“假如在一个有艾滋病病毒存在的环境下,下列哪些途径可能会使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为多项选择,统计时计全部答对者为答对。在回收的问卷中,分别有7名和4名教师认为蚊虫叮咬和接吻能传播艾滋病。
2.2.2 缺乏教材,课程内容不统一 被调查的所有学校没有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虽然有宣传材料,但由于有的年代久远,某些知识点表述不正确(如:将“艾滋病”写成“爱滋病”,将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写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数据也存在过时的问题。由于缺少教材,教师通常通过网络和书刊获得有关资料,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容易发生科学性错误,且无教学大纲。访谈中,还了解到由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基本由教师自己决定,教育内容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几位教师先后上过的内容存在冲突和矛盾,使学生产生迷惑无所适从。
2.2.3 教育形式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时,所有的生物教师都在课堂上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半数以上卫生教师只利用一些相关部门发放的宣传资料进行教育。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方法和渠道,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心理、伦理方面的辅导和安全教育,忽视青少年不同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缺乏长期稳定的宣传模式,可及性等差。
2.2.4 教师缺乏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正确态度 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感染者持正确的态度,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存在戒备和矛盾的心理。少数教师言谈中存在对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不理解和一些个人情感。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时,在不经意中会流露出对HIV感染者和病人的不正确态度,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如一味讲述HIV的可怕;如何防护、远离HIV感染者和病人;在不经意间以“病人”和“正常人”来区分感染者/病人与健康人,那么必定会从潜意识里影响到学生,加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恐惧心理。
2.3 学生艾滋病知识存在缺陷 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明显好于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见表2。
接吻、飞沫、蚊虫叮咬、共用餐具或共餐都属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相比较其他3项,蚊虫叮咬与三大传播途径在高中生与初中生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均未能达到规定的课时,除了与校方及家长的关注相关外,与教师本身也有很大的关联。教师(特别是生物及心理教师)缺少相关培训及广阔的正确的知识与理念,从而难以形成对此类健康话题的敏锐度和关注度。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讲的知识点过于传统,使用的教学方法也过于守旧,教学中不善于在原有课程里插入相关的教育。
在知识水平上,3个学科教师在不少基础知识上的知晓率低于50%。在传播途径上,3个学科教师的正确率分别为:生物61.54%、卫生42.86%、心理40.00%,都不十分理想。其中很多教师由于在“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这一项上选择错误,而被记入不正确。表2中显示中学生在这一项上的正确率也十分不理想,这应该与教师该方面知识的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最能涉及到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3科教师在课程安排上缺少统筹协调,甚至发生知识传递的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迷茫,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即使学校保证课时也较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主要由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导致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落实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艾滋病的正确态度,对学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起到很大帮助。加强师资培训是有效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鉴于现有教育存在分散、重复等问题,相关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特长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进行分工。以该方面教育最为主要的3科教师举例,生物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就艾滋病病毒、病程、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穿插在课堂完成;心理教师可进行同伴教育等形式的专题教育,用其特有的方法减缓恐惧和歧视,改变学生的不正确行为习惯,让学生远离艾滋病,关爱艾滋病病人。卫生教师可在平时穿插一些活动,巩固前面的教学成果。其次,对师范生进行普及教育。师范生既是易感人群,又会在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对师范生的培训能为将来他们成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基础。加强师范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具体实施可在师范院校中开设选修课,列入素质教育课程,并设学分。或者与其他健康教育课程一同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让该方面教育普及到每位师范生。
3.2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
3.2.1 主题班会 在3科教师课堂教育之外,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引导者,开展例如学生讲解AIDS相关知识、舞台剧表演、诗朗诵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对于中学生在该方面涉及较少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3.2.2 选修课 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并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重点在课堂中深化。长时间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并有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2.3 专题讲座 邀请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医务工作者、相关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来校介绍相关知识及面临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获取更多来源于社会的声音。
3.2.4 同伴教育 有数据显示,由非同龄人担任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在中学进行同伴教育获得的效果也十分理想[7]。同伴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作为学生预防艾滋病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对于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人来说,同伴教育仍然不失为一种在特殊群体之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做好洁身自好、负责于自己、他人与社会的有效方法。
3.2.5 学科教育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除了生物、心理等显性学科在艾滋病知识、情感、技能方面的教育外,学校也应重视一些隐性学科的教育。如在政治课上,教师可以以当下少数艾滋病病人的行为来教育学生关爱艾滋病病人,创建和谐社会;英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国外相关新闻作为阅读材料;数学教师也可以以病毒复制速度为例题进行数学知识讲解。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起到更好的联合教育作用。
3.3 全方位开发教学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的艾滋病流行趋势、主要传播途径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通过编写地方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建议编写校本教材,结合本校资源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其次还可集合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制成配套的教学素材包,让学生对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病理、传播途径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有更直观、感性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公益短片更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冲击,会让他们对艾滋病这一社会问题有更为正确的了解,从而减缓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恐惧和歧视。还可为教师制作一份游戏素材包,包括相关游戏的规则、作用和技巧,以帮助教师高效运用游戏展开学习和讨论。编辑出版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教育光盘,印制宣传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文艺演出、发放张贴宣传画等符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宣传教育形式,是普及和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措施。
3.4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联系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德育范围,学校在日常保证课时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联动社会及家庭的力量共同教育学生,并让这样的教育成果辐射到家庭及大众。首先,学校应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在该方面所要进行的教育内容及形式,并进行开导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有助于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其次,联动社区,寻找机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区相关活动,在社区中进行宣传或服务活动。
4 参考文献
[1] 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3-327.
[2] 汪华.艾滋病防治实用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文献出版社,2004:1-4.
[3] 任学锋,余冬宝.艾滋病防治媒体报道参考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28.
[4] 孙良先,张晓萍,杨宏远,等.1000名中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分析.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2):182-183.
[5] 张振峰,贾智力,李宝坤.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高中学生艾滋病知识讲座前后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2):51-52.
[6] 王玉琴,蔡志芬.某农村中学高中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性观念调查.中国校医,2004,18(6):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