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创新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创新总结

科研创新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商科类;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93-03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大力支持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这几年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高职商科类作为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极大发展,高职商科类专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商科类专业跟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它自身明显的特点,作为学校教育部门及管理者在面对如何提升商科类学生人才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必须以人为本,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高职商科类学生的特点

一般而言,商科对应于服务业,工科对应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从业要求决定了高职商科类学生的共有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特点。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的调研及管理实践,可以归纳出高职商科大学生的四个特点。

1 性格外向,思想活跃

商科类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兼具文科生感性、理科生理性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有着很强的进取意识,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要争取机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的价值。例如: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协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辩论赛、运动会等各种比赛。大多数学生能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也有部分学生自律能力较差,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商科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更具有社会性。人际交往能力、服务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践动手方面,相对于其他专业商科类学生普遍自我感觉不强,他们一般沟通表达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往往更愿意接近社会,愿意与他人沟通,愿意交朋友。若能结交良师益友,有助于推动学生事业的提升、人脉的积累,形成互勉互利的积极局面。但也容易受其他学生影响,易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抱团现象。

3 专业归属感强,目标明确

根据对以往商科类毕业学生的就职趋向统计,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与专业一致或者相近的工作,显示出高度的专业归属感。在学校每年的转专业考试中,商科专业“只进不出”的现象也证实了商科专业的吸引力。

4 关注经济,对金钱敏感

由于专业的关系,商科类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外经济的发展,他们对金钱敏感,乐于勤工俭学,满足于自我锻炼、提高职业能力时的价值认同。当中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以解决生活所需,以至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打工赚钱,也会造成学习精力外移现象。

高职商科学生虽然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但有些学生由于原来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目标性不强;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组织纪律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加之一些高职学生因家庭贫困,思想负担重,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打工赚钱造成学习精力外移等,所有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二、高职商科类学生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一般采用以岗位分工的模块化管理模式,以学生单一专业的纵向管理和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管理模式。

1 以岗位分工的模块化管理模式

根据岗位分工,把团委、学生会、社团、就业指导等工作内容设置不同辅导员来分块管理。它的优点:辅导员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各尽其能;它的缺点:工作性质不一样,特别是一些阶段性的工作,工作内容、时间不一致,如就业工作集中于5月份,奖助评比4月份完成,导致辅导员之间忙闲不均,不能有效利用资源统一调度,辅导员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工作扁平化,对其他业务不熟悉。

2 以学生单一专业的纵向管理模式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落实到各位辅导员,分专业管理。它的优点:辅导员不但了解所在专业的学生,而且还了解所在学生的专业,并且能从大一带到大三,可建立牢固的学生管理关系;它的缺点: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不了解,每位学生辅导员各自为政,相互不交流,如果负责教师不在,其他教师无法及时接替,易延缓工作实效性。

3 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管理模式

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管理模式一般由一名辅导员带一个年级的学生,负责这个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对这个年级实行统一、协调管理的模式。它的优点:工作统一、时间一致,管理对象共性多,管理者能易了解对本年级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它的缺点:分类不清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局限于本年级段,管理对象更迭导致每年都需重新衔接与上一阶段的情况,在年级群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较重。

根据以上对商科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存在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很多时候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深陷于“处理事务”的漩涡中,而轻于“管理育人”,高职院校要突出强化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和服务功能,避免只注重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而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心理、行为习惯进行深入的教育和耐心的服务。

三、高职商科类“纵横结合、校企共管”多元学生管理模式

我们提出“纵横结合、校企共管”多元管理新模式。此管理模式包含两个部分:纵横结合和校企共管。纵横结合,打破传统管理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工作实效,及时解决学生所需,规避部分管理出现真空现象。横到边,纵到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综合素质拓展、就业教育与指导、职业技能培养等任务,构建以专业模块为核心,各类学生社团为纽带,党支部为堡垒,思政辅导员为统领,“校中厂”为基地,企业文化为催化剂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纵横结合

(1)纵向管理:以专业为模块纵向设置,围绕国际贸易、营销和物流专业、企管和连锁专业等5个专业,纵向到底,设立管理单位,配备辅导员,设立党员组织,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分设工作职责,每个主体工作都有一位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和牵头人,其他辅导员作为协同人员,完成各自负责专业的工作任务。

(2)横向管理:以学生组织为纽带,以校园活动为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里的横向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辅导员为各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从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贫困补助、心理咨询、学业指导等方面,横向到边,全方位服务。从各个角度和层次了解各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机、行为趋向、愿景目标、道德修养等信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 校企共管

(1)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组成以企业名称冠名的订单班,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校企员工互聘互兼,学校教师担任班主任及联络人,到学校规定的学生离校顶岗实习时间,该班学生就直接到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就业与顶岗联动,订单学生在预分配岗位上顶岗实习,毕业生直接在该岗位方向上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与指导,根据校企双方考核结果,共同确定顶岗实习成绩和发放企业上岗证书。企业通过订单班直接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例如:经济贸易学院近三年来共组织了十多个订单班,有歆达订单班、物美订单班、加利订单班和新和园订单班,共培养700多人,以2013年物美订单班为例,共22人,有14人还没毕业就提为课长,为物美培养了一大批中级管理人员。

(2)学生到校内企业实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企业联姻,分别引入专业对口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歆达、物美等在经济贸易学院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一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以经济贸易学院“物美超市”为例,连锁学生的实训就安排在超市中,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二是专业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的结合。学校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编写实训教材,专业任课教师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的实践考核融入到课程技能考核中。三是实现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四是学生就是员工,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接受企业的工作安排,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学生实训课程即为上岗工作,缩短入职培训时间。

(3)企业高管来学校给学生培训。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授课,针对他们的个人经历及专业方向共同商讨授课内容,建立一整套系统性的课程资源,企业高管从社会需求以及提升专业务实能力上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结合自身经验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咨询,更多地指导学生进行多项实践活动。近三年来经济贸易学院邀请了十多名企业、行业的董事长、会长、总经理和人事总监来经济贸易学院讲座和交流,使学生在校就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

(4)企业员工到学校培训。学校把企业和行业协会引入学校,企业经理变身校内导师,校内教师变身企业管理人员,实现人才双向疏通,例如:浙江曼卡龙珠宝公司人才培训基地和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公司将企业职工入职、晋升培训等安排在经济贸易学院,充分利用经济贸易学院的场所与资源降低了员工培训的成本;学生能近距离观察到企业的团队培训进而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职业意识观念和增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高职商科类学生校外实践是“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校外无法监管、安全无法保障、课程冲突等问题。经济贸易学院采用灵活的体制,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把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市场人脉带入学校,激发和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凝聚力,从而使他们自觉养成严谨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雷渊,以就业为导向的重庆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分类指导管理模式构建[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2,(5)

[2]刘桂娥,安娜,,按专业班号垂直设置学习型学生党支部模式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

[3]钱汉珍,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张虹,刘旭光,周海燕,叶军,纵横结合,德智交融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7)

科研创新总结范文2

二、主要工作为适应我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提升我校办学层次”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具体计划理论学习促提高。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学习肯定要落伍。作为教师要把学习放在首位,不断更新观念,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教科研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下一代。本学期我们仍提倡以自学为主组织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课标》、《教学理论和经验选编》等,坚持写好学习体会,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做科研型的教师。

2、加强研究讲实效

我校现有省市级课题四个,题为《农村乡镇学校小学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模式》,至今已实施了二年,小学数学《分层异步—小组合作学习》也进行了近二年的研究,并都在上学期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本学期坚持按实施方案继续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市级课题《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和《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要制订出本学期课题研究的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本学期我们仍将组织课题研究汇报活动,真正使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服务。

3、严格管理求发展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水平线。学校领导一贯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严格科研常规管理,努力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提高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层次,为争创市级先进教科研学校作好准备。

第一,及时收集各地教育教学改革信息,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坚持做好教科研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活动。

第二,继续组织好教育、教学论文的交流、评比、推荐等工作。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并加以总结,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我们将认真拜读,积极选送,充分利用,在为学校争光的同时,让的老师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期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课题实验计划;期末要做好工作总结和课题实验分析阶段报告。本学期,我们还将进行教科研工作及课题研究情况的调研。主要方式是:听课题汇报课、查看资料(包括各类计划、总结及其它相关资料)。

第四,健全科研网络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经学校领导商讨决定,兼职教科员名单

省级数学课题:王旭英 庞琴

市级语文课题: 朱丹梅 夏雪霞

省级校本培训课题:王建中

市级德育课题:王亚军 蒋文熙

三、活动安排二月份1、学习学校工作报告,明确本学期教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

2、制订本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订好各课题的本学期实施 计划。

3、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工作任务。

4、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活动(“三立杯”文艺评比)

三月份1、完成校级“三优化一提高”优质课的评比工作。

2、举行数学课题研讨活动。

3、校本课题校际交流活动。

四月份1、召开课题组组长会议。交流各课题的实施情况,并予以指导。

2、语文课题研讨活动。

3、德育课题组进行学生健康人格心理问卷调查。

科研创新总结范文3

每一名医学生入学时都曾许下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承诺“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也曾宣誓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国家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各医学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将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大鼠脊髓损伤研究”的体会,探讨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1 有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于科研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只有树立了科研思维,才能明确科研目的,遇到困难时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1)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发现还存在哪些不足,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明确科研方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学习借鉴别人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本科生来说,在后续的实验方法制定过程中无疑是一条捷径。(2)重视科研实践活动,善于主动思考并通过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实验时要勤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多渠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如及时查阅文献、丁香园等网络论坛查看并请教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3)善于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定期PPT汇报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2 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对于一项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过程中,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基础。因此,在正式进入科研阶段之初,主要学习了从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多聚甲醛固定液等液体的配置,到造模手术、大鼠护理技巧,再到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等实验操作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理,在科研实验过程中能把一个复杂的实验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化难为简。例如:大鼠的造模: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细分为称重、麻醉、剪毛消毒、无菌手术、创口缝合等多个步骤,针对这些做专项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做科研应该提前制定计划,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今后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时心中就更有把握[1]。

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科研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实验最初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不解决实验就无法继续、不解决手术造模后动物会面临全部死亡。从最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重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到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记录问题、主动分析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大鼠术后出现了哪些异常等问题,多途径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

3 有助于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科研活动常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医学本科生来说,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出一个优质的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要充分掉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队员之间相互信任,分享资料,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课题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组的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共同进步,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更多,课题进展的越来越顺利。

4 有助于提高逆商(Adversity Quotient,AQ)

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同时,科研也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专心与耐心,不容半点马虎、轻率和急躁。如果大学生参加科研只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完成论文,而在实验过程中心浮气躁,那么当实验进展不顺利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衡,以致情绪低落不能正常的完成实验[3]。从加入到这个科研团队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一开始毫无头绪的查文献、写标书,完全没有底气的做汇报;之后熬夜造模,精心照顾的大鼠却意外死亡;同时兼顾着繁重课业压力和科研任务,以至于身体吃不消等,但是很庆幸,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再累再难,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快地调节好情绪,平衡心态,继续坚持下去,完成实验。因此,在做任何事时都不要预先给自己设限,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后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地突破自己。

5 学会总结

在科研中,总结包括通过撰写论文向别人展示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和反思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在总结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论文。另外,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时常总结在本科阶段涉及不到的科研知识和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总结知识和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做免疫组化染色时,做完实验后,及时总结实验记录,这将是自己在研究生乃至以后科研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积累。

6 科研促进本科学习

科研与本科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科研思维的形成又依赖于学习,本科学习是完成大学生科研的基础,因此,应该在科研与本科学习中找到平衡。另外,在科研过程中提高的动手操作能力、“逆商AQ”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本科学习阶段亦是相通的,将其运用到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从科研活动中延续而来的师生情和友情也成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生活的动力和资源。

7 思考

大学生科研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现在我们常讲“万众创新”,创新即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连接,但是创新也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在科研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更多知识,开拓了眼界,这也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人员漫长的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创新优化。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科研操作的基本方法,更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甚至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也让我们变得更有耐心。

科研创新总结范文4

关键词:科研能力;环境工程;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建设和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更是决定了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展,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注不断加强,研究生在毕业就业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断增加,同时,在面对如此众多的毕业生时很多用人单位也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难以选择最适合的毕业生[2]。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全面和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为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资料。环境工程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很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性强[3],主要培养具备大气、水、固体废物等的污染与防治以及环境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原理和措施,能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开发等方面工作中的技术人才。在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应对地球温室效应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进程中,环境学科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的硕士生培养过程暴漏出很多问题,教育模式也不能与时俱进,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而且研究生科研水平相对不高[4]。因此,怎样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如何提高环境工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升环境工程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1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政策与措施加以完善,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5]。尤其是对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该专业涉及化学化工、生物、材料、机械、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由于各学科公共的理论基础较少,使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课程,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使其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的目标困难重重,对环境工程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难以实现,更难以完成对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这有悖于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一个研究生的能力,以便为用人单位提供准确信息。目前,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方法:(1)以导师为主的诊断性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是指导师根据研究生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制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课程,并在完成此策略之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实现导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和能力水平等目的;(2)以相关的理论和专业课教师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是在相关教师教学、实验过程中,为促进教学、教材更加完善,进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3)以研究生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法。总结性评价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来证明教学方法和教材是否合理,培养方案是否有效。但从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用的评价手段可以看出,由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欲望。而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强调课程学习同时,更注重在教学科研的方式上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只有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

2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多是采用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就是对研究生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项目等)、社会实践(包含调研、实习、实训等)以及道德操行方面等一系列指标的评价。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教学质量、培养基地、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研究基地等构成;三级指标包括教学水平、杰出校友、杰出师资、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基研项目、创新基地和学术平台等高端质量指标。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评价体系措施为:A为思想品德,占10%;B为科学研究,占50%;C为学习成绩,占10%;D为社会活动,占10%;E为文体活动,占5%;F为社会工作,占15%,各项得分乘以各项系数后累计总分值[6]。每一个评价指标都代表了研究生的一个方面能力和表现,而且研究生的每一个指标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无法通过所有零散的指标来总结评价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是对研究生个人品德和科研创新潜力的一种综合评价,应该更为系统全面。但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迫切需要,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不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出新形势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制约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7]。以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例,新形势下研究生应具有以下特点:(1)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2)总结能力较强。研究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将科研数据很好地总结转化为成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自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3)独立性较强。科研的一个要求是有独立的研究能力,研究生生活往往是围绕科研展开的,一般活动在班级或课题组的老师同学中;(4)知识层次较高。研究生有较高的领悟能力,有较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综合能力。因此,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现状,使得研究生教育向前发展的道路受阻,导致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滞后。因此,实施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科研能力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阶段教学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科研能力是智力品质的表现,科研能力需要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灵动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动态综合体[8]。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是科研能力培养的核心,没有创新性想象和创新性思维是不可思议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进行探究真理能力,也是智力的高级表现,科研能力在科研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科研能力是一个操作系统,加强研究生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如斯坦福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物理学教授就是与四名研究生一起进行研究,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的重视实践的学科,在处理实际环境问题时,需要采用多种处理方式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有效的科研方法。做好这些,需要环境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设计或选择一条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因为,科研创新能力是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迅速提高环境工程的专业素养;深入了解环境专业的现状和前沿,理论结合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处理问题。环境工程作为交叉学科,就是用多学科融合的知识去创新,去突破常规,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保护人类健康和福祉,改善其环境的环境工程专业,需要运用复杂多变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最终获得保护人类健康或控制环境质量的技术和设施。环境工程研究生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培养其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加强环境工程研究生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无论是对社会、学校和研究生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9]。但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能靠主观判断,需要客观的科研成果来反映。近几年,学术界对科研评价方法给予了极大关注,评价理论研究也取得快速发展。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及其影响因素,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较少,怎么正确地评价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不够完善[10]。因此,通过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4层次分析法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应用

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较高层次,是社会赋予研究生教育者和培养单位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其涉及面比较广泛、复杂程度比较高。因此,对研究生进行评价时必须全面客观。但由于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评价的标准不明确,使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复杂而又长久。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法又称为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等人于70年代提出的,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11],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进行处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分级分层分类评价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把各个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指数,才能满足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然后进行研究生科研能力相互间的比较和评价[12-13]。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对环境工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各个环节进行评判,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结论来适应新时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效益至上和人才供给逐年攀升的今天,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仅有文凭和学历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5结语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强调“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而且要加强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等途径,建立一套整体、连贯的评价体系,摆脱静态的、总结性评估的根本模式,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研究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促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并由管理者、导师及研究生共同努力获取更为时效性、科学性的科研成果,进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核心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现红,岳爱武.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市场研究,2014(11):45-46.

[2]李亚非,林启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6):74-75.

[3]张睿,郭明.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新思路[J].科教导刊,2010(7):21,101.

[4]张绍园,张仁泉.美国的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3):16,81.

[5]吴斌,蒋毅坚,乔俊飞,等.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29-31.

[6]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7]张万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8):25-28.

[8]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9]黄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8.

[10]张宇,郭祥峰,贾丽华.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109-110.

[11]何健.基于多层次动态模糊评判的水电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模型[J].广西水利水电,2008,(2):29-32.

[12]戚巍,李峰.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73-79.

科研创新总结范文5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引言

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属材料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专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金属材料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此,提出小课题式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和实验室条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只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科研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实验的项目设计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将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为适合实践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3-6]。培养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研究、总结、探索、创新的科研兴趣,为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科研行为做准备。

1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的基础上而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所以综合实验设计要引入教师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成果,将科研中最新的理论和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7]。通过调查研究科学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本科生专业课程进展情况及学生接受能力、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验室条件,提炼、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实验方向和内容,其中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实验项目设定应具备样品的制备以及表征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材料实验环节。将本专业的几位在科研和教学上有诸多成果的教师,加入到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验过程管理之中,研究开发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综合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实验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去查找最新文献资料、有针对性的使用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且实验项目内容、实验室设备及教师的研究方向要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只对实验内容提出总体要求,引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材料制备工艺路线、性能表征、数据分析和处理来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理解;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向和确定本组成员的分工,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相关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8]。

2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总体实施

在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做到每人都能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最终以小课题形式提交小论文式实验报告,课题式综合实验学生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根据课题自行进行分组(2~3人一组)、教师引导查找资料、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学会把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写成小论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面对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基础实验相比,研究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正是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创新能力。

3实验考核

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主要是“动脑”,因此对学生实验的考核要探索新的模式,要摒弃以往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评价实验成绩,对学生参与实验的实际能力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价,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参与实验讨论的活跃度,实验完成情况,要重点考核实验过程、实验分析与总结。实验过程主要是对仪器的操作规范、样品的制备的整个流程,强调实验参与的重要性;实验分析与总结主要考核学生对样品性能表征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允许实验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只要能分析出失败原因,同样可以得高分。金属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由12个实验组成,总共48学时。考核方式按百分制执行,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总结报告及样品提交的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15%)、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操作能力(15%)、提交样品情况(10%)、答辩(10%);最终提交的小论文的格式统一采用学生论文的编写格式进行编写,考察格式是否正确(15%);小论文的内容(15%),考察中英文题目是否准确、中英文摘要是否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小论文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15%),对研究内容能否提出新问题、新见解(5%),如果有创新点,且比较正确,哪怕很少,就给予高分。

4实验效果

1)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与以往的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相比,该实验项目的结果是未知,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及时调整实验方案,这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2)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实验项目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上,样品的制备、表征和小论文的撰写都需要用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例如新材料的制备方法、材料性能表征等等。把课堂上的理论转化到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制备、表征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以此为基础,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且经过综合实验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论文的撰写的质量都明显有提高。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设计出新的以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在未开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前,学生在拿到毕业设计课题后,不知从何着手,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开始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后,学生拿到了课题之后,都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性能表征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文的撰写,自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

科研创新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管理; 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 多元化; 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迄今为止,在各个国家,各学科根据本国国情、学科的特点及发展目标,已经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师承式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教育模式有各自的历史经验和使用范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1]。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领域专门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中医儿科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受其学科性质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起初教育模式较单一,体制尚不健全,且缺乏一套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中医学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医现代化以及和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交叉碰撞,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套较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

1 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1.1 掌握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中医儿科学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进步性和实用价值。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继承发扬中医儿科学精髓,发展中医现代化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在掌握坚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充分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厚积而薄发”,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服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进一步整理、总结、深化,是儿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临床学科的研究生来说,应在具备坚实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临床辨证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扬中医特色[3]。

1.2 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高层次临床、科研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医儿科研究生师资结构的优化,以及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条件的改善,实验型研究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中医儿科更应该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科研型的人才,更应该培养临床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系统理论水平,培养其知识创新能力、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实际工作技能。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术评价标准,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

2 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2.1 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是通过带徒式或师承式教育模式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的中医领域带头人才,对导师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代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教育模式的结合与相互借鉴,以及多种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师承式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近年又新兴了分散教学、小组教学等[4]教学方式。多种教育模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

2.2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将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教育目标。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师承带教、导师指导组、临床实践、科研、技能深化培训、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以及开展多种类型的专业理论技能讲座、参与科研课题等,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及临床带教工作,在实践中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定时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临床病例讨论,督促研究生总结学习成果,完成读书报告、读书笔记,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完成开题报告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考核研究生的水平。

在理论学习方面,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指定一部分儿科书目、古籍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领悟中医儿科的精髓,指导研究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古籍进行整理、总结,不仅巩固了理论的学习,也进一步指导临床疾病的辨证施治。通过跟师学习,深化、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理论、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并且在临床学习中分设导师指导小组,通过不同课题、研究方向之间的互相合作,开拓思路,博采众长,深化、拓宽理论学习的范畴。让研究生承担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在临床应用方面,通过参与临床诊疗,以及科研、技能的深化培训,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专业思维、科研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能力及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实践中查缺补漏,指导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学习。临床工作中,通过独立分管患儿,书写各种医学文书,提前进入角色,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增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活动,鼓励研究生参与临床带教,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识网络的丰富、完善。

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指导研究生广泛阅读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增设跨学科课程,为开拓中医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奠定基础。在近些年的学科建设中不断纳入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如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重点专科工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选题、课题设计、查阅文献、书写综述、开题报告、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实验室检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论文书写等,提高研究生们的独立思考、设计、实践能力,不仅使其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总结和升华,还使他们科研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 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3.1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还需进一步强化 为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学习浮躁,经典没有读透,加上临床应用少,跟师学习的时间有限,导致研究生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学术体系。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深厚理论的肥沃土壤,所以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避免应用型模式取代教科型模式而成为新的单一化模式。《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鼓励研究生在跟导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中医儿科学的理论特色,多读中医经典书籍,提高中医素养,这些是需要不断强化的学习重点。

3.2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不断加强 当前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缺陷,教学上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每门学科的进步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机械的继承只能造成中医药发展的停滞落后。因此,有效地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今后研究生培养中应该加强的重要部分。在实际培养中,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量减少机械性、重复性较多的课时,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和科研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关注本学科前沿的学术发展,并鼓励他们多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临床、多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出新的想法。

此外,研究生还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导师传教中,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3]。

4 结语

为适应本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对研究生应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临床实际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基础理论、临床和科研创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此同时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指导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把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新一代高级医学人才。 医学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保障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标[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应不断摸索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专的高层次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静,许博.对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3):7982.

[2] 蒋琦,郑莉,卢毅.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重构与学制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728.

[3] 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6):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