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

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1

诗歌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道德的影响是多元化、多方面的、多维的,它可以让你在愉悦中自觉地与道德规范相亲和,而且是诚实的、无说教味儿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演绎性,且富于启迪性和感染性,具有强烈的亲和性。就是这种亲和性,让人懂得了人性、人情、爱憎、关怀、感恩……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力量,让读者也变得通情达理,以至对人世间的善恶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大千世界有了自己哲理性的判断。这是文学的责任!这也是现在诗歌创作的社会责任。

从文学的社会责任范围分,诗歌可分为颂歌类、讽喻类、科幻类等等,无论哪一类都非常注意形实俱美。

诗人,如果你是诗人,就要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用美丽滋润每一天,用信念幸福每一天,让阳光温暖每一天,让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诗歌,呵护时代的诗歌,改良社会的诗歌,揭示人生真谛的诗歌,标榜人性尊严的诗歌……去感天动地。用诗歌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将自己的光彩绽放,用诗歌光彩我们的时代。用诗歌将时代的脉动衡量,用诗歌展现时代的辉煌。诗人,写就要写读者喜爱的诗歌,写学者耐读的诗歌,写自己幸福的诗歌,写传承文明科学文化的诗歌,写颂扬真善美的诗歌,写启迪智慧的诗歌,写社会发展进步的诗歌,写浣洗真理和灵魂的歌……读了可以让人享受韵律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气势之美、气质之美、气息之美,以至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精神追求、理想目标,有了自己效仿的依据。有了这样的借鉴,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才能乐观面对,不至于出现太多的茫然、木然。这充分体现出诗歌对人们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功能。

从教学方面讲,诗歌教学可以让你在享受构建快乐课堂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知识的快乐武装和能力的快乐成长。

可以从欣赏写景的名句开始,比如:“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都是情景交融的好句子。

在文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太注意诗歌的主题升华意义挖掘,而淡漠了其本身的真实的积极而健康的塑造价值。

目前,诗歌的形式也真的是“百花齐放”了。但是,创新不是放羊。读者是在用他的眼睛把你的心灵世界衡量。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因而,文学所承担的责任,诗歌也应承担。创作者持谨慎的态度去创作,是对文学、大众、社会、民族的一种负责,不能为追求作品的卓而不群而丢弃创作原则。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时代巨变”,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美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因此,诗歌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对诗歌创作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要关心祖国命运,要关心诗歌发展前景。在这方面,前辈文学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上世纪70年代,诗界出现了所谓的“解放体”,就是除字数与旧体诗词保持一致外,不受格律约束的诗。著名文学家冰心就此发表感慨:“因青年不懂平仄,不押韵,即使他们写了一些‘蝶恋花’、‘清平乐’、‘浪淘沙’一类的‘词’,但只除了每句字数相同之外,与词毫无‘特色’上的相同。”

诗歌属于文学艺术,其创作也需要推陈出新,所以对于创新精神应予鼓励。但是,诗歌应该讲究建筑美、图画美,可以有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更应该是有音律的。诗歌要有声韵之美,才会诗韵盎然。我们不能只是把话分行排列就叫做诗歌。当然,什么叫诗歌要得到创作实践的有力支持,更需要有必要的批评。你不用比兴赋也不是不可以,但总得有个形式,你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思维僵化。

对诗歌的评说与欣赏,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听音乐一样,有人爱听清唱,有人愿听独奏;有愿听合唱的,也有愿听交响乐的;有愿听打击乐的,也有的爱听弹奏曲……而对诗歌的赏识,有的爱清淡,有的爱浓烈;有的爱高雅(如古格律诗、词),有的爱通俗(民歌、打油诗、新体小诗);有的欣赏清新,有的偏爱浑厚;有喜欢俊逸的,就有喜欢刚健的。或出水芙蓉,或银河流星,近切的,深远的,单薄的,厚重的,柔弱的,强悍的……都是一种意境,都是一分情义,都是一个志向。无论是杯中流光,还是风雨山河;无论是旭日阳光,还是雾露月光、惊涛骇浪;或晶莹的、剔透的,或浪漫,或现实,都是意识的升华。意识的升华,除需要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外,还需要敏锐的神经触觉,和执著的理想追求,要有点精神,凭着那份精神的热情(膨胀),去升华激情和理想,阅读时代和潮流,感动生活和灵魂,敬畏生命和自然。凭着敏锐和执著合拍生成的灵感,去寻找和创作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的美,借以呈现生活的惹人喜爱和理想的高雅境界,进而感动人感染人,让人感悟美丽、力量,理解,认同,支持拥护作品折射出的哲理理念。

以上是从形式说到内涵,比较侧重说内容重要。其实,诗歌是非常讲究形式美的。建筑美是它的一大标志。新世纪的诗歌创作好像还没有太多的经典可言。现在,从人民日报到乡村板报,都在流行着分行俳句的作品,甚至连著名诗人雷抒雁也加入了这样的创作行列。这是不是经典呢?笔者认为:现在流行的诗,不是意识流,也不是通俗。把一些词句错开,单行排列,那就成诗了?给他起个名字,那叫“诗散”还可以。为什么要这么说?打个比方吧,再怎么发展,它桌子有桌子的用处,凳子有凳子的作用;阳光有阳光的亮丽,雨露有雨露的风采。无论怎样变化,桌面得有桌面的高度和宽度,凳子要有凳子的架势。如有合二为一者,那该叫它联体桌凳。如果用在诗歌创作上,姑且就叫它“诗散”吧。也许将来它会有自己的经典,但现在着实不敢恭维。关于新诗诗歌体形的建立,愿和大家商榷。

至于诗的内涵,与作者的心境有关,与语言的使用有关,与联想力和想象力有关。能否情景交融、情事合一、情理互现而熔思想与艺术于一炉,那要看作者的艺术水平。作品所反映的哲理有没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要看你的选材和语言运用有没有较强的独创性和鲜明个性。内容上的大气或达观、悲壮或凄婉……要靠语言上的优势显现。是直白还是含蓄,是形象还是深沉,要根据内容的实质和作者的志向而定。歌颂真善美、歌颂时代,歌颂大写人生,敬畏自然、感恩世界,永远是无限生动的题材。能把诗的意境美写进读者的眼里,心坎里,就不难产生新的经典。当然,经典就是歌诀,应该有它自己的形式。优秀作品是可以自成经典的。

欣赏诗歌,就像吃菜一样,从口味上讲,有喜欢吃荤的,就有愿意吃素的。从口感上说,有乐于吃咸津津的,有偏爱甜忽忽的,有爱吃辣火火霍霍的,就有好吃酸溜溜的,有爱咬脆铮铮的,有愿嚼软绵绵的……诗歌欣赏从品味上说,有的喜欢古朴典雅,有的喜爱清新鲜活,有看中现实意义的,也有琢磨浪漫情思的……从形式上看,有喜欢讲究建筑美的,有偏爱音乐美的,有喜欢图画美的,也有爱好意识流的……从语感上说,有的喜欢铿锵激昂,有的则喜爱娓娓潺潺,有的喜欢抑扬交错……各自喜爱的都是那种劲儿,那股味儿,这也正说明,文艺需要百花齐放。

但是,诗歌这种体裁,它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一种文化品格的坚守。

诗抒情,诗言志,诗是语言的精华,诗是语言的艺术。抒情的诗歌可分为赞美、劝谏、讽喻,还有一类是咏物诗歌。

褒扬赞美事物的,这类诗歌多是情真意切、感情真挚充沛的。

劝喻诗,明辨是非,教人为是。讽喻诗,爱憎分明,至情至理。

咏物诗歌也有自己的讲究。古人云“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写咏物诗要有对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独特的体验,语言要新巧。

无论哪种诗歌的创作,都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个人才学、品德修养、生活环境等等有关。都是对其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体验的深度开掘。

欣赏时,我们既要坚持“纯文学的品格”的审美,又要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的”的包容;即要能唤起读者的美感觉醒与享受,又要能引领精神、纯洁心灵,彰显价值,树立信念;即要看其是否为民生、生活呐喊,又要看其是否用美丽唤起读者感动,送给读者享受;用真情唤醒读者情感共鸣;用善良引领读者精神趋向,纯洁心灵;用哲理彰显作品价值;用文学的品格帮助读者树立信念,追求向往。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关心民风倾向,关怀广大民众。为民主、生活、阳光呐喊,为发展、和谐、繁荣喝彩,为维护公平、正义担当。

诗,是心境的表述;诗,是心灵的洗礼;诗,是生活哲理的独白;诗,是自然神灵的造化。诗,是万物玄机的含蓄;诗,是宇宙奥妙的泄露。诗是一种独特的乐观的感悟,是一种善良情感的放飞,是一种高雅乐趣的宣扬,是一种思想的激情豪放(火花迸射),是一种理念的豁达展示。它是一种曾经的纪念,是一种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你要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去评价诗歌的文学担当。

如何光大诗歌创作教学的前景?

诗歌这套大餐的“色、香、味、形、意、养”诸方面都是讲究考究的。只注意了那些意境的挖掘还不够。

一、诗歌的创作应以意象美与意境美同重,以易诵读易记忆易弄懂为原则。不抱残守缺,也不能无规无形。虽然诗歌的创作是个性化的,但你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注意到广大群众的审美胃口。相信,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是有诗味的诗歌。无论如何,诗歌创作要有诗意、有诗象、有诗情、有诗形,才叫诗歌。写作形式既要注意排除标语口号式的浅薄,又要避免泛泛陈述的冗长庸俗,更要舍弃玄妙的猎奇跳荡。

对诗歌的学习也应该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但我们的文学教育往往更注重主题开掘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图书室(馆)、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解决文学教育教学途径问题。这样也可以解决文学教育中以人为本问题,真正成全“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充分体现人本互动、人机互动。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如传抄唐宋名句;也可以抄写当代名句,形成诗意教学的大课堂。

二、诗歌创作课堂教学与诗歌自主创作自学相结合。但应该明确要求:1、用心追求美,不一定是完整的。用心,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要你能带着诗人的情怀,去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欣赏、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创作中,自觉发挥聪明才智,你就会为历史、为社会留下艺术的记录。能用“真诚”与“可爱”的艺术去抒写胸怀,塑造灵魂,表达对高尚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体现美的品格和力量,就是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就是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厚爱。2、诗歌教材是情感、价值、审美态度的载体,是教学的工具和样板。因此,应当重视、尊重教材本身而不拘泥于样板。3、充分认识现代经典:的《鸽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臧克家的《老马》;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柯岩的《,你在哪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浪漫的,现实的……与唐宋元明清的诗词经典多做比较,有借鉴,创新会容易一点。

三、创作时代经典,丰富文学教育文库。挖掘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作品,注意形实俱美与经典借鉴。比如言志经典诗句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辛弃疾的“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诗,一股浩然正气,托着家国情怀,会传诵千古,经久不衰。

如果你能用心聆听生活中的声音;用心阅读社会上的财富;用心感悟和享受学习、创作的快乐。眼中有色彩,心中有世界,加上自己独特的悟性、灵感参与,你才有可能纵情抒写自己的家国情怀,你也有可能创出新的时代经典。

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2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和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和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愉快。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灾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和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轻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有关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实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索,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和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摘要:“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征是摘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摘要: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和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宏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李清照 诗 爱国主义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舒畅。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与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容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关于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明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考,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与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与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雄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首先,诗人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偶成》是悼念亡夫之作,属七言绝句,基调凄凉,诗中只有花与月,都是红颜易碎,感怀伤时之物。作者触景生情,传达了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流浪之感,和对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满生活反对怀念。其次,诗人针砭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在《咏史》中,引用两汉王莽篡政的历史借古讽今,严斥了金人扶持的伪楚伪齐政权。史中还赞扬了嵇康注重气节,敢于斗争的骨气,表达对当朝卖国求荣小人的愤慨。最后,李清照的每首诗都各有其特点,都有典故。

总之,李清照的诗具有的政治情怀,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歌颂。无论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还是处于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李清照都传达了一个声音:爱国思乡!这种士大夫的情怀非闺中女子所能言。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4

【2017年大学生朗诵比赛策划书范文一】

为弘扬传统文化,迎接十年校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经研究决定,特开展以“诵读经典,爱我二中”为主题的朗诵比赛活动,为使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内容和形式

1、内容要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家乡、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诗歌或散文为主,倡导结合实际的创作。

2、形式可多样,可以是独诵、双人朗诵或小组朗诵、集体朗诵,并进行适当配乐和表演,朗诵可脱稿也可看稿,倡导脱稿朗诵,脱稿的将进行适当加分。每个节目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三、活动的有关事项

1、参加对象:每年级组选派6名教师参加。

2、程序:10月20日前由年级组选定相关教师并组织排练,10月23日把参赛情况(包括年级、参赛者、诗歌题目、形式、配乐等)交至教科处。教科处将参赛情况作为教师绩效的一项依据存档。

3、比赛时间:x月x日(星期五)下午2:30—5:00

4、比赛地点:科技楼六楼

5、会场布置:xx

6、主持:xx

7、摄像:xx

8、评委:xx

9、统分:xx

10、评分办法:本次演讲比赛中采用100分制进行评判,要求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表达形式相统一。每个节目表演完毕后,评委当场评分,统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余的平均分为选手最后得分。

11、奖项设置: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给该教师300元、200元、100元。设一个团体奖(取选手平均分)奖给年级组500元。

四、其他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统一穿校服,按时到场、抽签、比赛。

2、选手参赛必须使用普通话,倡导脱稿朗诵,并富有感彩及丰富的肢体语言。

3、每位选手比赛时间限定在3—5分钟内,如果超时或不足,评委将适当扣分。

4、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中途不变更顺序,比赛需紧凑进行,选手上场迟到2分钟视为弃权。

5、参赛选手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比赛过程中,若有疑义,由评委会裁定。

6、各年级组选派教师(不少于15人)、自主值日的班级选派50名学生作为观众,在赛前10分钟入场,遵守会场纪律,不起哄,不喝倒彩,做文明观众,对每一位选手的比赛都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不得擅自提前退场或中途走动。

附:朗诵比赛评分表

序号: 选手姓名: 年级: 总分:

项目

形象与形式(30分)

语言与表达(30分)

思想内容(30分)

综合印象(10分)

具体方面

衣着得体,与朗诵内容相协调,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内容熟练,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很好把握节奏。能正确把握内容,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富有感召力和思想教育意义。

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作品的内涵,基本功扎实、发挥出色、振奋人心。

得分

评分备注:1、脱稿朗诵的可视具体情况加1—3分

2、原创作品可视其内容和表达加3—5分。

3、每个节目的比赛时间限定在3—5分钟内,时间不足或超时扣3—5分。

xx二中教科处 团委会

【2017年大学生朗诵比赛策划书范文二】

一、 活动背景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文明;营造富有激情、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特举办“我与祖国共奋进”专题朗诵比赛。

二、 活动主题

“花样年华”

三、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纪念九十二周年,同时加深同学们对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时代责任感。

四、 活动对象

学院大一、大二学生

五、 活动流程

(一)宣传

1.通过海报形式公告比赛消息。

2.由各班宣传委员通知各班同学关于比赛的消息。

(二)初赛

1.时间:x月x日

2.地点:A449

3.规则及要求:

(1)每名选手的有30秒的自我介绍和3分钟的朗诵时间,要求不得超过规定时间。

(2)朗诵内容要积极向上,体现当代大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

(3)要求选手清读,可配乐可不配乐,可脱稿可不脱稿。

(4)评委奖根据选手的表现进行打分,从高到低排名,取前12名进入决赛。

4.评分标准

(1)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1分)

(2)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朗诵的内涵(2分)

(3)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 (3分)

(4)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和评委产生共鸣(3分)

(5)自我介绍(1分)

5.比赛流程

(1)由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评委以及比赛规则进行简要介绍。

(2)根据登记的名单一次上场。

(3)每五个选手公布一次分数。

(4)根据最后的排名公布前十二名选手的名字。

6.备注

(1)由**主持,并由**在开场前写黑板。

(2)准备评委打分表、选手登记表。

(3)由**负责统计分数。

(5)由**负责计时。

(6)由**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7)邀请去年朗诵比赛的获奖者等做评委。

(三)复赛

1.时间:x月x日

2.地点:

3.要求:

(1)每名选手的有1分钟的DV展示时间和3分钟的朗诵时间,要求不得超过规定时间。

(2)朗诵内容要积极向上,体现当代大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

(3)要求选手必须脱稿朗诵,可配乐。

(4)要求参赛选手带异性搭档一名。

(5)评委奖根据选手的表现进行打分,从高到低排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4.评分标准

(1)第一轮

a.DV展示(2分)

b.衣着得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0.5分)

c. 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 (3分)

d. 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0.5分)

e. 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分)

(2)第二轮

a. 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1分)

b.与搭档配合默契。(0.5分)

c. 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0.5分)

5.规则:

(1)第一轮

每位选手由1分钟的DV展示时间以及3分钟的朗诵时间,由评委现场打分,评分标准为……(详见“评分标准”)

(2)第二轮

第二轮的比赛内容为视频配音。选手通过抽签决定配音内容及搭档,评委奖根据选手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评分标准为……(详见“评分标准”)

6.比赛流程

(1)第一轮

a.主持人简要介绍关于这次比赛的背景内容、评委以及第一轮规则等。

b.十二名选手根据抽签的号码依次上场,先是播放1分钟的DV亮相,在播放结束后,选手上场开始比赛。

c.每五名选手公布一次成绩。

d.由评委点评第一轮选手表现。与此同时,计分小组要统计各位选手的成绩,并进行排名。

e.评委点评后,公布成绩。

(2)第二轮

a.主持人公布第二轮的比赛规则。

b.选手上台抽签,抽取第二轮比赛题号及搭档。

c.先播放一遍原视频,播放完毕由选手开始配音比赛。

d.每五位选手公布一次成绩。

e.最后一位选手比赛结束后,由评委上台点评,与此同时,积分小组要统计各位选手的成绩,并进行排名,作出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名单。

f.主持人公布获奖名单,并由嘉宾进行颁奖。

7.备注

(1)由**主持

(2)由**计分

(3)由**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4)由**负责写黑板

(5)准备评委打分表

(6)准备选手号码牌

(7)请礼仪队进行现场服务

(8)准备颁奖音乐

(9)准备搭档签以及题目签

(10)准备第二轮视频素材

(11)邀请主席团及各部部长作评委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5

用诗词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好奇心,刺激他们对地理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即将开始的地理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笔者在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送瘟神》中的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然后问:“坐着不动为什么能日行八万里?”“这反映了哪一种地理现象?”“在北京是不是真的能日行八万里?”下面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希望学完后大家来回答这几个问题。从而自然过渡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天气系统》一节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是不是都听说过这么两句俗语,叫“一场春雨一层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呀,为什么下一场春雨,天气就会暖和一点,下一场秋雨就会冷一点呢?这又是和什么地理现象有关呢?这样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之所以“一场春雨一层暖”,是因为暖锋过境,暖气团代替了冷气团,气温上升的缘故;“一场秋雨一场寒”,是由于冷锋过境,冷气团代替暖气团,气温下降的缘故。

教学中穿插诗词

在教学中穿插诗词,可以改变地理教学的平淡无奇,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分析青海省与上海市的区域差异时,我套用了一句古诗“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刚刚起了个头,下面的学生便接着背了出来,沉闷的课堂气氛一扫而光。在讲述《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节时,引用白居易《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边无。朝去暮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问学生“是什么力量使得东海变成了桑田”,引导学生探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到底有哪些影响。也可以引用“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来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用“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来说明深秋晴朗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有可能出现霜冻;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说明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等等。

分析诗词中的地理规律

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运用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分析其隐含的地理规律,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体现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切地理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反映出冬季的冰雪覆盖对农作物的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冷锋天气带来的降雪景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出不同海拔对气温的影响,山上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上升较慢,因此要达到桃花盛开的温度需要延迟一些时间;“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人能够推断出沙洲的形成与泥沙的沉积作用有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s”反映出四时的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了夏季风对植被的影响。

提出质疑,培养分析能力

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诗歌中会出现不少科学性的错误,把这些错误提取出来让学生加以分析,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点、增强学生分析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水圈与水循环》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当分析完水循环一节的知识点后,可以再次回到这首诗上,追问学生,这首诗歌描述的地理现象是否准确?为什么?同学们结合刚刚学过的知识点,并通过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再次回到黄河中去,它们与黄河共同组成了海陆间循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讲地球公转运动时,再次引用诗词,问学生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坐着不动就可以日行八万里?学生通过学习自转运动,自然会想到是赤道附近。然后再追问,在赤道上坐着不动一天只能行八万里吗?这下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解释,地球除了自转外,还带着人类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折合成一天近260万千米。因此“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又是不科学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6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诗歌像一股清泉,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而且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教师往往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笔者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的课堂具有实效性。

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把古诗读正确,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是很多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古诗的韵味。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头脑中重建意境。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教学研究。

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诗的意境呢?粗浅地说,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所谓使儿童领会古诗的意境,就是要使儿童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也就是说,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

主要做法

怎样在课堂有效的时间里引领学生品味古诗的意境,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实效性呢?笔者尝试运用了以下手段、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景物观察 课本中入选的古诗,描写景色的较多。这些诗并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绘,而是都饱含了诗人的感情。课文在编排上,大都与季节时令扣得较紧。因此,适时组织学生去实地观察相类似的景物,观察之后再上课,就比较容易引入诗境。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要以“见闻”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也就是这个道理。

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可以让学生看一看经霜枫叶,然后通过联想,与二月花作比较,就可以得知诗人这个“红于”的含意。这个“红于”不仅赞美枫叶色彩的鲜艳胜过春花,还歌颂了它的坚强性格。因为春天的红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秋天的枫叶却不怕寒冷的风霜。

有的景物诗,除了观察本体之外,还要设法使儿童了解诗人所用的喻体。在诗人所在的时代,当时是极普遍的,人们所熟悉的东西,但现在的学生却不大熟悉,甚至没有见过。如贺知章的《咏柳》,用“碧玉”比柳叶,用“绿丝绦”比柳枝。柳树随处可见,而碧玉和丝绦却不是今天儿童所熟悉的。可诗人喜爱之情正是从这些词语中流露出来,而诗人诗句中所含的赞美之意也要从这些词语中去探索。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就很有必要了。观察不到实物,看看图片也是可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到柳条的轻柔,随风飘动的体态,从而更好地进入意境。

图像显示 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应充分运用。教《锄禾》一课时,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进行交流,在谈话的过程中边看边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观图能力,发展了思维,进行了词句教学和思想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补出了锄禾的主语是“农民伯伯”,了解了“日当午”的意思,明白了“汗滴禾下土”的情况,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认识到“盘中餐”是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艰辛的。

又如《江雪》,可借助插图,让学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同时借助图片将学生带入到了冰天雪地的寒江边,进入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之中,为更好地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做好了铺垫。

《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引导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致,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自然而然走进了诗所表达的意境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当然,课本中(京版)的插图,有的也还没有画到尽善尽美。如《登颧鹊楼》中的楼,很难看出它是三层的,《鹿柴》也不易看出当时的时间。像这种地方,在利用时应加以注意。除了书中现有的插图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自己绘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画面,这样效果当会更好。

朗读入境 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这是在古诗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产生发自内心的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学生会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在教学王维的《鹿柴》这首诗时,要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充分想象林中宁静幽暗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能描述出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边想象边朗诵,学生自然能把那份宁静、美好,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再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诗中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了蜻蜓立在新出的荷叶尖上,使小池充满生机,妙趣横生。而学生在读诗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趣味,自然读不好。笔者让学生想象当时小蜻蜓的心情怎样?它会对小荷叶说什么?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体会到了小蜻蜓急切与荷叶一起欢聚嬉戏的心情,抓住了“才”与“早”,再读时也就水到渠成地让人感受到了美妙的生活情趣。

音乐渲染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音乐的选择至关重要,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更容易引起他们对文本、对诗人的共鸣。如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配上轻快活泼的琵琶曲,能更深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百花盛开、莺歌蝶舞的美丽景色。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配以哀婉悠长的古琴曲,那种旅途寂寞、悲凉萧索的心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配以雄浑悲壮的古筝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凉壮美呈现分明……

在教学王维的《鹿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寂静幽暗的美,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配乐,教师则提前准备了《将军令》和《空山鸟语》两首古筝曲。在让学生选择时,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空山鸟语》,并说:“这首曲子很有幽静,让人听了很美,符合诗中描写情景。”这时,再进行配乐朗读自然就毫不费力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曲子直接作为配乐出现,而是给学生辨别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自然能够“心醉其美”。古诗的学习就成了一种享受。

巧用资料 这里所说的资料,包括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作者身世以及逸闻趣事等。有些古诗如果不提供一定的Y料,小学生是无法理解诗意体会诗境的。只有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才可能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诗的意境。

如《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他住所前明媚秀丽的景色,一直以来被后人当作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来诵读。其实末尾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藏有很深的含义。表面上看只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色,但只有当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之后才能体会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这时,战乱之后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家乡的思念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如果没有查阅资料,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就只能停留到表面了。

又如《题临安邸》和《示儿》,不扼要介绍一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角的史实,就无法体会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激愤之情。若不了解陆游的生平简况,也不易体会到《示儿》中所表达的那炽烈的爱国之情。《回乡偶书》一诗,不知道贺知章是“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家乡,怎能体会到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晚年回乡的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李白中途遇赦的事,在《早发白帝城》中更好地体会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可以说,在古诗中利用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与诗文本身无太大关系的资料则可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而且,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资料运用的时机,使之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诗境的体会。

借助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丰富想象的诗歌是苍白无味的。鉴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借助想象,是诗歌教学最常用的进入情境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看到”和“听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可以从诗文中的字、词、句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用凝练的笔墨,描绘了一组以旅客日暮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所感。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学生很难理解,需要老师精心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心情。

所以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日暮”体会天气的寒冷、恶劣。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红彤彤的太阳,一张是惨白的太阳,让学生体会哪张图片和本诗所描绘的日暮是一致的,同学们都选择了惨白的太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傍晚?就在这寒冬的傍晚,天马上就要黑了,阴沉沉的,一场暴风雪就要到来。如果你就是诗人,这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看着这样的插图,再配上北风呼啸的音效,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当时的寒冷、凄苦。最后抓“远”字想象,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独自一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他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走了很长的时间。如果是你,那么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疲惫、寒冷、饥渴、焦急这些感受已经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学生自然对作者的情感理解较深入了。

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是笼统的、模糊的。为缩短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把自己置身于诗所描述的语言环境中,进而在诗的意境中遨游。如《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练,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的问话也很简短。教学中,要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表演时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把寻访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古诗中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必须依托文本,不要漫无目的、漫无边际,要善于帮助开拓思路,关注整体。总之,诗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诗眼锤击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这点石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精神,能传神写照。教学时抓住诗眼,重锤敲击,唤起学生的想象、联想,使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如《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越感凄凉的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将形容词改为使动用法,春风使江南岸绿了,春风和江南岸发生了有机联系。一个绿字蕴含着江南岸无限春色。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重点敲击,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比较拓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照,更添秀色。钻石很漂亮,但它本身并不发光,在暗处与普通玻璃相差无几,在光线的照射或映衬下,才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诗歌也是这样。有些诗从表面上看并不很美,通过细心品味,并与其它相关诗作对照赏读,诗性解析,才能显出更多的美妙……教学《墨梅》时,通过与其它咏梅诗的对比解读,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更具体地领会诗的内涵美,充分领略诗中优美的意境,并使课堂上更加诗意盎然。

诗僧齐己的《早梅》、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一些咏梅的经典之作,都可以作为与墨梅相比较阅读的资源。教学时可选择一二首,引导学生与本课所学的《墨梅》一诗对比欣赏,进行更具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抓住每首诗的特点,品味诗中的妙处。再找出与《墨梅》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仔细地鉴赏和体会。然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在《梅花三弄》那优美的古筝乐曲声中,欣赏老师的诵读,充分地领略诗中意境的美妙,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在诗情洋溢的氛围中,进一步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又如《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歌蕴含沉痛悲壮、充满爱国情怀的意境。学生在了解到诗歌的大意后能较容易地把握“悲”的原因是“九州未同”,如果H仅学到这里就认为是理解了诗歌的意境,那只是浅尝辄止,学生还未能与诗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对“悲”的体验仅仅浮于表面。此时,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宋的疆域图,并与金兵入侵前的北宋版图进行对比,再辅以表现北宋人民安居乐业,首都汴梁一派繁荣的《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想象:被金兵侵占的地方是怎么样的情景?由于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能较容易想象出国破家亡的情景,对陆游的“悲”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候再出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前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与后者“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个表现金兵统治下百姓流离失所、苦难深重,盼望回归祖国;一个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不顾百姓死活。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陆游的“悲”的意境又得到了一步步的深化,陆游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学生心中。

以上这些手段,既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运用。往往在一节课中,在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时,使用到多种方法,效果会更好。

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实验,可以感觉到,要引领学生更好地走入古诗的意境,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强化感受,淡化分析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解释、随意的问答、一味的串讲、文学赏析式的分析。

要融诗情、教师的情感于一体 要将学生引入古诗意境,教师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自身之情于一体,用饱满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与诗人、教师产生共鸣。

教师语言要力求准确 教师的教学艺术最终体现在教学语言中。这就对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优美,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易于学生理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教学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否则有可能揠苗助长,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