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建议

初中化学是学生步入初中才开始接触的一门学科,本来学生对于化学就是陌生的,他们不太了解化学的应用和学习目的等等方面,而我们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化学,学会化学原理,而化学原理的学习就必须要借助实验教学才能完成。每一个化学原理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是有着科学的依据的,而这些依据都是通过实验证明的,如果化学教学中缺少了实验教学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到化学知识,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白费而已。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真的感受到某一个化学反应是怎么产生的,才能清楚看到它的化学反应是什么样子的,这种直观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化学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是,目前我国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可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教师们对于化学的实验教学也是非常头疼,他们也明白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可是现实状况的限制使得他们根本不能放开手脚去进行实验教学,他们也有着各方面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各个方面,比如说:首先大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基础设施简陋,根本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实验,即使教师真的让学生实际操作,也不可能达到实验结果的标准程度,更甚至还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其次,有些教师也不太愿意实验教学,他们更愿意上课讲一下实验操作过程就好,并不要求真的实验,他们认为这样既完成了实验教学的教学任务,又节省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可是这种没有真的动手过的实验操作也只是空谈而已,学生仍然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正是由于这些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一直停滞不前,学生始终不能真正通过实验来领会化学的反应和原理,可见,如今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二、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化学实验的基础设施

化学实验最不可缺的就是化学实验的仪器等设备,如果没有基础设施,那么化学实验根本不可能进行,这就好像是写字没有笔,吃饭没有筷子一样,任何实验的进行都必须借助于各种实验设施,这些设施就是实验的工具。可是纵观我国目前初中化学的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都正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导致了实验教学的滞后。因此,要想成功的进行实验教学,首先就必须要完善初中化学实验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我们的化学实验或现象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也会运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说,教师在阐述某一个实验原理时,可以运用生活的例子来说明,并且通过生活实验来证明,例如在研究盐的融化因素时,可以让学生将等量的盐放在等量的两杯水中,不过这两杯水的温度不一样,一杯是100℃的开水,另一杯则是温水,观察两杯水中的盐融化的情况,通过实验证明,可以很直接的发现盐在高温下融化更快,也就是温度影响盐的融化速度。这种实验就是将实验理论原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用学生们都熟悉的盐来做实验,既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演示错误实验过程,让学生找出错误结论

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改变思路,逆向思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演示错误的实验过程,在这种错误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让学生找出错误结论,从错误结论中推导出正确结论,然后再将正确结论演示一遍,给学生加深印象,更加直观的通过对比观察现象。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找出错误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四)对实验结论进行适当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并且能够努力对所学知识不断探索,求知,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作为初中化学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实验教学以外,还必须有意识的对实验结论进行适当的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毕竟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化学的学习不能仅凭文字叙述,也不能局限性某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一个实验会产生很多种可能,更甚至前人的实验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学习化学,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并且能够不断探究实验结果,在不断的实验中验证和发现新的原理,这种化学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探究学习。

总结:总而言之,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和教师都应该为化学实验教学不断努力。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究各种有效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实验教学的学习中学习化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好的运用化学知识;而作为学生,就需要积极主动的接受实验教学,并且更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以求更深层次的化学实验探究,希望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更加顺利和成功。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实验 小组合作 策略研究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议论环节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主要形式。南通市教育局在2014年深化教育改革时,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方针。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探究过程必然存在小组合作的要求,因此,我重视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探究任务、指导合作技巧等方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过程、掌握合作技巧、享受合作成果。

一、情境创设,建立学生合作的氛围

合作情境是指在合作过程中创设的有利于合作的情境。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及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师优势,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发掘教材中具有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和动机,营造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我利用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化学史、经典化学实验等,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空气的成分”一节教学中,我尝试介绍空气成分测定的历史以及著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思维大解放、科学大发展的18世纪。然后解析拉瓦锡实验,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感受伟人的探究精神。接下来,学生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探究实验小组合作中,一直充满着激情,能够主动合作、相互交流,圆满完成了探究任务。

我在教学中发现:合作情境中隐含的问题,往往有多个信息通道或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挖掘和交流。例如,学生在对“干燥剂生石灰变质”问题探究过程中,思路往往局限于对生成物的探究上,而忽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因此,我设置了相关情境,展示了“石灰池煮鸡蛋”的视频,除了放置药品外还添加了温度计,以此激发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的兴趣。最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合作探究的角度多元化了。

二、合理搭配,构建学生合作的基础

在“自学议论引导”的议论环节中,小组成员以四人为宜,人数太多,易造成责任分散;人数太少,则缺乏互动氛围。同一个小组中最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组内学生都在一个层次上,有可能相互间缺乏合作的动力,相对也不够公平。在学生水平差别较大的小组里,学生有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有利于促进彼此间的深入思考、加深知识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树立前进的目标。另外,还要注意男女生搭配,一般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男生擅长逻辑思维,女生擅长形象思维。男女学生分在一组,在交流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达到互补的目的。

我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学生为优秀生,乙类学生为合格生,丙类学生称为待合格生。组成甲乙、乙丙这样的组内成员结构,以实现甲带乙、乙带丙的目的。但由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与以上分类依据并不一定相匹配,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组合。各组内还可以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实验员、汇报员等,并不定期互换角色,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要求各小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由此使各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均衡,无明显差异。

三、任务定位,确立学生合作的坐标

合作过程必须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因此,合作任务的设计便成为合作教学的一个关键。从团体任务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相加型任务、分离型任务、连接型任务。三种类型任务可以以课外合作调查、课内合作实验、后续完成家庭实验、小组制作模型等形式完成。

我对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合作任务。例如“金属材料”一节,学生在预习后,我向他们提出了以下几项合作任务:(1)查阅资料,联系生活,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2)调查当地金属生产及利用情况,提出有关建议;(3)收集有关金属锈蚀的原因和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利用的可能和价值;(4)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合作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如金属的硬度、熔点比较等;(5)根据一系列信息,各小组汇报各种金属的不同用途。前三个任务是为最后一个任务服务的。如此设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具有引导作用,能避免其行动的盲目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教师一定要注意:布置的任务应是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努力能够完成的,否则问题太难,就会使他们失去信心;问题过于简单,如个体能解决的,也就失去合作的意义了。

四、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合作的进程

从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环节来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引发学生提出对探究目的的理解、目前的困惑等,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集思广益,让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排除掉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猜想和假设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猜敢想,为学生创造适于思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结合经验与事实来猜想。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教师要引导并协调学生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问题,探讨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该做什么,而应指导小组成员将总实验方案分割成几个部分,让每名组员根据自己特点来领取一部分任务,或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来共同完成同一部分。在收集证据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在解释、检验与评价环节,教师应指导组内成员使用化学用语、表格或线图来处理有关的实验事实和证据,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评。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十分了解,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都应为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因此,这种责任和贡献应得到确认和评价。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教学中,我安排了“鉴别真假黄金”的探究实验,提供了合金项链,供学生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环节一般都会联系到金属的化学性质,如加酸或加盐的溶液与合金项链反应,而较少会想到灼烧这一方法。我于是提示了一句“真金不怕火炼”,学生便恍然大悟,思路开阔了许多。在学生做合金与酸反应实验时,很难观察到现象,我便把砂纸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将合金表面的涂层去掉,再放入酸中,现象就非常明显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涂层是一种不和酸反应的物质。

总之,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践行着“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模式,探索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努力为初中生学会探究与合作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化学概念 教学过程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清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强化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等等,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会留下深刻影响,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学生很迷惑,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此类错误就易避免,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而且是纯净物,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中无机物,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用于强化未尝不可,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大多以填空的形式,也许死记可以奏效,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学生未必理解,倘若以“H、2H、H”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更接近本质,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加以简化,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尊重学生的实际。

3.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发现”概念的含义,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胜.浅议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4

建构主义是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核心人物的教学思想流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我们可以探索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途径。

一、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优化学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实验课前的导入过程。导入过程实际上就是激发原有知识经验,把前概念的作用发挥出来。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发现问题,动手做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证明“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通过举例的形式,向同学介绍日常生活中,CO2溶于水的具体实例。比如可口可乐汽水中含有大量的CO2,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完成的呢?同学们可能会有所疑惑,这时教师通过简单提示,就可以把问题解释的非常清楚。教师把汽水封盖打开,大量的CO2会迅速逸出,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同学们就会得出答案,是利用气压的方法把CO2溶于液体之中的。教师可以把剩下的实验探索工作交给同学们,请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模拟实验。将收集到的CO2存入到一次性注射器中。然后注入到盛有水的封闭容器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获得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与已有的前概念进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认为认知冲突是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也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和要求。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引发新的思考,主动积极的学习是有效的途径,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通过思考和分析,引发认知结构的变化,最后实现认知结构的优化。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建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不足或者错误,然后在外界和内部的推动下形成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形成预期的认知目标,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教师作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帮助。首先,问题导人――设置问题情境;其次,建构概念――创设判断条件;再次,问题解决――形成最近发展区,获得独立概念和结果;最后,归纳总结,通过获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四、建构性探究实验教学的辅助教学途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实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获取、筛选、接收、应用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5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美术课无非就是画画。试想,学生如果不能够对一门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学习它的重要意义,他们又怎能学好这门学科?因此,要让学生学好美术,首先就要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让他们知道美术除了画画之外还有很多内容,画画只是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通过美术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绘画技巧,更能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本领,愉悦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通过美术学习,还能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让学生从思想深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美术不单单是为了成为画家,更是为了培养我们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走进美术世界,全面地了解美术,形成美术学习的内在动因。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颠覆了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从全新的视角,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将美术教学设计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板块。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中,不难看出,新教材无论是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方面,还是内化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将学生引入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发现和创造美的快乐。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二课《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的大自然,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透视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领悟出了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在活动之后的作业中,学生都交出了鲜活灵动的作品。可见,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亲近自己的生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他们充分地感知生活,获取灵感,更可以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升华他们的艺术素养。

三、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一节成功的美术课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从而使美术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最美好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比如“导入”“设疑”“示范”“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实践的空间和舞台。如在学习《夸张有趣的脸》等内容时,我让一些学生走到台前当模特。在给学生讲解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画人物速写的同时,我寥寥数笔就将面前学生的典型特征勾勒了出来。很多学生惊叹不已:“画得真好”“画得太像了”,学生的兴趣也在教师的示范中被调动了起来,纷纷想跃跃欲试,一展身手。此时,我再将学生带到操场,面对操场上表情各异、姿态万千的同学,学生们兴味盎然,他们不由自主地在纸上勾画起来。通过这样的示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四、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是当前一种极富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特别是在此过程中的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既让学生体会了同学之间的温情和友爱,又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开竞争。如我在教学《立线装饰》这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作品,每个小组的成员各有分工,而且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哪一个同学做得又好又快。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又耐心倾听了他人的意见,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的负担也大为减轻。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6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文化基础课教学经历,总结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围绕学科定位和教学改革,探索一种适合中职学校发展的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并展望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景。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基础文化课 改革 探索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专业技术课在职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工作者也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了专业技术课的改革和研发上,而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却相对滞后。所以,笔者想谈一下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生源素质每况愈下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普高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的教育需求不难得到满足,而位于高校和普高“夹缝”的中职教育的生源,几乎都是来自初中,学习成绩偏下,文化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后,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对文化基础课没有兴趣,甚至反感。

2.职教界轻视文化基础课教学

为维护好专业技能生命线,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都人为地操作着“两课”之间的权重,不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将重点放在了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和研发,文化基础课完全成了陪衬,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此外,因为不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校的专业技能发展也自然受到很大的制约,自我教育与提高也受到严重限制。

3.督导评估不健全,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没有“含金量”

在职教环境下,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核心,社会的目光都放在了学生专业成绩上,并将其和就业安置挂钩。而文化基础课的督导评估机制就很不完善,也不被社会及业界重视,以致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教材设计模糊,不能与时俱进

中职基础课究竟以初、高中基础为主,还是按专业要求安排课程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因为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所以教师很难把握教材的使用。如果按初高中基础课的安排使用教材,学生几乎没有学习兴趣,如果每个专业都选用适合自己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又存在实质性难题,正所谓“教深了学生不接受,教浅了学校做不到”。

二、值得尝试的途径与对策

1.从根本上摆正“两课”之间的关系

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由于就业的需要,专业技能课必然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专业技能课与文化基础课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前者是“建筑”,后者是“地基”,二者缺一不可。中职教育不能只看重专业技能训练,根基不牢固,就会失去基础,必须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可以通过课程的整合或者选修、必修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教学,并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技能的需要,鼓励研发适合专业发展的基础课教材。

2.科学定位文化基础课

“两课”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没有到位。多数职教人都持有学生文化素质差,文化基础课“学点是点”的错误观念,以致文化基础课教师降低要求,上课缺乏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提高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应将基础课教学的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得到正确定位。

3.加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不应该一刀切,可以试着分级别教学。一是要鼓励基础好的一部分学生多参加证书考试,例如语文教学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达标后,学生就能拿到汉语水平等级证书,这能对学生起到不小的激励作用,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被带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要把基础素质教育与技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

4.选择合适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