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税管理范文1
税收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新常态下,税收现代化应当以促进税源增长为前提,而并不是简单的收税或者执法。
两种模式
通常而言,税务管理大体上分两种模式,即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管理模式。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小川认为,传统模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帧式。而现代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采用机器和人之间沟通的手段,许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伴随这两种模式,会有两种思维或者是思路来实施管理。
在财税的传统管理模式上,首先是构建专业化的征管查的机构,然后将税务征管部门和纳税人的关系分得很清楚。其中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管理手段,即简单的程序操作。而现代化的管理思路,虽然手段是一样的,仍然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但是信息技术手段已升级为一种协同机制。税务征管部门和纳税人的关系不再是管和被管,而是以法制为支撑的人性化管理。“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今后的税务管理现代化的模式应该是第二种模式。外国的税收管理是比较人性化、比较科学的一种管理模式,大部分税收信息都是通过第三方的信息平台进行沟通,而且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刘小川讲道。
在我国,税务管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四化一流”,“四化”就是专业化、协同化、信息化、法制化。专业化是基础,协同化是主线,信息化是支撑,法制化是保障。所谓“一流”就是要有一流的税务管理队伍。税务管理现代化是要形成多个主体参与,而不是只依赖税务部门,同时要形成全社会的协同和支撑、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所谓税务管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税,充分的应用“互联网+”的技术来落实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坚持征纳双方法律的平等地位,构建一个和谐信赖合作互动的一种新型的征纳关系。
在税务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协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各种纳税服务风险管理之中.要形成一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以及岗位之间的一个合作体系。税务管理实际上是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中的组成部分,并且要进行职能上的定位。比如征个税,它应该是社会各界各种关系处理过程中间的一个梳理,所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间,应该把它的信息化的范围扩充,日的是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公共关系。另外就是税务管理部门内部体制机制,它的核心是以协同为主线,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设计。
难点何在
税收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是紧密相连的,需要保持互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国税和地税的征管工作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分工,就会干扰其现代化的进程。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朱为群说:“目前,国地税的分工是根据税收收入的归属,某项税收收入是归中央的,就由国税去管;某项收入是归地方的,就由地税去管;共享税的征管职责,根据税种的属性和方便征管的原则来确定。例如在营改增的方案当中,对于二手房销售以及房屋的出租行为征收增值税,这个税务是暂时委托地税局来征管,也就涉及到某一个税种将由两个不同的税务部门来分别征收。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增值税里面,实际上现在的企业所得税也是这种情况,同样一个税种,两个税务局都征管,而且这里发生很多的变化。因此,我觉得要尽量避免一个税种由两个税务系统来征收,如同一件事两个人来做,就会产生分工的矛盾。如果要讲合作,合作的前提就是分工要明确,如果分工都不清楚,合作就会很难,容易造成混乱。”
因此在财税现代化管理过程中,首要认清的难题就是要把征管体制和财税体制两个问题区分来看。所谓征管体制是指收钱的问题,而财税体制是指税要分到哪一级政府里去的问题。
朱为群认为,如果税收的征管体制要发生根本改变,就要把敌对管控型的管理模式转化为友好合作型的模式,在未来,友好合作型模式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其特点是征收部门跟缴纳的主体之间应该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模式,而不是如何控制的思路。这是征管体制的观点。
而在财税体系中,国地税的分工就是按照隶属关系运作,以2002年为界,之前按照这个思路做下去没问题,因为税种来源清楚。但是2002年以后,由于企业所得税分享比例调整之后,就发生变化了,变化之后企业所得税变成两个税务局都可以征收的情况,使之越来越复杂。
按照税基的区域流动性来划分,如果具有区域流动性,这种税可以归为国税局征管;如果不流动,属于地域固定性的税种,就归地税局管。按照这个逻辑来分,现在由地税局征的一些税就可以归到国税局征,比如城建税,包括附加,它是地方税,但是这个税以前是附着在营业税基础上。现在营业税取消了,这个也就失去了它的基础,所以未来的城建税就附着在增值税和消费税当中。就需要国税局征管。同样按照这个思路,企业所得税是否也可以由国税局统管。因此,不同的税种如何去鉴别,确定由谁去征管,这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
如何突破税收管理现代化的瓶颈,刘小川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个角度是如何协同,其中包括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第二个角度是战略目标怎么定,从近期、中期、远期看,应该有哪些具体的目标。
在税收领域,协同非常困难。内部协同的困难包括几个层次,第一,征管查各级组织的协同,以及风险识别应对处置业务上的协同。虽然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但是职责和职责之间是需要协同,需要相互交流,相互配合,那么这个体系应该作为一个规范化的模式,把它建立起来;第二,职能协同要有一套内部协调机制,一个是强化依法征管的理念,一个是纳税人自行申报机制的建立,这些协调都属于内部。但是内部是有障碍的,体现在国地税之间的范同,同一个税两个单位都要征管;同一个流程环节,也存在交叉问题。因此协同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怎么样分工,怎么样合作,一直都没有很好解决;第三是国税、地税、省局、地方局,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在发挥作用同时,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信息如何充分利用,如何相互沟通。
但是比较困难的是外部协同,第一有法律方面的协同,法律和行政规章之间的协同,不同部门下达的行政规章之间的协同,中央和地方法规的协同,地方和部门法规的协同,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不解决,各种措施很难落实。第二,服务系统的协同。因为税务部门讲到底是一个服务部门,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或者根本问题就是税务征管部门和纳税人的协同,如何使得纳税人的忠诚度提高,税务部门的亲和力提高,达到两者的高度融合。第三,税务部门征税是和纳税信息有关系的,纳税信息都依附不同的纳税人,跟着纳税人走,而纳税人的收入渠道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如果对这些信息都不掌握,那么征管就很难做到非常完整。所以外部协同应该要树立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理念,税务管理该是全社会的事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税收信息网络。
因此,近期目标最重要的事是能够使得税务部门内部建立起一个很好的协同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涉及到国地税之间,涉及到总局和省局之间,省局和地方局之间,以及和行业部门之间。
财税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新准则;投资性房地产;财税管理
随着我国住宅分配制度由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转变,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一些企业出于资金保值增值目的而投资房地产业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投资行为已逐渐流行,甚至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有关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以下简称“新准则”)将投资性房地产单独出来进行会计处理。
一、新准则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有关规定
新准则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较为细致,这里仅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范围以及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范围
根据新准则第二条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准则主要规范三类投资性房地产: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新准则同时也明确规定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其中,自用房地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其核算由《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范。作为存货的房地产,符合存货的定义,其核算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范。另外,由建造合同形成的,企业代建的房地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2.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即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公允价值日益成为盛行全球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计量模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其显著的优越性,其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中被广泛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
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受此影响,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资产价值。所以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有利于企业投资者据此做出正确决策。
二、新准则对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财税管理的影响
新准则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较高,但对企业的财税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企业纳税核算方面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税法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并未改变,这样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的变动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成本成为企业纳税调整的对象,无疑增加了企业进行纳税核算的难度,提高了企业纳税的“交易成本”。此外,通过这种方式国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税收杠杆来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严控投资性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增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也更利于国家实施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企业税务筹划的自由度有所降低。
2.公允价值不“公允”,不利于企业实施财务管理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市场的完善程度仍有待提高;受相关利益的驱使,交易过程中非法牟取暴利的不规范行为仍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为满足二级市场增发、配股以及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的需要而操纵利润;市场的法制建设也相对落后,尤其是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控制规范没有制定。
从企业角度看,一方面获取公允价值的成本较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计量属性,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意味着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其进行重新计量,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从事准确的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工作外,还需要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调整的账务处理,这就要增加资产评估成本、账务管理成本和监管成本。再者公允价值的不同确认周期将加重企业的操作成本。因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持续取得公允价值,频繁地确认公允价值会加重企业的操作成本。另一方面是企业利润波动较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后,企业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期末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市场的加速发展中,企业利润将不断创新高,得到持续地额外提升。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还不太完善,房价下跌不是没可能,从而引起利润的较大波动,导致企业先盈利后亏损,加大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
三、加强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财税管理
新准则颁布后,有关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财税管理发生了变化,企业如何根据新准则的有关规定,加强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财税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1.科学合理地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的时机
当企业选择以成本计价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价时,无论何时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均不会产生转换损益。但当企业选择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价时,不同的时机选择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当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在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处于上升趋势时,企业应继续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一方面,由于市场价值的不断提升,租金的价格可以相应地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租金回报。另一方面,待市场价格达到一个相对高点时再将其转换为其他资产,从而获得一个更高的转换收益,增加转换当期的利润。反之,当市场价格处于下降趋势时则应选择尽快转换为其他资产,从而回避转换损失。
2.审慎地进行纳税调整
在运用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后,年终对所得税进行汇算清缴时,由于纳税调整项目的增多,相关会计人员一定要审慎进行调整,避免因工作过失引起纳税成本的上升(不应扣除的项目扣除后引致罚没成本或者应予扣除的项目没有扣除引致税费的增加)。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1)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应当组织相关会计人员进行新准则方面的学习,及时吸收与新准则有关的会计和税法方面变动的内容。
(2)深入分析、研究税法与会计相关处理差异,在保证相关财税处理合规合法的基础上,做好公司的税务筹划。比如,在年末要做好以下工作:确认投资性房地产折旧计提基础,准确计算折旧并做好备查登记;恰当运用递延税款科目,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调整。
3.建设公允价值信息数据库
为使公允价值的评估成本降低,企业应尽快建设公允价值信息数据库。为获取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企业应根据其所涉及的房地产业务类型,应建立容量大、时效性强且与企业相关的公允价值信息数据库,注重平时的积累,及时获得房地产市场的相关信息,以便财会人员在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时能够快速地选取适当的参数,准确评估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从而降低公允价值的评估成本和操作成本,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用于投资性房地产本身是一种进步、一种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体现,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予以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出版社,2006年2月.
财税管理范文3
一、肯定成绩,上半年财税工作成效明显
1.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对受禽流感影响的家禽养殖场及家禽加工企业,及时给予财政补助。落实对粮油种植大户的直接补贴和“订单粮食”的价外补贴,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扶优扶强,着力培育明星企业、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支持品牌战略实施。贯彻落实出口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上半年全市退税13.65亿元,历年应退未退的已基本退清,促进了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从3月份开始,全市单月出口额已跃上1亿美元的大关。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社会保险补贴、公益岗位补贴等政策,促进下岗再就业。
2.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统筹协调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全年可减轻农民负担4741万元。采取积极措施,支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康庄工程”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大了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中心城市二轮教育布局调整。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市公共卫生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及传染病医院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3.收入征管力度进一步强化。加强税源监控,深化细化分税种、分行业管理,创新征管办法,加强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小税种的征收。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配合矿山整治工作,组织实施了全市矿产税收专项检查,开展了对全市“三类”企业的清理规范,取得了明显成效。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统一征缴办法,提高社保费征管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和监控,市本级范围内的土地出让金,已全部纳入市级财政专户管理,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
4.财税改革与管理进一步深化。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对8个单位进行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加强会计集中核算,逐步扩大资金集中支付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了采购目录和采购预算编制范围;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启动“金财工程”,开发运用“12366”语音系统新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对乡镇和市级机关政府性负债情况进行调研,摸清了底数,提出了规范管理的意见建议;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和处置审批工作,积极支持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国有资产委托监管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认清形势,增强做好财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尽管上半年全市经济和财政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一是煤电油运紧张局面仍在加剧,尤其是土地、电力供求等矛盾异常突出;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成效初显,但近期对经济、财政和税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三是外贸增长加速与地方负担加重的矛盾逐步尖锐化。下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将出现“双回落”,经济增长回落和效益回落。这些都给全市财政运行带来直接、间接、即期和预期的重大影响。从财税角度看,归结起来主要是:
一是财政运行的不稳定性增大。一方面,电力、土地、煤、油等一些生产要素供应紧缺,能源、原材料等一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效益缩减,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和我市的投资环境,对财政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对房地产业、建筑业、建材业等重点行业利润和税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银行信贷收紧,国家遏止过热投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这些行业如出现较大的波动,将波及到其他产业,对财政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在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互相作用,会影响财政收支的持续稳定运行。
二是出口退税负担沉重。今年全市安排的出口退税预算为9.3亿元(按外贸出口增长20%测算)。但是按目前的外贸出口增长和历年出口情况,全年外贸增长将在30%以上。出口退税地方财政承担数额将超过预算,地方可用财力受到严重挤压,全年收支平衡面临严峻考验。另外,出口成本增加导致部分企业效益下降,最终也将影响财政收入。据测算,退税率下降1个百分点,每出口一美元将提高出口成本7分人民币。如纺织品的生产出口,相关企业原平均利润率为6%,出口退税率下调4个百分点后,将使其利润空间大大缩小。
三是财政支付风险日益加大。近年来,我市公共财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方面要求加大公共支出的呼声很高,财政现时的和潜在的支出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过去长期积累的政府直接显性负债或潜在负债,数额巨大,等待“消化”。
因此,下半年财政收支形势十分严峻,各级财税部门对此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振奋精神,有所作为,进一步增强做好财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困难面前想办法,压力面前出精神。既要看到困难又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攻坚克难,创新办法,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财税工作的新局面。
三、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财税工作目标任务
要完成今年财税工作目标,任务非常繁重。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要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继续按照“做大蛋糕,优化结构,综合调控,推进改革,练好队伍”的要求,苦练内功,创新工作,狠抓落实,在五个方面下功夫,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在发挥职能上下功夫。国家宏观调控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搣区别对待攠,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还是要支持。在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式和环节,将解决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作为财税发挥职能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创新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通过完善财税政策,运用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财税政策手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引导、吸引和聚合民间资金、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向鼓励发展的项目、产业和领域。要集中财力保证“六个百亿”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大力支持我市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财政对热电企业的支持力度,下半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用于对热电企业超发电量的补贴,鼓励企业多发电。进一步优化科技三项经费等资金的支出结构,重点扶持科技孵化中心、重点项目等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出口退税政策,做到应退尽退,积极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按照统筹发展的思路,重点支持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2.在组织收入上下功夫。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地方可用财力增长减缓的情况下,要开拓思路,积极组织税收,把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和财力结构结合起来,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一是加强税收收入分析,提高收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探索“责任到人、管理到户”的征管模式,扩大税源监控面,深化纳税评估,优化纳税服务,加大清欠力度,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二是在依法规范的前提下,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创新征管手段,加强对营业税以及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小税种的征收,积极培育新的地方主体税种。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探索非税收入政策和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对不缴纳营业税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营业性收入,全面实行预算外集中。
3.在支出管理上下功夫。在财政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必须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要全面清理财政支出范围,严格控制车辆购置、电话费、出国费、接待费等一般性支出。二要加强部门预算的执行刚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不能随意变更经费用途;一般性支出要保持零增长。三要下决心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要抓紧对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客观评价各种专项资金存在的必要性、规模的合理性以及整合的可能性,压减那些效益不高的专项支出,合并资金用途和扶持对象相近的专项支出,盘活支出存量,增强统筹调配财政资源的能力。四要加强财政支出跟踪问效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论证管理制度,选择若干项目进行评审。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各项违规、违纪行为,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财税管理范文4
关键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
财税信息化建设是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步推广,财税信息化建设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也迫使企业在接受“财税管理一体化”全新理念的同时,思考如何借此契机,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税务、业务的一体化处理和无缝连接,简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对企业内部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可以为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我国企业财税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税收风险较大
近两年来,税务机关在完善征管手段的同时,不断强化稽查体系,通过先专项自查,后专项检查的方式,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生产经营活动涉税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包括发票真伪、收入的确认、费用的列支、业务的真实性等多方面,内容涵盖全部应纳税种。我国正在对财税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财税政策存在部分解释不明以及操作细则缺失的问题,企业与财税部门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现象。基于宏观政策的影响,监管部门由于地域、时期等方面的差异,对政策的监管及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增大了企业税法遵从的难度,更使企业的纳税风险急剧上升。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针对财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没有对管理标准进行有效规范,致使不同部门在相同事项方面的管理标准存在不一致性,继而导致执行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整体税收策略的制定工作。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并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以财务人员手工作业以及主观判断为主,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经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除此之外,企业的财税管理与业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财税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基础信息出现偏差等问题,构建完善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
(一)框架结构
财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对财务日常管理应用的整合,基于财税管理体系标准的指导下,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税种税费进行有效计算,并记录相关调整事项。该系统内部含有申报纳税表的模板,通过其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报财税缴纳款项。除了财税原有的业务处理功能外,还构建了评估模型与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对企业税务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合理分析,有利于企业对税务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的税收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筹划方案。具体构造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化系统功能框架结构图
(二)信息系统合理理念
针对财税管理构建信息系统,可以完善财税管控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构建信息系统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一是对财税管理机制进行标准规范,促使各个部门的管理口径实现统一;二是财税管理实现有效延伸,逐渐成为前端业务;三是建立健全财税评估模型与财税分析体系,从而对企业税务进行合理评估与有效分析。
(三)解决业务的有效方案
解决业务的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流程,分别是建立纳税体系、处理日常业务、企业纳税管控、科学筹划以及分析评估、业务集成关系。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财税管理,对财税管理进行标准规范,并在各个下属部门贯彻落实。利用相关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有效集成,例如,资产、合同等,并结合系统内部相关税务信息,对税费进行准确计算,继而进行申报处理与缴纳处理。建立健全税务评估模型与分析指标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分析指标实现自动生成,继而对纳税进行自动评估。通过信息化建设全程监管企业的经济事项,可以对企业财税管理的效益影响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科学筹划财政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财税管理工作实现纵向管控。
三、信息化管理应用结果分析
(一)电子登记纳税调整事项
对核算账簿、核算凭证以及备查簿进行有效连接,促使三者呈现一种关联关系,从而促使企业的纳税调整事项的登记处理实现自动化,不仅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纳税调整事项筛选结果、分析结果以及登记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企业顺利进行财税管理工作,例如,递延所得税核算、纳税申报表核算以及纳税调整等。
(二)在线处理日常税费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可以对多个税种的日常业务进行在线处理,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根据我国财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实际缴纳税额以及理论上应缴税额进行合理分析,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确保财税管理相关环节在规范性与合理性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企业遭遇巨大财税管理风险。
(三)自动生成纳税报表数据
严格遵照我国相关部门在纳税申报表样式方面的规范标准,对纳税主体、税务报表以及备查簿三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义,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构建纳税申报模板,自动采集税务系统以及账务系统内部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数据,帮助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进行纳税申报,避免报表数据出现人为干预现象,促使报表数据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四)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对各个税种的涉税指标进行在线分析,并自动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税务分析报告、涉税指标对比分析表以及税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有利于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对涉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有效规避财税管理风险。
结语
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自身与前端业务之间的衔接关系。企业严格遵循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涉税环节进行专业、合理且谨慎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实施纳税申报;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并分析涉税信息,对税收变化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分析税收变化情况,对财税管理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科学筹划,有效提高企业财税管理水平,节约税收成本,规避财税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规范信息化日常管理服务税收中心工作[J].天津经济,2013(05).
财税管理范文5
关键词:乡镇财税;财会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前言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乡镇财政和税务担负着为国家筹集和监督管理乡镇财政资金的重要任务。做好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对加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行政机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系列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现象,对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深入剖析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的现状,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是广大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乡镇财税管理工作的现状
1.财政预算缺乏严格的约束性
财政预算作为一项计划活动,它清晰反映了政府在特定时期其财政活动的范围和财政收支状况,对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乡镇在财政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存在财政预算缺乏严格约束性的普遍现象,如预算编制不科学,在整体预算工作中仅限于财政预算内的资金,而忽略政府非税收入的预算编制;部分乡镇在预算调整上未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便随意更改、追加预算;在预算执行上也未按照预算制度严格进行预算资金的合理利用。
2.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严重脱节
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应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促进基层财政的稳定运行。然而,在实践工作中,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严重脱节。这主要是因为乡镇所属单位财政业务较为复杂、繁琐,加之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体制又不尽完善,有的乡镇多达四套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同时,部分乡镇财政所往往把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混为一谈,且核算内容不规范,造成账目混乱、财产不实。
3.专项资金管理缺乏管理力度
专项资金是国家或有关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用途的资金,该项资金要求进行单独、严格核算。然而,由于管理力度的缺乏,部分乡镇在财政管理善未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在实际运用中也未按财务要求进行统一的分类明细核算。从而导致许多专项资金支出混合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又普遍存在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三、完善乡镇财税管理工作的对策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性
乡镇财税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将有限的资金科学、合理地使用,全面发挥和提高有限建设资金的经济效益。针对目前乡镇在财政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存在财政预算缺乏严格约束性的普遍现象,应完善预算组织体系,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性。
首先,在预算编制上,全面掌握乡镇财政预算的各项资料,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财会管理人员应准确测算所需资金量,在将财政预算内的资金纳入预算的同时,也要严重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预算编制。并尽可能地将每一项资金支出的预算具体到单位和项目。
其次,在预算调整上,严格杜绝预算资金的随意更改、任意追加。财会管理部门应综合分析乡镇预算计划地执行情况,严格考察乡镇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建立一套严密预算调整机制,严格界定财务预算调整范围。并制定严格的预算调整审批程序,保证财政预算的合理、规范调整。
最后,在预算执行上,增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刚性,加强预算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2.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严重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应乡镇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管理体系,从而不能有效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可发挥省市财税部门的领头作用,制定一套适合乡镇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促进二者的紧密配合。同时,在会计核算管理建设方面,规范财务核算,实行所长复核、会计记账、出纳管钱的互相制约机制,采用集中收付、票据统管、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的会计核算模式,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3.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益
乡镇财税所财会管理人员应根据专项资金的性质设置单独的会计账薄,并根据专项资金的用途设置明细科目,严格避免专项资金支出混合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同时,在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为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应坚持严格的“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原则。并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批程序和监督措施,避免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同时,对违反财会管理制度,进行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的有关部门单位或直接责任人员,应采取严厉的责任追究管理措施。
四、总结
在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实践中,应及时、认真总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从制度体系、管理措施以及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统一加强和完善,促进基层政权良好运行,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财税管理范文6
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必须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将有条件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进行很好的搭配,进而保证具有可靠和稳定的资金来源,资金分配方法比较合理的省市以及中央这两类转移支付体系。要求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自身的比例提升,对其中专项转移支付进行适当的整合,进而使得移动支付资金来源越来越稳定。还要将转移支付分配的方式进行改革,进而能够建立起公开、科学、透明、合理的资金分配的体系。
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要实施制度创新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政府改革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将很好地推广,调动农民从事劳动的热情,将农业生产的工具成本下调,从本质上降低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除了要将农业税等等税收项目免除之外,还要对税收结构实施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职责进行正视,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地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的财政税收体系之中,还要适当采取合同制,合同制已经成为了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重要创新,这样不仅仅能够从本质上加强地方财政税收所具有的自,还可以增加中央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一直都是人们不断倡导的话题,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所具有的作用在不断显现出来,因此,我国开展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的着眼点以及出发点就是要加强中央管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配合。
三、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要注重协调国税和地税从我国税务机关的角度出发,必须要将地税和国税之间的职责和关系理顺,将地税和国税这二者之间协调机制和配合机制健全,在我国不断实施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这一个前提和背景之下,除了有些个别生分之外,我国大多数生分都已经设置了地税以及国税这两套十分重要的税收征管的机构,各个地区的地税机关以及国税机关还要积极开展信息的交流,如果二者出现对政策理解不同或者具有争议的时候,二者还要积极进行探讨,合力来对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实现地税和国税这二者的高度协调。进一步将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进行规范,监理和健全我国的财政体制,界定我国各级政府对于财政支出所具有的责任,完善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按照事权和财权相互匹配这一个重要原则,将省级以下财政管理的体制进行理顺。要求中央政府来承担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承担具有调节收入分配性质支出的责任。地方政府来承担地区性公共服务支出的责任,当出现具有跨地区性质公共服务指出的时候,必须要将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分清楚,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这二者来共同承担责任。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进而加强对于我国财政困难的县和城乡支持力度。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