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治理工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治理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治理工作

网络治理工作范文1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团队建设

一 、以网络建设为基点,积极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牢牢占领网络阵地,是网络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所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起生动活泼、内容充实的政治工作网站。

一是要让网站“动”起来。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网络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大学生网站及其所属栏目、条目上的信息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对陈旧过时的信息要不断予以剔除,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要及时引进来,对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最新动态要及时于网上,使网络始终保持动态性。

二是要让网站“活”起来。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如开办网络党校;在网上举办有奖征文、摄影大赛、网络辩论赛;邀清名人与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建立网络聊天室,开设网络论坛、个人博客等等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升网站的黏度,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网站的影响深度和广度。

三是要让网站“实”起来。就是要抓住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用丰富的多彩的信息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实实在在的教育引导。要在信息的质量上下功夫,针对青年大学生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特点,开辟一些品味高、军味浓、有特色,能够锁定青年大学生眼光的精品栏目,例如建设政治工作资源库、心理咨询师培训网校等;要在信息的种类上下功夫,既要丰富信息的种类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大学生的需要,又要避免一味的突出“多而全”而使大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时感到“迷惘”。

四是要让网站“联”起来。一方面各级思想政治工作网要联起来。在各级局域网上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政治工作网站,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做到“有网就有政治工作”,建立大学生政治工作网络联盟,形成相互连接、相互呼应,具有强大宣传力、震撼力的政治思想阵地;成立“政工网管理中心”,对大学生团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等。另一方面网络和互联网要“联”起来。把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疆域”的拓展同步考虑,主动利用网络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结合“中国大学生网”、面向社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大学生特色的网上宣传体系。而且在互联网上还要建立政治工作英文网站.实现宣传国际化.扩大大学生的影响力。

二、以突出网络互动为核心,大力拓宽沟通疏导的新渠道

网络打破了人际交往的传统模式,双方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突破上下级的界限,突破疏密关系的界限,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畅谈聊天,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政工干部要借助网络自由开放、个人身份隐匿性强的特点,转变角色,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大学生在主动的、自主式的思想交流与交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平等交流的“连心桥”。一是设立政工干部电子信箱,进行网上答疑、政策咨询、问卷调查、意见收集等,对大学生工作、生话中遇到的现实思想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释疑解惑,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困难。二是利用网络论坛这个开放园地,与大学生共同探讨理想信念、处事态度和做人道理,就大学生团队中和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通过互相切磋、思想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的目的。三是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网站,利用网上虽然不是面对面,但却可以心贴心的特点,沟通感情,建立相互信任,使大学生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打开心锁,克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养成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以推进网络民主为抓手,扎实搭建舆论监督的新平台

民主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校园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参与的平等性和有效的互动性为民主建设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民主诉求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有效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促进民主建设不断发展。一要建立健全网上公示制度。开办网上“公布栏”,及时公布评功授奖、考学提干标准等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及时公布干部调整、党员发展、等敏感性工作开展情况;二要广泛听取民意。通过开展网络民意调查、开设院长信箱、举报热线,建言献策等栏目,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发表意见,实施监督的空间,激发广大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团队建设,行使民利的热情。三要完善网络民主形式的保障制度。网络的民主不是现实的民主,要想网络中反映的问题在现实中得到充分的解决,还需要建立其有效的保障机制。要建立网络舆情收集机制,及时把网络舆情、大学生提出的建议做好整理归纳,定期反映给相关部门和领导;还要建立网络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对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要明确信息反馈的时限,规范信息反馈的程序,使大学生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答复”。

参考文献:

[1]刘素红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瓶颈与路径选择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

网络治理工作范文2

一、重视档案信息服务观念的创新

档案信息利用与传播面临着商品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双重打冷战,档案部门必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勇于改革,善于创新,进一步强化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使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宣传档案信息,淡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服务。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理论与方法的突破与变革;积极应用实践;利用档案资源共享政策与环境,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社会公众不再以档案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传统性档案利用方式方法为满足,而是要求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程度上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为此,档案部门要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具体研究我国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的现状,客观分析影响档案利用与信息共享的诸多因素,深入研究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特点,寻求适应档案利用需求实际的服务模式,促进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

二、强化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首先,攀升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一是建立行业档案信息资源体系,集中本行业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整体开发、综合管理,形成档案信息关头产品,为某一行业服务。二是建立地区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以地市级综合为中心,辐射各县、市、区,形成资源共享的格局,体现经济的区域性,以利用档案信息的整体开发,统一运用。三是建立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形成全国信息开发利用网络,以利于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国际问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建立档案数据库,打造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数据,并开展档案咨询服务。

再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档案信息开发。这是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质量的重要手段,使档案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为大力开发、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尤为现实提供技术支持。

三、完善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环境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及档案信息软件的兼容性问题日益突出。《档案法》规定:“档案部门,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是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方便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在方便利用和维护档案安全两者之间,档案的安全更为重要。对于各种破坏因素,我们可以采取“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检测、加密技术、电子身份认证、防改写措施等来保证网络安全,但都很难达到彻底的安全。因此,在档案网络化的管理中,利用与安全是一对矛盾,但同样是机遇和挑战,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人员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提高档案利用与传播过程中的安全性,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顺利实施。

四、畅通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反馈渠道

档案利用效果的信息反馈,是了解和掌握档案社会价值的客观依据,也是做好档案信息利用与开发的重要前提。收集、整理档案利用效果信息,是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及时了解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分析掌握档案信息利用动态,不断改进与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提高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改进和加强档案利用效果、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应该在建立并不断完善档案利用等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使档案管理人员和利用者在共同完成档案利用效果信息收集工作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用规章制度规范档案信息,利用反馈工作的目的。做好档案利用效果反馈收集工作的关键在于:一是对档案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二是加大对利用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利用者做好档案利用效果信息反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配合档案部门做好这一工作。

网络治理工作范文3

【关键词】优质护理;计算机;护理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原卫生部2010年初开展了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1]。全国各大医院纷纷响应号召,大力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护理质量。

1 临床护理工作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所导致的疾病也日益增多,临床病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患者对于护士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目前护理人员流失较多,护士严重缺乏,因此,临床一线护士每日的工作量很大,在人员紧张和高强度的工作面前如何能提高工作效率贯彻落实“优质护理”工作值得每位护理人员深思。

2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优化护理工作

2.1 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院内健康宣教

为了降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定期在科室中进行集中的健康宣教。例如,对于外科手术病人可以集中进行术前、术后和出院前三阶段的宣教。课件制作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配上图画与动画、形象生动,让患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同时也让患者感到医院的服务内容在深化,护理质量在优化。

2.2 推广电子病历,简化护理文书

据调查显示,平均每位病人每日需要间接护理时间占护理总时间的36.7%,在间接护理中护理记录所用的时间居护理总时间的第一位[2]。据此,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已经使用电子病历,推行表格式护理记录代替原来的文字记录,减少了护士书写文书的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2.3 建立科室电子投票系统,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在每个科室安装护理投票站,患者在出院前可以在电子投票系统中按照操作指示进行不记名投票,投票结果由科护士长每月进行汇总,并在院内网上公布,护理部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优劳优得,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善护士考核制度。

2.4 构建护患网络平台,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建立一个医、护、患三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以便及时解决患者在出院后所遇到的问题。例如: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饮食、药物、运动等的指导;胆管探查术后患者T管的护理;高血压患者日常药物及饮食的护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指导患者,为患者答疑解惑,提醒患者及时复诊,同时也便于医生进行出院后的随访。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确保了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在执行过程中患者还可以提出住院期间医院的不足和改进建议[3]。

2.5 配备电子触摸屏,便于患者随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每个科室在护士站可以配备电子触摸屏装置供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疾病的预防保健等。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护士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每位患者都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和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目的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惠及广大患者[4]。此项工程的贯彻落实也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次飞跃,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拓展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然而,当今社会又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值得每位护理人员思考。我们相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推广必将能够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让护士更好的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各项工作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最终达到“患者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远凤,吴丽.电子信息技术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4A.

[2] 程圣莉,秦玉霞.护理工时调查与人力合理配置对策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6,23(10):28230.

[3] 张远凤,吴丽.电子信息技术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4A.

[4] 邓小虹,陈静.以医改为背景 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19- 22.

网络治理工作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虚拟教务;知识管理

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科技产业成果推动生产力的时代,而所谓的网络环境,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并将其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人们的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教务工作是学校中最为繁琐的事项,它是将学生的资料(如课程成绩、个人信息等)进行统计、汇总、归档。这项艰巨的工作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在管理、服务、统计、汇总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果还是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肯定不能适应现代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只有引入类似基于网络条件中的虚拟教务系统的技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才能被释放。由于内外环境的共同催生,虚拟教务工作也由此产生。

1.虚拟化教务工作的概念与作用

(1)概念。虚拟化教务工作是一种虚拟技术,利用校园里的局域网将学、教、管三方连接起来,老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这个系统传递给教务处,教务处将各科老师上报的成绩汇总统计,然后向学生终端公布,这个虚拟的教务系统还可以将学校教学活动安排给老师。与传统的教务工作相比较,已经没有面对面的对话,而是在电脑前的交流。这种虚拟化的教务系统的建立依赖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2)该项技术的优势。第一,进一步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重组。降低人工成本,教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例如,以前的大学报到,教务工作是将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信息人工输入电脑中,工作量很大,现在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虚拟教务工作可以直接从高考的录取数据库里读取相应学生的信息,省去了大量信息的输入工作。随着学生的每年的变化,可以自动更新信息,对于维护也可以实现智能化。第二,将教务工作分解到管、学、教三个环节上。每个人都干一点,本身繁重的工作将变得更为轻松。例如,每个学校现在都在网上设立一些学校的精品课程,将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视频搬到虚拟教务系统之中,让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系统对教师的上课进行打分,这个打分成绩可以综合到教师年底的绩效考核之中。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网上解答学生的提问。该系统并不会在时间或者地域上受到限制,无论是信息,还是服务的种类和方式,每个人所面对的都是一样的,这就可以体现出教务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虚拟化教务工作的特点

(1)数据共享。该系统将教、学、管三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资源库。每一个人(包括学生、管理人员、教师)都是这个数据库的享受者,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这个数据库的维护。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为该系统提供数据,经管理人员后台审核之后网上,资源共享。这样将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工作。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2)知识共享。例如,那些通过书籍和文字记录下来的理论知识可以在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虚拟教务系统中充分得到体现,可以通过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等进行交流传播,这种知识形式是我们最为常见的最明显的知识形式,可以在虚拟教务系统中分享给每一个人。在另一方面,隐性知识是需要管理人员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操作,比如“录入成绩”“网上通知”等。

(3)专家共享。在虚拟化教务工作中,专家服务可以被不同学生或教师运用。这个巨大的数据库不仅仅属于教授专家,也属于每一个学生和年轻教师,该系统将教授和学生用一个无形的数据线连接起来,学生出现疑问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向专家教授提问。由于这种一问一答是在整个网络的视角下进行的,专家的意见和回答可以在网上被其他人看到,共享专家的智慧。

(4)同等待遇。所谓同等待遇,就是大家在这个系统中是平等的,没有什么VIP,更没有人有权剥夺别人享受该系统资源的权利。还说刚才那个例子,专家电脑那边只能看到问题是什么,但不知道是谁提出的问题,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向专家提出问题。这就体现出每个参与者在这个网络里是同等待遇。

3.知识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的概念,管理的对象就是所谓的知识。我们知道知识是抽象的,人类之所以可以将文明传承下去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抽象思维,可以将事物表面的现象通过抽象思维转换成文字、数据等。古人的“结绳记事”就是最为原始的知识管理的例子。现在可以用文字书籍、影像资料、数据、图片录音记录下来的知识属于一种明显的知识。还有一些知识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表达形式,叫做非明显的知识。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教务系统对明显的知识进行管理十分简单,就是将文字书籍等出输入数据库中,大家就可以分享了。同时,该系统还可将非明显的知识向明显转化。

(1)对于明显知识的管理应用。对于明显的知识,该系统的管理涉及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统计,上传等,是整个系统的基石。首先,文字资料的收集管理。利用系统中的标记功能将文字资料进行分组归类,实现数据库的系统化。其次,已经是电子版的资料,系统管理人员要将其进一步整合到整个管理系统数据库里。最后,现代的互联网的发展迅速,网上各种资料都有。我们要聘请专门人员在网上“淘换”自己的系统数据库里没有的知识。淘换回来之后,还要进一步分类、归档。

(2) 对于非明显知识的管理应用。非明显知识是更为抽象的知识,就是人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它们只储存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在这些非明显的知识上,专家教授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有一些知识叫做“经验”,它们只储存在一些专家的大脑里,我们的虚拟教务系统也不可能将专家教授的大脑扒开,取出非明显知识。只有换一种思路,将专家教授储存到我们的系统之中,也就是专家会诊系统, 将专家教授组织起来定期给学生讲解他们学习生活的经验――非明显知识。

(3)非明显知识明显化。就是将专家教授的经验进行转化,总结提炼, 进一步向明显的知识转化。可以将专家会诊系统的记录整理归档形成一个专家答疑数据大资源。同时将在校学生的信息(专业、年龄、成绩等)收录到系统之中。收集教师的上课资料,建立一套教师使用课件的数据库,将知识模块化,想听那段,放那段。还有就是教学手段的数据大资源。将典型的案例教 学、引导式教学录像收录下来形成教学手段的大资源。这些都是非明显知识明显化的手段和方式。

4.结语

随着高校的扩招,基于网络条件的虚拟教务系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将他们的工作压力分摊了一部分给教师、学生,调动了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系统的知识管理涉及明显知识和非明显知识的收集管理问题,还涉及非明显知识明显化的问题。现代的虚拟教务系统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但还存在一定不足和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关于非明显知识明显化等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甄玉钢,刘璐莹,康建初.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系统构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2006,32(02):85―87.

网络治理工作范文5

关键词:工作压力;职场网络偏差行为;角色模糊;角色超载;工作意义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5-0021-06

1 引言

截止2012年底,中国网民已达5.64亿,其中有1.83亿网民在工作时间上网。目前,上班时浏览无关网页、私发邮件、在线聊天,甚至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公司利益的活动呈上升势态,这类网络偏差行为(Cyber-Deviant Behavior,以下简称CDB)已成全球性问题,而我国CDB的严重性则更是不容忽视。报告显示:中国员工上班时在网上处理私人事务的时间高达5.6小时/周,而亚太地区整体的平均上网时间则是4.2小时/周。CDB每年给雇主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540亿美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CDB的组织监管难度也必然大大增加,其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应对职场CDB,组织管理者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有的制定规章制度,有的则运用技术手段,通过监控软件予以监管。然而,上述监管的效果却不如人意。面对CDB,人们的着眼点主要在监管策略和手段方面,对CDB产生的深层原因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往往从常识出发,简单地将CDB归咎于员工缺乏自律、品行和修养不高等道德范畴。正是基于“CDB错在员工”的基本前提,现有的组织监管措施几乎完全依赖于高科技手段和规章制度,采取“压服”式管理策略。殊不知,如果不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针对CDB的源头或深层心理根源对症下药,其结果必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科学认知和管理CDB,已成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拟从组织的工作压力源和员工个体因素相结合的角度,探究CDB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以期为提升CDB的监管效能奠定理论基础。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CDB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作场所的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该行为涵盖攻击、破坏、怠工和偷窃等各种消极工作行为。CDB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反生产行为,有关的称谓包括“计算机滥用(ComputerAbuse)”和“网络怠工(Cyber-Slacking)”等10余种。Lim进行总结和归纳后指出,网络偏差行为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员工主动地利用公司网络从事非工作活动的行为。本文将CDB界定为员工利用公司的网络资源,在上班时间有意从事的、与工作无关,但会对企业利益带来潜在危害的行为。

近几年,学者们围绕激励、人格、监管措施等对CDB的影响开展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激励导向的CDB研究,主要基于“社会交换”和“组织公平”等理论展开。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员工和组织的交往存在着互惠交换关系。当员工感知到与雇主的交换不公平时,他们实施CDB的动机就会上升。影响CDB的人格因素包括冲动性和感觉寻求等。冲动性水平高者,更倾向于寻求即时满足。研究发现,冲动性与CDB显著关联,而感觉寻求则与一些高危的CDB显著关联。组织监管及威慑力的影响,是CDB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计算机安全政策被认为是提升安全意识、开展培训和教育的基础。然而,有研究却发现,没有数据能够证明上述政策对CDB有显著效应。此外,风险感知也可能影响CDB。风险感知,是指个体所感知的从事CDB而被发现的风险性。研究发现,当人们觉察到被发现和处罚的风险很高时,违反安全条例的一些计算机滥用行为就会相应下降。个体感知到的被组织惩罚的可能性越小,他越可能从事CDB。

2.2 工作压力和工作意义对CDB的作用

工作压力是当工作要求超出其内外部应对资源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压力与攻击行为的关联在非网络情境中已得到研究的支持,但对工作压力与职场网络攻击行为以及其他CDB的关系尚缺乏考察。工作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压力反应,这些因素包括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职业发展和角色超载等,本研究就拟关注这四种最为经典的压力源。工作角色是指组织对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身份、工作任务和内容等方面的期待和要求。角色模糊是指个体的工作角色或所需完成的任务不够清晰明确。它使任职者无法获得清晰的角色期待,缺乏工作的掌控感,因此易导致紧张感。角色冲突包括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两种,当冲突源于同一角色,但角色期待相互矛盾,此时会导致角色内冲突;来自某一角色的压力影响到了另一角色的履行,则称为角色间冲突。种种相互冲突的角色要求,使得个体不得不努力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平衡,由此形成内心压力。不难理解,当员工体验到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所导致的压力时,很可能通过网络娱乐、网络聊天等来降低紧张、疲惫和冲突的感受。本研究据此假设:

假设1 角色模糊对CDB具有显著影响,角色模糊水平越高,其CDB也越多。

假设2 角色冲突对CDB具有显著影响,角色冲突水平越高,其CDB也越多。

当员工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任务过重,或所承担的工作难度超出其个人能力,就会出现角色超载。此外,随着组织竞争的加剧,组织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一方面,晋升的不确定性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任职者能力的提升与岗位的要求可能存在距离,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职业发展的压力上升。无论是角色超载还是职业发展,其中所包含的时间紧迫感、较低的控制感以及不确定性,都会让员工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和烦躁,而近在手边的网络,只需轻轻一点,瞬间便可将其带入另一世界,帮助员工暂时摆脱眼前的烦恼。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3 角色超载对CDB具有显著影响,角色超载越严重,其CDB也越多。

假设4 职业发展对CDB具有显著影响,职业发展的压力越大,其CDB也越多。

然而,同样身处工作压力之下,个体的应对却不尽相同,这其中,员工的工作定位、工作意义感的作用值得考察。Bellah等发现,工作意义的定位可分为三种:“工作(Job)”、“职业(Career)”和“使命”(Calling)”。“工作”定位者认为工作的价值在于从中获得物质回报,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收入或物质报偿。“职业”定位者不仅在乎经济收入及其带来的成就感,而且看重在职业阶梯中的晋升。晋升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上升,能给予其更多的自尊。“使命”定位者是为了获得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而工作,工作本身就是最终目的。数据显示,“工作”定位者往往拥有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工作外其他领域(如交友或嗜好)的乐趣,并且其工作投入程度不如“使命”定位者。“使命”定位者与工作的关系更强且更有益,并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本研究拟选取工作意义中的“使命”定位作为个体变量,考察它对工作压力作用后果的调节效应。关于工作“使命”的调节效应,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5a 高水平的“使命”定位,将减弱角色模糊对CDB的影响。

假设5b 高水平的“使命”定位,将减弱角色冲突对CDB的影响。

假设5c 高水平的“使命”定位,将减弱职业发展对CDB的影响。

假设5d 高水平的“使命”定位,将减弱角色超载对CDB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有如下目的:(1)考察包括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职业发展和角色超载在内的四种典型的工作压力对职场CDB的影响;(2)考察在上述四种工作压力作用于职场CDB的过程中,工作“使命”的调节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调研对象

调查对象为来自天津、广州和深圳三家企业参加内训的员工,样本企业涉及保险、电子和医疗器械三类,企业规模均在1000人以上,本研究仅抽取工作中拥有独立使用的可以上网的电脑的员工参与调查。整个内训分若干次进行,为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调查分两次完成,均要求被试在现场完成并当场回收。调查采用独特编码匹配技术,被试为匿名,但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后六位或其他至少六位且便于自己记忆的独特编码,以匹配前后两次问卷的数据。第一轮调研变量为工作压力、工作“使命”和人口学变量;第二轮调研变量为职场CDB。第一轮调研回收584份,第二轮回收547份,前后两次施测间隔2~3周。经逐一核对和匹配,最终共有447人前后两次问卷匹配成功,匹配率76.5%。调研对象的性别分布:男性282人,占63%,女性165人,占37%。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11.4%,31~40岁的占39%,41~50岁的占45.9%,51岁以上的占3.7%。职位分布为:高层管理者占5.9%,中层管理者占50.4%,基层管理者占31.2%,普通员工占12.5%。

3.2 测量工具

主要包括:(1)工作压力,采用“工作压力诊断性量表(Stress Diagnostic Survey)”,从中选取了角色模糊(5题)、角色冲突(5题)、职业发展(5题)和角色超载(10题)四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量尺。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工作压力四因素模型结构拟合程度较好(X2/df=3.79;GFI:0.989;NFI=0.976;CH=0.983;RMSEA=0.057),各维度的Cronbach α值均在0.82以上,表明本研究工作压力的测量有效。(2)工作“使命”,采用Wrzesniewski等开发,Yugo修正的工作“使命”量表,包括8个条目,也采用Likert 5点量尺。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同质信度系数Cronbach α值为0.90。(3)职场CDB,补充修订了Lim的经典量表以及Jia所开发的工具,最终形成了21题的量表,包括“网络沟通”(11题)、“网络娱乐”(5题)、“商务交易”(3题)和“网络攻击”(2题)四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四因素模型结构拟合程度良好(X2/df=3.21;GFI=0.992;NFI=0.989;CF/=0.990:RMSEA:0.051),各维度的Cronbach α值均在0.85以上。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有效可信。

4 结果与分析

4.1 工作压力对职场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影响

表1的回归分析表明,角色模糊对网络娱乐(p网络娱乐=0.44)和商务交易(β商务交易0.32)的标准回归系数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支持了假设1;角色冲突对网络娱乐(β娱乐=0.34)的预测作用非常显著,支持了假设2;角色超载则能显著预测网络攻击(β网络攻击=0.31),支持了假设3;职业发展对网络沟通(β网络沟通=0.40)和网络攻击(β网络攻击=0.37)的预测作用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支持了假设4。

4.2 工作意义的调节作用

表2、表3和表4的结果表明,使命定位对于“角色模糊一网络娱乐”(β网络娱乐=-0.16,p

5 结论与讨论

5.1 工作压力对职场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角色模糊等工作压力对职场CDB具有显著影响,工作压力越大,员工越可能出现网上即时聊天、网络游戏甚至网上攻击指责等行为。本研究认为,职场CDB,是个体对工作压力的应对和行为反应,它从三个方面有助于员工纾解工作压力。首先,CDB有助于调节由工作压力所导致的消极情绪。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会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这些应对策略具有不同的功能,一是改变引起压力的压力源或“问题”,另一个则是调节压力所带来的情绪反应。上班时间的网络聊天、网上宣泄等职场CDB无疑有助于员工缓解内心的焦虑、紧张和压抑感,因此是一种针对情绪的应对策略。其次,CDB的匿名性和便利性,有助于满足员工的自主和控制需求。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指出,“自主”是人类普遍固有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降低了工作的自主感和掌控感,使员工的自主和控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CDB的便利性则为员工随时随处自主掌控环境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满足员工自主的心理需求。其三,CDB是一种“转移”式应对策略。网络沟通世界,无论是网上聊天还是网络购物,都能让员工的心理世界暂时脱离眼前充满压力的工作环境,提升其积极情绪水平。

本研究为“压力源一情绪”模型在CDB领域提供了支持。该理论针对一般性的反生产行为而提出,揭示了从环境压力源,到压力,再到情绪,最后导致反生产行为的内部作用过程。“压力源一情绪”模型已得到若干研究的支持,但在CDB方面,仍有待验证。本研究是工作压力视角下CDB研究的初步探索,揭示出CDB源于多种工作压力源,预示着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考察。工作压力产生于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它并非源于单纯的个体或环境,而是源于个体与环境的匹配不良。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供给一需求”匹配不良,即个人需求和价值观与组织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匹配,使得个人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二是“需求一能力”匹配不佳,即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要求与任职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匹配,导致员工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工作压力。关于个体与组织的最佳匹配状态、该匹配与CDB的关联,以及诸多个体变量对CDB的影响,都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5.2 工作意义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工作的意义感对工作压力的后果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它有助于减少压力所导致的CDB。哲学及积极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对“意义”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意义”在人的生命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目标,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和标准,通过它我们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此外,“意义”还给我们提供了超越事件本身的控制感。个体的很多情绪问题都源于无法找到工作甚至生命的意义。哲学家罗素认为,工作意义具有“建设性”,一方面它能给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能满足个体内心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工作意义好比导航灯和路标,当我们被角色冲突等工作压力困扰时,“使命”感能引领员工摆脱压力的束缚,避免陷入CDB之中。“意义”对个体的幸福也非常重要。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PERMA理论,揭示了幸福的五个要素,其中之一便是“意义”(Meaning),足见工作意义对个人幸福举足轻重的价值。因此,同样面临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等工作压力,视工作为“使命”的人,将更可能从工作本身体验和感受到幸福,将拥有更多的心理资本去应对工作压力的消极后果,其实施网络聊天、网络攻击等职场CDB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5.3 管理启示

其一,应从工作压力这一源头出发,降低CDB。角色超载等各类工作压力的管理可作为CDB管理的突破口。角色超载是指个体感到工作期待与要求超出其承受能力。在招聘环节,就应注意识别应聘者的个性、能力和压力承受力等各方面,以选拔出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应聘者。目前,多数企业招聘时看重过去经验,强调专业“对口”。然而,“做过”和“对口”并不等于“适合”。应首先依据个体潜能和兴趣,将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然后再努力弥补其后天知识和技能的不足。职业发展的压力主要包括缺乏工作安全感、升迁太慢、缺乏职业保障以及雄心受阻等。组织需要从自我评估、实际检验、目标设定、行动规划四个方面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有必要建立一套有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制度并努力执行,要建立制度帮助员工拟定其职业发展的计划蓝图,制定符合员工个体特征与需要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此外,组织可通过工作轮换、纵向升迁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成员工的职业调整,以助其实现职业心愿。

其二,科学地开展组织结构与工作设计,切实从压力管理和工作意义两个层面降低CDB。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工作压力源与组织结构息息相关。组织结构是指反映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组织结构主要从权力的分散与集中、信息沟通的速度与质量、任职者的职位可控性、责权和利关系、子部门的利益分配等角度,对个体的工作压力产生重要影响。如矩阵制结构,容易因多头领导而产生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同时也容易出现角色超载。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潜在蕴涵的工作压力问题不尽相同,应根据组织结构的类型特点,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此外,应依据工作特征,科学设计工作。核心工作特征,包括工作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和反馈性,它们直接决定着个体的工作意义感、责任感等关键心理状态,继而决定着个体的工作行为与绩效。依据该模型,要提升工作的意义感,必须增加其工作所需技能的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和任务重要性这三个特征;要提升工作的责任感,则需努力提高其工作的自主感水平,在工作安排、决策或者决定达到目标的途径时,要尽可能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和掌控权。该理论模型为我们科学设计工作,管控工作压力,提升工作的意义感指明了方向。

网络治理工作范文6

摘 要:本文在从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三方面对网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改变进行全面论述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变;策略

一、网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改变

(一)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虚拟性。作为网络环境最本质性的特点,网络虚拟性主要指的是网络与其他真实存在的物理环境不同,人们采取匿名的方式借助于网络技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这种虚拟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助于人们德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他们更愿意借助于网络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吐露自己的心声,这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能够帮助他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真实、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其心理上的问题。

(二)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交互性。有别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媒体类型,网络能够为信息的提供方以及用户提供在线即时交流特性。这种交流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并以自身的需求为根据,在对网络中的各类信息进行仔细选择、甄别的基础上,主动获取有效的信息,以平等、自由的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向他人提出问题或是建议,进而实现网络的有效互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网络的交互性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

(三)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开放性。网络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信息可以跨越地域、国界的限制,从而呈现出开放性、全球性传播的特点。开放性的网络使人们可以在信息的生产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随意的转换。而开放性的网络,在具备信息宝库功能的同时,由于监管不力,一些有害的、负能量的信息充斥其中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了信息的垃圾场。另一方面,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人们在网络上真正的实现了人人平等,无论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外界之间进行联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空间得以拓展,学生通过网络也可以对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建立起信息化的领导小组,完善队伍机构建设,在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网络认识的同时,对其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以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到实处。其次,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做好工作人员的聘用与选拔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其提供深造、进修的机会,以强化其面对网络环境,迎接网络为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再次,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工作者提供更多学习、晋升的机会,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及教学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其开展网络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扩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支出,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高职院校网络的畅通,以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为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倡导家庭、企业、社会来共同参与、配合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企业网站对企业文化以及员工职业道德标准进行宣传,家长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监督,在社会中强化网络正能量的宣传等,以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完善规章制度建设。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需要依靠完善的规制制度来更好的保障其持续、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思想,使学生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学习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而这一切仅仅依靠教育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还要依赖完善的规整制度去支撑和监督,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以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比如对奖惩条例进行明确、对网络纪律进行完善,以通过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来对其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以做到防微于杜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