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范进中举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范进中举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阅读;学生
阅读的有效性以学生是否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标志。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品解读中来,学生的兴趣、阅读的体验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新课改下阅读教学则提倡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借助一定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建和谐氛围和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营造和谐氛围。所谓“书香怡人”,在班级中,教师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创建阅读氛围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让阅读富有挑战性。班级中阅读氛围的营造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通过阅读周、阅读辩论等活动来促进这一氛围的形成。
其次,要注重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童年生活谈起,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和鲁迅的童年作对比,从而引出“百草园”中“春夏秋冬”的各种乐趣,百草园自然就成了“乐园”。再如:在《童年》的教学中,以歌曲《童年》来导入,借助学生童年的照片引入童年回忆,结合《童年的朋友》,让学生进入高尔基的世界,去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
二、合作探究,深化体验
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阅读过程后,教师就要借助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需借助目标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合作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大家分享,将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
首先,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在阅读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形成自我体验。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第一,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第二,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以及《背影》的写作背景;第三,阅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课文内容,写批注;第四,找出文章的线索。通过这些目标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写作背景,在阅读中给自己有体会的段落做批注,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其次,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此时教师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获得深刻体验。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以问题“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这篇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线索是什么?故事情节分为几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各是哪些段落?为什么?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你喜欢菲利普吗?为什么?”为引导,让学生从小说的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对小说主题的探讨,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阅读体验会更加深刻。
三、应用拓展,内化体验
学生通过课堂合作阅读获得了一定的体验,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内化到生活中,从工具性过渡到人文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以读促写是不错的办法。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仿写、缩写、续写、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如在学完《故乡》《背影》《童年》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写一下童年趣事、亲情感受。也可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从不同角度来续写文章。如读过《范进中举》后,可续写一下如果范进没能中举或范进中举后疯了不能醒来是什么样。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在写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写出来,不能太过空洞,而要结合文本内容表达内心的体会。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阅读体验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好教材的内容,还应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去阅读。如:学完《童年》,可引入《我的大学》《在人间》的阅读;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引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阅读。同时,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感悟和体会,如开展读书节活动、写读后感、围绕某一作品的某一人物写评论等。当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从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生成自己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目标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内化体验,由读而写,由写而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范进中举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合作教学 课堂构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68――01
建立现代合作教学课堂最关键的一步是划分学习小组。分组的方法很多,比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学困组)、异质分组(优、中、学困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以及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等。几经尝试,我以异质分组为内容,结构分组为形式确定了“四人学习小组”的划分。让优、良、中、学困四类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前后左右正好成了个正方形。异质分组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互动互补,结构分组有利于课堂讨论。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的分组合作真的能够产生“合力效应”。
1 承担角色、主动学习是产生“合力”的起点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我在班级内开展了很多活动。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在活动中承担角色,发挥作用,这样学生就非常珍视自己的学习,在活动中也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信心和责任感。比如我们曾举办过“开心辞典”智力比赛,各个组的四位选手精诚合作,在那一刻,所谓的高才生和困难户已经难以区分了,有的就是四个各展所长的高中生而已。在进行《》读后感的习作教学时,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的资料。结果他们在组长的安排下,各司其职,通过调查采访、查阅图书、收集影碟、上网检索,广泛地积累了相关资料。最后在“向日本侵略者说不”的座谈会上,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翔实的史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当有人激动万分、泣不成声时,当全班同学面对大量图片、资料表情愤慨时,你能确实地看到学生们已经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学习的内容也已经深入他们的心里,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此外,学习小组的形式还有利于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在试卷讲评时,我喜欢让各小组分工合作,每个组员都承担相应的题目。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就负责字词等比较简单的知识,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负责阅读题,最后再抽取小组让他们集体解答试卷。这样,即使在试卷讲评课,每个学生也都有事可做,这就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
2 凝聚“共点力”,激发心理共鸣,是形成“合力”的关键
按照力的合成理论,实现“合力效应”的关键是必须把握“共点力”原则。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行为有效地统一到教学目标这个共点力上,把掌握方法、熟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学生不明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他们就会迷失方向;而如果机械地把目标摆在学生面前,他们又会失去兴趣。基于此,每教一个单元之前,我总会和学生一起商议通过这个单元的课文想学些什么,然后由小组汇总意见,于是我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各种层次的要求,激发心理上的共鸣,有助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立,首先凝聚这个“共点力”。 “四人学习小组”可以形成一个磁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可以更大面积池唤醒学习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可以让学习者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心理共鸣。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员彼此鼓励的掌声、教师对学生热情的肯定……在这样优良的学习氛围中,情感磁场自然产生,促进教学的“合力效应”。
3 辅以其他小组结构,促进“合力效应”
范进中举读后感范文3
关键字: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不仅仅限于每节课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能把各种信息编织成精彩的图画,以此创造机会让学生陶醉在高水平作品的欣赏中,并主动发展成为积极的读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拘于形式化,教学目标并不清晰,过多的依赖教参,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与思考性。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希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被动学习,教学忽略了挖掘文本内涵
受教育功利性的影响,虽然教师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的课堂上仍然是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生怕遗漏了哪个生字、词语、句子,学生考试做不出来,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导致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很难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的也少,学生自己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看似教师绘声绘色的讲了一节课却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本文,根本上为挖掘出文本的内涵。
(二)课内阅读缺乏教学目标,课外阅读缺少秩序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中的建议去进行教材解读,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吸收,对目标的把握自然不到位。有的教师只从自己教的角度出发,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细读研读文本,就与实际相脱离了。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很高的积极性,充满了兴趣,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好的计划,不知道读些什么好,一般是遇到什么读什么,遇到喜欢的内容就一口气读完,不喜欢的内容随手翻翻就扔。也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没有良好的指导,一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教学无关,因而很少指导。
(三)缺乏合作学习,自主阅读未被重视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极其少,虽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师生缺乏合作阅读,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空间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本身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如何在知识达成的基础上做到阅读教学的松弛有效,将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将给出适宜的阅读教学改进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阅读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的阅读教学提前预设的问题繁琐细密,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预设的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路径上。而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设计上“条理化”、“框架化”,“板块化”,粗线条的弹性设计情景。问题的问域宽、解答的答距长,思维强度大,课堂教学将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如“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这种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在阅读任何文本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注重对文本感情基调的真实把握,提倡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与分享,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写读后感、书评等,在交流探讨中激发思想的火花,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再现,也能有效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强化课型创新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为其未来打好扎实的精神基础。提出明确适度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课型!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 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课本剧表演,让同学们自行组合,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演,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范进等人物当时的心理的把握。复述也是很好的课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底蕴。他是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复述看起来很枯燥,实际上对学生理解与记忆课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能培养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让学生在记忆最佳时期积累一些规范的语言,其受益终生。
(三)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要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主体意识继续发展其主体意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效率高的学生能够“看见”文中的人物、活动以及活动展开的细节,而阅读效率低的学生则往往存在阅读障碍,他们无法对文本进行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知整体,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挥合乎逻辑的创造性见解,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勇于表达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与感悟,相互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强化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师不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他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明确指向学科体系的现有结论;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恰恰相反, 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按照合作学习的实际需要,提供信息,启发思路, 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冬梅.2013.合作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日语听力课为例[J].现代语文,2013年第12期
[2]邹佳华.20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3]赵冬梅.2014.论室町喜剧狂言的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2014年第5期
[4]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