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1
【关键词】技能比赛;心肺复苏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R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89-01
为了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各校护理技能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2006年开始,省教育厅和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多次举办了广东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技能大赛,而心肺复苏术一直都作为竞赛项目之一,可见其在医科教学、临床急救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师生多年的共同努力,本校的多名学生在各届比赛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心肺复苏项目的成绩也取得了达到较高水平。在研究此项目和考核过程中,笔者对经常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解析,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真正达到技能大赛的“四促进”目的。
1 对心肺复苏术中培养学生急救意识的思考
心肺复苏术是对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技术,时间就是生命。从发现有人晕倒到判断意识,到呼救,再到实施复苏,最后到抢救结束都应体现急救意识,紧张有序,急而不乱,节奏鲜明,规范到位。但有部分选手只是在发现有人晕倒和呼救时体现出救命的紧急性,而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就可能因为体力下降、未能注意到急救的紧迫性,或是急救思想不端正(认为只是对模型人进行练习),使整个操作过程给人没有时间紧迫感的感觉。
对此,在备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树立其正确的急救思想观念,将模型人当成真正的病人,培养爱伤精神;指导学生参加有氧运动,提高体能;规范每个动作的细节,使抢救动作迅速到位,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利索;从用物准备到复苏后的评价与用物处理,一气呵成,体现急救的紧迫感。
2 对心肺复苏术中提高学生操作技巧的思考
心肺复苏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急救技术之一,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重点在于攻克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提高该项操作水平的核心和灵魂。
2.1提高胸外心脏按压准确率的技巧: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胸外心脏按压提出的心得理念,认为一旦发现病人心脏骤停,应立即行驶胸外心脏按压,并且频率应至少100次/分钟以上,成人按压深度至少达到5cm以上,所以,在比赛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最新要求,将以往的“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心脏按压”流程改为“C心脏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也就是将胸外心脏按压步骤提前进行,并按照规定的频率和按压深度进行训练。
经过多次训练,绝大部分选手的胸外心脏按压的姿势、力度、部位都是符合规范的,但仍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如:定位的手法不够精确,按压的频率偏快使得按压深度不够,按压时着力点不是掌根部而出现移位或操作者手受伤等情况。而对此,在训练时要非常注重细节,使得每一细节科学合理。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2.1.1按压部位要准确 胸外心脏按压最简单而有效的定位方法是两连线中点,也可采用剑突上两横指进行定位。但在比赛中我们不仅要体现准确度,而且要体现急救的速度,加之不同的模型人的定位按钮位置略有差别,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对定位的掌握程度、模型人型号等情况来选择定位的方法。此外,要训练学生在按压时手掌根部不离开胸壁,以免移位。
2.1.2按压力度和频率要适度 每一次胸外心脏按压力量要均匀适度,否则按压过轻达不到效果,过重易造成损伤。此外,按压力度也与频率有关,按压过轻会使按率加快,胸廓回弹可能不充分;按压过重了会使频率减慢,达不到抢救的效果。所以,控制好按压力度是十分关键。根据2010年最新标准,我们要使按压后胸骨下陷至少5 cm,这时保持按压的频率在120次/分钟左右的力度(17-18秒完成30次按压)是最适合的。这可以根据节拍器或者模型人显示器进行调节控制,指导学生练习。
2.1.3按压姿势要正确 胸外心脏按压时要注意保持肘关节伸直,使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手指要避免加压于病人胸部;在按压间隙的放松期,操作者不加任何压力,保证胸廓回弹充分,但手掌根仍要置于胸骨中下半部,避免移位。
2.1.4及时病情观察 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要及时评价按压效果,这是操作者要时刻谨记的。在训练是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变化。
2.2提高开放气道成功率的技巧:
开放气道是心肺复苏术的重要环节,其动作是否到位也是人工呼吸是否有效的关键。目前,开放气道首选的手法为压额抬颏法,使病人的鼻尖、耳垂与地面成90°。部分选手在压额抬颏时,因未能注意保护病人的眼睛与下颌软组织而对病人造成伤害;也有部分选手在人工呼吸时不能始终保持气道的开放,导致人工呼吸无效,这主要是规范的动作未能有效地保持引起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
2.2.1压额抬颏法开放气道要正确 压额时,要注意用左手的大鱼际肌力量向下按压前额,并注意保护病人的眼睛;抬颏时,可用右手的食指呈钩状向上托起下颌骨的下方骨组织,切勿用食指和中指两手指的抬颏法,防止损伤下颌软组织。
2.2.2开放气道角度要准确 开放气道要使病人的鼻尖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也就是病人的鼻孔朝天,尤其是在进行人工呼吸时都要保持此角度,切勿因为操作者身体的活动而使角度变小。
2.3提高人工呼吸正确率的技巧: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对人工呼吸有很多新的建议,如人工呼吸要遵守“先压后吹、多压少吹、快压慢吹、急压缓吹、重压轻吹、只压不吹”的原则。也就是说:每次人工呼吸时间至少1 s,直至患者的胸部被抬起为止;每次人工呼吸潮气量小于10ml/kg(普通成年人为500 mL~600 mL),能够观察到胸廓起伏,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中断时间不可大于10秒钟,这使得2次人工呼吸与30次按压的动作衔接要尽量快速。在比赛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人工呼吸时间少于1 s;气道开放不到位使气体吹入腹部;用力吸气与吹气导致潮气量过大;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的衔接动作过慢等。针对以上新要求和比赛选手常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
2.3.1正确吹气 在操作者要持续保持患者的气道开放,正常平静呼吸后给予病人吹气,吹气时间在1s--2s间;吹气的同时眼睛注视胸廓的起伏,2次人工呼吸中间间隔2 s,保证通气有效。
2.3.2缩短按压间隔 在第二次吹气后,应立即定位行胸外心脏按压,避免多余动作,保证心脏按压中断时间在10秒钟之内。
2.4复苏后及时评价
复苏后评价环节在整个操作评分中占10%左右,因此不可忽视对它的训练。部分选手可能因为在操作5个循环后体力出现透支而忽视此环节,或忽略了人性化关怀,使得整个操作虎头蛇尾,无法得到高分。所以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复苏的效果和复苏前评价同样的重要,注意保证评价的时间,注重细节。
3 对心肺复苏术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心肺复苏术的比赛不仅仅是考核选手一项操作技能,而且也考核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选手的应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礼仪、理论知识、心理素质等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全面提升选手各方面的能力。
3.1培养学生应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受比赛场地环境改变、模型人差别、心理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比赛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况,如:按压连串错误、吹气连串错误、漏掉某个操作步骤等,这将严重影响比赛选手的心理,从而影响比赛成绩。那么,我们在备赛中要善于发现并充分考虑各种各样的突况,并指导选手解决或补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场应急能力,使之能从容应对。
此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比赛现场,评委有可能在操作开始前设置与操作有关的情境,选手很可能就发挥不出平时训练的水平,留下很多遗憾。所以平时的训练不能仅针对操作技能,过分强调步骤,还要为选手更换不同的场景,培养选手的批判性思维。
3.2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2
8月14日上午,xx社区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2018年“中国医师节”免费义诊活动。借着义诊的机会向广大居民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活动现场以设置咨询台、医师专家答疑、派发宣传册等方式,向广大居民宣传了如何健康饮食、科学健身、应急救援、各年龄段人群膳食营养分配等健康知识。天气炎热,医务专家们早已汗流浃背,却依然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患者进行诊断,耐心的回答居民所提出的问题;同时为辖区老人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医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真实的病例,为群众讲解养生保健知识。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身体的基本状况以及如何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一医院医护人员崇高的奉献精神。在社区志愿者的引导下,整个义诊现场火热而有秩序。据统计,本次义诊活动共接待就诊群众200余人次,免费测量血压血糖100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00余册。
xx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现场给居民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急救包扎等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突况急救措施;在模拟急救的过程中,通过医护人员手把手教学示范及对细节错误的纠正,使居民对心肺复苏术的每个手法,按压吹气时间比例等有了到位的掌握。居民们积极参与互动,主动学习。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3
1.1培训考核小组
成立骨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由骨科科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3人,科室护理教学秘书4人,科室护理骨干4人,共12人组成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5年以上骨科临床工作经验。该小组负责制订骨科急救流程、急救培训及考核计划、急救能力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
1.2培训目标
通过对骨科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使护士能在应对急重症护理及急救情况时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正确做出应急措施,忙而不乱,迅速进入抢救状态,正确处置,能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急救物品、急救药品等知识,与医生密切迅捷、准确地配合,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培训内容
1.3.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以我院护理部编著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指南》和《临床疾病护理常规》等专业书籍为培训教材,加强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增强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反应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可以为医生及时准确提供病情方面的信息,包括疾病的阳性体征、先兆症状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为抢救预留充足时间。护士要具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而且骨科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准确扎实。骨科专科知识点包括: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知识、骨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发症观察护理要点、压疮评估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良事件上报单书写等。
1.3.2加强专科技能和急救技能培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包括轴式翻身法、单人多人搬运术、牵引术护理、石膏外固定护理、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气管推移术、气管切开护理,抢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呼吸机使用操作、电动吸痰术、心电监护技术、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抢救配合等。
1.3.3规范抢救流程:结合医院护理部下发的抢救流程,融入骨科护理特色,制定适合本专科的抢救工作流程,从急救车定点放置,急救物品药品定品种定量定位管理,到患者危急重症处理操作等都做了具体描述,绘制成骨科疾病抢救流程图表,使低年资护士能形象化记忆,熟练掌握抢救的流程。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并配合情景演练,使受训护士从基础理论顺利过渡到实际操作,并对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情况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处理,使得危急重症的抢救按流程实施,从而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1.3.4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训: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应具备核心能力之一[8],低年资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于促进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学查房,急、危重症病例讨论及医院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低年资护士敢于提出问题、参与急、危重症护理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1.4培训方法
1.4.1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每月一次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采用多媒体和高年资护士授课的方式,讲解BLS课程暨心肺复苏培训,合理排班,安排护士分批次参加,具体内容包括CPR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患者意识的判断方法,休克的相关理论知识,常用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简易呼吸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气道管理技术,呼吸机的使用等。
1.4.2急救流程培训:每月组织1次骨科急救流程培训,包括危重症患者的对接流程,各种药物过敏的抢救流程,患者休克的急救流程,患者大出血的急救流程,患者窒息的急救流程,患者呼吸心搏骤停的急救流程,突况的急救汇报流程等在培训时强调急救配合中护士应明确分工,并组织护士进行思考、讨论,要求护士按照急救流程说出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上报,如何很好地与值班医生、主治医生沟通、配合,并详细记录。
1.4.3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是我们整个培训的重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分为急救技能、急救设备、急救器械、急救耗材的使用技能及注意事项等。培训一个月一次。培训后护士按照操作流程,有组织、有计划,逐步、逐项进行练习,使每项技能操作达到动作规范、迅速、熟练、准确。急救耗材、急救器械要进行整理,定点、定量放置,每天交接班,过期物品及时更换;使护士能准确无误地获取急救用物并正确使用。
1.4.4急救模拟情景训练: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通过模拟科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急救情况,训练护士进行应急处理,科室带教采取一对一的情景培训模式,教会护士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并不断强化训练。如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护士如何准确判断病情,按照休克的急救流程,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等),同时报告医师。如患者突然发生窒息时,应迅速吸痰、吸氧、开放气道,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2考核方法
2.1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季度进行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操作,由科室考核小组分批组织考核根据操作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科护士长会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抽查。例如检查护士从出诊箱、抢救车以及气管插管箱中取物的时间,要求取物时间控制在10s以内,确保护士对物品摆放位置的熟悉度[5]。
2.2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急救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等,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每月组织1次,考核时设置急救模拟场景,护士分批参加考核,急救综合能力考核细则由急救能力培训小组制订,以百分制评分评分。依据如下: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病情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准确做出判断,应急反应能力15分,要求护士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敏捷;急救设施、器械、耗材操作能力15分,要求急救设备操作熟练遵守操作规程;④急救药物知识15分,求掌握急救药物作用,、剂量、用法;⑤急救器械、耗材的使用能力15分,要求熟悉急救器械、耗材存放位置并能正确使用;⑥综合应急能力20分,要求在实操过程中,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判断准确,处置正确,配合默契,整体流畅。
3效果
护士急救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经过急救能力培训,我科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相比培训前,各项能力考核成绩较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4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分析在应用型人才改革背景下,我校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成绩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解析了体育保健学课程的特点;其次,揭示了现行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60-02
基金项目:本文是赤峰学院深化“双改”工作研究项目(JGXM201437)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为顺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本科教育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教学的重心所在.而对学生实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实验应用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未来社会就业能力和社会工作竞争力.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保健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保健技能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为学生走上体育教学、大众健身指导等工作岗位做好坚实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
1 体育保健学课程的特点
体育保健学是我国各类体育院系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它是一门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也是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大众体育健身指导和保健养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他们不仅对运动伤病的预防、诊断、处理、运动医务监督、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及体育康复等方面要有坚实的运动人体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预防、临床、康复等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2 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体育保健学是我校体育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动手性和实践性.然而,根据一项实证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体育保健学课程理论讲授偏多,实践教学较少.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仪器设备数量不足,与体育保健康复实践相结合的仪器设备尤其匮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少具备资质的专门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实践内容简单,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需求;在实验教学模式方面,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教师讲解,学生操作,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验考核方面,实验技能考核与实验操作的评价体系不科学,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为推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求,本研究在充分考虑我校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做出了如下改革设想.
3.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目前,我校体育学院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比较薄弱,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不强,造成他们在实验操作学习中效率不高,甚而有时无法顺利完成实验操作流程.但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优点同样明显.他们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大保健技能知识的思想教育,把学生从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中纠正过来,使学生从主观上感悟到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能够对其在未来走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大众医疗康复保健等工作岗位奠定宝贵的实践基础.
3.2 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在我院实验室原有仪器的基础上,为了对体育运动中人体形态与机能水平指标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价,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所属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了资源整合;2014年招标购置了电脑中频治疗仪、TDP治疗仪等体育保健康复仪器设备,逐步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体育保健康复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体育保健康复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努力使实验教学环境与设备能够满足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要求,这样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又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室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对于学生良好地掌握保健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部分实验仪器设备做到了对学生完全开放,例如,人体形态测量、体成分分析、心肺复苏、急救包扎等仪器教具定期开放以供学生操作练习.实验室开放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实践内容进行训练、设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实验室可以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进行开放,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术的训练,也可以进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物理手段的治疗.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实践水平,同时自身又获得了一定的益处,最终让学生们愿意到实验室进行实操训练.
3.3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适度增加实验学时
以往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的开设情况表明,实验学时数和实验内容无法满足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对于实验内容,在不打乱体育保健学基本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要遵循体育保健康复领域的发展规律更新知识,增加21世纪体育保健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减少一些落后的基本型实验内容,突出实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多开设一些设计性、应用型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应积极设法与大众健身、人体机能水平监测需求紧密结合,开设诸如人体形态测量与评价、体成分分析、急救包扎、运动医务监督等综合性实验.另外,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学时数增加近1倍,达到16学时,这样为完善实验教学的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近几年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求,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专门增加了一些运动损伤防治、运动性疲劳消除、运动损伤检查、运动处方设计、心肺复苏术等方面的实验内容,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保健学实验对大众体育健身运动的指导作用,为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资源建设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志愿的基础上参加业余体育科研小组,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课上或课余组织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集体进行讨论,发挥学生实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接触最新的体育保健康复领域的知识与仪器设备,运用现代信息交流发达的有利条件(互联网)弥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激励学生利用现有保健知识与技能,勤于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动手能力.
加强实验教材建设.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及实验课教学大纲等方面的要求,组织教学团队自主编写了《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等参考书.实验指导参考书设计内容尽量加入一些急救包扎、心肺复苏、运动损伤、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急救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开设的内容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特色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成为配合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资源.
3.5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加大实验成绩比重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实验课不单独考试是目前各类体育院系实验教学内容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院系开设的体育保健学课程考核分值约为20%,比重相对不高,这是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原因之一.况且实验课成绩也仅仅根据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定,难以有效地评价实验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加大实验成绩所占分值的前提下,还要相应地降低理论考核成绩分值比重,同时增加课余时间实践内容所占比重,平时成绩注重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等方面,通过给学生开放实验室,并记录学生利用所学实践知识与技能进行社会实践的表现情况,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对实验成绩评分标准进行改革,要按照大纲设置实验内容,确定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指数,确立实验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一整套切实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证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质量.例如采取阶段测验等多种考核形式进行综合评定,摈弃以往集中式或走过场式的实验考核过程.传统的实验项目考核结束后,教师尝试对部分实验内容在一个月后进行重新测验,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并纳入到平时成绩或实验成绩中,以巩固与验证学生对于所学保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上述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教师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把实验技能的掌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笔试、实践技能考核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保健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斌,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路萍.高师院校体育保健学实践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5).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责任护士;素质要求
1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从上班到下班,要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因个人或家庭事情分散注意力,不带负性情绪,保证精力体力充沛工,作处处细心,眼要多看,发现有危险因素存在要及时排除,腿要多跑,耳要多听,一心也可以多用,即使在书写护理文件时,也要用耳朵去聆听,听到异常声音要立即到患儿身边,如患儿呛咳吐奶窒息,各项操作规范,动作轻柔,避免一切不良因素刺激患儿,如开关暖箱要轻,关暖箱要两次确认后方可离开,防坠箱意外。患儿哭闹要随时观察,了解原因,防肢体受伤或皮肤抓伤。
2 要有高度的预防交叉感染意识
要熟练掌握新生儿科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接触患儿的物品要专用,奶具要高压灭菌,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空气消毒的执行和检测,暖箱的清洗消毒流程等,不可忽视,防院内感染发生,增加患儿痛苦和家属经济负担,特别对刚入院时的患儿,和进行抢救的患儿,在应急和很忙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要对每个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做好床边隔离,对新入院血液检查结果未出前和感染源不明确的患儿均进行标准预防。
3 要有良好的慎独修养
所谓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单独当班时仍能谨慎从事,坚持原则,科学的高标准的完成各项工作,不做违法道德规范和良心的事。这在新生儿科尤为重要,因为新生儿的格局,患儿无沟通和监视能力,24h无陪护。夜班,中班护士单独当班,只有有良好好的慎独精神,才能保证提供给患儿准确的,及时的,完整的,连续的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发生,避免医源性损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患儿康复。
4 有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从接患儿开始,要查对患儿的性别,住院号,姓名,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有无感染,脐部情况,肢体有无畸形等。在工作中要多留心,做好双核对即床头牌和手圈,防差错发生。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药液外渗,手圈避免在输液肢体上。还要防止延长管或其他细线缠住患儿手指或脚趾或肢体。指甲要短防抓伤。对暖箱要加强监测和巡视,要有高度警惕性,保证暖箱使用安全。使用测脉氧探头要松紧适宜,防压伤,要积累经验,全面思考,在工作中不断探讨完善各项操作流程,对工作要要有预见性性,避免危险因素存在。
5 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要爱我们的工作,爱每一位孩子,不嫌弃孩子们刚出生时身上的血迹,胎脂胎粪。要科学喂奶,孩子吐奶要及时清除口鼻奶液,更换床单和衣服,必要时候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保证患儿舒适。对吃奶慢的如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要有耐心,缓慢喂奶,认真把孩子各项生活需要做到位,及时更换尿布特别是腹泻的患儿,不怕脏不嫌烦,并加强臀部皮肤护理,防红臀发生。对爱哭的患儿要多关怀找原因,给予及时的护理,不能对孩子的哭声无所谓,孩子的哭声理解他是和我们交流,寻求我们帮助。
6 要有过硬的理论和技术
加强技术操作练习,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学习专科知识,所有操作要稳,准,快,好,如静脉穿刺,心肺复苏术,吸痰吸氧,因为抢救患儿分秒必争,抢救速度和是否规范科学决定孩子是否生存和生存的质量,影响着几个家庭的幸福。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6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急诊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结论:急诊昏迷病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正确的接诊分诊、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是降低急诊昏迷患者伤残程度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急诊 昏迷病人 接诊分诊 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4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89-01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它具有病因复杂、病死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常常还会涉及到多病种、多学科[1]。昏迷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意识丧失,或伴有病态性反射活动,感知力丧失。对于急诊昏迷患者,常常是病情危重、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所以必须要抓紧时间给予正确有效的抢救,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生命,减少伤残和死亡的发生率[2]。急诊科接诊分诊及急救护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正确性,将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康复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急诊昏迷患者的接诊分诊、急救护理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86例,年龄在15~87岁,平均(65.2±2.3)岁。所有患者均由120救护车辆或家属送至急诊科,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其中轻度昏迷30例,中度昏迷85例,重度昏迷69例;有亲属陪送172例,无陪送32例;有明确病史156例,无明确病史48例。
1.2 方法。对该组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抢救措施、抢救治疗方案、原发病、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相关数据以t检验、卡方检验为主,P
2 结果
204例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本组病例的昏迷病因主要为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导致昏迷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3 讨论
昏迷,是人体高级神经活动受到极度抑制的一种状态,是无法唤醒的无意识状态,昏迷患者对内部需求、外部刺激均无反应,其临床呈现睡眠状态,患者对除了由疼痛刺激引起的偶尔、肢体屈伸及睁眼以外的外部刺激,均无正常反应[3]。昏迷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其投射功能被阻断,无法使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状态,或者大脑皮质受到大面积损害所造成的[4]。造成昏迷的因素多种多样,从本次研究结果看来,我科室收治的急诊昏迷病人的病因主要是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等。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
急诊昏迷病人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在本组的204例研究对象中,死亡41例,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大部分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病情危重,但部分患者的病情在急诊时尚未严重到无法救治,如部分中毒、窒息等患者。此时抓紧抢救时间,还是有很大的存活可能性的。要抓住急诊昏迷病人的抢救时机,必须要在接诊过程中抓紧时间,争分夺秒,为抢救医生、专科医生赢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由于急诊医生工作繁忙,所以无法长时间进行临床观察、采集完整病史,加之急诊检测条件相对有限,所以大量的观察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故急诊护士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时间的急诊昏迷患者抢救中,护士的作用可能比医生更为重要。
3.1 接诊分诊。正确的分诊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送至专科进行抢救,或得到专科医生的紧急处理,从而让患者得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分诊正确率为91.7%,昏迷病因复杂多样。要做到分诊正确,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常见昏迷病的特征和表现,如中毒、脑血管意外等。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密切关注患者的病症表现,如面色、气味、呼吸、皮肤温度、颜色、湿度等[5]。③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关键时刻能果断、正确地做出决定。
3.2 急救措施。①快速对昏迷患者进行安置,同时简要地向陪送者了解患者的病史,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查看有无外伤出血,掌握患者的昏迷程度等,快速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告知相应的专科医生。②保证患者呼吸稳定、呼吸道通畅。在本组病例中,伴有呼吸障碍者占据了36%,在接诊过程中,首先要开放气道,进行氧疗、吸痰处理。针对严重呼吸障碍者(如呼吸很弱、明显紫绀),要立刻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同时告知医生。本组病例中的12例窒息患者,在得到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吸痰处理后,有11例抢救成功,死亡1例为80岁老年患者,是由于长时间缺氧导致室颤死亡。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要加快补液,并抽血配血,保证患者血压循环的稳定。④严密关注患者的血氧、呼吸、心率、血压等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⑤确保所有急救用物(如急救仪器、物品、药品等)状态的完备性,定期维护和检查。⑥熟练掌握抢救操作流程,积极配合医生操作,例如深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等。同时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比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从而确保抢救的顺利实施。⑦在转运、搬动患者前,要全面预计到这一过程中的危险性。在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昏迷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搬动导致了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在急症昏迷病人的接诊分诊和急救护理中,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急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熟练地配合急诊医生、专科医生进行抢救操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昏迷患者的成功抢救,并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孙小玲.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53
[2] 叶锦山,王顺旺.浅议急诊昏迷病人的诊治思路[J].医药前沿,2012,02(9):331-332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