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园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园规划

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1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疗养;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538-02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Touring Garden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LIU Ying,QIU Yan-chang,YU Shou-chao,YAO We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which provided a new thoughts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a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with bright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a new thought combining ecosystem cure and agriculture tourism was put forward by taki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planning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as exampl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urism park with ecosystem treat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ecosystem cur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观光园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兴起,扩展了都市人游览的选择范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乡村景观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经成为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1]。生态型农业观光园不是农林生产和景观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综合系统[2]。采用生态模式对观光园进行布局,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3]。通过低能耗产品、减少“高碳”材料的使用、就近销售等方法,为实现低碳园林提供了更多可能[4]。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且能为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做出极大的贡献。以聊城市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对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1 项目概况

1.1 基地现状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部,距市区6.7 km,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3 hm2,南临聊城市南环路,东部、北部和西部均与农田相接。经初步调查,基地内现有一片杨树林以及农耕地,南侧有水渠,北部有人工河流,自然环境条件良好。

1.2 规划目标

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区位优势,结合城镇整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挖掘基地的自然生态优势,展示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性,从生态学和美学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植物的多种功效,将基地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旅游、农业体验以及休闲疗养于一体,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园。

2 功能分区规划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现状及规划目标,共分为健康蔬菜园区、健康休闲观光园区、健康猪养殖园区以及公共设施部分4个区。

2.1 健康蔬菜园区

位于基地南部和中部,占地约10 hm2,包括普通式拱棚以及花园式菜圃两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展示现代种植设施和技术,起到示范作用,为游客提供大棚采摘等农事活动。同时设有一定的观赏景观。其中,普通式拱棚区提供大棚蔬菜,结合生态餐厅开展评鉴会等活动,推广蔬菜应用新品种;花园式菜圃区重点体现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采用菜畦的种植形式,形成大色块的景观效果,种植的蔬菜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充分发挥了景观功能。

2.2 健康休闲观光园区

此区域位于基地中心,占地约10 hm2,包括3部分:冬暖式观光大棚区,花卉、果树、中药材种植区,垂钓观赏区。

2.2.1 冬暖式观光大棚区 位于基地北部,与主入口相连接,占地约0.8 hm2,包含生态餐厅园区、健身树林园区等。

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2

    生态农业观光园肇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已成为旅游的时尚。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的观光园,后来出现了农业观光园的新形式———复合式农业观光园。[1]农业观光园既不同于单纯的农业生产,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体验和提升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显着特点。[2]农业观光园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农业观光园赋予了农业、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主题要求。观光农业园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农业景观与设施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的问题

    (一)主题创意不明

    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处于规划、投资、建设不同阶段的项目渐次增多。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例,21世纪以来,农业生态观光园呈加快增长之势。观光园主题脱胎于乡村旅游模式,主要分为观光休闲度假类、科技展示教育类和综合类。研究表明,安徽省内农业观光园缺乏主题创意,产品重复雷同现象明显,地级城市观光园多数为郊区依托型,游客吸引半径有限。

    (二)生态实践偏离

    “生态”是观光园的生命之源。全国各地农业观光园普遍冠之以“生态观光园”,体现生态理念。但是在规划建设、园区运营中普遍存在“不生态”现象。第一,贪大求全。现在的园区越建越大,千亩以上不足为奇。大面积征地,扰乱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民既有的生活生产秩序,本身就是一种“不生态”的表现。例如,设计单位把园区当作艺术来做,进行功能区划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一应俱全,生态园区空间范围的无限加大,超出了其依托乡村环境的承载阈值,自然生态失衡也就在所难免。第二,人为活动载荷过大。由于片面追求客流量,农业生态观光园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因为人类活动密度的加大,能源资源输入增多,废弃物降解载荷加大,一旦超过环境的自我消解阈限,观光园区即会面临光热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图1)。第三,任意嫁接移植外来物种和外来建筑。农业生态观光园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然而许多园区不选择当地优质植物品种,而任意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其中,不乏国外物种),外来物种受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培植难度大,抑或成为破坏地方原有生态的罪魁祸首;园区建筑也存在形制、体量、风格方面的“不生态”现象。许多园区构建大体量、高密度的建筑,或移植外来建筑形式,譬如,皖中肥西的园区引进徽派建筑,也有直接移植欧式建筑。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存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失衡。[3]

    (三)市场论证缺位

    农业生态观光园不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单位,大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所以必须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重组合。而经济效益是投资方持续经营和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营销策划都要未雨绸缪。有些园区夜郎自大,自认为园区面积辽阔、资源独特、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但是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投放市场后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其一,区位弱势。尽管有些园区交通便捷,但距离客源市场较远。在产品同构的背景下,吸引半径不会延伸至预测的客源市场。其二,景区遮蔽。由于许多农业生态观光园距离着名景点较近,而自身又未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园区往往未能和着名景区有机连接,仅仅成为其游客过往通道而已。其三,形象遮蔽[4]。同一类型的生态园占领先机,其品牌形象早已深入游客的心中,所以游客对于同质新产品难以产生好感。其四,竞争激烈。由于生态观光园纷纷上马,引致园区竞争异常激烈。

    三、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对策———生态实践

    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以下简称和合生态园),位于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赵联路南端广祠高速南侧,距市中心5公里。毗邻浙江省长兴县和江苏省宜兴市;距上海220公里,南京170公里,处于上海3小时经济圈,地域条件十分优越。和合生态园是一家集农、林业种植、特色养殖、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于一体的市级农业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3月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四周分布着满目青山的森林资源和国家小二型水库一座。目前已完成了大型梅园、128个品种的桃李园,彩色苗木园、玉兰园、无公害蔬菜园、生态养殖区、垂钓中心、竹园等8大游览区域的种植和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和运营是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集成,园区具有集约生产功能、集中旅游功能、综合效益功能。所以,核心是要把规划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即立足于“农”与“旅”最佳结合点上,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应用造园的原理和技法,最终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5]

    (一)生态规划立园

    1、空间规划

    “梅园”和“竹海”是和合生态园用地规划面积最大的两块。而农业生态观光园要彰显皖南独有的自然、人文特色,可以辅之以江南丘陵茶园、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即,合理处置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的用地规划问题。和合生态园内合理配置建筑用地与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生态园的主体(包括田园、茶园、竹海、梅园、水域等),而建筑用地只是辅助旅游活动、住宿、餐饮、娱乐的场所,二者比例要协调合理。即,用地最终结果不能戕害生态园之“农味”和“生态味”。

    2、建筑规划

    目前,和合生态园正处于规划建设之中。建筑必须依托自然地理现状和地域文化背景。[6]其一,从和合生态园地形地貌来看,可以因形(地形)就势(地势),遵循自然地形地貌的规律,进行建筑物布置建设。其二,从和合生态园地域文化背景来看,广德地处皖东南,皖、浙、苏三省汇合之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所以建筑物风格的选择应问政于民,而不在于个人偏好或采取自上而下模式,或追求时尚,一味模仿徽派建筑特色的专家模式。其三,材质选择也应该遵循地方文化生态。多选择木材、竹材、石料作为建筑材料,色彩搭配与自然协调,即以原色调为主,尽量规避水泥、钢筋大体量建筑的出现。

    3、景观廊道规划[7]

    廊道是园林式农业生态园游憩和观景路线。其一,延伸方向遵循自然规律,按地形地貌起伏变化设置线路,忌人为裁弯取直,或随意变通路线。其二,道路与观景有机连接,让道路成为观景的通道(视觉廊道),做到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柳暗花明之妙。其三,宜选择石材作为铺路材料。

    4、能源和废弃物规划

    新能源使用是和合生态园生态设计的生命供给线。其核心是注意低碳环保设计,严格限制高耗能设施。一方面尽量考虑太阳能利用,包括直晒式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照明利用,特别是景观灯可以采用太阳能灯。另一方面考虑建设沼气站,主要解决有机物垃圾处理问题,同时提供高效有机肥料。沼气可以供应灶具,还可以供沼气站附近照明,也是特色景观。最后,注意污水净化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可考虑把园区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融入自然水系;或者另外铺设新的排水系统。

    (二)生态文化兴园

    1、文化空间规划和合生态园文化载体空间主要在建筑。建筑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有形制、体量、风格、布局等。建筑形制要求与自然浑若天成,反对大面积平整、开挖原有地貌;建筑体量与生态园协调,以小体量村落房舍为主(包含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建筑小品等);建筑风格采用具有广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通过民间调查和地方志查阅的综合形式获得;建筑布局宜适当集中,散而有神。反对过分集中、城市化发展的倾向。

    2、文化内涵规划和合生态园内涵文化表现形式为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科普教育等。为彰显文化生态的自然特性,规避人工化痕迹,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表现形式宜与时令吻合,即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与江南物候契合;手工技艺展示与农闲一致;民俗活动与中国和广德地方传统协调;科普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和生态园理念协调等。

    (三)生态经济强园

    1、产品时间、空间策划

    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遵循自然规律。从时间考量,梅园———冬、春季;竹海———四季;荷塘———夏季;岁寒三友———冬季。从空间考量,合理规划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既有空间连续、又有合理分工。

    2、产品系列策划[8]

    产品系列策划包括观光产品类、休闲产品类和参与产品类。

    (1)观光产品类———基础。把握时令特征,有序开放梅园、茶园、荷塘、竹海、田园等主要观光旅游产品。

    (2)休闲产品类———提升。包括休闲农庄和生态保护区。休闲农庄是和合生态园高端产品的特色,集商务、会议、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依托亚洲绿色论坛永久会址,吸引高端学术、商务、休闲客户入住。但,同时也可以兼营适合中、低端客户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如家庭、情侣包租客房等。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区的休闲度假功能。生态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三部分,科学合理安排边缘区的旅游活动项目。包括湿地公园和亲水廊道等,主要吸引客人亲临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愉悦心情。

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是县域社会发展的动力。县域生态经济则是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双赢”为目标的经济类型,是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园是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和谐共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优点,各地都纷纷将建设生态农业园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但是,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特色和优势等原因,许多新建的生态园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SWOT法通过对项目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分析可以明确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程度和发展方向。因此,通过对卫华生态农业园进行SWOT分析,以确保园区具有准确的定位和目标,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1优势(strengths)分析

园区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卫华集团投资建设经营,其良好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后勤服务需求为生态园建设提供了保障。园区紧靠高速路和省道,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另外,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园区内各种农作物、经济林、观赏植物等的生长,也便于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和开展游憩活动。最后,园区所在的长垣县为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在绿色食品、苗木花卉、烹饪等方面具有产业优势,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为开展休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2劣势(weaknesses)分析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近几年新生的交叉产业,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背后还会有一定的风险性。经营者需要进行全面而又详细的准备工作,忽略任何一项工作或是判断错误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惨淡经营甚至失败。园区内土地类型较为单一,地形平坦,缺乏变化。植物群落不够丰富,景观单调。此外,各种休闲服务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为进一步开发带来了困难[6]。

1.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长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结合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和自身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和《长垣县特色高效农业区域发展规划》,重视,为生态农业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利用县域景观特色和产业优势,发展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科技示范),游憩活动为辅(休闲观光)的特色生态园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为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1.4威胁(threats)分析

主要是来自长垣县及周边其他县市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旅游的挑战。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和旅游大省,开展观光农业旅游在推动地方经济方面意义重大,各地都不遗余力地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剧了观光农业行业的竞争。长垣县周边地区观光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有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新乡小冀镇京华园、亿隆农林生态园等。另外,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也会构成一定的威胁,从而分流一部分目标客源。

2卫华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

2.1规划思路与规划原则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规划以农业生产为主(园林苗圃、果树花卉栽培、动物养殖等)、休闲观光(商务接待、生态餐饮、农事采摘等)为辅,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旅游、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中原经济区知名的县域特色生态农业园。

2.1.1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循环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2.1.2特色性原则。充分利用企业和长垣县域资源、产业优势,在园林景观设计、林农复合经营、游憩活动设置等方面体现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经营理念,满足游人的各项服务要求。

2.1.3市场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反馈与总结生态农业市场信息,以市场确定生态农业园各种项目的设置。如在苗木引种、花卉栽培、动物养殖等方面应密切关注市场信息,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寻找具有广阔前景且有一定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品种。

2.1.4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也是园区内在品位的体现。充分挖掘企业文化和长垣城市特色,通过景观营造体现文化内涵,寓文于景,景文交融,增加园区的文化魅力。

2.2功能分区规划

规划园区设两个入口,考虑交通与景观的需要,主入口设在园区南部,与省道308线紧邻;次入口设在园区东部,与乡村公路相连,两个入口与“L”型景观大道相联通,且都设有生态停车场。根据园区规划思路和实际条件,将园区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即特色养殖区、园林苗圃区、花木生产区、观赏果园区、水产服务区、蔬菜示范区、休闲管理区。每个区内设置一定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形成既独立又呼应的景观节点。

2.2.1园林苗圃区。位于园区的南部和东部,中部有宽约5m的水渠,是集苗木生产、新品种研发、生态防护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区。结合市场需要,按照色叶、常绿、观花等观赏树木特性分类,设置不同的苗圃生产区域。根据苗圃的生态习性和季节景观变化,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园林树种。同时,适当增加一定的地被植物和休憩设施,创造良好的园区景观。

2.2.2花木生产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占地面积约0.67hm2。该区呈放射状布置,中间为梅花形,梅花形的中心为卫华观光塔。在被分割的若干个小区域里设置观赏价值高的特色花卉,形成五彩斑斓的花田,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花艺交流的平台,既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2.3特色养殖区。位于园区的中东部,占地面积约2hm2。进行生态林防护,形成相对隐蔽的独立区域。以林下散养鸡、鸭、猪等家畜为主,采用生态循环过程,保证产品的有机性和安全性。结合市场需要,适时散养观赏性动物,如信鸽、鸵鸟等,以林区为背景,增加园区的生机与活力。

2.2.4观赏果园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紧邻花木生产区,占地面积约1.3hm2。在生产绿色果品的同时,给游人提供自由采摘果品的场所,体验收获的乐趣。果品种类搭配合理,兼顾园林景观效果,实现一年中每个时段都有可供欣赏和采摘的果树。内设丰庆广场、木制座椅等多样化的场地和休闲设施,满足游客的游乐、休息需要。

2.2.5蔬菜示范区。位于园区的西北部,占地面积约6.67hm2,以科技示范、生产加工、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特色。设有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实验农场等,展示现代化园艺设施和栽培技术,也为周边科研院所师生提供实习基地,有利于园区科技水平的提高。

2.2.6水产服务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北临蔬菜示范区,占地面积约1.3hm2。以水产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为主,同时兼有垂钓、水上娱乐的功能。该区水生植物丰富,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水中莲叶田田,蛙鸣鱼跃,一派田园风光,让人充分享受农趣之乐。

2.2.7休闲管理区。位于园区的中部,便于与各功能区联系,具有商务接待和园区办公、管理的功能,占地面积约1.3hm2。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手法进行院落式布局,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典意境。运用障景、夹景、框景等方式,以当地园林植物为主体,营造一个相对独立和幽静的场所。

2.3专项规划

2.3.1林农复合经营规划。农林生产是生态农业园的基础和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园区的重要特征。做好林农复合经营规划既体现了生态农业园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和园林景观设计、游憩活动相结合。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和公司发展定位,园区农林复合经营规划形成了以苗圃区、养殖区、蔬菜区为特色的三大产区。苗圃区主要培育市场需求大、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树种。养殖区以特色水产和畜牧养殖为主,满足游人和卫华职工食堂的要求。蔬菜区以特种蔬菜种植为主,除了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还可以展示现代园艺技术和进行田地农事体验。

2.3.2植物景观规划。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园区,生态农业园的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由园林植物搭配组成的景观,还包括果蔬园、农田、林地等兼具生产与观赏功能的农业景观。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和功能要求,通过乡土树种和适宜长垣地区的园林观赏植物的搭配,展示卫华生态园的乡土风情和园林特色。

2.3.3游憩活动规划。游憩活动是体现生态农业园旅游特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园区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做好游憩活动的规划,有助于提高游人的参与积极性和对园区特色内容的理解,使园区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游憩活动规划要立足园区景观特色和功能定位,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游憩项目。卫华生态园游憩活动主要有观光类、体验类、娱乐类、教育类、休闲类等类型。观光类包括欣赏果园、花田、池塘、菜园等农业景观,玻璃温室、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等建筑景观,卫华文艺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文化景观。体验类包括果园采摘、菜园“偷菜”、岸边垂钓、花艺学习与体验、绿色食品品尝等。娱乐类包括水上活动、林中拓展训练、卫华文化节主题活动(如歌咏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教育类包括卫华文化长廊、长垣名人景墙、农产品展示、栽培技术展示栏等。休闲类包括商务会议接待、生态餐厅、观光塔等,利用园区优美的园林景观,进行休闲游憩活动。

3结语

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4

山合水易研发四大观光农业新模式,打造休闲农业中国进行时。

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示范园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在贵州遵义休闲农业示范区规划内,山合水易打造了四大主题农业示范区:渔港休闲区、森林养生区、农耕体验区、香茶品鉴区。在四大农业示范区内,将项目地原有农业资源充分整合,发挥各自优势,提炼出渔业、林业、花卉种植业、特色茶叶种植并将休闲、度假元素与之结合,打造适合贵州遵义的特色生态旅游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旅游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是山合水易打造的香草产业园之一。在该项目中,紧紧把握住美丽浪漫的主题,坚持在尽量少的园区改动和避免大投入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园区的内涵升级、景观重塑及主题度假项目的开发,将玫瑰谷打造成为全面展示玫瑰文化、黎族文化的创意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以浪漫欢乐为主题的风情浪漫度假地;以产业链延伸为带动的农业产业示范地和以新型社区开发理念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地。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意识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庄是山合水易打造的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在该项目中,山合水易规划了公益试验田、有机大棚、绿色有机食品博览园等绿色食品生产及深加工产品,与此同时将休闲度假元素与之融合,充分实现了绿色食品生产、参观、体验、销售于一体。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5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景观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湿地公园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通过人工手段对原有的自然湿地进行重建,使之成为一个以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 并且同时兼顾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示范功能。其整体规划蕴含了文化和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研、游玩、休憩的一块特殊保护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脚步的较快,湿地资源受到的严重破坏,湿地类型和面积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致使湿地的功能日趋衰退。因此,湿地保护规划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规划工作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其中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措施。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着重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区域内的自然风貌, 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

(2)设计人性化原则。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尽可能在不影响或通过人工措施更有利于湿地动植物正常生存的情况下,修建必须的旅游观赏设施及缩微景观,使游人舒心悦目。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游览及休憩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3)美学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首先要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赏心悦目的视觉观感。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性以及奇异性等,充分利用湿地水体和生物的特点,创造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审美境界。

2.某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2.1规划区概况

某市处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且文化历史悠久,规划区位于城市东南部,由于长期开采地下资源形成较大面积的塌陷区。部分荒废的村庄和工厂遗址可改造成为文化纪念场所,保留该区域的城市记忆。局部植被资源丰富,保存了一定的乡土树种。荒废的农田和分布较广的小面积水塘为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生态农业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地块北部紧邻资源丰富的县城,为生态农业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地块中部有铁路穿城而过,需要考虑其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2.2 建设理念与功能分区

景观生态规划以“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为理念,以“生态、文化、景观、旅游”为主题,根据循环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林农复合经营和湿地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资源塌陷区土地综合利用模式; 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核心,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特色经营,形成基于塌陷区生态恢复的湿地公园建设模式。基于上述理念并结合场地的空间格局作出以下功能分区,如图1 所示。

图1

2.3 规划主体内容

2.3.1 植物种植规划

植物作为有生命力特征的景观材料,不仅在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由于其本身形体、色彩、寓意的多样性,而成为影响视觉审美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土壤和立地条件等多方面制约,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创造应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和满足不同场地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规划,力求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生态设计为指导思想,建设多样化生态环境,形成水生、湿地、陆生等多层次的植物景观。

2.3.2生态农业规划

塌陷区对耕地的破坏较为严重,仅仅通过土地复垦的方式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明显。湿地公园位于新老城区的交界处,可以充分发挥其城乡交错带的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如在生态农业体验区开辟特色养殖区,开展特种水产业和农业复合种植(经济林混交种植、经济林下种植药用和菌类植物、生产“森林蔬菜”);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观光采摘、农家乐等活动。又如在山林野趣区设置苗圃培育基地和经济果林区,结合森林探险、林中野营等活动,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3.3复合景观设计

(1)水系景观恢复与设计

水系景观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公园发挥生态修复、娱乐休闲、环境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在正确梳理场地积水区与周边地形、水系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挖湖蓄水、调控水位、植被恢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建立湿地公园水系平衡系统。湿地公园采取地表水与雨水利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补水,依靠区域周边较近的河流、汤河水库进行生态补水,同时考虑人工湿地与水系的连通性,保证湿地生物廊道的完整性。充分利用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和造景作用,运用一系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达到缓解水体供给压力,实现建设湿地公园自然水系景观的目的。以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通过水生生物、根系微生物和人工介质的吸收去污功能,保证区域水体的水质要求,同时补充了地下水。采取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岸线等形式,设置水禽栖息地和恢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和湖滨植被带,丰富湿地公园本土动植物资源,创造池塘、溪流、沼泽、浅滩、沙洲等多样性的生态水系景观。

(2) 生物景观的引入与可持续利用

湿地公园生物景观主要由植物景观与动物景观构成。植物景观不仅包括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组合而成的景观,还包括果蔬园、农田、茶园等经济作物形成的大地景观。动物景观包括湿地公园中的鸟类、昆虫、鱼类和小型动物。动物作为可移动生物,为湿地公园带来了灵气和生机,也为人们探究大自然的神奇和了解动物的习性提供了机遇。不同于一般的拥有较好自然景观条件的湿地公园建设,该湿地公园的基质为工业废弃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现有动植物资源稀缺,需要在保留场地乡土树种和动物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引入当地常见的动植物资源。设置乡土树种园和果树园; 又如在山林野趣体验区设置蝴蝶园和百鸟园等,以自然山水为蓝图,以幽静、秀丽为特色,再现“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朝日斜来照户,春鸟争飞出林”的生物景观。

(3)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景观是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对土地上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历史演变的载体和见证。因此,文化景观的塑造不仅要挖掘历史文化,体现历史内涵,更应该尊重场地的过去和发展轨迹,维护场地的乡土景观。

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塑造主要基于当地文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如在入口景观区设置文化广场,将历代描写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诗词场景以浮雕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开采遗址处设置文化小品,传递城市起源与发展的信息。又如在湿地休闲体验区设置水街与水上民俗体验园,开展别有风味的水上娱乐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等。

4 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了资源城市的土地更新和景观生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改善老城区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升老城区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以土地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建设湿地景观、农业景观、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不同功能分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最终形成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于一体的特色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夏海山,王凌绪,夏正伟.采煤塌陷区规划的景观策略与方法—以山西司马矿景观生态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

[2]陈秋计,刘昌华,谢宏全,等.煤矿塌陷区景观生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6,26(5).

[3]马力,胡海波,沈杰,等.泰州防空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J].林业科技开发, 2012,26(2).

[4]罗萍嘉,陆文学,任丽颖.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矿区塌陷地再利用规划设计方法———以徐州九里区采煤塌陷地为例[J].中国园林,2011,27(6).

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6

关键词:采矿迹地;生态农业;能流

中图分类号:S718.5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采矿迹地即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库、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根据其来源可分为4种类型:在场地存放表土、废石以及煤矸石堆积所形成的废石场;露天矿开采形成的巨大矿坑及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塌陷区;尾矿库为矿石在经过选矿后排弃所造的压占土地;矿山建设永久性建筑物、道路以及机械设备压占所造成的损毁土地。

生态农业概念没有统一的定论,在国内比较普遍的概念为: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及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构造、整合和经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工程体系。它吸取了农业中传统的精髓,应用已有的技术和管理办法,通过继续发展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产业,并推广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即通过传统农业的精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经过专业人员:规划生态系统、控制发展与环境、使用资源与保护环境间的矛盾,使人的发展和自然平衡相协调,构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矿产资源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形成了大量的采矿迹地,因此对采矿迹地进行生态农业恢复与重建,不仅可以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1]。

采矿迹地农业生态重建是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使其具有某种形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而且与周围景观价值相协调[2]。本文以迁安市五重安乡某农业大观园采矿迹地生态农业重建为例,通过农业生态重建,并进行能量分析反馈修复重建生态农业模式。

2 生态农业重建能流分析

迁安市某生态农业大观园原为采矿迹地,现已建成以农业为基础的综合性生态大观园,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初步形成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以能流分析为主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3],从而确定对采矿迹地进行生态农业重建的可行性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能流循环指数是反映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系统稳定性、自我维持能力的一个指标[4]。在种植业子系统投能结构中,若以无机能为主,则说明系统的自给能力差;反之,若以有机能为主,则说明系统的自给能力强。

2.1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组分

本项目的能量流动分析主要以大观园规划建设的6大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共有3个子系统。

2.1.1 种植业子系统

初级生产者子系统包括18.3hm2的名优果品示范采摘区,种植旱丰、燕魁、燕山短枝、大板红、燕明、紫泊板栗(5.3hm2)、丽春、春雪、北京晚密桃(2.2hm2)、美国八号、姬神、昌红苹果(1.7 hm2)、绿宝石、黄金梨、红安久、考密斯梨(1.8hm2)、辽核1号、辽核3号等核桃(6hm2)、赛来娜、金太阳、凯特杏(1.3hm2)。

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展示区1.3 hm2,春节特供桃(0.2hm2),花生(0.1hm2)、大豆(0.1hm2)、甘薯(0.1hm2)、玉米(0.1hm2)、杂粮(0.2hm2)、有机无土栽培示范(0.2hm2)以及4棚展示立体水培蔬菜(0.3hm2)。有机甘薯基地4.7 hm2;有机花生基地6.3 hm2。

2.1.2 饲养业子系统

初级消费者子系统包括一个特色养殖区18hm2,其中散养宫廷皇鸡19090只,占地6.3hm2;散养野猪3422头,占地7.7 hm2;梅花鹿560只,占地4hm2。

2.1.3 农副产品加工业子系统

占地4hm2,年产有机杂粮10000t,年产1421t纯物理5级压榨有机花生油,年产1402t甘薯系列产品,年加工1570t果品。

2.2 确定各项输入和输出的数量

各项输入和输出的数量见表1。

2.3 能流特征分析

2.3.1 种植业子系统投能结构

子系统投能结构见表2。

图1 种植业子系统能量投入结构对比图人工辅助能投入量为123164.98,其中无机能为25862.02,占21.0 %;有机能为97302.96,占79%(能流循环指数)。无机能/有机能为3.7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7。这种投能结构优于全国有机能77%的平均水平,结构良好,说明系统内有机肥料和劳动力相对充足。但是人工能与机械能的投入水平都很低,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种植业子系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化肥能的投入。

2.3.2 饲养业子系统分析

本子系统中,加入的人工辅助能为1614.64×1010J,其中无机能为60.77×1010J,占3.76%;有机能1553.87×1010J,占96.24%。无机能/有机能比率为3.91%,与普通地区的养殖业水平相当,结构还算合理(表3)。但是在饲养业系统中由于系统外投入的精饲料数量比较大,致使系统内能量循环水平较低,要想提高产量必须要依赖于精饲料加大投入,所以系统本身的抵抗干扰能力比较弱。如果遇到市场饲料价格上涨,会很大的影响系统的效益[5]。

2.4 全系统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迁安市某生态园能够得到0.93的产投比,与美国(0.10)、英国(0.17)、日本(0.25)的石油农业产投比高很多[6],初步使生态农业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显现。但是与我国其他生态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产投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依据能量分析可以得出:综合养殖场的结构相对基本合理,由于农牧鱼比例协调程度不够好,造成结构化的投能不够优化,降低了全系统的生态效率[7],应将饲料投入增加,会带来生态效率的极大提高。只进行种植业生产的土地生产力低,应将其他副业的比例增大。

3 结语

采矿迹地生态农业重建实质是在破坏土地的重建利用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目的是建立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所贮藏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实现能量转化和流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通过投入人工辅助能进行调节和控制,使能量转化和流动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因此在采矿迹地重建过程中进行能量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结构调整使采矿迹地生态重建的结构更加合理,控制能量的流动方向和数量,使其流动更加复合人们的需求,真正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同时为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提供一种新的优化和评价方法,在其他的采矿迹地生态恢复中也可以参照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福海,李富平,甘德清,等. 矿山生态恢复与露天地下联合开采[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2] 麦少芝,徐颂军,梁志娇,等. 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5):23~27.

[3] 胡明忠,汤 杰,王小雨,等. 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环境管理,2003(6):7-9.

[4] 李凌宜,李 卓,宁 平,等. 矿业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的研究[J]. 矿业快报,2006,8(8):25~28.

[5] 师 雄,许永丽,李富平,等. 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破坏及其生态恢复[J]. 矿业快报,2007,6(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