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1

文言文中对于概括内容,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典例呈现】

(2014・四川达州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

2.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考点解析】

考点一 概括内容

[思维轨迹]例题中的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概括。题干要求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目的,并且要求用原文回答。通读选文,我们可以看到:“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正是愚公移山的原因。通过愚公“聚室而谋”,可以概括出其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参考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考点二 把握主旨

[思维轨迹]例题中的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愚公移山》和《铁杵磨针》叙述的都是主人公有恒心、有毅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因此,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参考答案]2.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技巧总结】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了解全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比较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适当地进行综合概括。

1.审读题干,寻找区域。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再加以归纳概括。

2.辨别文体,联系背景。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么道理。

3.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根据实情,准确表述。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录、拼接、分析。“摘录”,即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拼接”,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分析”,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你认为邹忌和齐威王是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2.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①。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②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②货:这里指钱。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韩 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选自《韩非子・喻老》)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2

【关键词】英语语法 文言文语法 相似性

对于文言文和英语的考查,无论是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现比较两者的下面几个语法方面:一词多义的现象、状语后置现象、定语后置现象、双宾语现象、介词后置等。

一、一词多义的现象

就是一个(单)词有多个词性和多个词意。如:“之”: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前一个“之”助词,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思是“的”;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吾欲之南海――《为学》“之”动词,意思是“到,往”。奴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不译。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指示代词,这,此的意思。

而英语在一词多义上也有相似的语法点,也是英语单词的基本特征。如:fake〔名词〕冒牌货;伪造品;骗子〔动词〕伪造;伪装〔形容词〕假的;伪造的。like〔及物动词〕喜欢〔介词〕像;跟……一样〔名〕嗜好〔形容词〕相似的〔副词〕同样地〔连词〕好像;如同book〔名词〕书;册;卷〔及物动词〕登记;托运;控告;注册〔不及物动词〕订座。

二、状语后置现象

而在文言文里,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既状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形成倒装句,我们把这种语法现象就叫状语后置。

例如:“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春秋》如果按照文言和英语的译法是:开一扇小门在大门边请晏子进去。这样直译就有点拗口了,而且语序不通。正确的语序应是:于大门之侧为小门而延晏子(在大门旁边开了一扇小门请晏子进去)。

“韩告急于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也是状语后置句。应为“韩于齐告急”(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援)。在英语里也有部分副词修饰动词或短语时,也出现状语后置的现象位置也在谓语的后面。例子:

She runs so fast!(她跑得多快啊!)“多快(so fast)”作状语修饰“跑(runs)”。Tom returned home at 5o’clock precisely。(汤姆正5点回家)“precisely”修饰短语“5o’clock”。You should not work so hard,especially after you have been ill。(你不应该这样用功,特别是在你生病之后。)“especially”修饰after从句。英语和文言文在这个语法上是很相似的。状语就放在谓语得后面,属正常语序,而在现代汉语语法里就属于状语后置现象了。

三、定语后置现象

在文言文和英语的语法中,定语作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后面。例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高”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庙堂”,应理解为“高高的庙堂”。再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应译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作定语修饰“子孙三夫”,翻译为:于是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

英语的例子为:

The desks in the classroom are,but the desks outside are only。那么“in the classroom”就是介词短语作定语修饰“the desks”,翻译为“教室里的课桌”,“outside”也是作定语修饰“the desks”译为“教室外的课桌”。

四、双宾语现象

一个动词有时带两个宾语.双宾语中往往有一个宾语指人,另一个宾语指物。在文言文里,带双宾语的动词,常见的有“予、赐、遗(wèi)、教、语、告、问”等。

英语中带双宾语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常见的有“give、pass、offer、teach、show”。

五、介词后置现象

古代汉语中,介词“于”的后置现象较多。如“于”作介词时有三种用法。

(1)表处所、时间、对象。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韩非子》)

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2)表比较。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3)表被动。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 虚实篇》)

在英语中,介词后置(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是英语语法本身的句法。以上所列对应的用法如下。

(1)表处所、时间、对象。

There is a pair of shoes on the floor.

The movie will begin at 8:00 tomorrow morning.

Here is a gift for you.

(2)表比较。

This kind of watch is superior to any other kind in existence.

(3)表被动。

John was bitten by a snake in the bush.

英语和古代汉语的介词后置现象在语意上很一致。因为这一点词序的相同,并且又在这两种语言中都很常见,这两种语言互译,比用现代汉语要简单得多。

参考文献: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教学 文言文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是一大重点。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古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读、问、练”能力,从听觉(听)、视觉(读)、触觉(写)等方面入手,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而为中考大战加上有力的砝码。笔者将从自身经验出发,在“视听、诵读、提问、教授、练写”等方面系统地论述初中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1 视听:刺激听觉,培养兴趣

文言文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只有调动全身感官,细细品读,才能领略其纷繁多样的面貌。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中播放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让学生掌握不懂的字词,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启发其思考,乐曲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当然,视听觉刺激并不局限于听朗读带和乐曲,教师在课堂上还可利用教学挂图、影片录像、flas等视听觉型教具,同时配上相关的作者简介或者文章背景介绍,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并且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感受文章感情,教师适当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刺激学习欲望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全方位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从而为顺利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诵读:加强诵读,培养古文语感

文言文学习是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该重视诵读,在多读多记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培养出良好的古文语感。语感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理解、感知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内在言语活动过程,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强烈的语感在反复诵读中形成。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坚持不懈地诵读,不仅读清每字每句,同时避免“死读书”的误区,此乃一举两得。同时,在诵读中,学生应该自觉创设问题情境,将诵读主体设身其中,深刻体会文章的精神和情感,充分调动自身经验,大胆发挥想象,对作品诠释出个性化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加快对文章的记忆,更好地完成诵读目的,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古文语感。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文言诵读,并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查,不仅有学生背,老师听的传统方式,还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布置诵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言文背诵大赛、文言作品鉴赏比赛等活动,设置不同奖项和奖品,进而加强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带动课堂学习的轻松气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和厌倦心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

3提问:鼓励提问,实行“赞美教育”

由于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固定句式复杂和古汉语常识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可通过收集写有学生学习古文困难的字条或者创造条件让学生当面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古文学习的困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给学生一个“交流和开放的课堂”,拉近距离对话。朱熹说:“学贵有疑”,巴尔扎克也曾言:“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可见,不懂就问、大胆质疑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必备技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切领会问题,从而将得到的答案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积累。同时,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的“避困难”心理,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夸奖,实行“赞美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大胆提问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风尚。

4教授:多样化教授,提升课堂控制技能

新课程语文观明确指出:“课堂控制是教师一种重要的职业能力。”课堂控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教材、调控时间、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等为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是教学教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激情。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授课过程中注重课堂节奏的紧张与舒缓、课程难度的轻重、要起伏进行体现教材的重难点。例如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上课开始,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道行走?(2)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教师利用提问导入法,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从而开启下文,接着提示句子停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随后分析文章,课中教师时刻注意发音和语速,将重点放在文中第二、三段,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学习“且”(将)、“惩”(苦)、“以”(凭)、“如……何?”(把……怎么样?)、“诸”(之于)、“簸箕”(用簸箕装石头)等难点词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重点分析愚公移山精神,学习他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一切,还要注重强化训练,分发文字资料,加强课堂实战练习,巩固知识的学习。总之,教师要积极提高课堂控制技能,自觉用专业素养武装自己,用自身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5练写:强化练写,提高创作能力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4

辨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15-02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每年各地语文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如2011年柳州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中的“辟”;2012年南宁中考语文卷考查了“荡胸生曾云”(《望岳》)中的“曾”;2013年桂林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还有“百废具兴”中的“具”;2014年百色中考语文卷考查了“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等等。上述的“辟”“曾”“属”“具”“强”都是通假字,分别通“避”“层”“嘱”“俱”“僵”,如果学生不能加以辨别,则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解答。可见,辨识通假字对于文言文学习与中考来说不可或缺。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通假字?

一、引导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内涵

所谓“通假”,是指因为某种情况,古代书写者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的现象。“通”,就是“通用”的意思;“假”,就是“借用”的意思。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与朱元思书》中“窥谷忘反”,《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这两处的两个“反”字是“返回”的意思。本来表示返回的字已有,应写作“返”,却用同音的“反”代替,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即“反”通“返”。

二、引导学生把握通假字的类型

(一)音同音近通假。即借字与本字的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通假。下面以具体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1】(2011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例2】(2014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在这两道中考题中,考查了“阙”“属”“要”这三个同音通假字。【例1】A项“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读“quē”,意思是空缺;而“城阙辅三秦”中“阙”,读“què”,意思是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可见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例2】D项“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读“yāo”,邀请的意思,所以D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像这样的音同音近通假字,在教材中还很多,如:“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故不错意也”),“惠”通“慧”(《愚公移山》中的“汝之不惠”),“距”通“拒”(《公输》中的“子墨子九距之”)等。特别指出的是,上述音同音近通假现象,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和近音。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和梳理积累,掌握通假的规律,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通假字。

(二)音变通假。即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

【例3】(2010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本题C项考查了对“拂”的理解。“拂”,读“fú”,吹拂、拂动的意思,而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则通“弼”,读“bì”,辅佐的意思。所以C项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C项。这里的“拂”是一个音变通假字,两个字声母和韵母都不一样。类似这样的还有:“还”通“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望桓侯还走”),读“xuán”;“矜”通“鳏”(《大道之行也》中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读“guān”。这种音变通假字在教材中较少,由于无明显的规律可循,掌握起来较难,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反复记忆,做到烂熟于心。

(三)形似通假。不少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非常相似,它们的差别是某个偏旁的有无或不同。

【例4】(2011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本题B项考查了对“被”的理解。第一句中的“被”通“披”,读“pī”,动词,穿的意思,是一个形似通假字,而第二句中的“被”,名词,意思是被子。这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故不能选B。

像这样的形似通假字,课文中还不少,如:“说”通“悦”(《论语十二章》中的“不亦说乎”),“女”通“汝”(《论语十二章》中的“诲女知之乎”),“纪”通“记”(《满井游记》中的“恶能无纪”)等。这些都是因为形体相似而形成的通假现象,容易给人造成混淆,所以要进行归类整理,并多训练,多运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通假字的辨别方法

(一)以声寻义,反复推敲

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音近或形似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识别,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寻义”的方法。具体做法就是,我们阅读文言文,如果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我们不妨结合上下文,用音同音近或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去理解,看是否合情合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可以断定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如2011年贺州中考语文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得”,用“获得”“得到”去理解释义,不合乎情理讲不通,用与之音同的“德”,义为“感激”,去理解释义,则合乎情理讲得通,可以断定“得”通“德”;2012年柳州中考语文卷“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用“曾经”去理解,则句意不通,用与之音同形近的“增”,义为“增加”“增强”,去理解,则句意通畅,可以断定“曾”通“增”;2013年钦州语文中考卷“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用“死亡”“逃亡”去释义,讲不通,用与之音近的“无”去释义,义为“没有”,则讲得通,可以断定“亡”通“无”;2014年崇左语文中考卷“而越人被发”(《韩非子・说林上》)中的“被”,用“被子”“覆盖”“遭受”去翻译,句意不通,用与之音近形似的“披”,义为“披散”,去翻译,则讲得通,可以断定“被”通“披”,等等。

(二)加强识记,不断积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管是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或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先弄清楚这个字通什么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加以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图,并学以致用,从而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些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和字形方面的特点不明显的,如“拂”通“弼”,“矜”通“鳏”等,这些只能靠平时识记、不断积累才能加以掌握。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5

1.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好的导入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多媒体形、声、色兼备为我们的导入设计提供了多种样式。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切入点,只要依据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特有功能,不难设计出经典导入。如《核舟记》中切入点就是核舟“神奇”,在教该课时,我制作了动画小片断,孙悟空在蟠桃会上偷吃了仙桃,不慎把一只桃核丢入人间,一衣着明朝服饰的男子拾起,精雕细刻一番。然后教师问:“你们想知道上面刻着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兴趣高涨,劲头十足,对文章斟字酌句,不放过每个细节和每个疑点,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化为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2. 超越时空阻隔,再现社会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只有深入了解背景,才能深刻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文言文距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太遥远,学生又无足够的历史知识和人生阅历,根本无法想象、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往常我们只是作一个简单的口头介绍,学生只能似懂非懂地泛泛理解。而多媒体以其广阔的材料来源渠道,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既可通过网上下载图片、资料、影视……如《桃花源记》内容固然容易理解,但其作品产生的重大意义,不易讲解,通过多媒体收集、剪辑并展示晋代内乱纷争、贫富悬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奔腾的战马,隆隆的鼓鸣,震天的厮杀声,让人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浑沌岁月;尸横遍野的战场,颓废残破的房屋,衣衫褴褛的逃亡者,让人感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灯红酒绿,笙吹筝鸣的豪宅,沿街行乞,啃食树皮的流浪者,让人感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贪富不均的残酷现实。有了如此形象生动的图片感知,情感得到初步体验。再来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描绘祥和的图景,结合教师讲解,学生不难体会到这正是当时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追求,而众多画面都可从网上影视中下载、剪辑。

3. 灵活朗读,情趣盎然 朗读训练对于分析内容、加深理解、掌握古语言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古今汉语诸多方面的差异,给朗读增添了不少难度。我们往往采用反复范读,领读的形式,但收效甚微。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展示及可控制等特征,我们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形式。

3.1 图像创设情境。生动的图画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韩愈疾书作序为主画面,辅以水印董邵南骑着瘦马,独自在荒原中慢行,朗读时配以凄楚悲怅的《二泉映月》,此形、此声、此景,易引起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和想像。

3.2 音乐渲染氛围。音乐是心声,是流淌的情感。最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可充分利用音乐感染学生,如《出师表》中,表现了诸葛亮拳拳报国之心,与对汉主刘禅殷殷关切之情,让学生在哀婉、沉郁的《三国演义》主题乐曲中朗读,能有效地表现情感,剖露赤诚之心。使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如诉衷肠。

3.3 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朗读是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开始我们放大音量让学生跟着读,熟练了,适当调低音量读,继而关闭朗读,只留下音乐背景。读得不准确处,又可灵活地放大音量,这样学生尽可放开胆量,毫无顾忌放开嗓门朗读,在不知不觉中记忆。

3.4 图文结合,形象生色。如《小石潭记》通过播放采辑到的与文章相切合的石潭风光,让学生边读文边欣赏优美风景,目观此景,如亲口所绘,情趣盎然。

4. 观图生义,促进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源泉。对文言文中的古景、往事学生难以设想,何况又有语言的阻隔。我们若能逼真生动地再现文中内容,先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搭建思维平台,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更能促进他们对内容的把握。如《三峡》中,利用多媒体下载及软件制作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湍流不息、势如奔马的江水,一泻千里、银光闪亮的瀑布,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学生在欣赏三峡旖旎神奇风光时,无形之中对文中的内容有了初步形象感知。再如《狼》,先演示flash编制的动画情节,再分节重播,并在之前显示与片断相关的句子,边观图边解析句子,实是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记忆。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6

1 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感知文言文魅力

众所周知,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是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就失去了文言文的文学魅力。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都是很有影响的。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2 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必须在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文意和作者的主旨。因此,教师要掌握好文言文教学方法。首先,教师的教学不能贪多求全。教师教学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其次,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让学生学会摘录。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3 诵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诵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不过,诵读应该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抓警句,抓关键词语来背诵。

4 拓展教材,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在疏通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后,用新用活教材,也是教师探究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个立足点和重心。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①丰富内容,点击思维。文言文短小精悍,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对教材中的空白领域进行合理的发挥创造,采取学生喜爱的形式加以表现,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②打破常规,转换思维。文言文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具有指导意义,但同现代人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差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愚公移山》中对愚公移山行为可从“环境保护”这一角度开展讨论;③古为今用,拓展思维。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掺加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④追根究底,深化思维。针对教材中选编的思想性强,对现代社会具有指导启发性的文言文,可挖掘其中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⑤偷梁换柱,活跃思维。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讲究推敲,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如模仿《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句式,写自己的生活。此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让学生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5 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