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课题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课题论文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1

在语文课堂中,一次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一次好的提问更能够充分展现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发挥最大的效果,成为了长久以来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在接触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以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对低年级课堂提问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我们该怎么问

提问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应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我们在问题的选择上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研读教材,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抓住重点和难点设疑。

我在教学《蚕姑娘》时,首先对教材做了自己的解读:这篇课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孵化、生长、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本课篇幅很长,可内容比较简单,但科学知识介绍的程度较高,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不容易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因此我以不同的教学思路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课堂伊始,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几个词的反义词。

接着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这几组反义词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与蚕姑娘的生长变化有关,这个有趣的发现,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顺利引出了第二组问题:“蚕姑娘一共变化几次?每次都是什么样的呢?想知道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_____的过程。

(1)再次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2)指名让学生用句式说一说。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吃——睡——醒——脱——变的过程。

(3)这个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表格,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蚕姑娘的生长过程以及形态变化。其实在学生这样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那么设计问题就要立足目标,提炼提问内容。

二、我们该问什么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一个问题问出去,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一时间不知道要如何拉回正题。这时,老师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式提问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层层递进式提问,就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层层剥析,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可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课文描写了岛上鸟多,人多,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在这里做了一个想象说话的设计: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你们飞到了这美丽的鸟岛上过冬,这时友好的人们也来看望你们了,这时的你会想说些什么呢?对于我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此起彼伏的鸟叫,孩子们学着各种鸟类的叫声,以此来回答我的问题。课后我对课堂进行了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他们对于我的提问的理解就是老师问的鸟类说什么话。在他们的认知中,鸟就是动物呀,它们的语言不就是经常听到的好听的叫声吗?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重新做了调整,改变了我的提问方式。我将原来的问题设计为三个梯度提问:(l)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看到人们来到你们身边,给你们喂食,与你们打招呼,听着你们唱着好听的歌儿,你的心情怎么样?(2)早晨的鸟岛,太阳刚刚升起来,你在天空中,海面上展翅飞翔,海风轻轻拂过你的羽毛,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呢?(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你想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提问,首先,清晰地为学生定好了思考的方向,老师要求体会的是小鸟的心情。其次,明确提示学生思考的内容: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的感受是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把所思所想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这次提问收到了超出预计的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让学生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可见,教学的艺术全在于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牛作答。

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这时设计提问的时候就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层层递进式设计,让问题由简到难,努力让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个个都有回答的积极性。

三、我们该什么时候问

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多种提问方式,如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

其中,应用性提问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知识比较浅薄,应用性提问就有难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时机提出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教学中,只有在适合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效果才最好。

我在教学《孑L繁森》一文时,在学生读到“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这一句时,我提问:“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繁森?”有学生马上回答:“孔繁森不讲道理,不注意健康!”课后我进行反思,究其原因是,课文所描写的时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中很少有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学生的认知中,不听医生的话就是不应该的。因此,在渎到孔繁森这样的行为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表示非常的反感与不赞同。

《孔繁森》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孔繁森把灾区人民放在第一位,感受孑L繁森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文中描述他不顾身体安危也要献血也是为从侧面烘托他“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品质。事后,我同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整。将问题放到了理解他资助藏区孤儿上学之后。此时学生对他不顾身体也要卖血的理解就不会是浮于表面地觉得他不注意健康,而是进一步地感受到孔繁森地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指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此时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提问安排在独立学习并充分交流之后,让学生真正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纵观课堂,把握提问时机。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2

1.1改善情绪

通过人们的情绪状态,能够判定体育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情绪状态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体验。健康、稳定的情绪,有助于促使人们对现实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能够减轻人们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调节人的心理情绪,消除人们的情绪障碍,减缓或是治疗某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有规律从事中等强度的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情绪。

1.2提高智力

智力水平是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重要保证,体育的学习与认知活动一样,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观察等综合认知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促使大脑获取充分的氧气,快速恢复大脑意识。开展良好的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可靠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般人而言,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较小,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比较大,并且潜力无限,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以及意志融合在一起,通过进行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格活泼、降低疲劳等。

1.3协调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这些人活得比较开心;而对于人际关系不好的人而言,经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失去了生活乐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因为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并且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和交流,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克服孤僻的性格,忘记烦恼和痛苦,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与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的社会需要更加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和协作,克服寂寞和孤独感,从而培养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2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2.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的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体育活动,加强在学生中的体育教育的宣传,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需要设置专门管理人员,面对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组织教学以及各项体育工作。将大学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的终身受益有机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受益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2.2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虽然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时,应该着重突“以强身、健康、育人”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训练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和新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体育能力。

2.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进行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比如,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以及设疑法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习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以及实践性等显著特征。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课外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喜欢的健身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的限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总结语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3、问题具有开放性。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4

摘要:在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易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业内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却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切实可行的新方向;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行就尤显必要。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

一、情感交流,让学生带着深情学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他们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仔细品味语言,进而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趣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是进行激情教学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入者,只有教师真正被文章感动时,学生才可能受其感染,真正进入到作品中,与作品同呼吸共命运。在讲解文章时,教师首先要发白内心地去欣赏文章,努力挖掘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脉络,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富有激情的讲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略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高尚情感,让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进行情感体验。

二、借助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两方面的要义:一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融汇整合,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让自觉能力成为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基础呢?结合新教材、新课标和教学实践的点滴所得,笔者利用“‘学案’培训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所说的“学案”,就是学习者独立自主地探究完成学习的方案。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推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语文教学特点,关注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和个性学习需求,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尽一切可能去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与积极进取精神,大力推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要理解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努力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把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要积极开展有效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倡导各组员间的互帮互助,以保证教学活动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在课堂上,小学生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快速教课对于小学生们而言,绝对是不实际的。按照教学目标硬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在这方面小学教师应该制定独有的教学计划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教师在这些备选中调出侧重点,然后针对不同的课文来进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先不告诉学生们要讲解哪一课,而是先问学生们是否有迟到的经历?迟到对不对?怎样才能避免迟到?给予学生们几分钟的时间去回答与思考,然后教师再引入正题,讲解这篇课文。在课文讲解结束以后,学生们自然知道了教师问的那些问题,并且在这篇课文中学到了生活中的道理。就是说,教师以教育为目的进行授课,就是在开始的时候,先引入一个话题,让学生们以这个话题为主线进行学习,这样教学目的性明确,效果好,课堂效率也高。

五、带动学生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从小学生自身的情况考虑带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们不配合不学习,结果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外,学生的积极配合,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有效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把古板的语文教学生动化,在讲解景色描写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让学生们亲自去观察再如写作文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观察.让学生们多去接触实际。而避免空想。一些教师采用出游的方式,让学生们去接触自然,然后再进行写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有东西可以写,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语文学习也是非常有趣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有效教学也得以提高。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新型教学技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注重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等技术优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形象、富有感知的形象世界,促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多媒体教学不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资料,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因此,多媒体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器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潜能,将其融人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几张与诗中意境相符的画面,展示出“霜满天”、“寒山寺”、“江枫渔火”等景物,将诗中的抽象场景变为形象、具体的实物。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轻松地进入诗歌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感悟,为进一步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在短时间内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引导”与“放手”相结合的原则,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持久”“稳定”的学习习惯,以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5

一、提高问题的质量

1.明确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是立足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的。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每一次的提问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迅速掌握新知识,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2.强化提问的作用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不具备启发性的提问属于低效的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容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学生通过独立地分析和探究,从而得到思维和智力的训练。

3.增加提问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每节课的提问都是平淡无奇、老生常谈的,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该尽量使提问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受到问题情趣的吸引,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和求解,在愉悦中进行学习。

4.难易度合适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难易度合适的问题,尽量将问题设置在新旧知识发展、衔接的阶段,避免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或问题太难,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提问的契机

课堂中的提问要找准契机,也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只有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的提问,才会收获最佳的效果。提问的最佳契机,不仅需要教师准确地捕捉和掌握,也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发和创设。通常的问题设置时机为:

1.在导入处设问

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2.在重点处设问

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它是教学目标的核心部分,学生只有围绕这个重点展开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重点处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并促进整堂课学习知识的掌握。

3.在难点处设问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地觉得难学或学不好,这可能会影响学生下面的学习进展,而此处的问题设置,不仅能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攻破自身的思维障碍,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激励性的评价

提问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回答情况,以技巧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评价的常用方式有:复述学生的回答内容,表示予以确认;强调学生的观点,突出表达的意思;针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而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加深理解;补充学生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回答的内容。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也可单纯地表扬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自信和勇气,更愿意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性质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19-02

问题是知识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更没有创造。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可以认为:问题性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开始,而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状态问题,问题意识是人体的本能。即创造是人的本能。

问题是一个人的灵魂,知识是可以弥补的而头脑中问题是不可移植的。因为问题总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一些特定现象辅以认真观察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稍纵即逝!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问题意识是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生活的同时,要更好地使学生发展自已,完善自已,这样才能面向未来!

一、问题性质

一般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无需推理、思考、印证的问答或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假分数?”、“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另一类是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概念经过计算,推理以及周密的思考这样的主观努力才能完成的。它具有逻辑性、复杂性、合理性。它是学生成熟思考才能得出合理结论的问题,是一种思维体操,是通过问题使知识得以升华的集中体现。从教育实践看来,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太少(几乎是没有)。这种事实性问题无须思考、思维,更不需要时间。如果问题一多,课堂看似人人参与,热火朝天,但都机械地一、一应对(即对号入座)问答,势必会造成学生认为原来数学也要死记硬记!实在无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无益于现代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是问题性教学,要在课堂上增加学生逻辑思维力度,这才是问题性教学的指向。

问题的结构和设定,对教师可以说是一个素质的体现,一个构思巧妙的问题,往往对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妙不可言的!

二、实施问题性教学的原则

问题性教学是培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成功地实施问题性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设置的问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一般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1、主体性原则

问题性教学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铺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主题上来的目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会完全按照教师设定的轨迹进行。教师要求依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时的灵活多变地调整与修改原方案。即整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随学生而变!

问题设置的难度控制是问题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启而不发”。问题太易,导致课堂过于热闹,这种设置学生没有进入思维状态,故而教师应准备有梯度问题方案。在难度过大时,可在两问题中间插入一个铺垫式的问题,使学生的感觉难度下降;在问题太容易时,可以跳过一些问题,或转换问题的切入角度,使问题的呈现方式更加隐蔽,增加思维力度,启迪学生思维。

2、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是在课堂上,选择最佳时刻提出问题,要营造最佳情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架设最好的思维桥梁,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且准备足够的时间,让同学思考,这样才不会是形式上问题,学生这个主体才能最大限度扬其长,能使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最佳状态,课堂也非常活跃,学生的思路也很开阔。

综上述,问题性教学要遵循一定原则,在这一基础上,在问题的设计还要做到:

1、问题由浅入深的设置合理的台阶

不能“抽掉”几级台阶,而让学生“平步青云”,这样不利于吸引同学,不利于点思维的火花,不利于“收拢”学生的心。而问题没有台阶性而“平铺”直叙,则不利于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问题设置应该是由浅入深。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拓展。为在多变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最好同时设计有梯度的数套提问方案,随时准备应付多变的课堂教学。

2、问题的切入点或角度要准确

提问的关键及重点是:设问要能引起同学们足够的注意力,使得思维与问题“碰撞出火花”。学生经由思考与讨论,寻找形式多样的(或最佳的)解题思路。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提问题之前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不然学生会因为不具备思维的全景信息而茫然。

即:问题的角度与切入点要准确。例二前的铺垫题,给同学们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这样目标明确,准确的切入角度使得问题更加清晰。

问题性教学的实施,首先是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必须做到精讲多思,为同学们减负!教师必须要有教学民主观,现代意义的学生观,以及素质教育观。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毫不拘泥的尊重学生的思维,否则,问题性教学是可想而知的了……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与载体都是学生。因而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这才是现代教育的主流!真正的问题性教学能制造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