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学生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1

高校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将对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者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渐增多。

(一)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深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事务类的管理较为重视,对育人、服务类的管理则表现的相对来说较为轻视,这与现代学生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不符的。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学生管理理念在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应用的较为广泛,这些高校中的学生管理者认为自身才是管理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以自身为主。在整个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都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管理,管理者只是以训导的方式,简单地告诫学生哪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且采取以惩罚为主的管理手段机械地依照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与平等沟通、交流相反的,以灌输、训导为主的命令式的学生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凝聚力的增强受到了影响。

(二)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学生赖以习惯的生活、学习方式。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网络更像是一把亦正亦邪的双刃剑,在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辟新的途径的同时,也迫使其不得不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近年来,网络在社会中的快速化发展以及普及,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虽然包含一些有益的信息,但同时也不乏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这些不良信息在思维上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无形之中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虚拟网络随意散发不良信息,使得大学生在被污染的思想教育环境中难以辨别是非,甚至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溺在网络的世界中难以自拔,为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管理队伍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学生规模逐渐扩大,但与此形成矛盾的现实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极为匮乏,难以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对于当今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最基层的人员,辅导员人数的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使工作难度加大,这使得本就工作紧张的辅导员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顾及每一位学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职业认同感,不安于本职工作,这使得学生管理队伍难以稳定下来。此外,就高校大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来说也表现的参差不齐,虽说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毕业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但真正受到过专业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的人却极少。学生管理队伍实际经验的不足,专业化进修以及培训机会的缺乏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管理,增强学生凝聚力的主要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

为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使学生的凝聚力得以增强,首先就必须从管理理念上做起,在管理工作中树立现代化的学生管理理念,这样既能够通过强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培养,又能够帮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学校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具体来说,更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首先就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对学生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识,以使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学生能够以一个自觉、自愿的姿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与学生融为一体,提高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化,使学生对自我的激励、服务、管理、教育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其次,管理理念的更新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对学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即对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活动的行为进行鼓励,不以单一、死板的管理制度去限制学生,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二)强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强化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基础性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推进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善人员的保障、激励机制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学生管理人员向着更高的职业资格方向努力,以使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的职业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强化培训制度,在上岗之前通过对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培训,使学生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成效得到提高。再次,全面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根据,鼓励学生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展开对相关管理课题的研究,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最后,要努力为学生管理人员提升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在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学生管理等领域有所发展和提升。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实行进一步的完善,以使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得以稳固,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长远化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长远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总体来说,只有为学生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有效支持,才能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facing a number of challenges, so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new situation is urgent. Student management is more complex, so the multi-perspective thought is needed. As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The instru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ust understand this and consciously persist in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and student management in teaching.

关键词: 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能

Key words: student manage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ers' rol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92-02

0引言

对于任何社会而言,大学生都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和未来希望所在。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任务任重道远。对中国而言,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整个国家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学生问题,同时大学生又具有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却仍沿袭传统模式。探讨适应时展需要的学生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大学生管理是大学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指面向大学生的管理,其涵盖的主要内容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学习辅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1]必须看到,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非主流的、多元的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民主观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说来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给大学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具体讲,当前大学生管理面临以下挑战:

1.1 经济体制改革给学生管理体制提出新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其他方方面面的体制与其相适应。然而,我国的学生管理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比如,部分学生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分配制度正转变为自主择业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创新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

1.2 信息化给传统学生管理体制带来新问题目前互联网给学生的影响可能会超过许多人的想象,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网上部分不健康、虚假信息,对大学生来讲难以判别和低御,还有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耽误学业。

1.3 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面向世界。全球化同样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又不可避免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2.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自觉坚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统一,把思想道德素质与学习科学文化素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转变学习风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智力开发,从而促使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看出,大学生管理的许多具体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是高度重合的,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尤其是法治教育等。法治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两大内容之一,这与当前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要求相匹配。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也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特殊气质。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引导者,许多学生把思政老师作为良师益友。由他们通过思政课教学传达出学生管理的规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教师身份的认识,要树立教师与学生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意识,树立“大学生工作”的观念。工作中不仅要以教学为中心,更要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把握好教学工作。要善于发掘课程中的学生管理资源,并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

2.2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遵循法治原则,实现学生管理理念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学生管理目标从效率稳定向效益创新转变,学生管理依据从“管理法”向“控权法”转变。学生管理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是法治思想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在此过程中,通过高校的法治精神、规则和行为方式,体现高校制度文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高校法治是高校自治的根本促进和保障,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生产知识和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的体现。长期以来,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校园规则是义务本位的“管理法”,学生处于承担义务的从属地位。近年来,尽管诸多高校对学生管理规则进行全面修订,正在积极向依法治校努力,但是总体而言,与法治社会要求的学生管理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行改进。

2.3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在工作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对学生富有热爱的情感,要会创设情感环境,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这既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传统上,高校采取的是行政型的管理模式,教师辅导员处于管理者高度,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对立情绪严重,管理实效欠缺。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能锻炼能力,又能起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作用,可谓事半功倍。

2.4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高效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高校人才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才,而且也包括好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学生管理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面对新形势,学生管理人才队伍需要走专业化道路。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要建立数量相当的管理人员队伍,使之在人员上适应规模扩大后的管理工作需要;还要注意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3]这支队伍要专研学生管理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这就要求高校要真正重视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时术华等.法律视野下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34-35.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模式单调

现在,社会上很多的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太单调,没有丰富形式,这既没有妥善的结合现在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和个性特点,在实际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时候,又会被现在的应试思想所影响,产生一些不合适的规定规范。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上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如果高校不能引起对管理模式的重视,不能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的创新,那么就会对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

(二)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很多挑战

现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这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的挑战。从学生的层面看,通过互联网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课余时间,变得多姿多彩,拓宽大学生的眼界视野,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但是,网络是具有隐秘性的,这种特点会让一些素质低下的人在网络中散播不良的信息,对学生造成影响,进而阻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三)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

在很多的高校,有一些学生可能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在实践操作上能力很高,社交能力很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的教师都是依靠成绩去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很容易偏爱学习成绩好的人,并不重视那些实践能力好成绩不是很理想的人。

(四)学校风气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

有部分高校是提倡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对这个自主的度把握的不是很好,在平时上完课后没有及时的去复习,去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反而去上网或者在宿舍玩手机等,教师在完成书本上的知识讲授后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注重去深入学习。尤其是在考试方面,教师可能只选择考试的重点内容讲述,然后让学生背,并不重视学生的思考培养,这样的学校氛围和环境,就会使得学生懒惰,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一)改变学校的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如果高校要想提高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师就需要梳理一种意识,即为自身服务。不管是在平时正常教学课程中,还是在学生空闲娱乐时间中,相关学校工作人员都要尽量给学生一些去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动手时间能力和工作能力能够获得一定水平的提高。另外,教育者在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既要在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许多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从而能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有信心去适应未来的可能面临的种种情况。

(二)对学生加强网络形式教育

在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对学生加强网络使用教育。近几年来,我们时常能通过新闻报道和网络,知道很多关于网络犯罪的现象,因为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不能正确的辨别,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指导他们怎样合理的使用网络,这是教育者的责任。首先,高校可以开设和网络和网络道德法律法规有关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相关知识,能够树立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育者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通过案例去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能够进行自我保护。最后,对于校园网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改善优化,根据社会上的问题去网络进行检查,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发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散播谣言、传播黄、暴力信息等,要对此进行妥善处理,可以通过司法部门对于有不良行为的人严肃处理。

(三)建立学分制度管理学生

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开始进行建立学分制度去加强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学分制度可以很好的整合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料,能够让学校的信息资料使用率提高,发挥自身价值,还能提升现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其次,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课堂的主体已经转换为学生,如果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对选修课程进行开发,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愿意主动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最后,针对那些成绩良好并且满足毕业标准的学生,高校可以为他们争取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和当地一些优秀的公司进行合作,给大学生提供好的实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获得提高,不断进行经验积累。

结语

总而言之,需要有效的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注重因材施教。现在,社会要求高等教育进行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趋势,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我们需要重视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能够有效的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创新性探究。

参考文献:

[1]徐坤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4

【关键词】泛安全;学生管理;挑战;模式

一、“泛安全”理念

“泛安全”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外交领域,是基于国家安全威胁日趋复杂和不确定而提出的;随着安全威胁表现出多样化、不对称、多领域、全方位和不确定等特点[1],由于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网络不确定性的增强、衍生的安全威胁增多,单一的和局部的安全防护已经无法保证网络安全,“泛安全”概念被用来分析和解决当前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相对于传统安全,“泛安全”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它并不是定义一种新发现的安全威胁,而是基于环境日趋复杂多元,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综合、全面且动态地考虑安全问题。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的特性,可以将“泛安全”式学生管理定义为:考虑学生管理效果的多元影响因素体系,以管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特质安全为中心,全面、系统、动态地对管理对象进行安全管理与监控,实现高校学生隐患致因可控的管理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泛安全”理念在大学生安全行为管理和校园安全建设中,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必然会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较好借鉴。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所特定高校来说,这种传统安全观上所提及的危害,如学生意外事故、打架斗殴事件等并不是持续发生的,而学生所处环境中众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其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学生安全事故的表现形式也趋多样。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学生安全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导致了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致因更加分散和多元,体现了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多致因和多关联性。

1.管理对象趋于个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步入高校后往往给人以张扬、随性的感觉,而且不同个体因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的不同,对接受能力和生活理念也不同。孔子最早倡导“因材施教”,到了近代也以松树和牡丹做比,形象地指出要针对学生自身情况,适应调整教育方式,但目前“填鸭式”灌输教育还比较常见,这种“批量生产”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拉埃丁和斯泰来的研究显示,学生是能够主动认识到自身学习风格和差异的,当二者出现不匹配时,学习效果反而比匹配时更好。这种学习的自适性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直接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减少甚至抹杀学生间的差异。这种个性化趋势需要引起足够的正视,这是还原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社会培养多元人才的必由之路。

2.管理环境日趋复杂

高校的管理环境可以理解为所有影响学校管理的内外条件和因素,包括内部一切资源与设施以及外部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高校管理环境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工作效率[2],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安全管理活动也随之变得多元而复杂起来。首先,这种复杂性来自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因为缺少宏观安全管理的社会实践经验,成为许多不法分子的目标。大学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断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要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其次,变动的环境引发校园文化及其内部师生价值观产生变化,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并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而学生为了在校内或工作中取得竞争优势,也会进行相应改变。只有对复杂的校园环境实现能动管理,满足师生自我实现的要求,才能实现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对高校各条件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完成高校学生管理的变革与进步。

3.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

时代不断进步,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大学必须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改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相对落后的局面。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情况是,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是由专科或职业院校升级、发展而来,在管理体制和水平上距离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反映在人才观念上就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核心内容的重要意义,缺乏强有力的人才竞争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3];反映在激励体制方面,学生的有效激励措施为数不多,且沿用已久,缺乏根据社会发展做出的必要调整,监督缺失使得管理机制未对学生形成有效且持续的约束力。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扭转目前高校缺乏创新性的重要保证,具有先导性与基础性的特点。没有管理机制的创新,单纯谈高校教学或科研方面的创新只是无源之水,并缺乏可续性。

三、“泛安全”理念下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根据以上“泛安全”的定义,所谓以“泛安全”理念指导学生管理,并不是认定一种全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威胁,也不是发现或提出一套安全隐患识别方法,而是要求学校管理者破除之前学生“安全”概念的藩篱,从更广泛、更复杂的角度认识到管理边界内外日趋多元和复杂的安全环境,这种新的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建立学生管理“泛化”网络

在“泛安全”领导小组组织下,深入挖掘分析“泛安全”多种影响因素,将普通意义上的安全概念“外推”,可将传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归为“未泛化因子”,而将目前引发高校面临的不良行为或事件的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刺激”称为“已经泛化因子”。在初始阶段,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把握,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完全泛化”。有必要采取广泛的学生意见征集,对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逐步建立有效协同机制,形成网状多元化管理。管理机制缺乏创新一直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之一,而目前高校各部门管理僵化,虽各司其职却在关键政策制定上步调缺乏一致性与协调性。因而要在专家座谈基础上,保证已经泛化因子的评定标准必须一致,使其认定满足有效性。对相同对象进行处理时尽力避免各部门协调管理的“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即保证协调性[4]。对已经泛化因子建立数据库,以密切关注其动态信息。最终建立一套横向宽领域多部门合作、纵向深层次扩展现有管理机制的综合“泛化”网络。

2.学生行为信息“大数据”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愈发变得快捷有效,高校也有能力获取学生行为信息的“大数据”,相对于传统数据处理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信息的特点,大数据更能挖掘单个学生个体的表现。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利用大数据发现技术分析高校学生互联网行为数据,发现用户的异常行为,从而确定课程以及教材改进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心理精神状态以及学习状态等。大数据分析得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计结果,而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得其中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获得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就业取向等众多行为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能通过传统数据分析获得。虽然各个大学之间规模、机构不同,具体管理情况更是差别巨大,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共性很多,可以适时地建立科学管理共享机制,确保校际的“信息共享,区别管理”,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安全管理。

3.学生管理的动态化

实现学生管理动态化是建设智慧型校园、促进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要提高高校管理中的适应性、改进管理机制,避免出现过于僵化的现象,有必要利用现代化工具,实时监控学生动态,建立覆盖全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现网络化管理,这也有利于校方与家长方面及时保持沟通联系[5]。但动态化管理转换不善可能会引起现有机制的错乱,因而必须要在充分调研与掌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与现有的管理机制完美结合起来,完成动态化管理有效衔接。其次,通过对内外部环境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并借助开放型设计的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学生动态管理,该系统要能随管理体制或标准的变化而变化但又不失规范化,并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如今高校的安全形势应对可归结为“内紧外松”的,这应该是利于广泛寻找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的,进而对监控问题设立警戒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银芹.中国面临的”泛安全”威胁与超限外交选择[EB/OL]./yzsfvazcizbuvxq/item/36beef642838a70ba1cf0f87.2010-02-08.

[2]唐碧华,姚远,朱渊.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意义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45-47.

[3]李晨,杨薇薇,丁义浩.人才培养机制与大型现代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4.04(04):64-67.

[4]乔国通,张宏,衡连伟.行为安全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86-88.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5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在读学生步入“90后”时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或者社会教育的缺失,作为年龄上达到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心智与行为却常表现不够理性等“成年未成熟”的矛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孩子”那么你就是“保姆”,一旦把学生当成是“小学生”那么你就是“小学班主任”。我们在管理中应该更多地去强调成年人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让每一位学生对成年人有清晰的认定,作为未真正踏入社会上的成年人,必须在校园学会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与履行成年人对自己、别人负责的义务。同时,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切实地把握学生的不成熟性,有针对性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让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成本”以促使学生对责任的“成人”。

2“法治”理念

我们的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有所缺失,人文课程中除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于法律知识普及不足,此不利于培养学生法制精神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权益的意识。一方面,我们应当在校园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加强对学生法制知识与法制精神的培养,增进学生树立用法律武器正当维权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出“契约”精神,学生个体作为校园学习生活的最小的组成部分,学生交学费、“新生报到注册”等履行入学手续后就已经和学校签订了“合同”,即学校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安全的保证与便利、良好的教学质量、良好的学习校风等内容;学生享受学校提供权利的同时,那就理所当然履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的稳定、积极参与学校包括学风建设、考风管理、宿舍区管理等校纪校规的管理、积极参加学校为丰富校园文化而开展倡导的文化科技活动等。其中可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注重法治意识培养与法治技术的运用:如在心理咨询方面,从学生提出咨询书面申请到风险评估、与咨询师签署合同、接受咨询服务等都有明确的程序规定,且必须按程序规定严格执行,心理咨询师还享有专门的风险保险金,其目的在于防止咨询风险而承担民事赔偿的不利后果。

3“服务”理念

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学者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公共管理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掌舵”,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或者直接管理对象提供的更多应当是服务,要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有利条件,而不是用“条框”去制约,甚至是“掌舵”学生的命运和发展道路。学生在承担学费与学习成本的同时,必然会要求学校给其提供有关学习和生活的服务,学校每一个行政部门都有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提供良好质量的服务。而在众多服务之中,后勤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事务管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则为重中之重。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直接管理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间学校都必须定位好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明确划分好其工作职责,区分好“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不同,如果简单地一味要求辅导员对所有学生事务工作的承担和付出,那么辅导员将会被学生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单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是学生产生对辅导员的依赖和不利于学生自主管理、不利于学生自主成长的源头。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学说也指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他们更重要的是‘公民’”。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定义为“消费者”,更加不能助长学生滋生“消费者”的心态。学校收了学生交付的学费,理所应当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但此种关系不是市场上纯粹的买卖关系。学生首先是“接受教育的社会公民”,但由于其经济的不独立其一般情况学费由其家长支付,家长才是教育中的“最终消费者”,学校必须对家长服务。从这一点来看,学校的管理必须更多地考虑家长的反馈意见、塑造与家长顺畅沟通的渠道,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4“非全才”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6

高校作为集知识、应用和创新于一体的人才高地,也是进行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高校运用知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高校的知识管理是指将对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核心的目标是知识共享,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课题。那么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

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知识共享内涵,集合本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实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某些个体或某些部门将自身拥有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交流方式转变为本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且进行分享的过程。在实践中,知识共享通常按照这一过程进行的: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运用某种方式并通过某种途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向接收者传递,然后所传递的知识被接收者接受。经过多为学者对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传递两个过程。高校知识共享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方式分享给组织其他成员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职工间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第二层次是个人与学校间知识的流动。三是实现大学生对所共享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呈现出主体二重性、成本复杂性、内容衰减性、知识增值性、效果不定性等特征。但不论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是确保高校核心竞争力螺旋上升的有力保证。

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中所包括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障碍、心理障碍、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知识共享风险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等因素。

(2)影响知识共享对象的主要是某些隐性知识收集、储存并传播共享给别的个体的难度较大,正是这些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的共享困难,容易造成知识垄断。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产权界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共享。

(3)知识共享手段受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差等影响。

(4)此外,某些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的有效性差以及制度管理陈旧等都会对知识共享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较多,涉及到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在实践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间必须有充分的信,这样才能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公开的经验交流。三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四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加强知识共享

一是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管理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管理中知识管理观念,结合实践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管理措施,从而科学开展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二是理性分析对待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高校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认清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的因素,理性分析对待,科学认识知识共享,并将共享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