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景观设计;人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与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图书馆相应的功能也随之增加。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播场所,更是提供文化传播的平台以及对一些古籍的收藏、整理和研究的场所。还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一本教科书不仅仅是一个硬质的书籍文化的传播,也有空间的文化过渡。作为特殊文化景观的图书馆景观空间设计,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校园图书馆应该具有文化艺术气息。景观设计和改造在硬件设施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设计图书馆的景观上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1设计原则
功能分区原则。一般图书馆周边的环境都会分休闲区、阅读区、散步区、娱乐区、种植区。在每个区域都有对应的景观节点。学生无论是在室内图书馆还是室外的图书馆,都能感受到学与乐。和谐原则。图书馆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它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考虑周边建筑是否与之融合,在协调中保有自己的特色。独特风格原则。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结合图书馆周边人文进行景观设计,设计出独具风格的图书馆景观。实用原则。好的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鲁迅说过:“美的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不见得美了。”图书馆的景观能起到心情调节作用,室内和室外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坐在室内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观看到外面的景观。的景观影响着内部空间。在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空间的大小,细部材质的质感和色彩衔接等都影响使用者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考量。艺术性原则。优秀的建筑堪称“凝固的音乐”,而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堪称“跳跃的五线谱”。图书馆景观在满足其功能基础上,也要有更高的艺术造诣,带给人以美感,做到构图美,以点、线、面的形式展现在平面构图上,在小品构筑物上以图书馆的文化元素作为一个向导进行异变,进行对比。主色调上减免刺激色彩,营造安静、雅致的空间氛围。在创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的延续与转化,要做到协调,局部美要服从整体美。
2设计目标
休憩目标。可结合校文化历史设计一个特色休闲地。考虑到休息地的绿荫遮日,周边必定是绿色植物密集地,以打造一个隐蔽、安静的可供休息的地方。文化传播目标。突出文化,间接地传播校文化。然而如何在景观中传递文化呢?在学校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历史可以将景观小品,如人物雕塑、特色文化墙等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硬件设施。学生在步行时,可一边散步一边了解校文化历史。生态目标。图书馆是学生聚集的地方,环保与绿化尤为重要,绿化覆盖率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地。适当的绿化面积,可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与生活中的烦恼。绿化可以带给人好心情,使人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与风、光、土、动物等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教育目标。在景观设计中文化阐释尤为重要,学校的雕塑、景观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进而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巨大。突出主题的目标。图书馆景观是为学生服务的,可以运用景观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交流的环境。图书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是知识的结晶,是众多学子增长知识的聚集地。景观设计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打造舒适、宜人的环境,突出主题。
3文化特性
环境育人化。图书馆环境也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重在育人。环境情景化。在小品设计方面,树池、座椅、路灯的设置体现着图书馆的亲和力,使学生、教师找到归属感。动感艺术化。景观设计、绿化配置、铺砖设计、文化墙设计以及喷泉流水等都呈现出动态的艺术性。
4图书馆景观的特点
图书馆主要是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组成的,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摆脱图书馆是学习场所的想法,而忽略了学生们的娱乐、交流等多样性需求。建造图书馆周边景观有五个关键要素:第一要素是与自然共存。与自然共存不仅仅是绿色植被的增减,而是让学生们与大自然的风光、大自然的水、大自然的土壤、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使莘莘学子得到良好的体验。第二要素是人文化的场景。每个区域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发挥出区域功能,图书馆中的娱乐区不是游乐场所,必须保持安静,所以设施设备也要多做选择,营造舒适安静的氛围,可以建一个水景观,在小水池里养几条小鱼,学子们可以在这里与水亲密接触。景观的陈设是校园人文素质的表现。第三要素是小品设计。小品设计要将校文化历史元素及艺术元素相结合。精心设计小品,在满足小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之余,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第四要素是图书馆景观道路设计。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道路作为生活领域的一部分,可依据图书馆的地形地貌来呈现一个视野开阔、移步换景的效果。道路景观也有动态与静态之分。两侧建筑和绿化可作为衡量一个步行道路的空间尺寸,道路的设计也具有导向作用,可引导学生通往某些地方。第五要素是图书馆的绿化。绿化是提高图书馆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绿化包括观赏的绿化、吸尘的绿化,还有空间过渡的绿化。可利用绿化的色彩、形状、品种创造不同的场景,营造不同的环境。
5图书馆景观设计过程分析
第一,基地分析。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艺术气息。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景观都停留在表面设计上,像快餐一样,缺乏营养,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出现了缺乏文化内涵,艺术氛围不浓,交流场景缺失等问题。图书馆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所以要重视它的景观设计。第二,概念的演变。艺术设计的元素来源于对物体的解剖,对事物的提炼。而对于图书馆的装饰或是书籍装帧,或是建筑造型,都要依托历史。在对元素的提炼中进一步的构思场景作用。第三,对项目需求、项目功能、项目策略、项目风格的定位。解剖基地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景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对于比较传统的图书馆来说是个挑战更是个机遇。在设计中融入科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四,人性化的景观,恰到好处的空间效益,量身定做的尺寸硬件。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必须做到精细,不仅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还要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人们得到人文关怀,放松身心。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改变着生活。
作者:林晓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2
在对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生态居住区不仅要满足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以及太阳能资源的运用,而且还要保证建筑材料对人体无害、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要遵循生态原则。即要求各项工程在施工时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最大程度地遵循自然条件下控制好人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可以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理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设计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当地条件,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量,这样即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得到天然的景观。与人工修饰的景观比起来,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佳。此外,在选择种植植被时也应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土壤需要。由于不同地方气候条件以及地域特色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出不同的预备方案。例如,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较大,因此绿化设计就要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而夏季则应考虑通风,遮阴和降温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环境;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以及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园林的设计是贴近人们需求的,因此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从居民角度出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被居民真心接受,才能使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充满动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取决于建筑的特色,要与建筑相符。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周围景观设计要更加贴近自然;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周围的景观要偏向于古朴;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建筑周围的环境也要赶得上潮流。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有机的结合。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够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对于一些玩耍健身的场所声音较大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可以安排在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较近的地方,有利于净化空气,放松心情。最后,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层次感会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美好,空间的人性化,愿意在这里驻足。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除了依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通过乔木、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的小区景观园林设计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地步,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在紧张的工作过后,人们总是会把更多的休暇时间花费在居住小区内的休闲活动上。而园区中的绿色植物是能够满足人们眼球享受的途径之一,但是仅仅停留在视觉享受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园林的植物设计方面,多添加一些创新元素。例如芳香园林植物的应用,不仅可以增添自然色彩,还可以从气息上给人一种享受的滋味。目前,我国根据植物的生长条件需求,采用最多的是梅花以及桂花,种类有限。这也提醒着我国专业人员能够更好地推出更多的适宜品种来做实验设计。
3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3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4
关 键 词:大学校园 校园景观 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的“园”字本身便包含有花园之意。校园景观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景观却是我们很少单独作为重要的一项拿出来进行讨论的。无论是在设计任务书还是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校园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初步绿化规划分析和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或室外家具的修修补补。
其实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和学生活动功能密切相关,是校园整体设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和规划以及校园建筑一样,需要设计师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认真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校园景观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景观设计直接贡献于校园环境质素的提高。很多老校区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新校区所无法比拟的参天大树。在当前的校园设计中,多有出现的问题是:建筑优先,绿化填充;点线面简单结合,对外部空间贡献不够;植物物种选择求贵不求系统、有效等。鉴于校园景观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目前设计中的误区,因而校园景观的研究值得作为一个专题并结合整体设计的其他方面来探讨。
1.校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是在规划伊始就应该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时候,它甚至成为规划布局形式的构思来源。其次,景观设计又相对于规划设计。规划虽然确定了建筑物布局,也就确定了大的外部空间形态,但是对外部空间的二次围合、对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室外家具等的详细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三,景观设计对规划而言,有相对滞后性,它应该在规划确定后,与建筑设计同时或在其之后进行。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相对于规划而言,都进入了相对具象和细部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直接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形体勾画蓝图,而景观设计则涵盖了从空间、造景、植栽到地面铺装乃至照明设计的细节。而建筑体形和总图方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边界、空间的范围。同时,景观又分为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两种,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关系。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舞台,景观为建筑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其次,景观与建筑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景观与建筑考虑的具体设计对象不同。建筑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立体的形体构成,而景观主要考虑外部空间的完善和以园艺为主的视觉及功能效果。当然,二者也有同一性,那就是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都要以使用功能和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
1.3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校园形态设计确定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抽象原则,而校园景观设计将校园形态设计具体化了。因为校园形态设计主要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出现,它确定的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物的体形关系,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即使有量化的指标,也只是作为原则性的参考。而景观设计,是以形态设计导则为依据进行的具体设计,校园通过这样的具体设计进行施工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之后是校园形态设计,在遵循校园规划并在校园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平行的关系。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2.1.1.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前所述,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向,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启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
2.1.2.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就拿大学生每天上课6个小时计,8个小时睡觉,4个小时吃饭以及生活琐事,还有6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其中,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室外晨读、散步、室外社团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分量。即,大学生无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还是参与室外文化活动,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
2.1.3.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果对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从私密到公共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宿舍(2-8个学生共有)——教室(20-200个学生共有)——户外空间(全部学生共有),呈现由私密到公共的不同性质。事实上,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相遇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公共场合下的自然发生的接触,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三言两语的对话、与邻座的简短交谈、在公共汽车上与小朋友拉家常、观看别人工作以及向人们问询等。以这类简单的层次为起点,接触就可以与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别的层次。而相聚在同一空间是这些接触的必要前提。”作为全校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2.1.4.为校园环境提供活动的内容,是促进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富于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濒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根据环境的主题和活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灵感源泉。
2.2创造生态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根据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校园建筑容积率在0.5左右,而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一般在1以上,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对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的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2.3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由于校园景观含有固定性和生长性景观两方面的内容,故此成为校园整体设计中唯一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指广场、室外家具、空间围合等固定的、不随时间因素而改变的部分;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因素指植物、花木等随着时间生长和随着四季呈现不同状态和景色的部分。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各有特色的景观。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花木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树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有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2.4再次围合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中又分为抽象空间因素、具象空间因素和物质因素三个部分。抽象空间因素是在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并由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了空间尺度和相关建筑功能的关系。这一空间因素隐含在环境之中,使用者往往对之不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由于抽象空间因素根据规划的需要,在校园中往往呈现尺度过大的趋势,需要利用景观元素,对其进行二次划分。具象环境因素包括景观的边界、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地面的高低变化等等,对抽象空间因素的尺度进行了二次划分,使之更接近人的尺度,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3.1中心区域景观
作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一般位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以校园最重要的教学功能为主,同时校园内的大型重要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一区域的景观以强调开放、交流的气氛为主。同时,作为校园中心,它又具有校园标志性和仪式性的功能,因而景观的设计需要有强烈的特色,能代表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3.2边缘林木景观
边缘林木景观,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刻意保护的原始环境,或预留发展,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未作开发的用地。这一景观常常位于校园的边缘地区,它对调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贡献,不能以一般的围合空间尺度概念去要求。
3.3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建筑组团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居中层次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几个组团刻意围合而成,也可以是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几个组团刻意围合的空间景观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景观设置需结合空间形态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而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则应采取配角的姿态,简单大气,以突出更重要的空间景观。
3.4建筑围合的院落景观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空间是较为亲近人的景观空间,由于其近人的尺度,其空间形态需要考虑人多观感和尺度,以及高宽比的关系。而这一空间形态下的景观设计,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借景等造园手法,使建筑与室外生态环境相融合。
3.5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这是最小层次的景观,它常常以小尺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在建筑平台、室内中庭、走廊花池、绿化天井、屋顶花园等立体层次展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交融。
3.6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一般沿着道路呈线状分布。行道树木绿化是车行道路景观的主角,同时,沿道路交通流线布置的绿化放大空间,可提供更多的停驻交往场所。另一个重要的道路景观是人行道路景观。在人车分流的规划模式中,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相分离是联系每位学生上下课的潜移默化必经空间。因而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行道路景观受场地的局限较小,与自然山水或人工造园相结合有多种变化的可能。
3.7校前区景观
随着校园的社会化、开放化发展,校园与城市相叠合的区域——校前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前区在空间规划上关键要处理好车流和人流的关系,作为校园的“门面“,在景观设计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着重体现庄重、简洁和仪式性的形象。
3.8标注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指校园中具有地标作用的景观设计。它可以是一个高度与众不同的塔,也可以是一片识别性较高的林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视觉上提供形象认知的标示。
4.结论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它有其特殊性 。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综合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是设计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平面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总而言之,它比单体建筑的功能复杂、规模大、又比城市规划的功能单纯、规模小。某些理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这些理论说明了校园和建筑以及城市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校园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之间的一种研究对象,在设计模式上有其特殊规律。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概括了校园建设的特殊性——它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体。它和住宅小区有一定想相似性,有类似的规模和规划、景观和建筑一体性较强的特征;但是其功能线索和社会结构不同,所以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Jan Gehl),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第一版)
[2] 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国家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吴丽娜.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作为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起着无形的影响,是校园的灵魂魅力所在。结合农林学科特点,通过校园景观突出校园特色,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彰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是当代农林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相关理论文献较少,关于农林类高校景观营造的文献更为匾乏,所以以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以期为我国当代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及特点
1.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农林高校实地调研,对福建农林大学等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资料的查阅,对农林高校校园景观现状总结如下:(1)农林高校景观较早年有很大改善,校园环境大多优美、有序,植物景观资源丰富;(2)老校区人文景观优越、地域文化特色显著,但自然景观一般不成体系,缺少规划,存在空间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效益差、道路系统不连贯、景观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3)新校区景观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等较完善,但文化性略显不足,景观识别性较差;(4)普遍存在院系之间没有景观识别性的现象。
1.2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农林大学校园景观在具备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提升环境品质等高校景观共性的同时,有其个性化特点:(1)农林高校师生的景观认知度高于它类高校,师生和景观的互动性强;(2)由于农林高校的学科特性,需要有一定范围科研基地,种类及数量繁多的植物,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植被丰富、有山有水的地段;(3)农林高校内部往往设置植物园等实训基地,将实习基地景观化,寓教于景;(4)农林高校的标志物、环境小品等校园标识系统多以展示农林业为主题,教育学生爱农、亲农,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前面神农塑像,体现了个性鲜明的农学特色;(5)除在农林高校设置专门实训场所,农林高校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实训基地,植物挂有标牌,随时随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寓教于休闲[1]。
2农林高校校园景观构成与功能划分
2.1景观构成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指高校的绿地景观环境,不包括高校建筑,可分为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两大方面。
2.1.1人文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校园风情、学科特色等方面。
2.1.2自然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校门、广场与道路、地形、水景、植物、景观小品等。
校门是高校入口空间的重要标示,应体现农林高校的主旨,其风格的选择和周围其余景观元素的搭配,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所高校的性格。
高校广场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形式,校园广场在外部空间中发挥着“起居厅”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中心广场,无论形式还是雕塑等景观小品的搭配,都应具有农林高校的标识性,对它的景观营造可以从广场的位置、尺度、绿化设施及边缘辅助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2]。高校道路系统一般分为人行、车行、人车混行等形式,校园里的人流聚散有一定的时间性,但仍可以依据双向步行交通的通行密度来确定其宽度,地面铺装材质和样式应体现农林高校特色。
植物有空间构成、丰富空间层次、强化边缘、充当背景等作用。高校校园,尤其农林高校校园绿化应充分考虑适地适树,保证植物健壮生长。树种选择应乡土化,避免种植分泌有害物质和飞花飞絮的植物。一味追求高档植物材料,忽视环境因子作用,只能导致景观延续性差、绿化失败[1]。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植物景观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兼备,其植物种类更丰富,配置水平较高。
水是农林业的命脉,水景观的设置在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青岛农业大学混合式的水景布置,串联了校园核心区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灵气。水的趣味性与可塑性可以打破空间单调感,农林高校水景观与产学研的结合,方便教学科研。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路灯、座椅、指示标志以及垃圾桶等,是大学校园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精神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对空间的功能表达、完善至关重要[3]。农林类高校景观小品可以融入当地农耕文化,运用当地废旧农业用具等造景,充分运用足下文化。
2.2功能划分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景区、植物园和苗圃区等区域。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4]。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科研的特点,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并充分体现各二级院系的景观识别性。生活区包括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两部分。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起到阻隔噪音和沙尘的作用,使其余区域免受干扰。农林高校校园设有供学生实习和教学科研用的苗圃、植物园,以及花房温室等。这些场所是学生、老师、游人获得知识,欣赏自然景色的地方。休闲景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和休闲空间。
3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形式及原则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形式;要遵循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等原则。
结语
针对农林类高校特点,建设一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活泼、舒适、静逸、幽雅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同时,对充分体现农林作为人类“绿色工程”建设的支柱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行业特色,都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刘雪.基于乡土化的高校景观特色营造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2]韩春妮,王万忠,段渊古.高校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69-172.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5]杨祖山.西北林学院校园绿地规划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22(2):89.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儿童需求;小学校园;活动景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2012年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合肥等5座城市的5441位小学生进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课余时间静态活动时间是户外活动时间的3.7倍,25%的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足一小时,而小区空地替代了校园成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校园作为承载儿童教育的主要空间之一,应为儿童行为发展提供自主、快乐的学习、感知、实践和活动场所。在校园景观中如何合理安排活动设施,如何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何保护儿童的活动安全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将结合江阴山湾学校的景观设计,从景观中活动场地设置的角度,来阐述景观活动场地的设置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带动作用。
1 我国中小学校园景观活动场地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现状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思路通常还停留在数十年前的模式,除了格式化的攀爬设施和配合体育课教学设置操场外,校园景观却很少能够提供儿童交往、探索和体验的机会,缺乏新时期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场地。具体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功能分区存在交叉与互相影响,彼此之间又缺乏整体连续的户外活动空间有机串联,空间场地缺少秩序和节奏感。
(2)校园建筑与景观缺乏特色,且建筑风格、色彩与造型常常缺乏统一与协调;雕塑小品等也缺乏新意。
(3)景观设计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同时忽视了学生在场地中的活动参与性与主动性,校园缺乏空间活力。
(4)过分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使得校园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一些体育运动场地为了避免破坏常采用封闭管理制度,导致虽然有气派的运动场地,但开放度与利用率都不高,很多学生不得不去校园之外寻找运动及游戏空间。
2 儿童的行为特殊性及活动需求
小学校园的主体使用者是7-12岁的儿童,另外还有教职工与家长等成人,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识别儿童和成人的共同需求,更重要的是配合儿童的特殊需求。笔者通过对高、中、低三个年龄层的小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分析总结了儿童、教师以及家长从不同角度对于小学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需求。
2.1 儿童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2.1.1 生理层面
考虑到塑造儿童活动景观空间对象主体的特殊性,就需要关注到儿童生理尺度与儿童心理尺度。儿童生理尺度是指儿童自身生理发育的绝对尺寸与周边环境及设施尺寸的关系[2]。儿童在户外活动时所接触的场地、植物、小品、台阶、走道、设施都应从儿童的身高、眼高、坐高、臂长、步幅等出发来进行设计,例如灌木的遮蔽高度、旱池的下沉深度、户外桌椅与娱乐设施的高度及安全度等都需要配合儿童的活动尺度。
2.1.2 心理层面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信心逐渐增强,希望受到表扬与肯定。他们尚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面对自己喜爱的新鲜有趣的事物十分积极并善于模仿,而对不喜欢的活动抵触心理明显。同时,对活动性强、变化多样的课程较有兴趣,朋友的重要性提高,开始团体活动。但克制力有待训练,存在自我管控意识薄弱的问题,接纳事物广度加大,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不同年级的儿童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偏向与直观与零散信息,中年级学生较喜爱参与活动与彼此交流,高年级学生则有更多的逻辑观念与主动选择性。
2.1.3 社会层面
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今的儿童又更多直接或间接的机会和渠道接触社会。因此在校园设计中应与时俱进,促进校园中的儿童与社会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接触与互动,增强校园与家长、老师、社区、媒体的互动,需要有满足班级、年级、学校社区等不同人数群体单位的多样化活动场地。同时也通过校园的对外展示让社会对学校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2.2 教职工及家长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教职工是校园环境的组成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小学校园中儿童的数量远在教职工之上,所以在设施比例上教职工的尺寸是要迁就学生的。小学校园内的座椅,石桌等等都会比成人用的小。如座椅的设计,一般来说成人的正常坐凳高度为40cm到50cm,而小学生的坐凳高度大概在20cm到30cm。而另外一些设施如廊架尺寸就用正常的尺度,既面对成人又面对孩童[4]。此外考虑到家长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需求,就应在校门口设置一个等候与停车区作为缓冲空间,以缓解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拥堵。
3 小学校园户外景观活动场地设计的要点
基于上述分析,小学生往往对机械性的活动没有持久性,常常表现为对游戏的兴趣大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校园户外景观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通过生理尺度上、心理需求上、功能配套上的协调塑造良好的交流共享空间,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3.1以人为本
儿童行为在认知、情绪、兴趣、人格、道德的发展中,随年龄的改变有许多成长。在景观规划中,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应结合不同年龄层设置多样化的广场、绿地、花园、游戏场等,使儿童在校园中的活动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即开放的、围合的、动态的、静态的。如可为低年级学生设置趣味科普墙、读书廊等,培养孩子对学校和求知的兴趣;对中年级学生可是遏制英语角、种植园等,培养集体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可提供积极规范的社团交流空间等。
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特殊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通过自然、轻松、富有趣味的景观设计来增进学习兴趣,缓解学习过程中的压力,积极调动其参与性。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在小品的造型设计与材质选择、水体设计、植物品种选择中都要精心避免安全隐患。
3.2整体效能
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塑造流畅、多元化、个性化的空间。利用建筑在校园中配置后的剩余空间,通过统一整体的硬质铺装图案和视觉元素,使其形成完整的校园外部景观,使零碎无意义的空间消失,空间利用达到最大的效能。使儿童在校园外部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群体可以自由进行不同内涵的连续[6]。
3.3多层复合
外部空间的层次变化,会使空间丰富有趣,同时提高空间可达性。在有限的空间场地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地面环境,同时增加了“屋顶花园”的空间利用,使校园空间的层次更为多样化,活动场地连通性、使用度与绿化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其次,校园设计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兼有两种以上功能的复合型场地。这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学校活动场地较少的问题,同时也使空间更具活力。如教学楼周围主题花园不仅是认知教学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课间活动与休息场地;校园中轴广场则是集学生活动、交往、集会、休憩和景观等多重功能的户外空间。
4 实例分析
4.1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阴市郊东南角,处于市区和东部三镇(周庄、华士、新桥)的衔接点,是江阴新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占地总面积约7.5hm2。区外建设和规划主干道通向各个地区,交通便捷发达,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临湖环山。作为新区最早启动项目,设计的发挥空间较大,特色的学校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家庭入住该社区,以提高社区品质。
4.2景观策划思路
在江阴山湾学校的设计试图通过空间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启发,充分利用了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形状变化、开放的场地空间来充分刺激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在景观中融合环境保护教育、创新实践教育与交往合作教育,“告诉”孩子们应如何行动,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积极参与的,沟通的,学习与游戏相融合的景观空间。鼓励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在一起沟通,开展更多的课余活动,带着积极的态度参加交流和学习。使校园环境真正达到趣味性、美观性、生态性、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结合统一,建设富有凝聚力、自豪感、启发性与进取心的校园环境场所。在设计中,特别关注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策略:
(1)文化展示及功能分区
为反映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整体化、多样化、个性化,除教学区及满足常规体育课程所需要的操场、篮球场、网球场及器械区外,还结合设计理念营造年级运动小庭院、复合中轴活动区、种植区及屋顶花园4个主题功能区。
(2)路线组织与景观串联
以中轴贯穿主线,强调富有连续性的景观,消除明显的区域划分,实现景观空间之间的渗透与延伸。将不同主题空间的设计理念,通过抽象的设计手法与元素的变形组合,展现富有现代感的景观空间。
图1 江阴山湾学校方案总平面图
4.3环境景观设计
4.3.1复合中轴活动区
在中轴区,创建融合文化展示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两旁高大的行道树为学生提供了遮荫蔽日的好场所,局部设置坐凳,多样化的景观促进不同年龄孩子间的社会交往。在建筑设计时,在体育馆及舞蹈、音乐教室外采用大面积的、低矮通透的玻璃窗,沿教室布置条形坐凳,培养孩子的观察与兴趣,同时融入各种活动中去。
4.3.2年级运动小庭院
7-12岁的儿童必须要求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以培养儿童的运动智能发展。除设置国标要求的200m标准塑胶跑道之外,在年级小庭院中,还按照不同年级儿童的身体尺度设置了丰富的游戏运动场地。不同年龄的庭院利用不同颜色的坐凳、铺装及种植进行区分,识别性强。以中间消防通道为界保留至少4米宽的开阔活动区设置广场草坪等开敞绿地,减少幽闭的乔灌木,让学生多接触阳光,尽情的奔跑玩耍,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
在开阔区域两侧设计了不规则雕塑坐凳,不仅有效利用了规划后的剩余场地,而且也为运动场地提供了看台观看空间,学生可以坐在周围边缘彼此交流、阅读学习、课外游戏活动或创意表演。坐凳与建筑间可堆坡种植大树,不仅可以为活动中的孩子提供遮荫,也可避免对上课的干扰。在庭院中,我们通过有机形态雕塑创造弹性空间――攀爬架,攀爬架包含平衡木或坐凳、秋千、吊环、双杠、爬竿等项目,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任意的游戏活动。
4.3.3屋顶花园景观
为了给儿童创造更多的活动场地,同时丰富美化了校园空间,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将屋顶和较宽的平台利用起来设计屋顶花园。屋顶花园不仅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也有一些轻便的活动设施。让学生除了教学楼走廊空间之外,还能在课间休息的短短10分钟时间尽可能的接触自然,得到休息与放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下一堂课的学习。绿色的屋顶增加了整个基地的绿化面积,也为顶层起到隔热作用。学生可通过实际观察,认识到生态环保的理念,从身边每一个小细节进行环保。
4.3.4校园入口区
该区域是校内与校外空间的交界,是动静两种不同性质场地的缓冲地带,同时又是学校向外界展示校园风采、联系学生、家长和社区等的窗口,同时学校的人流特点为早中晚时段高峰集中型。因此在设计中留出一定的空间设置停车区与等候区,并在等候区设置了学生绘画作品等宣传展示橱窗,方便学生集散、家长接送与校车停泊,同时减缓上下学期间的大量密集人流对周边道路交通的影响,让校门口更有秩序。
5结语
校园不仅是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精神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校园环境特有的学习、文化气氛对整天身处其中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对人生观审美取向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在其中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良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拥有较好的设计质量和设施,能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能促使儿童在环境中探索、观察、交互、个体联系、增进关系和拥有感。作为景观设计师,应当重视校园景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作用,应倾听儿童的想法,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易位思考”能帮助设计师更加合理地设计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当然,解决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问题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多方努力协同解决教育体制问题、资金问题、规划设计问题、管理维护问题等,只有在社会普遍关注和共同参与下才能够蓬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们创造出激发快乐的、有创造性的、开放合作的、多角度学习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玮,董靓,王。基于儿童需求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日本儿童校园景观设计为例。《华中建筑》,2013(11):90-94
[2] 李秋英,邹志荣。小学校园植物空间设计中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引入。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29-30
[3]宋霞.浅析小学校园景观设计――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视角[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4):152―154.
[4] 云俊红。人体工程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江西建材》,2014(1):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