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必须研究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包括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同时,高职院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定的育人场所,还要明确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建设人才。找准社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其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必须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有较大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决定着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课程体系和结构,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因此,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对于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体系设计应满足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了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对人才需求预测作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顺利地进入IT领域相应岗位就业,从事小型应用系统开发、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一般网站的建设相关职业,具有一定综合素质,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成才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专业计划中设置,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岗位职责”、“能力模块要求”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力模块课程框架体系。

(一)基本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能熟练地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相关软件;熟悉CAD画图并具有一定的CAD画图能力;有良好的平面设计功力,适用于公司产品及形象的推广宣传工作。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熟练的AUTOCAD能力,平面设计能力。

(二)小型应用系统开发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熟悉c++语言、DELPHI、VB等开发编程技术,并能在微软平台上编写中小型的应用程序。能进行软件编程、编代码、设计界面,会编写软件用户手册、使用手册、维护手册、测试方案及报告等文档。能力模块要求则是:熟悉计算机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开发软件的步骤及工具。掌握开发软件的常用语言。

(三)多媒体设计的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具有多媒体素材的采集能力,并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能与专业人员相配合完成设计思想。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在微机中的基本处理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制作能力。

(四)满足网站工程、管理、设计、维护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能进行计算机硬件的采购、安装、检测、维护。能进行企事业单位的网站设计、管理、维护工作,能进行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设计、路由器的设置,构建中、小型网络的方案.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维修能力;掌握网络系统操作能力,网络系统资源管理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掌握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设计能力,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能力。此模块可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定制。

在该课程体系下,确定了“集群式、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照这样的课程结构设计了课程:为几个专业方向模块搭设了共同的基础平台,根据社会需求可选用“活模块”部分的任一“专业模块”进行教学。该结构的设计,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实践环节,侧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课程体系设计应以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

目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受职业类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集工作与学习、智力与身心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而构成,应当包含“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工作方法、生产组织、工具、工作对象及工作要求等),它不是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专业老师教师根据“教育性”要求来进行“提炼、加工”的成果。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有以下四大特征:1)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2)能表现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3)在整个行业的工作环境里有典型的功能和意义;4)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一定的开放性。

工作任务始于企业实践,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在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构建时,应随着IT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沿用以前的教材,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出大胆的、实质性的突破。如程序设计课程,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如果仍讲授TURBOC,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在现实当中几乎无人使用。要实现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独立进行的现状,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做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深度和广度及实际应用性;重视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要让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特别是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的能力,熟练掌握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的应用。学生通过经过多种程序语言的学习与实践,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要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增加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国际和国家标准、将职业性法律法规、文档写作规范、软件和系统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市场观念、开拓精神、团队精神、管理技巧等)全面实施。改变以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尽量缩短与岗位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该毕业生的学生尽快适应IT行业工作。

三、课程体系要突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常规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计算机组装与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维护能力;具有网络组建及维护、网络系统配置及网管能力;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编程工具,可以开发出小规模应用系统;熟练掌握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能够开发和特定用途的网站的计算机应用的编程能力。 转贴于

专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始终。从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参观以及专业老师的宣讲,直接接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到计算机企业的参观,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门课程,甚至每一个工作任务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四、为适应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应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在总量约为3010学时中,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和大型实验、实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实践教学多达168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6%;理论授课学时数为13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4%。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

五、课程形式多样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中,针对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专业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授课时适时选择现场教学,有的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网络工程》在讲授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时,选择各种各样网络配件和设备拿到讲台上讲解;讲授多媒体设计、网页制作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种图形通过大屏幕展示、对色彩、图形进行详细的剖析;讲授计算机维修维护技术则在计算机维修维护实训室进行,演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等。又如专业素质教育,新生入学后第一周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介绍,并安排到电脑城参观。使学生知道本业专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知识、学什么东西、学业结束后能胜任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进校后有目的的安排自已的学习、工作,使生活和学习更加充实,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另外,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设置了各种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实训、实操、实验、讨论、社会调查等。

六、针对专业培养,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

为了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课时。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整合为《程序设计》和《程序设计实训》。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增设了电子CAD等选学内容。

七、专业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行“双证”制度

学生毕业除了必须通过所学的各门课程之外,还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例如计算机维修中级操作员证书,本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国家规定的网络计算员等要求中级工以上证书。

八、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历教育和引进国外培训机构技能认证培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和吸收OPPsystem软件人才课程培训体系、北大青鸟软件课程体系。在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了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政校企合作也是高职院校今后改革的必然趋势。

九、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2

关键词:基于应用;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及网络应用技术与开发人才的需求[1],很多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该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2]。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应用为目的,就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构建基于应用的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也在相应地变化。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多种课程体系,蒋天发教授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分为以TCP/IP协议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局域网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Internet 网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OSI协议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概论性的网络课程体系等[3],并对每一种课程体系的优缺点及适用对象进行了传述。吴功宜教授提出了从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构建网络课程的思想,编写并出版了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系列教材,提出的三条主线是:ARPANET-TCP/IP-Internet 技术,PRNET-Ad hoc-WSN/WMN的无线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4-5]。冯博琴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中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结成9个知识大类、3个层次的54个知识点和6个目的的31个技能点,等等。这些宝贵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对我们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从应用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简称“大基”)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和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懂”、“建”、“管”、“用”(“懂”是理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协议和标准;“建”是掌握基本组建网络的工程技术;“管”是学会管理、配置和维护网络的基本能力;“用”是学会使用网络作为信息和管理的平台)现代计算机网络为教学目标,以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为主线,以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为重点,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内容和技能要求进行取舍和整合,减少了重复,对“大基”中讲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性的讲解,摒弃了传统课程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网络技术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与实现技术,如增加了应用广泛的无线网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加之教学和学习该课程时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计算机网络就是些概念,了解概念、会上网使用简单的网络软件即可;另一种是名曰强调应用,但把该课程降低到单纯的网络产品介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生活中的网络为实例,按项目整合课程内容。把传统的章节内容归纳成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都对应生活中的实际网络项目,将应用技术贯穿到实践中进行教学。

笔者按大项目和小任务组织教学与实践,逐步扩展,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同时边学习边实践。

1) 项目一:构建小型网络[6]。

任务一:组建SOHO型网络。

任务二:构建办公(或宿舍)网络。

任务三:网络服务器的搭建。

任务四:小型网络的安全保证。

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网络硬件组成、网络中设备的连接方式、TCP/IP协议与IP地址基本知识、常用网络测试工具、网络病毒及防治等。这些基本知识在“大基”中已经讲过,但仅介绍概念,大多数学生未接触实践。

2) 项目二:用无线网络完成项目一任务。

相关知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知识、无线局域网硬件设备、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以及无线局域网组网模式等。

3) 项目三:构建园区网络。

任务一:多办公区之间的网络连接。

任务二:部门间网络的安全隔离。

任务三:网络的互联与互通。

相关知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级联技术、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VLAN技术及应用、路由技术与三层交换等。

4) 项目四:Internet接入技术。

任务一:ADSL接入技术。

任务二:校园网接入技术。

任务三:构建安全的校园网。

相关知识:Internet基本技术、家庭网络接入技术及ADSL技术及应用、宽带接入技术、路由协议与网关、防火墙技术及应用。

5) 项目五:网络应用系统的总体规划方法。

将这些项目与任务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做项目,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3从应用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系统、完整、讲细、讲透的讲课方法,既枯燥乏味,又束缚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加之课程学时普遍减少,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点[7]。在教学过程中,以“懂”、“建”、“管”、“用”为目标,从应用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场景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演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虚拟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8-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讲中,教师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启发学生发言,谈谈自己使用网络的情况以及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并互相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给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多年努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教学效果与企业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评定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讨。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现状

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育状况从大体上可被分为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其课程共计有二十几门,同时还有部分的实训课程以及一份毕业设计作业。而对于教学大纲与计划而言,只在其内容上做了稍微的调整,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教学目标。下面是通过调查教学质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知识较差,并且对课程很不感兴趣,造成不愿学的现象出现;

(2)课程教学的中心点主要是围绕教师、理论知识、课堂进行,而对于实践性的教学非常少,造成了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现象出现;

(3)学校所使用的课程教材主要针对理论性教学,而对于技能应用性教学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取得多种技能证书,甚至连毕业证书都很难取得。

根据上面几点教学问题,直接说明了专业课程一直以来与职业实践相脱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所以,就必须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内容以及设置方面必须着重改革,大力培养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及的思路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三个阶段。课程体系构建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和专业所倾向的职业方向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体系必须构建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在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课程模式,进而转变为项目设计与课程开发的新型教学课程模式,从实践出发,培养专业型人才,以此来达到加强能力课程教育教学的主导性地位效果,具体的思路方法如下:

以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基础,进行课程的配置与界定,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思想,应该根据综合能力来设置课程的内容。

课程体系要逐步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同时要尽量缩减不必要的公共课程、基础教育等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的课程,将能力作为课程体系培养的重点,注重学生进入社会的应变与处理事情的能力训练。

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且对其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为适应市场新的发展要求,必须改革其之前陈旧的课程体系,以此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新课程体系。所以,首先就要逐渐对原先的考核的方式进行改革,其新课程体系就要一改之前只是注重考试的成绩来确定考核结果的这一风气,将考试理论成绩、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其次就是改革技能考核的方式,根据当前的就业前景以及国家有关的教学规定,以开始注重对于其专业的技能考核,使学生在毕业时拿到双证,才能算是合格,达到标准。最后是关于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新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加强素质教育,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素质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最终的目标。只有二者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于企业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这也是新课程体系的目标所在。

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建立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首先,一定要与规定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和国家的统一证书的制度像适应,保证按照国家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其次,具体的实际情况,比如说社会需求、就业前景、技能要求等等来进行教学,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安排课程的实质内容。

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首先,学校要加强内部的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与设备。其次,有条件的话,将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安排到具体的企业内部,将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环境结合起来,不但加强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精髓所在。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课程改革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改革必的重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则必须采用“重实践、宽基础、弹性化、强能力”的课程设置,而对于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则必须采用其突出性与实用性的原则。因此,构建新知识框架,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重组,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起具有现代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尽量满足行业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并坚持专业培训的目标。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具有其知识迁移、知识内化以及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外,而且还能够满足其行业多岗位的转型,甚至可实现工作内涵变化以及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并且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3.2 课程改革的方式

根据学习领域能力以及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主载体,重构教学内容,整合职业资格标准,同时开发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综合项目实训以及专业拓展的课程模块。

通过课程模块教学,发展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在整个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高的必备的行业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非常高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高质量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其基础。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课程模块图

图中“职员”理念是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针对以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建设缺乏明确思路以及教学目标等诸多问题最基本的解决思路,是当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以及专业定位的方向与目标。

教学内容与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现如今人才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教学的内容构成是由理论知识、学习态度以及职业技能所构成的,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决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与目标。因此必须明确:

(1)在知识领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强化应用、掌握概念为重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3)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

3.3 标准课程教学的建设

学校应根据当下各个职位的要求,对其课程目标、工作过程情况进行划分,并必须考虑清楚职业行动领域T过程要素的课程内容选择。由校企双方专兼职教师组成课程标准工作组,按照其“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并制定好具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及项目任务特色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标准。

3.4 教学评价

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对于理论知识性的课程,就应当采取理论考核的方法。而对于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就必须结合行业的标准来制定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量化考核标准,由教师与指导学生实训的企业兼职教师来共同对学生进行系统、严格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实操考核等方法,综合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值得大家深究的。现代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是达不到目标的,这要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知识融会其中,让传统的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变为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生动的、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这是信息教学模式下情境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磊,叶曲炜.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5).

[2]嘉格伦.网络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微课

1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在入学后第一学年就要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而基础课程大部分偏理论;对于上课老师来说,在课堂上完全纯理论的讲解,很难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如果不改革教学方式,可能会有更多学生不爱听,甚至厌烦该课程。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还没转变,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操作实验性不强,不太好开展实践,因此上课时还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使学生对原理认识不深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和抽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必要的实训环节和不能满足现代差异化教育的需求,这些都是目前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微课对于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微课教学主要是以播放视频方式授课,学生在课中和课后都能观看视频,它依据教学的需求和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课程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一般来说,微课教学视频时长只有5到10分钟,但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基本上集合了重难点和易错点等。教师利用微课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因材施教,所以在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使用微课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上课还是以课本讲解为主,将实践的操作内容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再根据课本知识内容理解和实践。有时学生在实践时碰到问题而暂时解决不了,就会对专业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很难跟上课程进度。而微课视频教学的应用将浓缩课本上的知识点,突出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结合一些新颖的计算机技术,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视频,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碰到问题,能主动学习和探究。微课教学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的观念,在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有很多教师都谈到将微课视频纳入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不仅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实操能力。

3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3.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为了确保微课视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对微课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微课的质量和内容的新颖与价值,才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整个微课设计制作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前期策划首先准备好前期的方案策划,找准课题,重点在某一到两个知识点上,不要涵盖太多内容,要使整个视频内容围绕重点讲解或演示,准备好文字内容,待后期需要录音成解说词;其次要分镜头脚本设计,准备好相关的软件或课件,部分镜头可以采用幻灯片,也可以使用录像机拍摄视频或者录屏,使每部分的镜头要与方案的每小部分对应上,并且要统一按顺序命名,以免混淆;第三要制定时间计划表,计算好每小部分或镜头脚本的视频时间,并且注明,控制好整个微视频的时间在5至10分钟。如图1。(2)中期拍摄(录屏)根据前期方案及脚本的设计,制作视频过程。对于课件部分,可以将每个页面精心设计及美化,适当加些特效,控制好自动播放时长,然后将课件导出成视频格式;对于拍摄部分,需要准备好拍摄场景、道具以及相关人物,按照前期准备的人物对话、实践过程、成果展示等镜头分别拍摄,对于过程较长或者较为复杂的重点画面,可以多次远近拍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两台录像机拍摄;对于有些使用计算机教学的可以采用录屏软件,将自己的操作过程按脚本思路录下来。(3)后期制作在中期拍摄完成后,进入到后期制作阶段,准备好微课视频需要的素材、方案、配音、音乐以及视频制作软件。整个视频制作过程可以分为视频片头、片尾、视频剪辑、字幕、声音处理、调色合成、视频输出七步。制作过程中,为了能更直观、方便查找素材文件,需要对素材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微课视频制作的效率。如图2:微课视频的制作,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作为主题。例如我在WindowsServer2003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之中,我选取其中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作为教学重点,它在整个课程中具有代表性,对其中系统安装前的配置、分区、格式化等思路要着重讲解和演示。微课视频中要设立教学目标,要能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点和操作的关键点,使学生在看完微课视频后能掌握安装操作系统的方法和过程,能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并进入深层次理解和操作。

3.2做好微课与常规课程的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存在,不能完全被其他教学方式所取代,而微课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形式,它可以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优势相整合。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有效地将全新的微课教学资源融入课堂当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为了能使传统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微课所扩展的知识进行融合,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5

关键词:虚拟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0-7457-02

Application of Virtual Machine o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ssembly and Protection"

DING Yong-xian

(Yin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Yinchuan 7501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computer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use virtual machine technology to simulate real-world operating environment to practice operations,alleviates shortage of teaching training equipment, venues, significantly raising the level of the students' actions and real life. This article on virtual machin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courses do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 words: virtual machine; computer assembly and protec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1 课程要求概述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与调试,操作系统及各类软件的安装与维护,对计算机常见的故障进行判断和处理。具体的实践操作项目有CMOS设置、硬盘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安装、系统备份及恢复等内容,这些操作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多数对数据有破坏性的操作,会严重影响机房的正常使用,机房管理角度来讲是绝对不允许操作的。

另一方面,独立的组装实验室虽然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但教学效果相对可集中演示的机房差很多,不具备多媒体教学示范能力,多人挤在一起观看教师操作,根本就看不清操作,看不到结果,且独立的组装实验室一般采用淘汰设备,设备老旧,配件不全或故障频出,管理维护比较困难。

实践操作,机房管理,教学演示的需求形成了矛盾,经过实践摸索,使用虚拟机既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要求又有很强的演示教学能力,而且安全,易于管理,对硬件无影响,完全符合机房管理要求。

2 虚拟机技术介绍

2.1 虚拟机简介

虚拟机是在物理计算机上模拟仿真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软件程序,可模拟出常见的硬件设备,如BIOS、CPU、内存、显卡、硬盘、光驱、网卡等设备。

在虚拟机软件上运行的虚拟计算机称为客户机,虚拟机软件是安装在宿主机上的,与宿主机的应用程序在同一层次上,所以虚拟机软件可以像应用程序一样操作。

现有多家公司开发虚拟机软件,其中VMware Workstation是一个功能强大,部署简单的多系统虚拟机软件,VMware支持Windows系列及Linux、FreeBSD、NetWare、Solaris等操作系统,并且支持同时创建多台虚拟机。

2.2 VMware虚拟机的优点

2.2.1 不损害宿主机软件和硬件

在应用软件层次,虚拟机软件在宿主机操作系统下模拟硬件资源,不直接操作计算机硬件,不会造成硬件损坏。虚拟机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在宿主机硬盘上划分的目录下存储执行,不会影响宿主机软件系统。所以使用虚拟机不用担心损坏计算机软硬件。

2.2.2 易于搭建和管理

VMware虚拟机是应用软件,可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宿主机上轻松安装和卸载,不需对宿主机物理硬盘重新分区,不需重启宿主机即可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多个系统互不影响,不同系统可独立安装应用软件,亦可根据需要联网通讯,相当于拥有多台“计算机”。同时Vmware安装的操作系统是可以移动的,将虚拟机生成的文件拷贝到其它装有对应虚拟机软件的计算机上即可使用。所以Vmware易于搭建和使用,易于管理。

2.2.3 易于实践环境模拟和教学演示

虚拟技术给教学提供了模拟度极高的实践环境,相比较传统机房,诸多危险操作如硬盘格式化、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等都可以完成了,并且虚拟机开关机、Bios设置、Dos下的操作均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软件进行全程演示操作,具有极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虚拟机可解决真实的组装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场地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机房设备的安全性,减少了实验室的管理难度。

3 具体应用实例

3.1 CMOS设置

CMOS设置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其设置危险性较高,机房一般设置密码禁止学生进入设置,且该设置在操作系统未启动至桌面图形界面时进行,传统方法教师机演示在未引导到图形界面时无法广播教师机信息,造成讲授和学习困难。

使用虚拟机,可真实模拟CMOS的设置,不用担心出错,学生练习熟练之后可在真实机器上操作。并且使用虚拟机时,操作系统已进入桌面图形界面,可以全程广播演示教师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2 硬盘格式化与分区

硬盘分区操作与格式化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重要内容,该操作会破坏硬盘上数据。为保证教学秩序正常和设备完好,机房的计算机都安装有硬盘还原系统,硬盘还原功能使学生不能对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进行分区、格式化,导致此部分教学无法进行。但如果去除还原功能,则机房安装的系统及各类教学软件会被破坏,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使用虚拟机,可在虚拟硬盘上随意练习分区,格式化,界面与真机完全一致。虚拟机通过物理光驱或者镜像文件引导系统启动DOS环境,并进行分区、格式化。要求学生在合理规划硬盘分区后,可以反复练习使用DM,PQ等第三方常用分区软件分区。

3.3 操作系统安装

操作系统的安装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核心内容,机房由于硬盘保护系统无法进行此操作练习,在虚拟机下,学生可以方便的通过物理光驱读取光盘或者加载ISO镜像文件的方式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安装流程与普通计算机的安装流程完全一致。

可充分利用虚拟机加载ISO镜像文件的功能,使用WindowsXP,Windows Server,Windows7,Lnuix等不同类型或版本操作系统光盘进行操作系统安装练习,学生可以边看教师演示边同步操作,教学效果较好,同时虚拟机的实践环境大大减少了安装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4 软件的安装与应用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中,常用软件安装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软件需要重启系统才能使用,如杀毒软件、系统优化设置等,由于机房机器一般会设置硬盘保护,重启后恢复硬盘数据,导致无法完成该部分的操作练习;另外软件在安装过程中也会产生垃圾信息,影响机房机器的使用和管理。

通过虚拟机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机下任意安装软件或重启,不必担心对宿主计算机系统有破坏,而且整个安装过程和真机完全一致。

3.5 Ghost镜像软件的使用

Ghost镜像软件是计算机系统安装及维护中最常用到的一个工具软件,使用Ghost软件用镜像文件对系统进行安装和恢复是维护的重要方法和主要手段,软件功能强大,操作步骤比较多,且该软件操作时危险性很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数据毁坏的肯能,在虚拟机中可反复练习软件操作,而不担心会影响宿主计算机的系统。可练习操作系统备份及还原,磁盘备份、硬盘对刻以及网络克隆。

3.6 简单网络组建及设置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多台学生机创建的虚拟机创建简单的局域网络,学生可以学习简单局域网的联网设置及操作。亦可设置Windows或Linux系统的服务器,模拟企业局域网应用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这在传统机房中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可以实现,使用虚拟机轻松即可实现,且无成本,易管理。

4 结束语

通过将虚拟机技术引入到《计算机组装及维护》课程中,创建模拟度高、安全性高而且成本低廉、维护简单的实践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为机房管理人员减少了工作负担,为学校降低了教学成本。

使用虚拟机教学,老师摆脱了枯燥说教,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操作练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多届学生的实践,学生操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希望能此方法得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立.浅谈VMware虚拟机软件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56-57.

[2] 孙庆华.浅谈VMware虚拟机软件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56-57.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6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应用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7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一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2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3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4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