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1
充分利用传统教具和多媒体技术
通过演示加深理解刚接触临床专业课的本科生理论知识相对缺乏,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比例可能稍高一点。为提高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根据临床医学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应用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进行演示,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合理穿插、有效应用模式图、动画和各种照片直观地反映特定的医学知识。以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的讲解过程为例,为弥补语言文字表现力的不足,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疾病不同阶段的辅助检查照片,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钡餐影像、胃镜表现;溃疡急性穿孔后的腹部X线平片,慢性穿透性溃疡致胰腺脓肿的CT扫描;幽门管溃疡致幽门梗阻或癌变的钡餐影像等等。学生通过对比正常和异常检查结果的图片,获得视觉刺激和感性认识,结合书本上的特征性文字描述,有助于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虽然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教学,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例如教学信息保留时间短,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消化,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教学媒介的丰富并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本质等等。
增加病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要达到理想效果可能有一定困难,最好结合提问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例如:教师首先陈述患者的症状,随后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疾病;体检时应该注意什么阳性或阴性体征;建议采用何种辅助检查手段明确诊断?获得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的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再次提问:你们认为该患者的确定诊断是什么,请说出诊断依据;目前的检查结果是否可以除外其它疾病,还需增加何种检查手段;该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本病的临床分型以及正确的防治原则包括哪些等等。由此教师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疾病典型症状、体征和特征性辅助检查结果的认识,还会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并增加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2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人的生存空间环境营造的更好,其本质就是将空间的物质形象艺术化。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更得注重学生的实践积累。当然,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老师传授得到,但设计的风格和个性形成以及设计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却很难通过书本和课堂传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实践的浸润和磨练才能建立起来。根据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现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需几年的实践历练才能成为成熟的设计师。而这个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将专业知识、文化艺术基础素养逐步转化成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其实如果学校教学课堂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节约设计人才培养的时间,也有利于培养出更为优秀、更有创造力的设计师。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是需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培养实践型的学生。
二、环境艺术专业制图课的特征
设计的专业性是把设计思维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具体的物质形象的过程。因此设计从业人员需要把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在了解物质材料与成形工艺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制图等表达设计意图,最终形成实体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基础制图课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因为制图不仅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画图能力以及对环境艺术的理解能力,更需要学生把自己对环境艺术的审美观念具象化。制图不仅是创作的过程,更是学习成果呈现的过程。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制图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实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三、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制图课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制图课程反映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而设计思想需要传承和延续,师生之间必须经过具体的时间与项目的磨合才能得到真谛。要想贯注这一教学理念,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教学体制与学位评估条件。国外包豪斯和赖特设计学校已经实现了设计课程的实践性。他们实行的是对大学本科设计教育的补充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因为工作室既具有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即将设计图变为实体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室可以共同参与将设计图变为实体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物体,并从实践中找出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得到提高。这不仅仅能将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化,同时也能让学生与社会真正接触,可以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轨;而且这样的工作室可以将教学实践与盈利相结合,能最大程度把教学成果作用于社会。同时,在制图教学中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有效对学生加以社会实践的引导,让制图的设计一室更好地反映现实,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核心优势在于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依据岗位点开发课程标准与体系,打破专业壁垒与界限,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了教学的实践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有技术、有思想、有个性的多维度人才。“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学校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强化了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继而可以扩宽就业渠道,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找到行业需求点,也能让学生提早体会规范、专业的行业管理模式,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高的创造力和项目执行力,更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
四、“项目工作制”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问题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3
《数控技术》是全日制普通工科高校机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数控编程和加工,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和维修等。数控技术是利用数字信息对机床设备空间运动坐标实现控制,其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为一体,使得数控技术课程在教学中较为抽象、复杂,从实用和操作的角度看,其教学实施也必然对课程实验(实践)环节提出较高要求,使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1]。在目前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背景下,数控类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包括数控机床制造,数控加工等行业。目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有两个层次,一个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的数控加工人才;一个为普通高校数控技术方向,培养更高层次数控技术人才。受教学培养计划限制,我校数控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课内实验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内实验 6 个学时,课时偏少,实验设备偏少,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不好,对数控技术理解不透彻,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数控技术实践工程动手能力,更好学习理解数控技术这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和存在问题,近年来在机电专业数控技术课程改革中,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采用分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采用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和开放选修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施
在我校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数控技术课程为《数控技术》(32 学时)以及课内实验等实践性环节,它们在该专业系列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培养学生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 “注重基础知识,以培养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指导思想[3,4],在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中体现了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特点,涉及到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开放选修实验等多个阶段。
2.1 课内实验项目设置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直观认知为主,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设置了《数控机床认知实验》《数控车床编程实验》和《数控插补实验》等三个课内是项目,共 6 个学时。《数控机床认知实验》利用本校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已有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以教师结合实物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编程实验》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编程加工的基本知识。《数控插补实验》以专门开发的插补实验软件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插补原理。课内实验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进度,分组进行,实验类型有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实践训练。
2.2 综合实训项目设置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巩固和拓展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此,数控技术实训内容按模块化划分,强调循序渐进,相关训练针对性强,应用性强,设置《数控加工仿真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数控安装调试实训》三个实训项目,共计 3 周。在《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设置中,考虑到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而实验设备-数控机床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机床本体和控制系统品类繁多,价格高昂,一般数控车或铣床单价约十万到二三十万,加工中心则动辄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如果数控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完全依赖数控机床,则需大量数控机床,投入巨大、消耗多、成本贵、实验风险高,学校将无力组织实践教学[2]。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实验者可在此计算机系统平台上实现演示、分析数控加工从零件设计图到加工程序调试直至动态切削演示的全过程,包括毛坯定义、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等,甚至具有工件的三维测量功能;能够仿真 Fanuc 、Siemens 、PA 8000、三菱、大森数控、华中数控和广州数控等主流系统,提供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各种机床面板;面向数控加工技术初学者,具有强大的数控知识呈现功能,具有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模块设置。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仿真基本上可解决学生熟悉机床控制面板及数控系统操作等问题,具有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方便辅助授课等特点。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了《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为此采购了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实训,可使每一个学生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控编程、操作和加工全过程的模拟训练。《数控加工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两种数控机床的编程加工。安排在学生完成《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之后,此时,学生在进行《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时已经把要加工的零件程序编程完成,并在在加工仿真系统中仿真运行,检验了程序的正确性。这样,在实际的机床上完成典型零件的编程加工操作时,可以节约大量占用机床时间,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数控安装调试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系统的连接、调试(包括参数保护、回参考点、丝杠螺距误差补偿、伺服驱动单元调试、PLC 编程)和故障诊断(包括机床故障模拟与诊断、主轴变频单元的故障诊断)等实训内容。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能掌握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方面和数控故障诊断方面的能力。为了开展这个实训内容,已有设备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采购了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控实训设备,来完成这些实训内容。在本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软件仿真实训和实际机床操作实训结合的方式,用有限的资金,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得到充分的动手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单独使用软件仿真加工,锻炼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和安装调试实训的分组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开放选修实验项目设置
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在数控机床设计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目前,开发式数控系统的出现,为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途径。因此,在这本环节设计了《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的开发选修实验,利用固高公司开发的基于运动控制卡的二维开放式数控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定制自己的数控系统。本环节时数 32 学时,运行模式为开发选修实验,针对部分对数控技术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3.总结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但是我国很多高中都是比较注重试验教材编写和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实施的程度没有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好。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就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更是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到了新的。新课标在精神和要求上都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教学重点的转变。2004年,我国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语文学科性质得到了重新界定,授课方法和教学思路也得以明确,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已经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受到重视。其次是学分制考核。长期以来,学分制和选修课只是大学的专属,新课改通过对课程结构的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引进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划分,并通过学分制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再次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高中语文新课改更注重对话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古诗、散文中作者描写意境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此外,新课程还注重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个性化的学生学习模式,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展开自主性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1.转变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和主张,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贯彻执行新课改的同时,要创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个性。我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单一式的,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比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描写的意境进行理解。此词作于秋天,诗人却说是“乍暖还寒时候”,“乍暖还寒”应该怎么解释,这是著名的悲秋赋,整首词突破了常规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发言,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2.转变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文章的讲解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新课改下,教师要适当地转变角色,将主动的知识灌输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与地坛》中,教师需要对作者特殊的身份进行适当介绍,让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确保学生能够充分领略到近现代文章甚至是古文的优美意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力量,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体,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有所收获。
3.拓宽学生阅读面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文的博大精深要求学生时刻进行学习,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面。学生要想培养自身的文学气质,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受课本篇幅和考试升学的影响,高中课本不能概括所有的文章,很多优秀的文章没有纳入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地阅读各种读物,将文章中描写的意境真正贯彻到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去,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不断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扩大学生阅读面。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适当摘抄,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在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写作材料。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中都比较注重试验教材编写和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实施的程度没有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充分重视,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地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晓霞.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成功:教育,2011(05).
[2]陈晓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09).
[3]付锋娜.浅谈新课改下中学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J].学苑教育,2011(14).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5
关键词:导启论、引导、讨论、追问、练一练。
所谓“导启论”式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俗话说:“教贵引导,点拨方向,讨论出真知和实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也就是导演。虽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但不能忽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拔的作用,点拔就是启发教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才能够充分的体现。讨论发现思维,辨明真理,发现真知的讨论式。讨论是一种交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大有益。“设问”是一种较好有效的手段,通过驱动设问“可以把学生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境界,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著名理学学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来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方始是学。”清代陈也曾说:“学贵有疑”。只有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才能深入地探究,学生思维才能不断地历炼,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超越自我。追问是设问的升华,在设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到知识升华和迁移。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程是静态,师生互动生成中酝酿出语言味。我认为老师要有灵敏的观察力和捕捉互动和练习的话头。穷追尽索,巧妙酝酿语文味。因此,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设问――讨论――追问――练一练”。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互。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每课一引导。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课堂,又是老师设计课堂的关键环节。引导的目的又是让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这种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和问题。具体包括:“重点词读音和解释、作者简介和预习思考、文本的写作思路,文本的主线和副线。”因此,引导的宗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引导的运用包含传统的学习流程,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前提,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因而受到许多学生青睐。同时,引导要有目标,内容的问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要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而定的。内容问题要先易后难,逐渐加深,能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此,引导的设计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多方位人才。整体设计有利发散学生思维,加强老师,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求导,积极探索的敏锐观察,大胆想象的良好习惯是教学的目的。
二、每课一设问。设问是每节语文课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关键设问既是贯穿全文,以是统领全文。清代的陈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是,大疑则大进。”我认为“无疑则无进”。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可见,教师设问是教书过程的关键。教学的过程:“质疑――解释――再生疑”的过程。只有老师的设问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历练,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不断地超越与升华同时,设问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而设问,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才会有的放矢。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教者设计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花儿呈红有哪些因素?这样设问既扣住了文章的主题,又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题意识,激发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轻松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最高学习境界,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每课一讨论。讨论是一种交流方式,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种类较多。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五几个讨论出问题,学生思考及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个环节的模式:“问题――思考――讨论――解决”。这个情境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强烈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方法能创造语文教学情趣。情趣是由情调所激起的趣味。老师在课堂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和互评,老师点拔、指导、总结。如《勇气》一文中讨论1:文章中讲到两种”勇气,你赞同那一种“勇气”?讨论2:你如何理解法国妇女也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如何理解她懂得什么信仰?老师不只按照教参书的答案准则,而是学生要深入层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各抒己见都是正确。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善于发现学思维与动向,紧密追踪,点拔弹弦;学生集思广益,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辨别曲直,辩论中受益,起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讨论要有批判性,高度性,热情性倾听。谦虚、民主、平等原则。因此,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益。
四、每课一追问。追问是点拔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点拔内容是指“点其要害,拔其迷障。”最终目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拔”。点书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上重新建构。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目的,而追问是点拔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上由主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后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汇报,纠正。这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具深度,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春》一文,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课文只为了写春天的美景吗?这样追问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清晰明了,追问是老师的一种智慧和教学手段,它需老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才可以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环节。同时产生“学习语文兴趣,打开学生学知识的大门,轻松地度过了美好的课堂时光,学到许多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每课一练一练。语文阅读的训练形式是多样化。口头的,书面的,小活动,小比赛,对话演讲。对答等。这些者是“练一练“的范围。它的目的是强化学生体验和感受文本。练一练”这教学过无需列出来。因为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舞台,教师从学生的练中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例如,要示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可以要他们写出来,写成一句,或在黑板上展示,或在讲台上表达出来。提醒他们:“大胆地把自己见解说给同学听。”如《选举风波》中,贾里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行简单辩论。这样辩论有利学生把外在知识转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认识能力。
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是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生。“引导”带出“设问”,以“设问”产生“讨论共鸣”,讨论中带有“追问”又是讨论的升华。练一练“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整个课堂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对导启论式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6
一、创设情境,体验积累
本次习作是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动手操作,并做实验记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在习作指导前几天,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并且组织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做一个实验,创设实验的情境。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流程,注意观察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做好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丰富的材料,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教师要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访谈、操作和思考等多种途径收集材料。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前,也可在指导课上。本次作文,给学生提供写实验的书籍、观看课件、上网查询等,做好笔记,然后组织学生活动“自己设计实验”。教师截取一些精彩的活动镜头、影像镜头,汇聚成资源包。
二、观察情境,自我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写作教学是为建构性写作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基本策略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这类情境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情境创设的新颖性,使学生从观察中得到愉悦,唤起描述情境的热情,从而开始自我尝试。
教师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的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能把声音、色彩、图像、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在写作教学中,创设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时移情入境,体物入情,使情感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内驱力,把生活的广阔天地和课堂结合起来。本次作文首先让学生观察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情景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呈现的画面进行仔细观察。通过观察情境,回忆实验情景,并且注意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经过,边观察边做记录,激发习作的内驱力。
三、小组协作,口述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事物的意义,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存在统一标准的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进行组织和改组。这种学习方式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思考和建构知识,通过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拿出记录,口述实验的经过和结果,要求一定要说清楚实验的步骤和结果。然后安排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沟通,构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明确要求,试写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学生不断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更新,使它适应新的学习对象,并实现“整合”。在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并简单叙述实验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要求:写清楚实验的经过和结果。然后学生确定习作写作的材料,完成习作初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生活中去获得感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能够再现情境,按步骤写出实验的经过。
五、交流习作,互评互改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意义。学生完成习作初稿后,开始交流习作。对于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阐述清楚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而对于步骤和结果交代不够清楚的学生,师生的点评一定要细化,以起到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