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1

摘 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话题从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谈了粗浅认识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诸多特c。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时,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对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呢?我以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给学生要团结友爱。在学ǖ与j、q、x拼读规则时,我启发学生怎么才能记住,一个男孩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挖掉ǖ(鱼)眼”太残忍了!从孩子嘴中说出让人心灵震撼。还没等我做评价,就有小朋友说:“小鱼那么可爱,挖掉眼睛会死掉的。”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说:“小ǖ有礼貌,见到j、q、x摘小帽。老师相信大家都非常喜爱小鱼,都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

二、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中小学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的有利改革。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主要形式:体验、发现和接受。这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是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通过感悟语言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这一过程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也需要学生更多地经历、体验和发现。但是我们知道: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需要教师讲解的情况也很多,这时就需要适当灌输,提供背景知识、讲解言语规律。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努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另一方面对接受学习也不要完全摒弃。

接下来,我着重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质疑和发现解决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要大加赞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2.尽量运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论。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活,就会逐渐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三、在阅读中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释放生命活力。这是阅读教学强调“情感体验”的价值所在。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把课真正上成了美的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她是这么组织的:

在学生初步诵读之后,引导学生诗意作画,问学生该画些什么?1生答:要画篱笆。师追问:篱笆要画成什么样的,密还是稀?生答:要稀一点。因为“篱落疏疏”。2生答:还要画小路。师追问:怎样的小路?3生: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4生:还要画树,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有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5生:还要画蝴蝶,因为“儿童急走追黄蝶”。6生说:“不能要蝴蝶,蝴蝶已经“飞入菜花无处寻”了。李老师提示一句:“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7生得到启发,说:“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所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了,但还是要画黄蝶的,要画在花丛中。”8生补充:“最好是被菜花遮住,只露一点翅膀,这样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诗意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体验了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让生命的活力得到了尽情释放,这是灵魂的自由舒展,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发展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此并不够重视。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丰富,综合了社区服务、信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这样的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构建知识、塑造心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考察、动手做的形式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是开放的,课堂上、校园中、学校外都可进行。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有周密的教学计划,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能随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如能抓住现场生成的良好契机,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很多,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钻细研、积极践行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尽到教师最大的职责。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因材施教;转变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因其智力发育程度的不成熟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受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五、设置情境,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景象和让学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节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学生在积极准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课文的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们能够在色彩或表演中收获意外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充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任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评析

教材从广义上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学习的、负载着知识和信息的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能够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师和学生用书。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2007年至2011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科书”“教材”“课本”“小学语文”等,逐篇阅读共筛选得到有效篇名55篇,其中硕博论文共6篇。本文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从整体评析和教材知识内容两个角度作一综述。

一、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评析角度分析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文本上,争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即真实性、儿童性,经典性。教材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教材改革也最容易牵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1.教材真实性的争议

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如,郭初阳老师曾认真考证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名为《探母》的文章,被证实是虚构情节。二是对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在我看来,对教材真实性的争议意义并不大,这些课文被选入教材中,都经过了专家们的斟酌,有其自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对教材的文本求全责备,而应该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去寻找解决办法。

2.教材儿童性的争议

现行的语文教材缺少儿童性,用成人的角度和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和知识灌输。有研究者在对《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分析后,认为文章可以用“少年的老年化”一词来概括,课文呈现出来的是成人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儿童的天性。也有的一线教师指出,目前教材比较规范,不仅教会孩子日常用字,也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品德。

3.教材的经典性争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例如,当代散文《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原文是:“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改后的文章似乎“简明”了,但是其丰富性与情感性却荡然无存了。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论述

1.教材中有关“人物”类的评析

人物是语文教材的重要要素,是教科书编写者借以传递知识、呈现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人物性别形象比较研究是许多人关注的。

现今小学语文课本中,男性人物在人物数量、职业、能力及知识上都高于女性。马开剑、马琳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差异问题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对所选教材人物性别进行统计,得出男性人物形象占总人物的75.0%,而女性仅占25.0%。有名有姓的男性人物出现的次数是女性的8倍。苏丹在《语文教材中女性精英人物的社会学分析》(《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年)中也指出女性在教材中的角色中家庭角色占到67.7%,社会角色仅占30.2%。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增强对女性的关注。

2.知识内容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内容方面的研究复杂多样,包括识字、阅读、成语、诗歌教学等。语文教材涵盖知识量大,每一项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现仅从识字、阅读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1)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汉字的研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使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论是识字量,识写比例、编排顺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科学性,如,胡根林、陶本一在《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中指出从教学大纲的规定看,识字的总量差异较大,从2500、3000到3500,差额为1000字。各年级的识字量差别较大。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曹建召、陶本一的《三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用字研究》;王艳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拼、识交叉》等。汉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任何知识的基础,因此,对待汉字的学习量、质、方法等的规定要明确,不能一味追求识字量的多,而忽视了对汉字文化的教学。

(2)阅读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自我建构。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围绕考试进行,很多情况扼杀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高琦在《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的指导方略》中为语文教材的阅读提出了指导,他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建立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他提出要从唤醒自我、深入感悟、构连生活、丰富表象四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对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出建议。刘荣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外书屋”的教学建议》(《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年)对课外阅读提出教学建议,从认识其价值到为开展其教学创设条件,提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3.插图研究

教材的插图除了有利于教学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是人们认识教材的重要媒介。所以,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插图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培养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教育等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如,朱瑛在《用好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江西教育》2010年)指出课本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现如今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领悟和把握教材插图的意图,对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理解南辕北辙;李祖祥、陈元元《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教材研究,2008年)中通过对插图的类型和分布的统计,得出描绘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实物图和漫画图,插图整体显得单一。他对有的插图与内容、插图与主题不切合等方面都举例进行了说明。

4.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如,朱家珑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中从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语文教科书中文化世界的构建,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以“整体影响”的方式完成的,希望教科书中的文化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表达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李芳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隐性价值分析》中从隐性价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从教学内容的价值、教科书选文价值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可见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引发这些争议和问题的原因

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整体上引发的广泛争议,还是从内容的知识透出来的问题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张俊列在《语文教材争议评析》中指出语文教材引发广泛的争议,其原因,一是多元价值观的诉求;二是教材管理体制的变革;三是教材编制水平不足。现行的教材编写通常以一些专家、学者、出版社为主,缺乏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教材内容某些主观意识过浓的现象。除以上原因,我认为在社会历史问题、国情问题、学科理论问题、利益问题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很大影响。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争议和批判,很多时候只是“举例说明”,很少对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因此,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很多人只是一味地去纠错去较真,对文本求全责备,而很少从实际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当然,在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和批判中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吸收、改进和完善。我个人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怎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思想,怎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个工具,而非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叶开.语文教材存在的两大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3]张俊列.语文教材争议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徐冬梅.小学语文教学批判:不可毕其功于一役[J].教育研究与评价,2011(3).

[6]张俊列.语文教材争议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4

【关键词】本科院校 语教专业 古代文学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此一规划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转型指明了方向。近三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各级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各类高校排名榜也突出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这一评价标准。此种做法本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管理上的一刀切,致使一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特色被忽视。这一现象,在本科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类专业上尤为突出。而作为传统专业的语文教育,以及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古代文学,这一问题最为明显。本文即以本科院校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为参照,探讨其课程教学与改革,以期对高等教育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精神的落实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教学内容向作品选读倾斜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文学史和作品选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该课程教学,一般是在文学史讲述的基础上,引入作品赏析,以印证文学史的某些结论,加深理解。故而两大板块的比重一般为6:4,这一比例在现有本科院校的语教专业上基本保持下来。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语文教育专业更强调技能和实践,其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时比重应该倒过来,按照4:6或者3:7分配。

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以培养作品的综合赏析能力为核心,将文学作品赏析与文史知识拓展、古为今用转换结合起来,实现作品的多角度、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解读。就教学过程而言,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比较迫切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新选篇目和已学篇目的关系。目前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大多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两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卷)。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由作品、注释、提示三个环节组成,在知识处理上非常适合语教专业。但这个教材有个问题,即元代以前部分,约85%的篇目已在中学教材上出现过。对于熟悉的篇目,除复习外,应该增加新信息,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重新感知、体验作品。这些新信息应涉及多方面,如:字词解释、版本差异、意象分析、题材渊源、作者评价、观点争鸣,有些信息甚至可能要颠覆以前的认识,有些可能要允许多种观点并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了解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于陌生作品,尽可能多选,且作为教学之重点展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选新篇较少,可以适量增加一些该教材之外的篇目。作品选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中学已学作品教学与未学作品教学的关系。否则,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就变成了中学语文的复习。

教学内容偏向作品选读的同时,对文学史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文学史的教学,应减少过于学术化的个案、专题探讨,突出宏观性、整体感、线索功能,实现帮助学生构架该学科知识体系的目的。这一知识体系,不仅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线索,更应该有演变规律以及重要作家与此一规律的关联。一般来说,一流作家、主要文体、突出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流派,都应该介绍到。文学史的教学,同样要处理好复习旧知识和增加信息的关系。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已有知识的复习置于新信息、新知识的接受中。大学教育,要适当注意知识和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种拓展既需要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贯穿和介绍,也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会、选修课等途径来完成。

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教育能力的培养

由于招教考试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越来越严峻。为了拓宽就业口径,有些高校则提倡语教专业的“大语文”教学。此一做法,以内蒙古河套大学“大语文,多证书”培养机制最具特色。即,将语文教育专业与文秘、新闻、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就业目标等进行交融渗透,引导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1]。此种做法,表面看来最有成效显著:三年完成4个学科的教学,考取多个证书。但是,以考取证书为目的的教学,似乎过于短视。笔者认为,语教专业的教学与大学教育目的一致,实为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多几个证书。因此,语教专业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应以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核心。

语教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作品赏析能力是重中之重。赏析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突出两个特点。第一,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教学要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过程。古诗文教学,必然要经过字词的诠释、内容的描述、意境的拓展性想象、思想与价值的概括提炼、知识与价值的延伸等几个层次。但每个层次的赏析因文而异。切忌如同鉴赏辞典一样面面俱到,更忌讳层次之间没有联系,不知所云。第二,要有情境。所谓情境,一是诗文本身所展现的情境,这要依赖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能力完成;二是教学展示的诗文情境,这要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教具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情感的参与完成。第二种情境创设的能力,需要学生反复感受、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总体而言,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包括两种能力。第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和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将已掌握之知识、能力转化为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前一种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后一种能力,由于没有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且又没有与此相关的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多数教师没有培养意识。这就要求语教专业的教师主动接触小学语文的现场教学,从中汲取营养,用于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

教学过程凸显综合性能力训练

古代文学是语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必须服从于整个专业的总体规划。同时,也应该与相邻的课程之间共同协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以下几门课程有所交叉。

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课程。许多院校的语教专业,安排的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这种定位与语教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偏差,应该选择面向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课程的教材。古代文学与教材教法课程结合,一则可以熟悉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二则可以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的分类,以古代文学为个案,掌握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些特点;三则可以适时适地选择一些诗词篇目,运用教材教法课程的原理,在限制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进行训练。

第二,书法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过硬的钢笔字和粉笔字书写能力。古代文学与书法课程的结合,就是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书写训练,品味作品内容,将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在两种艺术的结合中实现审美再体验。“两字”训练还可以与古典诗词的背诵结合,进行训练、检查,分别计入平时成绩,纳入各自课程的考核之中。为了避免学生以急救式完成,可以按期分次收交,比如一周交一次,每周进行部分批改、评析。

第三,现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的语音训练,可以纠正方言语音;诵读训练,更有利于古代诗文朗诵。可以针对训练内容,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训练文字读音,最好选择先秦作品,因为先秦文学作品的单音节词、较现在更为陌生的语法,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咬字、吐字。而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最好选择唐诗宋词,《长恨歌》就特别适合朗诵。这两门课程的结合,古典诗文可以作为普通话训练的题材,普通话训练又可以促进古典诗文的背诵、体会。

古代文学课程借助其他课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跨越课程界线却保持各自特色的做法,对于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立体教学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5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0-01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发展,对于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的改革也在深入发展。当前,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在当前的基础上对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进行开发,顺应教育改革和市场发展需求,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实现课程生活化。课程生活化指的是课程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而服务。所以在开发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时,必须依托于现实生活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校本教材要面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需要。因此,下文以培智学校的语文课程为例,对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1.教材设计的生活化

1.1 设计生活化教材目标。教材目标和课程目标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才能设计相应的教材。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的培智学校教育逐渐转变为生活化教学,所以,必须设计生活化教材目标。在培智学校的传统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字、阅读和写作文即可,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语文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思想。换句话来说,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自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之后,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让学生掌握和生活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引导学生正常地生活。目前,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弥补学生生活汇总的语言缺陷,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

1.2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虽然许多培智学校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在编写语文教材内容时,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融入日常生活经验,这就导致教材内容很难和生活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于此同时,培智学校学生存在生理缺陷,和正常人相比难以理解语文知识,思维能力不足,对于语文知识只能直白地理解和接受。当语文知识中出现了许多理论性知识时,就要为学生构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才能促进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效整合不足,很难把复杂的语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在编写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教材时,必须考虑培智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征,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经验去开发生活化语文教材,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感受到生活化情境。

2.教材使用的生活化

2.1 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在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完成之后,需要对校本教材进行实践应用,所以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而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且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培智学校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中有这样一课《我有一双小小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计划,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手是什么?然后引导出手的作用,最后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手应该怎样书写?通过一整套逻辑相关的教学计划,能够让学生从抽象的认知中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书、读、写技能,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如何用手。

2.2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只有通过生活化教学手段才能有效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生活化教学任务,把传统的知识讲解法和生活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的智力发育不足,和正常人相比存在各种心理缺陷,所以可以采用游戏活动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游戏活动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就是在课堂中创设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堂模拟或角色扮演的凡是引发学生思考,弥补学生心理和智力上的缺陷。

2.3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至关重要,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培智学校的教学评价和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生活化语文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存在心理缺陷,所以必须以正面的态度评价学生,并积极向上地鼓励学生进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克服生活困难。

参考文献:

[1] 苏慧,雷江华. 培智学校校本语文教材开发生活化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1,07:23-27.

[2] 王尼.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生活化研究[J]. 学周刊,2014,32:153.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6

一、利用“练习”,积累词语

“练习”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练习”中的每一组词语都语意相关,押韵上口,并贯穿于小学教材的始终。教学时,教师一边让学生通过字典认识词语,一边引导学生通过成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每一个词语(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书中的插图和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熟记词语,举一反三,达到大容量积累的目的。

例如,四年级上册“练习3”中的八个词语多是描写山水景色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在学生掌握了它们以后又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水景色的成语?书上的插图,屏幕上的美景,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了孩子们想象的欲望,他们积极参与,纷纷表达,达到了积累词语的目的。

二、利用“段落”,模仿运用

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中级段教材中有不少“段落”描写精彩、经典,具有可模仿之处。例如:四年级上册《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运用并列的句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草原上流动的奶牛和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桂花雨》的第一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桂花香味迷人;《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第五至第七自然段运用了对话的方式反映了李时珍师徒俩虽然啃干粮,住破庙,但为了修好《本草纲目》都不怕苦的令人敬佩的精神,从平常的描写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平时点点滴滴的模仿训练春风化雨般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整篇作文的叙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留白”,想象说话

中国画很讲究“留白”艺术,苏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也同样有“留白”之处,它们有的叙述省略,有的情节跳跃,这些地方留给了读者无穷的遐想和无尽的感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挑选有价值的“留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展开想象,口语表达,正确描写,合理填补“留白”。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补白”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写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得天火后只是写道:“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处,课文的“留白”是:人们得到火种后是如何欣喜若狂的?“人类的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还体现在哪些地方?课上,我竭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并告诉学生可以模仿“用火来……用火来……还用火来……”这样的排比句式来练习说话;课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大家的发言和自己的想象把语段写完整。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四、利用“结尾”,拓展思维

中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许多文章的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的余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使教学的许多重要环节变得精彩、灿烂,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也应在每节课的结尾处抓住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适时巧用逆向思维法,让课堂的结尾也变得灿烂起来。

在即将学完《田忌赛马》一文时,我紧紧把握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后的最后亢奋时机,适时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对你有启发吗?如果有,能说说它给你的启发吗?”顿时,同学们刚刚有些疲劳的思维又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有的说:“孙膑真聪明!他真有办法!”有的说:“孙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很会看门道,也很会分析问题。”有的说:“我要学习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还有的说:“孙膑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他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语文、科学等许多门功课。”……总之,全班众口一词,大家都在赞扬孙膑,并表示要学习孙膑。至此,这一课的学习似乎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与学的双边任务,就连学生的发言也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意图相一致。

可我却以为不然。我认为,此时,学生的思维还是囿于成见,我为何不能把孙膑思考问题的方法巧妙引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