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文1

关键词: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策略

我校为保证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如职业技能或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应措施。

一、适应性岗位的设置

适应性岗位是指基于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开设相关岗位

1.初步评估,分析学生职业倾向

学校以“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为评量工具,评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了解学生适应方面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所显示的集中优势,确定学校岗位设定方向。

2.联合各方力量,提供资源支持

本研究的有效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应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岗位选择机会。

(1)社会资源。学校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这些企业参观。丰富的社会资源不仅便利了本次研究的适应性岗位的设置,也为我校学生较好的就业前景创造了可能性。

(2)家庭资源。学生家长乐意帮助学校分忧解难,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实践上岗机会。

(3)学校资源。我校为学生提供岗位培训机会,如学校的爱心小超市、食堂、洗车场等工作。我校成立的职业训练教师队伍,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和有效的培训。

二、适应性岗位设置的个别匹配

1.专业技能评估,按照实际岗位匹配

采用自编岗位技能检核表来评估学生的相关技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匹配中不断进行调试,以达到最佳安排。

2.结合学生的职业期望,确定轮流试岗岗位

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期望,让家长在评估出来的5个岗位中选取2~3个岗位作为重点训练岗位。

三、适应性岗位的实践跟进

1.二跟进,适应性岗位的实施阶段

每个岗位规定时间、地点、任务、人员开展锻炼。

第一阶段:轮流试岗阶段。通过评估确定学生岗位,从2~3个岗位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岗位作为重点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

第二阶段:重点训练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奖罚制度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重点训练阶段中,学生在岗位上面对无法适应的情况时及时调整。

2.三维激励,适应性岗位的运转保障

奖惩分明的奖励机制是适应性岗位高效运转的保障。本研究采取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度、适时待岗制三维奖惩制度,保障适应性岗位的顺利运转。

(1)星级员工制。综合岗位负责人每日评分、定期记录以及巡视教师察看的情况,每月评选出一名“校内星级员工”和“校外星级员工”。通过选拔先进个人激励其他职高在岗学生,并公示照片起到模范作用。

(2)代币奖励制。利用代币奖励制度,对每周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代币。代币在适应性岗位的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工资的作用,对学生理财意识的树立有所裨益。

(3)适时待岗制。讲究奖惩,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如若屡教不改,则暂时将他们列入待岗名单中,根据表现决定是否再返岗。二十多名研究对象并不是都认真遵守在岗纪律,此项制度主要针对个别学生。

四、适应性岗位的教学实践

1.演练指导,了解职场问题

将企业环境引入实际教学,由各种人员模拟实际岗位场景,让学生实践演习,应对突况。由家长、教师模拟工作中的各类冲突场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对帮扶,巩固操作过程

一对一帮扶促使能力较弱的学生能独立行事,符合真实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主题实践,熟悉劳动环境

社会主题实践是我校活动类课程之一,该课程安排学生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对各类型的工作岗位形成初步印象。

4.多元评价,展现快乐成果

根据学生的起点、性格秉性、智障类型、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综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五、研究成果

1.层层把控,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利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大部分学生由最初完全没有工作愿望,到现在开始建立工作愿望,开始主动寻求工作机会。之前不服从安排,屡次违反纪律的学生也有了较大改观。

2.多方考量,形成了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设置方案

为规范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本研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重度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方案,它将作为设置学生适应性岗位的指导方案。

3.步步为营,构建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实践模式

逐步构建中重度职高智障生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的实践模式,涵盖评估、定岗、训练、上岗、评价反馈等过程。教师训练形式多样,多角度全程指导并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等制度与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情况。

参考文献: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文2

一、目标

近年来,子长学校党政领导积极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学校管理机制。这种管理共同体是由学校党、政、工领导、教代会代表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管理团队。学校通过用“自主”的“认领”的方式或“招标”的方式,“吸引”不同兴趣的老师关注学校管理中的焦点问题,形成包括学校党政管理者在内的有共同愿景的“管理群体”,“管理群体”成员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彼此交流分享,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共同管理,以期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二、策划

比如“上海市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的出台和实施就是这样一个以管理共同体运作的典型案例,而且学校教师总体上还是比较认可此项改革,思想和工作总体平稳。岗位设置工作是人事制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教师专业职称的晋升和岗位工资的兑现,关系到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导向。为此,学校将此项工作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并采用管理共同体运作方式,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整个实践活动历时5个月,具体运作流程及成效表现小结如下:

三、流程

1、管理项目。将近期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岗位设置工作”的有关事项进行。

2、招募管理人员。围绕“岗位设置”这一焦点问题,以招标的方式,吸引广大感兴趣的自主教师报名,形成管理群体。于2010年10月8日,教工大会发放问卷调查表,具体采用参与意愿调查方式。经过统计,有31位教师对“岗位设置”这一问题感兴趣,有意向参与管理活动。

3、共同研讨问题。以沙龙、网络或座谈会等形式举办研讨活动。形成管理群体后,组织中小学多个场次的研讨活动,共同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4、提出建议意见。进一步畅通渠道,开辟网络论坛,让那些自愿报名参与此项工作讨论的教师,除了可以参与学校座谈会,也可以在BBS上随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设性建议。

5、形成初步共识。在广泛听取这些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草拟出台相对合理、适合校情的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最后由教代会代表以票决制的方式通过方案。

6、制定通过方案。学校行政班子在听取群众意见和吸纳管理共同体的建议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实际,经过反复酝酿、反复讨论、几易其稿。在形成岗位设置细则的情况下,于2月22日和24日又分别召开了小学段、初中段教职工代表的座谈会,再次听取群众意见。在拟定的方案中,将职称的年限作为考量之一,同时又考虑到学校今后的总体发展,加入改革的因素。这样,整个方案既符合教育局精神,又符合校情,既照顾到职称评聘时间较长的专技人员,同时也为青年专技人员的培养和学校今后发展作了一个引导。2月25日召开子长学校四届七次教代会,通过了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

四、成效

1、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由于参加者都是自愿参与的教师,又是和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所以讨论非常热烈。对于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谈出了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管理者必须要顾及和权衡的因素。比如:中小学教师是否给予适当的比例问题、是否应适当照顾老教师的问题、是否也应考虑年轻同志,尤其是脱颖而出的年轻同志,他们符合条件,应适当给予机会、方案要体现局精神,也要适合校情,体现改革的元素等,讨论的思路相当活跃和开阔,反映出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相当高。

2、增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根据学校重点工作和项目,组建由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的学校管理工作的各类决策团队,广泛听取各方代表的意见,共同进行决策过程中的利弊分析,既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又能发挥各类团队参与管理、民主治校的作用,增强学校管理工作透明度。在管理上,能发挥党政工集体智慧,积极开展管理共同体实践研究,尤其对于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岗位设置改革试点工作,能发挥广大教职员工作为群众利益表达的主体作用,通过座谈会、网络等形式畅通渠道,重视群众民主表达机制的建设,重视群众利益分配,在改革中凝聚群众开展学校工作。

3、弥补管理人员思维和能力的局限性。在推行和落实学校重大工作时,学校一般采用“项目竞标”的方式来进行。即先由校长室把重要工作化成一个个项目,招募信息,项目竞标后,成立由分管领导为责任人的项目工作小组,参与招募的教师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这样不仅弥补了管理人员思维和能力的局限,而且能调动更多的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实施,一个个项目的落实和完成,必然推进学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

4、转变各级管理者的心智。针对管理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校级团队以及管理共同体的运行方式开展实践示范活动。转变各级管理者的心智,倡导民主、合作、高效、服务等管理理念。如校长、书记参与决策与决定,扮演促进者和服务者,同时更要逐步从权威式领导方式向道德式领导方式转变,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领广大教师从利益共同体走向事业共同体,推动管理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整体变革。

5、营造参与式的学校文化。共同参与式的决定是管理共同体十分重要的条件和特征。党政工、教代会代表、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管理的工作机制的探索。学校管理者鼓励家长、教师、社区代表或专家都来参与,与行政人员一起讨论与规划学校发展,或重大的改革事项。比如,我校在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的评审中,吸引专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共同诊断,提出建议。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一、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忽视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的差别,一味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就是对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的结果。

(二)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

不少中职学校的领导均懂得中职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轻学历而重技能,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有意向引进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岗位设置、相关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的人才,应聘者基本上是有着实际物流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却普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又欠缺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欠缺了解或了解片面,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初步了解或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脱节。

(三)对校企合作中教师进企业实训欠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中职院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校企合作。包括聘请企业工作人员进校授课、派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学习相关技能等。其中,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了解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后,再返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一项使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许多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资会很少,而对企业而言,这批员工是来学习而不是来创造效益的,因此即使是在岗工作,这批“员工”也无法从企业拿到报酬。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此外,某些学校即使能够解决进企业实习教师薪酬待遇的问题,也会因为教师学习的成果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衡量的原因而不愿“浪费精力和钱财”。教师、学校、企业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真正市场需求存在距离。

二、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物流行业市场调查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实施整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和课程整合方法

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

(2)课程内容整合

根据能力——课程对应图,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得到新的课程清单,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考核要点与要求。

(3)专业培养方案制订

依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专业教学计划。

(4)课程标准制定

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标准。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改革思路,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

(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新生进校,见习物流沙盘模拟(出于实训室建设成本的考虑,可选择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参观见习),可增加对物流流程和相应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接着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在做业务处理中讲授业务处理需要的知识,这样既掌握岗位技能又掌握岗位知识;最后以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的方式全面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2)重构课程体系的特点

重构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工学结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一是工学结合性。专业课程的“修学地点”表明该门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学习,还是在企业完成或者在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完成等多种形式,同时“修学地点”也决定了课程考核形式和地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二是灵活性。课程的设置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学前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其能力,对已经达到的可以减免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多样,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类别,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质有方向性、有目的性的发展。核心课程的建设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课程内容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跳出传统课程的学科设计理念,依据物流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按照“业务——业务处理——业务理论”三段式结构以业务流程主线以业务处理为中心,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

(2)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学地点,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联合物流相关企业,聘请物流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考核方式也可以由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和企业结合多主体联合进行。

(二)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1.建设内容

从岗位群的设计来看,要建设“企业物流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和“生产物流管理综合实训”三个模块,分别从综合业务实训模式、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典型方案、综合业务实训教材、综合业务实训模拟软件等方面进行建设。

实训内容的安排突出系统、全面、实用、规范、连续、灵活应变型的训练。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建设方法

基于实训课程对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学校应与意向就业的物流企业联合开发物流业务实训课程。例如,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专职教师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指导等等,这方面的前提是企业与学校要有良好的薪酬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可通过自主式学习、小组分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更多的采用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方法。

当然,各中职学校因就业区域物流岗位分布特点的不同、学生素质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际举措各不相同,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同的,即应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秉承这一宗旨,我们将会迎来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

chinawuliu.com.cn/oth/shuju/index.html.2007/02/12.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文4

摘要:动画专业 改革 职业学校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

眼见国人的钱被外国动画大片上亿的掏走。国人坐不住了,从01年开始动漫在各种基地建立中被炒的火热,电台报纸到处都是动漫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动漫是一个赚钱行业,学生抢着报名,学校抢着开专业,于是不管有没有老师和设备,全国各大中专院校都开始开设动漫专业。似乎动漫专业是天上掉下的白馍。过了几年,才发现其实这好像一堆白泡沫。统计最近两年各大中专学校就业红牌榜头:动画设计,居高不下。就业率低,流动性大,就业人员没有保证……如此下去动画专业何以为继?

动画设计真的是一堆白泡沫吗?非也,一方是动画公司在为高薪请不到合格专业人才发愁,一方是动画专业学生就业难学校在发愁。动画行业现在就这么拧巴着。要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已迫在眉睫。职业学校应依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教育教学方案设计和改革,不可能所有专业一刀切,在看到不同专业共性同时也要看到个性一面。对症下药才能病有所医。

一、招生关注兴趣和爱好,因势导利。

(1)盲目招生不分专业和优劣势。学生选专业时多听招生老师意见。综合类学校中招生老师看不到动画前景也不懂这是什么,不愿给咨询学生介绍动画专业。可动画专业虽小要求却不少,职业学校在动画设计招生时一定要让招生教师了解动画专业优势。动画专业与数控机械类专业相比,在大中城市就业良好,不用下车间,不需要很大力气,但需要创新和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据兴趣和特长选专业。不同专业有不同要求,招生时尽量选对影视,动漫,音乐,游戏,绘画等方面有兴趣的学生,要有些美术功底,有创新意识、有耐心。兴趣和耐心是好好学习的基础。良好美术功底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多的进步。

二、改革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师资现存的问题。很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东拼西凑,或者拿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教授高职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相脱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是儿戏。课程设置更需要慎重。职业学校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了好几个软件但都是独立的,学生根本不会对软件进行综合运用。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施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很多学校缺少师资便让非动画专业教师拿本书随便学两天就跑来教动画,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完整的动画是如何做出的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2)改革的方向。动画制作对应很多工种,每个工种都需要人才,虽然现在中国动画最缺乏编剧和导演,但培养踏实肯干的制作人才同样重要。高职学校培养的主要是高级技术工人,技术熟练以后才有余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与培养目标密切结合。现在很多学校里面培养的学生创意不好,制作不精,走出社会还要到培训机构重新回炉学习技能。

课程设置以商业流程为依据,整合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影视动画专业课程,形成基础实践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辅助选修课程、毕业设计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将商业动画制作需要的岗位设置对应课程设置,基本体现从策划到制作到成片的过程。

制定好的方案需要很多教师配合,各位教师教授课程相互既有联系又独立,学期教学伊始系部应师教学目标计划,让教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学习到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性。

此外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补充新知识,并且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分享体验和心的也是很重要的。系部设置专门电子档案室把制定好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每门课选择的教材、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总结、新知识点的更新进行归档。并让专人负责实时完善更新。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可以节省重复劳动,在原有课程基础上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老师们的经验有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关注师生作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保障学生就业。

动画专业对毕业生要求质量较高,只有把动画专业的每个学生都雕刻成学校的艺术品。毕业生才有好的去处。很多大学里面学生学习用的电脑、手绘板、相机都是自己的方便课余学习。但高职学校中实现较困难,大多学校宿舍条件不允许人手一台电脑,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不允许。而动画学习必须在课外加强基本功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配置设备,鼓励教师开设兴趣班,整合有时间又有兴趣学生老师的力量,制作一些作品去参加赛。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教师和学生的能力。

动画设计类工作要靠作品说话,虽然学生作品大多稚嫩,但也有优秀作品。为了激励学生信心,系部可以对学生作品收集整理集结出册,或装裱起来装饰在走廊中,专业课教师可以把优秀学生的作业张贴专业课教室里。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鼓励作者本人,更为以后的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动画毕业生可担任很多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又有很多不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应有明确定位,应非常熟练的掌握一些技能。毕业前应有属于自己的作品,整理优秀作品向用人单位展示工作能力来获得在企业锻炼的机会。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中专学校;绩效考核;对策分析

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核心手段被广泛应用。对于中专学校而言,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案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各部门协调、高效、顺畅运行的一个基础。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分析了学校绩效考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使其更加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一、学校的绩效考核方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比较,笔者总结出以下学校绩效考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首先是考核方案没有相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考核的方法不够科学,有些学校将学历、职务、职称、资历等差异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导致被考核教职员工起点即存在差异,有失公平;有些学校考核指标制定笼统,对于学科、岗位的差异性视而不见,顾此失彼;有些学校在进行教职员工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是组织评分小组进行综合打分,为考核工作注入很多的主观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是很难具有实际意义。其次是考核方案达不到激励教职员工进步和提高的作用,有的学校专注于考核完成工作数量的多少,而对于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忽略,这样就会导致职工在工作中过分的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的重要性。再者就是考核结果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虎头蛇尾,有的学校将考核结果束之高阁,而未发挥出应有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引起教职员工的重视,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

二、面对考核方案中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法

首先,在进行考核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核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于考核的内容和标准应该要在参考教育部以及人事部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进行制定。要坚决摒弃以职称、资历、职务、学历论绩效,而应更多地体现工作业绩和效果。大多数学校,不同岗位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内涵,再完美的绩效考核方案也难以包涵兼顾所有岗位的统一性内容,因此绩效考核内容应该按照岗位进行区分,结合岗位工作性质制定考核内容,只有做到对于不同工作岗位当中的人员进行工作内容、工作特点以及工作性质的全面考核才能够根本上做到客观公正。要保证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教师、学生、职能部门、绩效评价小组引入绩效评价主体,尽可能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公平。其次,对于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一定要注重定性和定量的相互结合,首先寻找一种定量计算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估。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不方便量化的内容应该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估。一项合格的指标应该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就是要保证指标是可以进行测量的,其次指标的测量应该是明确的,模棱两可的指标没有实际的统计意义。再者,在指标设置的时候要考虑到指标的量应该要和教师的主要的职责相互联系,最后指标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相应的指标拥有一定的时效性。考核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学校的教职员工可以在业务能力上得到提高,也是为了督促教职员工不可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所以考核的结果必须得到合理的利用,不然考核制度将会失去其根本的作用。如果没有合理的考核,也会让教职员工的工作失去方向和目标。在得到考核结果以后,人事部门应该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进行公示,对于考核结果不够理想的职工应该进行了解,了解其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人员谈话,希望其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自行调整下一年的工作情况,这样有助于员工对个人的规划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置。

三、结语

全篇文章总共就是两个部分,首先是分析了目前许多考核方案的问题,其中包括考核方案缺乏客观性以及科学性,考核方案过分的注重数量而缺失对质量的考核,考核方案忽略不同学科、岗位之间的差异性,考核方案的划分不够细腻,最终得不到有意义的考核结果。对应这些问题,提出以下一些解决措施,首先就是完善考核的主体以及考核的标准,注意考核的客观性。在考核中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多少,还要注重工作质量的好坏,最后就是要细分好考核的等级,积极利用考核的结果进行调整。员工绩效考核是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的考核方案将会促进着学校老师的进步以及学校师资力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在工作中重视起来,深入研究、综合考虑,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发展。

作者:王莹 单位:秦皇岛水运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杨志祥,陈伟.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01).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范文6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

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开设的专业必需与社会岗位相对应,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社会岗位的技能、知识、素养要求。但是,一些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仍倾向于大众化、学科型,与社会岗位对口率不高,学生就业岗位不明确。那么,职业技术学校采取什么样的专业培养模式才能使学生掌握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技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使企事业单位能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对学校的培养水平满意呢?笔者对职业技术学校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步骤,具体实践方法以及实践实例。实践证明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是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步骤

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总的来说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进行的人才培养,它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充分了解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即专业对应岗位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技能、知识、素养要求。如果学校单独盲目制定培养目标,最终学校培养的人才将无法满足社会要求,企事业单位进行二次培养。学校只有充分了解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企事业单位满意的人才。

2.学校严格以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为专业培养方向。如果职业技术学校采用大众型、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将违背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的,结果只能是闭门造车,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技术学校只有针对社会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准确、精确、高效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场地、设备、人力资源上是互补的,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师资、实践设备、实践场地等;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员服务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人才是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共赢,学校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企事业单位招聘到了优秀人才。

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1)通过社会调查掌握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以及相应岗位需要的技能、知识、素养要求。这是实现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步,才能去继续完成后面的步骤。

(2)根据社会岗位的要求制定岗位型的专业培养方案。这是实现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的指导方向。只有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步,才能正确指导具体的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如培养目标、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素养要求、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

(3)根据专业培养方案,通过岗位型的专业培养方法培养人才。这一步是实现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落脚点,需要学校及教师一方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思维,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1]

二、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1.掌握社会岗位要求。(1)对可能需要相关人才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并收集企事业单位名单。(2)走访企事业单位,通过对人事部门的人员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调查,掌握相关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要求,其中岗位要求除了技能要求,还必须包含知识要求、素养要求,要填写岗位设置及要求表。(3)根据走访调查结果,召集行业专业人士进行研讨,确定培养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要求。

2.制定岗位型的专业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即,专业培养的学生对应的社会岗位是什么,就业的行业有哪些。(2)技能、知识、素养要求,即,培养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知识和素养。(3)教学方式及安排,即,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课程、实训、实习的教学方式及安排。

3.采用岗位型的专业教学方法。(1)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根据岗位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工作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即,用工作过程串联起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素养等。[2](2)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共同培养学生。如,企业参观、企业人员讲座、顶岗实习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增强工作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3]

三、实践举例

1.掌握社会岗位要求。(1)对有可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如互联网、金融、电子、电器、贸易、旅游等,并收集周边企事业单位信息。(2)走访相应企事业单位,通过对人事部门的人员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调查,填写岗位调查表,掌握相关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要求。其中岗位要求除了技能要求,还必须包含知识要求、素养要求。例如,笔者制作的岗位调查包含如下等问题:①贵单位的主营业务是什么?②贵单位有哪些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分别承担哪些主要工作?分别有哪些知识与技能要求?有哪些人文与素质要求?薪金分别是多少?③上述岗位中,您认为应届毕业生缺乏的技能主要有哪些?缺乏的素养主要有哪些?(3)根据走访调查结果,召集行业专业人士进行研讨,确定了《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是“电子商务师”,其岗位要求简介如下。技能要求:①能进行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包括可行性分析与设计、平台建设等。②能进行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包括系统运行管理、安全管理、培训与指导等。③能进行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运营,包括网络采购、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等。④能进行企事业单位商务网站评估,包括电子商务建设评估,电子商务应用评估等。知识要求:①企业信息化、商务网站及相关软硬件知识;②电子商务系统安全、交易安全知识;③岗位培训计划编写知识;④招标采购与网络采购流程知识;⑤网络营销策略与方法知识;⑥物流方案模型设计方法知识。素养要求:①敬业精神;②吃苦耐劳;③善于与人沟通;④善于文档写作与演讲;⑤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2.采用岗位型的专业教学方法。(1)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根据电子商务师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了解岗位工作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相关技能、知识和素养,即,用工作过程串联起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素养等。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是《建构中小企业商务网》,该课程的设置源自于电子商务师岗位的一个工作过程,通过这门工作过程课程,可以融入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等技能,企业信息化、商务网站、相关软硬件等知识,与人沟通、文档写作与演讲、团队协作等素养。(2)采用企业参观、企业人员讲座、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共同培养方式。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如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企业、家电企业的信息化部门等。每个学期邀请企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每个学期至少一个月让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工作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

四、结束语

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以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并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法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实践证明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是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龚汉东.工学结合中校企合作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

[2] 刘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