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与读书有关的格言

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1

关键词:日积月累;程度;途径;策略

“日积月累”栏目是新课程语文内容设置上的创举,是语文园地“回顾・拓展”栏目固定板块之一。呈现形式以格言警句诗句等为主的句子居多,也不乏词语形式的成语等熟语,另外每册一般还安排两次诗(词)篇。这些内容中外贯通,古今横贯,归类出示。虽属小得不能再小的板块,但它紧密地与单元主题相配套,其作用之大不容置疑。可由于该板块教学随意性大,操作实效性小,探讨力度也弱,“日积月累”可谓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操作方法,乃至教学效果,现状都不尽人意,不容乐观。

笔者在学校的一堂推门听课中发现,某教师执教语文五上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时流程如下:

第一步,理解意思并板书,熟读成诵。

第二步,抄写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三步,默写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四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理由。

执教者课后交流时还相当自信:这样教,甭愁这块内容考试不过关!

如此死记硬背,一味灌输,为考试而积累;

如此机械操作,按部就班,为积累而积累;

如此本末倒置,目中无人,弃主体于何处?

无需回避,类似课例不乏其人,目前“日积月累”教学现状总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遮蔽了“马蹄”!“日积月累”到底该怎样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根据课标要求。《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之“教学组织与实施”第14条也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词语,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这为“日积月累”指明了方向,并以“词语”为例提供了指导性的操作框架。为此,笔者对五上年级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进行了同课异构的初浅尝试。

一、积累程度上把握好“三个维度”,适当点拨写法

我们可以把“日积月累”分解到有意义单位,音形义结合体――词语。任何语言的积累,基本要求是会读、能写、理解,因此我们必须紧扣积累内容的“音”、“形”、“义”三个维度。这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音”的基本上没有问题,即使出现一些冷僻拗口读音,学生也能够借助工具书解决,倒是“形”、“义”必须重点把关,落实过关。

笔者尝试通过读悟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大意。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句子的大概意思,随后在交流中初步理解,再抓住要点深入理解:五个句子,分别强调了什么呢?相机板书:①读书要持之以恒;②读书对写作的帮助、促进;③读书的重要性;④要珍惜时光读书;⑤读书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积累内容的语言形式。否则,学生仅仅“知其然”,而没有“知其所以然”;否则,师生仅仅关注“写什么”,而忽视“怎样写”,顾此失彼;否则,课堂语言味淡化,缺乏深度解读。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明白格言警句之所以流传广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除了蕴涵哲理启示,还与写法巧妙密不可分。

二、积累途径灵活不拘一格,读记背写并用

积累的途径,课内课外均可,但课堂积累是主阵地;有意识积累和无意识积累并存,但应该以有意识积累为主渠道;教师强化与学生熏陶同步,但应该是以教师的引导为大前提,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旋律。一句话,积累应该是多渠道、多途径、多策略的。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在本课例中,笔者尝试设计多项的情境补白:小弟弟不爱读书,还说:“读书有什么用?”我可以告诉他:“ ”。如果他狡辩:“我有的是时间,现在玩,以后读书也不迟。”我应该这样教育他:“ ”。我还要告诉他读书的方法:“ ”。

至于积累的方式,无非读读记记背背写写,当然,这个“写写”不仅包括抄写,还包括用上这些积累的材料来写――写句子语段,写感悟体会等。同时,“写”的内容与形式要注意避免死记硬背,避免生吞活剥,避免无趣乏味。因为积累主体是学生,激发其内动力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从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可以提炼成一个训练的模式:理解大意实践应用领悟写法。模式仅仅是一种范例,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程式,应当随机应变,如在“积累”古诗词时,研讨写法环节可以安排研讨押韵等;“积累”熟语时,研讨写法环节也可以讨论褒贬感彩和应用范畴,也可以研究构词规律等。只要我们脑中有“模式”,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循序渐进,灵活变通,必有成效。

三、积累策略注重实干运用,强调整合提高

上海吴忠豪教授在谈及积累时,阐述了他的观点:积累有两类,一类是消极积累,一类是积极积累。其分水岭在于能否运用,因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或用于书面交流,或用于口头交际。为积累而积累的语言只能属于消极语言,即使积累数量再多范围再广,也只是埋在喜马拉雅山下的矿藏;为运用而积累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能够长久储存而最终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学习语言目的是什么?交际应用!只积累不运用,那是消极语言,记忆的痕迹稍纵即逝;积累并能运用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积累并运用的过程才是真正提升语言素养的基石。语言内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在教学中预设如下问题:你打算挑选哪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理由。此环节,不仅回顾格言的意思,还强调运用的“场景”,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格言的表达方式。如上述案例,只要通过适当引导,就能帮助学生在记忆中留下写法上的烙印:①夸张;②比喻、夸张;③比喻;④对偶、对比;⑤排比。

同时,我们有不少老师容易被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所禁锢,其实,只要教师认识到位,举措跟进,“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的有关教学内容可以整合,有时可以互换顺序,尤其是“日积月累”往往可以放在“口语交际・习作”前面来学习。还以笔者在尝试中,考虑到“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也是读书的话题,不妨先积累关于读书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再来“口语交际”,最后书面习作。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后,再来口语交际同主题的话题,无疑是循序渐进的,无疑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我们不可缺少这样一个“以规范的书面语言规范学生并不规范的口头语言”的提高过程,同时又是“以丰富的书面语言丰富学生并不丰富的口头语言”的上升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去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体会,有了材料内容的迁移和话题理解的铺垫,“厚积”后“薄发”,既巩固积累、运用积累,更让学生明白积累的价值之所在,强化学生有效积累的内驱力。

语言积累是个永恒的语文课题,而我们应该强调和坚持的积累是一种积极积累――兴趣的激发,文化的积淀,能力的提升。只要我们贯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课本为例子,课堂为引子,把学生引向“生活大积累”,真正发挥日积月累的功效,让“日积月累”小板块也能有大作为。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2009年版

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2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研究,不断实践。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相比,活动课更是为学生及教育提供了更广阅的空间。

1、多层次。语文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活动如图书阅览、三分钟演讲、小日记;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报编辑部、语文游艺宫、小小文学社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更是增加了学生交空间。

2、多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语文活动课可以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竞赛式:辩论赛;文艺式: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绎成生动的故事等。还可以采用语文游戏式。语文情境式等。

3、多渠道。语文活动课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 在“五一”劳动节,笔者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农民种田,还亲手实践,又到附近企业访问2人,然后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会”。

4、多系列。例如,设计“学雷锋”活动,让学生人人收集有关雷锋的事迹、日记,进行讲雷锋的故事――学雷锋、见行动――唱赞雷锋的歌,明雷锋精神系列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立志的格言,上课时,讲格言,课后进行格言展览等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充分体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3

一、着眼全面发展,突出活动的整体性

1.课文的整体性。设计语文活动,要从整体上把课文读通读畅,准确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旨趣。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我给本文设计了3个活动:一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有关“海棠花”的描写,仔细品读想象,体会海棠花的灿烂和旺盛的生命力;二再读全文,找出有关“儿童”的描写,认真阅读咀嚼,感悟游园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蓬勃向上的朝气;三精读比较,引导学生将儿童和海棠花作比较,比中悟趣,从而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美好春天”的道理,进而领略作者行文的匠心独运。3个活动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紧紧围绕全文主旨,扎扎实实地训练,实实在在地感悟,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整体。

2.目标的整体性。设计语文课堂活动,要把读书、讨论、扮演、操作、观察、言语等外显活动和感知、体验、深思等内隐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3.参与的整体性。活动时,要鼓励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时,组长要根据组员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的合理分配,力争做到人人有学习任务,人人有锻炼机会,人人能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全班活动。

二、贴近儿童心理,突出活动的趣味性

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活动时,必须求新、求变、求巧,力求将浓浓的趣味糅合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1.求新。教师要善于将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及时引入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一种风味小吃》的习作指导课上,一位老师用猜谜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抓住写作此类文章的要点,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他先让学生猜第一个谜语:

四四又方方,入锅变金黄。虽然臭名扬,吃来满口香。

当学生猜出谜底“臭豆腐”后,他引导学生弄明白,要把一种风味小吃介绍清楚,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好它的色、香、味、形。接着他出示第二个谜语:

小小瓶,小小盖,小小瓶里装荤菜;青绿壳,紫红盖,去掉屁股别见怪;

尖起嘴,对准盖,拼命吮吸才出来。

当学生猜出谜底“田螺”后,他引导学生总结,除了要写好色、香、味、形,还可以写它的做法、吃法,以及相关的传说,这样就能写出一定的情趣来。最后,他出示了第三个谜语:

一身绿叶装,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每逢五月五,忆起汨罗江。

学生很容易猜出了“粽子”。设计这个谜语,是要告诉学生,也可以写一写小吃的文化内涵。新颖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了习作的要点,也产生了习作的冲动。

2.求变。教师要善于变换教学顺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变化中求情趣。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中,作家巴金与小朋友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教学这篇课文,我根据课文多哲理警句的特点,设计了“读书信,写格言”的综合学习活动:反复研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认真思索这些语句的含义,并将其概括浓缩为自己喜欢的格言;全班交流,格言送给同伴,并说出赠送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

3.求巧。语文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切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享受教育。比如在学习关于春天的词串后,巩固练习阶段,一位老师设计了“编故事、讲故事”的竞赛活动,要求学生所编的故事中必须出现词串中的词语。学生热情高涨,联想丰富,编出了一个又一个天真有趣的故事。有的说:“春天到了,河边的柳枝悄悄地睁开了眼睛,她看见了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春天多美呀!”有的说:“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悄悄地下着,柳树和小草长出了嫩芽。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布谷鸟欢快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真美呀!”……在趣味浓浓的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所学的词语得到了巩固,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陶冶,可谓“一石三鸟”。

三、追求生态课堂,突出活动的开放性

教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重视活动的开放性。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活动内容,开放活动过程,开放活动方法,让师生在开放的环境和心态中,充分展示教学的智慧。例如,在活动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和不同的班级因文而异,因人而变。学习《钱学森》《詹天佑》这类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给钱学森、詹天佑等名人写颁奖词,在反复研读中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学习《黄果树瀑布》《九寨沟》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练习当小导游,以此促进他们不断吸收课文的语言;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做一回演员,当一次导演,在文字和实践的相互转化中体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情感。

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4

一、注重积累,增长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从而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加对语言的感悟。

二、习得方法,养成习惯

1.选读法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是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形成思想,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思想,要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去理解,去感知,在读中形成思想,在读中陶冶情操。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5

关键词 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85―01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可见,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 激发兴趣,诱导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1通过故事引趣。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我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了。

1.2利用设疑激趣。

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在讲完12生肖的故事时,问道:老鼠那么小,还怕猫,可为什么它要排在第一位呢?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1.3角色表演生趣。

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记得在读《猫和老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们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 课内课外结合。感悟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着读,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

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配合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学生们读的书籍,推荐给他们去读;还可以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图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3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搭建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我曾让学生们购制了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都设计了几个栏目,如“一天的收获”,“好词佳句”,“格言警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等,还有学生的学习周记,有的还把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写日记或小短文的习惯。

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6

关键词: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母语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出读书使人睿智的深刻道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就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的力量。特级教师的王崧舟也阐发出“读书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的阅读观点。“大家”们的观点无不彰显阅读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育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受教育主力军――农村儿童也不例外。然而,农村孩子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孩子的阅读现状

1.留守儿童居多,亲子阅读成奢望

农村学生家长生活压力大,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他们往往选择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挣钱养家。据调查显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86.5%,一般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在管孩子的生活。而爷爷奶奶十有八九不识字,让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成了奢望。

2.应试教育根深蒂固,阅读资源匮乏

农村家长迫切地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因此,格外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有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家长根本不管。平时极少给孩子买书,即使买也只是买一些《课堂全解》《课课通》等“精饲料”式的书,而真正能给孩子提供丰富营养的书籍却很少问津,所以,孩子基本上处于无课外书可读的状态。另外,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往往以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多数老师信奉“熟能生巧”的信条,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孩子反复练习,孩子的课余时间被作业充斥着,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看课外书。

3.社会阅读氛围薄弱,阅读意识差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认为:阅读倾向缘于当前的社会背景。农村人每天劳动量大,体力消耗大,基本没有闲暇时间,偶尔有时间就打打牌、看看电视……走遍整个村庄,也很难看到有谁在看书。家长阅读意识差,孩子也就潜移默化地远离书本了。加之电子产品铺天盖地,孩子随时可以接触电子游戏、电视影碟。试想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孩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吗?

二、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方法

作为基层语文老师,我深知:母语学习,语言的积累很重要。而语言的积累来自于阅读,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农村孩子母语学习的活水源泉,因此,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极力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者在农村小学坚守多年,摸索了一些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方法。

1.师生同读,让学生乐读书

基于农村孩子亲子阅读几乎为零的状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中,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书拿出时间和学生一起看,一起交流。学生有了阅读动力,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慢慢地被书所吸引。

2.授之以渔,让学生真读书

学生阅读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往往出现走马观花只看情节的现象,这样的读书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教给孩子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经常选择书报上的优美文章,教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存进自己的积累本中,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这样的阅读,学生不再是走马观花,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真正从读书中有所收获。

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读书

(1)让学生有书读。农村孩子阅读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按年级印发《告家长书》,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并附上该学年孩子的必读书目及推荐阅读书目,要求家长尽量为孩子准备,可以买,也可以借,确保孩子最基本的阅读资源。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们还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带到班级里,交换阅读;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每周划出一节阅读课,单周学生自读,双周师生交流或阅读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4.积极评价,让学生勤读书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读书汇报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展览读书笔记等活动,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大张旗鼓地表扬,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成就感、荣誉感,让学生感觉到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坚持这样做,还愁孩子不读书吗?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习得母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