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德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师德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师德总结

中小学师德总结范文1

根据新的形势与要求,对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已是一项深入持久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们袁花镇中心小学在坚持完善教师暑期师德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了继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教育的成果,今年暑期,在国家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嘉兴市教育局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通知》精神的指导下,我校组织全体101 名教师参加了为期二天的暑期师德专题培训。与往年相比,此次师德培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现将这次暑期师德专题培训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过程落实,成效显著。

1 、形式多样,过程落实。 这次师德培训,我校坚持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培训采取了大会学习(包括集中学习文件,观看录像片等)和小组座谈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的优良师德;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园丁品质;淡泊名利、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最伟大的人生价值。对学业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讨论认为:作为教师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有恒心。对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教师参与赌博等的看法是要极力遏止,要率先垂范,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等等。老师们推心置腹坦诚交流个人的实践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了教师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明确努力方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在集中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我镇 101 名教师都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教师把此次学习同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老师们表示:要全心全意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严格考勤,强调会风。 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我们严格考勤,采取了点到签名的方式,如没有参加学习必须出示相关的证明。两天的培训,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学习。这二天正值高温天气。在培训期间,虽然老师们大汗淋漓,但都能坚持学习,认真听取,是本次培训在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3、注重评价,落实行动。 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我校采取了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并把这次培训例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中。确实,在这2天中,老师们认真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查找自身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使这次师德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1、成立师德领导小组。 为了提高我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支部书记孙明祥校长为组长、由支部委员崔新江、顾峰、教导主任陆国良、人事干部张志琴为组员的“师德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培训工作会议,制定计划,研究方案,从而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将职业道德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从而确保此次培训顺利开展,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制订培训计划。 为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小组成员学习了有关“师德”培训的具体文件精神,经过反复研究与修改,并紧密结合本校教师实际需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制定了本镇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培训工作的计划。在计划中,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组织管理中明确各级职责,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使整个培训过程做到可操作性强,以确保培训质量。

三、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1 、学习文件,明确目的。 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首先孙明祥校长作了动员宣传,随后组织老师们集中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XX〕1 号)》和嘉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通知》两个文件,同时每位教师人手一册《XX年嘉兴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辅导材料汇编》。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2 、听取报告,感人肺腑。 两天来,全体教师听取了三位优秀教师的典型报告,分别是 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事迹报告会专辑—— 《 一切为了学生》、郑琦同志事迹介绍——《向山区孩子播洒阳光》、殷雪梅同志事迹介绍——《舍身救学生,梅馨映师德》。老师们被三位老师的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其中有在突如其来的井喷事故和洪灾考验面前,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抢险救灾,保护学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的感人事迹,再现了他们保护学生、无私奉献、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许多老师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中小学师德总结范文2

工作了十几年,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敢说很了解,但大体还是熟悉了的。因此,工作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本学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医务室工作。做好学校师生常见疾病的诊治工作。

二、组织学生体检,并做好统计分析,建立好学生健康档案。

三、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每学期做好4期健康板报宣传。

四、做好晨检午检工作,及时发现各个班级的情况,以便发生问题即时处理。

五、每日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的网络直报工作。

六、今年重点宣传了红眼病、脊髓灰质炎、流感、结核病的防治。

七、对教师的常见疾病防治进行解答和指导。

中小学师德总结范文3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陶堰镇校积极开展“以德治校、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回顾一年来的创建工作,我们在“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夯实五个“基点”,把“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一、以学习为先导,夯实师德创优的基本点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师的道德行为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做支撑。为此,学校每学期始都要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条文。通过学习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师德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弘扬高尚师德风范的自觉性。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集中学习每周一次,由分管校长组织落实。分散学习,有时由教师自己安排,有时有年级组长和政教主任和教务主任安排落实。为了使分散学习不流于形式,学校发给教师一本学习笔记本,要求记录学习内容,撰写学习体会。

2、辅导与自学相结合

学校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师来校作心理辅导专题讲座,邀请交警来校做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平时教师自学《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

3、“请进”与“走出”相结合

学校邀请特级教师周一贯来校讲座、指导,同时也选派一些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要求积极上进的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思想水平。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易于教师接受、消化、巩固,从而从正面教育了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

二、以管理为抓手,落实师德创优的着力点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因此,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激励为主,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本,在全校形成“师德创优”的"大气候"风气。

1、推进民主管理,形成和谐氛围。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五届七次、八次教代会,修订完善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教师岗位责任制等,学校努力用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争创冒尖。在平时的工作中,改变“一言堂”的工作方式,提倡民主,鼓励教师广开言路。如各种考核评优,都采用群众评议制,倾听他们的心声,使教师行使民利。

2、推进安全管理,构建平安校园。“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学校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首先镇校制定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安全行为,并在学期初与各分管领导、任课老师签定安全责任状,增强领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其次定期召开过公、铁路学生会议,为每位学生发放黄帽子,并专门安排教师为学生护送。再次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邀请县交警队员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增强生命意识。学校通过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提醒家长,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

3、推进人文管理,突出以人为本。首先倡导管理者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人,用表率作用感召人,用民主作风尊重人,用真诚关心打动人,让教职工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情感体验;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校凝聚力。如教工篮球赛、教工排球赛以及夜游环城河等,让教师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再次,“目中有人”,积极打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环境。经常找教师谈心交心,了解教师的想法和需求;利用节日慰问有困难的教师,关心弱势。

三、以榜样为示范,做大师德创优的亮点

榜样具有形象性、真实性的特点。榜样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和鼓舞力是不言而喻的。学校主要树立了三类榜样。

1、领导班子率先垂范

学校行政人员共9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率领教师开展工作。带头学习;带头团结合作,开拓进取,人人都把集体工作放在首位;带头廉洁奉公,保持勤俭本色,始终把学校的发展作为首要工作来抓。

2、争先创优树典型

学校组织开展“十佳优秀青年教师”、“十佳优秀班主任”的评比,“师德论文”撰写,“教育思想大讨论”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争先创优。同时,学校注重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张贴、召开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方法,树立学先进、讲政治、顾大局、严律已、敬事业、乐奉献的良好精神氛围。

四、以活动为载体,做实师德创优的落脚点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师德创优的落脚点应体现对学生的教育上,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自我检验,以行为促养成,以外在促内化,引导个体精神升华,促进品德的自我完善。为了把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置活动载体,力求把师德教育活动落实到实处。

1、重实践体验教育。学校充分利用人才名镇文化,以“三名”教育为重点(寻名人足迹,讲、演、颂名人故事,学名人行动),组织学生开展“访身边名人”的采访活动、“新世纪我能行”的体验活动、陶成章故居、邵力子陈列室等德育基地的参观活动、上敬老院进行敬老爱老的实践体验等,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活动,创新德育载体,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活动事迹屡次在《绍兴县报》、《绍兴晚报》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2、重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受益一生。为此,学校开展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评价体系研究,专门制订系统的细化的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评价内容,并建立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做到每天记载,每星期一小评,每月一考评,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老师评价改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校核评多维、立体的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良好校风形成。

3、重特殊学生教育。关爱特殊学生,是学校德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育人的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为此学校在“讲师德、正校风、强素质、树形象”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建和谐校园”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三爱”(关爱贫困生,给贫困生送温暖;关爱学困生,给学困生送信心;关爱留守生,给留守生送亲情)活动,学校领导、教师与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结成对子,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行动上给予帮扶和感化,校园里洋溢着一股和谐的、充满爱的暖流。

五、以教学为中心,抓实师德创优的根本点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要把"师德创优"活动中提高的思想高度和积极性,引导到"育人"上来,也引导到"教学"上来,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业务建设相联系、相结合,在讲师德、讲风格的同时,也讲事业、讲水平。

1、抓教师集体备课,突出一个“实”字。每个备课组采用“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课堂跟踪──课后交流”以及“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交流反思”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时遵循“实效、共享、研讨、互补”八字原则开展。每次集体备课都做到时间、人员、内容、发言人四落实。确保不同的教师在活动中都有所启、有所思、有所得,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良好愿景。

2、抓课堂教学,突出一个“优”字。面向全体教师,提倡争当“惜时增效、轻负优质”的教师,掀起“学习——教学——再学习——再教学”的,不断优化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努力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严格控制教师课堂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兼课,随时进行推门听课、评课,认真做好记录,及时与教师交流,以切实优化课堂课堂教学。

3、抓教师培养,突出一个“快”字。继续构建以“青年成长组”和“师徒结对”为方式的青年教师成长舞台,认真扎实开展“传、帮、带”和新教师五年跟踪“新秀”工程活动,完善教师“以老带新”、“以优带新”的辅导制度,使青年教师能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加大对名优教师的培养,今年以来,学校创造并争取了大量的机会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名师”培训和外出学习,并让其将学习到的先进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及时展现,真正做到学习一个人,得益一大片。

中小学师德总结范文4

相对于现代诗歌理论的宏富和驳杂,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乃至小说美学的著述则相对薄弱。

作为现代生活样式和现代社会意识催生的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迥异之处在于叙述语言的白话化。近些年来,学界已经开始把学术视野聚焦到现代语言上来。

对于现代文学与现代汉语书面语建构的话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表现出对文学语言本体的热切关注和持续思考。有的论著或论文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的语言观念;有的论文则从不同层面批判地反省五四语言变革的历史局限性;有的研究成果则以作家文体实践为个案阐述作家写作与现代汉语形成、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的研究成果则对二十世纪的语言和文体变革进行了各自的断代史研究,显示出的文学史视野。以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不同路径上拓宽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但这些研究要么侧重探讨语言观念;要么只是考察单个作家的语言贡献及文体意识,相比之下,王一川的《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节》则从宏阔的现代性文化语境去说明一般语言状况进而阐释文学语言状况,所谓文化语境是指影响语言变化的特定时代总体文化氛围,包括时代精神、知识范型、价值体系等,这种氛围总是产生一种特殊需要或压力,规定着一般语言的角色。王一川的《汉语形象美学引论》进一步从文化语境和文学文本的双重视野透视了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汉语形象,总结出八种语言形象的审美意蕴。郜元宝的《汉语别史――现代中国的语言体验》则从中国作家的文体风格和“现代小国知识分子的语言观念”进行了深入开掘。唐跃、谭学纯合著的《小说语言美学》从小说语言的观念、语言的实现途径、形象显现、情绪投射以及小说的语言格调、语言节奏等诸多方面探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语言的美学风貌。

在这样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及《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相继出版问世,与其之前出版的《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先锋小说技巧讲堂》等著作,共同营构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宏伟大厦。在此,我主要考察刘恪新近出版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和《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这两部著作的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学术史贡献。

一、文学语言的分类学与百年小说语言史的描画

诚如论著的题目《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1902-2012)》所显示出的,刘恪的该部论著分疏了从上个世纪之初到当下中国现代小说一百年的语言流变史,单看论著的题目就可以想象到刘恪的研究抱负和学术气象。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是政治大变革、文化大转型的历史,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也同样经历了历史上“未有之变局”,总结这一百年的小说语言历史谈何容易。这是先前的学术界未曾做过的然而又极有意义的学术工作,刘恪以一个优秀小说家对于语言的近乎天然的感受能力,在大量阅读卷帙宏富的现代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翔实而缜密地梳理了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百年流变史,填补了学术界对于该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

在我看来,《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1902-2012)》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对中国百年来的小说语言进行了文学语言的分类。分类学是科学家在面对庞杂的研究对象时进行分类的方法和科学,对于文学语言的分类,之前学界只是从作家的语言个性和风格学的角度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即便是中国传统经典文论也是从文体类型和语言风格学的视角进行探讨,陆机的《文赋》谈到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杨。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这里谈的是不同文体各自的语言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论述了语言风格的八体之说,曰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等,也仅仅是就语言本身进行了现象的描绘。刘恪的文学语言的分类则是依照语言的产生及发展规律,从语言的功能出发,对一种文体――现代小说的语言审美特征进行了极富洞见的语言分类。

刘恪把百年来的小说语言分为乡土语言、社会革命语言、自主语言、文化心理语言等四个类别,在语言分类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各类语言的历史流变。

论著用了较大篇幅考察了中国现代小说乡土语言的发生与演进,从乡土语言的起源探讨乡土语言的初期形成,饶有深意的是:刘恪又把乡土语言分为写实乡土语言和浪漫乡土语言两个类别,在对具体作家的文本分析中提升出每个类别的语言特征,比如刘恪把废名和沈从文作为浪漫乡土语言的代表作家,在细腻地分析小说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自然引申出浪漫乡土语言的审美特征――诸如田园景观和浪漫牧歌、地理学风采的描绘、诗画意的有机结合、从容舒缓的语调节奏、陈述中显其韵味的语言提炼等等。当然,乡土语言并非是静止不变的铁板一块,即便是浪漫乡土语言也是如此,随着工业因素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浪漫乡土语言也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更何况还有革命对于乡土的渗透,使乡土语言产生了撕裂性的冲突与巨变,刘恪在论著中对此均有细致剖析和深刻论述。难能可贵的是,刘恪的语言分析方法既能进入文本,又能跳出文本,进入文本使其所有的分析和结论得以建立在坚实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跳出文本则使其眼光和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细枝末节,从而获得了深广的学术视域和理论高点,呈现出大气磅礴、全局在胸的学术气象。刘恪对于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的梳理和分析是建立在他的小说语言现代性的理论基点上,由此基点出发,他考察所有的语言类型问题均置于意识形态维度或在现代性生活类型和动力结构的理论框架中加以理性观照。就乡土语言而论,刘恪从乡土中国的生活样态看重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乡土语言,因为地方性决定了语言的独特性,地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言的丰富性,但刘恪并没有从简单的地域决定论出发去考察乡土语言,而是从具体作家的个性气质、乃至爱好脾性、血型、受教育方式等方面探查出在共同的地方性元素中呈现出的个体语言风格的差异。譬如,论著在对早期乡土写实语言的分析中就呈露出纤毫毕现的细腻感受:“鲁迅与许钦文同乡,但两个人的乡土语言殊异,鲁迅语言阴冷,尖锐泼辣,不留情面第批判;许钦文语言却善于铺排渲染并以描写见长,内涵情致要委婉,但在鼻涕阿二那里又采用直接抒情方式。”①这种深刻细腻的具体分析在论著中随处可见,有时也会提炼成吉光片羽似的理论洞见。论著在分析沈从文乡土语言对中国现代小说语言贡献的基础上,意味深长地指出:“沈从文的乡土语言给我们提供一个深刻的启示。何为语言的文学性,何为语言的最高标准,他不必从古代的文言文、古代经典中去找,也不必向国外的经典名著去找。最高最美的语言就在我们的地方性知识中,就在我们最朴素的乡土语言中,最纯最白的朴素语言也可以创造最美丽最有效果的文学语言。”②刘恪对地方性知识的看重似乎再一次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理名言,也透露出地方性知识对于普遍性知识的补充,普遍性知识只有充分吸纳地方性知识才会充满活力。

论著对现代小说自主语言类型的探讨也值得推许。所谓自主语言,在刘恪看来,即是语言的自主意识,或者称之为自为语言,他从语言的本体论视角指出语言是自身的主人,强调语言的主体地位。自主语言的观念一反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观念,不把语言仅仅视为反映生活的工具,而是更加重视语言本身的主体性,正如汪曾祺所言:“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语言是小说的本体。”当然,清理小说家重视语言的观念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何从现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中理清一条自主语言发生发展的清晰线索则尤为不易。刘恪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并未有一个自主语言的理论体系,而作家的创作实践仍沿袭了传统的语言观念,主流文学又往往难以认可自主语言的存在,即便有少数先锋作家的自主语言实验也一直处于劣势之中。正是在这种艰难的夹缝中,刘恪在论著中为我们厘清一条相对明晰的百年自主语言的发展脉络。在他看来凡是自觉追求语言主体性的意识或曰文学形式主义的自觉追寻,包括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的小说作家以及重视语言自反性的元小说叙述均可视为自主语言的写作范畴。以此作为自主语言的参照原则,刘恪把创造社的倪贻德、郁达夫、叶灵凤等作家,狮吼社的滕固、邵洵美等作家,新感觉派作家,乃至后期浪漫派的徐作为现代自主语言的代表性作家加以论列。对于共和国而言,自主语言的则是从新时期以后开始接续,1980年代以后在苏童、马原、孙甘露、格非、吕新等先锋作家的写作中大放异彩。

作为一个曾经以先锋写作崛起于文坛的作家,刘恪自身的小说创作也保持着对自主语言的创造热情,因而,对自主语言的态度偏爱有加,而对于其他语言类型尤其是社会革命语言形式保持了足够的警醒和反思态度。刘恪坚定地认为“文学语言应该是自为的,语言自身的装饰性,自身的规则和方法有一套语言运用和显示的形式技术。社会革命语言非常自觉地压制了这一切,因而社会革命语言我们又可以叫它霸权语言。”③指出社会革命语言的霸权性,刘恪并未否定社会革命语言的历史功绩,而是以辩证的理性剥离出社会革命语言自身的产生、发展、定性并经过无数现代作家的巩固规范而铸造成的一个渊源有自的久远传统,以历史的体贴与同情的态度认为作为模仿工具与媒介的语言必定要完成它的社会革命任务,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本的致命的问题所在――中国人没有自我化,是社会革命语言的流弊所致。在这一点上,刘恪所坚守的自主语言的立场或者说纯文学的理念既给他提供了洞察百年文学语言的独特视角,同时也限制了他。保尔・拉法格在论述大革命前后的法国语言时,他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他指出“语言在十八世纪已经渐起变化:它失去贵族的礼貌,借以获得资产阶级的民主姿态;有些文学家不顾学院的愤怒,从街道上和市肆中的语言里,开始借来了单词和词组。这种演变势必是逐渐地进行的,如果革命不给它一种加速前进的步调,并且把它带到比当时形势需要所指定的目标更远的地方去。语言的改造和资产阶极的演变是齐头并进的;要寻找语言现象的理由,有必要认识和了解社会和政治的现象,语言现象无非是社会和政治现象的结果。”④在我看来,中国人没有自我化,与其说是社会革命语言所致,还不如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反反复复的社会革命的现实生活所致,因为语言才是社会和政治的结果,而非原因。事实上,如果从语言生态学的立场观之,每一种范型的文学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文学审美价值,只有在异彩纷呈的多种语言类型的写作实践中,语言才能不断焕发出其自身的风韵与活力,这也正如自然生态一样。

当然,我们不必过分苛求研究者,有语言的分类,就必然蕴含了研究者的语言价值立场。正如刘恪极为看重自主语言一样也非常认同作为乡土语言的地方语言,这是他一贯秉持的根深蒂固的文学语言观念使然。他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王国,并非客观现实的模仿,源于此,他对社会革命语言的保留态度也就容易理解了。

刘恪以如椽的巨笔为我们勾勒出了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历史风貌和文本语言范型,以跨学科的宏阔视野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每一种语言类型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轨迹。这一气势庞大的学术工程,不但得益于他对西方大量语言学论著的精心研读,也受益于他对文学语言的近乎天赋般的细腻的感受能力,更得益于他在研究当中所采用的语言分类原则。多年以前,加拿大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弗莱评价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同样可以用来评价刘恪的《语言史》这部著作:“我认为,亚里斯多德所谓的诗学,便是指一种其原理适用于整个文学,又能说明批评过程中各种可靠类型的批评理论。在我看来,亚里斯多德就像一名生物学家解释生物体系那样解释着诗歌,从中辨认出它的类和种,系统地阐述文学经验的主要规律。”⑤刘恪何尝不是像一名生物学家解释生物体系那样解释着语言,从中辨认出它的类和种,系统地阐述文学语言的主要规律?

不要小觑分类在学术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刘恪的小说语言分类不仅仅只是梳理一个小说发展史的问题,也是一个对我们民族语言、文体语言重新认识,进而创造新的语言类型与语言方式关乎未来语言发展的重大问题。刘恪极为看重分类学的意义,他摒弃了传统分类学只是对庞大的知识系统进行分类检索的工具论功能,利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法,对语言学的结构内部不断分类细化,借以确定其在结构内部的各种位置和职能,分类不但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分类本身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终极的奥秘所在。

然而,分类的优长在于此,分类的问题也源于此。乡土语言、社会革命语言、自主语言、文化心理语言这四种语言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迥然有别,可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交叉勾连。就拿乡土语言一脉而论,其间何不蕴藏、积淀着传统中国农村、民众的文化心理?即便是看起来显得单向度的社会革命语言而论,其中仍潜隐者极为丰厚的文化心理内涵。刘恪本人也意识到了分类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但不去分类就不能进入语言的内部与核心进行探讨,谈论语言现象总不能笼统地说语言的特征准确、鲜明、生动,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折衷的办法。事实上,在具体的论述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文本语言类型之间的交叉与互渗。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曾作为乡土语言类型的典型文本,在我看来,《阿Q正传》也呈现出社会革命语言的特色。语言类型的划分也只是学术研究的权宜之计,任何一个优秀的经典小说文本,可能蕴藏着丰厚的语言资源和语言类型,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种语言景观。

二、跨越学科边界与

现代小说美学的多维透视

与《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可以对照阅读的,是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二者几乎同时完成出版。如果说前者是以史家的目光打量着现代小说的语言类型和各类的流变历程,那么后者则是以语言学家及美学家的气度审视着现代小说语言的本体并加以理性的分析和美学的观照。前者表现出论者出入历史的大开大合,后者表现了论者对于小说语言本体的深邃思考。相对于其他研究,语言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的性质。对此探讨会涉及到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尤其是专门的语言学知识,因为语言美学是以语言为对象的。研究语言中的美学问题,必然会碰到语言学中的音韵问题、词汇问题、语法问题和修辞问题,所以语言美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也至为密切。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中的音韵、词汇、语法、修辞等理论问题,才能进一步科学地探讨语言的美学问题。

刘恪在《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现代小说语言本质的深入探讨,而语言本质的探讨不但需要广博的语言学知识,更需要精深的语言哲学的思考。在论述中,刘恪从中国古代先秦哲人的名与言、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辨到墨子的名学,从西方的现代语言学大家索绪尔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主流布龙菲尔德,从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到布拉格语言学派,从萨丕尔的语言决定论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乃至哲学家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等均有涉猎。相对于西方的语言学研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显得有些滞后,因为西方思想文化界曾经出现过一次较大的语言哲学转向,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大都沿袭了西方语言的思路,《马氏文通》可谓是开启端倪之作。刘恪借鉴西方语言哲学的有益资源,并非亦步亦趋跟随者西哲的步伐,而是在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建构起属于中国现代小说独有的语言美学。刘恪的探讨当然是文学语言的美学,而非日常生活语言的美学。就我本人的视野所及,学界曾有人专著讨论过文学语言学⑥,把文学语言的类型分为叙事性文学语言、抒情性文学语言及影视性文学语言,从文学语言的节奏美、造型美及色彩美探讨了语言的形式美,对文学语言的表层特征及深层特征作了富有层次的分析。相比之下,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则在跨越多种学科的边界中对现代小说美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多维探索和立体透视,其系统性、精深度、完备性、细腻性均是之前的其他研究者的相关论著难以企及的。

称其系统和完备,是因为该论著从现代小说语言的性质和形式到语言的文化建构及无意识结构,从现代小说的语体、情感到语感、语式,乃至细微的语调和语象均一一论述,“几乎包括了小说语言形式的全部命题”⑦,可以称得上是一幅探索现代小说美学的全息图像。比如,对于语调的探讨,之前很少有研究者加以论述。近些年来,我自己也一直关注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我天真地认为:只有在实际的日常对话中才能感受到语言的调子,诸如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缓急等属于“声音的诗学”。具体到小说语言中,如何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调呢?这是我们之前的文学阅读中常常忽视、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在此,刘恪单独专章探讨,把它提升到小说语言美学的高度加以观照,仅此一点就填补了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理论空白。刘恪指出分析语调类型是进入人类情感变化、心理状态、寻找人的意义的一个象征性方法,每一个作者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说话语调。他把语调结构条分缕析为声音、停顿、音调、重音、速度、语感、情绪、节奏、韵味、调式、色彩、句式、修辞十三个方面,对语调的分析可谓达到了抽丝剥茧的地步,论著层层深入,细腻而具体。他对句法与语调关系的探讨尤为值得珍视,他认为讲述式以短句为主,口语感强,富有民族特色,呈现式突出自我感觉,多用长句,欧化特征显著。即便同样运用讲述式,不同作家的叙述语调也判然有别。因为语调是关乎作家和文本的双重现实,对作家而言含有情感与价值态度,对于文本而言是修辞功能带来的效果。本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语调”美学概念,经过刘恪的分类及多角度透视,加之结合具体的文本语言的实例深入阐释,使我们得以领略到小说语言在语调上的美学特征。

对于语感的讨论也新意颇多。语感是一个人人能够感受到但又难以捕捉的语言美学命题。中国传统文论中没有语感一词,西方文学辞典中也少有阐释。刘恪把语感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把它作为品评文学性的一个主要标准。所谓语感,刘恪认为是一个人对艺术语言的特别的敏感能力,是以一种艺术感觉能力去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基本手段。语感不但针对文本中的材料、故事、人物、结构等许多细小的因素,也指向文本世界里的一种艺术直觉的敏感。刘恪从感觉的功能出发阐明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语感类型。仅就味觉语言类型而论,刘恪在论著中从《尚书・洪范》中五行与五味的对应谈到基本气味与混合味的搭配组合,从舌头生理学谈到气味社会学,从明末专论香味的皇皇巨著《香乘》到自己创作的气味感觉小说《卡布奇诺》,刘恪对味觉语言的考察可谓是淋漓尽致。至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学界能够对于抽象的语感的讨论达到如此细腻和具体的程度。在刘恪看来,气味最具人的本性,通过个性对气味的依赖性可以洞察到人性的幽微之处。这就是刘恪的眼光,能从常人忽略的地方探查到与语言美学紧密关联的重大关节点。

三、“体验”的理论原创性与精细的

语言文本分析的有机统一

我在此提出刘恪小说理论的“体验的原创性”概念,主要基于刘恪的小说理论和小说美学来源于自身的小说创作的语言实践以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直觉的有机结合。谈到此,我们就会明白刘恪何以在他的小说美学的建构中那么强调作家的感觉和语感问题。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潜藏着异于他人的属于自身独有的近乎天赋般的生命密码和独特体验,可类似于刘恪称之为的“不由自主的潜感觉”⑧,这种“潜感觉”潜藏在茫昧而不自觉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深层心性结构当中。提起个体的生命感觉和直觉体验,则不免伴随着不可言说的神秘主义的诗学气息。

事实的确如此。在我看来,刘恪的小说美学理论的独特性、深邃性和细腻性均与深藏在他心理结构中的生命感觉和直觉体验有关。刘恪的理论探求尽管有对西方哲学理论和美学论著及语言学观念的广博涉猎,但与那些所谓引经据典纯粹学院化的学术著作判然有别。刘恪的理论多了一些独特的诗化体验和生命的直觉感受,是一种我所称之为的“体验的理论”。称其为“体验的理论”,意在强调其理论的生命气息和鲜活感受,以及其来源的原创性和原发性,也可称之为由内在的生命原创力生发成的小说美学理论。

论著中,刘恪总是在体验中去阐释理论和建构理论。比如,论著中谈及15岁的马赫读康德哲学著作时的生命体验,马赫在个体的阅读体验中发现了在潜意识中的观念的感觉状态,以此提升出马赫著名的“感觉的分析”的哲学命题。与马赫类似,刘恪同样在叙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突然袭来不期而遇的忧郁的感觉浪潮,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相似诸种感觉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的感觉体验中升华蒸馏出富有价值的理论命题。刘恪叙述自身的忧郁体验,意在阐释感觉产生于外部事物与内在心灵的结合,借此破除弥漫于学界关于感觉起源于客观还是主观的无谓争执,进而探讨对具体感觉的分析、感觉导致的特别体验以及感觉的美学效果。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刘恪通过自身的感觉去探讨语言对感觉的描摹,提升出语感的理论命题。比如刘恪谈到黑暗中听到瓷器开片时的金属簧“铮”的胀开声,并通过这种声音获得了对词语的感觉。

刘恪不但本人通过直觉体验提升出极富生命力的理论范畴,对作家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对语象的运用更体现了这一点。他特别强调直觉的敏感性,他认为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上每一个人都会保持着本能的无意识爱好。他从自身喜欢黄昏的无意识心理说明一种语言的历史造就了无数语象,通过考察作家个性化语象达到对作家个体无意识文化心理的追寻。

当然,这种“体验的理论”并非仅仅停留于个体生命经验和直觉感受之上,而是与具体的小说文本语言相互参照、有机结合,在精细的语言文本的分析中进一步阐发理论并提升总结出理论。正如刘恪所言:“从取例看,我选取了上千个现当代的小说家的语言注解,别小看了这些选例,我尽量求全求准确,几乎每一个小说家的集子我都翻一遍。”⑨这种艰苦繁琐的近乎“竭泽而渔”的文本选例的基础性工作支撑了刘恪对现代小说美学的建构,这正是该部论著的功力所在。

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小说语言文本作为有力的支撑,刘恪在论及当代小说家的语言风格时才会切中肯綮,舒缓从容,于诗意的叙述中把摸到作家语言的脉动。――“孙甘露语言风格悠扬缠绕,仿佛许多转折,语言气流中会多出停顿但韵律却很贯通流畅。格非语言一直都很流畅,但句子的停顿、转折、连接却充满了直觉因素,是一种视觉感觉的贯通方式,句子截断时意思并不说尽。”⑩论著中诸如此类的概括和分析俯拾皆是。

再如,关于文学语言的文学性问题的具体分析。刘恪不只是简单停留于对于文学性的定义上,而是紧紧围绕一些具体的典型的文本语言,层层推进,深入剖析,把原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文学性美学问题鲜活具体地呈献给读者面前。刘恪首先考察的是一个句子的文学性是如何构成的问题,他在一个话语系统中抽样调查并分析句子的文学性,例如,他选取作家李宽定《良家妇女》中的一段话:“她很爱笑,但笑起来,声音小小的,且是低着头笑,好像是她一个人在那里想着什么,突然间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忍不住好笑,就独自一个人在那里笑了。”在一般人看来,究竟这段话的文学性何在?之前许多研究者无非是从具体生动等等词汇加以界定。刘恪却别具慧心、细腻深婉地告诉我们:“例句的开首四个字便是语言学的句子构成,似乎是一个长句的纲要”,“这里的方法是一个句子扣着核心词来写,语言的文学性刚好表现在这种词汇的重复上,我们看出这种复沓手法关键是词汇在不同位置上,长短变化,不断叠加的时候又有细微的变化,这样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句子的结构。”从刘恪具体而微的详尽分析中,我们不但体味到了不同作家的语言风采,也真切感受到何谓文学语言的文学性所在。

我从以上三个方面简要考察了刘恪《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及《现代小说美学》研究特色及阅读感受,我相信这种基于作者自身的语言实践和生命直觉体验而成的带有原创性且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力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语言问题和美学问题所必备的参考书,他那种渴望总结百余年小说语言史的学术气象以及建构中国现代小学语言美学的学术心态也将引领当代学术研究之“预流”。

注释:

①②③刘恪:《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1902-2012)》,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 140页、第156页、第326页。

④[法]保尔・拉法格著、罗大冈译:《革命前后的法国语言――关于现代资产阶级根源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1页。

⑤[加]诺思罗普・弗莱著,陈慧等译:《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⑥参见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中小学师德总结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焊接综合水平;提高方法

焊接行业是一个危险性极高的行业,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同时还要求该专业的从业人员拥有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这些职业素质要求都为我国焊接职业技术要求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对职业院校的焊接专业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教学标准。在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对理论知识没有兴趣,因此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教师所收获的往往是质量较低的教学反馈,教师需要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其专业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1 焊接基本理论的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做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焊接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对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学生们往往兴趣不大,也不会在课堂上记录笔记,这对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十分不利,这就对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考验。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教师找出了先进行实践教学在开展理论教学的策略方针,通过实践操作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开展理论教学工作,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中找到这些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在理论课堂中集中精力、主动学习并且做课堂笔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开展教学工作的效果好于学生一味的被动几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在实践时教师也可以主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或理论课程学习中主动寻找答案,但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确保问题的难度和价值,所提问题不可以难度过大,但却要具备较高的价值,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而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具备讨论价值,那么就是在浪费教学实践和教学价值,专业知识教学就会失去意义。教师可以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一些可替代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进行安全理论教师时将猪皮作为教具,验证焊接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通过焊接时焊接工具对猪皮造成的烫伤效果来加强学生在完成焊接工作时的安全意识,重视在实践中进行自我保护,防止操作处理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就会受到良好的教学反馈效果,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不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是适当举例或合理使用教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较高的学习热情,对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关键的积极性意义。

2 焊接操作水平的提高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是为实践教学及工作提供保障,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技术水平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应该将实践教学及技能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平时抓操作能力及基本功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对于操作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做法主要是抓焊接“五功”的训练:

(1)气功:指焊接操作中调节气息、稳定呼吸、聚精会神操作的基本功。

(2)蹲功:即焊工不依靠任何支点,两脚稍比肩宽,稍成外八字形,躯干蜷缩,重心下移的焊接姿势,将这种姿势长期保持并稳定的基本功。

(3)腕动:指通过手腕根据焊件与焊条的位置及熔池的变化,能够灵活地调节焊条角度和运条(锯齿形、三角形、回摆、断弧、引弧、挑弧等)的基本功。

(4)眼功:指在焊接过程中,焊工的双眼要时刻观察焊接熔池的变化,注意控制熔孔的尺一寸,观察上一个焊点与前一个焊点重合面积的大小,焊缝成形质量及外部缺陷的查找,同时与鼻子配合完成对不同烧焦味的即时判断,消除安全隐患的基本功。

(5)耳功:指在焊接过程中,通过对电弧燃烧的声音,及电弧击穿熔孔“璞、璞”的爆破声来判断焊接电流的大小以及背面成形情况大致判断的基本功。

3 焊接安全水平的提高

3.1 狠抓安全教育第一课。学生在拿焊钳(把)前的第一课必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工种存在的安全隐患,观看安全操作视频,讲解常见的安全事故,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于中职学生特别应强调手工电弧焊敲渣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坚决杜绝炽热的焊渣蹦入眼睛的恶性事故的发生。我们在这一点上可用如下安全措施教育学生:用猪皮在焊后几分钟的焊缝上做实验,起到的警示效果较好。

3.2 平时妥全操作习惯的养成。每次上课前应习惯做以下准备:保持工作场地的干净、整洁;开机前检查焊机接地及电缆线、焊钳的连接是否完好;检查焊接装备是否齐全(包括手套、焊帽、工作服、敲渣锤、钢丝刷、焊钳架等);检查电源是否并联了其它用电设备;最后再问自己一句:“我还有其他没有注意到的安全问题吗?”如果确认没有任何安全问题,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推闸施焊;焊后拉闸整理工具,清洁场地。指导教师要明确告诉同学们:养成这样的习惯,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是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要坚持下去,并带到以后的工作当中。

3.3 细节关怀突出安全教育人文精神。学生在焊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导教师要有耐心,要有不怕暴露问题的心理准备,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要斥责辱骂学生,对于学生普遍性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特殊性的问题,个别辅导,对于手笨的学生,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对焊接指导教师的喜好,决定了他对焊接课的喜好,自然而然学生的焊接水平提高也就比较快。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院校的焊接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安全作为教学工作及指导学生实践工作的第一原则,要培养学生对手工电弧焊工作的安全意识,在教学中帮助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日后开展实践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要确保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分为中学习焊接知识,验证焊接理论,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工作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为国家建设输送技能和素质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中小学师德总结范文6

强师德,促规范,是红线也是底线

根据区教育局转发的关于《龙安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失德失范》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为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促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教育广大教师牢记从教誓言,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坚守师德底线,不越纪律红线,严格规范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警示查处一批师德不正、行为失范的从教人员,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育人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校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下面就学习和工作做以下总结:

通过深入学习和对有类似情况的的老师进行批评和查处的案例的学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和方案,对核实有违反行为准则和相关禁令的教师,要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绝不姑息迁就。

每一位教师如实开展从教行为自查,对照当前师德师风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认真查找自己过去在师德师风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并撰写自查报告和学习心得。同时,组织教师对有偿补课等易发事件和社会高度关注事项作出专项承诺,签订了《元二庄小学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公布学校师德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全体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通过每次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明确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和道德底线。学校也将全面做好教师管理和教育工作,引导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