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1
一、分层诵读课文
学习古诗,要注重分层次诵读课文,这样可以做到熟练生巧、事半功倍。
1、初读诗文,了解作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2、精读课文,了解诗意。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3、研读诗文,体会情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让学生对比研读,更能让他们体会不同作者在离别时的不同情感。
二、充分欣赏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采用了“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接着引出李白的诗。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我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深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尽”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剧而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想象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体会“飞流”、“直下”的浩大声势。在教学中,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在教《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采用了部分诗句入画。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配画,后两句夸张、比喻的意境本身也包含在画面之中。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学生到庐山旅游、观赏庐山瀑布,让学生亲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培养兴趣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2
[关键词] 电教媒体 古诗教学 美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榭,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笑嘻嘻地捻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反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让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3
一、 巧妙设问
在尝试过程中,设计好尝试问题极为重要。提出尝试问题,也就是尝试目标。这是关系到全局的重要一步。提出的尝试问题要求力求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尝试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感知过程。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先用幻灯出示一幅色彩绚丽的三峡行舟图,然后设疑探路:“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要到什么地方去·他是怎么去的·一路上看到哪些景物·诗中都告诉我们了么·”从而启发学生自觉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诗歌的意思。
2、联系实际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尝试问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地欲望。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风景区、影视里见到地瀑布时什么样子,然后话锋一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描绘的庐山瀑布是怎样的景象·”通过比较,学生沉醉于瀑布的雄伟气势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3、提问的难度要适宜。俗话说:“跳一跳,摘果子。”如果不用跳就可以摘到,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因为这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如果拼命跳了数次,还是摘不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又超过了现有的发展水平。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桃子”放在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的地方,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到如在教学《鸟鸣涧》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小空非常安静,为何又说时而清脆的鸟叫声’呢·”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及时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启发学生,让他们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通过教学,学生领悟了人闲山中空幽静的氛围,深刻体会诗句的内容。
在古诗教学中,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悟就属于“跳一跳”的范畴,教师在这方面要精心设问,让学生通过尝试,通过努力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发展智力。
二、激励参与
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班级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先出示尝试题:“1、轻声读课文,讲讲‘晓、眠、闻、蹄、知’的意思。2、用自己的话说这首诗的意思。”我再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然后请几个小组的学生讲讲诗意,要求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发言,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小组。这样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运用尝试法进行古诗教学,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有一种被肯定,被承认的满足感,为下一步的尝试打好基础。
三、及时反馈
学生尝试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从教育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在尝试前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自学课本是吸收信息,学生尝试练习中是输出信息。教师从学生尝试练习中收到反馈信息。判断尝试结果的正误是评价信息。所以教师在学生尝试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的答案进行强化,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矫正。根据学生尝试情况,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池》的意思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内容画出一副初夏池塘的图画。一位学生画了泉眼,柳树,一只蜻蜓停在一朵含苞未放的荷花上,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最后统一认识:“本诗所写的是初夏的景色,‘小荷’是指刚钻出水面的鲜嫩的荷叶,而不是指荷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多向传递,加强多元交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来灵活调控教学,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自终作为学习的主人。自觉能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训练落到实处。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4
一、巧借多媒体,解题激趣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教古诗时,恰当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还可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把学生融入到古诗的氛围中,及时引导,破题释疑。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先播放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要在这一天全家一起登高远眺。而此时作者独自漂泊他乡,身边又没有一个亲友,不能和家人团聚,悠长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人眺望远方,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绵绵的思念,此时此刻,也许兄弟们已经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在一起尽情地谈笑,那爽朗的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不知不觉,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一组组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气氛之中,带着感情去理解课题,加深了对“忆”字的理解。
二、巧借多媒体,创境悟情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美。教学时,若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在明白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当学生们想像的双翼被鼓动之后,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像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些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像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三、巧借多媒体,破难释疑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电化教学
多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彰显了古诗的魅力。
1.创设意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1 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2 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根据诗意我设计了课件。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开心地摸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2.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3.指导朗读,感受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6
关键词:李白;流水对;原因;解析
古诗之美在唐,唐诗之美在盛唐,盛唐之美在李白,李白是盛唐诗的顶峰,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等天地,齐日月,吞吐万象,激越超迈,盛气凌人,大气磅礴,瑰奇宏廓,豪放飘逸,呈现为一种令人震撼敬仰的壮观之美。清人赵翼在《颐北诗话》中评价李白诗歌“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铭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因勒之势”。
1流水对简介
“流水对”这个名称产生得较晚。《文心雕龙・丽辞》仅列出4种对仗形式,旧题隋文帝《诗格》列出8种对仗形式,均未见有此名。《文镜秘府论》虽把对仗分为29种,却仍然没有“流水对”的名目。《文镜秘府论》讲述的是六朝至唐初关于诗歌的体制、声韵、对偶方面理论的,而“流水对”在初唐诗坛上已然出现,如骆宾王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在狱咏蝉》)、沈期的“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陇头水》)。大约是这种特殊的对仗在初唐尚未流行开来,故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到了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提到了这种对仗形式,将其称为“十字格”。葛氏所说的“十字格”,就是五言律诗的“流水对”。其后,南宋末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十四字格”,指的就是七言律诗的“流水对”。最终正面提出“流水对”这一名称的,则是宋末元初的方回,他在《瀛奎律髓》中说道:“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只可惜他对这个概念未作详解,明朝人胡震亨把前人之说加以概括,在《唐音癸签》中写道:“严羽卿以刘慎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1]至此,“流水对”的概念算是确立下来。大概是由于“流水对”这一称谓,更能形象地揭示此种对仗的质性特征,所以就被后人广泛地使用起来。
2李白诗歌中“流水对”
2.1主谓式
把单句从中拆开,把主语部分作为出句,把谓语(或不出现谓语)和谓语后面的成分作为对句,以构成相互对仗的形式。这样的对仗也能造成语意的连续不断。李白诗中有几处是属于这样的“流水对”,例如:1)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二),句法结构:[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2)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句法结构:[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上句为主语,下句为谓语,构成一个判断句。
2.2述宾式
其一,把宾语拆开,使之分属于出句和对句。这种情况下的宾语,均具备“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具体作法是,把其中的“主语”部分留给出句,使出句呈“动宾”结构,而把剩下的“动宾”部分作为对句,使出、对两句语法结构相同,呈对仗关系。
3李白多用“流水对”之原因解析
3.1生活状态影响所致
李白躬逢盛世,唐代漫游之风盛行,而诗人又酷爱旅游,他一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漫游,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神州大地。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早在蜀中读书时,李白就渔游了成都峨眉山等地。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待御》)。离家之后,他到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于当涂李阳冰处,以漫游终其一生。他的游迹所到之处很广很远,南穷苍悟,东涉溟海,北抵燕赵,西历歧邢,至于宛洛、吴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迹胜地,无不亲临其境,所谓“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于斗牛之分,优游没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2]李白一生浮游四方,他李白一生有一种漫游情结,以游促诗,以诗记游,这在他的诗中屡屡流露出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望庐山瀑布》),“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落日忆山中》)。在这种漫游生活中,游目骋怀,抒情遣兴,产生了众多的流传千古的瑰丽篇章。这样的生活状态,势必影响到诗人的心态。他的心态也是流荡不定的。在这种心态下进行诗歌的创作,必然会排斥那种静止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去追求这种具有动感的“流水对”。
3.2与诗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
李白是一个率真任情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溢着一股盛唐的豪气与侠气,天马行空,飘逸似仙,扬心底之激流,倾情感之洪涛,奇思幻想,瑰丽多姿。他不象杜甫那样沉郁顿挫,感情的波涛在胸中反转回流,一唱三叹;不象李商隐半吞半吐,欲语还休,扑朔朦胧,缠绵悱恻。他的情感是“真率”的,爆发的,如长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一泄千里。他好像是一匹野马,不受现实秩序的束缚,在当时的社会里狂驰无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使李白一生傲视乾坤,高扬自我。他的诗歌创作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再加上诗人的放荡不羁、特立独行,他的感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变幼莫测的、奇之又奇。“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太白确实是用胸喷,而非用笔想,而喷涌之源泉正是诗人心中的激情。飘逸奇纵、瑰丽多姿的浪漫色彩和不拘章法、任情任性的独特风格,呈现出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诗意境界。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他必定厌弃那种板滞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活泼的、富于流动感的“流水对”,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3.3与诗人所选择的物象存在密切相关
李白独特的酣畅淋漓的激情,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物象,这些物象大都具有一种飞动的美,如奔腾咆哮的黄河、去天不盈尺的蜀道、银河倾泻的瀑布、使丘峦崩摧的雷电等等都是李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这些雄伟磅薄的意象总是以其体积的巨大、力量的狂暴、气势的磅礴,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具有宏大的气势。如写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写波涛“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横江词六首》);写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山“群山如逐鹿,奔走相驰突”(《登梅岚望金陇赠族侄高座寺僧中浮》),“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九日登高》),“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些物象无一不呈现出雄奇变幻的动态美,而流水对正是这种动态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震亨(明).唐音癸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