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岩土工程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岩土工程技术论文范文1
岩土锚固技术是运用锚杆附近岩土层抗剪强度传送土体拉力或使土层开挖层安全稳定的一种技术。岩土锚固工程技术是一种把受拉杆件埋进岩土层,进行边坡加固的技术。站在力学角度分析,锚杆是能够抵御岩层被破坏剪切、可以抵抗倾倒、防止山体水平位移或竖向位移、消除各种差异变形沉降、控制岩体塌落与变形的加固边坡技术。岩土锚固技术可以使锚固层形成压应力区,形成岩土层加筋作用,提高岩土层总强度。锚杆将岩土层和防护层有效连接到一起形成复合结构,其承担土压力,最终增强岩土剪力能力与承受拉力。
2水利工程的具体施工技术
要全面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一定要重视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工作。先确保工程施工队伍具有良好施工技术水平,根据工程标准要求施工,进而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2.1岩土锚固技术的作用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运用岩土锚固技术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体要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勘查工程施工现场,特别注意检测工程环境条件及土层情况,再合理的选取施工工具。施工前,把所有施工工具、施工器械送至施工现场,确保施工工具齐全,全面检查施工材料,当发现材料存有问题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进而从本质上解决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工程施工时,加大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力度,时刻监督现场施工情况,促使岩土锚固技术的顺利应用。
2.2锚固操作工艺
锚固工艺和锚杆种类具有紧密联系,岩土锚固技术中的锚杆有很多种类别,根据锚杆是否需要提前施加应力分为非预应力锚杆与预应力锚杆;根据锚杆运用对象分为土层锚杆与岩石锚杆;根据承载机理,分为复合型锚杆、拉力型锚杆及压力型锚杆。锚杆主要有锚头、自由段和锚固段组成。锚杆施工主要有制造孔洞、制作和安放锚杆、灌注浆液、张拉与锁定锚杆。实际水利工程中,常用的锚杆有管缝式锚杆、机械式锚杆、灌浆式锚杆及楔缝式锚杆。自钻式锚杆也叫自进式锚杆,它是把锚杆安装、钻孔和注浆组合为一体的锚杆。灌浆式锚杆运用树脂或是水泥砂浆把拉杆粘结在钻孔内,运用锚杆粘结力、固结浆液和岩层与浆液的粘结力锚固岩层。关于锚杆钻进技术的运用,如果岩体较完整,可以选择浅孔冲击式的钻机,这样不仅有效而且十分经济,如果岩体已有破碎现象,则适合运用回转式钻机,钻进过程中配合使用一些套管工艺。如果要对卵石层岩体进行钻孔,考虑其塌孔现象较严重,可以先把钻杆打进岩层后再注入浆液。
2.3布置锚杆和安装锚杆
布置锚杆和安装锚杆前,必须先确定所有部件对应位置,进而才能保证安装过程中,各部分良好的衔接在一起。安装时必须严格监督安装质量,避免由于安装不良导致工程质量存有缺陷。锚杆布置工作有一些具体要求:锚杆上下层排距控制在3米以内;边坡最上排锚杆固段岩土厚度大于3米;倾斜锚杆倾角在15-45度之间,同层锚杆距离在2米左右。安装锚杆过程中为保证锚杆在钻孔中心位置,锚杆外表面要装设隔离架、限位器。定位器间距在自由段2.5米,在锚固段2米处,锚杆的钢筋要始终保持顺直、平直、没有油污。
2.4锚孔灌注浆液
进行锚孔灌浆时,注浆材料一定要根据规定经过必要的检验,确保材料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在开始注浆作业与中途停止很长时间再施工时,要用水泥稀浆或水注浆管路及注浆泵。进行一次低压灌注浆液时不能封闭孔段,灌注浆液管采用塑料材质管,塑料管伴随锚杆体共同进入到孔内,再注入浆液,控制注浆压力在0.8MPa以内。一次高压灌注浆液时,要运用隔离塞将孔段封闭,将小排气管隔离塞里,先利用管孔底部做低压注浆,利用排气管及时排除封闭段空气,排气直至没有气泡浆液排出为止,最后封闭排气管,进行高压灌注浆液,确保浆液充分深入挤密孔壁或底层,和低压灌浆相比,高压灌浆更能够提高锚固力。进行二次高压注浆就是把锚杆的非锚固段和锚固段分成两次来分别进行灌注。
2.5锚索
运用岩土加固技术时一定会利用锚索,锚索是岩土加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锚索是承受拉力的关键结构,具有一定稳定作用,能够避免建筑物发生严重变形。运用岩土锚固技术是加固体外表面张拉形成预应力,进而实现稳固的目的并避免其发生变形。锚固技术中的锚索技术有两种,即:无粘连的预应力锚索和有粘连的预应力锚索,它们在水利工程的岩土锚固技术中都能得到运用,具体是要结合工程实际建设需要来进行选择,进而才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预应力锚索按照锚固体受力状态,可以分成承压型锚索与摩擦型锚索两类,根据钢筋传力特征和结构,分为压力型锚索、拉力型锚索及荷载分散性锚索。
3岩土锚固技术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运用的岩土锚固技术存有三方面问题,第一,锚固有关机理认识较低。要尽快发展岩土锚固技术,必须不断完善锚固机理,但我国目前锚固机理方面薄弱。锚固机理关系到锚固对单根锚杆受力问题及对岩土体加固作用影响,虽然有很多关于锚固作用的阐述,但绝大多数都是牵强的。第二,锚固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根据目前实践应用情况看,岩土锚固工程实际运用过程中很少时候能够真正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这严重制约着岩土锚固技术发展。因此,要发展锚固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进而才能促使锚固技术更好的发展。第三,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意识不高。由于锚固工程具有很强隐蔽性,当其质量方面出现问题时,难以迅速找出问题原因,这就使岩土锚固技术存有许多问题,因此,要保证锚杆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实际施工时,注重机械化施工方法的运用,严格控制人为操作方面出现错误,进而保证施工质量。我国的岩土锚固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方法还不够成熟,一定要不断探索锚固技术发展措施,例如:发展配套锚固施工工具,锚固工艺和锚杆结构的多样化、强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降低预应力锚索应力损失等。
4运用岩土锚固施工技术时的注意事项
预应力锚索施工属于隐蔽性极强的岩土工程,它的技术难度非常高,工艺也十分复杂,所以,很多非专业的施工队伍很难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运用该技术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必须安排施工资质较高、施工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锚固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变形预报工作和监测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要运用专业仪器与地表简易观测法进行监测,必要时定期进行动态预报,施工变形预报和监测,进而对动态设计发挥指导性作用,保证工程安全施工。
5结束语
岩土工程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岩土工程建设;工程勘察;工程地质;岩土结构特性;地质参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2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4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71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为岩土工程建设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并能够帮助工程建设方制定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与措施,避免不良地质条件对岩土工程施工及未来的使用造成不利的影响,因而是岩土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先行环节。基于此,加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所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开展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并结合现代化勘察设备与手段,针对岩土工程项目的建设区域岩土结构特性、相关地质参数等进行采集和分析,科学地对区域内岩土结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一方面指导岩土工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施工技术的合理选用;另一方面为各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防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支持,是岩土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岩土工程勘察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其所应用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涉及地质、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主要包括原位测试、取样、钻探以及室内试验等内容。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地质条件、测绘资料等合理进行选取。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获得的勘察数据与资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岩土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不合理施工所带来的质量隐患、安全隐患、成本浪费,提高对地质灾害预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中现存的主要技术问题
2.1 岩土分类、描述缺乏准确性
由于自然界中岩土生成与发展变化的特点不同,因而所形成的岩土类型也各不相同,对不同特征的岩土进行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对于岩土工程勘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国相关规定中对于岩土分类描述也提出了一定的规范性要求,但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仍存在着岩土分类、描述资料缺乏准确性,勘察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而失准或错误的分类与描述很可能会对岩土工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相关技术的选用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的出现。
2.2 勘察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许多岩土工程项目开展初期,由于对岩土工程勘察及相关数据资料收集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勘察部门及工作人员对于勘察工作的目标并不明确,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许多工作内容的开展缺乏必要充分的材料依据,导致勘察工作开展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并且许多分析由于材料数据不足,导致分析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不高,严重影响着岩土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尤其对于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条件勘察分析不到位,更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严重的危害与损失。
2.3 野外勘察工作安排存在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并且可能会涉及各类不同的复杂环境条件,这也都可能会对勘察工作造成影响,需要在勘察工作开展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并能够在出现情况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变化与调整,这也增加了工作安排的难度与复杂性。在实际的野外勘察过程中,仍然存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临时应对能力不足导致的工作安排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加之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导致了勘察工作整体的开展效率不高,许多勘察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条件制约而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使得勘察数据资料等真实性与可靠性受到影响,而部分单位或个人出于解决成本或个人利益考虑,可能会对野外勘察工作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人为简化,如减少取样数量,这就更加影响了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2.4 勘察技术方法选用缺乏合理性
由于现代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手段与方法较多,各种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条件与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合理地进行勘察技术与方法的选用,从而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然而现阶段我国许多岩土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合理运用勘察技术方法的问题,如为节约成本盲目选取经济性好但与工程实际不适合的勘查技术,为求方便一味采用便携式设备进行勘察,盲目根据经验进行技术手段选取而忽略实际地质条件,这些都会导致勘察结果数据准确性的降低。此外,由于对勘察设备装置等缺乏有效的养护,使用勘察设备装置时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岩土取样后不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试验,对于各类测量仪器不按照标准进行校对,这些也都会影响到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并可能造成勘察设备装置的损坏,也无法发挥出其对于岩土工程建设的积极指导作用。
2.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缺乏规范性
勘察报告作为勘察工作的总结性材料,保证其书写的规范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实际的岩土工程项目中,书写不规范的勘察结果报告依然十分常见,在报告的内容中,编制人员由于对工程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而且未能明确岩土分析的重难点,导致忽视了对于设计与施工的建议及相关问题分析,并且严重缺乏分析数据的综合能力,未能将勘察和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勘察结果报告中出现许多漏洞。
3 造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3.1 对相关规定理解片面、不到位
我国目前在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如《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在规定中明确给出了相关勘察费用收取和业务承揽的具体要求,以实现对市场的规范性管理。然而由于许多项目的建设方与施工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对于相关规定中的要求理解十分片面、不到位,不仅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资源不足,并且急于获得勘察最终报告,而勘察单位未获得更多的利益与发展空间,不得不投客户所好,使得勘察工作工期被一再挤压,而为获得客户资源又存在着不合理降价的行为,使得实际工作资金十分紧张,这些也就导致了一系列勘察技术问题的出现,影响着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勘察工作队伍专业性不足
部分勘察单位在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十分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使得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达不到实际的工作需求,现场勘察作业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加之责任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地约束自身行为,工作中应付了事,得过且过,对于勘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甚至放任一系列地质安全隐患不管,这些都会导致勘察质量的降低。此外,由于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也使得勘察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制约着勘察技术水平的发展。
3.3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部分勘察单位由于观念守旧,发展模式更新缓慢,在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也十分滞后,缺乏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也无法实现勘察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内部工作人员态度散漫、工作不积极,缺乏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意识,现有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不够严格,许多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到位,为勘察工作中各类技术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4 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
4.1 着力提高岩土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探结果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成为解决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的重点。首先,测试数据是分析评价的基础,为分析评价提供了基本的参数依据,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于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计算参数比计算模式更重要;其次,岩土工程测试有较大难度,在钻探取样、样品制备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和受力环境差异,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岩土体是非均质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测试结果应具有代表性。
4.2 加强勘察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勘察工作队伍是执行勘察工作的主体,因此,勘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勘察工作的质量,要想有效地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应该着力加强勘察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勘察队伍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针对一些拥有多年工作经验,但整体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对现代化勘察设备与技术掌握运用能力不足的老技术人员,应采取长效的专项训练,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现代勘察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与评定,以准确把握其能力素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激励手段的共同运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以此来实现勘察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4.3 加强现代工程物探技术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工程物探专业利用如电磁波理论、弹性波理论等发展出了很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开发出了与物探方法配合使用的具备数据采集,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身的物探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廉、信息量大等优点。这些物探方法以及设备的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勘探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与传统的钻探方法相比,工程物探技术对场地、地形条件的要求较低,花费的时间、费用也较少,且具有良好的勘探精度。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可以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综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男.关于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5,(4).
[2] 吴远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问题和处理措施探析
岩土工程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岩土锚固发展问题
一、概述
岩土锚固是通过埋设在地层中的锚杆(索)(以下统称锚杆),将结构物与地层紧紧地联锁在一起,依赖锚杆与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传递结构物的拉力或使地层自身得到加固,从而增强被加固岩土体的强度,改善岩土体的应力状态,以保持结构物和岩土体的稳定性,以达到预防和治理此类地质灾害的目的。
二、岩土锚固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
1.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历史概况
岩土锚固技术在与岩土有关的工程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72年,英国在北威尔士露天页岩矿首次使用了锚杆支护。此后,美国从1910年开始在阿伯施莱辛的弗里登斯煤矿使用,20世纪40-50年代以后,锚杆在美国矿井下的成功应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广泛推广,90年代煤矿锚杆支护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德国在1912年开始在谢列兹矿的井下巷道采用锚杆支护,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了崇尚自己发明的U型钢支护,而转向推广应用锚杆支护技术,且锚杆技术在千米深井中得到应用。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锚杆使用量占2/3,80年代后,煤巷锚杆比例大幅提高。日本于1950年引进锚杆支护技术,20世纪70年代煤矿和隧道中使用锚杆的比例已经达到4.5:3。澳大利亚从英国、法国等引进锚杆技术后,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锚杆支护技术的改进使锚杆支护技术提高了一个档次,并引起英国等国家的再学习,重新推动了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澳大利亚的煤矿巷道中基本上采用了锚杆支护技术。
2.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历史概况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锚杆支护技术,至70年代前期还处于探索阶段,直至1978年才开始重点推广,至80年代向英国学习锚杆支护技术后推广到煤巷支护,90年代又向澳大利亚学习和引进成套先进的锚杆支护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一些矿区的锚杆支护巷道比例达到90%以上,有些矿井甚至达到了100%,取得了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三、锚固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锚固机理的认识亟待提高
锚固技术的关键首先是对锚固机理的认识。它包括两部分,即锚固对岩土体的加固作用和单根锚杆本身的受力问题。尽管现在有许多对锚固作用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多半是表面的和牵强的,或者只适用于一些特殊条件。因此,目前的技术标准主要是经验性的,设计和施工中还有许多盲目性;应该说,这是妨碍锚固技术向科学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锚固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锚固理论的研究应充分强调与实践相结合
锚固技术和其他岩土工程技术一样,不仅施工设计,而且施工过程对施工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显得特别重要。但是,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这也是一项要求通过对锚固理论的深入认识去解决的关键问题。
3.应充分保证施工质量
锚固工程是一项隐蔽工程。在施工质量上一方面设计工程事故问题,另一方面当出现问题时甚至还难以分清是质量问题还是设计问题。因此,保证施工质量是发挥锚杆支护功能、提高锚固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除人为因素之外,保证施工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即配套性能良好的机械设备和机械化施工手段,以及科学的验收规程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要求。但目前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
4.加强监测反馈技术的发挥
岩土工程一方面在施工前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方面,岩土材料破坏过程具有渐进性特点。因此,监测一方面可以确定这种“黑箱”或“灰箱”的内在状况;另一方面,即使岩土工程发展到较先进的水平,要预测后续情况仍不可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目前,尽管监测工作已有所进展,但其所起的反馈作用和指导作用却较难发挥。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偏低,对监测的认识不足,且缺少正确的指导方法,这是使今后的锚固技术更加科学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立军等.岩土加固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岩土工程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岩土工程;应用方法;数字化勘察
中图分类号:[TE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力学的理论、工程地质理论、工程力学理论等,这些工程理论都是一种半科学半经验的理论,很多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经验公式。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规律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分析与预测现场观测对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和总结3个过程,可见积累经验的过程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笔者认为:理论与经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同等的地位,过分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合适的。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目前很多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过分强调经验,而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足,这种现象对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不利;同时用于对年轻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上,不利于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 2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2.1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2.1.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
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1.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
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2.1.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2.1.4数字化勘察技术概述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2.2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将做详细分析讨论。
2.3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
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据来源包括:
2.3.1基础地理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①自然区划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划、河流、道路、居民区、山川、公共设施等等自然地理信息。
②地形、地貌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貌情况。
2.3.2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所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包括地理、环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各类建筑场地的地层信息,比如液化等级、液化指数、特征周期、年代、沉积相等。
3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将做详细分析讨论。
不规则格网法(TIN)是将区域内有限各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Y,Z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3.2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
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据来源包括:
3.2.1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包括地理、环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
各类建筑场地的地层信息,比如液化等级、液化指数、特征周期、年代、沉积相等。
结合上述分析,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构建:
①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结构。
②数据库建立实现。
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图形资料和文档资料.
岩土工程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岩土工程;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引言
建筑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很多机会。岩土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岩土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效的岩土工程建设管理可以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我们应该抓住合适的时机,加强项目管理,实现行业发展的盈利能力。
1.岩土工程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岩土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技术以及工程施工管理。岩土工程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要加紧随着民生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来开拓市场。同时,我们也应该回应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这意味着岩土工程企业应顺应这一趋势。在国家环境保护和节能的指导下,许多新的环保材料和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建筑业对低碳节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中国的岩土工程行业在国际经济结构的转型中,中国的岩土工程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市场,并推动了中国岩土工程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岩土工程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解决岩土工程的环节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发展。
岩土工程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无论是在项目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在工程项目和地质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岩土工程勘察的规模一般较大,相对于其他两个管理周期短、变量少及其在现场操作难度上的问题,它更复杂和项目专业性强,隐蔽性的位置也造成了探索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加强监测和检测。岩土工程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基础是复杂的,施工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更为复杂,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岩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指项目包括审查的可行性、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合同签订和一系列过程管理的可行性。项目管理是实现目标和效率目标的结果。它是整个项目的整个过程,是整个项目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岩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于系统工程的思想。该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整体的整体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以相关单位为工程合同和国家法律法规,以技术标准为基础,以标准化作业为基础,实施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过程控制,从而不断提高岩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提高岩土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2.1完善质量监督管理运行及监督机制,合理组织管理
建立和完善岩土工程管理法律体系是实施岩土工程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岩土工程市场高效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以完善社会监督为前提,实现了由单一的事实监督,参与可以有效地延长质量监督,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监督建设的当事人,在建设中的交叉环节。岩土工程监理的质量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对岩土工程质量的监督,完善和完善执法监督。从设计阶段开始到竣工验收,整个项目的生命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质量检测,使执法监督工作公平、准确。在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政府部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强制手段加强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在岩土工程管理过程中,科学有效的管理组织,所有的成员对岩土工程管理企业应高度重视,无论技术或管理水平人员,岩土工程企业在工程和合同人员和相应的采购管理人员参加。因此在岩土工程施工管理中要调动所有的工作人员,在施工方方面面,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岩土工程管理有效运行。
2.2针对施工技术的控制措施
新技术往往对旧技术有一定的继承性。我们要积极研究新技术,升华成熟的技术,继续接受或创造一个新的过程,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那么企业将能够实现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将被淘汰。同时,我们必须研究新技术,不断创新,以满足建筑市场竞争的要求。建筑业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传统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我们需要对项目成本控制意识深入到施工项目人员的心中,并在各方面进行合理的使用,使工程造价控制与成功关系到目前施工队伍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还积极开展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建筑市场的发展。同时,在管理阶层的领导下,也要做一个榜样,正确引导员工的工作方向。最后还建立了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和施工人员的沟通管理,形成网络系统,有效控制各方面的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快速高效。
2.3针对施工管理的控制措施
岩土工程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和需要高超的技术能力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控制,进而引导你们在一起工作、岩土工程治理目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然后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所以它可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尽职尽责,基于高效细致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同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返工,降低岩土工程施工成本。此外应加强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转变管理制度,合理有效地利用施工设备,保证施工顺序在高效的管理、有序和优化的过程中岩土工程管理的施工过程中。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要保证这样的意识,是施工的目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如果被岩土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这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施工质量是基于岩土工程管理企业的领域。人是岩土工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每一个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入手,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岩土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和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同时,有必要提高实践能力,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所有的员工都有一个目标,然后在建设中的重点,这是提高岩土工程质量的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2.4针对相关专业人员素质的控制措施
随着岩土工程管理要求的提高,相应的岩土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岩土工程管理提高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做的是建立系统的岩土工程管理教育,完善相应的,建立一个岩土工程管理教育平台,专业知识的岩土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在岩土工程管理实践过程中可以妥善处理岩土工程管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定期评估岩土工程管理人员,他们的方法在实际运行的监督,如果存在问题的话操作时,应及时纠正,并认真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施工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这些,岩土工程管理的领导,但积极的和其他岩土工程管理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自己的优势,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进,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努力创造良好的工程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在岩土工程施工管理这项复杂的体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它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岩土工程施工企业与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良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增强岩土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的意识,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保证施工质量,使岩土工程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岩土工程技术论文范文6
摘要:岩土工程学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现代的岩土工程研究重视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强调岩土与工程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系统分析中,从“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拓展到“宏观”进行概化,以指导实践,从而产生岩土工程的新思维与新方法。
关键词:岩土工程;测试;分析;不确定问题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1测试技术
1.1原位测试技术
随着岩土工程的兴起,原位测试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在土基方面,除了静力触探、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等外,深基静载、高压旁压、自钻旁压仪等在较大深度以下测定地基岩土体承载力、变形参数成为当今原位测试的主要方向。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引入,使测试仪器的性能有了较好的改善。由于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图形、信息采集、分析判别完全程序化、规范化,因而达到高效、准确的目的。在岩基方面,岩体现场变形、抗剪、应力测试继续广泛应用,并向小型化、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但总的来讲,这方面的试验仍然耗资大,时间长。
1.2物探测试技术
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新技术也层出不穷。主要有层析成像(CT)技术、电磁波透视、浅层地震、地质雷达、声纳剖面、瞬变电磁法等。应当指出,层析成像(CT)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CT技术包括地震波层析成像和电磁波、声波层析成像两种,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1.3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
岩体是一种不连续介质,岩体发育的各种不同成因的结构面分布极为复杂。人们在工程现场选择有代表性地段,实地量测各类结构面(断层、裂隙、层面)的几何参数(走向、倾斜、倾角、隙宽、间距等),然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模拟。可应用蒙特卡洛方法按已知的概率密度函数抽样,从而得出与实际分布函数相似的人工随机变量,据此进行特征计算和分布类型检验。所有结构面结合起来即构成了岩体结构面网络图像,全部过程由计算机完成。
由于结构面网络反映了岩体的介质特性,所以这一技术有广泛的用途。可以直接计算结构面连通率、岩石质量RQD值、损伤张量、分形维数和渗透张量等,以用于边坡和坝基的稳定分析。近年来又发展了随机不连续面三维网络计算机模拟新技术,以求取不连续面三维空间基本参数。
2分析方法
2.1数值分析
在岩土力学的数值分析中,有限元法、边界元法仍然是主要方法,但已向随机有限元、模糊有限元方向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神经元网络技术用于岩石力学,神经元网络是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人类脑动能的一种模型。它由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如已知若干组输入数据,亦已知其最终输出结果,利用机器学习来调整各单元之间的权值,使之能最佳适应已知诸例的结论。神经元网络用于预测岩石力学特性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把有关地质因素,即便是描述性因素也可以做为变量输入,但其输出结果离散性较小,其用法与回归分析和经验公式类似,但程序不同。
以极限平衡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有新的进展,主要是把滑动的二维问题变为三维问题,考虑每一条块的测向压力、地下水动、静压力及地震力的作用。另外,也有人从整体边坡破坏机理入手,直接求出边坡安全系数,省去了试求或优化滑动面的过程,较好地解决了复杂边坡的稳定分析问题。
2.2本构模型研究
在经典土力学中沉降计算将土体视为弹性体,采用布西奈斯克公式求解附加应力,而稳定分析则将土体视为刚塑性体,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但实际工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很复杂的,具有非线性、弹性、塑性、粘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等等,同时,应力路径、强度发挥度、以及岩土的状态、组成、结构、温度等均对其有影响。
开展岩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努力建立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用模型;一是为了建立能进一步反映某些岩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包括各类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内时模型和损伤模型,以及结构性模型等。它们应能较好反映岩土的某种或几种变形特性,是建立工程实用模型的基础。工程实用模型应是为某地区岩土、某类岩土工程问题建立的本构模型,它应能反映这种情况下岩土体的主要性状。用它进行工程计算分析,可以获得工程建设所需精度的满意的分析结果。
在以往本构模型研究中不少学者只重视本构方程的建立,而不重视模型参数测定和选用研究,也不重视本构模型的验证工作。在以后的研究别要重视模型参数测定和选用,重视本构模型验证以及推广应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为工程建设服务。
2.3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问题
岩土体是一种变异性很大的工程材料或工程介质。因此,很难用确定的量来描述岩土体的各种性质。岩土工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下列3个方面:(1)岩土体本身固有的不均匀性——岩体从建造到改造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异、构造作用、断层裂隙的生成所引起;(2)勘察取样和参数估计的随机性——边界条件不准、测试技术误差及取样数量不足所引起;(3)模型误差导致的不确定性——物理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不准确或多解性所引起。
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当前岩土体测试技术的精密性、确定性和岩土体性状宏观判断的模糊性、随机性之间产生极大的矛盾,使人们对传统的定值法设计得出的安全系数能否表达工程的真实安全度产生了凝问,这就是目前岩土分析与评价难以满足工程要求的主要原因。
当前,应用于岩土体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主要有概率论、模糊论、灰色系统理论及分数维理论(分形几何)等。
概率理论是处理岩土体不确性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可以指导随机参数的取样和试验设计,建立岩体工程概率模型和计算破坏概率,可以评价工程的可靠性和风险度,进行优化设计和决策。
模糊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已较普遍,它用隶属函数代替确定论中非此即彼的特征函数来描述那些边界不清的过渡性问题。模糊模式识别和综合评判理论对那些受多因素影响的问题,如岩体环境评价、岩体分类、强度预报等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事物的“灰度”、“灰数”、“灰关系”等特征,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岩土工程中,可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岩体分类,采用灰色建模进行滑坡发生时间的预报和地下水位预报;利用灰关联度分析原理确定影响岩土工程稳定性的主次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