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1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中秋节,亲友相聚。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
12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野餐的时候,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30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班主任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
(见《文汇报》,刘继荣/文)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
今年6月18日,是法国全国统一的中学毕业会考(BAC)日子,因为BAC成绩在法国就是申请大学的依据,所以也可以算是“高考”。和中国高考一样,第一天的考试就有作文——不过中国是语文作文,而法国是哲学作文。在法国的中学,不管你是读文科、理科哪怕是唱歌跳舞的,哲学课都是跑不了的。今年、去年部分法国高考的哲学作文试题如下——
文科(以下3题,任选其一):
1. 人们在工作中到底获得了什么?
2. 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
3. 评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一段关于“国家”的论述。
经济社会科(以下3题,任选其一):
1. 与生俱来(无法抑制)的欲望是否存在?
2. 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
3. 评点伯克利在《论消极服从》中关于“公权力”的一段论述。
理科(以下3题,任选其一):
1. 文化是否使人类偏离自然?
2. 违背事实是否仍可能坚持真理?
3. 解读帕斯卡《思想录》的节录。
音乐舞蹈专科(以下3题,任选其一):
1. 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
2. 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
3. 解读尼采作品的节录。
(见新浪网,翟华/文)
高考人数再降,录取率逼近80%
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是900万人,这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报考人数已下降140万。与此同时,录取人数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长到今年的近700万,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2011年为72.3%,2012年可达75%以上(山东省实际录取比例超过了85%)。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2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谁在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社会像一个大舞台,站在其上表演的人有之,而站在台下鼓掌的人却是占了多数。人们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体会快乐,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我也同样能够,让别人见证我的美丽,也唯有这样的共同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前行的步伐。
我想起来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磐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况且这样的参与对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由。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过荆棘,也不感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悲凉!”我也许不是鼓掌的那个人,但我踏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俨然都是为我身后的人群添了一点温暖,一点鼓励。谁能否认我在这样奔跑的同时也为他人留下了掌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我勇敢地踏上了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哪怕一个人,哪怕孤单到想落泪,我都愿做一个先行者。
我不能否认刘继荣女儿的话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别人喝彩的确重要。但我更坚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仰,一种期待,一种追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亲自参与努力奔跑的过程。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3
不过从小学到现在,他的人缘都很好。
小的时候,爸妈工作忙,他追不得已学会自立,又因为病弱的爷爷奶奶一直跟在身边,又自觉学会照顾人。我去家访,听他妈妈讲他的光荣事迹:读幼儿园的时候,他就会给别的孩子排饭盆、排餐盘、排桌椅、排被窝,反正就是把能排成排的东西统统排成排。这还不算,吃饭的时候,他随身都各一块小手绢,随时把周围小朋友吃脏的小脸蛋统统揩抹一遍。有不会剥鸡蛋壳的,他替他们剥壳,有不会去虾皮的,他帮他们去皮,他妈说他是“操心劳碌命”。
现在这种作风发扬光大了。今年暑假搞夏令营,一堆人又唱又跳,还有的挎着吉他耍帅,他就使出看家本领,埋锅造饭,烤羊肉串,引来一大片流着哈喇子的“粉丝”。甚至有人抱着他大腿表忠心:“大哥,小弟今后就跟你混了!”
以前也曾经问过学生们各自的理想,相对于文学家、科学家、航天员这些高瞻远嘱的理想来说,他的就让我大跌眼镜:他想当一个幼儿园叔叔。说实话,家访后,这个理想才不再让我觉得十分突兀。
不过,我说:“小明同志啊,我觉得相对于一名光荣的幼儿园叔叔来说,你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和舞台,比如,做一个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他纳闷。的确,这个名词很陌生。
我问他:“上次小丽和小娟为争抢一张张惠妹演唱会的门票闹矛盾,连带着各自的拥趸差点打群架,问题怎么解决的?”
“我提议的,丢硬币。”
“对嘛。你这看似很简单的一招,激醒的却是大家骨子里‘愿赌服输’的英雄情结。你看,除了擅长照顾人,你更擅长抚慰和引导大家的情绪,所以很有做心理咨询师的潜质。”
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他很会照顾和抚慰别人的心理。去年期末考试前,大家起五更睡半夜,搞得一个个黑口黑面,满目凌乱,其形可怖,其状可悯,班里气氛一路降至冰点。这家伙却倒腾出攒了一肚皮的冷笑话热笑话,一到课余时间就讲给大家听,刚开始几个人围着他,后来一群人围着他,个个抱着肚子狂笑,原本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整个班级重新变得和谐而生动,而且到最后班级总成绩不降反升。那段时间我看他真像是拿着心理给大家做全身心的按摩呢。
而且,我进一步诱哄:“心理咨询师是二十一世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哦!”
于是,经过慎重考虑,这孩子的理想重新确立:将来有一天,要穿着白大褂,戴着小眼镜,摆出一脸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接待来来往往的人:给勤奋拼搏的人轻松愉快的疏导,给郁闷消极的人积极生活的动力,给需要鼓励和肯定的人以鲜花和掌声,给需要冷静安静镇静的人泼泼冷水降降温。总之,在心理咨询师这一伟大的事业中,贯彻他从小就具备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于是我就趁热打铁:你看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现在开始,你要踏踏实实完成学业,知识和理论永远是实践的引航灯;在此基础上,更细致入微地关注身边的人,提升自己精明、细致、善良、热心的素质。笨鸟先飞乃良训,未雨绸缪是先知。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4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4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12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像一只疲惫的小鸟,她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沓地做。可到底是个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在病床上,输着液体,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了肺炎。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让我们哭笑不得的23名。
后来,我们也曾试过增加营养、物质激励等,几次三番地折腾下来,女儿的小脸越来越苍白。而且,一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我们瞠目结舌的33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还给她画漫画的权利,允许她继续订《儿童幽默》之类的书报,家中安稳了很久。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到了下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30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写的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里,竟是蓦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5
一、以最恰当的论据凸显精度
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要挑出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确保论据和论点在本质上相吻合,即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联系是具体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与事业之间,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甚至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喜欢养鸽,鸽子放飞时飞得很高,他用目力辨别飞得很高的鸽子,使眼睛灵活自如。这种将业余爱好与专业结合起来的做法,受益可谓大矣!
“梅兰芳养鸽”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表明梅兰芳“”,二是说明京剧大师借鸽子放飞锻炼目力,“使眼睛灵活自如”,使自己塑造的舞台形象更具神采。这就揭示了“”和事业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它和论点的内涵是一致的,联系是具体而紧密的。如果将论据换成“养花”“骑马”“玩蟋蟀”等,就可能和论点只在现象上沾一点边,内涵决不可能一致,联系也必然不具体,这样就扣不住论点了。
其次,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相对作者而言)不等于可以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芝麻,烂谷子”,则读来味同嚼蜡,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请看2012年浙江卷(考新材料作文“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佳作《卑渺角落里的慷慨》片段:
于是我更愿意成为那在卑渺角落里为他人鼓掌喝彩的人,正因淡然,便更无私与自由。著名影星金·凯瑞的影片《一个头两个大》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片段:在影片结束时,所有群众演员的相貌与姓名皆得以展示,在惜时如金的好莱坞大片中整整占去五分钟时间。这便是对那些卑微者的尊敬与珍视吧!在主角无上荣光夺人眼球之时,卑微者扮演的小人物在卑渺的角落里做着锦上添花却至关重要的事。他们中有活泼的孩子、美丽的少女,亦有白发如雪的老者,他们只是路人,而那份慷慨、无私的美丽却足以镶于奥斯卡奖杯之上。
在卑渺角落中奉献掌声与慷慨,亦是历史前行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人生在世,有明星可采撷的光芒,亦有卑微者平凡而实在的付出。正如英伦博物馆曾特意留出一方黄金地段,让英国市民展示其家族的历史与个人的生活一样,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卑微者的身份证明?那些为伦敦前行奉献的掌声,那些为世界奉献慷慨品质的“路边人”,何尝不是值得世界重视和敬仰的主角?
在这里,作者以影片《一个头两个大》中的感人片段阐释“正因淡然,便更无私与自由”,用英伦博物馆曾特意留出一方黄金地段论述“那些为世界奉献慷慨品质的‘路边人’,何尝不是值得世界重视和敬仰的主角”,其用例新颖,绝不与一般学生雷同,且文章的相关评说情理兼备;同时,它们又与供料中的“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相契合,读来引人深思。
再次,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说明许多道理。如“史铁生身残志坚”,从作家本人的成长经历着眼,可说明“面对苦难,知足让自己更加愉悦地去克服它。‘知足常乐’,知足是苦难的止痛剂”(参见2012年江西考生的《要知足也要不满足》);从他为我们留下了《合欢树》《命若琴弦》等著作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关于史铁生的一切都没有过去,对于所有面临劫难却又不言放弃的人而言,韶华永驻”(参见2011年上海考生的《停驻韶华》)。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就必须根据论点的需要,在叙述论据时灵活地剪裁。比如《要知足也要不满足》一文,是这样叙例的:
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的史铁生,终究是个普通人——他不是神,也曾有过迷惘,想到过轻生,但他终究还是战胜了自己。他明白,尽管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在赛场上跨过鲜红的终点线,但自己还有头脑,还可以畅所欲言。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化作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浸润着世人那干渴的心灵。正因为知足,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如果当初他屈服于苦难,不懂得知足,又何来丰硕的成果?
二、以丰富的论据凸显厚度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论据充实的作文不仅内容厚实,而且会呈现出斑斓多彩、引人入胜的面貌。“材料丰富”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同内容具有相对的意图一致性,从而使中心走向鲜明;二是不同内容有各自的代表性,使整体内容具有较大的涵盖性。
2012年广东卷满分作文《各有千秋》就是一个范例。文章在立足试题供料的基础上,专谈“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其核心观点是“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必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文中论证严谨而周密,例证、引证各具其妙——尤其是对彼特拉克与周国平言论的精当引述(“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后续”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为全文增色不少。作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从春秋战国论及近代中国,由古希腊的绚烂文明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字里行间既有对各国各时代所呈现的纷繁多样的文化形态的体认和向往,也有对文化发展的曲折与艰辛的深切关怀和反思(凡此种种,均统一于“春秋百代,各有千秋”之下)。看得出来,本文作者是位把书读透、化为自己思想营养的积淀丰厚的优秀考生。
三、以透彻分析的论据凸显力度
在说理类作文中,例证要出彩,离不开作者对论据意蕴的深透揭示。换言之,切不可事例举过就完事,而要围绕所论证的观点,对所举事例加以分析,或阐述影响,或论述作用,以使论点、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趋于紧密,并使文章见地高超。比如2012年天津卷(考新材料作文“水到底是什么东西”)金牌作文《草色遥看近却无》,从“小鱼的发问”联想到“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张丽莉和吴斌,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细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给忽视了”。择取这样一个议题,角度集中而现实针对性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概述张丽莉、吴斌的事迹后,入木三分地写道:
有时,人们会生发这样的慨叹:为什么英雄只在远方?我的生活中何日英雄突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能说没有偏差。很多人认为,只有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人才是英雄。用狭隘与拔高的标准来衡量,称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数。实际上,“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设想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两个人是不是可称为“英雄”?很难回答。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可以把一个不在“编制”内的教师,一个平凡的司机和英雄联系在一起,哪怕她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是一个行车十年无事故的优秀员工。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6
一夜大雪后,天地明澈,梅花正开,小城仿佛忽然间被装进了琉璃盒。老公叫醒儿子,兴冲冲地宣布:“今天要看梅花、堆雪人、打雪仗,玩个痛快。”谁料,儿子却一点都不想去。奶奶发愁道:“前些日子,老师说你厌学,最近老厌食,这会儿又厌玩了,这可怎么好?”
大家轮番上阵,劝他出门。可他始终对着一窗白雪沉默。问急了,他终于开口:“你们大人不管叫小孩做什么,都是有阴谋的。”我笑了:“大家那么爱你,哪儿来的阴谋?”他不服气,一桩桩说起来……
那次春游,儿子正在草地上翻跟头,我却拉他起来,要他背诵关于春天的唐诗。老公拿出写生本,要他画幅画。儿子怏怏不乐,吵着要回家。
4月杏花开,小城变成一幅水粉画。儿子在树间奔跑,一脸欢笑。我急急叫住他:“别只顾疯跑,仔细观察,回去写篇日记。”他顿时目光黯淡,心不在焉。
“十一”长假,我带孩子去天池。临别时,爷爷郑重嘱咐他:“别只顾着坐缆车、吃烤肉,要多学些知识,回来后要讲旅游见闻的。”孩子茫然地站着,面色凝重,仿佛不是去旅游,而是要远征。
“还有,吃饭也辛苦。”儿子拖长腔,学着奶奶的口吻,“这个,可以补充维生素,某高考状元常吃;那个,可以补钙补血,某科学家最爱吃……”他模仿得惟妙惟肖。
大家面面相觑,一时无语。原来我们急功近利,恨不得让孩子一夜成才,且不说平时的严格训练,就连玩耍、吃饭,都咄咄逼人,难怪孩子会厌学、厌食、厌玩。
放下贪婪,让他自由成长
他只有7岁,我们却贪婪地渴望他有17岁的心智,27岁的志向。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惊悸?天使的翅膀上,坠着无数的欲望,叫他如何飞翔?
一家人诚恳地谈了很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大家保证,从现在开始,再不会有人这样对他。儿子欢快地笑起来,并提出要在夜里去看梅花,我们欣然赞同。
我们第一次在灯下看梅花:朦胧的红,朵朵可亲。低矮的木栅栏上,积着白雪。儿子对着梅花边拍手边唱歌,我们团了大大的雪球,奋力掷向树林,笑声震得头顶的积雪簌簌而下。
第二天,我取消了若干雷打不动的规定。比如每天两次的英语听音,每天必写的日记,必读的课外书,必背的古诗。他想读的时候读,想背的时候背。
爸爸和爷爷也说到做到,取消了额外的作业,还打算樗订漫画期刊。儿子像开了锁的小猴,兴奋得又跳又叫。
餐桌上,奶奶的变化最大。她一改往日风格,不再直播科学家食谱,而是变成了地道的美食鉴赏家。每道家常小菜,都让人胃口大开。
家中的气氛,一日日轻松起来,连我们自己都沉醉于这种和谐。孩子眼里的忧郁散得干干净净,人渐渐活泼起来,背书包的时候,不再长吁短叹,胃口也好了很多,这让奶奶大为欣慰。
轻灵翅膀才能更高飞翔
星期天,我读《呼兰河传》,儿子凑过来看:“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自由地飞。”
儿子抢过书,一遍遍读着。他一会儿抱臂缩颈,说自己是个倭瓜,在睡觉;一会儿又伸展手脚,笑称自己是个带刺的黄瓜,在晒太阳。我惊喜地发现,他在不知不觉间,已爱上那些美好的文字。
再次旅行,我们去了月牙泉。我们滑沙,骑骆驼,对着鸣沙山大喊大叫,玩得不亦乐乎。到达山顶时,我忽然发现儿子不见了。我惊慌失措,老公神秘一笑,指指身后。
儿子正与一对外国夫妇谈论面前的胡杨树。3个人结结巴巴,比比划划,中国人说英文,外国人说中文,聊得无比热闹。我与老公相视而笑,就在上学期,儿子听见英语还头疼呢。
这个学期,没有了课外辅导,没有了额外作业。课堂上的他变得聚精会神、兴趣盎然。考试时,我们不再强调名次,他轻松答题,成绩竟出人意料的好。
岁月生香,一树一树的繁华,绿也轻盈,黄也自在。我的孩子,正在成长。他渐渐变得结实,变得聪明,慢慢学会许多不懂的知识。在岁月的晴空里,在温存的等待中,这个小小的天使,将凭借轻灵的翅膀,飞到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