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1
1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 把阅读、感悟、想象相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16个词语。
2 阅读文本、分清文章的主次。
3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惨遭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感情,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激情出题,鼓励质疑
1 激情出题
(板书:圆明园)接着放圆明园昔日辉煌的那部分课文录音。然后师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然而,它毁灭了(板书:的毁灭)。
2 读题质疑。
让学生读题后,问:当你读完题后,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3 学生发问。
4 梳理问题。
1)圆明园怎么会毁灭?
2)谁毁灭了圆明园,为什么?
教学策略:这一环节,采取先声夺人,以情引思,激励学生提问,通过梳理整合,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化“编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老师的思路”为一体。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边读课文边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在文中画出有关内容及自己不懂的问题。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合作学习生字词,并交流学法。
2 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
(有的学生说,我读懂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有的说,我知道了,是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掠夺,任意毁坏、焚烧,使它变成了一片废墟。)
三、抓住主题,互动探究
探究要有主题。要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学们读了课文,你对圆明园总的印象是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是怎样评价的?以此抓住探究的主题。
1 读课文,找出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a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b “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c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
2 从上面的句子中找出关键词,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那么高的评价?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等词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化的多和贵重三个方面,再现圆明园的辉煌。
3 用“涂――思――画――议”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涂色法。出示圆明园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弄清三园的方位、小园的分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众星拱月”的含义,弄清哪儿是“月”,哪儿是“星”。
2)想象法。边读文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圆明园优美的布局。
3)绘画法。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
4)交议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画面,并进行评议,选出好的在班上展示。
4 读,把你对圆明园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
四、点上探究,比较感悟
教学“毁灭”一段课文。
1 读本段课文,画出重点词语。
2 用“换、删”词语的方法,比较体验。
将文中“闯入”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删掉,读一读。进行比较,体会表达上有何不同。
3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圆明园收藏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美不胜收,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被毁灭了,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一开始用这个感叹号,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4 创设情境假如,此时此刻,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说的是什么7(学生群情激情,滔滔不绝)
五、拓宽视野,加深感情
1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 小组内交流。
3 选代表在班上交流,老师肯定并鼓励学生。
六、互动质疑.情感升华
1 回归课文,学生质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学们,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学完课文,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对圆明园的惋惜、对侵略者充满仇恨的同时,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73-01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进。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教师讲授模式改进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3
150年后的这一天,正值圆明园被毁纪念日。身材矮小的布立赛特意前来参加一场与此相关的对话。他象征的不再是西方入侵者,而是一位力图反思这段历史的学者。作为法国记者、历史学家,在翻阅了大量未被公开出版过的回忆录等资料后,他用法文写成《1860:圆明园大劫难》,意图提醒法国人这段历史。该书在法国热销,并被称为第一部从法国学者角度全面正视和反思圆明园事件的著作。
对话的另一方,是70岁的历史学家、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的作者汪荣祖。该书曾被美国研究图书馆的权威期刊《选择》(Choice)评为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
对话在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遗址冒雨进行。这是圆明园所剩的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旁边,大火没有烧掉的石头散落着,两个头发花白的脑袋凑在雨伞底下,不时将话题扯回1860年那段岁月。倾听者有记者、学者,以及其他身份的普通人,他们多半被雨淋湿。距离那个充满仇恨的年份已经很久了,布立赛试图反思自己的同胞在这个东方园林所犯下的罪恶,而主持人和听众则用握手和掌声对他表示感谢。
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的汪荣祖在对话结束后表示,自己在国外时接触的西方学者,往往只把圆明园作为1860年战争的一个小插曲。但作为中国人,他深知这个被烧毁的园林在中国的象征意义。今天,他来到这里,看着具体的遗址,心里颇多感慨。他赞同这样的说法:除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教育基地,圆明园和它背后的历史,应该给我们更多反思。
“希望这次对话只是个开始,”布立赛说,“关于圆明园的记忆应该永远保存下去。”
这场对话由外研社、中西书局、圆明园管理处邀请两位历史学家在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遗址进行。以下是对话节录:
主持人:两位首次来到圆明园时,内心充满了愁绪,进而感受到了记忆的责任。请问两位如何想到写作关于圆明园的历史?
汪荣祖:我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对英法联军这件事是了解的,但仅依赖书本上的知识,很抽象。后来,我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书的时候,他们要求我开一个特殊的课程,专门给优秀的学生开。我就跟建筑系的一个教授合开了关于圆明园的课,备课时知道了很多材料。之后,我有机会到北京来,看到档案馆的材料,一步一步有了对圆明园研究的兴趣。
布立赛:今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共同纪念一个很悲惨的日子,很悲惨的事件。今天的天气和这个事件十分吻合,天空完全是灰暗的。我第一次听说圆明园这个名词,是在2000年。那天是10月15日,一个相当好的天气。我们在颐和园结束游览的时间很早,就来圆明园看一看。离开圆明园的时候,我心情很不好,很难形容当时的想法。我当然知道不是自己家族的祖先烧了圆明园,但毕竟是西方人,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烧了圆明园――如此漂亮的一个园林,被雨果称为“中国的凡尔赛”的园林。
回到法国以后,我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不论是法文还是英文,都没有关于圆明园劫难的专著,我觉得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不管对英国人来讲,还是对法国人来讲,这都是一个他们希望尽快忘掉的事情。正因为我看到了这一困难,所以我才开始用心地搜集材料,决定写这样一本书。
主持人:布立赛先生的书中提到,导致圆明园被毁悲剧的是“两种傲慢的冲突,两种优越感的冲突。双重蔑视源自相互误解。一方是厚颜的殖民帝国主义,一方是极端透顶的民族中心主义”。二位认为造成圆明园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汪荣祖:我觉得两种傲慢是表象,深层原因是两种体制的冲突。中国到了19世纪还是一个旧的帝国,从秦汉一直到清朝,都是同样性质的帝国。可是西方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经过1000年的时间,已经变成列国,就是所谓的民族国家。这是两种不同的体制,西方要把中国一下子变成西方的体制,当然不太可能的,这是最基本的冲突。其次,就是中国的国力不如人,中国被打败之后,被迫放弃原有的体制,而加入所谓现代国家的行列。所以我觉得在中国方面,傲慢是没有太多的,更多的是被迫、无可奈何与委曲求全。
主持人:圆明园罹难对150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之间有怎样的影响?
汪荣祖:影响是很大的。1860年,圆明园被毁,第二年就是中国自强运动的开始。自强运动是恭亲王首先提出的,恭亲王就是当时和英法和谈并签署《》的人,所以他感同身受,觉得中国一定要变。在这之后,就有了同文馆、总理衙门、等一系列变化,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来看,这个事件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我觉得给中国人的影响,就是让他们看到西方野蛮的一面,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西方的价值观一直抱着一种保留、存疑的态度,甚至有一点害怕,不像日本要全心全意地西化。中国对西方在很多方面是没办法接受的,由于没有全心全意地现代化,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过程遭遇到很多挫折,这些挫折使得中国的进程越来越激烈,就好像病人吃药,药的劲道不足,要更猛的药。所以我们从改革到革命,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道路。这个挫折我想多少跟圆明园的劫难有关系。
布立赛:我很高兴大水法遗址被保留下来,没有重建。其实大水法是西洋风格的建筑,当年是由传教士按照当时的西洋风格介绍到中国的。但是,最后却是西洋人自己毁掉了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战争的愚蠢之处。引用两句英国的谚语:“我们可以宽恕,但是不能遗忘。”绝不能再这样下去。
主持人: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这样一个日子,两位觉得最应该告诉大家的、我们最应该铭记的是什么?
汪荣祖:就像布立赛先生刚才讲的,我们可以宽恕,但是不能遗忘,不能忘记历史的记忆。我觉得圆明园本身就是一个文明,可是这个这么辉煌的文明一下子就失落了。我觉得这个历史记忆是非常感人的,值得一直保存、持续下去。同时,这种记忆不仅是中国人的,西方也有。美国有一本小说叫《飘》,就是感叹美国内战之后南方文明的消逝,这种感受是深入人心的。我们现在说到圆明园的意义,就是这种历史记忆方面的意义。
布立赛:圆明园罹难150年后的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来纪念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我们不能忘记。我尤其想指出,这个活动是非常有勇气的。因为在法国,我们更希望纪念非常光荣的事件,那些对我们来讲完全是正面的事件,我们很少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一页沉痛的历史。
主持人:请二位就圆明园文物的回归谈谈看法,对中国追回非法出境的文物、特别是别国通过战争抢劫的文物有何建言?
布立赛:我几年前给希拉克总统写了一封信,希望希拉克总统能出面做点事情,让法国国家图书馆把1860年法国一个叫杜潘上校的军官从圆明园弄出来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归还给中国。这本画册确实是被偷出来的,当时杜潘上校把它卖给了法国的杜鲁欧拍卖行,杜鲁欧拍卖行又转卖给了法国国家图书馆。但是总统先生没有回答我这封信。
汪荣祖:我觉得追回这些东西不太容易,要有耐心。我想,圆明园可以弄一个博物馆,圆明园流失海外的东西凡是回到中国,就要回到这个博物馆。这样大家就有个具体的概念,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属于圆明园的,所以现在回归到圆明园,这也会更有说服力。
布立赛:我同意汪先生的观点,要追回这些文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想说一点,现在这些文物都流散在各个博物馆,在伦敦的,在巴黎的,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这些地方。10年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曾经召集国外同行开了一个会,说如果我们将文物归还,那么卢浮宫里的那些埃及文物、意大利的绘画,全都要归还掉,我们的博物馆将空空荡荡。
我要强调一下,普通的法国人,或者说大部分法国人都希望中国的文物还留在他们那,否则的话,他们要想了解中国文化还得跑到北京来,他们把这些东西看做中国文化的一个大使。
还有一个事情我想提一下,去年2月份,在法国有圆明园两个兽首的拍卖会,收藏者是贝尔热先生,我本身也不是很喜欢他,这不是一位让人尊敬的人物,我是觉得这两个兽首应该归还中国,因为它们从价值来讲就是铜雕,并不是有多高的商业价值,但是它们对中国人民却有着象征意义,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其送还给中国。
主持人:二位对今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规划有何建议?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4
一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至关重要。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如何把握住他们的好奇心,让其成为学习的动力,成为学习的兴趣,我觉得一段好的课前导语,就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如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笔者引入谈话: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同学们平常都爱玩什么?学生一听玩,这可是他们比较拿手的事,因此畅所欲言。接着笔者又问:对于你们的玩,你的父母、家人是如何看待的?孩子们大都说父母认为玩是不求上进、不好好学习、不努力的表现,是不赞成玩的。笔者的话锋一转:是啊,玩耍常被家长看做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中发现的。如爱迪生在玩中产生了许多疑问,激发了他许多科学研究的热情,有一千多项发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经过老师的谈话导入,学生早已对学习此文有了很大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动机。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并对文中的生字进行分析记忆,对于新学的词语可利用工具书了解它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的习惯,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由于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事件离现在的孩子已是很遥远了,面对这一事件的发生背景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如果只是单一地讲解课文,将很难调动学生对失去圆明园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所以,课前除了预习字词的要求外,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了解有关中华民族所受到的百年屈辱,查阅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并把圆明园昔日与今日的图片做成课件,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毁灭进行对比,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憎恨,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学生有了这种预习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 精讲多读,读中感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照本宣科,对于这种课堂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激不起学习的欲望,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只引导学生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想象中感悟、说中感悟。阅读课文笔者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笔者再做适当点拨。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时,首先出示自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能正确认读以下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因学生学习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此很轻松就完成了。其次,再读课文,要求:(1)说说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香港?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然后引入课文: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香港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假如有一次让你观光香港的机会,你最迫不及待地想去干什么呢?疯狂购物?尽享美食?享受美景?还是尽情娱乐?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品读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好吗?出示自学提纲步骤三:细细品读2~5自然段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要求:结合课文介绍以及课前查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说说:读完以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自学提纲贯穿本课,要求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学任务完成得也轻松愉快。
四 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这样老师就可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明白,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要注意不能直接进行解惑,首先,要肯定学生质疑的这种精神是可嘉的,鼓励他的做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再进一步思考,或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解决。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能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合作学习。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首先创设情境,发现和确立问题,启发谈话:(课件展示圆明园残垣断壁一片狼藉的荒芜景象)图片上是昔日闻名于世的,修建150年之久,花费6亿两黄金的“万园之园”,今日却变成了残垣断壁。同学们看了图片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学生把预习中的疑惑和现在心中的疑问提出来,通过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仔细思考,看哪些问题通过阅读就可以解决。在学生反馈能解决的问题后,紧扣题目,启发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确立以下几个问题:(1)昔日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2)今日的圆明园又如何呢?(3)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4)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合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对于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经过质疑、朗读、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五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多媒体超文本性和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学信息实现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构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情感体验平台,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此,本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研究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更多地让学生直接接触教材外,还应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利用媒体直观、形象、生动、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借助媒体呈现教材,从可视、可听、可感等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创设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觉得文本中的人、事、景、物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身边的物,从而激发起与之交往、交流的研究兴趣和欲望。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文中的“圆明园”感到陌生,于是我把从网络上找来的有关圆明园建造史的网页,并运用Flas出示有关课文的重点语句以及《》的影视片段,以及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先出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的景观,再出示配有悲壮音乐残垣断壁的圆明园的图片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跟踪而毁灭的影视片段,创设情景后,板书“毁灭”两字,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此时的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如仙境般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大家对课文中的圆明园有了感性认识,对于文章的朗读、理解就得心应手了,紧接着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利用网络资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真实地去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再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Flash,用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方式创设研究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丑小鸭的境遇,交流讨论自己对丑小鸭境遇的看法。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研究。
小学生学习语文,不应该局限于狭隘的教室之中,不应该局限于课堂40分钟之内,不应该局限于几节语文课上,而应突破教室的局限,把视野放得更宽,延伸到室外、校外,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
如在教学《月球之谜》前,我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月球情况,进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秘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引导学生以“探索月球奥秘”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大量搜集月球的相关知识和月亮文化:①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及观察天文现象;②搜集人类开发月球、登月、月球与人类的关系的材料;③搜集积累月亮方面的诗文、成语、谜语、对联、故事等,了解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然后再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制作非常有实效性的幻灯片,要求内容丰富、页面漂亮,如月亮诗句的收集,登月图片和资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提问,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分类型分板块的进行幻灯片制作,使学生在交流与扩展时能快速地进入。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把冗长的网上文字资源提炼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练明了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输入大脑,使学生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信息。
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根本,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使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充满浓郁的语文的芬芳。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众所周知,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及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知识的发散性、综合性和立体性。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可采取采访调查、资料查找、处理信息等多种体验探究活动。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6
1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表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是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语文信息转化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等形式,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把枯燥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生动,从而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冲动油然而生,自觉地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甚至达到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忘我境界。
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传递的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在学习“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时,笔者利用PPT课件播放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奇珍异宝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明园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她是世界上的万园之首,是人类最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这时,笔者话锋一转:“同学们,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把圆明园变成了一片火海,只剩下了一片废墟,请看――”说着播放一段电影《》的片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画面,亲眼目睹英法联军疯狂掠夺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甚至把城墙整段锯下来拉回他们的国家;亭台楼阁带不走,他们就一把大火把圆明园变成一片火海,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圆明园从此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以此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的无限憎恨之情,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任何学科的学习单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还要乐学、善学、会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能否达成上述目标,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点石成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活化内容情境,把语文教学内容变成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促进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长城与运河》一课,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教师播放有关长城的录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气势,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地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气魄。再通过PPT课件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等,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乐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肖川教授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通过声、形、色的展现具有了形象性、直观性,而且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再现性。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使得大千世界变小,课堂内外变成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学生看到百家思想而思路开阔,促进学生自主与探究。
如教学五年级语文《》时,课标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工农在主席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雄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作为诗人的豪迈和作为伟人的博怀,从而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文章进行思想情感训练。要通过短短的56个字让学生体会如此深厚的思想情感,学生首先面对的困难就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陌生。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就得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收集的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的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
有的学生还收集到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等视频资料,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始终沉浸在不怕远征难的豪放美、巧渡金沙江的乐观美、飞夺泸定桥的悲壮美及翻越岷山后的喜悦美之中,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波,长久震撼学生的心灵。
4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语文学习活动,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活动,因为古诗词时空和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久远,再加上古诗词高度的语言凝练,会使学生产生生僻难懂的感觉。这时,学生的学习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声情并茂、视听兼容、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很好地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诗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受益者,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登鹳雀楼》一诗,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把诗句设置成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同时播放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优美壮观场面,把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为学生理解诗意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
再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为配合学生很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可以通过5幅Flas,为学生提供庐山瀑布真实而生动的画面,搭建起学生直观理解庐山瀑布的平台:日照香炉峰的动画;瀑布挂前川的动画;飞流三千尺的画面;香炉生紫烟的画面;整体效果的画面。5幅动画展示之后,学生对庐山瀑布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和轮廓,这时再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纪录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全面地了解庐山瀑布的秀丽风光,为学生体会诗人李白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体验到诗仙李白那虚无缥缈的状物写实手法其实是多么的真实而又美丽。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赏心悦目、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